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寺河煤矿设计

2023-03-02

第一篇:山西晋城寺河煤矿设计

寺河煤矿

寺河煤矿:走创新发展之路 建安全高效矿井

寺河煤矿是我国首座在高瓦斯条件下建成的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矿井位于美丽的太行山麓、沁河之滨,工业场地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矿井于1996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02年11月8日通过国家级验收正式投产,核定矿井安全生产能力为1080万吨/年,目前在册员工5205人。2005年至今,矿井产能已连续6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水平。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原煤入洗率100%,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矿井瓦斯抽采率达到了70%以上,年抽采利用瓦斯能力在3.5亿方以上。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寺河矿形成了以瓦斯抽采利用、6.2m大采高、连采连掘工艺、煤炭重介洗选等一批代表着当代煤炭工业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工艺,构建起了支撑高瓦斯千万吨矿井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体现了晋煤集团的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寺河矿在上级部门和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始终立足高瓦斯矿井实际,坚持走安全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致力于建设以本质安全、生产高效、管理精细、发展持续、文明和谐、环境友好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品牌矿井,不断提升矿井形象和现化化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瓦斯矿井集约高效发展之路,为高瓦斯条件下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积累了宝贵经验。矿井先后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文明煤矿”、“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投产以来,寺河矿在集团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发展大局,立足高瓦斯矿井客观实际,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品牌矿井,夯实安全基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经营效益,依托文化制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瓦斯矿井集约高效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特点。简单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安全第一,夯基固本,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山

寺河矿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并存的矿井,井田内瓦斯含量之高,瓦斯绝对涌出量之大全国罕见。目前,东井区为高瓦斯矿井,西井区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10年矿井瓦斯鉴定结果为,绝对瓦斯涌出量1128.44m3/min,其中东井区绝对瓦斯涌出量497.8m3/min,西井区瓦斯绝对涌出量630.64m3/min。煤层瓦斯最大含量,东井区16.16 m3/t,西井区28.97 m3/t,东区扩区(北井区)30m3/t以上。安全关系到矿井长远发展,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建矿以来,我们将安全作为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牢牢把握高瓦斯矿井主要矛盾,研究抽采工艺,构建管理机制,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一是坚持“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理念,立足高瓦斯矿井生产实际,牢牢抓住瓦斯这一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将瓦斯抽采作为瓦斯治理根本手段,积极探索适合矿井煤层瓦斯赋存条件的瓦斯抽采技术工艺,不断提升瓦斯治理水平,变高瓦斯矿区为低瓦斯开采。投产以来,矿井瓦斯抽采规模从最初的几千万方提升到目前的3.3亿方,翻了近3番,矿井瓦斯治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

二是围绕人、机、环境、管理四项安全要素,苦练基本功,不断夯实矿井安全基础。以安全质量标准化持续动态达标为目标,着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作业环境。以工序管理,“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五想五不干”、“五关注”为载体,促进职工安全行为养成;依托信息化平台,认真落实隐患排查、责任追究管理制度,实现隐患排查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闭合化。

三是推进自主管理,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科室、区队、班组三级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安全自主管理能力建设,以人自为安保队自为安,以队自为安保矿井长治久安;探索实施安康寺河A级达标考评机制、和谐寺河星级考评机制,对全员安全工作绩效、文明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每年组织颁奖典礼,在双五星职工中进行抽奖,使安全成为一种荣誉,形成人人争当安全员的良好氛围,矿井安全绩效水平不断提升,安全工作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合理组织,提质创优,着力建设生产高效型矿山

寺河矿从筹建至今,矿井建设规划经历了从“三矿一井”到“一矿三井区”再到“一矿两井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一流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生产工效,构建起了科学、合理、正规、有序的生产秩序。

寺河矿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生产技术装备。矿井割煤采用德国艾柯夫公司生产的SL-500型采煤机,工作面采用JOY公司生产的三机设备,掘进采用美国12CM27-10E型连采机及配套设备;钻机采用澳大利亚VLD-1000千米钻机,主洗系统主要设备从美国朗艾道公司引进,装车采用美国KSS定量装车系统,核定装车能力达到5000t/h。

在系统优化上,我矿采掘工作面设计遵循安全可靠、系统简单、一步到位的原则,水、电、通风等系统通盘考虑,避免返工浪费,确保矿井安全、经济、有序运行。矿井形成了一采一抽、一主一辅的良性采掘格局,缓解抽掘采衔接紧张局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攻克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及长距离掘进工作面的通风,在国内首次成功采用了“三进两回”通风方式,有效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行业难题。

生产组织上,针对矿井生产作业条件日趋恶劣的客观实际,积极构建“地质超前、抽采超前、设计超前、技术超前”的大超前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队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产组织能力,矿井日均原煤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坚持“该投入的一分不少”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大瓦斯治理、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开展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大采高应用技术创新,300米加长工作面成功实践,矿井万吨掘进率由29.8米/万吨下降到23.4米/万吨,提高了采面服务年限,缓解了采掘抽接替紧张问题,降低了搬家倒面次数,取得了技术上、经济上、安全上的巨大效益。

