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

2024-05-03

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精选4篇)

篇1: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

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矿区生态经济 来源:考试大 2009/12/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T T

一、背景资料链接: 材料1:

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开采已有111年历史。改革开放前,锑资源由原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务局独家经营(现改制为闪星公司)。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所属乡镇相继兴建了涉锑企业90余家。经多次整治,目前尚有涉锑企业27家。

多年的锡矿山开发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估算,共产生二氧化硫100余万吨、砷碱渣20~30余万吨、冶炼炉渣及采选矿废渣数千万吨。大量固体废物堆放,严重污染了当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并发生过多起砷中毒事件。同时,锡矿山地区长期掠夺式开采和破坏性采炼活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矿区及冶炼厂附近地表植被破坏,地下水量明显减少,80%耕地无法种植,近两万群众基本丧失农业生产条件。长期以来,锡矿山地区的锑矿资源开发和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对当地的饮用水源、地质结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区域性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几经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彻底消除隐患。调查组现场采样结果表明,矿区下游的涟溪河塘冲煤矿断面砷浓度超Ⅲ类水质标准3.4倍。锑冶炼厂附近废渣堆积如山,废弃的采区也没有得到恢复。

调查组在南矿区看到,涉锑企业大部分已关停,但未彻底拆除生产设施。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非法涉锑企业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锡矿山地区目前尚有涉锑企业27家,除闪星公司等少数企业拥有采、选、冶综合利用能力外,其他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亟待以少数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辖区内涉锑企业。

根据冷水江市的现实情况,调查组建议对湖南省环保局下发环境监察通知书,由其督促娄底市、冷水江市政府采取措施。

一是制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由当地政府牵头,经济、国土、环保、安监等部门参与,联合制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彻底解决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二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对辖区内所有涉锑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将未获准入的企业立即关闭。建立工业园区,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对锑资源采、选、冶实施全过程监管。

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锡矿山地区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全面查清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和隐患,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建议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彻底拆除非法企业的生产设施,并恢复原状。

五是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尽快实现锡矿山地区的自来水供水网络覆盖。

材料2:

时间推回上世纪80年代初,为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国家提出把山西建设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为迅速达到这一目标,一批小型的电厂、铁厂、水泥厂、煤化工厂投产上马。最多的时候,全省合法矿点数达到近11000座,其中,国有大煤矿数量不足1%,乡镇煤矿产量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

全面铺开的小煤矿,为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却给山西省留下了难解的问题:矿难频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煤炭更是如同经济鸦片一般,让区域经济陷入了“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资源诅咒之中。“血色GDP”一直困扰着山西人。统计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有17000多名矿工因矿难长眠地下。而来自省安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省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7.8倍。

保守估计,多年来全省仅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就接近5000亿元。其中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15%左右,仅相当先进水平的1/4,这意味着中小煤矿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5吨以上的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山西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山西省也针对煤炭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先后开展了“关井压产、淘汰落后、资源整合”等工作,减少了7000多家小煤矿。但是,到2008年全省矿井数仍有约2600座,小煤矿仍占到70%以上。2004年到2006年,山西省期望用“资源有偿使用”来变局,通过明晰煤矿产权,引导煤矿主做长期的经营投资,促成煤矿设备更新,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提高。但这一目标并未实现,煤炭生产的诸多顽疾仍然存在,尤其是重特大矿难事故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世界煤炭工业正在向煤炭企业集团化和产业集中高效生产的方向快速前进。澳大利亚前5位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71%;南非前4位煤炭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2%;德国近2亿吨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产。在国内,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全国性、区域性煤炭“巨无霸”,也在不断扩能,形成了一批亿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煤炭大基地、大集团。二、五大命题要点

(一)矿区生态问题概括

煤矿矿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势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由于地下的局部采空,形成地表塌陷和地面下沉。地表塌陷形成“大坑”,植被遭到破坏,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土地丧失使用功能;同时诱发滑坡、崩塌,破坏含水层,造成水源缺乏,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采矿,尤其是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和破坏森林植被与自然景观,有的矿山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基础工程设施保护区及城镇周边等,严重影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的保护和城镇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某些采矿业如对建筑石料、石灰石、水泥配料和砖瓦用粘土等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矿山固体废料的不合理遗弃堆放,导致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的矿山废碴,随雨水冲刷,造成污染转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不当的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重要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的保护等,也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在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主航道等)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影响观瞻,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二)生态困境的原因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这就有力推动了矿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但是,发展不一定就必须破坏,仔细分析矿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因还是多方面的。

