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宪法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隐私权的含义,从宪法角度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意义,以及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并从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严格限制公权力的公域范围,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建议和构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隐私权宪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隐私权宪法论文 篇1:

浅议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摘 要 本文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界定出发,浅析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初步探讨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对完善隐私权宪法保护提出了树立个人在宪法中的主体地位、构造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建立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保障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隐私权 人格尊严 宪法救济

网络的推广使用,“人肉搜索”让隐私无处藏身。现实需要将隐私权上升至受宪法保护。虽然我国宪法中没有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种公民基本权利,但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属性不可抹灭。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条约明确规定隐私权应该作为一项独立人权加以保障。目前,对隐私权保护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民事关系角度。隐私权迫切需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被法律保障。政府正加强职能转变,隐私权受到国家根本大法保障亦属题中之义。

一、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界定

(一)隐私权的界定

对于隐私权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主张。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张新宝认为,“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笔者认为隐私权应是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受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窃取的人格权。即认为张能宝的观点较为可取。探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首先应明确的一点是,这里的隐私权更多表现为一种政府公权力与个人生活安宁与个人生活信息之间的调整,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同时也不会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

(二)作为宪法权利的隐私权的定义

宪法保护隐私权,要求在政府公权力与个人生活安宁、个人生活信息之间进行调整。政府可在合理的界限内,掌控适度的个人信息。但如果公权力超越职能所需要的合理界限,无论是以抽象的法律条文的方式还是以具体的国家行为的方式,都侵犯了宪法意义上的隐私权,都是公权力对个人隐私合理期待的干扰。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不受公权力影响的自主支配私人事务、自我控制私人信息和自主决定私人活动的独立的人格权利。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分析

理念层面,隐私观念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公民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迫切需要得以确认和保障。

制度层面,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位。我国宪法并未对隐私权的概念及保障做明确规定。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缺位使得隐私权无法作为独立的人权内容受到宪法的保障,当受到侵害时,不能使用宪法规范予以保护。在我国民法中,也没有明确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从属于名誉权。其他更多的隐私权内容在部门法也没有相关保障依据。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隐私权难以寻求到有力的法律保障。

实践中,公民隐私权易被国家公权力侵犯。政府凭借公权力获取管理个人隐私信息,并有权在一定条件下依职权公开。

三、完善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个人在宪法权利中的主体地位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社会的主宰,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权利首先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并尊重他人的权利。“人不是为国家和社会而存在,而是国家和社会为人而存在。”也即是说,人本身以及人格权才是最需要受到关注的,然后在法律上承认和确立人格权,最终使得人格尊严的终极价值得以显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就要求转变那些不正确或者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树立起个人在宪法权利中的主体地位。

(二)构造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原则性和抽象性强。宪法即使对隐私权予以规定,也基本是在宣告层面。由于宪法本身的不可直接适用性,在确定隐私权宪法保护基础之上,也要构造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宪法隐私权应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同时,通过部门法的规定,具体落实宪法司法权的内容,保障隐私权实现。

(三)建立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保障机制

“一种无法诉诸法律保护的权利,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律权利。”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需要通过普通法律加以具体化,并且通过普通法律的实施得以实现。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普通法律始终不能替代宪法救济。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在宪法作为司法适用的直接依据的基础上确立基本权利救济制度。也即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可以直接进入司法诉讼。这也是宪法基本权利独立存在的意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隐私权是一种可克减性权利,其相对性的特征决定了出于公共利益、基本权利价值位阶选择等方面的理由对其进行必要限制的正当性。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可概括为三种方式,即具体限制、依法限制及原则性限制。对宪法基本权利加以限制,并不代表无边无际的限制,应当保留个人绝对的不受侵犯的基本权利范围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文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19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障[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1

[3]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4]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1-172.

