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2024-04-28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共6篇)

篇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国家和用人单位自行管理、据实报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覆盖面窄,仅覆盖国有单位职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缺乏制度安排;经费没有稳定保障,普遍存在着企业欠费、机关挂账的现象;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医疗费用包揽过多,浪费严重;缺乏社会共济,不同单位经济负担畸轻畸重,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0多个城市;1998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基本完成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轨。同时,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格局转变、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在制度覆盖范围上打破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就业形式、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的界限。2007年7月,国务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由从业人员扩大到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与此同时,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成效初步显现。

截至2008年9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8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59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8.15亿人。在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医疗保险的受益人群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目标。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形成以“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从改革的实践看,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参保人员的疾病费用负担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明显。三是医疗保障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的作用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中政府、单位(雇主)、个人(家庭)等的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投入不断加大。比如,为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省市陆续出台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企业尽责等办法,解决了相当部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为解决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政府对参保的城乡居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80元的补助,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保证了制度的稳定、可持续。此外,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方便了参保患者,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

四是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普遍建立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充实了经办管理人员。多数统筹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实时联网结算。随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启动,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参保在社区,缴费在银行,就医结算在医院”的管理服务体系。

五是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缩短结算周期,对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合理费用及时足额支付,改变了公费劳保医疗长期拖欠医疗机构医疗费问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医疗保险通过建立定点管理制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医疗保险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医疗保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研究完善政策。始终坚持基本保障,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经济承受能力,坚持低水平起步,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在制度安排上,坚持中央定原则,地方定具体政策,既维护了政策框架的基本统一,也兼顾了地方实际;在工作推进上,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注重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的配套衔接;在医疗服务管理上,不断加

强与定点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医、患、管三方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格局。始终坚持制度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始终坚持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把能力建设摆在医疗保险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提升医疗保险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大信息建设的力度,将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工作,逐步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保障水平,使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保障水平差距;三是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参保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百倍热情,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全国人民病有所医提供制度保障。

篇2: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篇3:论中国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历程

(一) 30年代一批报道摄影师, 为中国图像的历史留下

了珍贵的图片, 他们所具有的光亮应该成为烛照黑暗的指引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淞沪会战爆发, 8月28日, 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炸死候车妇孺二百余名, 整个车站沦为一片废墟。当时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在现场目睹: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坐在铁轨上号啕大哭。他用最后一点电影胶片拍下了这一瞬间, 这些胶片, 画面放出来只有十几秒, 于是他截取其中一个镜头, 成为这幅震惊世界的照片。10月4日, 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海外照片”栏目发表了这张从电影胶卷中截取的照片, 宣称已有1.36亿美国人目睹了这一画面。

(二) 从《晋察冀画报》到《人民画报》的历史

《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以图片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媒体, 诞生于1942年7月。这本画报是中国新闻报道摄影的重要文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闻报道摄影完全沿着《晋察冀画报》奠定的方向发展。《人民画报》继承了《晋察冀画报》的宗旨, 成为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体。影像的政治化成为1949年至70年代末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在中国摄影史上有位重要的摄影家沙飞, 沙飞是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 是《晋察冀画报》的创始者。

(三) 革命年代的影像方式

50年代———六十年代的图片:新闻摄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赢来的春天只是短暂的,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之后, 中国很快陷入了反右、大跃进直至文革这一系列政治运动之中, 新闻摄影事业也陷入其中, 无法自拔。这个时期的报道摄影都有一个模式化的套路, 个人消失了, 个人生活消失了, 不仅是在影像或文字里消失而且是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消失。这一时期的影像特点是:1.集体化的群像:一切以集体而非个体的面貌出现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每一个人并非先以个人身份得到肯定, 而是以集体中的一分子得到肯定。2.模式化的语言:45度的侧光拍摄人物肖像, 逆光拍摄工厂热气腾腾的情景, 农村的丰收影像是庄稼加喜悦的笑脸等等, 从题材到摄影语言, 都有一套模式。这一套模式化的形态, 体现了革命年代的理想化状态。3.单向度的表达。

(四) 新时期以来的新闻摄影

新时期的划分是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 这个历史的划分意味这中国一个特定政治时期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新闻报道摄影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逐渐地、较为正常地得到发展。

