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侵权

2024-05-03

隐私侵权(共8篇)

篇1:隐私侵权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含义和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能力目标:具有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能自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情感目标:通过日常生活中涉及隐私和隐私权的小事,学会树立人格独立的观念和保护隐私权,培养隐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

难点:能够准确辨别现实生活中涉及隐私和隐私权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3、问题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及相关法律书籍,制作课件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及资料。

五、教具运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红和朋友QQ聊天诉说的烦恼引入,妈妈想要小红的QQ密码,看她的聊天记录。妈妈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小红的隐私,引入课题《隐私与隐私权》。

(二)讲授新课:

1、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含义:隐私就是指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2)隐私的内容:

私人信息: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家庭关系、财产状况、年龄、储蓄密码

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 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小组讨论)隐私是丑事吗?

A.从隐私的内涵来看“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是错误的。隐私简言之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收入等。

B.丑事一般指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它们涉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不属于个人私事。C.所以,隐私不是丑事(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A.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B.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大,人们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C.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需要。

继续看小红的故事,朋友肖肖告诉了同学关于她的小秘密。肖肖是否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2、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的含义: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维护公民隐私权的作用:

A.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B.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3)隐私权的内容:

A.私人生活安宁权: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律程序非法搜查。

B.个人信息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C.通信内容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继续小红的故事:心情糟透了的小红忽然想给从未见面的网友“乐天派”发E-mail诉说自己的苦恼,不料“乐天派”也遇到烦心事了。

“乐天派”:我也很苦恼,昨天晚上我们街道的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就对我们小区进行了全面搜查,我们小区都觉得很反感。

——侵犯了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宁权 知识链接:教材P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我国法律对搜查权的行使做了规定:P49 继续小红的烦恼:

正是这些事的困扰,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小红整天魂不守舍,引起妈妈的怀疑。恰好一天有一位男生打来电话找小红,妈妈担心她是不是和某位男生早恋,于是拿起客厅的电话偷听„„小红一气之下跑出家门,来到一家网吧,可更倒霉的是她发现网站将她的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论坛上.她郁闷极了„ 想一想: 妈妈和网站的做法合法吗?谈谈你的观点。妈妈的做法不合法,公民享有通信内容保密权。网站的做法是违法的,因为公民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案例分析:

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未经其本人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老师不是法定监护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看未满10周岁学生的信件是不合法的。

家长拆看未满10周岁孩子的信件是合法的,因为未满10周岁的子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家长作为监护人可以代拆,但是应保护未满10周岁儿童的隐私权。结论:

未成年人也有隐私和隐私权。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予以特殊保护。(4)不得滥用隐私权

A、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B、不能为了保护隐私而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扣课标设计教学,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通过故事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与隐私相关的知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虑,使教材资源与生活实际相互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助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完善本节课的教学。

篇2:隐私侵权

件集体备课课时教案学科政治年级八年级课题隐私和隐私权课型新授课第11课时主备教师辅备教师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隐私,维护隐私权,以提高我们整个社会的法制文明程度,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案例和讨论来完成本部分的知识学习。教学准备课下准备相应案例,多媒体。过

计议课修改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板书)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教师板书:个人信息保密权

我们在分析一个常见的案例。

活动:拆信的案例

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有权对自己的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保密受法律保护。

要求:学生阅读(P49)材料,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1)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2)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3)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并结合“相关连接”的内容归纳讲解。略。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实例引入。本部分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明确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以便于采取及时的相应措施。通过学生的讨论来明确含义。可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列举来完成。针对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怎样保护隐私的问题。

课后作业必做《初中生生活》1——2题。选作《初中生生活》3——4题。教学设计说明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隐私知多少”2.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正确认识隐私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保护隐私的必要性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暴光

——

了解隐私权的内涵5.情景故事五:“要不要开门”——隐私权所包涵的具体内容6.课堂辩论:是爱?是侵权?——两难情景中正确对待并选择,用合适的方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7.课后延伸

调查探索——联系实践,提升能力教学反思学习“隐私受保护”,还应积极开展辩论活动。就父母老师私拆偷看子女学生的日记信件、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在辩论中明白和掌握尊重、维护隐私及隐私权的重要性和方法。还应多搜集相关的实例来加以认证,分析。