一是规划不够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要有一个统一完善、详细具体的规划,要按照规划进行适度合理开发。但是,当前,无序开发、不合理开发、破坏性开发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是法规不够完善。涉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较多,但多数为客观的指导性条款,操作性不强,实际运用难,导致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缺乏具体依据。

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环境保护、边坡稳定、植树造林、土地利用等多个领域,这项工作开展牵涉到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公安、安全生产等多个部门,由于各自的责、权、利存在交叉,给管理造成较大困难。

四是思想意识有待提高。业主重开发利用轻保护治理的思想根深蒂固,把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缺乏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存在只有开发矿产资源,没有治理保护的现象。来源:考试大_公务员

(三)生态问题治理的责任人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当由企业、政府共同参与,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承担主要的治理责任。但是,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努力使矿产业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四)整体治理三大对策

1.有的放矢,用行政手段依法进行监管

一是要建立健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体系。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列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努力贯彻落实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签订矿山生产自然环境治理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确保现有生产矿山企业履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义务。

二是要制定主要公路、河流和旅游线路保护目标。在区域内重要河流沿岸,矿山企业尾矿及废石弃置,必须按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方案要求处理。国道、省道和重要旅游线路两侧300米距离或直视范围内,禁止新办采矿点,对已建矿山实行关、停、转、迁措施。露天采场必须距县城规划区周边500米以上,距乡镇300米以上。重要输电线,通讯线路和国家测量标志等地的采矿活动,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条例执行避让,留足安全隔离带。严格控制矿山废弃物的排放,鼓励选矿用水的封闭循环使用。积极推广无粉尘、无废料的“绿色生产”工艺,尽力减少对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制订开采区和其他限采区域内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景点、景观等保护方案。

三是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系统。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复垦还绿等,必须按相关规定执行。严格划定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引导现有矿产企业向开采区聚集,限制限采区的矿产开采,杜绝禁采的矿产开采,从而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从基本得到控制。

2.加大投入,用经济手段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治理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集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已成为矿山治理的瓶颈制约因素。想要解决这个困难,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从采矿权有偿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二是积极利用矿地,将矿山可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由开发业主负责生态环境治理;

三是主动争取上级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开展矿产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四是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整理、工业区建设相结合。

3.推行市场经济运作,成立矿山治理投资公司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通过成立专门从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可以对治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更为有效的治理。

(五)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处理

一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不同村庄地质灾害类型和危害程度,因地制宜采取加固、修缮、避让搬迁等不同治理方式,以确保工程方案的科学性; 二要抓紧推进工程实施,各市县要以年底全面完成任务为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严把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要确保资金落实,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主要由各级政府重点补助,受益群众适当分担。各地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四要抓紧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积极构建地质灾害治理的长效机制。

五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扎实做好地质监测和险情排查,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推荐:

公务员在线考试系统,海量题库!!公务员网校课程辅导,高通过率!!

篇2: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

一、山西毒疫苗事件经过或情况

自2002年SARS暴发以来,公共卫生的安全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更是绷紧了社会的神经,公共卫生无小事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根据医学常识,疫苗常常是减毒或者灭活后的病毒,本身也常有一定副作用,但大多在可控范围内。疫苗因为是活性物质,又事关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在生产、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都有严格的规范,某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疫苗的失效,甚至带来不可预见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情况。

从2007年5月开始,山西省疾控中心职工陈涛安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山西疫苗存在的内幕,称该中心将疫苗配送权力“出租”给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靠垄断攫取了巨额利润,造成山西疫苗市场秩序紊乱。

陈涛安的举报引起了卫生部和山西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9月30日,山西省纪委部门展开调查,山西省卫生厅组建了相关调查组。

