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2024-04-16

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精选8篇)

篇1: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新闻媒体的创建

在我国,新闻机构属国有事业单位,新闻机构所开展的活动直接受国家机关行政手段的干预。

批准登记制手段:

设立新闻媒体,接纳境外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与记者,建立新闻网站等都必须向相应的政府部门履行申请登记程序,获得许可。未经批准,则为违法行为。

申请——批准——登记 意义:

一是确保媒介切实遵循《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二是便于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

打破长期以来“只进不出、只生不死”格局。

据介绍,辽宁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报刊退出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在报刊退出机制试点中停办12家报刊,涉及安置人员242人、处理债务5000余万元。河北省制定了分类指导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退出报刊3种,涉及安置人员52人,处理债务420万元。江西、上海、浙江、北京、内蒙古、广西、海南、湖南等地也结合当地报刊实际相继建立了评估标准,结合报刊核验,对严重违规或整改不合格、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报刊试行退出。

“对那些宗旨不明、读者不认、效益较差、资不抵债、发展难以为继的报刊,要下决心注销停办;对那些不符合核验条件的,要予以注销退出;对那些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吊销。”柳斌杰表示。

据介绍,报刊退出目前有三种形式:一是调整定位,包括调整业务范围、报纸改为期刊;二是由有实力的传媒集团或报刊企业兼并、重组或托管;三是报刊停办。此外,各省区市退出报刊的刊号资源,由各省留用、自主调控。

柳斌杰表示,报刊准入退出制度和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可以实现报刊市场有进有退,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解决长期以来“只进不出、只生不死”的状况,激活报刊出版业整体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提升报刊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新闻报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报纸1943种,期刊9821种。报刊管理:新闻出版署 广播电台、电视台管理:国务院广电部门

网站管理:网络新闻管理归属于国务院新闻办网络管理局 来华采访管理: 《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香港、澳门新闻机构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及派遣常驻记者须知》 《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两名记者冒着坐牢的危险来大陆采访,这是首次公开派遣记者到内地采访的台湾新闻机构。

第二节 新闻媒介日常运作秩序的 行政监管

出版刊播秩序管理:

1、传播内容的监管

2、版面、网页、播出时段的日常运作是否有序化的监管(一号多报、一号多刊,随意改变刊期或版数、临时增刊等)

3、对主办单位的监管

广电传输设施管理 网络非法信息传播问题

第三节 新闻媒介经营活动的规范 

1、媒介产权国有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渐改变了靠财政拨款办新闻事业的管理模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逐渐被推广。报刊经营被列入了第三产业。最后的一个暴利产业,投资传媒一度成为激动人心而又敏感的社会话题。(P98)

报刊创办筹资中的企业赞助系无偿赠与,个人或企业垫资属借贷关系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案例:

《中国经营报》现象

关于《中国经营报》原社长王彦的传奇故事,王彦以五千元在1985年创办了它的前身,那是顺乎彼时经济改革的大潮,为不断涌现的个体户,经营者量身订做的报纸。十四年后,报社资产变成了数以亿计,于是产权纠纷发生了。我们接着看到社科院,财政部,中宣部纷纷对报社产权提出了异议,最后财政部一纸公文,《中国经营报》资产属于国有,王彦带着被认定为借贷资产的五千元和十多年来的利息区区数百元黯然离场,《中国经营报》及子报《精品购物指南》由社科院属下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全面接管。

2、媒介经营中的问题:

广告虚假、夸大等

根据《广告法》,广告经营者、发布者都有对发布广告的审查义务,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对“未尽审查义务”进行界定。同时,《广告法》对于未尽审查义务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的比较笼统,因此,很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尽管制作了虚假广告,却声称尽了审查义务而被免除了责任。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经营、刊播广告有关问题的通知》:

符合经营条件和获得经营资格的报社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必须由报社的经营部门进行,任何其他部门和个人一律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

记者有偿新闻、编辑记者拉广告、推销报纸等

3、媒介资产经营:入股、控股等现象

中国媒介资本运作的三个阶段

在巨额闲置资本的增值冲动和媒介产业对资本进入的高度饥渴的双向作用下,资本与媒介的结缘成为了这几年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在看到媒介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走势下,媒介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新闻媒体对开展经营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多种经营阶段

从广义上讲,我国新闻媒体在80年代起步的开发三产,多种经营,可以认为是资本运营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传媒业经营的范围从广告、自办发行、代印、彩扩、音像制品等扩展到节目制作、信息咨询、房地产、运输、旅游、饮食服务等。这种单个新闻媒体的多种经营,增强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和经营意识。虽然因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成功的不多,但第三产业多种经营仍是新闻媒体经营的重要内容。集团经营阶段