篇3:隐私侵权

不同于物理空间而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等的网络空间, 已经构成了人类社会特殊而且独立的新领域。

一、网络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人类行为调整在现实和网络中的不同

网络的基本特征从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来看有:数字化、全球性、信息分丰富多样和无限性、可存储易复制易检索性;从传播方式来看有:迅捷性、多媒体化、交互性;从传受关系看有:多元性、自由性、个性化。

这些网络的基本特征导致了人类行为在现实和网络环境里的不同, 正是这些不同决定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剖析和研究。美国社会法学家罗斯科·庞德曾经指出:“在我们生活的地上世界里, 如果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那么它就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如果它不能再得到有组织的宗教和家庭的支持的话, 那么它就更加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了”。在现实生活当中, 对于人类行为的调整需要法律、道德、宗教、家庭还有习惯等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可是对于网络空间而言, 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即时性等特征的作用使得除了法律和道德之外的其他的社会控制手段都被弱化甚至很难再发挥作用。道德的约束又缺乏强制力, 只能依靠内心的强制力和社会的评价来保障, 结果出现了像网上某些红人为了成名不顾道德和公众情感的情况。

现实当中, 经过人类漫长的探索和创新, 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来调节和约束人类行为和对社会进行控制, 但是对于网络空间而言, 由于其发展时间段短、发展变化剧烈、与现实物质世界的很多不同, 决定了网络空间的人类行为的调整难度和差异。

二、对于一个新的领域进行法律框架建构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制度, 我们要不要改革、舍弃或者对于一个新的制度我们要不然接受一般以“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来衡量。网络空间对于生活的渗透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符合了“必要性”。而且, 随着其发展, 网络领域的法律和社会诸多问题凸显, 这也满足“紧迫性”这一要求。至于“可行性”可从比较域外相关制度构架和我国颁布的270部之多的各种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可以看出。虽然对于网络法律存在激烈的讨论, 但也只是内涵和外延的迥异, 而针对网络法律框架的构建已经成为共识。

三、网络法律框架的初探

网络法律框架调整的是网络当中或与网络有关的社会关系。有学者认为网络法律的目标在于对“网络人”进行法律调整与保护, 引入“网络人”这一概念来强调网络法律当中主体的特殊性。但是笔者认为这反而是舍近求远, 并且增加了网络领域法律关系的人为的复杂性。因为现实中与网络中的情况虽然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个领域当中的主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故而即使在网络环境里, 法律关系的主体仍然同现实当中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样, 是人或者拟制的人。只是主体在两个领域当中的双重属性导致了在网络条件下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的模糊, 引起网络条件下自由边界模糊和利益冲突。基于这样的原因, 首先应该确保主体有正常的活动空间, 构建网络领域的健康秩序。在此前提下, 积极保障主体在网络世界应有的权利和明确自由的界限, 使主体在网络领域良性发展, 最终实现主体追求的自由和资源共享。由此我们归纳出网络法律框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基本理念是:良好秩序构建、权利维护和自由共享。其基本原则是:促进网络发展、利益均衡、高技术性和全球化。