2007年12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记者刘万永采写的《一家小公司是怎样垄断山西疫苗市场的》一文,即率先揭露了山西疫苗市场完整的利益链条,引起巨大反响。

报道中概述到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症,问题疫苗成为最大怀疑对象。报道还披露山西省疾控中心和疑似卫生部部属企业联手垄断山西疫苗市场,在贴标签时,导致大量疫苗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有可能造成失效。山西省卫生厅已断然否认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卫生部要求山西尽快报告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但当地卫生部门称一切正常,故引起较大舆论争议。

2008年1月28日,著名法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和卫生部首席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等20多位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了“山西疫苗事件”法律透视研讨会。针对疫苗的市场混乱现象举行高级别专家研讨会,这是很罕见的事情。

在案件披露前8个月,山西省疾控中心职工陈涛安向太原市检察院、山西省纪委、卫生部等机构发出实名举报,指称山西省疾控中心自2006年起,将疫苗配送权力“出租”给注册资本仅50万元的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二类疫苗必须经过该公司才能被接种,该公司靠垄断和转移国家财政预算外收入攫取巨额利润,并可能造成近3000万元国有资产流失。

2010年《中国经济时报》一篇题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近百名儿童注射后或死或残》的报道在中国的各大网站上疯传。这篇近两万字的调查报道揭露了山西的一些疫苗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时间,举国皆惊。新闻出来当日下午,山西省卫生厅对此紧急回应,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山西接种点库存疫苗抽取样品进行委托检验,检验结果均符合国家规定,未接到因注射疫苗出现聚集性异常反应的报告;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时报》的此篇报道,在很多网站上已被删除;案发当晚8时许,卫生部发文称“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开展有关调查工作,要求山西省卫生厅尽快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新的情况”。案件至此告一段落,但截至目前政府还没有一个最终答复。

在整个案件中,媒体报道称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目前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称为山西疫苗事件。

二、相关背景信息

2005年12月28日,山西省疾控中心向各市疾控中心发出《关于成立生物制品配送中心的通知》,明确提出:配送中心具体工作委托北京华卫公司负责,主要工作是负责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疫苗配送及第二类疫苗的供应和管理。该配送中心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据了解,北京华卫公司和山西省疾控中心所签协议的有效期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为期5年。

同时,山西省疾控中心声称,因为《疫苗条例》规定省、市疾控机构不能供应二类疫苗,利用公司的资质开展疫苗供应和管理,是贯彻《疫苗条例》的新模式。

据分析,这是疾控中心和华卫公司对“商机”的把握,因为二类疫苗从出厂到零售的差价很大,一支10元出厂价疫苗,零售可达30~50元。

山西省疾控中心会议纪要(2005年第14期)记载: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经中心办公会研究决定„„经过慎重考虑,认真研究,最后确定了卫生部部属企业北京华卫公司进行二类疫苗的市场经营,每年交中心380万元(每季度交一次),另交50万元的风险抵押金。

目前报道中可掌握这个信息,北京市工商局的工商登记资料复印件显示,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年底,由田建国、黄彦红、于莉共同投资开办,法定代表人为田建国,注册资本50万元。而北京华卫公司法定代表人田建国的名片,一面印有“卫生部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等头衔,及北京华卫公司总经理;另外一面则印着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送中心主任。

而据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李书凯称,北京的华卫公司是卫生部专门配送疫苗的部属企业,配送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价格也压得很低,是真正让人民受益。