1.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是专题新闻报道摄影的萌芽:1976年北京民众自发在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参加天安门悼念活动的一些年轻人:吴鹏、鲍乃庸、李晓斌、罗小韵、王立平等用相机记录了这次运动。这些照片虽然也来自于政治, 但是, 由于拍摄者是一些来自民间的非职业的摄影记者, 他们凭着社会责任与正义, 朴素而且忠实地保留了历史记忆, 后来做摄影研究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把这次运动中的摄影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开始。

2.80年代以后的新闻报道摄影:80年代中期以来, 摄影对于社会生活的直接。对于纪实摄影的提倡, 以及新闻摄影队伍中年轻的摄影记者们对于新闻摄影改革的推动, 以及一批职业摄影记者的摄影实践, 成为新闻报道摄影发展的直接动因。同时, 由于《现代摄影》、《摄影》杂志对国外摄影家马克里布、玛丽爱伦马克等纪实摄影家的介绍, 也对中国摄影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是新闻报道摄影挣脱摄影服务于政治模式的时期, 是开始像西方摄影学习, 努力与世界摄影接轨的时期。但是, 在这个时期里, 新闻报道摄影在题材的突破以及叙述方式上还显稚嫩。

3.90年代初, 在陕西举办的《艰巨的历程》摄影大奖赛中, 柳军关于南疆战争的报道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具有突破意义的影像。柳军几乎是第一次传达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令人们直视真实。柳军的这些图片几乎是第一次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但是这样的场面与西方关于战争的报道相比, 仍然非常温和。它仍然还是没有直接的表现, 只不过多了些动态和一些与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战争图片有所不同而已。

(五) 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历史高峰

80年代末以后, 以运动似的方式开展的摄影活动逐渐沉寂, 摄影家进入思考阶段, 纪实摄影与苦难结缘和冒险的天性, 以及西方摄影标准对中国摄影家产生的影响, 刺激着一些摄影家开始去闯题材禁区。这种对于苦难以及边缘人群的关注开始于80年代末, 90年代后期因为媒体的介入而发展到高峰:关于精神病人、弱智儿童、残疾人群、妓女、吸毒者的拍摄几乎成为另一种时髦。

1. 由浅至深的转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社会生活和事物

例如: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在中国当代史中成为首个因为图片影响政府决策和大众良知的案例。解海龙的影像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但是, 他的拍摄内容引人注目。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希望工程成为唤起社会良心的社会事件。

2. 伦理支持下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重视图

篇4: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关键词】国际背景;体育事业;发展历程

1复制“苏联模式”阶段(1949年建国后至1955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继承优秀的体育遗产和学习外国体育的先进经验是建立新体育的必由之路。苏联人民给中国人民以无私的帮助,特别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志为了帮助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而且借助自己男篮在世界奥运上挫败美国的威望,亲自调派体育教练到中国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新生的共和国自然而然的把发展体育的重心放在了苏联。1949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要学习苏联体育方面的好的经验。我国受到帝国主义全面封锁、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它有利于加快新体育建设的步伐。为了改变旧体育落后的面貌,尽快建立新体育体制,中国把学习、吸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体育体制和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8月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应邀访苏,对苏联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以及学校体育等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学习,并参观了全苏田径运动大会、莫斯科斯大林体育大学、中央体育研究院,以及列宁格勒和基辅等地的工厂、学校及公共体育等体育活动。体育代表团主要由体育界学者和青年团人士组成。1950年《新体育》杂志创刊,就把对苏联体育的介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如在创刊号发表的牟作云《今闻苏联的体育》一文中、从苏联体育的发展历史、运动的原则与方法、制度与作风、体育组织以及体育师资培养,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赛与奖励制度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

除了通过报刊、报告、出访等方式学习和宣传苏联体育的经验.当时还邀请了许多苏联体育专家等来华访问讲学。1953年,中央体育学院成立不久就设立研究部,聘请苏联体育专家凯里舍夫为研究生讲课和指导,从而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批体育理论研究生。凯里舍夫是莫斯科中央体育学院的讲师,他是对中国体育理论影响最大的一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对新中国的体育界来说,却十分新鲜,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体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思考,促进了中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形成,对中国学校体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2“苏联模式”中国化阶段(1956-1965年)

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本土化问题就明确地提出来了。1956年在个国范围内兴起了以总结建国几年来的经验为基础,从理论上认识苏联经验,反思苏联教训的社会政治思潮体育界也有一些学者看到学习、移植苏联体育思想过程的不足,提出要联系实际,不能机械搬用苏联理论,需要打开眼界,批判地接受所有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成果等意见,其中有些看法由于当时政治原因受到批判,但结合实际将“苏联模式”本土化却是共识,且有学者在这力一面进行了努力。