[5]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M].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人民法院研究室)

作者:龚秀玲

隐私权宪法论文 篇2:

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隐私权的含义,从宪法角度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意义,以及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并从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严格限制公权力的公域范围,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隐私权;人格尊严;宪法保护

当前,随着现代息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随意侵入他人私人领域、侵犯他人隐私已不足为奇了。这其中有来自平等主体的,也有来自代表公权力机关的,随着当前国家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及涉及个人信息的资料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以宪法规范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一、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

(一)隐私权的含义

对隐私权含义的界定,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类不同学说:一是消极人格权说,此学说认为作为涉及个人私密的隐私权,是指禁止他人干涉个人私人事务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个人生活领域内的自由权,是个人信息不向他人公开,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二是积极人格权说,这种学说认为个人不仅拥有控制自己私人信息的权利,而且还有权请求国家履行保护个人隐私职能的权利,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排除他人对个人隐私的非法干涉。总而言之,隐私权是个人自由权、个人信息秘密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而且个人对自己的私人领域具有支配权,有权决定是否公开且在何种程度上向他人公开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的私人信息。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有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这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目前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更注重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和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民法上的隐私权概念相比,宪法隐私权具有更高的位阶和更丰富的包容性,其与民法上的隐私权具有鲜明的对比,宪法隐私权更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地位,其防御的对象是政府公权力。民法上的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其保护的是个人生活和私人事务的自主权,其处理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隐私权纠纷。有学者把宪法隐私权归纳为三个方面:个人有要求政府不公开个人私事的权利;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事务不受政府监视和干扰的权利;个人享有充分的私人自由和私人空间而不受政府限制的权利。

(二)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

1.制约国家权力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不但要保障人权,更需要限制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总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随意逾越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界线,任意地侵扰私人事务,侵犯个人的隐私权。以“西安黄碟事件”为例,“警察”这个公权力的执行者,随意闯入民宅这一纯属私人的空间,去禁止夫妻看色情光碟,这种行使公权力的方式,让人不能不怀疑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会受到政府行政权的干预,而个人在与国家和政府的博弈中又总是处于劣势,所以加强对政府行政权的约束和限制既是建立有限政府的需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要。法律对隐私权的认可使得个人隐私领域和私人空间取得了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对隐私权的保护必须明确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范围,因此公权力必须严守自己的行使范围,不得随意逾越自己权力运行的边界,不能任意介入私人领域,必须尊重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隐私权的出现使得个人能够拥有独自的私人空间,使得个人在不断扩张的公权力面前,个人仍然能够保持私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并对抗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从而使政府公权力的运行受到限制和约束,这对限制和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建立现代有限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私权自治

借助宪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必须尊重和保护专属个人的私人空间并排除公权力的干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私自治领域。通过宪法对隐私权的保障,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的自由权并实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这是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独立个性的必要保障。现代隐私权的终极目标是,明确个人与国家各自活动的范围,并对国家公权力的运行进行必要的限制,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和鼓励个体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这必将为保障私权自治、实现个人自由创造良好的条件。

美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就是从一些具体领域开始的,如婚姻关系、两性关系、同性恋等私人空间,通过这些私人领域来对抗政府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20世纪后期,美国最高法院针对许多堕胎案件的争论中,对女性堕胎自由权的保护逐步得到法院的认可。在1992年肯塔基州禁同性恋案中,法院更极端地认为:“只要他把邪恶限于他本人,且不冒犯公共道德的规则,他就处于人类法律的触及之外[2]”。显然,私人事务只要严格限制在私人领域并不妨害公共利益,政府的权力就必须保持必要的克制,且不能随意介入和干涉个人的私人空间和自由。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

(一)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缺位

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比较欠缺,法律上对隐私权的保护并不完善。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虽然尚无隐私权形式上的认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宪法规范中深刻体现着对个人隐私利益的尊重。比如《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讯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3]”上述几条关于人格尊严、公民住宅、公民的通讯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关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依据。虽然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宪法依据,由于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司法效力,这些关于隐私权的宪法保障条款在司法实践中成为具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尚无宪法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作为具有宪法规范保护依据的隐私权并不能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必须而且只能通过部门法即民法来加以保护。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民法通则》目前尚无关于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为了完善民法对隐私权保护之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比照名誉侵权来处理隐私侵权问题。由于部门法涉及的对象是平等的私法主体而不具有对抗公权力的效力,因此,隐私权的现有保护在面对公权力的侵犯面前无能为力。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实需要

