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2024-04-26

大平煤矿事故分析(通用6篇)

篇1: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事故原因基本查明善后工作顺利结束

本报郑州11月13日电

记者戴鹏、曲昌荣报道:国务院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赵铁锤今天向新闻媒体通报,河南省郑煤(集团)公司大平煤矿“10·20”事故原因基本查明。经过初步的调查分析,这是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而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挥下,事故善后工作也顺利结束。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业(集团)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而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胡锦涛、温家宝、黄菊、***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率国务院工作组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灾、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事故发生后,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安排善后。10月22日,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显政为组长的国务院“10·20”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成立,并聘请了1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协助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厅局的人员也参与了事故调查工作。

根据现场勘查情况,调查组初步认定,煤与瓦斯突出的地点 在距地表深612米的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的时间为2004年10月20日22时9分,属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之后,引发瓦斯爆炸,引发瓦斯爆炸时间为2004年10月20日22时40分。瓦斯爆源点,在西大巷与11轨道石门交汇点附近的西大巷内。瓦斯爆炸波及矿井西翼11、13、15采区和井下爆破材料库。

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初步分析认为,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进入矿井深部,处于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带;该矿为高瓦斯矿井,对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可能带来的瓦斯等级升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到目前为止,各种地质、开采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

调查组认为,局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加大了煤与瓦斯突出后的瓦斯逆流,高浓度瓦斯进入西大巷新鲜气流,达到爆炸界限,遇到架线式电机车产生的火花,发生瓦斯爆炸。根据瓦斯监控系统测定的数据,煤与瓦斯突出距瓦斯爆炸有30分钟的间隔,这个期间大平煤矿应急处置措施不力。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是导致事故扩大的重要原因。

调查组的通报还指出,这次事故抢险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 难。抢险指挥部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务院调查组、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了科学有序的方案。参加抢险的干部职工,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克服了瓦斯等有害气体浓度高、多处塌方冒顶、透水、矿井断电、运输不畅等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到11月10日,累计投入救援人员19897人次,投入物资价值1263万元,调集安装各种大型抢险设备126台。排放瓦斯8094立方米;清理巷道堆积物2132立方米;处理冒顶18处。目前,大平矿矿井的通风、供电、排水、运输等生产系统已基本恢复。

在抢险救援的同时,善后处理工作全面展开。到11月10日,河南省煤炭工业社保中心与遇难职工家属已经全部签定了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协议,一次性补助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并把11月当月抚恤金提前发到家属手中。遇难职工家属对善后工作满意,家在外地的已全部返乡。受伤的32名矿工经过精心治疗,已有15人治愈出院,其他人员病情稳定,正在恢复中。目前,矿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2004年10月20日22时40分左右,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重 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3935.7万元。

一、矿井简介

1、矿井基本情况

大平煤矿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60km,登封市与新密市交界处。井田东西走向长3.5km,南北宽2km,面积7km2。1982年开始建矿,1986年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2000年、2001年分别进行了通风系统、提升系统改造,2003年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30万吨/年。2004年1~9月份累计生产原煤96万吨。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有11扩大区、13、14、16等4个生产采区,15、21两个准备采区。布置有2个采煤工作面,5个煤巷掘进工作面,3个岩巷掘进工作面。矿井开采煤层为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1.1~30m,多为5~7m;煤层倾角浅部大、深部小,一般7~19°;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老顶为大占砂岩。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16.21%。煤层为不易自燃。2003年瓦斯鉴定结果:绝对瓦斯涌出量26.16m3/min,相对涌出量为11.47m3/t,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矿井采用混合抽出式通风方式;井下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在13、16两个采区进行了瓦斯抽放;矿井装有KJ90安全监控系统。2、21岩石下山施工情况 21岩石下山设计为21采区专用回风巷,自11采区下车场开口,设计总工程量1200m,沿L7灰岩底板施工,距煤层12~15m,采用光爆锚喷支护,巷道净断面积13.3m2。从2001年3月开始掘进,2004年6月落底,接着施工21轨道下山下部车场及水仓巷道。然后从下车场变坡点向上掘进21轨道上山,截止2004年10月20日,已掘进巷道13m。

二、事故经过

2004年10月20日22时09分12秒,21岩石回风下山掘进头传感器显示瓦斯浓度突然增加,0.12%~40%数分钟后,13抽放泵站、13采区回风等地点瓦斯浓度也相继超限。22点30分,矿调度室接到井下安检员汇报13121工作面下付巷(下顺槽,进风巷道)瓦斯浓度达到6%,矿调度员立即向值班领导和调度室主任做了汇报,并按调度室主任安排通知通风科、安监大队及安监科查清瓦斯情况;22点45分,接到西风井主扇司机汇报,风机跳闸停风;22点47分接到井下中央变电所电工汇报,听到一声响,西大巷有烟。随后调度室主任向集团公司总调度室汇报发生事故,并通知大平矿救护队进行抢救。郑煤集团公司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启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抢险救援指挥部。22时48分,大平矿救护队接到矿调度室通知后,值班、待机小队迅速出动,入井搜救遇险人员。郑煤集团公司救护大队接到通知后迅速出动,23时35分首批救护队员赶到 现场,随后迅速调集10个中队,共计22个小队投入抢险救援。首先救护队员对灾区进行侦察,统计核实遇险人数,查明遇险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分布区域。