90年代中期以来,组建媒体集团客观上促进了媒体对子报子刊、频率频道及区域内报刊、广电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发挥规模优势,壮大了媒体实力和竞争力。1996年,广州日报正式挂牌,开始了首家报业集团的试点工作。如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等先后挂起了报业集团的大字牌匾,从而使用权我国报业发展步入集团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目前新闻出版署已批准成立了一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广电总局已要求各地在2001年6月底前完成有线台和无线台的合并,正在加快组建广播电视集团和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公司。在经济和新闻业发达的地区,已有新闻媒体提出要发展成为跨媒介、跨地区、跨行业传媒集团的构想。《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中央新闻媒体也都按照传媒集团模式发展,并初具雏形。资本经营阶段

新闻媒体发挥自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优势,由子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吸纳社会资金,可以说是新闻媒体资本运营的高级形态。1994年初,上海广电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1999年第一支媒体股——电广实业(后更名为电广传媒)在深市挂牌上市,其后又有《人民日报》、《成都商报》间接控股上市公司,是我国新闻媒体尝试利用资本经营的成功实例。

媒体的核心业务是媒体自身,而资本依附在媒体身上,所追求的即成为攫取更多的资本和占据更大的市场。媒介与资本的结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我国的传媒领域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

篇2: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本学期的期末了,我们新闻事业史的课程也已经结束了。首先我真的很感谢赵智敏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赵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知识,还要我们了解到许多历史和新闻方面知识。课堂的气氛总是那么活跃,赵老师永远都是那么活力无限。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对新闻的认识也慢慢加深,从原来的只会简单的看各种媒体发布的新闻的一个新闻受众渐渐成长为一个对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的准媒体人。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它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和领会。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在我看来学习新闻史,正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以史为鉴的去看待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中国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并称为新闻学体系的三大分支,在新闻学中也称为历史新闻学。作为历史学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新闻史作为一门专门史一般被归入文化史范畴。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学习新闻史,一方面是对于新闻学的全面认识必不可少的一课,同时是在人文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对于同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全面把握。不管是否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史都是重要而有益的。新闻史以时间为顺序,研究新闻界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事件,和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今天这不到200年内,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新闻事业渗透到中国并在国内逐渐扎根生长的过程。如果按照新闻观念的演变历程来划分,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中国报业的幼芽顶着巨石生长起来,并走向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到30年代及30年代到49年,使新闻本位的时代,也是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更是我国新闻业与革命全面结合的时代;而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非市场化阶段和79年到现在的信息化、市场化阶段,是全方位思考新闻规律和新闻传播

与组织传播合二为一的时代。

可以说,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觉醒与反抗,民族的斗争与独立,发展和富强相伴随的。闭关锁国的中国与革命后高举自由民主大旗的西方之间的强烈“反差”,必然要在交流中以某些方式达到平衡,所以说中国近代报刊没有在具有久远历史的国土上自行产生而是由外国人“引入”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反映的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也是新闻自由精神的强有力的生动体现。从19世纪末的第一份国人办报纸开始,我国报人就主张报刊应是“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达下”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在抵抗洋人在华办报,控制舆论,抵制西方人对祖国的侵略。阅读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路艰辛,我们可以看到前辈身上的激情热血,可以看到反抗和建立,可以看到涤荡弥漫在旧中国文字世界里的黑暗的那种临危不惧的气魄。这就是新闻精神:“新闻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蕴藏在新闻精神背后的是公共精神和民主精神,而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则构成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影响新闻史发展有几个因素:

一、经济环境;

二、国家意志;

三、社会文化氛围。经济环境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新闻媒体的经营行为必然是一种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新闻业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造就了新媒介,媒介的技术手段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内容和特点。国家意志对于自由言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是否能健康地进行。文字狱盛行的年代不会产生独立自由的新闻事业。而且,新闻传播本身具有宣传功能,这一点经常被国家统治者利用,把新闻传播媒介纳入到体制当中,为自己服务。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社会氛围影响到他们的价值立场和事业理想,进而影响到他们手中新闻事业的价值取向。诸如梁启超的“耳目喉舌”

理论,邵飘萍的新闻救国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倡导的五四新文化民主与科学精神,都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密不可分。对于媒介的受众而言,时代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受众的精神需要,迫使媒介的重心向这种需要所在的方向转移。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下,受众就是传媒的顾客和上帝,媒介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获得受众的肯定。当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时候,新闻事业的面貌也必然随之变化。

新闻事业和人类从事的其他各种事业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一方面要对当前的新闻实践进行研究和概括;另方面要对前人的新闻实践即新闻事业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概括。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概括都是重要的,不可偏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以便认识和把握新闻事业在中国发生、发展和运作的具体规律。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中国从古到今新闻事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便是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目的和意义。