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涉及到人格与尊严的一项基本权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与侵犯。公民住宅属于个人的私人空间,住宅是个人隐私的集中场所,是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受任何侵犯应该是隐私权保护的题中之意。因此,对公民住宅权利的保障,就是对公民私人生活、私人空间和私人秘密的保障。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随着其自身范围的不断扩展,全方位的对私人领域进行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公民的住宅,个人的一切隐私利益都应受到公权力的尊重和维护。公权力在私人领域面前应保持必要的克制,不得无故任意介入,即使在具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不能随意侵入私人领域、干涉私人自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系统如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个人的信息隐私将受到严重威胁。这些信息系统主要有:公安部门掌握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姓名、身高、体貌特征、社会交往等;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也能够掌握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私人信息,以上这些个人信息涉及了个人隐私的许多方面,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对保护个人隐私权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权遭受侵犯的范围和方式也在扩展,如果政府不能够在体制、设施、技术等方面给予公民隐私权切实有效的保护,在面对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面前,个人隐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4]”。

三、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建

(一)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实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首先要把隐私权上升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隐私权作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权利,需要防御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此就必须以宪法作为其保护依据。从我国目前宪法文本上看,我国隐私权的保护是具有宪法依据的。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只要把一个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加以保护,其中所涉及的个人利益均可包含在人格尊严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范围之内。人格尊严作为隐私权的价值支撑,以及宪法所具有的最高权威,从而使隐私权能够得到全面而切实的保护。宪法第39、40条分别规定了公民住宅,公民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宪法第37条规定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享有不受非法限制的自由,虽然它们是对公民个人活动自由的保护,但个人事务的自主决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均与个人活动自由密切相关,对个人身体自由和私人活动自由的宪法保护就是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隐私权的保护,个人身体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重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也是隐私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宪法基本法的功能,并确立指导部门法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我国应该在宪法人格尊严条款的基础上确立一般原则,并在隐私权保护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使隐私权真正能够得到宪法保护。

(二)严格公权力的公域范围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或组织,另一方面是国家公权力对个人隐私领域的侵犯。在现代福利社会,行政权力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隐私权日益遭受严重侵犯,因此国家公权力应成为保护隐私权防御的重点,通过宪法上的隐私权严格限制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对抗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政府公权力总是乐于干预私人领域的各个方面,个人在异常强大的公权力面前,力量非常微弱。政府公权力常常习惯于逾越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强行闯入个人领域,干预私人事务,个人隐私权常常遭受公权力的侵犯也就不足为奇了。斯蒂芬·L.埃尔金提出: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利益,必须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这条界线将对政府公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个人在私人空间中有充分的自由,公权力无权随意一介入[5]。在个人领域范围内,个人是私人领域的主宰,个人享有充分的活动自由,享有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这个领域理应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因此,应当确立行政权力行使的隐私权边界,严格限制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这是防御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切实保护宪法隐私权的重点。

(三)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

不管宪法制度设计的多么完美,如果宪法不能适用于司法实践,不能成为案件的审判依据,那宪法中规定的人民的权利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宪法根本大法的作用也无从发挥。宪法的地位很高,却更本无用,这就是我国宪法的弊端,有人更形象地说,我国的宪法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众所周知,没有救济就毫无权利可言。因此,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就必须充分发挥宪法的司法效力,积极寻求隐私权的宪法救济途径,切实加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实现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发挥宪法规范的直接司法效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使宪法规范真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保护隐私权的功能,因此,我国可以尝试引入宪法判例制度。如果把宪法规范直接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以宪法规范作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依据,则中国宪法必然进入诉讼领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宪法诉讼制度,引入宪法判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另外,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同时对建立有限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丽枝.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山东大学法律硕士论文,2007.03.

[2]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6.

[3]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12-4.