但目前新闻媒体从卫生部办公厅了解到,卫生部没有办任何经营性的公司,卫生部疾控部门也没有任何专门从事疫苗配送的公司。

作为一个注资仅50万元的私营公司,为了解决公司资金问题,北京华卫公司同时以山西省疾控中心的名义,与临汾、吕梁、长治、运城、晋城、朔州等6个地市级疾控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以65万元、30万元、17万元不等的价格“买断”了属地疫苗供应和管理权,《合作协议》规定,市疾控中心成立生物制品配送分中心,省中心保证不向分中心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配送二类疫苗,市中心保证从省中心采购疫苗,同时“在所辖区域内沟通和协调区县CDC和接种单位的疫苗采购渠道,确保市场控制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要真正理解这次“疫苗事件”,就必须理解中国的“疫苗体制”。在卫生部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之后,疫苗分为二类,一类是免费的(所谓一类疫苗),是政府完全“埋单”;一类是“市场化”的(所谓二类疫苗),由被注射者自己掏钱。这样的分类也是恰当的,因为“二类疫苗”包含着很多特殊需求,而不像“一类疫苗”是针对基础需求(比如小孩“乙肝疫苗”)。同时,“二类疫苗”鼓励疫苗生产企业竞争,而在“疫苗事件”中,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生产商的问题。实际上,当卫生部在2008年抽查二类疫苗的结果也证明了生产者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这个事件中,“市场化”并没有产生“生产环节”的质量瑕疵。

“疫苗事件”出在了流通领域,北京华卫从山西省疾控中心获得“排他性的经营权”,这是权力改造市场格局的结果,权力扭曲了市场化。此时,市场变成了权力体制的衍生物。对于市场化的“二类疫苗”而言,省疾控中心通过招标方式从生产商那里获得疫苗,然后省内各地疾控中心从省中心获得疫苗,然后疫苗接种单位(包括医院、社康等)从当地疾控中心获得疫苗。流通的过程,也是中间环节加价的过程,据说各省都有一个利润的分配比例。坦率地说,疾控中心唯一的“财源”就是疫苗,因为除疫苗以外,疾控中心没有任何其他药品的权力。

三、事件概述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疫苗”一文对山西疫苗案件进行报道,案件中山西省疾控中心改造了原来的配送体系,建立新的配送中心,并将中心“外包”给北京华卫公司,并且让北京华卫获得了全省范围内的垄断经营权,它配送的疫苗是指定的、必须采用的“标签疫苗”(上有“疾控专用”字样)。而北京华卫在疫苗配送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了大量问题疫苗——比如“高温疫苗”,导致很多孩子因注射这些问题疫苗而死亡或者伤残。现在,北京华卫已经不知所踪。

山西疫苗乱象在2007年就开始不断公开报道。通过媒体揭示了权力租赁的实情,清晰展示山西省卫生厅与恶性垄断企业间的利益链条:一家私人小公司托管了山西疫苗市场,既利用疾控中心的权力调控及引导市场,又以疫苗批发企业的身份高价倾销疫苗。山西省疾控中心是台前幕后的推手,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制造接种疫苗的机会,收取合作分成。在政府部门的荫庇下,这家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的私人公司在22个月内从山西获利1亿元。当年也发生过疫苗接种事故,山西省卫生厅赔偿了一起。现在近百名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惨剧将山西疫苗问题重新拉回公众视野。截至目前整个事件还没有一个合理解释,而山西省已成为全面对面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问题最差的省份。

四、原因分析

疫苗流通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疫苗质量维护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冷链建设维护”。因为疫苗是异体蛋白物质,对光照、温度十分敏感,一定要低温保存。所以《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分别在第十条、第十六条和第三十六条强调药品批发企业必须有冷链建设能力,保证疫苗质量。而各地要对疫苗的冷链系统经费给予保障。但在“权力衍生型市场化”体制下,山西省疾控中心取消了原来的配送站体系,因为这不妨碍他们可以从国家那里“捞取”冷链系统经费。实际上,山西省疾控中心不仅将疫苗流通,也将冷链系统“外包”出去。疾控中心既享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同时也获得了外包的收入。而获得市场垄断权的北京华卫为了其利润最大化,竟然将冷链系统费用“节省下来”,将疫苗流通变成“货运物流”。于是出现了奇特的场景:北京华卫不提供经费维修坏了的冷藏车制冷机,让一些临时工钟点工在高温下给疫苗贴上“垄断专用的标签”。这一场景充分证明了,当权力控制了市场化之后,市场将制造前所未有的悲剧。而“市场化”这一语辞就承担了“罪名”,权力之手安之若素。可以预见的是,“蒸发掉”的北京华卫将承担所有罪名,官僚机构则潜伏不语。正如有文章指出,有时候不是市场制衡权力,而是权力衍生出市场,并在出事后获得“挡箭牌”,模糊了愚蒙大众的认知,这也是坏体制为什么存活时间越长的原因。