篇3:史量才对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关注国家命运, 积极倡导办爱国报的理念

史量才在经营《申报》的过程中, 从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 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己任, 对当时社会的每一次战乱、学生运动、国内外重要事件都有较为客观的记录与报道, 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或重大政治事件中, 都留有不少史料。如辛亥革命时有武昌失守和清帝逊位的报道;五四运动时有“北京学生爱国风潮扩大、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消息;军阀混战时有直皖战争、江浙战争和中原大战等通讯;上世纪30年代初, 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 发表过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文章和言论。1931年12月19日, 《申报》曾以醒目的标题刊登了宋庆龄同志为了抗议蒋介石杀害邓演达而发出的通电, 这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份难得的文献。 (1) 在《申报》发行50年之际, 史量才主持编撰了记录中国和世界50年来变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史书《最近之五十年》。其中搜集整理了孙中山、胡适、李大钊、黄炎培等著名人士的文章, 为后人清晰地寻找与研究中国和世界这一时代的历史足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史量才不仅呼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经营报纸, 而且积极倡导办爱国报的理念。1932年, 他聘请从苏联回来的俞颂华编辑《申报月刊》, 曾这样陈述自己办月刊的初衷:“我惨淡经营《申报》多年, 非为私而是为社会国家树一较有权威之历史言论机关, 孜孜为社会谋福利, 尽国民之天职。可是专横独裁的政治使民众内心积怨太深, 日报不能充分反映, 月刊是开辟这种言路的阵地, 希望俞办好它。” (2) 在经营《申报》的过程中, 史量才一直在践行着爱国的思想和信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史量才认识到只有坚决抗日才能救国。他以“人有人格, 报有报格, 国有国格”教育同仁, 运用《申报》、《新闻报》竭力宣传抗日救国, 针对形势及时发表“时评”。1932年, “一·二八”事变爆发, 《申报》连续发表《敬告国民》、《国家的军队》等时评, 号召全国军民踏着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的血迹收复失去的国土, 呼吁维护国家主权, 严正警告当局“若仍不能下最后之决心, 以民族为依归, 则政府自弃于人民, 断不为人民所拥护, 断无久存之可能”。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 史量才又由主张抗日救国发展为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统治, 要求实行民主。5月28日, 他在《申报》上发表《追悼沪战殉难将士》的时评, 明确提出反对内战的政治主张。6月, 蒋介石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申报》连续发表由陶行知撰写的时评 (《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 讥讽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抵制国民党诋毁中共的谣言等。为了拉拢史量才及其《申报》, 国民党政府曾以各种荣誉职衔予以诱惑, 但这并未动摇史量才办爱国报的理念和《申报》对国民党反动政策的批评倾向。

成功经营《申报》, 在新闻界树立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

1908年, 史量才担任上海《时报》的主笔, 开始从事新闻事业。1912年, 他与张謇等人合资购买《申报》, 被推为总经理。从此, 他怀着新闻救国的理想, 以办好《申报》作为终生事业, 悉心经营。在史量才主持《申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正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他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锐意改革, 最终使《申报》获得巨大发展, 同时在新闻界树立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

史量才的改革首先从大胆任用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始, 他任用陈景韩、张竹平分别管理报社的编辑和经营就是很好的例子。陈景韩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编辑经验;张竹平则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 拥有先进的报业管理理念, 在他的建议下, 《申报》成立了报纸投递公司, 使其业务量有了巨大的增加。对陈、张二人的重用奠定了《申报》成为近代大报的基础。不仅如此, 其他像邵飘萍、戈公振、黄远生等名噪一时的报界人士也都受到了史量才的重用。史量才在用人上的魄力与胆识, 不仅使《申报》在这一阶段成为中国的舆论先导, 而且也对大上海成为中国的报业前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史量才经营的《申报》在经过调查并对受众群体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 出版了《星期增刊》、《常识增刊》、《汽车增刊》、《图画增刊》等相关刊物, 细分并占领了多个受众群体市场, 由此形成了在今天的报业发展中同样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品牌读物系统化链条, 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 史量才还通过广开发行门路、增加广告收入、增添新式设备、革新印刷技术、不断培训职工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等途径积极改进报纸业务, 开辟国内外新闻网络。经过史量才22年 (1912~1934) 的悉心经营, 《申报》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申报》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作为一个商人, 史量才成功经营了《申报》, 作为一个爱国报人,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 他通过《申报》在新闻界树立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 影响了整个报业的政治态度。这一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表现得最为明显。“九·一八”事变后, 史量才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侵略, 深感“抗日救国, 人人有责”, 故在“一·二八”之后, 他以上海头面人物的身份积极介入各种重大的社会事务, 受到包括杜月笙在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敬重。在《申报》的办报方针上, 听取进步人士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人的意见, 做了重大革新, 使《申报》从新闻、评论到副刊都站在了“时代前面”, 积极投入抗战宣传, 揭露和抨击日本侵略行径, 连续报道军民抗战业绩, 在新闻界树立起正义敢言的形象, 使《申报》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喉舌和主阵地。“孤岛”时期, 与日伪展开舆论斗争, 强调“主和即汉奸”、“媾和即灭亡”, 即使多名记者惨遭暗杀, 也未动摇《申报》坚持爱国抗战的立场。