吴邦伟等1957年出版《的体育理论基本知识》一书,可视为“苏联模式”本土化起步阶段的代表作其思路主要是在苏联体育思想体系框架内,进行消化、补充比如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充实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概括了体育对身体、思想教育、国防、生产以及国际事务力一面的作用等。

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已经有些疏远的迹象,但仍然延续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这段时期经过多次与社会主义国家互访活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也借鉴苏联模式,稳步向前推进。伴随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体育发展开始彻底中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走上“关门闭户”的道路。直到1966年“文革”之前,人们一直试图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1961年.1963年出版的《体育理论》教材,可谓本土化努力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

这段时期中国的国际环境一直比较危险,国防安全受到重大威胁,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开始从背靠社会主义的一面进入到面对世界各种力量敌视的局面。《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错误的改组,使“左”倾错误方针席卷了全国。随后的红卫兵运动通过全国性的大串联,煽动起全国性各行各业的“造反”风潮,使各级领导相继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遭到批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系统内的领导干部也难逃被冲击和揪斗的命运。

1966年开始各省、地、市级体委都停止了正常的工作,体育系统陷入了瘫痪状态。1967年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定的一整套竞技体育管理制度被废止,整个训练和竞赛体系完全崩溃,国家队和各省、市、自治区运动队多被解散,竞技体育受到严重的破坏。

文革开始后,学校是整个浩劫的重灾区,在新闻舆论的煽动下,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67年,中央要求全国学校“复课闹革命”,虽然恢复了上课,但体育课被军体课取代,主要学习解放军的队列、投弹、刺杀等简单动作,以往的教学内容因属于“资产阶级教育”范畴而被取缔,很多学校干脆用劳动代替军体课教学。由于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被占用损坏,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民兵训练”和“学军活动”,课外活动几乎取消,学校体育全线崩溃。

文革初期,群众体育活动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骤然降温。文革初期,由于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民体育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与“文革”前相比,无论从规模和内容上都已经大大萎缩了。1970年9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的政治局势有了好的转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都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在竞技运动方面,“乒乓外交”的成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4“苏联模式”扬弃阶段(1977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体育,促使中国体育快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打破了长期封闭状态。从80年代初开始,国外各种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地介绍进来,成为推动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苏联模式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光环。无论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原有体制上都不适应市场经济,因此一步步走入改革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中国曾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一方面,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对中国的内政横加干涉,对中国实施外交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产生了怀疑。面对这种不利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十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9月

[2]吴礼文.贺龙同志与我国的体育事业[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1,03

[3]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3.04

[4]王昊.论新中国的体育外交[D].外交学院,2006

篇5: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要追溯到论说文体的发展,狭义的论说类文体,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将议论文体统称为论说文。论说文又可分为“论”与“说”。刘勰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刘勰认为,说体文是用言辞说服某人,使其心悦诚服。刘勰将“说”的源头追溯到上古三代大臣向君王进谏论说之辞,并将战国游士的雄辩之辞都纳入“说”体。他认为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邹阳的《上吴王书》等是说体文的代表作。唐宋时期的论体文,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宋代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荀卿论》、苏辙的《三国论》等都是论体文中的精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曾祺的《文体刍言》。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1月5日主持创办了《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他在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和从事报刊政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其特点为

1、及时论述时政

2、争论内容广泛

3、系统的中心思想。他的政论文体立论鲜明,内容充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说服力,既继承了古代杰出政论家的优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派政论有很大影响。

政论体的进一步发展是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报刊理论,1896年8月9日,梁启超主持主编了《时务报》,并撰写论说。刊登的主要论说文章有《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他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突破了文言文写作,开创了通俗新颖自由的报刊政论新文体“时务文体”特点为:文体解放,文体自由,结构清晰,情感充沛。所谓“时务文体”实质上是论述现实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无产阶级政论家,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了《新青年》,后来创办《每周评论》,评述时事,发表政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名记者兼报刊评论家邵飘萍,在主持《京报》期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的美名,不畏强暴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在华敛之的主持下形成“敢言”的风格。指责权贵,讥评地方,毛泽东曾在长沙《大公报》上刊登社论《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等,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胡乔木显示了他写政论的功底,发表多篇社论文章。

以五四远动为分期比较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1、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

思主义;