抓大管小,全面预算,着力建设管理精细型矿山

近年来,寺河矿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依托技术创新,细化管理体系,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开源节流,创新增收,矿井管控力不断增强,经营业绩持续攀升,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按照事事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考核的总体要求,从观念转变、责任落实、严格奖惩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构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是坚持以信息化引领规范化,通过整章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督考核等方法,形成科学有序的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夯实了矿井经营管理基础。特别是将基层生产区队班组预算管理作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在班组中大力推行周预算、周分析制度,实现成本控制“点对点”数量考核,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了基层区队。精细化管理与全面预算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井下生产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重视人才,不断创新,着力建设持续发展型矿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寺河矿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任用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积极作好产能规划,进一步提升了矿井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完善培养机制。深化培训基地建设,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区队培训教室和职工书屋。落实每月二十小时素质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岗位应知应会、技术比武,举办瓦斯防治专题讲座,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开展模拟逃生演练,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在职工队伍建设上,引导职工树立“能胜任本职工作就是人才、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创造就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举行职工成才事迹报告会,举办科技项目暨五小成果发布会,加大奖励力度。通风科光学仪器修理工王超连续三届获得集团公司技能比武第一名, 仅2009年各项奖励金额累计达3.8万元,还荣获矿劳动模范。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把组织考察推荐同引入竞争、公开竞聘相结合,形成了岗位操作、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三大序列职工成长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和基层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为一体的三级创新管理体系,完善项目负责、技术评审、考核激励等相关支撑性制度,构建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重点加强对瓦斯抽采和综合治理、煤与瓦斯动力现象的机理和防治、带压水开采区域的水害防治、煤炭跨巷开采和沿空留巷开采等关键课题的技术攻关,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6.2米大采高支架、自制锚杆机、锚索机和S-200连掘机、瓦斯灾害预警系统、基于PLC控制的三巷掘进多局扇集成控制系统等应用而生。寺河矿高瓦斯矿区千万吨矿井建设、煤岩巷道快速掘进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实践、煤矿区煤层气采前地面预抽等三项成果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在矿井产能衔接上,“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实现矿井千万吨产能平稳过渡。第一步:2011—2012年,稳定东井区现有生产规模,完成西井区验收投产任务,2012年西井区产量要达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第二步:2013—2014年,以东井区为主,上下开采,东西联动,西井区2013年要达到400万吨的生产规模,东井区15#煤首采面2014年投产。第三步,2015年以后, 西井区稳定400万吨生产规模,15#煤达到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东井区接替盘区在2015年末投产,矿井长期保持千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

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

寺河矿以打造现代化绿色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着力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山。

抓住高瓦斯矿井特点,加强瓦斯抽放,实现“高瓦斯矿区、低瓦斯采掘”的工作目标。抽出的瓦斯广泛用于发电、尾煤处理、燃气锅炉、汽车燃料及生活用气,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建成尾煤处理系统,煤泥全部烘干利用,日生产能力800吨,是全国第一家使用瓦斯气作烘焙供热的尾煤处理系统。建有矿井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矿井水循环复用率100%。坚持排矸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矸石经黄土覆盖,绿化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矸石自燃。集中力量实施矿井管网改造、工业污水处理站等一批重点节能环保工程,装设完善各种计量器具,严格控制跑、冒、滴、漏,开展修旧利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本着“见空植绿,依山布绿,楼前种绿,路边播绿”的绿化方针,连续八年开展“绿在脚下延伸”植树种草活动。充分考虑防尘、防止有毒有害气等实际情况,在工业区种植大量滞尘能力强、抗有毒有害气体的树种,消除污染的同时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景色。在住宅区修建了仿古亭廊、健身场所,种植合欢、百日红、樱花、木槿、石楠、美人蕉、碧桃等树木花卉,置身其间,尽享美感。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整个矿区绿化面积达到253346平方米,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为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平方米,绿地植物保存率达到95%以上。

以人为本,凝心聚力,着力建设文明和谐型矿山

为了使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寺河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育优秀文化,关心职工生活,真正使职工下井有安全感,生活有舒适感,作为寺河人有自豪感。

培育优秀文化。人无精神不活,矿无文化不兴。寺河矿从建矿伊始就紧密结合矿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兴矿,共谋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体系,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在促进矿井经济效益连年攀升的同时,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文明区队、文明科室、文明窗口、文明楼舍、文明职工”创建,提高职工道德修养。实施和谐寺河星级达标工程,规范职工文明行为。凝炼企业理念,整合管理制度,编制《寺河文化系列丛书》,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符合职工需求、促进矿井发展的企业文化。通过寺河精神寺河人报告会、感动寺河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升华“同心、敬业、奉献、超越”的寺河精神。

