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隐私权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隐私权,是由一项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阐述了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对这两种权利进行了对比。通过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模式中,认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应该是以宪法隐私权为基础加强对民法隐私权的保护。

第一篇:隐私权法论文范文

隐私权民法保护研究

摘 要 隐私权为现代社会中新兴的一种人格权利,它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也遭受着大量的侵害。而为使人们对隐私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真正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重点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健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 隐私权 民法保护 问题 探究

一、概述

自隐私权概念被提出之后,学者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却从未停止过。事实上,隐私权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法理学、伦理学等,这样一来,不断扩展了隐私权内涵与功能,进而使得隐私权保护由单一国家发展到被多个国家所应用。而建立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对隐私权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当前,大多数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对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对比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探索出隐私权立法新趋势,找出当前国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问题,并且及时制定有效对策予以完善,这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隐私权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和国外相比较来说,我国对隐私权探究发展相对较晚。在1987年之前,国内学者并未发表过关于隐私权的学术论文。而在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隐私权探究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并且又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观点。通过研究分析,关于隐私权的界定,研究学者大多数都是由隐私权内容、功能、主体等多个方面开始着手的。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不同学者对隐私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由不同方面对隐私权特性进行详细阐述,然而,学者对隐私权大部分都是通过描述或者是列举的方式对隐私权进行界定的,难以将隐私权的内容涵盖的更加全面,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范围过宽或者是过窄,例如:在“控制说”把隐私权规定为社会“基于宪法”基础上而确立的权利。尽管此种界定对隐私权属性予以指出。但是,关于隐私权界定却十分僵化,将隐私权只简单界定在侵犯宪法权利范畴内,因此,对隐私权规定十分狭窄。其二,对隐私权保护主体认定的科学性比较欠缺,例如:有学者把死者也划分到隐私权主体范围之内。事实上,对死者隐私保护,根本目的是为保护生者尊严与利益,因此,死者并不属于隐私权的一个主体。其三,隐私权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并是不十分的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隐私权的功能只涉及到不公开权,但是,对于隐私权功能在除了隐瞒外,还包含占有与使用等各种权利。

然而,在作者看来,对隐私权界定为自然人所享有的依法对个人或者是和公共利益无任何关联的个人信息、生活等进行自由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

二、关于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隐私权保护主要包含个人的尊严,并且又是一个人生命当中值得珍惜的一重要内容,但是,在和他人分享之后,便失去隐私权保护的最初意义。因此,侵犯他人隐私权,便相当于剥夺他人生命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东西。而在作者看来,人文思想在我国获得全面发展和普及,使得全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法律应该将个人权利与自由列入到立法范畴之内。只有逐步健全隐私权的保护机制,才可以将全面隐私权保护意识予以提高。这就要求我国的司法机构,在具体实践当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也可以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隐私权保护法律,成为我国隐私权保护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另外,在建立完善的隐私权保护法律后,为隐私权使用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这对隐私权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隐私权特点,大量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但是,所得到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作者看来,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体限定性。

隐私权的形势主要针对的是人。而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自然人。而针对法人、死者等来说,都不会享有此权利,另外,由多个自然人构成的群体同样也不会享有这种权利。这主要是由于隐私权出现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结合自然人对精神层面的利益需求的。近年来,学术界又出现了多种新概念,如:共同隐私、群体隐私等。但是,在作者看来,对共同隐私持有赞同意见的学者来说,他们都是结合实际生活所引出的共同隐私权概念,从表面上分析,较为合理,但事实上,却存在很多不妥。例如:在共同隐私权中,其主要至少为2人,而其本质都做是针对每个个体来说的,所体现出的主要是个体尊严,因此,所涉及到的也都是每个个体隐私权。所以,在作者看来,隐私权主体即为自然人。

(二)自控性。

隐私权的这种自控性质的是行使隐私权的主体对个人隐私享有维护权、公开权以及利用权等权利。每一个自然人都对隐私信息都维护与处置的权利,当个体信息在产生错误时,权利人可以行使其权利要求进行更正。而当他人侵害隐私权时,权利人可要求采取一定手段进行救济,可以向侵权人要求禁止散布个人隐私;对形式隐私权的权利人来说,有权决定将何种资料予以公布。另外,自然人对隐私保护享有公开的权利,这就要在法律与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权利人有权对自己的信息选择在何种条件与何种范围中公开隐私信息,也就是说个人隐私能够在法律范畴之内由权利人对其进行自由处置。然而,当权利人在公开自己隐私时,不可以违反我国所颁布与实施的相关法律。