四、看法或建议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商业化,尤其是防止疾病控制中心变卖其监管权。减少其通过设立垄断、变卖监管权牟利的动机。

通过报道可以看出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消息中已经暴露了目前的疫苗供应机制,乃至整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制度缺陷。山西方面经过调查后承认,媒体报道涉及的疫苗经销商,北京华卫时代公司在进入山西疫苗市场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同样是媒体报道之焦点的山西省疾病控制中心前主任栗文元也存在问题:按照协议,北京华卫时代公司未获得疫苗的供应权向疾控中心交了50万风险抵押金,栗文元违规拿出其中的27万购买了小轿车,由个人使用。山西方面虽然说,“目前未发现栗文元其他问题”,但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恐怕就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违纪甚或违法问题。

山西省疾控中心被承包给自称是“卫生部大企业”的北京华卫时代公司,该公司在之后两年垄断了山西省的疫苗销售。山西省疾控中心以行政命令与建议的形式强行推广该公司经销的所谓“标签疫苗”。这样的官商合谋体制,大大增加了出问题的几率:首先是疾控中心的官员可能多个环节陷入权钱交易泥潭,其次,如此权钱交易,企业经销的疫苗就难保不出问题。

但如果仔细收集一些资料,分析考察一下目前的公共卫生体系的现实,却又不能不承认,这种官商结构体制的形成,似乎具有某种必然性。首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拨款严重不足,甚至无法保障疾病控制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财政安排存在严重缺陷:医疗卫生开支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比例本来就过低,政府在安排医疗卫生开支时又存在着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的倾向,各级政府可以拿大笔钱兴建医院,或者给医院拨款购买先进设备,却舍不得向公共卫生体系投入。

这种经费紧张局面也导致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事任何一项本应分内的工作,也可能将其变成一项商业活动。在某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内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动机,变卖自己掌握的监管权力,以换取紧缺的金钱,这包括廉价变卖疫苗监管权。为此,它很可能将疫苗供应权出售给质量并不稳定、但舍得资金进行贿赂的疫苗供应商。疾控中心放弃了监管责任,而成为那些最为胆大妄为的经销商的帮手。

所以我认为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商业化,尤其是防止疾病控制中心变卖其监管权。为此,首先应当切实保障这些机关的经费,让这些机关的工作人员能够产生职业尊严感,减少其通过设立垄断、变卖监管权牟利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其问责和监管,从制度上说,可以考虑把它改造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性公共服务机构。

最后回到事件中来,其实在山西疫苗事件中,是不是疫苗致死致残,在现在所能证实的信息判别起来的确有相当难度,这涉及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检验过程。也许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正常范围之内,致死致残确另有原因,我们一方面要继续追问造成这些孩子悲惨命运的原因,另一方面,对一些事实和问题也不能掩盖或者敷衍了事。因此在整个事件中我始终存在以下几点疑问。

第一,疫苗在运输储藏过程中,是否有高温暴露的情况,如有,至少说明了这些疫苗的使用已存在安全隐患。许多药品需要低温保存,这是基本的常识,作为医药生物技术公司的“北京华卫”,又怎能置常识于不顾?

第二,“北京华卫”在经营疫苗的过程中,有没有取得许可?我们虽然不能就此断言短时的高温暴露就一定带来灾难性后果,但程序的正当合理,是保证最终接种质量的一个要件,如有疏漏,有关部门难辞其咎。

第三,《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提到,原本是私人企业的“北京华卫”竟能以“卫生部企业”的假招牌空降山西,并依靠各种“政策便利”迅速取得疫苗的垄断经营地位——这究竟是真是假?如果为真,这里面就存在着官商勾结并造成极恶劣后果的行为。

第四,山西省卫生厅称,疫苗检验合格、未出现聚集性异常反应,当然可以部分证明疫苗的安全性,但离全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有相当距离,检验合格的结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来的?抽检是否及时?抽检过程中有没有保持独立公正?散在的异常反应经过集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否显著高于国家标准?这些问题对于事件的定性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需要进一步澄清。

第五,报道中还提到,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负责防病信息的原信息科科长陈涛安称,“2006年以来,山西境内确实出现了大量的问题疫苗,也就是高温暴露疫苗,这样的疫苗已在山西省长期使用,必然会大幅度提高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概率。”为何早露苗头的问题疫苗,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并未得到有效处理,仍然“长期使用”?