网络法律框架的构建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对法律框架的体系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网络法律框架的本质和内涵。国内学者对网络法律框架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构想, 有学者主张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思路, 提出网络法律框架体系可以由网络民法、网络刑法、网络行政法等构成。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认为网络法律框架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网络公法、网络私法和网络法律的其他制度。笔者认为, 既然网络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并无本质的差别, 则现实当中的法律仍可以对网络主体有约束力而且主体的网络行为仍然可以归入到现实法律当中调整, 故网络法律框架体系可以分为:第一, 网络运行法;第二, 现实世界的法律;第三, 现实世界的法律在网络环境里的映射, 作为该部门法在特殊环境里的规定而存在。而网络运行法, 除了包含保障网络健康正常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包括网络法律框架当中的关于网络技术的法律规范, 因为全球互联网络的核心就在于一系列的连接网络的基础性 (标准化) 协议, 而不是有形的硬件或个性化的应用软件。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结合互联网的特性, 网络法律框架还应当包含第四部分即网络冲突规范。因为互联网使得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 联系越来越紧密, 超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界限。势必会有涉外部分。根据我国《涉外法律适用法》第46条的规定:通过网络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 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从网络法律框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可知, 必须处理好网络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这个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决关系到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网络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曾经提出了“网络不需要警察” (源自美国) 的口号。认为网络应该在自发自然的状态之下成长,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无规则的网络负面效应逐渐显现, 网络犯罪的增加, 使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受到严重的侵犯, 甚至国家安全都可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人们发现, 法律作为一种最专门化、最具有效力和强制力的工具, 仍是化解和解决网络争端和纠纷的一种重要手段①。法律在网络之中的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视, 网络法律框架的理念呈现出“网络管制”的价值取向, 也就出现了“网络实名制”。但是在实行网络管制的过程中又往往难以把握一个度, 寻找之间的平衡。管的过严, 导致网络失去活力和萎缩。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网络自由、网络权利、网络隐私与网络法律框架、网络监管又不必然矛盾、冲突和难以调和。而这个问题有回归到了传统法学理论中对自由和法律的关系的探讨上了:自由是法律的进化基础和基本构成要素, 是法律必须和必然追求的基本目标, 法律是自由的准则、依据和保障。因此网络法律框架的根本立足点在于网络之中的主体行为和主体的权利。为了保护网络主体的权利, 网络法律框架的存在才有意义, 而且网络法律框架的优先价值是保护主体的权利而不是管制人的行为。

所以, 以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并保护青少年的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监管方式—网络实名制的实行也变得可以理解。实名制作为网络监管的一种方式, 是网络法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第2款“本法所称民事权益,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人身、财产权益”。虽然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可能会造成对于隐私权的侵害, 但是笔者认为, 网络实名制和隐私权保护两者都是很好的制度设计, 而且实名制的推行并不必然造成隐私权的侵害。恰恰相反, 网络自由、网络权利、网络隐私与网络法律框架、网络监管、网络实名制又不必然矛盾、冲突和难以调和。而是可以达到彼此协调和彼此促进, 共同为网络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四、网络法律框架视域下对我国《侵权责任法》和网络实名制的解读

正因为网络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并无本质的差别, 现实当中的法律仍可以对网络主体有约束力而且主体的网络行为仍然可以归入到现实法律当中调整, 所以对于发生在网络领域的侵权或者和网络有关的侵权行为, 并没有必要单独再进行网络侵权立法或者对网络侵权进行特殊化或者类型化规定。简而言之, 网络侵权是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它不是指侵害某种特定权利 (利益) 的具体侵权行为, 也不属于在构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特殊侵权行为, 而是指一切发生于互联网空间的侵权行为。因此, 对于网络侵权行为, 我国《侵权责任法》可以对其进行调整, 主要是其前四章, 重点是第2条、第6条和第36条的规定。

关于网络实名制, 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而且也是“网络实名制与《侵权责任法》视域内隐私权保护”这一命题成立的最核心的问题即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能否被涵盖在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当中。

笔者认为, 只要是侵权, 而且满足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即行为人过错、损害事实、行为的违法性和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就都可以被涵盖到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当中来。所以对于网络实名制可能产生的侵权, 如果符合以上的四个构成要件, 则应当被《侵权责任法》所调整。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面对:网络实名制可能造成的侵权 (隐私权) 是否能够完全的涵盖于《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网络侵权的规定当中。

关于《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本条第1款的规定,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主要有侵害人格权、隐私权、财产利益、知识产权等。

第二, 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形。本条第2款和第3款规范的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 对于网络实名制可能造成的侵权 (隐私权) 并不能完全的涵盖于《侵权责任法》第36条网络侵权的规定。网络实名制可能造成的侵权 (隐私权)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网上”和“网下”。因为网络实名制造成的侵权当然也不是指侵害某种特定权利 (利益) 的具体侵权, 更不属于在构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特殊侵权行为, 对于其造成的损害的法律规制还必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侵权行为之上。