21日6时30分,第一次侦察结束,救出35名遇险人员,发现56名遇难人员,还有92名矿工下落不明,矿井西翼通风构筑物几乎全部被摧毁,通风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风系统紊乱,初步发现5处冒顶,机电运输设备破坏严重,11、13、15、21四个采区生产、供电、通讯、安全监测等系统全部中断。根据侦察情况说明发生了瓦斯爆炸,波及范围为矿井西翼所有采区。抢险救援指挥部研究决定,立即采取以下救灾方案:一是在井下巷道中构筑20道密闭,恢复正反向风门2组,正向风门1组,恢复矿井全负压通风系统。二是对充满瓦斯、遇险人员无生存条件的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进行暂时封闭,隔断危险源。三是恢复供电、运输、排水系统,为抢险救灾创造条件。四是集中力量突击搜救13121工作面遇险人员,采取锁风措施逐段排放巷道积存瓦斯,处理冒落区,搜寻工作面遇险人员。五是排除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的有害气体和涌出的积水,清除堵塞物,搜寻遇难人员。从10月20日23时35分开始救援,到11月12日11时5分,148名遇难者全部找到并升井,抢救工作结束。

11月15日四点班开始对21岩石下山的突出物进行清理,至11月29日清理完毕,共清出突出煤岩1894t,经专家计算突 出瓦斯25万m3。事故调查专家组到现场勘察,发现一落差约10m的逆断层,在巷道迎头左上方有一深约7m,断面不规则的空洞,空洞坡度为43°,从内向外有少量渗水,经专家组勘察研究论证,确定为瓦斯突出源。

三、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在10月20日爆破揭穿了一个落差约10m的逆断层,由于这个逆断层有利于瓦斯储存,使该区域煤层的瓦斯压力增大。掘进工作面突然进入断层破碎带后,在高地应力和高瓦斯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煤与瓦斯突破断层破碎带岩柱,发生了延期性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的瓦斯逆流进入西大巷新鲜风流中,导致西大巷与11轨道石门交汇处的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遇到架线电机车产生的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2、事故扩大原因及间接原因

(1)值班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煤与瓦斯突出、安全监控系统报警后应急处置不当,在长达31分钟的时间内,没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对瓦斯突出事故地点及波及的大面积区域实施停电、撤人措施,导致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事故扩大。

(2)矿井局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21岩石下山回风联络巷堆积有物料,并设有带有通风口的风墙,致使回风通风阻力增大; 11轨石门两道反向风门没起作用,加大了煤与瓦斯突出后的瓦斯逆流,高浓度瓦斯进入西大巷新鲜风流中达到爆炸界限是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

(3)技术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制不落实,重生产轻安全。大平煤矿没有按照郑煤集团公司2003年5月《关于大平矿21采区开采设计方案的批复》要求执行,未将21采区作为突出采区进行设计、审批;郑煤集团公司、大平煤矿领导和技术、安监部门对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四、处理结果 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

(一)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人员

1、贾××,大平煤矿通风科通风调度员。事故当日通风调度室值班员,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以重大事故责任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

2、景××,中共党员,大平煤矿调度室调度员。事故当日调度室值班员,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以重大事故责任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彭××,中共党员,大平煤矿通风科科长。事故当日通风科值班领导,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以重大事故责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给 予开除党籍处分。

4、付××,中共党员,大平煤矿矿长助理。事故当日矿值班领导,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以重大事故责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5、闫××,中共党员,大平煤矿矿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并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给予行政撤职,开除党籍处分,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给以党纪政纪处分的人员

1、高××,中共党员,大平煤矿调度室主任。工作失职,调度室管理混乱,安全监控系统报警后,未按有关规定采取停电、撤人等措施,应急处置不当,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撤销大平矿调度室主任职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魏××,中共党员,大平煤矿地质科科长。未对21采区地质结构复杂的情况制定和采取有效的地质预报措施,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撤销大平矿地质科科长职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3、王××,中共党员,大平煤矿总工程师。负责全矿技术及“一通三防”等工作。工作失职,对21采区地质结构复杂,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隐患未予以高度重视,未能认真监督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局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的问题失察,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撤职、党 内严重警告处分。

4、李××,中共党员,大平煤矿副矿长。负责生产调度、开拓掘进等工作。对21采区地质结构复杂,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隐患未予以高度重视,未能认真监督21岩石下山掘进人员严格按有关规定作业,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5、陈××,大平煤矿副矿长。负责安全管理、安全检查等工作。工作失职,对21采区地质结构复杂,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隐患未予以高度重视,未能认真监督有关部门做好安全检查和防范工作,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6、王××,大平煤矿党委副书记。负责职工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工作失职,未能认真监督分管科室履行对职工实施防治瓦斯突出知识、熟悉煤与瓦斯突出的预兆识别、紧急避难和应急处置等知识教育的职责,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王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7、于××,大平煤矿党委副书记。未能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没有监督落实干部跟班下井制度,对职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抓得不深入,对消除矿井安全隐患未能起到监督保障作用,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8、张××,中共党员,郑煤集团公司通风技术管理处处长。工作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撤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9、詹×,中共党员,郑煤集团公司地质测量处处长。工作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10、王××,中共党员,郑煤集团公司安监局副局长。工作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另外分别给予郑煤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监局局长、总工程师等责任人员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党委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当天值班的副总经理行政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五、防范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各级领导、职能机构、岗位工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防止重大事故的措施,实现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

2、提高对煤与瓦斯突出危害严重性、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防突意识,把大平煤矿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 十二字方针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加大安全投入。矿用设备、设施严格按照突出矿井的规定标准进行装备。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防突细则》的规定,认真落实各项防突措施。