推进民心工程,东风井小区、19层单身公寓、新调度楼、得一楼等工程如期投用;员工园、朝阳园、文体中心、游泳馆、停车库、双职工公寓、休闲网吧相继投用,职工生活日新月异。设立矿嫂参观日,以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矿嫂来矿参观,增进矿嫂对丈夫、对矿山的理解;累计为2.5万人次过集体生日,赠送生日礼品,唱生日歌;为510名职工子女发放新苗奖品41050元,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职工子女。每年组织生产业务骨干赴镇江、桂林、厦门等十余处地点疗休养,疗养身体,放松心情。设立金秋助学金,对困难职工、职工子女给予帮扶。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组织退休职工开展活动,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寺河矿全体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奋力拼搏,推动矿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生产原煤203万吨;2003年,完成产量501万吨;2004年,完成产量801万吨;2005年至今,产量连续六年持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水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行业领先,科技创新、生产经营、精神文明亮点纷呈。职工收入水平由2002年的2.1万元/人提高到现在的6.2万元/人,1500多名职工开上了私家小汽车,职工生活达到了小康有余。

寺河矿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引起党、国家和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省委书记、省长先后到矿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寺河矿将肩负使命,统筹千万吨产能保持、矿井改扩建、新井建设服务基地三大任务,深入解放思想,弘扬寺河精神,再造引领优势,全面建设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品牌矿井,努力为集团公司和我省煤炭工业“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杜朝安)

第二篇:山西晋城

山西省晋城市委组织部:用文化的力量提升组工干部的精气神

晋城市委组织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围绕品格文化、能力文化、行为文化和情感文化,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提升了组工干部的精气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创先争优。

品格文化立部。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开展集中学习,在第一时间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紧跟党的脚步和发展步伐,提升组工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用优良传统熏染职业品格。坚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引进来,走出去”,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秉承优良传统,引导组工干部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用优秀组工干部的事迹激励组工干部。以李林森等一批组工干部为时代榜样,激发组工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能力文化兴部。把加强学习作为提升组工干部本领的基本手段,形成了“周学月讲年考评”的学习制度,搭建了“组工论坛”、“组工干部大讲堂”、干部教育专题讲座“每月一讲”、自主选学“每月一班”、在线学习“每人一卡”等学习平台,采取研讨交流、轮流讲课、跟班学习等方式,引导组工干部涉猎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知识,全方位扩展知识眼界和能力素养。与此同时,把基层一线作为提升组工干部能力的平台,深入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

行为文化正部。坚持开展廉政勤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时刻要求组工干部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紧扣改革创新和创先争优的时代主题,开展“零差错、精细作业”比赛、年度目标任务观摩评比、改革创新项目评选等活动,把先进和优秀作为组工干部的共同追求,组织干部创先争优,比学赶帮。围绕提高组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健全完善了岗位责任、限时办结、绩效考评等36项行为规范制度,展现组工干部“可信、可亲、可敬、可靠”的良好形象。

情感文化活部。坚持以人为本,用真情、用真心来关爱组工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氛围,积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和舞台,激发组工队伍的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发挥部机关党支部、工会、妇联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实施亲情化管理,凝聚组工干部的心气,增进同志间的友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思想情操,丰富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工作几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组工文化氛围。

第三篇:寺河煤矿污水直排沁河 环保光环“变脸” 黑水肆虐

大量土灰色夹带黄色的刺鼻污水,通过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水泥管道,直接排入沁河。厂区一进门便可以看到“矿井水处理站”,但该污水处理站长年停运,设备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在厂区北侧,洗煤厂污水时常会从围墙的石头缝隙中排出,临近的农田受到严重污染,土壤被厚厚的煤灰覆盖。被洗煤厂污水污染的沁河支流,河床发黑,水流浑浊,如被机油洗刷过一般。这是《中国环境观察》在山西晋城沁水县嘉峰镇看到的真实场景,位于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正是触目惊心污染局面的制造者。

谈及寺河煤矿污染问题时,沁水县环保局负责人称:“寺河矿属于晋煤集团,沁水太小,管不了。”一位工作人员更是直言:“我们县环保局进寺河矿都困难,更不要说监管。”而对于寺河矿污水处理设备停运,大肆排污的行为,煤矿负责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辩称:“我们矿共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生活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矿山污水处理厂,均正常运转。”

污水处理厂封冻污水直排沁河

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始建于1996年,200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作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晋城煤业集团”)旗下首个千万吨级矿井,寺河煤矿一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荣誉称号。在环保宣传上,寺河煤矿也素以“全国领先,国际一流”为标榜。