坚持独立的办报报格, 引导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潮流

一个民主健康的社会需要舆论的中立公正的导向和监督, 作为社会公器的报纸应当独立于各种政治、经济势力之外, 站在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极度混乱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报纸的独立性, 坚持独立的报格, 不但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 更需要有杀身成仁的精神。在这方面, 史量才给当时和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曾不止一次讲道:“人有人格, 报有报格, 国有国格。三格不存, 人将非人, 报亦非报, 国将非国。” (3) 强调“人格、报格、国格”三格之核心乃独立自由的精神。

史量才的独立办报精神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独立。在史量才看来, 要想保证思想上的自由和言论上的公正性, 以及在批评政治权威、寻求社会政治秩序和道义秩序良性发展时, 显示出一个独立报人的风度和气节, 必须首先拥有独立的报人品格。这一点从他1931年对《申报》改革后的人才选用中可窥见一斑, 他聘用的人才如陶行知、黎烈文、黄炎培等都是当时的民主进步人士, 他们的品格是公认的。

为了坚持独立办报, 实现新闻独立自主的理想, 史量才主张政治上的自主, 他拒绝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 不受任何官方或军阀操纵。经营《申报》期间, 他先是拒绝了袁世凯的利诱, 后又同蒋介石用“你有百万大军, 我有百万读者”的筹码较量。1932年, 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派员“指导”《申报》的要求, 理由是:“《申报》是自力更生的报纸, 从没拿过政府津贴, 倘若定要派员指导, 宁可停刊。” (4) 最终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了报业的独立。

最后, 史量才独立办报精神还体现在当时《申报》发表的一些时评标题和副刊《自由谈》发表的文章中。如“九·一八”事变后, 《申报》先后发表《日军突然占据沈阳》、《迫害世界之日军暴行》、《世界列国其注意日军之暴行》、《国人乎速猛醒奋起》、《新年与新政府》, 1月7日《精诚团结与国难》、《当前政治之急务》、《甘地第三次入狱》、《义勇军抗暴之重大意义》等时评。从标题看, 这些时评不但保持了独立的政治立场, 而且以激进言论勇立舆论潮头。同时, 改革后的《申报》副刊《自由谈》, 任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黎烈文任主编, 抛弃先前为鸳鸯蝴蝶派所把持的颓废风格, 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 “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 (5) , 团结了鲁迅、茅盾、瞿秋白、叶圣陶、郑振铎等进步作家, 刊载了大量针砭时弊、具有进步内容和战斗性的杂文, 使《自由谈》成为当时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 刊登了一大批在活跃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进步言论, 在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呼吁积极抗日, 引导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潮流。

秉承服务社会、用之读者的办报目的, 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史量才认为办报和治史一样, 其目的都在于致用。在经营《申报》过程中, 他将“新闻为民生而存在”作为理想, 把“服务社会、用之读者”作为办报的目的, 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 不挟任何主义, 亦无任何政治背景”。为了实现“用之读者”的办报目的, 史量才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 围绕《申报》业务开展了系列活动。先后增办了《星期周刊》、《常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申报医药周刊》、《建筑》、《卫生》、《教育》、《科学》等很多副刊和增刊, 增加报纸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 “务求读者各就所好获得其所需的智识和资料” (6) 。同时, 开办《申报》流动图书馆, 并对外借书, 图书馆内还设立“读书指导部”, 在《申报》开辟“读者问答”专栏, 引导读者学习进步书刊, 并创立读者服务部, 多方位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

第二, 兴办文化事业。史量才兴办文化事业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他利用《申报》的资源及品牌效应, 先后创办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帮助广大青年进修, 宣传抗日, 引导大批青年走上进步的道路, 扩大了《申报》在社会上的影响。二是出版书籍, 史量才不仅主持出版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申报丛书》;还邀请地质学家编绘了代表当时地图出版最高水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省地图》;另外还编译了当时最新的德国出版的世界社会经济统计图, 为国人了解经济、发愤图强, 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总之, 史量才作为开创了一代传奇的报人, 以他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对民国以来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最终以生命的代价维护自己的报业理想的先驱, 在他的身上, 有太多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理想与价值, 其崇高的品格和精神, 将永远光照千古, 彪炳后世。

摘要:史量才, 一个中国近代新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经营报业的过程中, 他关注国家命运, 倡导办爱国报理念;成功经营了《申报》, 在新闻界树立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他坚持独立的办报报格, 秉承“服务社会, 用之读者”的办报目的, 以他的报业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引导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潮流, 对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史量才,民国新闻事业,贡献

参考文献

①董婉苏、史敏杰:《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 《新闻与写作》, 2006 (1) 。

②④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94页, 第195页。

③李文绚:《报章血痕》,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版, 第113页。

⑤《今后本报努力的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 《申报》, 1932 (11) 。

篇4: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有一种精神叫顽强

1999年,何玉玲被《新消息报》聘任。2002年,她作为报社外派记者,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开展工作。

阿拉善盟的土地面积比宁夏大出5倍多,地广人稀。何玉玲经常凌晨5点左右起床赶车采访,晚上到处找网吧写稿。

2002年冬天,何玉玲去贺兰山区采访。天寒地冻,出租车司机开始不乐意去,经不住何玉玲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了。不巧住在贺兰山脚下的采访对象上山去了。又冷又饿的何玉玲硬是在白雪皑皑的贺兰山里找到了采访对象。