2、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3、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主要以广播和电视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为主,分两大类型主评型和评述结合型,主评型的代表节目有凤凰卫视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问和回答双重身份,主持人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沙龙式新闻评论《实话实说》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代表性的节目为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和以《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另外还有一些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1)资讯组合类,以《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2)民生新闻类,以《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3)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为代表,主持人通过解

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还有新兴的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范围更广,话题更多,言论更加自由。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编写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书中论述了从中国报刊评论的发端与兴起到我国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与趋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曾建雄写的著作《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从古代报纸论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国新闻评论史实及重要的新闻评论作品进行评价,见解独到,富于启发性,有显著的“论”的价值。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先是报刊评论的发展与丰富,评论题材的扩展,评论体裁的丰富,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形成了评论独特类型,评论手段的创新,评论影响的扩大,网络言论的出现。每一次创新和进步都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进行了抨击,功能上的延伸和内容上的补充。

篇6: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4年12月

目录

一、新闻事业概况

二、公共管理体制

三、传统媒体发展

四、新兴媒体发展

五、媒体融合发展

六、队伍构成及权益保护

七、职业道德建设

八、对外交流合作

一、新闻事业概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予以积极支持和扶持。新闻行业组织努力推动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新闻媒体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公共管理体制逐渐完善,新闻媒体发展环境越来越开放。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媒体管理和服务体系。新闻环境越来越透明,新闻报道越来越及时。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越来越便利。

2.媒体综合实力增长迅速,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报业大国,广播电视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媒体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华社逐步建成拥有强大实力、覆盖全球的全媒体机构。新兴媒体成为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

3.传媒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引了明确方向。

4.新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探索建立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业内外广泛好评。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下大力气净化媒体环境。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逐步建立。

二、公共管理体制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新闻工作依法开展,并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工作指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制定和维护行业标准。新闻单位实行社长(台长)或总编辑负责制,内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在法制框架下,中国媒体依法享有各种职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媒体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做法有:

1.坚持依法管理。国家法律是中国新闻工作的行为准则,各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许多法律中都有关于新闻工作的规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面还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既规范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又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制定《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等。2008年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公民、法人依法获取政府信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为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便利。该条例同1990年公布的条例相比有了重大变化。比如,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等。

2.加强行业内部约束。媒体从业人员要遵守新闻职业基本准则,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中国建有完善的记者行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如中国记协、地方记协、专业记协等组织体系,新闻行业内部实行自我约束;制定了系统的新闻行业自律规范,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手机媒体自律公约》等,对不同领域媒体从业人员提出职业要求。3.加强权威信息发布。中国确立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基本原则,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允许境内外记者现场采访,对谎报、瞒报、迟报、漏报重要信息的,严肃追究责任。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中,有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主动发布权威信息。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个月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20多个部门和机构举行25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4场新闻发布会,提供了充足的新闻信息。

4.提高媒体服务水平。中国努力为境内外媒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在党代会、全国两会、奥运会、世博会、青奥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中设立新闻中心,为境内外记者提供采访线索,帮助联系采访对象,提供必要工作设备,提供生活便利。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共接待境内外记者2700多名,包括1700余名境外记者,为记者免费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新闻图片,提供从驻地到人民大会堂的摆渡车,组织记者到周边地区采访等。中国记协定期举办“新闻茶座”、“记者沙龙”等活动,邀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围绕国际热点问题和涉华议题,与境内外记者现场交流,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5.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媒体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倡导并支持新闻媒体“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支持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创办以来,选择群众关心的话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广受观众关注和喜爱。众多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媒体开设“曝光台”栏目,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帮助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凝聚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传统媒体发展

(一)报纸出版业发展情况

中国的报纸出版业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历史性变化。1.中国是世界报业大国。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8月《二〇一三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出版报纸1915种,总印数482.4亿份,总印张2097.8亿印张,定价总金额440.36亿元人民币。2013年,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6.7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87.7亿元。2.报纸种类齐全,报业结构较为合理。中国报纸出版业经过近年来的宏观调控及综合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以党报为龙头,区域性城市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行业报、读者对象类报纸、文摘报等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格局,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在目前出版的1915种报纸中,党报约4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20%;区域性城市类报纸近300种,约占报纸总数的15%;行业专业类、读者对象类报纸共7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40%;生活服务类报纸2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12%。

3.日报出版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近10年来,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者协会(WAN-IFRA)公布的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0家报纸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已有20余种,约占“百强”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3,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平均期发行量314.32万份,《参考消息》平均期发行量288.47万份。