2013年12月20日,《中国环境观察》在寺河煤矿现场看到,厂区东侧隔着一条公路是山西省第二大河流——沁河,也被称作晋城的母亲河。此刻,这条部分封冻的河流,颜色呈淡蓝色,河道里垃圾遍布,还没有上冻的河水发暗灰色,味道刺鼻。

寺河煤矿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排污管道,通过地下穿越公路,直接排入沁河之中。只见寺河煤矿污水冒着热气,呈土灰色,通往沁河的污水渠还有部分变成了黄色。一位在附近劳作的殷庄村村民称:“寺河煤矿废水长年经此直排沁河,严重的污染导致河中鱼虾绝迹。”而在寺河煤矿的北侧,有一条至上而下的小河,洗煤厂污水经常排入,河道黝黑发亮,水流浑浊不堪,看上去就像是一条蜿蜒的黑色布带,进入沁河。 在寺河煤矿洗煤厂北墙外劳作的一位殷庄村民,对该矿的污染充满怨言,其称:“洗煤厂污水通过北侧墙体的石缝,经常直排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地都没法种了。”《中国环境观察》看到,寺河煤矿洗煤厂墙外,有一处排水口,排水渠中满是黑色的污泥。而临近的农田上覆盖着厚厚的煤灰,农作物绿色的叶子蔫耷耷的,亦被灰尘覆盖。

寺河煤矿正门进去仅100米左右,即是矿山污水处理站,在晋煤集团专家工作站对面,一块“晋煤集团矿井水处理站”的牌匾清晰可见,而污水处理站内悄无声息,只见污水处理设备上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

对于寺河矿严峻的污染现状,该矿环保科郭科长称:“我们矿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处理生活污水,一个处理矿山污水,都在正常运行。”

环保百佳工程“变脸”

“环保型绿色矿山”,这是寺河煤矿对外进行环保宣传的标签之一。早在2002年,刚刚建成投产的寺河煤矿,就称其与“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河流和周边环境”的传统煤矿不同,寺河煤矿建有“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站,实现了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

2003年7月,寺河矿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百佳矿山”。据相关资料显示,寺河矿共有两座污水处理站,一座为日处理能力10000m3的矿井水处理站;另一座为日处理能力3500m3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据知情人介绍,事实上,一度宣称“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的寺河矿,近年来的环保现状急转直下,其矿井水处理站早已停运多时,大量污水直排沁河,洗煤水未经处理,长年直排,面对这样的现实,当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均心照不宣。

“有没有环保设备,和用不用环保设备,这是两码事儿。寺河煤矿作为大型国营企业,一直用过去的‘环保光环’为如今的污染行为做掩护。”山西一位媒体同仁如是说。

而早在2007年6月,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在沁水嘉峰采访时就发现,因当地煤矿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沁河已变得污浊不堪。此后,经过当地政府努力,部分生活污水和小煤矿废水得到治理,但大型煤矿企业的污水依然明目张胆直排沁河。 谈及寺河煤矿的污染,沁水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直言:“我们小县城环保局哪敢管寺河矿呢?这个应该归晋城市环保局负责。”经过多次协调后,《中国环境观察》与负责寺河矿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进行连线,郭科长称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相关环保情况说明和环保手续,可以提供。但截至完稿时,《中国环境观察》未收到郭科长任何反馈。

国营煤矿环保责任与形象工程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一直抓的比较严。2009年,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结束后,山西省环保厅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复产煤矿的环境监管工作。2010年开始,山西开始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并实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审核制度。

尽管如此,严峻的环保形势和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并不能促使像晋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营煤矿改变重污染现状。相关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国营大型煤矿污染局面之所以很难打破,是因为地方政府太依赖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巨额税收。2013年3月,新华社在一份社论中指出,“大型国企污染之所以得不到解决,责任在于各级政府追求增长,放任环境问题恶化。 “山西煤矿兼并整合后,大型国营煤矿成为经济发展主角,这些煤矿与民营企业不同,在更多时候扮演着政府角色,在行政领域,很多与地方政府都是平级的,因此,地方政府实施行政监督和管辖,十分困难。”中国环境立法方面的一位专家称。

对于沁水县环保局来说,情况恰是如此,作为寺河煤矿属地监管单位,该局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县环保局管不了,市环保局管不到,寺河煤矿的环保监管一片空白。

业内专家称,煤矿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煤泥和泥沙,很难自然沉降,一旦大量外排,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寺河煤矿大量污水排入的沁河是山西省内的第二大河流,也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支支流,发源于沁源县境内,在2005年前后,被称为“山西省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

对境内河流的严重污染,偷排导致殷庄村民怨声载道,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寺河煤矿和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相反,已经停运的污水处理站,仍然是寺河煤矿对外宣传环保工作的说资,原本实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被废弃封冻,已彻底成为“形象工程”。