有一种爱叫舍弃

何玉玲热爱新闻事业,也深爱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但为了新闻事业,她时常“舍弃”孩子和丈夫。

何玉玲回忆说:“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看我。还有几次是孩子单独来看我。”

2003年7月10日,何玉玲破例带上儿子伟伟从银川返回驻地,途中,贺兰山洪水把公路冲断了!何玉玲连想都没想,从包里摸出数码相机就跳下车去。面对来势凶猛的山洪,何玉玲忘记了危险,拍个不停。“那女人,看你的孩子,多险呀!”一声高喊引得何玉玲回头一看,只见扑打过来的山洪已经打湿了伟伟的裤腿。母爱让何玉玲刹那间生出一股“神力”,她一把抱起伟伟,三跑两纵逃出山洪的魔掌,跳到了公路上。

回到阿拉善左旗,何玉玲放下孩子,整理照片、写说明、传稿子。忙完这些,夜已深了,而熟睡中伟伟的两条裤腿还湿着。

有一种信念叫理想

2003年9月18日,何玉玲赴阿拉善右旗,采访国家为改善阿拉善盟交通状况而投资兴建的“额双线”建设。

9月21日,采访返回途中,何玉玲乘坐的越野车与一辆大卡车相撞。与何玉玲一起采访的阿拉善盟电台女记者殉职,何玉玲身受重伤。报社领导去医院看她,她流着泪说:“我感到很遗憾。我采访的‘额双线’的新闻没法写了。”

车祸后10多天,何玉玲的双手勉强可以活动了。她让家人把便携式电脑拿出来,她要写作。不能采访,新闻就没法写了。于是,她写下了万余字的《我的大漠之旅》。靠着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躺在病床上的何玉玲给《新消息报》写下了10余篇、累计上万字的稿件。

篇5:新闻事业管理.doc笔记

新闻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新闻学边缘科学,是新闻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即把管理学理论引入新闻学,用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就经营事业与管理。

新闻媒介系统:有报、通讯社、广播电视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图片社等。

篇6: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事业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066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新闻产品商品性的最大特点是

A.售价低于成本 B.“双重出售”

C.售价高于成本 D.“利润至上”

2.某报社下设记者部、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这样划分部门依据的是

A.职能原则 B.产品原则

C.技术原则 D.位置原则

3.采编工作以专业部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有利于

A.改变采编工作按条块分割的结构 B.提高记者采访的机动性

C.采编人员熟悉各自负责专业的情况 D.消除新闻报道的“盲点”

4.下述国家中,属于新闻纸主要生产国的是

A.埃及 B.委内瑞拉

C.加拿大 D.沙特阿拉伯

5.报纸的总发行量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种途径发行的报纸数量的总和,这两种途径是

A.公费和自费 B.有偿发行和无偿发行

C.订阅和零售 D.自然发行和强制发行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对特殊商品广告的管理规定,下列商品中属于特殊商品的是

A.电视机 B.香水

C.进口汽车 D.进口电脑

7.广播电台、电视台收入的主体是

A.广告收入 B.音像产品销售收入

C.社会赞助收入 D.广播电视周报出版收入

8.报社办报收入是报社生存的基础,它等于

A.报社发行总收入加报社印刷厂收入的总和

B.报社发行总收入加报社广告收入的总和

更多科目答案在官网 搜课程代码查找

C.报社广告收入加报社多种经营收入的总和

D.报社发行总收入加报社印刷厂收入加报社广告收入的总和

9.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播出的最大特点是节目播出的A.定期、定时、定量 B.定人、定时、定量

C.定时、定期、定人 D.定量、定人、定期

10.我国新闻单位目前采用的工资制度是

A.技术等级工资制 B.职务等级工资制

C.结构工资制 D.绩效工资制

11.对新闻单位来说,最根本的公共关系措施是

A.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B.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闻服务

C.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D.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12.在我国,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并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

A.卫星电视系统 B.有线电视系统

C.数字电视系统 D.移动电视系统

13.报业集团组织结构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份公司制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依次是

A.松散层—核心层—控股层—半紧密层 B.控股层—核心层—半紧密层—松散层

C.半紧密层—松散层—控股层—核心层 D.核心层—控股层—半紧密层—松散层

14.创造了报纸使用价值的人员是

A.报社的记者和编辑 B.报社的后勤人员

C.报社的行政管理人员 D.报社的所有工作人员

15.我国新闻单位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实行

A.编委会领导下的社(台)长负责制

B.社(台)长负责制

C.党委会领导下的社(台)长负责制

D.社(台)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负责制

16.在报纸生产成本管理中,用来衡量报纸单位成本的“单位”是

A.印张 B.十印张

C.百印张 D.千印张

17.衡量报纸经营状况的试金石是报纸的A.读者拥有量 B.净销售量

C.公费订阅量 D.总发行量

18.广告道德的第一原则是

A.真实 B.负责

C.公正 D.正派

19.报社开展多种经营,首先要

A.拓宽受众市场的经营思路 B.精心搞好报社的主业

C.整体规划报业的三个市场 D.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20.按照西方新闻学的观点,一家报纸实现了“商业化”的标志是