本文所指的“网上”是在网络中或者与网络相关的侵权而且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一点是可以被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所涵盖的;而“网下”是指不在网络中或不与网络相关的侵权, 是从客体和对象的角度来考虑的。如在网络实名制的含义内可能仅仅是指个人信息收集 (如客户注册登记) 、个人信息的取得 (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 如黑客的取得) 是通过网络的, 但是利用取得信息实行侵权行为并没有通过网络或不与网络相关。这种的侵权就不能被《侵权责任法》第36条所涵盖, 只能通过本法其他条款进行调整, 如本法第2条、第6条。也可能有其他的法律的调整可供选择, 如网站通过合法途径取得信息, 但是却转卖给第三人, 违反了合同义务。

五、结语

作为网络法律框架构建的一部分, 网络实名制可能会对个人的权利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两者并不必然的矛盾, 甚至说两者可以协调发展的。其实每一个制度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但这不能阻碍前进的步伐。笔者赞同网络实名制, 只是对于可能造成的侵权, 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付子堂.法理学初阶[A].法理学进阶[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60-74;128-143.

[2]付子堂.法理学高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25-539.

[3][美]罗斯科·庞德.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36-37.

[4]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注解与配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5]鲁晓明.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J].浙江学刊, 2010, (02) .

篇4:隐私侵权

2年前,我与前夫刘某离婚。今年年初,在我屡次拒绝刘某的复婚要求后,关于我曾当过坐台小姐的传言便突然四处泛起。周围群众议论纷纷,给了我沉重的精神压力。后来,知情人告诉我,传言是从刘某那里散播出来的。明了真相后,我欲找他理论。请问:前夫宣扬前妻隐私,是否构成侵权?

读者:王淑琼

王淑琼读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隐私是指公民生活中隐秘的、不想为外人知道的信息。你曾当过坐台小姐的经历虽然不太光彩,但绝对属于个人生活秘密,属隐私范畴。你前夫利用口头形式宣扬你的隐私的行为,完全符合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这种法律责任不会因为刘某曾与你有过一段时间的婚姻关系而减轻,刘某与你有过婚姻关系与他侵害你的名誉权之间并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你尽可大胆地提起诉讼,要求刘某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院会支持你的诉讼请求的。

湖南省会同县人民法院辛祥

我可以承包其他村的土地吗?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种果专业户。如今,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但是我村的土地比较少,而邻村却有许多人外出打工了,有些土地无人耕种。请问我能去邻村承包土地吗?陕西刘华

刘华同志: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5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约定。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依据以上法律规定,你可以承包邻村的土地发展种植业,但必须通过该村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而且双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并要按照合同约定利用土地。

篇5:隐私侵权

一、公民隐私权侵权风险增加的表现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新型信息载体与数字技术的介入和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采集、非法利用、非法公开及非法侵扰等四个方面的风险加大。

1.个人信息的非法采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个人档案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个人信息被非法采集的风险加大。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的管理存在安全漏洞,容易造成档案信息被窃取。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的管理主体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档案管理部门的范畴。例如很多网站在会员注册中要求提供用户的详细个人信息,但却没有足够安全的防范措施来确保用户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因此大量会员私人信息外泄的情况时有发生。

2.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是指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对其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行为。例如,窃取客户信息进行售卖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就是最典型的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行为。网络技术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网络自身存在的开放性及安全漏洞,为收集、窃取、利用个人信息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的风险加大。一些组织和个人利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漏洞,攻击计算机系统来窃取个人档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售卖或采取其他非法使用形式,这些都构成了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3.个人信息的非法公开。任何违背当事人意愿对其个人档案信息内容的公开,都属于侵权行为。与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相同,网络技术也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的非法公开。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公开不但构成了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严重侵害,也侵入了公民个人的私生活领域,容易造成其精神和生活上的极大困扰。非法公开他人信息违反了《规定》中第十二条关于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网络公开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规定。

4.个人领域的非法侵扰。保护个人隐私权是维护人身自由的重要基础,未经许可不得非法监视私人活动,窥视他人私密。但目前却存在一些机构专门从事通过网络监视他人私生活的活动,而档案信息化使这种非法的监视行为变得更为便利。例如,通过个人信息来搜索资料的网络调查业务不仅不属于违法行为,甚至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空隙。如广东一中学女生被网友跟踪并杀害,死者的私生活领域是由某网站提供给凶手的。因此这种对公民隐私权最具杀伤力的行业,必须从法律监管上加以完善。