沁水县嘉峰镇的一位民间环保志愿者表示,曾经清澈的沁河,如今污染逐年加剧,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依照新颁布的法律,对寺河煤矿这样严重污染沁河的企业,给予严厉惩处。

本文链接:http:///shidian/2014-01-24/6031.html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不保留文章链接视为侵权! 转载来源中国环境观察:http://

第四篇:山西晋城应急值班管理规定

晋市政办〔2011〕24号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系统应急值班和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府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系统应急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通知如下:

一、应急值班

全面推进应急值班工作,进一步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值班管理体制:

(一)加强对值班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值班工作,确定一名领导分管值班工作。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敏感时期,要有单位领导坐班或在岗带班。带班领导要能够在岗处理值班事务并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二)加强值班队伍建设。要选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本机关日常工作流程和值班业务的机关在编人员担任值班工作。

(三)规范值班工作秩序。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应急管理重点单位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证值班电话畅通。值班设主班1人,副班1人,实行主班负责制,副班协助主班工作。如主班因特殊情况临时离岗,由副班承担主责。值班人员要搞好值班交接,做好值班记录,认真履行职责。

(四)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根据省、市要求和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值班制度,严格规范值班纪律和信息报送的程序和时限,做到规定明确、措施具体、制度上墙。

(五)加强值班室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值班专用电话和值班设备(传真机、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和卧具等),确保报告及时,信息畅通。

二、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和处理

(一)报送主体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及中央和省驻市各单位、各企业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或有重要预警信息的情况下,按照程序和时限报告。

(二)报送内容

根据《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具体报送以下五类信息:

1.自然灾害类。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类。包括各种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类。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等;

4.社会安全事件类。包括群体性事件、金融突发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Ⅱ级以上的刑事案件等;

5.预警信息类。可能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敏感事件、事故的预警信息。

报告要素包含:1.报告单位、值班人姓名、信息来源、接报时间;2.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经过、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应急处理措施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3.伤亡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财产损失情况;4.其它重要情况。

(三)报送程序

分为初次报告、阶段报告和总结评估报告:

1.初次报告(首报)

要求“接报即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政府系统信息报送工作及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事件的意见》(晋政发〔2007〕27号)和《关于进一步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规定的通知》(晋政应急办明电〔2008〕16号)有关信息报送的规定,信息报告责任单位应在获得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信息后分以下情形按照程序和时限上报。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件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值班室和有关部门报告;

(3)对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获知事件发生信息1小时内直接向省人民政府值班室报告,并同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值班室。

(4)对于Ⅲ类(较大)或死亡3人(含)以上、10人以下的突发事件,事发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获知事件发生信息1小时内报告市人民政府值班室。

(5)对于Ⅳ类(一般)或死亡3人(不含)以下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原则上按照逐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的规定执行。

(6)对预警信息(可能发生危及社会公共安全或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敏感信息(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的信息);深层次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危及社会经济发展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事发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视情况随时向省人民政府值班室报告,并同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值班室。

公安、安监等部门和驻地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将紧急重大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时,要按照应急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向当地人民政府值班室迅速报告。

2.阶段报告(续报)

要求“及时续报”。信息报告责任单位要将事件发展情况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值班室。

3.总结评估报告

在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7日内,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市人民政府值班室报送总结评估报告。

(四)报送方式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原则上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报送,来不及形成文字的,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报送文字报告;来不及报送详细报告的,可先作简要报告,然后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理情况,随时续报,直至该事件全部处理完毕。

1.不涉密信息。可通过电话、传真、外网电子邮箱报送。

2.涉密信息。须通过加密传真等保密方式报送。

(五)信息处理办法

1.接到以书面形式报送的突发事件信息,经审核符合有关信息报送要求的,按规定程序和时限上报;接到以电话形式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应完整做好记录,按规定程序上报,同时要求其立即作出书面报告;接到新闻单位和其他渠道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应当立即向事发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核实,符合有关信息报送要求的,注明核实情况后,按规定程序和时限上报;对于情况不够清楚、要素不全的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向下级报送单位核实补充内容,并按规定程序和时限上报。但事件紧急、性质严重的,可边上报、边了解情况,并将后续情况迅速上报。

2.接到省、市人民政府的应急工作部署或领导同志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批示后,应迅速报告本单位领导并认真传达落实。

三、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

搞好应急值班是保证政令畅通、预防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必须予以加强。

一是要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值班工作,要从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应急值班工作万无一失。在信息报送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向地方人民政府值班室报送,要明确“两个不能代替”,即不能以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代替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不能以报告政府领导代替向政府值班室报告。确保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送突发事件信息。

二是要加强应急值班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基层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带班、值班人员认真学习值班和信息报送的相关规定,搞好业务培训,做到准确把握、熟知熟会,确保全市的应急值班工作无差错、零失误。