A.发行收入大于印刷收入 B.发行收入小于印刷收入

C.发行收入大于广告收入 D.发行收入小于广告收入

21.广播电视拥有四种资源,其中被视为广播电视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源泉的是

A.频率资源 B.时间资源

C.受众资源 D.节目资源

22.我国新闻单位人事管理的总原则是

A.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B.量才录用,才尽其用

C.竞争上岗,全员聘用 D.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23.报社要处理好与造纸厂、印刷厂和邮局等经济协作单位的关系,首先要

A.注意对这些单位的“感情投资” B.加强与这些单位的方方面面联系

C.重视对这些单位的“公关投资” D.承认这些单位利益要求的合理性

24.我国首家报业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家集团是

A.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B.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C.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D.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25.在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的报社,最高行政首长是

A.编委会主任 B.总编辑

C.党委会书记 D.总经理

26.在采购新闻纸时,如果需要“补库”,则意味着此时的A.期初储备太多 B.期初储备太少

C.期末储备太多 D.期末储备太少

27.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或然率公式,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A.价值规律 B.最省力原理

C.效率原则 D.最优化原理

28.报社的多种经营项目立项论证时要分析行业市场,这种市场分析主要是分析报纸发行地区的A.报业竞争环境 B.广告分布情况

C.社会经济结构 D.广告投放总量

29.在报社生产经营支出的下列费用中,不能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

A.直接材料 B.直接工资

C.编辑费用 D.销售费用

30.在我国新闻单位实行的工资制度中,构成工资主体的是

A.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 B.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

C.工龄工资和级别工资 D.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长期以来,我国把新闻单位当作行政机构管理,造成了单一型的媒体格局,这主要表现为

A.媒体品种的单一 B.媒体品牌的单一

C.媒体人员的单一 D.媒体经营的单一

E.媒体内容的单一

32.报纸的印刷生产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它们是

A.切纸 B.制版

C.印刷 D.分装

E.转运

33.报纸的强制销售量指运用非常规方式售出的报纸数量,这种非常规方式包括

A.有奖订阅 B.买一送一

C.有奖销售 D.代办保险

E.行政干预

34.报社的产品销售收入主要包括

A.报刊发行收入 B.广告经营收入

C.承代印收入 D.无形资产转让收入

E.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35.我国新闻单位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工作比较庞杂,下列工作中属于后勤保障的有

A.办公用品购置、分配与保管

B.集体福利设施管理

C.职工教育培训

D.车辆管理

E.办公用房的日常维护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6.在国民经济结构体系中,新闻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______部门。

37.某报社各采编部门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编辑部,该报社采编工作实行的是以______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38.从报纸生产过程看,新闻信息物化为报纸产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______”。

39.1914年5月,______地区几十家广告主、广告商和报刊社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报刊发行量稽核局。

40.媒体广告效果调查是对某一广告刊播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测定,这种测定可以分为广告传播效果测定和______效果测定。

41.现代报业一般面向三个市场,即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______市场。

42.在报社同国家财政的经济关系分析中,判定一个报社属于补贴型报社的标准是:______小于或等于零。

43.国际流行的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率测量方法,主要是挨户访问、电话访问、日记调查和______。

44.我国新闻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是走______的后勤服务之路。

45.平版印刷是利用印纹部分和非印纹部分对于水和油的不同亲和性来进行印刷的技术,其中印纹部分具有______的性质。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6.接近权

47.报纸的公告销量

48.报业的多种经营

49.媒介推广工作

50.信息高速公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51.我国报社的新闻采编工作在人员安排方面通常采用哪些方式?

52.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研究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3.西方国家报业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篇7: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为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陆续出台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也随之步入逐渐规范、系统、完善的轨道。但是从现阶段我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实践来看,登记管理机关仍然存在着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是登记管理部门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现象。由于登记管理部门人员少,平日忙于处理日常登记、变更业务,很难经常下单位检查监督,造成监督管理难到位。二是监管手段疲软。《条例》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和处罚的规定,然而实际运行中,有的单靠登记管理机关无法做到,有的缺乏刚性制约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对于事业单位没有及时设立、变更、年检及其它一些违规活动,《条例》及《实施细则》没有赋予登记管理机关刚性抓手,只能通过说服教育加以纠正,监督执法强度较弱,独立处置能力有限,工作被动,力不从心,影响了登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业单位都在一定区域内承担特有的社会职能,如果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登记管理机关也不能强行阻止其履行原有的社会职能,1