三、隐私权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隐私权民法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保护式;其二为间接保护式。其中,直接保护对隐私权侵害救济是十分有利的;而间接保护方式由于在诉讼中不方便,再加上,实体中又确实可以直接利用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得到快速的救济。当前,有些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依然是以间接保护为主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立法过程中,未将隐私权作为人的一项独立人格权,所以,不能进行直接保护。

当前,在我国,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再加上,有关执法人员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偏低。而到了2002年,《民法草案》开始确立,其中,在草案当中已经明确指出对人格权实施的保护,尤其是将隐私权保护纳入到人格权当中,这直观的反映出国家对人尊严与价值的尊重。对于隐私权来说,主要指的是对个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的价值维护,如果滥用隐私权会影响到他人以及社会利益。另外,在实践过程中,隐私权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会对冲突情况下的隐私权行使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这和实际生活极不相符,因此,国家要对隐私权保护和限制因素的影响引起足够的关注。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时代中,将隐私权纳入到法律范畴内既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需求,又是完善公民权利的内在需求。并且,今后对隐私权保护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健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有效对策

当前,人们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又出现了大量新问题,如:怎样将自身隐私权受我国法律保护、什么事侵犯隐私权等。因此,我国应快速颁布一部关于《隐私权保护法》,这样一来,形成和《婚姻家庭法》等诸多法律相互平行的民事法律。这主要是由于尽管在民法当中,对隐私权进行单独规定,但是,此种规定带有一定的原则性,因此,其可操作性是非常差的,所以,我国要快速颁布一专门《隐私权保护法》,从而构建一向对完善的隐私权体系。因而,我们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隐私权指的是自然人对个人信息、个人生活等予以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而在法律当中,要明确指出行使隐私权的主体为自然人,而法人并不会享有此项权利;当自然人在死亡之后,为保护死者隐私利益,死者的配偶、亲人等有权申请隐私权的保护,而这些人都称之为是隐私权益的合法继承人,从而实现对死者隐私权益的保护。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对获得、宣传以及评论他人隐私范围予以明确指出。

侵犯隐私权的侵权标准要和名誉侵权当中所涉及到的“公开”相互分离。而在法律范畴内,通过列举形式对侵犯隐私权行为予以明确规定,从而避免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导致公权力与其它私权利产生冲突。比如:在立法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隐私权的保护模式,明确隐私权侵权方式,这样一来,可便于公民对侵犯他人隐私权行为予以了解,同时还可以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将此标准衡量自身行为。

关于隐私的法律保护,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将侵犯隐私权的救济方法予以明确划分。其中有些方法则不适合,如:通过消除影响方式进行弥补,这样一来,有可能对受害人心理遭受再一次的伤害。另外在《侵权责任法》当中,指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如果他人精神遭受到损害,那么受侵害人有权索取精神损害赔偿费用,这样一来,是的对精神损害赔偿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处理民生诉讼案件时,法院鼓励当事人要自行举证,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那些利用非法手段所获得的,且触及到当事人个人隐私的证据时,法院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所以,在民事诉讼法当中,要逐步完善与健全相关规定。对于那些通过非法手段所获得同时涉及到他人隐私的证据时,法院不能完全相信。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各方利益兼顾考虑,从而使不同规定的内容可以相互协调与配合。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引发出各种新事物,而我们应该将这些新事物都列入到隐私权保护范畴内,结合新问题,制定相对完善的准则,这样一来,隐私权便会成为一个开放性极强的体系。因此,国家要借助有效对策进行应对,例如: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引发的一些列侵权问题,国家应该出台一部专门关于《网络个人数据保护法》实施保护。

当前,导致我国隐私权保护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民对隐私权保护十分的淡漠。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当个人信息被他人所滥用时,只有约4%的人会投诉或者是提起公诉。由于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偏低,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在多个领域中,出现公民隐私权被他人恶意侵犯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第二,降低了对隐私权保护法的制定需求,从而使隐私权立法保护进度发展十分迟缓。所以,我们要大幅度提高公民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这样一来,既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各领域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现象出现,又对进一步加快隐私权保护立法产生更多积极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借助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从心底尊重他人隐私权,同样,自身隐私权也会受到他人尊重。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结构变迁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转变,因此,和公民隐私权保护观念的梳理更不能和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相互分离而独立发展。所以,培养公民隐私权观念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因业务特殊性,医生、心理咨询师、老师等都极易触及到公民的隐私权。所以,我国应该针对不同行业性质,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增强从业人员保护他人隐私的意识。对于非法泄露客户隐私内容的从业人员由各行业的管理部门进行记录,同时还要给予泄露他人隐私人一定的处分,如果泄露他人隐私情节相对严重的,还应追究他人的民事或者是刑事责任。因此,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当地的执法部门工作,一经发现对本行业人员侵犯隐私权行为出现包庇、隐瞒等行为,要给予他人批评教育,同时还将其行为向社会公布,同时和企业的信用记录相联系。