三是要严格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管理,严格值班纪律。对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本单位的应急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工作不扎实、值班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因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对事件处置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主要领导人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事发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对省、市人民政府的命令和决定执行不力、敷衍塞责甚至阻碍、干涉的,一经查实,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按照《山西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晋政发〔2006〕19号)的规定严肃处理。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第五篇:山西晋城建立选派干部挂职锻炼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干部素质,增长干部本领,改进干部作风,形成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晋城市于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意见》,拟每年选派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挂职锻炼,逐步建起完善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选拔培养链。

确定四种挂职方式,形成纵横结合、立体交叉的挂职工作格局。在充分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岗位、全方位选派干部进行锻炼。一是上挂,选派市、县直单位干部对口到中央、省直单位挂职锻炼,选派县直单位、乡镇(街道)干部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着重提升干部的宏观政策把握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二是下挂,选派市、县直单位干部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着重丰富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平挂,选派市、县直单位干部到同级信访部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挂职锻炼,着重提升干部应对紧急事态、处理复杂局面以及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四是外挂,选派市直综合部门、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地市挂职锻炼,并逐步探索选派领导干部到国外政府部门进行挂职学习的方式,着重拓展干部的思维眼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参与跨区域合作与交流。

明确挂职选派对象,在人选上严格标准,实现好中选优。根据挂职方式的性质和特点,在选拔挂职干部上,严把选人标准,改进选拔方式,规范选人程序,做到层层筛选、好中选优,着重使潜力大、素质高的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得到锻炼。选派的对象主要是经历来源单一的领导干部、市县两级选拔的副处级和副科级后备干部以及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条件要求是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县处级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乡科级干部不超过40周岁,一般干部不超过35周岁。组织部门在审定挂职干部人选时,坚持做到“两个优先”:一是部门优先,优先从那些与经济工作、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工程项目多、信访量相对集中的部门中确定;二是人员优先,优先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

注重加强管理考核,在制度机制上予以规范,严格执行。把加强对挂职干部的跟踪管理,作为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推出一系列挂职干部管理的新举措。一是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挂职干部请假在3天以下的由挂职单位批准,请假在3天以上的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部门批准;对于擅自离岗的,作出严肃处理。二是勤政廉政制度。要求挂职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和挂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向挂职单位提除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三是实行工作汇报制度。挂职干部每半年书面汇报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书面总结,挂职期满,撰写一篇有价值的工作报告或调研报告。四是建立巡查制度。组织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走访、电话查询等方式,对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岗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查岗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完善考核制度。挂职干部考核实行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相结合,考核等次评定实行单列,不占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名额,其中,“优秀”等次按同类人员30%的比例确定。六是建立挂职干部实绩档案。包括《干部挂职锻炼登记表》、挂职干部季度工作报告、挂职期满工作总结、《挂职干部年度考核登记表》、《挂职锻炼干部挂职期满考核鉴定表》以及考核材料、鉴定材料等。

强化成果运用,在对干部的使用上优先培养、优先提拔。把干部挂职锻炼与干部的培养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对挂职锻炼中发现的各类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及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作用,切实做到“挂用”结合。一是挂职期间,要求挂职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和挂职干部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分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帮带责任制,多教方法,多指路子,多传经验,放胆放手地让挂职干部独立地开展工作。二是挂职期满,组织部门结合对挂职干部的考核情况、一贯表现、专长优势,在征求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挂职干部的下一步培养方向,提出使用建议。三是对那些到乡镇(街道)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可作为被推荐对象直接参加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领导职务的推荐选拔;有挂职锻炼经历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经过实践检验表现特别优秀的挂职干部,除进行表彰奖励外,将重点提拔使用。

山东安丘探索建立选派市直科级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培养锻炼市直年轻科级干部,丰富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今年以来,山东安丘市探索建立选派市直科级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长效机制,目前已选派5名市直年轻高学历科级干部到基层挂任党(工)委委员、副镇长(副主任),挂职时间1年。

严格选人标准。选派挂职人员除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市直部门(单位)在职在编副科级领导职务干部;(2)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4)身体健康;(5)缺乏基层工作经历;(6)本人有到基层锻炼服务的志向。

规范选派程序。选派市直科级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发布预告。采取召开会议、新闻媒体发布等方式,发布选派干部挂职预告,明确选派范围和标准。(2)组织报名。先由符合条件的干部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单位根据干部申请,召开班子成员会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并向市委组织部写出出面推荐报告。(3)研究确定。市委组织部召开部长办公会,根据单位推荐报告和日常掌握情况,对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分析研究,按照1:2的比例确定初步推荐人选,报市委常委会研究。市委常委会根据工作实际和组织部门提供的情况,讨论确定选派干部最终人选,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讨论决定情况。

强化考核激励。制定选派挂职干部考核办法,要求干部挂职期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组织关系随转,行政、工资关系不变,年度考核在挂职镇街道进行;严格落实考勤制度,挂职干部请假3天以上要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市委组织部对挂职干部实行跟踪考察,原则上每季度考察一次;挂职期满,进行综合考察,挂职情况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杭州市4年选派400名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