3、加大郑州矿区瓦斯防治的科研攻关力度。郑煤集团公司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落实经费,与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对郑州矿区开采的“豫西‘三软’不稳定难采煤层”瓦斯防治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掌握瓦斯赋存规律,对井田内煤层的突出危险性进行评价,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4、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稳定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解决煤矿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5、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瓦斯防治技术素质,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章作业现象的发生,增强防灾、抗灾、避灾能力。

6、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狠抓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增强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专家点评

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事故,这是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伤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教训之深刻,十分发人深省。一是,对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带来日益严重的瓦斯危害的复杂性、严重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底板岩石巷道掘进的瓦斯危害警惕性不高,对岩石巷道的瓦斯突出更缺乏防范意识。特别是21岩石下山地质构造复杂,开掘深度又是矿井最深的地方,对可能存在的瓦斯突出等安全隐患预测分析不够,技术管理、现场管理不到位,导致遇到未探明的地质构造,上伏煤层中的高压瓦斯,突然异常涌出,造成事故。二是,局部通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局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违反规定在21下山至11轨道上山堆放物料,造成通风阻力增大,回风路线不畅,致使煤与瓦斯突出时产生的大量瓦斯流在巷道受阻,加速向风门冲击,特别是11轨道石门风门两道反向风门未起作用,促使煤与瓦斯突出后的高浓度瓦斯,逆流进入西大巷新鲜风流,遭遇架线电机车产生的火花发生爆炸,并迅速蔓延至矿井13、15等采区工作面和巷道,是造成事故扩大的根本原因。三是,对瓦斯监控系统显示的异常现象在短时间内未能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果断的应急处置措施,是造成事故扩大的直接原因。总之,如果预测分析、技术管理、现场管理到位,如果局部通风及设施管理到位,如果瓦斯监控系统显示的异常现象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果断的应急处置措施,则大平煤矿“10·20”事故就可能杜绝,至少不会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和惨痛的经济损失。

篇2: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为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打好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扎实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工作,提升安全基础管理水平,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根据《大平煤矿2018年专项整治活动》要求,2月份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5号)、《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治理事故隐患为重点,以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突出重点,标本兼治,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实现各科、队隐患排查记录和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

2、增强职工作业现场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做到排查“零盲区”,隐患“零容忍”。

3、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专业达标,月自查考评得分不低于93分。

4、消灭《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5号)规定的重大事故隐患。

三、组织形式

1、宣传动员阶段(2月1日—5日)

结合矿井实际情况,组织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进行1次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后区队根据本区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周二、五学习会、班前会,由队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授课,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组织职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引导职工广泛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努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提高职工思想认识和岗前主动排查隐患的意识。

2、自查自改阶段(2月5日—20日)

认真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各专业标准、制度、文件规定开展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或隐患要按照矿统一下发的台账模板登记建档,逐项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并及时整改到位。

3、督导检查阶段(2月21日—28日)

由安全监察科组织人员对各科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并督促落实整改,在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纳入矿安全结构工资考核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红黄旗竞赛考核。

四、活动内容

1、矿各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系统相关人员对分管领域进行1次全覆盖的事故隐患排查,排查前按照时间、方式、范围、内容、参加人员“五明确”的要求,制定旬度隐患排查方案。排查结束后,由系统领导组织召开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会议,对一般事故隐患、较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分析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措施,并编制旬度事故隐患统计分析报告。

2、正常生产期间,各科队每天要安排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巡查,对作业区域、岗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岗位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要随 时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确认作业环境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

3、各科队要按要求建立隐患排查记录、台账,逐项登记排查出的事故隐患。隐患台账可分旬、分月建立,台账应当包括隐患名称(含地点、部位),排查时间、排查人员、等级认定、整改责任单位和人员、整改期限、预案、资金、销号时间、督办人等要素。

4、事故隐患治理要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要求进行整改,实现闭环管理。对不能立即治理完成的事故隐患,由治理责任单位(部门)主要责任人制定治理方案,按照方案组织实施;对能够立即治理完成的事故隐患,应当班采取措施,及时治理消除,并记录在作业现场隐患排查记录中;对治理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事故隐患,由治理责任单位(部门)主要责任人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治理过程中安排班组长及以上具有相应组织、协调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指挥,并设置警示标识,安监员现场监督。

5、对未按规定完成治理的事故隐患,将提升隐患等级,并由上一层级单位(部门)和人员实施督办。

6、由系统领导组织各相关业务部门对照《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85号令)规定的重大事故隐患内容,逐条逐项开展自查自纠,并在排查表上签字。

7、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由矿长组织制定并实施治理方案,并进行挂牌督办,治理责任单位(部门)要定期通报治理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

8、每旬对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业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完善各项资料,确保专业得分不低于93分。

五、相关要求

1、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各科、队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本方案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并严格实施,认真进行自查整改。

2、全面检查,督导推动。安全监察科每旬对各科、队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在专项整治活动中未按要开展或隐患排查治理相关资料不完善的,将给予通报批评。

篇3: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关键词:煤矿,事故分析,大数据,物联网,煤与瓦斯突出预警,冲击地压预警,水害预警,火灾预警

0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煤矿监控、通信与监视系统的推广应用,我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大幅下降[1],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的应用,也产生了大量数据,为大数据在煤矿应用奠定了基础。