二、公民隐私权侵权风险增加的原因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采集到管理、调用都采用了数字技术,因此档案工作本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正是这些新的变化与特征导致了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公民隐私泄露风险加大。

1.管理主体多元化。以往档案馆负责接收、收集、保管各类档案,是档案事业的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应运而生,尽管为档案管理者提供了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控性增加。档案管理主体的空前扩大,档案管理难度加大,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增加,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 采集方式信息化。传统的档案信息采集方式主要以手写为主,如今可以通过填写电子表格的方式实现。相对于传统的纸媒与手写信息,信息更容易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泄露。

3.管理方式数字化。档案信息化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纸质档案被电子档案、声像档案所取代。然而,实现数字化以后的档案数据,由于存储方式的变化,更容易被复制传播,影响档案信息安全。

4.调用方式虚拟化。传统的档案调动都需要严格的手续审核调动人的身份和档案的使用目的,但在档案信息化之后,一部分档案信息的调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调用后的信息也大多以数字方式存储。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由于对调用人员身份审核的不严格致使信息泄露。另一方面,调用后的信息被谁以及如何利用的不可控性也在加大,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

三、档案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信息化是现代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包括国家、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都必须予以尊重的[2]。因此,公民隐私权保护也是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负有的义务与责任。协调好档案信息化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法律、管理、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

1.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法制化建设是规范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单纯地依靠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规定》中的第一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的案件属于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的性质,以保证网络环境下对公民人身权益的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以,档案信息化必须以对个人信息搜集、保护、公开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在信息采集、管理、利用等各个方面加强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同时,在网络无国界的今天,我们的网络隐私权立法工作也必须与国际接轨,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加强对网络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活动的监管,以确保个人档案信息传播途径的安全性,使公民的私人领域不被非法侵犯,隐私权得以保护。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全面地进行系统建设,包括立法、执法、监督等多方面内容。明确监督主体,设立网络隐私权保护机构,对有关网站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某网站未按照规则列出个人档案信息保护声明,可以给予警告,甚至罚款或惩处。还可以合理使用网络监控技术,一方面在加强对网络经营者的管理的同时规范经营模式,统一责任和义务,时刻进行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进行适当管制,禁止公开或侵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信息、禁止公民通过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为宗旨,保障公民个人领域的安全。

3.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隐私权观念的认识处在低水平阶段。公民在隐私权被侵害的情况下,难以意识到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巧,指导公民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接触个人档案信息,因此要求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要有很强的保护他人隐私的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在扎实地掌握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这给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加快档案创新人才的培养,早日实行档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3]。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长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总之,只有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采取多方面的手段,才能最终解决好档案信息化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使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摘要:公民个人信息既属于个人隐私,也属于档案内容的一部分。本文从档案信息化造成的隐私权侵权风险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篇6:隐私侵权

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又苦于无处宣泄,致使我常常感到精神紧张。三个月前,我无意中得知了一种叫“晒秘密”的减压方式,即将自己的苦水、所知道的秘密等发布在微博上,通过发泄、调侃、交流来缓解精神压力。鉴于该方式既不耽误工作,又能帮助自己减压,我很快情有独钟。可近日,同事顾某却突然指责我侵犯了她的名誉权,要我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原来,我在“晒秘密”时,将顾某脚踩多只船,同时与4名男性交往,曾数次堕胎的秘密发布到微博上后,虽未点名道姓,但其未婚夫还是从相关信息中确定是顾某,不但导致彼此剧烈争吵乃至打架,两人因而分手,甚至还闹得沸沸扬扬,使顾某身心受到严重打击。而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撒谎,也不存在恶意,并不构成侵权,对吗?