程挂职锻炼并形成长效机制

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从2003年以来,杭州市连续4年共选派400名中青年干部到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市重点工程挂职锻炼。这

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了干部的能力素质,形成了干部培养锻炼的规模效应,走出了在实践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新路子,取得了“三赢”的效果。

杭州市委对每年选派百名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年初,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对挂职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并且连续4年召开全市百名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动员和表彰大会,市委书记每次都到会作动员讲话并亲自为挂职干部佩戴红花、颁发奖状。挂职干部派出单位精心挑选,把本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送到城建城管一线去接受锻炼。接收单位认真组织挂职干部开展工作,积极为挂职干部搭建平台,努力为挂职干部发挥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

杭州市把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作为干部挂职锻炼的重要载体,哪里工作任务重就把干部派往哪里,哪里工作困难多就把干部派往哪里,哪里工作任务急就把干部派往哪里。在选派对象上,重点锁定在基本素质比较好,文化程度比较高,责任感和进取心比较强,有发展培养潜力,但相对基层工作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中青年干部。2006年选派的150名挂职干部中,有中共党员130人,市管后备干部14人,副处以上领导干部96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有46人,最年轻的是1983年出生的干部,平均年龄为38.1岁。

为加强对挂职干部的教育管理,杭州市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建委等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挂职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由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共同管理挂职干部,接收单位负责日常管理,派出单位经常到接收单位了解关心挂职干部工作学习情况。各接收单位都成立挂职干部临时党支部,保证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学习。建立情况通报制度、考勤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挂职期满后,对挂职干部一年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由派出单位会同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进行考核。据了解,仅2004年选派的123名干部中,目前已经有34人得到提拔(其中提拔为副局级领导干部的有3人),被交流到重要岗位的22人,两者合计占总人数的45.5%。

今年,在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委组织部建立了重点工程挂职干部管理制度,从学习培训、双重管理、支部活动、日常工作、回访走访、考勤考核六个方面作出了制度性规定,形成了重点工程挂职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

江东区探索建立选派干部到信访岗位锻炼长效机制 江东区委一直把选派干部到信访岗位挂职锻炼,作为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渠道,先后出台《关于选派年轻机关干部到基层、信访和重点工程帮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坚持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有的放矢,按需选派,使选派干部挂职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坚持因需选派,确保选派质量。年初结合选派干部工作计划的制定,开展信访岗位需求调研,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征求意见建议,梳理汇总需求信息,确定挂职锻炼活动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人员安排计划。区信访局根据安排计划,以及阶段性上访涉及面比较集中的案件,结合部门工作职责,研究提出拟选派部门的初步意向。区委组织部

根据干部日常表现,坚持按要求推荐、按条件审核、按标准选派,采取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会议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从后备干部中研究确定具体选派人选,一般每批3人,挂职时间为6个月。同时,在选派工作中,坚持发挥个人特长,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从民生热点部门、窗口单位,包括建设、卫生、教育、民政、劳动、环保等与信访工作联系密切,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部门,以及纪检、法院、人大、政协等单位选派干部。通过此措施,在培养锻炼干部、发挥干部特长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信访工作力量,有效化解信访矛盾,有力地推动了信访工作。

二、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岗位职责。研究制定关于对后备干部到信访岗位挂职锻炼进行考核的实施办法,规定挂职锻炼岗位为区信访局接访、办信、督查等业务一线岗位,以接访岗位为主,重点当好“三大员”。一是当好“信访督查专员”。在信访督查岗上,重点完成“三督查”,即:对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信访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进行督查;对重点信访案件、重信重访案件办理情况进行督查;对重点管理单位和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督查。二是当好“信访接谈员”。在信访接谈岗上,重点完成“二接一督办”任务,即:参与上访群众的接待和处理工作,参与来访群众信访事项登记和座谈、疏导工作;督促办理部分信访案件。三是当好“信访办信员”。在信访办信岗上,对群众来信进行登记、分析、上报和复信,并提出意见建议;对多次重复来信或联名信进行督办。

三、加强岗前培训,注重提升能力。在每批挂职干部派出之前,都坚持进行岗前培训,并将历年来挂职表现较好的干部请来介绍挂职的经验和体会。培训以学习信访条例、信访业务知识、信访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熟练接访、办信、网上投诉受理、督查等方式方法,掌握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技巧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等为重点,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模拟考试等形式,帮助他们掌握信访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同时,开设模拟课堂,开展“信访员的一天”、“新上任的信访局长”等信访员角色模拟活动,把挂职干部置身于规定的情景中处理种种问题;以接受电视专栏访谈模拟、新闻媒体应对模拟和情景模拟为主要形式,设置拆迁群体性事件、疫情突发事件、农民工集体罢工等议题和情境,让挂职干部就一些应急、突发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处置办法,以此提高挂职干部驾驭局面、控制冲突、决策应变等能力。