1煤矿事故分类分析

根据2004—2013年《全国煤 矿事故分 析报告》[2],本文按事故类别分析了2004—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10年期间,我国煤矿 共发生死 亡事故19870起,死亡33200人。其中,顶板事故10468起,死亡12226人,分别占52.7%和36.8%,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均最多;瓦斯事故2239起,死亡9861人,分别占11.3% 和29.7%,事故起数位居第3,死亡人数位居第2,但2005年和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水害事故623起,死亡2690人,分别占3.1%和8.1%,事故起数位 居第5,死亡人数 位居第4;火灾事故84起,死亡634人,分别占0.4%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位均居第7;运输事故3366起,死亡3757人,分别占16.9%和11.3%,事故起数位居第2,死亡人数 位居第3;机电事故818起,死亡820人,分别占4.1%和2.5%,事故起数位居第4,死亡人数位居第5;爆破事故531起,死亡635人,分别占2.7%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第6;其他事故1745起,死亡2577人,分别占8.8%和7.8%。2004—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起数及占比见表1,2004—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及占比见表2。

分析表明,10年来,煤矿瓦斯、顶 板、水害、火灾、运输、机电、爆破等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 降 ,事故总量 由2004年的3641起、死亡6027人,降低为2013年的604起、死亡1067人;瓦斯和顶板事故起数占比明显下降,但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这表明,通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事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但大量采掘和运输等设备的使用,增加了运输和机电事故的概率。虽然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但起数占比有所上升。因此,需研究煤矿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矿运输和机电事故防治能力,以满足高机械化程度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

10年来,全国煤矿共发生瓦斯、顶板、水害、火灾事故13414起,死亡25411人,分别占总 数的67.5%和76.5%。因此,需研究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预警方法和系统,避免或减少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发生。

2煤矿大数据

2.1大数据特点

大数据是一种基于大量信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研究全体数据,而不是随机样本,数据体量巨大。2研究事件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只需要结果,不需要原因。3研究对象多样,数据类型繁多,涵盖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图像,从监测数据到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4处理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大数据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要结果,不分析原因。例如,根据客户的购物记录和浏览记录推送图书和商品,而不分析为什么这些客户喜欢这类图书和商品。大数据已广泛用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

2.2基于大数据的煤矿重大灾害预警

煤矿灾害预警是避免瓦斯、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事故发生规律,还不能准确预警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3]。因此,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煤矿事故预警方法,将大数据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煤矿事故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大数据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预警方法,只研究哪些数据变化,就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而不研究为什么这些数据变化,会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

2.2.1基于大数据的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前,瓦斯涌出量、环境温度等会发生变化,并伴有声音、电磁辐射和红外辐射等。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瓦斯涌出量(根据瓦斯浓度、风量、落煤量等计算)、环境温度(监测环境温度、风速、地面进风温度、设备开停等,排除风量、地 面进风温 度、机电设备 开停等影响)、微震、地音、电磁辐射、瓦斯含量、瓦斯压力、采掘位置、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等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关系,提出预警模型,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2.2.2基于大数据的冲击地压预警

研究表明,冲击地压事故发生前,矿山压力等会发生变化,并伴有声音、电磁辐射和红外辐射等。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矿山压力、微震、地音、电磁辐射、环境温度(监测环境温度、风速、地面进风温度、设备开停等,排除风量、地面进风温度、机电设备开停等影响)、赋存条件、地质构造、采掘位置、采煤方法及工艺等与冲击地压事故的关系,提出预警模型,进行冲击地压预警。

2.2.3基于大数据的煤自然发火预警

研究表明,煤自然发 火时,温度、C2H4 浓度、C2H2 浓度等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温度、湿度、气味、C2H4 浓度、C2H2 浓度、链烷比、烯烷比、氧气浓度、煤种、煤自燃倾向性和发火期、工作面推进速度、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方式等与煤自然发火的关系,提出预警模型,进行煤自然发火预警。

2.2.4基于大数据的水害预警

研究表明,水害事故发生前,涌水量等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涌水量(监测流量、水仓水位、排水量等)、水压、水位、水温、水质、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声音、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与水害事故的关系,提出预警模型,进行水害预警。

2.3基于大数据的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诊断

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提升机、通风机、水泵、压风机、移动变电站等大型设备故障,将影响煤炭正常生产,甚至引发瓦斯和水害等事故。因此,需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和系统,监测设备振动、声音、温度、功率等,发现异常,声光报警。

2.4基于大数据的煤炭需求和价格预测

煤炭长期储存会自燃,煤炭短缺会影响发电、钢铁、建材和煤化工等产业,煤炭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市场价格等。因此,需要通过煤矿物联网和大数据,监控煤矿的煤炭产量、煤种、煤质和库存等,铁路、船舶、公路等运输和库存等,发电厂等煤炭用户煤炭库存和用量等,进行煤炭价格与需求预测,实现经济调度和供需平衡。

煤炭需求与GDP等密切相关。煤炭价格既取决于生产成本,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GDP、GDP单位能耗、三产比例、进口出口、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其他产业、气温等与煤炭需求关系,提出预测模型,进行煤炭需求预测。通过大数据研究,研究煤炭需求量、煤炭产能、库存、运力、石油价格、天然气价格等与煤炭价格关系,建立煤炭价格预测模型,进行煤炭价格预测。

3煤矿物联网

煤矿井下有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电磁波衰减严重。因此,需针对煤矿井下特殊性和煤矿安全生产需求,研究煤矿物联网技术。迄今为止,采用物联网技术已研制成功了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爆破监控系统等[1,4],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为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求,还需研究用于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管控、矿用重大关键设备管控与远程维护、煤矿设备材料管控、持证上岗与专人操作管控、防碰撞等方面的煤矿物联网技术。

3.1基于物联网的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管控

为避免假冒伪劣机电产品在煤矿使用,引爆瓦斯,造成电气火灾和触电伤亡等事故,需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防爆电气设备等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监管,实现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等全过程管控[5]。