读者:马 悦

马悦读者:

你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一方面,你侵犯了顾某的隐私权。隐私是指公民自身所拥有的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无关且不愿意他人知悉的私人信息。个人曾经的交往经历,尤其是不愿他人知晓的个人私密,因为符合该特征无疑当属其列。与之对应,顾某曾同时与4名男性交往并数次堕胎的秘密,虽然客观存在,甚至有悖于一般的道德观念,但由于毕竟属于私生活范畴,因而也与之吻合。对于个人隐私,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未经法定程序,任何人均有不得公开的义务。而你未经顾某许可,擅自以微博“晒秘密”的方式公开宣扬其隐私,且相关信息直接指向顾某,使顾某的隐私难于受到尊重和保护,自然是对自身法定义务的违反。另一方面,你必须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虽然你并不希望顾某的名誉受到损害,但因你在“晒秘密”的过程中并没有省略相关信息,使他人能够从中推测到指向的对象是顾某,明显是对顾某的损害疏忽大意或轻信可以避免,即同样具有主观上的过错。更何况通过你的宣扬,不仅导致顾某与未婚夫争吵、打架、分手,甚至还闹得沸沸扬扬,已经使顾某身心受到严重打击。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你具备了承担侵犯名誉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法院 颜东岳

篇7:隐私侵权

隐私权在国际、国内法学界有诸多定义, 西方法学家对此有两种学说:

一是宪法权利说。即认为隐私权是对个人私事的处分权, 即“决定说”或“控制说”。二是民事权利说。即认为隐私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是民事权利主体自身依法享有的人身权。

我国隐私权的保护起步晚、发展慢。自1949年建国以来, 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散见于《宪法》和司法解释之中, 而且至今无专门法律规定对隐私权进行保护, 这种形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公民权利的保护。

二、中学生隐私权的特点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年龄来看, 大约处于12~18周岁之间, 是一个身体迅速发育的阶段;从心理特点来说, 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学习到创造的成长时期, 也是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时期;从社会特点来看, 中学生希望被社会认可, 这种认可包括他们的自尊、能力、权利等, 但同时他们又难以靠自己充分地保护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自尊;从权利能力方面来看, 中学生属于限制权利行为能力人。所以, 中学生隐私权有如下特点:

1. 隐私权的特殊性。

中学生隐私权的主体是12~18周岁的公民, 他们既有公民的一般权利, 同时这种权利往往会受到较多的限制。例如《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7条—40条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自由不受侵犯,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同时其权利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31条又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 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这显然是对未成年人通信自由权利的限制。

2. 社会各界对中学生隐私权保护的意见存在着严重分歧。

学生方面认为:家长和学校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中学生也是公民, 既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就应该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完全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监护人和教育者方面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 非常需要监护人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而教育管理的前提是知情权, 如果因为保护中学生的隐私权而放弃家长和学校知情权, 那么教育管理权将不可能得以完全实现, 这对中学生的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三、关于我国中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 树立正确的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思想。

在的教育和司法实践中, 我国长期存在着轻视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思想, 对于中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笔者认为既要反对忽视中学生隐私权的观点, 又要反对任意扩大中学生隐私权的观点。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是因为他的特殊性, 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的隐私权, 并对其权利做出适当的限制。

2. 涉及中学生隐私权内容的教育权应限于维护公共利益为限。

在学校宣布对学生的处分决定时, 是否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在现实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有人主张学生的处分决定不应该公布有关学生隐私的内容, 笔者认为应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是否对公共利益造成了影响。如果这种隐私内容不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 那么就不得公布;反之, 则可以公布。

3. 注意区分对中学生隐私权侵犯的不同情况采取区别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侵犯公民隐私权应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但笔者认为, 对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引起的对中学生隐私权的侵犯, 应该区别对待。比如在责任承担方面, 普通隐私权侵权应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经济赔偿等责任。但是, 教育者的侵权行为往往是为了教育学生或管理学生而引起的, 所以其侵权的动机不同于一般的侵权,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者侵权责任应限于停止侵害和赔礼道歉两个层面。

对于侵害学生隐私后果严重的, 比如学生自杀的, 是否也不用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在学生的自杀这种结果的背后隐藏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过失, 而且有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因素。同时, 假设我们从法律要求教育者承担刑事责任, 那么这将会鼓励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脆弱、忽视了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原因导致的责任, 也不利于整个民族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又对教育者是极不公平的。

篇8:隐私侵权

问:我是一名皮鞋加工厂的女工,负责往皮革上涂胶水,现在,我已怀孕4个月。因胶水中含有铅、汞、甲醛等化合物,医生书面建议我不要在有毒有害环境中工作,以免影响胎儿健康。我持医院的诊断证明及建议书多次要求厂领导重新安排我的劳动岗位,但被拒绝。无奈,我只好到员工食堂帮厨。没想到,领导居然以我擅自离岗为由,解除了与我的劳动合同。请问,领导的做法有法律依据吗?