4.报业经营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报业多种经营日趋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逐步形成以广告和发行经营为主,会展、培训、行业顾问、信息定制等多种经营方式相互补充的经营模式。一些报社还成立了各类子公司,以多种方式实现上市融资,开创了传媒融资的新渠道。

5.加强报纸集团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10家报业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居于前列。6.积极推动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中国政府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第一批拟转制为企业的3388种非时政类报刊中,已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中国还积极推动已转企并符合上市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尽快上市。在内地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涉及书报刊等业务。7.积极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全国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8亿元,建成60多万家农家书屋,所有的书屋均配备各类图书、报纸、期刊,供农村及民族地区群众免费阅读。

(二)广播电视业发展情况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加快转型,事业建设加快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国电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的喜爱率高达74.77%,比2012年增长8.59%,新闻类节目首次超越电视剧,成为中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达到3.07%,比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增长65%。“最美系列”、“倾听系列”报道以及“中国梦”主题报道,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可亲可敬、励志陶情,创新和丰富了典型报道的实践和理论。2013年广播电视制作公益广告3万余条,累计播出近1000万次,总长超过600万分钟。一些公益广告运用故事化表达,增强感染力,有力传播了正能量。

2.节目创新创优取得重要突破,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成果初显。2013年,全国生产制作广播节目总量为739.12万小时,同比增长2.82%,增幅较上一年有所降低;全国生产制作电视节目总量为339.78万小时,同比下降1.12%,但优秀节目和原创节目大幅增强,公益、文化、原创三大趋势逐渐显现。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正逐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超级演说家》等一批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的优秀文化节目涌现出来。综艺类节目总量减少,总体品质明显提升。《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一批大片级综艺节目持续火爆,以专业品质赢得了大众市场,综艺节目水准和品牌效应大幅度提升。中国节目模式市场雏形形成,一批中国原创电视节目走出国门,进入欧美,跻身全球优秀电视节目行列,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拿出专项资金,设置节目研发部门,创新创优开始常态化、制度化。3.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加快升级。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向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融合化加快演进,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传输覆盖体系。到2013年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79%和98.42%,同比增长0.28和0.22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6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4199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5种语言对外广播不计在内)、电视节目1336套。

4.广播影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3年年底,中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29亿户,入户率达到54.14%,数字电视用户1.72亿户,占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74.95%,付费数字电视用户3498.41万户,占数字电视用户的20.39%,双向覆盖近9500万户,开通双向业务用户超过2457万户。高清电视、3D电视成为数字电视用户的标准配置,地面电视数字化加快推进,300多个城市已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发射验收工作,卫星电视用户全部数字化,户户通用户达1310万,村村通用户达1909万。广播电视制播数字化取得新进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实现数字化,省级台、地市台、县级台的数字化率分别超过90%、70%和50%。各级电视台大力推进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截至2013年底,中央、省、地市三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经批准共开办高清电视频道50个,其中高标清同播频道44个,新增高清开路频道2个,高清付费频道4个,全国范围内高清节目播出规模扩大。电影高新技术应用全面推开,数字化程度领先全球。农村电影全部实现数字化放映,城市电影放映基本实现数字化,影片卫星传输系统加快建设。

5.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加快升级。全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整体提升。2013年,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深入扎实推进。12个省区市已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建设任务,8个省区基本实现户户通。全国农村广播电视正处在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由看得上听得上向看得好听得好、由覆盖网络建设向服务网络建设升级的关键阶段。部分省区市结合当地需求,在“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基础上,实施“村村响”、“渔船通”、“广电低保”等项目,使广播电视覆盖到所有用户。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伴随国家城镇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许多地区由流动放映向定点放映、由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由服务农村居民到服务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升级。

6.广播电视产业增幅收窄,进入转型提质的关键阶段。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达到3734.88亿元,创收收入3242.77亿元,同比增长15.67%。广告收入在全国广播电视创收中处于龙头地位,2013年达到1387.01亿元,同比增长9.19%。有线网络收入754.91亿元,同比增长14.21%,全国每个用户月平均收入(ARPU值)27.5元,比上年增长7.3%,扣除CPI因素,增长4.7%。

(三)通讯社发展情况

中国有两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是涵盖各种媒体类型的全媒体机构。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一些重点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180多个分支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

近年来,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初步建成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网络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走出了一条以事业体制为主导,以五大公司和其他社属企业、社办报刊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多元运营体制并存的事业发展新路子,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阔步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加速迈进。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

四、新兴媒体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人们及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新兴媒体是继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媒体。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易复制易检索、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成为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