从而出现尴尬局面。

本文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实地督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登记管理机关向事业单位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现场核查和跟踪检查,将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规范实地督查制度。《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关事业单位的实地督查的条款比较原则和概括,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在实践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实地督查的经验,根据《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研究和制定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实地督查方面的有关制度,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登记管理实地督查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对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行为也作明确的规范,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地督查做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进行定期检查。对每个事业单位突出四查四看:一查运行情况,看法人条件是否具备或运行是否正常;二查经费来源情况,看经费来源是否合法;三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看是否有擅自更名、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编制和不按结构配备人员的行为;四查职责情况,看职责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经营服务范围是否合法,经济与社会效益是否得到提高。对经费自筹的、租用办公场所的、从业人员较少的、开办资金与业务活动不太相称的,与主管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尚有些分割不清的事业单位,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三是要进行重点抽查。对有被投诉的、被司法部门或劳动仲裁部门查询的甚至已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事业单位随时上门检查。主要检查它们是否超出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是否按质按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益性社会任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和单位招牌是否挂在办公场所醒目处,实际办公地点与证书上的住所是否相符,从业人员、办公场地、设备设施是否与所开展的业务活动相适应等。对申请设立登记及变更登记、年检和注销登记中有疑问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派人到该申请单位进行重点核查。四是联合调查。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加强与财政、人保、质监、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法人证书使用问题联络会议制度,每个部门确定一位联络员,每年召开1~2次联络会议,通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过程中各部门的配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日常工作中也应经常与相关部门联络,沟通法人证书在使用过程中各个部门的配合情况,促使事业单位必须先到登记管理机关申办法人登记或年检,也使事业单位对法人登记重要性和目的意义的认识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应利用这些部门需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参与或出示材料、证明的机会,对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派人到该事业单位就相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确有违法违纪或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行为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处罚。

篇8: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2007年5月最后一场由四川电视台直播的英超比赛 (曼联与西汉姆) 结束后, 在四川地区就再也不能免费看英超了。当年, 英超联盟将中国大陆地区的直播权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天盛公司, 天盛公司采用了付费电视的方式对比赛进行直播。对于这样的收费模式, 球迷根本不接受, 导致英超联赛的影响力大大下降。3年的直播权到期后, 天盛没能与英超联盟续约, 新公司取得直播权后, 重新采用了以往的模式, 将地区直播权分销给各地方电视台。

由于目前英超联赛是“世界第一联赛”, 其影响力非常大。之前一直直播英超联赛的四川电视台经过努力, 终于在近期重新获得了四川地区的独家直播权。

二、默多克的英国攻略

当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于1992年2月20日创建之时, 或许没有人想到在短短15年间内, 几乎是在海瑟尔惨案和希尔茨堡惨案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英超联赛, 会以火箭窜升之势光耀欧洲, 这其中电视转播和海外资金扩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英超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深, 英超的俱乐部慢慢发现, 自己已经离不开电视转播了。统计显示:英超转播已经覆盖了208个国家和地区, 观看英超的球迷已近7亿。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英格兰足球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 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英格兰足球却慢慢滑落到低谷, 1985年发生的三场球场事故让英格兰远离世界足坛数年, 球场拥挤不堪并且足球流氓到处都是, 一场新的足球变革迫在眉睫。引领这场变革的正是英超联盟的成立及其与天空电视台的合作。从那时起英超便被誉为“为电视而生的二十一世纪足球联赛”。

1992年, 默多克旗下的天空电视台以1.91亿美元击败竞标对手ITV拿到了英超前5年的转播权, 虽然英超转播权的费用此后呈跳跃性增长, 但财大气粗的天空电视台从未让转播权旁落。在用1.91亿英镑买下了头五年的英超转播权后, 他又通过之后的几次合同, 又分别给英超注入了6.7亿英镑 (1997-2001的4年) 、11亿英镑 (2002-2005的3年) 和11.5亿英镑 (2006-2007赛季的3年) , 而在2008到2010赛季转播费用更是高达了27亿英镑。

影响1:英超富了

这样的价格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也让英超联盟无法拒绝, 也正是巨资的注入让英超联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合同, 转播费用的50%由英超20家俱乐部平分, 其他一部分拨给低级别联赛;用于足球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青少年足球, 以保证英格兰足球长期的发展。有了电视转播分红这块大蛋糕, 很多英超俱乐部在承受转会市场巨额交易和高工资的同时, 还能保持很大的利润空间, 以曼联为例, 2007/2008赛季其就从天空电视台支付的转播费中获得了3500万英镑, 在曼联最新的财务报表上, 税前利润达到了7500万英镑。

这样, 英超的俱乐部现对于其他欧洲甚至全球的足球俱乐部来说就拥有了如下优势:

1、更雄厚的资金保证了更优良的训练设施及更科学的青年训练系统

2、极高的工资待遇吸引全世界更多更好的球员加盟

3、良好的经营保证了各个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一掷千金的能力, 更多球星的加盟对整个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竞技水平和关注度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这样随着英超实力的不断增强, 再加上英超本来就具有的快节奏, 重进攻, 场面华丽等特点, 使得全世界的英超球迷越来越多, 反过来使新闻集团盈利增加。