四、加强实践锻炼,实行跟踪培养。在挂职过程中,采取 “三制三参与”模式,注重对挂职干部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制”,即:实行挂职干部培养责任人制度,从工作实际出发,为每个挂职干部确定1名信访局副局长和1名精通业务工作的信访干部,与他们进行结对联系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做到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传方法,政策上解疑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定期总结交流制度,挂职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挂职锻炼经验交流会,由挂职干部汇报自己挂职锻炼期间所做的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实行挂职干部包案制度,对于一些重要的信访案件,由挂职干部一包到底,具体负责案件的调查处理,直接面对问题与矛盾。“三参与”,即:在一般的土地征迁、房屋拆迁补偿等信访案件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挂职干部参与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在突发群体性信访案件中,将挂职干部放到一线,参与疏导、劝阻、控制,提高处理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复杂信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挂职干部一起参与梳理、分析和讨论,提高对复杂情况的分析能力。

五、强化跟踪管理,注重实绩评价。为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制定挂职锻炼工作手册,对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请销假等事项提出明确要求。挂职干部派出后,对挂职干部坚持跟踪了解、跟踪考察、跟踪管理,具体做到 “三联一解决”, 即:定期与派出单位联系,了解近期对挂职干部是否有不良反映;定期与区信访局联系,了解掌握挂职干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经常与挂职干部本人联系,了解平时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及时解决挂职干部思想、家庭和原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干部创造良好的环境。挂职结束前,会

同信访局和派出单位组成考察组共同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填写《挂职干部表现鉴定表》存入本人档案,并召开挂职干部总结会。同时,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根据挂职干部的表现和工作需要,大多数挂职干部都被提拔交流到新的领导岗位上。

淮上区建立健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的长效机制

建立选优派强机制,保证选派干部好中选优。一是政策保障“敢”下去。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明确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精神,凡到村任职干部,原身份不变,工资发放渠道不变,正常晋级晋职,为干部到村任职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实践锻炼“请”下去。对机关年轻后备干部,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到村进行任职,帮助村级组织解决困难,强化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机关新考录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按照市、区有关精神,定期组织到村进行实践,补好基层“课”。三是双向选择“派”下去。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主动站出来接受组织的挑选,另一方面,组织各部门积极推荐本单位业务骨干,保证选派干部的充足来源。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加强对选派干部监督管理。一是确定任期目标。实行到村任职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考核制,每年与到村任职干部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使到村任职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二是实施跟踪监督。每季度召开一次选派工作例会,以区为主每半年对选派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进行一次考核。督查考评工作立足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做到经常督查与定期考评相结合,一般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个人述职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上级督查与乡镇督查相结合,督查考评结果与选派干部的奖惩直接挂钩。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实行村级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任职干部对本村重大村务决策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并以“信息反馈卡”的方式上报乡镇党委,对发现的苗头性事件随时上报,保证信息畅通,处理及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对工作业绩逢半年、年终、任期期满分别进行考核。进行民主测评,年终由群众代表和全体党员进行满意度测评,乡镇党委会评定,对群众满意率达不到60%的,诫勉谈话;满意率达不到50%的,实行“召回”,当年考评为“不称职”。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解决选派干部后顾之忧。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对选派任职干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按村集体经济年度净增长额的10%领取绩效工资;所在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乡镇党委奖励选派干部500元;所在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党支部的,奖励1000元,被评为市级先进的,奖励2000元,被评为省级先进的,奖励3000元,评为中央级先进的,奖励5000元。二是落实生活保障。在保证选派干部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同级人员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的同时,由派出单位每人每月按200元标准给予通讯补助,并对到村任职干部一次性给予3000元的生活安置补助,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安心于农村工作。三是鼓励带头创业。财政部门为每位到村任职的选派干部安排5-10万元选派项目资金及5-10万元无息贷款的权利,以此帮助选派干部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实行到村任职干部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定期召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对选派干部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给予支持。

建立量才使用机制,让选派干部有前途。一是提升能力素质。强化岗前培训,组织任职干部深入学习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坚持“走出去”学习,让他们把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入当地,指导本村发展。坚持“交流式”提高,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交流思想和经验,研究探讨新情况和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能力。二是优先提拔使用。对引进项目、创办产业投资达30万元以上的,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在村任职三年以上并连续考核为优秀的,优先考虑提拔使用。三是注重政治激励。区每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会议,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到村任职干部进行表

彰奖励。积极推选到村任职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对连续到村任职5年以上的选派干部,经组织考察表现优秀的,优先予以提拔使用,并安排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区直部门相应职级的领导岗位。

上一篇:市县城市建管工作汇报下一篇:数学广角搭配教学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