(一)中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历程

自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新兴媒体经历了从萌芽到高速发展再进入稳定增长的历史阶段。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首开先河,拉开中国报刊电子化序幕。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上网,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开始迈步。1997年,中国新闻媒体形成第一个上网高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推动新闻信息上网传播,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和搜狐等商业网站开始创建。1999年以来,中国网民规模迅速膨胀,商业网站不断在海外上市,进一步带动了中国新兴媒体热潮。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度和广度快速扩张、信息传播形态更为多样,新兴媒体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规范,新闻传播特性日益突出。2004年7月,中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问世。2007年以来,中国新兴媒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网民上网浏览新闻、发表评论成为一种普遍习惯,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发展迅猛。近两年,移动新闻客户端快速崛起,逐渐成为用户从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方式。艾媒咨询2014年3月3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手机网民中渗透率达到60.4%。

经过2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版,到网络版、门户网站,再到新闻客户端、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自媒体写作平台等的中国新兴媒体,正经历逐步专业化、媒体化和互联网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网民的人数、技术的应用、新闻的发布,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对产业的参与,都全面接近甚至部分赶超世界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媒体民族品牌。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中国新兴媒体应用移动化趋势明显,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越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在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用户比例接近80%,网络新闻受众超过5亿。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中国知名网站,每天刊载的新闻信息在1万条以上,每天的页面访问量过亿,甚至达到十几亿。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新兴媒体的基本构成

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都利用自身资源、品牌优势开展网络新闻传播,满足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已形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一批综合新闻信息服务网站,不仅扩大了权威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而且为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4年6月30日至7月6日,新闻网站日均覆盖人数达4473.8万人,有效浏览时间达2205万小时。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于201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中国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以及第一家在中国A股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

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发展势头良好,受到广泛欢迎,使中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充满活力。微博客、微信等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新媒体形态,以移动化、便捷化、及时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75亿,中国微博客账号为12亿左右,网民使用率为43.6%。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89亿,使用率为35.8%。截至2014年7月底,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账号总数突破10亿,其中微信用户账号突破8亿,最新月活跃用户接近4.38亿,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超过20种语言版本。在微信平台上,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过580万个。中国新兴媒体正快速向移动化发展,加速与社会融合。由新兴媒体发展而产生的微政务、微电影、微视频构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微时代景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网站相继推出手机报、手机电视以及适合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客户端,形成了全媒体的立体化传播格局。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新闻接触新入口。

(三)中国新兴媒体的总体状况与评价

最近几年,中国正从新兴媒体大国迈步走向新兴媒体强国。在全球新兴媒体快速普及和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中国新兴媒体在发展方式、文化特质等方面越发彰显民族品格和中国特色。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广泛运用于新兴媒体中。

多元多样的新兴媒体正以优质的信息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从中获取新闻资讯。每个网民都不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成为发布者、传播者。很多热点新闻都来自网民发布的几张图片或几条微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推动新兴媒体报道更加精彩纷呈,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不断普及,推动网民更加便捷地运用新兴媒体。

新兴媒体不仅在满足人们不同信息消费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日益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新兴媒体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与新兴媒体相关的产业被列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据《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产业增长贡献率达30.3%。

新兴媒体为中国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新兴媒体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鼓励、大力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开设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4家网站经过认证的政务微博账号共有258737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6000个。网络问政、网络助政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络发言人、网络新闻发布会等政治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就政府工作表达意见建议,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新兴媒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汇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近年来,“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等一个个“最美”人物在新兴媒体传播放大,在全社会激荡起一股向美向善向上的强大正能量。2014年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多家网站联合发起“2014春节回家顺风车”公益活动,有10万人获得帮助踏上了温暖的回家路。

新兴媒体给中国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人们更为便捷地获取医疗、教育、娱乐、休闲、商务等信息,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中国新兴媒体法律法规、基本政策与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媒体取得蓬勃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依照法律管理新兴媒体。这方面有关的中国法律是公开透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促进新兴媒体繁荣发展。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信息传播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努力让新兴媒体的管理、运用、服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按照这些法律法规,中国依法保护网上言论自由,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禁止利用互联网散布违法信息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先后制定了一批利好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构建新兴媒体的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和研发新兴媒体技术,始终致力于营造健康有序的新兴媒体发展环境,构建更加开放、安全、可信,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博客、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等各种网络应用都在中国迅速发展,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和交流沟通意愿。网民踊跃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参与网上内容创造,大大丰富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人们通过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目前,中国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的省级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为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发挥重要作用。