总体来说,隐私权保护由无到有,再由一国发展到多个国家,直观反映出社会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关注。可以说,隐私权法律保护是和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国有必要将隐私权制度再一次予以完善。但是,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而这和保护公民隐私权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由此看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大多数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对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对比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探索出隐私权立法新趋势,找出当前国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问题,并且及时制定有效对策予以完善,这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隐私权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美松.浅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及完善[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4(10):11-12.

[2]张建文.基因隐私权的民法保护[J].河北法学,2010,4(6):44-45.

[3]邵丽娜.基因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问题研究——概念证成与比较法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3,4(3):55-56.

[4]钟淑源.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J].法律学,2010,4(7):11-14.

(作者单位:佛山市委党校)

作者:公旭明

第二篇:论隐私权

摘要:隐私权,是由一项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阐述了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对这两种权利进行了对比。通过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模式中,认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应该是以宪法隐私权为基础加强对民法隐私权的保护。

关键词:

隐私权;民事权利;宪法权利

文献标识码:A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上的概念或权利,一般认为源自1890年Warren及Brandeis在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一篇题为《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的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1 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到宪法权利

1.1 隐私权从民法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获得保护最早则源于美国普通侵权法。最早在法院判决中提到隐私的是1881年密歇根法院受理的梅诉罗伯特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65年的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首次明确正式肯定隐私权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利。

1.2 两种隐私权的区别和联系

两种隐私权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法律功能上看,两者调整的目的、调整的范围不同。第二,从效力和影响看,隐私权作为宪法权利的法律效力范围明显宽于作为民法权利的隐私权,具有统领法律的地位。第三,从权利属性和救济途径看,隐私权作为宪法权利和作为民法权利的救济方式和途径不同。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价值层面看,民法隐私权和宪法隐私权具有共性的价值基础,体现对私生活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第二,从法律功能看,作为宪法权利与作为民法权利的隐私权分工与协作分工,协同完成对隐私的法律保护。只有公法领域与私法领域的隐私权保护相互衔接和配套才能真正达成对个人的隐私权的全面保护。

2 各国隐私权保护制度

这里主要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2.1 美国实践

美国对隐私的保护建立在对自由价值的肯定上,隐私权最开始只是普通法上的权利,即把隐私权当成一种侵权法上的权利。这实际上也造成了后来隐私权的困境。在美国宪法中,言论自由被明显提出。隐私权只是普通法上的一项权利,所以在保护隐私与言论自由的争论中常以言论自由胜出。所以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判例,加之宪法修正案对隐私权的有关规定,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确定下来。

可见,通过宪法调整国家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行为加上通过侵权法调整平等主体的个人之间对隐私权的侵犯行为为美国的隐私权保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使美国人的隐私权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2.2 德国实践

德国民法上仅就个别人格权益设有明文。1949年基本法明文规定承认对人格自由发展权的保护,打破了民法体系对人格权保护的阻碍,因而透过联邦最高法院及联邦宪法法院随后在一系列判例中承认“一般人格权”及“一般行为自由权”,成为民法第823条第一项中所称之“其他权利”,因而受民法侵权行为规定之保障。隐私权被纳入“一般人格权”的范围内,将人格尊严和自由发展作为概括性的基本权利,而将隐私权和其他基本权利放置于一般人格权的项下,当具体的法律条文无法对侵权行为提供救济时,则求助于“一般人格权”条款进行保护。

3 以宪法隐私权为基础加强对民法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民法和宪法都没有将隐私权作为独立具体人格。而且单纯靠民法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已经不能满足实现人的尊严为价值追求的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在《民法通则》等法律明显不足以维护自然人的隐私权时,应果断转向宪法的基本权利,通过直接援用,填补所谓“民事法律”应加规定而未加规定的那些私权空白,将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作为隐私权的创制基础,将其作为解决私法人格关系冲突的直接基础。