影响2:经济的强心针与默多克的强力控制

一方面, 英超就像是炒栗工默多克锅里的栗子, 他买下栗子将其炒熟了以后, 引来了全球更多的, 各种各样的“炒栗”富豪, 让我们来看看英超各家俱乐部背后的老板吧。

切尔西——诺曼·阿布拉莫维奇, 个人资产达55亿美元的俄罗斯富豪

西汉姆——马格努松, 冰岛富翁

富勒姆——埃及富翁法耶兹

曼联——美国格雷泽家族

朴茨茅斯——美籍塞尔维亚富豪曼达里奇

利物浦——美国体育大亨乔治-吉勒特和汤姆-希克斯

英超这个香栗子引来了包括俄罗斯富豪阿布在内的许多全球富豪, 这不仅仅代表着各家俱乐部换了老板, 这些富豪带来的大笔资金, 其背后的经济财团无疑为经济危机中的英国, 甚至是正在寒冬中的欧洲经济都打下了一记强心针。

另一方面, 默多克不是慈善家, 因为他的垄断英超被变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联赛。

首先默多克可以决定让球迷看什么, 在英国, 论电视转播技术, 最强的无疑是BBC, 但他们只能在每个周末晚上的“英超集锦”节目中播放英超联赛的某些片段;而曼联俱乐部电视台MUTV, 甚至没有权力直播曼联的比赛。

此外, 默多克还可以决定哪些人有资格看英超, 由于收看电视付费, 球票也水涨船高。英国社会学家斯拉特指出, 在今天的英超, 普通产业工人正渐渐被排斥在球场的大门外。英超已经从一项产业工人的游戏, 变成一种中产阶级的休闲方式, 变成一个“小资”联赛。

默多克甚至可以决定英超比赛的时间, 除了美国世界杯, 几乎没有哪里的足球比赛会放在中午12点半开踢。默多克出了钱, 英超就必须照顾他的亚太客户。

影响3:新闻集团的全面胜利

英超作为一项“长期投资的工具”, 其背后的新闻集团为了盈利, 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地扩大英超的“受众”。这是新闻集团“吹捧”英超的最为初始的推动力。唯有伴随着“受众”与“收视率”的不断扩大, 才能带来广告、商业赞助等一系列媒体主要收入来源的增加。对于英超的巨额投资, 也只有增加媒体的收入, 方才能够最终“扭亏为盈”。

这对一般的媒体来说似乎很难, 但不要忘了我们的主角:一个在全球“拥有175种报纸、5家杂志和23家电台”的新闻集团。控股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网络以及报纸等多种产业, 一个覆盖全球, 触角几乎伸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的“传媒帝国”。

只需稍事想象, 如此庞大的传媒帝国, 联合造势之下, 对于英超的宣传效果将会形成何等几何速度的增长。

收益1:直接收益

当年在天空电视台买下转播权后, 默多克立刻开始推广收费电视, 免费为家庭安装卫星接收器, 发送电影、体育、新闻等节目, 然后收取月租费。

可以说, 是天空电视台加速了英国收费电视的发展, 现在英格兰拥有至少700万收费电视用户, 而整个英格兰只有大约5500万人口, 这意味着用英国1/3的人在掏钱看英超。仅仅月租费, 天空电视台每个月就可以赚2亿多英镑。

收益2:转播权的转让和广告收入

除了收取付费电视用户的月租费, 天空电视台还可以将手中的转播权卖到了海外, 这又是一个天价的子合同, 2003年他们卖出了2.5亿英镑 (2004至2007赛季的转播权) , 其中ESPN用1亿英镑的价格买下了亚太地区的转播权。除了转手出卖转播权的巨额收益, 拥有了英超这档收视率奇高的黄金节目, 天空电视台的广告合同也纷至沓来, 默多克从广告中攫取的利润更是难于计算。

三、总结

体育经济已成一种新的经济动力, 它通过给体育爱好者打上媒介的烙印, 从而形成强大的消费动力。现代足球, 在媒介的参与下已经从单纯的体育赛事转变成为了复杂的经济活动, 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利益链条, 在这盘棋里面, 似乎所有人都是赢家:默多克赚够了钱;商家通过投放高收视率的广告卖出产品实现盈利;欧洲国家因为众多世界级富豪及其商业活动的到来活跃了经济;足球业球员, 教练的收入愈加丰厚, 设备愈加先进;球迷也应为看到了他们想看的比赛, 支持自己所爱的球队。然而,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现代媒体, 是媒体的放大镜把远在不列颠的球赛带到了全球。

摘要:体育经济已成一种新的经济动力, 它通过给体育爱好者打上媒介的烙印, 从而形成强大的消费动力。现代足球, 在媒介的参与下已经从单纯的体育赛事转变成为了复杂的经济活动, 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利益链条。

关键词:媒介参与,体育事业,英超,默多克新闻集团,英国足球

参考文献

[1]甘惜分, 著.新闻理论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1]甘惜分, 著.新闻理论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上一篇:遇见另一个自己600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省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