顾枚(河南漯河)

律师意见:工厂领导的做法是错误的。首先,工厂领导不应让你从事原工作。我国《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了怀孕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八类劳动。由于胶水中含有铅、汞、甲醛等化合物,你有权拒绝该工作。其次,公司应当另行为你安排工作。我国《劳动法》第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在你已经提供医院诊断证明及建议书的情况下,工厂理应为你安排其他劳动。另外,你到员工食堂帮厨的行为不属于擅自离岗。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2条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女工晚育,咋休产假

问:我的户籍所在地是河南,在北京某公司驻山东办事处工作。我的预产期在春节前后,由于是晚育,可以享受晚育产假。听人说,河南、北京、山东的晚育产假长短不一,同时赶上法定假期,我很困惑:第一,我应当享受哪里的晚育产假?第二,产假与法定假期重合是否会相互冲抵?如果我放弃休部分产假,工资怎么计算?

孟婕(河南洛阳)

律师意见:首先,根据2012年国务院公布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对于晚育职工增加产假天数,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各地为了鼓励女职工晚育,都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假期的长短也是千差万别。其中,山东省规定,晚育的增加产假60天,北京晚育奖励假是30天。

产假标准实质上属于劳动标准体系,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直接相关,与户籍所在地基本没有关系。你所在的北京公司驻山东办事处如果是子公司或分公司性质的用人单位,应当执行山东的劳动标准,即享受60天的晚育产假。如果山东办事处仅仅是北京公司外派的不具备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办事处,仍需执行公司所在地北京市的劳动标准,享受30天的晚育奖励假。劳动标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依照最低工资标准、社会平均工资、休息休假制度来判定办事处到底执行哪里的标准,或者直接按照在哪里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进行判断。如果你在山东缴纳社会保险费,就应当执行山东的晚育产假标准,如果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费,就应当执行北京的晚育产期标准。

其次,我国的年劳动标准时间是250天,休息时间是115天,休息时间包含11天的法定假日和104天的双休日。如果春节法定假日与双休日、产假重合,国家一贯的做法是调整顺延。按照这个惯例,法定假日如果与产假重合不宜相互冲抵。

如果你放弃休部分产假,北京市的规定是按照基本工资标准和实际放弃天数计算。如果你参加了生育保险,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你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如果你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用人单位应按照双休日加班标准,以不低于正常工资的200%支付你的加班工资。

■窥视隐私,构成侵权

问:昨天,我陪一个女伴去一家商场买衣服,她进试衣间试穿时,我无意中看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监视试衣间的一切!我当即抗议。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一段商场经常丢衣服,无奈之下才在试衣间安装了针孔视频监控设备,并非故意偷窥。请问,商场这样做算不算侵犯客人的隐私?客人能否索赔?

吴春明(天津)

律师意见:商场侵犯了你女伴的隐私权。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所谓“个人领域”,包括个人居所、身体的隐秘部位、日记内容、通信电话等。隐私未经本人许可,他人不得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尽管商场在试衣间安装监控设备是为了防盗,但不意味着可以侵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民事权益范围,明确包括了隐私权,即侵犯隐私权必须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你的女伴有权要求商场承担责任,包括经济赔偿。

【编辑:陈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隐私侵权】相关文章:

明星隐私05-03

隐私风险05-07

隐私性范文05-15

隐私计算理论05-04

一般侵权和特殊侵权09-03

试析隐私权09-12

隐私数据保护技术05-19

隐私权宪法论文04-15

保人隐私的必须性06-23

保护患者隐私管理措施10-09

上一篇: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下一篇: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