基于德国实践以及以上的理由,宪法上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可以作为隐私权的直接规范基础。从字面上看,我国宪法上的确没有直接关于保护私人生活或隐私的规定,也没有其他国家的可据以做广义解释可以包容隐私范畴的自由权概念,但是《宪法》第38条“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表述,突破仅理解为名誉权的限制,广义理解成创制了一般人格权,从而将隐私权包容进来。承认现行宪法的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还要承认宪法基本权利有私法效力,即在法院保护民事权利中有效力。宪法隐私权在民事审判中的直接引用也突破了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作者:王君

第三篇: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隐私权的含义,从宪法角度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意义,以及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并从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严格限制公权力的公域范围,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隐私权;人格尊严;宪法保护

当前,随着现代息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随意侵入他人私人领域、侵犯他人隐私已不足为奇了。这其中有来自平等主体的,也有来自代表公权力机关的,随着当前国家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及涉及个人信息的资料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以宪法规范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一、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

(一)隐私权的含义

对隐私权含义的界定,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类不同学说:一是消极人格权说,此学说认为作为涉及个人私密的隐私权,是指禁止他人干涉个人私人事务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个人生活领域内的自由权,是个人信息不向他人公开,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二是积极人格权说,这种学说认为个人不仅拥有控制自己私人信息的权利,而且还有权请求国家履行保护个人隐私职能的权利,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排除他人对个人隐私的非法干涉。总而言之,隐私权是个人自由权、个人信息秘密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而且个人对自己的私人领域具有支配权,有权决定是否公开且在何种程度上向他人公开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的私人信息。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有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这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目前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更注重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和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民法上的隐私权概念相比,宪法隐私权具有更高的位阶和更丰富的包容性,其与民法上的隐私权具有鲜明的对比,宪法隐私权更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地位,其防御的对象是政府公权力。民法上的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其保护的是个人生活和私人事务的自主权,其处理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隐私权纠纷。有学者把宪法隐私权归纳为三个方面:个人有要求政府不公开个人私事的权利;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事务不受政府监视和干扰的权利;个人享有充分的私人自由和私人空间而不受政府限制的权利。

(二)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

1.制约国家权力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不但要保障人权,更需要限制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总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随意逾越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界线,任意地侵扰私人事务,侵犯个人的隐私权。以“西安黄碟事件”为例,“警察”这个公权力的执行者,随意闯入民宅这一纯属私人的空间,去禁止夫妻看色情光碟,这种行使公权力的方式,让人不能不怀疑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会受到政府行政权的干预,而个人在与国家和政府的博弈中又总是处于劣势,所以加强对政府行政权的约束和限制既是建立有限政府的需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要。法律对隐私权的认可使得个人隐私领域和私人空间取得了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对隐私权的保护必须明确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范围,因此公权力必须严守自己的行使范围,不得随意逾越自己权力运行的边界,不能任意介入私人领域,必须尊重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隐私权的出现使得个人能够拥有独自的私人空间,使得个人在不断扩张的公权力面前,个人仍然能够保持私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并对抗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从而使政府公权力的运行受到限制和约束,这对限制和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建立现代有限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私权自治

借助宪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必须尊重和保护专属个人的私人空间并排除公权力的干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私自治领域。通过宪法对隐私权的保障,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的自由权并实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这是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独立个性的必要保障。现代隐私权的终极目标是,明确个人与国家各自活动的范围,并对国家公权力的运行进行必要的限制,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和鼓励个体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这必将为保障私权自治、实现个人自由创造良好的条件。

美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就是从一些具体领域开始的,如婚姻关系、两性关系、同性恋等私人空间,通过这些私人领域来对抗政府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20世纪后期,美国最高法院针对许多堕胎案件的争论中,对女性堕胎自由权的保护逐步得到法院的认可。在1992年肯塔基州禁同性恋案中,法院更极端地认为:“只要他把邪恶限于他本人,且不冒犯公共道德的规则,他就处于人类法律的触及之外[2]”。显然,私人事务只要严格限制在私人领域并不妨害公共利益,政府的权力就必须保持必要的克制,且不能随意介入和干涉个人的私人空间和自由。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