(五)中国网络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

新兴媒体使中国公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中国网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网上言论活跃,已成为今天中国新兴媒体发展的一大特点,新闻评论、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有上百万个论坛,4.44亿个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2.75亿个微博客用户。根据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家网站的统计,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论达300多万条。

新兴媒体为人们交换看法、切磋互动提供了便捷渠道,但不时出现的虚假新闻、淫秽色情信息、个人隐私泄露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对网络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危害。要充分释放信息自由流动的红利,就必须消除信息安全的隐患,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信息自由流动和安全流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可偏执一端。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信息流动就容易失序,新兴媒体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利用就难以实现。中国对新兴媒体发展秉持自由流动与安全流动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保障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中国网民的网上言论表达空间空前广泛,极大促进了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义务。

中国政府一贯注重维护网络安全,为新兴媒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对违法有害信息,依法予以遏制、阻断和清理。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开展以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为目的的“净网行动”和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为目的的“剑网行动”,净化网络空间内容。中国政府重视对网站的安全防护,积极开展专项行动防范治理黑客地下产业链。

五、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意见》的出台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指引明确方向,对媒体领域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新兴媒体裂变式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要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积极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加快推进媒体融合。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展顺利、态势良好。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上线短短八个月,粉丝量突破千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两个月下载量超过500万。新华社开通新媒体专线,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华通集成服务平台,推出多个媒体融合重大集成产品;“新华社发布”党政企总客户端上线并快速发展;开办“我报道”、“新华国际”等客户端近50种,全面覆盖主流移动终端应用市场;开通“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粉丝数突破2260万;“中国网事”和“新华视点”系列微博粉丝数分别超过700万和1700万;手机媒体产品达100余种,用户超过2.3亿。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成为视听传媒产业主力军,其与传统广播影视的融合,深刻改变着视听传媒的发展格局。各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在促进台网融合、占据新兴舆论阵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网络电视台以重点产品为抓手,发力构建覆盖多屏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央视网月度独立访问用户数突破5亿,“央视影音”客户端下载量突破3.3亿。央广新媒体推出《倾听中南海》、《央广快新闻》等移动客户端。湖南卫视2014年4月启动独播战略,“芒果TV”视频网站点击量实现了从百万级到数千万级的飞跃。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针对母婴市场、老年群体等不同需求,面向市场打造新型传播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28亿,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9.3%,同比增长15.2%和3.4%。2013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41.9%。

六、队伍构成及权益保护

中国大陆新闻单位的采编、广告、发行、经营、新媒体及行政服务等人员总数约有100万名,其中报纸出版单位26.31万人,期刊出版单位约10.91万余人,广电及其他新闻单位从业人员60余万人。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符合领取新闻记者证条件的采编人员共有25.8万余人,其中报纸出版单位记者10万余人,期刊出版单位记者7000余人,通讯社记者3000余人,广播电台及电视台记者14.5万人,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近400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记者700余人。在新闻从业人员中,中央新闻单位共有持新闻记者证采编人员2.6万余人;地方新闻单位共有持证采编人员22.8万余人,其中超过1万人的省份有江苏、河南、广东、山东、浙江、四川等。

从性别比例看,中国新闻记者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男性144,087人,占55.87%;女性113,791人,占44.13%。从学历看,中国新闻记者群体拥有较高学历,大专学历68,613人,占26.61%;本科学历169,328人,占65.66%;硕士18,318人,占7.10%;博士728人,占0.28%;其他学历881人,占0.34%。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搭配比较合理,中青年记者占了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39,928人,占15.48%;30至40岁的100,357人,占38.92%;40至50岁的81,734人,占31.69%;50岁以上35,859人,占13.91%。

中国记协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权益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1.受理维权投诉。建立投诉登记专人负责制度,公布投诉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受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维权投诉。对于侵犯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影响重大的事件直接出面协调,一般情况委托地方记协、专业记协办理,通常采取调查了解、声援、慰问、要求赔偿道歉、督促依法惩处肇事者等方式。2012年受理新闻工作者维权投诉30件次,办结率80%。2013年接受电话、信件、来访100余件次,办结率90%。2013年,海南省《南岛晚报》记者杨琼文因发表批评报道《万宁某小学校长给钱让幼女陪睡》被逼辞职,中国记协介入协调,最终促使报社对其重新聘用。