3.2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重大关键设备管控与远程维护

为确保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提升机、电机车、胶轮车、通风机、水泵、压风机、移动变电站等大型设备正常运行,需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煤矿重大关键设备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等全过程跟踪管理、健康诊断和远程维护。煤矿重大关键设备远程维护是解决煤矿井下维护人员水平低、提高维护效率的有效方法。井下维护人员通过图像、声音、检测数据等将现场设备情况上传,远程服务专家根据上传信息,进行故障诊断,给出维修方案,由现场维护人员实施[5]。

3.3基于物联网的煤矿设备材料管控

为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在煤矿使用引发事故,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快速有效的物资保障、优化采购和库存、降低成本,需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煤矿设备材料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维护等全过程跟踪管理[5]。

3.4基于物联网的防碰撞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量机电设备的应用,煤矿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为避免或减少运输和机电事故发生,需采用物联网技术,研制防碰撞系统,当人员与胶轮车、电机车、采煤机、掘进机等距离较近时,声光报警;可能会造成人员伤害时,自动停止设备运行[5]。

3.5基于物联网的持证上岗与专人操作管控

煤矿井下电气作业、爆破作业、安全监控作业、瓦斯检查作业、安全检查作业、提升机操作作业、采煤机(掘进机)操作作业、瓦斯抽采作业、防突作业、探放水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为防止无证上岗、他人代培训取证,需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特种作业人员等持证上岗管控。考试取证时,将证件编号与姓名、人脸或虹膜等个人信息绑定。下井时,通过人脸或虹膜识别系统,自动核查下井人员是否持本人识别卡下井,是否持证上岗,还可通过操作设备上的人脸或虹膜识别系统,识别操作人员是否有权操作,若操作人员无权操作,自动禁止操作并报警[5]。

4结语

篇4:煤矿窒息死亡事故分析

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不断延深,近年来,矿井窒息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地方乡镇小煤矿,窒息事故尤为突出,本文就矿井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作一简要分析。

2、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机理

2.1 单纯性缺氧窒息: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的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单纯性窒息气体,本身无毒,但其比例较大时,使空气中氧浓度相对减少,使肺内的氧分压降低,造成肌体内缺氧窒息。在煤矿,可能使氧气含量降低的窒息性气体主要有N2、CO2和CH4,它们既可以从矿内采空区涌出,也可能从煤和围岩中涌出,部分地点或区域还可能突然涌出。缺氧窒息主要取决于氧含量的大小,这种事故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的因素,缺氧窒息的最大危险是:氧含量过低,达到使人窒息的程度,人便失控,不能采取任何控制自己行动的措施,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处的危险状态和感觉告诉别人,当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舒适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所以,在井下不通风或通风不良的旧巷内,空气中的氧浓度可能显著降低,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应予以特别警惕。

2.2 化学性窒息气体引起窒息:化学性窒息气体对人的血液或肌体组织产生特别化学作用,使肌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人体的“内窒息”,煤矿井下化学性窒息气体主要有CO(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和NO2(井下爆破工作)。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剧毒气体,使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它与O2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能使血液中毒,阻碍氧与血红素的结合,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取决于其含量的大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当CO含量达到0.5%时,人吸一两口就会立即中毒死亡。井下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如1995年9月2日我省龙岩矿务局虎坑山煤矿,因李××严重违章私拆栅栏进入盲巷,引起CO中毒死亡事故,又如1997年2月淮北朱庄矿因处理火区致使火区内的CO气体突然涌出,造成该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等9人因CO中毒而死亡,人体吸入CO后的中毒程度与空气中CO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由于CO与血红素结合后,生成鲜红色的碳氧血红素(故CO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毒者粘膜和皮肤均呈樱桃红色)NO2是炸药爆破时产生一系列的氮氧化合物(如NO、NO2等)中的主要产物,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体,在常温下能很快与空气中的氧化合成NO2。该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其对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及腐蚀作用,能引起肺水肿等病状。NO2中毒可以有潜伏期,有的在严重中毒的同时尚无明显感觉,还可以坚持工作,但经过6-24小时后发作,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头痛、呕吐甚至死亡。如盐城矿务局南庄矿曾发生一起NO2中毒症状明显事故,该矿2103工作面在采用独头局部通风机供风下进行采煤,连续放炮后,未等炮烟吹散,一个工人就到迎头扒煤,因NO2中毒而死亡。NO2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如表3。

2.3事故原因

首先,矿井通风管理不严,没有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低瓦斯矿井中,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节省费用,通风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善,串联风、老塘风、扩散风、循环风等普遍存在。独头盲巷很少设置栅栏警标。通风质量低劣,漏风严重。以致通风系统混乱,风流不稳定,风流短路,供氧不足等。这些都给窒息事故留下隐患。如2004年2月10日福建大田县上京镇煤矿发生的一起瓦斯窒息事故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原因就是该矿井为独眼井,工作地点无新鲜风流,出事地点的气体浓度为:O28%,CO20.2%,CH43.6%。其次,职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冒险盲目蛮干,在低瓦斯矿井中,人们平时只注意顶板、水、火等安全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人体生存的首要条件———氧气,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只要CO2和CH4不超限便是安全的了。不懂得进入无风巷道也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1995年10月20日新罗区曹溪镇王庄村煤矿曾发生一起峒主陈××违章指挥工人进入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已被封闭的矿井内,拆除栅栏修复巷道,造成3人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3、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一般规律。