第六,山西疾控中心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扮演了不光彩角色,比如监管不力、追逐利益、隐瞒真相?近些年来,各地疾控中心几乎都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照理应超脱部门利益,专心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一部分承担健康卫士角色的公共卫生单位凭借垄断地位,参与逐利行为,一方面吃着皇粮,一方面又在分享市场经济带来的收益,歪曲了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二类疫苗不是强制接种的品种,所以交给市场调节,本身是好事,但如果有人(或企业)钻空子,以市场之名,行垄断之实,利用公权力聚敛财富就另当别论了。山西省疾控中心在此次疫苗事件中,有没有违规的动作,希望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篇3: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

建筑脚手架施工坍塌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安徽淮南田集电厂项目部

2013年2月25日发布 编号:

2013

建筑脚手架施工坍塌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一、建筑脚手架施工坍塌事件特征

建筑脚手架坍塌一般发生在安装和拆除作业过程中,事故发生后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机械材料设备损坏。

在建筑脚手架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可能可能出现的事故有: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塌陷;结构脚手架塌陷;建筑装修脚手架塌陷;防护脚手架塌陷和支撑脚手架塌陷等。建筑脚手架坍塌事件的诱因主要有:使用不合格构配件;搭设时不按规范或施工方案施工;未经验收使用脚手架;脚手架地基处理不牢固;脚手架上堆放过量荷载;未经允许擅自拆除脚手架;大风大雨后没有进行使用前的检查;非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搭设等。

建筑脚手架坍塌事故前可能出现的预兆:脚手架架出现失稳,出现倾斜,部分杆件出现较大的弯曲变形,出现不均匀沉降等。

二、现场处置

第一步

在建筑脚手架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必须指派专人进行监视。监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查看脚手架是否有竖向下沉,是否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

2、查看架体中部是否出现水平侧移或立杆折断现象。

3、查看脚手架立杆是否有弯曲现象,脚手架是否出现倾斜现象。当施工监视人员发现上述现象时,应通知现场作业负责人,立即停止脚手架安装和拆除工作,并安排人员进行加固处理。

第二步

当现场出现建筑脚手架塌陷事故时,根据现场危害程度,启动建筑脚手架坍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首先判断事故的严重程度。当发现能够进行现场抢救时,应立即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工作。抢救时应尽量使用人工挖掘、搬运坍塌的材料,及时抢救被掩埋伤员脱离危险区。进行简易包扎、止血或简易骨折固定。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施以心脏复苏术。

立即报告项目工作小组。应急工作小组在第一时间到达后立即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抢救救援工作,救治现场伤员,清理坍塌现场,并做好警戒,禁止无关

人员进入事故现场,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步

应急救援队负责消除伤员口、鼻内泥块、凝血块、呕吐物等,将昏迷伤员舌头拉出,以防窒息。组织人员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伤员挤压综合症发生,并将其转移至安全地方。

第四步

尽快与120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同时准备好车辆随时准备运送伤员到附近的医院救治。

第五步

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现场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补救措施,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第六步

技术负责人、现场安全员应对脚手架坍塌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纠正措施,认真填写伤亡事故报告表、事故调查等有关处理报告,并上报公司和上级相关部门。

三、应急工作小组、现场处置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1、现场作业人员

职责:发生建筑脚手架塌陷事件时,应立即施救,并向现场作业负责人报告,主动配合或服从现场作业负责人的救护指挥,开展现场初步救护,维护现场秩序。

2、现场作业负责人

职责:在接到建筑脚手架塌陷事件发现人员的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组织现场人员展开初步救护,维护现场秩序,并向应急工作小组报告,直到项目应急人员到达。