2.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为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进行采访报道,中国记协自2012年开始筹备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研究起草《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接受社会捐助办法》,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记协应急启动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慰问受伤记者,实施经济援助7万元。2014年1月3日正式颁布《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

3.颁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2013年7月19日,中国记协颁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对在新闻采编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为因公殉职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翟树岩、海口广播电视台记者邱航亮举行追授仪式。4.研究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应急援助办法》。2013年,中国记协召开抗震救灾记者座谈会、余姚水灾报道座谈会,将及时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应急援助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应急援助办法》正在抓紧起草。

七、职业道德建设

近年来,新闻战线采取多项措施,规范行业行为,治理突出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恪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改进新闻报道作风文风,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网,积极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探索建立行业自律长效机制。

1.广泛持久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2003年至今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2011年,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8月起,在新闻界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水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各地记者热情参与,上高原、下矿井、进农村、入社区,走进了以前少有记者关注的地方,与最普通的群众、最平凡的人物面对面交流。记者们推出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作品。中央电视台《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跟拍新疆贫困地区孩子一路翻山涉险求学的艰辛,引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媒体关于西部山区中小学生午餐难的报道,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政府拨款160亿元、地方政府配套安排数百亿元专项资金,实施西部学生营养午餐计划。《浙江日报》“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记者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帮果农卖水果、帮村民解决饮水工程选址问题,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进一步加大整治突出问题的力度。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新闻敲诈、虚假报道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2014年3月开始的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查处和通报了一批新闻敲诈和假新闻频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非法网络公关公司和从业人员。中国特产报社记者利用新闻采访谋取非法利益被查实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吊销该报出版许可证,吊销涉案记者新闻记者证。中国经济时报社驻河南记者站记者,多次借采访报道之名谋取不正当利益,被终审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该报河南记者站被撤销。

3.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规范。2009年11月27日,中国记协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准则自1991年通过后第三次修订,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重大调整:一是首次写入“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二是深入阐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三是详细规定“新闻真实性原则”;四是丰富拓展“发扬优良传统”。新版《准则》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遵循,是一份指导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新形势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是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新平台,是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战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2013年,在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五个省市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2014年4月底开始,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试点14个,包括13个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和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新闻道德委员会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新闻行业监督作用。各试点省区市和单位按照“举报查处为重点,惩治引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接受社会举报、开展新闻评议、通报查处案件、推选正面典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5.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从2014年起,为推动新闻媒体更加自觉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推动媒体每年定期公开发布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首批11家试点媒体包括《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河北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浙江卫视、《齐鲁晚报》等6家地方新闻媒体。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前,经由中国记协和地方新闻道德委员会评议,并提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核实相关内容。2014年6月9日,11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全文在中国记协网统一发布,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八、对外交流合作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记者组织和新闻媒体积极与世界各国新闻界开展真诚、友好、平等、共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新闻界的联系和沟通,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有关政府部门通过举办媒体对话或论坛、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开展境外新闻人员专业培训等方式,推动媒体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广播电视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主流广电机构签订了100多个合作协议,在新闻交换、节目制作和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务实有效的成果。中国政府多次派代表参加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大会、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大会、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大会、国际电联(ITU)等重要国际或区域性会议,并成功搭建了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德媒体对话、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中美互联网论坛、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韩互联网圆桌会议、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国与东盟10+1新闻部长对话、中俄媒体合作分委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为100多个周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广电主管部门和电台电视台编辑记者共1500多人提供了培训。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界的代表,通过组织互访交流、举办论坛研讨会、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媒体交流、搭建合作平台。中国记协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开展新闻交流活动,与其中60多个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关系,通过定期派团互访,增进了中外新闻界的了解与友谊。2013年,中国记协共接待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1个国家25个团组179人来华访问和采访;组派21个中国新闻代表团166人出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34个国家;组团出席韩国“2013世界记者大会”,参加伊斯坦布尔“世界媒体论坛”,参加亚非媒体联盟成立大会。中国记协与日本新闻协会、韩国报纸广播编辑者协会联合举办中日韩新闻研讨会,目前已经举办四届。1992年以来,中国记协共组织84个大陆团组997人次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或采访。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以来,中国记协共接待台湾新闻界来大陆参访85个团组1368人次。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已举办十三届,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已举办十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已举办十九届。2013年,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接待了埃塞俄比亚、朝鲜等来访团组以及黎巴嫩、加蓬、刚果(金)、印度等国摄制组。

上一篇:让我走近你作文800字下一篇:赴安徽铜陵、浙江长兴学习考察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