在爆炸和火灾事故区域,瓦斯喷(突)出地点,采空区附近,废弃的巷道和盲巷,地质构造复杂的附近及密闭巷道外口均有可能发生窒息死亡事故。根据福建省历年窒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以下二个特点:

3.1低瓦斯矿井中,由于矿井风流中瓦斯浓度不高,矿井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矿井通风系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导致窒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独头盲巷窒息事故多。据该统计数据,进入栅栏大、小便、存放衣物材料或休息、找煤等造成窒息死亡的占54%,出于某种动机扒毁栅栏进入而死亡的占46%。如福建省永安某小煤矿曾发生一起因为一名队长进入栅栏内取他本人放在里面的煤电钻而死亡的事故。

4. 预防窒息死亡事故的主要措施

4.1每个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可靠的通风设施,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机正常运转。保证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量。

4.2独头掘进工作面,在检查CH4、CO2含量的同时,还应检查巷道中O2含量情况,以预防CH4和CO2超限而出现缺氧窒息情况。

4.3盲巷、采空区管理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及时封闭。

4.4严格掌握角联巷道通风状态,预防微风或不通风巷道出现CH4局部超限或高氮缺氧。

4.5遇有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段和CH4及N2局部富集且有异常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4.6爆破时,坚持使用水炮泥,吸收炸药爆炸时产生的NO2,坚持放炮喷雾和放炮后喷雾洒水,加强通风及时吹散炮烟,炮烟末吹散不要进入迎头,采掘面要搞好净化通风。

4.7处理瓦斯煤尘爆炸和井下火灾等事故时,要正确分析爆炸冲击波对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和火灾,火风压对矿井风流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灾区撤退人员的撤退路线和抢险救灾人员的行进路线。避免因风流反向而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4.8配齐通风监测仪表,提高监测手段,防止通风安全失控。进入灾区探险或进入不通风巷道作业,必须事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矿山救护队负责处理,待恢复正常通风后,工人方可进入作业。

4.9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矿工的培训,提高矿工的自我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

4.10在煤矿工人不好招收的情况下,各单位应严把新工人的招收关,不让文化素质抵、身体素质差、年龄偏大的人员进入矿工队伍。

篇5: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2013年第二季度瓦斯治理情况

汇报材料

大平煤矿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日

大平煤矿第二季度瓦斯治理情况汇报材料

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大平矿在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瓦斯隐患就是事故,治理瓦斯就是赚钱”理念。深入贯彻“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完善“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以规范特岗职工作业行为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依托,引进先进单位瓦斯治理业绩考核经验,推进现场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瓦斯防治技术研究,实现抽采达标,保证抽掘采平衡,完成了各项指标计划,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第二季度以来我矿在瓦斯治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风瓦斯管理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结合生产实际编制有《瓦斯超限应急预案》、《瓦斯超限分处理及奖惩制度》、《瓦斯预警管理制度》、《瓦斯检查请示报告制度》、《瓦斯排放管理制度》等,使“一通三防”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有效提升矿井通风瓦斯管理水平。

2、为实现“瓦斯零超限”的奋斗目标,二季度以来我矿严抓瓦斯管理,严格落实瓦斯预警制度。对于采掘面统一实行瓦斯浓度达到0.3%重点关注,达到0.45%预警,达到0.5%召开瓦斯预警分析会,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做到了超前防范。

3、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技术管理人员总结新技术、学习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为矿井通风瓦斯管理提供保障。二季度,在15112工作面、13111工作面开展瓦斯涌出规律分析研究。

4、定期开展瓦斯防治评价工作,编制《矿井瓦斯评价管理制度》,明确评价职责及分工,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到位,不留盲区,为瓦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对于瓦斯评价工作中态度不端正、工作马虎、隐患辨识不清楚、整改措施不落实等不符合瓦斯评价工作要求的,严格按照《矿井瓦斯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处理。

二、监测监控及瓦斯导航管理方面:

二季度以来,我矿秉承“监测监控系统故障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现场管理和维护,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安装各类监测设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通过不断努力,二季度实现了监控系统零误报和瓦斯导航无计划中断事故。

1、对监控系统中心站后备电源进行更新升级改造

由于我矿监控中心站后备电源以往与调度室监控大屏幕和生产调度微机共用,后备电源所带负荷较大,存在老化现象。进入夏季以来,为防止雷雨天气的影响,确保监控中心站安全、独立、稳定的运行,通风科在材料费紧张的条件下通过多方努力申请了一套后备电源。6月4日经集团公司的审批,通风科组织机电一队、信息中心等技术人员对中心站后备电源进行了更新升级改造。更新后的后备电源,不与调度室的大屏幕、微机等连接,经过当天的放电试验,新的后备电源可以供应中心站连续运行3个小时,极大的提高了中心站后备电源的稳定性和独立性,确保了矿井监控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2、建立健全监控系统相关制度

第二季度以来重新对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和设备检修记录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了《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微机员值班制度》和《传感器标校记录》、《瓦斯电闭锁记录》、《监测监控系统及瓦斯导航中断应急处理制度》等共十余项,进一步提高调度及监控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和处理各类瓦斯超限事故及故障判断的基本技能和应急处置程序,做到处置准确、迅速。

3、加强井上、下监控系统和瓦斯导航系统管理(1)为杜绝瓦斯传感器误报警事故,我矿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现场管理。首先,下发了《关于井下采掘工作面移动瓦斯传感器的规定》,要求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移动瓦斯传感器,班组长及瓦检员必须同时在现场,由班组长操作,瓦检员监督,移动瓦斯监测探头前必须向通风调度汇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安全监测工不定期对各采掘工作面传感器进行排查,及时对线路、航空插头等配件进行更换,并定期升井检修,确保传感器运行稳定、可靠。