(一)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缺位

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比较欠缺,法律上对隐私权的保护并不完善。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虽然尚无隐私权形式上的认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宪法规范中深刻体现着对个人隐私利益的尊重。比如《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讯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3]”上述几条关于人格尊严、公民住宅、公民的通讯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关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依据。虽然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宪法依据,由于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司法效力,这些关于隐私权的宪法保障条款在司法实践中成为具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尚无宪法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作为具有宪法规范保护依据的隐私权并不能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必须而且只能通过部门法即民法来加以保护。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民法通则》目前尚无关于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为了完善民法对隐私权保护之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比照名誉侵权来处理隐私侵权问题。由于部门法涉及的对象是平等的私法主体而不具有对抗公权力的效力,因此,隐私权的现有保护在面对公权力的侵犯面前无能为力。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实需要

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涉及到人格与尊严的一项基本权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与侵犯。公民住宅属于个人的私人空间,住宅是个人隐私的集中场所,是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受任何侵犯应该是隐私权保护的题中之意。因此,对公民住宅权利的保障,就是对公民私人生活、私人空间和私人秘密的保障。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随着其自身范围的不断扩展,全方位的对私人领域进行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公民的住宅,个人的一切隐私利益都应受到公权力的尊重和维护。公权力在私人领域面前应保持必要的克制,不得无故任意介入,即使在具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不能随意侵入私人领域、干涉私人自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系统如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个人的信息隐私将受到严重威胁。这些信息系统主要有:公安部门掌握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姓名、身高、体貌特征、社会交往等;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也能够掌握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私人信息,以上这些个人信息涉及了个人隐私的许多方面,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对保护个人隐私权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权遭受侵犯的范围和方式也在扩展,如果政府不能够在体制、设施、技术等方面给予公民隐私权切实有效的保护,在面对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面前,个人隐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4]”。

三、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建

(一)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实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首先要把隐私权上升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隐私权作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权利,需要防御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此就必须以宪法作为其保护依据。从我国目前宪法文本上看,我国隐私权的保护是具有宪法依据的。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只要把一个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加以保护,其中所涉及的个人利益均可包含在人格尊严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范围之内。人格尊严作为隐私权的价值支撑,以及宪法所具有的最高权威,从而使隐私权能够得到全面而切实的保护。宪法第39、40条分别规定了公民住宅,公民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宪法第37条规定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享有不受非法限制的自由,虽然它们是对公民个人活动自由的保护,但个人事务的自主决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均与个人活动自由密切相关,对个人身体自由和私人活动自由的宪法保护就是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隐私权的保护,个人身体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重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也是隐私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宪法基本法的功能,并确立指导部门法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我国应该在宪法人格尊严条款的基础上确立一般原则,并在隐私权保护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使隐私权真正能够得到宪法保护。

(二)严格公权力的公域范围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或组织,另一方面是国家公权力对个人隐私领域的侵犯。在现代福利社会,行政权力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隐私权日益遭受严重侵犯,因此国家公权力应成为保护隐私权防御的重点,通过宪法上的隐私权严格限制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对抗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政府公权力总是乐于干预私人领域的各个方面,个人在异常强大的公权力面前,力量非常微弱。政府公权力常常习惯于逾越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强行闯入个人领域,干预私人事务,个人隐私权常常遭受公权力的侵犯也就不足为奇了。斯蒂芬·L.埃尔金提出: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利益,必须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这条界线将对政府公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个人在私人空间中有充分的自由,公权力无权随意一介入[5]。在个人领域范围内,个人是私人领域的主宰,个人享有充分的活动自由,享有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这个领域理应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因此,应当确立行政权力行使的隐私权边界,严格限制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这是防御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切实保护宪法隐私权的重点。

(三)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

不管宪法制度设计的多么完美,如果宪法不能适用于司法实践,不能成为案件的审判依据,那宪法中规定的人民的权利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宪法根本大法的作用也无从发挥。宪法的地位很高,却更本无用,这就是我国宪法的弊端,有人更形象地说,我国的宪法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众所周知,没有救济就毫无权利可言。因此,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就必须充分发挥宪法的司法效力,积极寻求隐私权的宪法救济途径,切实加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实现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发挥宪法规范的直接司法效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使宪法规范真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保护隐私权的功能,因此,我国可以尝试引入宪法判例制度。如果把宪法规范直接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以宪法规范作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依据,则中国宪法必然进入诉讼领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宪法诉讼制度,引入宪法判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另外,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同时对建立有限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丽枝.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山东大学法律硕士论文,2007.03.

[2]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6.

[3]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12-4.

[4]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念[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5]王军.宪法隐私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从付

上一篇:立法规制论文范文下一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