3、项目应急工作组组长:项目经理蔡晞

职责:全面负责项目应对建筑脚手架塌陷事件现场救护处置工作开展和救护处置结束后的现场生产恢复工作。

4、项目应急工作小组副组长:项目书记孟国初,成员:项目副经理黄耿、项目副总工熊富强、项目经理助理王旭明、周海俊。

职责:根据应急救护处置分工,分别负责救护处置小组、医疗救护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善后处理小组的工作。

5、救护处置小组:由项目副经理黄耿、安全保卫部裘孟梓、调度机具部俞成国、经营管理部孙建忠、热机工区徐国泉、电自工区刘海阳、机化工区周建民、焊检工区肖仲宜、华业电力李富强、王武斌、华业物流金兆灿组成。

职责:负责组织对建筑脚手架塌陷事件受伤人员现场救护、脱离现场与现场生产恢复等工作。

6、综合协调小组:由项目书记孟国初、综合办公室蒋敏、经营管理部吴高龙、冯小浦、孙建忠、欧阳书烈、调度机具部俞成国、质量技术部黄维、安全保卫部裘孟梓组成。

职责:负责与公司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和外部联系、协调、配合,各类应急物资采购和供应,后勤保障及通讯工作。

7、医疗救护小组:医疗救护工作组:由项目书记孟国初、综合办公室蒋敏、医务室张水峰、热机工区徐国泉、电自工区刘海阳、机化工区周建民、焊检工区肖仲宜、华业电力李富强、王武斌、华业物流金兆灿组成。

职责:负责建筑脚手架塌陷事件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护送医院、协调医院救援等工作。

8、善后处理工作组:由项目书记孟国初、综合办公室蒋敏、经营管理部吴高龙、孙建忠、冯小浦、欧阳书烈、以及热机工区徐国泉、电自工区刘海阳、机化工区周建民、焊检工区肖仲宜、华业电力李富强、王武斌、华业物流金兆灿组成。

职责:负责接待、安抚伤害人员家属,进行有关理赔以及信息上报、发布等工作。

四、注意事项

1、佩带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现场专业特种人员,包括架子工、木工、电工等人员必须穿防护鞋,带安全帽。

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当发生塌陷事故时:备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车辆、吊车、担架、氧气袋、止血带、通讯设备,并且保证这些器材能够正常使用。

3、关救援措施实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当发生塌陷事故时:在进行现场救护前,应对现场进行评估,如若有再次发生坍塌危险时,应先进行支护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要详细全面了解塌方事故发生的经过,了解现场中原有人数、仍未抢救

出来的人数。

4、现场自救与互救方面的注意事项:

当发生塌陷事故时,现场无关人员要通过安全通道撤离,不要随意使用现场设备器材,应急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听从指挥,不冒险蛮干。

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方面的注意事项:

根据现场人员、应急物资器材,设备资源正确判断事故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决不能因怕扩大事故影响,对不能组织抢险自救的,强行组织自救而不向外部请求救援。

6、应急救援结束后续处置方面的注意事项: 塌陷事故应急抢险完毕后,项目经理立即召集现场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机械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确定责任人以及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整改措施。抢险完毕后,对现场处置方案的整个过程进行评审、分析和总结。找出预案的不足,并进行评审与修订,以便修订后的处置方案更加适用。

7、其他需要特别警示方面的注意事项: 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和对外发布信息时,必须通过应急救援指挥部指定的专人负责,其它人员不得随意接受采访,发布信息,更不能夸大事实。

篇4:山西煤矿坍塌事件分析

以山西煤矿区土地为研究对象,对采煤破坏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成因、程度、范围、分布以及塌陷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得知,1949~间山西省因采煤导致的`土地荒漠化面积累计为1 152 km2,其中塌陷面积为1 113.8 km2,废弃物压占面积为15.2 km2,露天开采破坏面积23.0 km2.分析表明:地表塌陷的形式、规模、程度和趋势与采煤方法、开采厚度和深度、矿区地形地貌和煤层倾角、煤层上部的覆岩性质与地质构造、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作 者:刘士余 孟菁玲 张成梁 LIU Shi-yu MENG Jing-ling ZHANG Cheng-liang  作者单位:刘士余,LIU Shi-yu(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45)

孟菁玲,MENG Jing-ling(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29)

上一篇:房寺中学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下一篇:蓝天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