(2)为防止瓦斯防治远程导航系统出现无计划中断,通风科和信息中心成立以主管科长、技术员为小组的瓦斯导航管理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对监控主备机、服务器、导航机等微机进行杀毒,仔细对微机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对发现的问题一律按照“五定”原则进行处理,针对疑难杂症及时向兄弟单位或者厂家进行请教,确保导航系统平稳运行。

(3)为提高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针对传输数据不稳定、数据传输丢失的情况,今年4月份联系重庆煤科分院技术人员来矿排查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调试整改。

4、二季度以来,我矿进一步完善井下打钻作业地点回风侧一氧化碳传感器的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连续在井下运行半年后必须更换,以保证一氧化碳气体监测数据精准,目前井下各打钻地点回风侧均安装有一氧化碳传感器,对打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三、防突抽采管理方面:

(一)区域瓦斯治理工程完成情况:底板抽放巷二季度计划340m,实际完成340m,完成计划的100%;穿层钻孔二季度计划计划进尺14000m,实际完成17334m,完成计划的123.8%;抽放量二季度计划计划116.5万m3,实际完成130.57万立方,完成计划的112%;顺层钻孔二季度计划进尺61000m,实际完成79769.1m,完成全年计划的131%;新增抽采达标煤量二季度计划17万t,实际完成17万t,完成计划的100%;泄煤量二季度计划1440t,实际完成1698t,完成计划的131%,尤其是使用改进后的防喷孔装置后,大大提高了瓦斯收集效率,底板抽放巷内穿层钻孔泄煤率能够达到10‰,达到了集团公司要求,强化了穿层钻孔区域消突效果。

(二)其它工作

1、实施瓦斯抽采月度专项补贴举措

为了进一步提升瓦斯抽采工作,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职工安全意识,2012年12月份大平煤矿作为集团公司试点单位,制定了《大平煤矿瓦斯抽采月度专项补贴及效果验证实施办法(试行)》,二季度以来探放队共取得瓦斯抽采专项补贴资金300000元。瓦斯抽采专项补贴的实施,转变了职工的工作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收入、激发了职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2、回采工作面瓦斯治理方面

13111工作面突出危险区回采工作面采取顺层加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顺利完成了工作面的区域防突措施效果评价工作,保证了矿井的正常接替。13111工作面实测原始瓦斯含量最大11.36m3/t,通过在上、下巷、辅助巷及13111底板抽放巷补27号钻场施工顺层、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共施工顺层钻孔957个,钻孔进尺57420m穿层钻孔36个,钻孔进尺1980m,抽放瓦斯纯量113.5万立,郑煤集团瓦斯防治研究测得煤层残余瓦斯含量降到1.87-5.28m3/t。

3、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河南省中南煤炭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修改),大平煤矿需在21中部建立一个避难所。自5月以来防突科积极组织各有关部门与厂家协调,完成了21上部避难所内设备向21中部避难所迁移安装,6月27日通过了集团公司验收。

4、防喷孔装置

为防止在井下底板抽放巷水力冲孔时因高压水冲击钻孔周边煤体,诱导小型的煤和瓦斯突出,造成瓦斯超限,5月份进行了防喷孔装置的改进应用,利用防逆风装置对防喷孔装置的改进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钻孔喷孔不易控制的难题,给钻孔的安全施工带来了便利,为我矿的防突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5、水力冲孔作业机试验

篇6:大平煤矿事故分析

2013年安全监控系统、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网络传输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大平煤矿 二〇一四年元月一日

2013年大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网络传输工

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2013年以来,在集团公司通风管理部和大平煤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矿一系列安全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八字”方针各项措施,秉承“监测监控系统故障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现场管理和维护,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安装各类监测设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监控系统零误报和瓦斯导航无计划中断事故。2013年以来我矿在安全监测监控、瓦斯防治导航、网络传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安全监测监控方面:

1、我矿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分院研发的KJ90NA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与集团公司联网。井下主要安装监测分站31台,瓦斯传感器66台,风速传感器24台,一氧化碳传感器25台,温度传感器17台,负压传感器6台,开停传感器28台,风门开关传感器17个,馈电传感器29台,断电仪24台等,作业地点均按照要求纳入了监控范围,断电范围、断电点、复电点符合要求,断电装置灵敏、可靠。目前该系统运行稳定。

2、建立健全监控系统相关制度

今年以来重新对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和设备检修记录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了《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微机员值班制度》和《传感器标校记录》、《瓦斯电闭锁记录》、《监测监控系统及瓦斯导航中断应急处理制度》等共十余项,进一步提高调度及监控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和处理各类瓦斯超限事故及故障判断的基本技能和应急处置程序,做到处置准确、迅速。

3、加强现场管理,杜绝误报事故

为杜绝瓦斯传感器误报警事故,我矿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现场管理。首先,下发了《关于井下采掘工作面移动瓦斯传感器的规定》,要求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移动瓦斯传感器,班组长及瓦检员必须同时在现场,由班组长操作,瓦检员监督,移动瓦斯监测探头前必须向通风调度汇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安全监测工不定期对各采掘工作面传感器进行排查,及时对线路、航空插头等配件进行更换,并定期升井检修,确保传感器运行稳定、可靠。4、2013年以来,我矿进一步完善井下打钻作业地点回风侧一氧化碳传感器的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连续在井下运行半年后必须更换,以保证一氧化碳气体监测数据精准,累计安装25台次,目前井下各打钻地点回风侧均安装有一氧化碳传感器,对打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5、为提高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针对传输数据不稳定、数据传输丢失的情况,今年4月份联系重庆煤科分院技术人员来矿排查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调试整改。

6、对监控系统中心站后备电源进行更新升级改造

由于我矿监控中心站后备电源以往与调度室监控大屏幕和生产调度微机共用,后备电源所带负荷较大,存在老化现象。进入夏季以来,为防止雷雨天气的影响,确保监控中心站安全、独立、稳定的运行,通风科在材料费紧张的条件下通过多方努力申请了一套后备电源。6月4日经集团公司的审批,通风科组织机电一队、信息中心等技术人员对中心站后备电源进行了更新升级改造。更新后的后备电源,不与调度室的大屏幕、微机等连接,经过当天的放电试验,新的后备电源可以供应中心站连续运行3个小时,极大的提高了中心站后备电源的稳定性和独立性,确保了矿井监控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7、6月份,矿井主要通风机风量—风压在线监测装置出现故障,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的沟通协调,矿大方面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对风量—风压在线监测装置进行故障处理,确保矿井主要通风机在线监测数据可靠。

8、为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强化监测组成员包片责任心,每季度由主管科长牵头,组织监测组在全矿井范围内开展了监测监控系统专项检查活动。重点查处了传感器位置吊挂不准确、监控系统断电范围不准确、监测分站说明牌填写不准确、传感器卫生差、线缆卫生差等问题累计103项,并一律按照“五定”原则进行处理,主管技术员负责问题的跟踪落实,有效的提高了监测系统质量标准化工作。

9、为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监测和报警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28号)要求,截止12月中旬,我矿各地点均已按要求完成高低甲烷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安装工作,煤与瓦斯突出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已申报2014年专项资金计划,预计2014年9月底前安装。

10、为进一步完善抽放监控系统抽放报表自动生成日报表及存储、打印功能,有效监测瓦斯抽采系统各项参数,2013年11月我矿与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瓦斯抽采监控系统安装协议。截止12月底郑州光力KJ751型瓦斯抽采监控系统正在安装当中,预计2014年1月份中旬安装调试完毕。

二、瓦斯防治导航方面:

1、我矿监控中心站瓦斯防治导航图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水平放置并缩放至屏幕显示大小,填绘采掘、通风、监测、瓦斯地质信息后,及时上传至安全生产信息网。

2、配备有瓦斯防治导航信息员,每周五对瓦斯导航图进行更新上传(新开口、变向或贯通巷道48h内填绘),及时调整监测点的实时位置,更新采掘工作面录入说明牌信息,实现突出区采掘工作面链接瓦斯地质图,并对导航图中需单一动态图例显示的开关量进行完善修改。

3、为防止瓦斯防治远程导航系统出现无计划中断,通风科和信息中心成立以主管科长、技术员为小组的瓦斯导航管理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对监控主备机、服务器、导航机等微机进行杀毒,仔细对微机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对发现的问题一律按照“五定”原则进行处理,针对疑难杂症及时向兄弟单位或者厂家进行请教,确保导航系统平稳运行。

三、网络传输方面:

2013年,我矿瓦斯导航服务器全年保持平稳运行。网络运行上出现的问题有两项:一是服务器网卡损坏,一是光纤收发器损坏,但是因为有备用设备,没有造成瓦斯导航中断时间超过10分钟的情况。2014年需要加强备品备件的准备,保证网络设备运行正常。

希望集团公司组织对导航服务器软硬件及网络络维护人员的培训,使网络管理人员能及时识别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监控中心站值班员由通风调度员兼职,无专职监控中心值班员。

2、矿信息中心机房的两台HP服务器没有安装双机热备软件,无法实现服务器自动切换功能,计划2014年安装。3、3月份出现过一次服务器内龙软公司设计的网站假死情况,网络正常但是不能登录服务器网址,造成瓦斯导航在计划内中断。我们在后来严格按照每周五重启服务器的方法来预防此类问题,制定了应急措施,确保了服务器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此问题和龙软付工联系过,但是问题依然存在。2014年需要龙软公司付工来研究处理。

4、矿井一氧化碳传感器安装数量较多,因缺标校气样等原因无法标校。2013年以来,通过不断努力,我矿加强了安全监控系统、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网络传输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维护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效能,有效减少了系统故障,保证了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稳定。切实做到了“超前预警、及时分析、迅速处置”,保证瓦斯断电功能灵敏可靠,夯实安全基础,严防瓦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实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2014年工作计划

1、加强监测设备、接线盒、屏蔽电缆、检测仪器的回收与复用力度,减少新材料的投入。

2、优化监测监控系统,对监控中心站进行设备、线路改造,更换各采区主传输线路,提高监控传输可靠性。

3、积极发挥瓦斯抽采监控系统作用,认真分析相关参数数据。

4、坚持对监测监控、瓦斯导航、网络传输系统“每月一小检查,每季度一大检查”的模式,提高各系统的管理水平,并将检查、维护结果上传生产网。

5、编制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网络拓扑图,明确系统薄弱环节。

6、编制瓦斯导航系统数据传输流程图,明确故障处理程序。

7、建立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培训学习计划,并建立专项培训记录。季度组织人员学习《安全监测工岗位作业指导书》、《安全监测工作业流程及工作标准卡》,并将学习效果考核结果纳入工资分配。

8、联系矿机电部门,解决因电气设备布置而造成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异地断电隐患。

上一篇:购房合同备案下一篇:开学第一天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