[4]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念[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5]王军.宪法隐私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从付

隐私权宪法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问题频发。从宪法层面进行分析,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引导等现实问题,单靠行业自律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此,文章从确立隐私权在宪法中的地位以及从法律层面对隐私权予以完善等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网络;宪法;隐私权

一、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中对隐私权的定位模糊

當前,对于“隐私权”这一概念,我国《宪法》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没有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法寻找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途径。一直以来,我们根据《宪法》第 38 条从人格尊严的角度寻找隐私权保护的宪法依据。为了尊重人格尊严,任何国家机关或个人都不能做出危害个人隐私的行为。其外,第 40 条的规定,是现如今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最为重要的依据。我们把这些条款延伸适用在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上,但从长远上看,如果仅靠将这样的原则性保护进行一种近乎“推测性”的适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虽然能够在这些条款中探寻到立法者想要对隐私权保护的意图,但仅凭这样的条款是无法对隐私权乃至网络隐私权进行全面的保护。特别是涉及公权力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上,我们一直没有寻找到最终的出口。针对这些问题,急需在宪法层面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二)缺乏宪法指引导致立法混乱

由于宪法中对隐私权的定位模糊,所以各个部门法在自身范围内对公民隐私权提出了一定的保护规定。但是因为宪法设范的缺失,这些保护规定没有形成合理的整合,呈现出体系分散的特点。其中,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更是过于零散。虽然在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中都有较多法律规定对其予以具体保护,但这些散见在各领域的相关条文可以称得上“各自为政”。宪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与权利定性导致了没有共同的指引条款。各个部门法无法达成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统一界定,各自提出的保护规定无法相互联系更不用说形成系统。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我们没有形成规范的立法保护。其中,各部门法中涉及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很多只针对个别的领域,它们的保护范围对于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来说,只是极少一点。

(三)行业自律难以发挥作用

通过司法实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行业自律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保护,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靠自发性的自律意识就目前来说是行不通的。我们目前的自律组织靠取消成员资格这样的惩罚是很难达到一定的约束效果的。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宪法指引下的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为行业自律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才能使人们逐渐对隐私权保护形成更强烈的自律意识。我国目前的自律机制尚待健全,现有的自律协会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与网络环境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立法活动滞后,行业自律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调动。行业自律协会只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还未实现全方位普及,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些自律组织成员资格获取太过容易,惩罚措施不够有力,很难起到理想的规制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完善策略

(一)确立隐私权在宪法中的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中包含隐私权相关的人格权条款,目前我国也采取宪法保护基本权利明确化的做法,这样来看我们十分有必要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1.对各法律体系中对于人权保护的规定予以整合

应将宪法中规定的人格尊严作为所有人格权保护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要主动利用宪法解释,通过目的论解释方法在合理、规范的程度内加以保护。人权保护内容缺失的部分可以结合人格尊严这种作为价值基础的保护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人格尊严条款并入人权保护的规定。

2.对现有住宅、通信相关条款进行完善

可以通过财产、隐私、社会保障三个因素进一步完善住宅的概念,这是从隐私层面对住宅的保护,对于公民人身自由和尊严保护具有独特意义。除此之外,对于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则是公民隐私权的核心所在,《宪法》第40条规定了通信自由、秘密受到法律保护,并对其他机关、组织权力进行了限制,只有在具体情境下有合法、合理的检查权。在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上,如果想要完整地表达并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是有必要对宪法做进一步完善。

3.增加个人数据信息保护的内容

社会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隐私权内容扩展,我们有必要在隐私权宪法保护中进一步做出规定,增加个人数据信息保护的内容。可听过增加个人信息的利用合法、合理、合目的性;个人实现资讯自决;约束信息利用过程中的权力机关行为等三个方面予以完善和规制。

(二)从法律层面对隐私权予以完善

1.对民法、行政法等主要部门法的指引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之前,各部门法的保护规定没有形成合理的整合,呈现出体系分散的特点。其中,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更是过于零散。通过宪法条文的修改和宪法解释的方式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然后需要依据宪法进一步完善、整合相关法律。宪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与权利定性导致了没有共同的指引条款,各个部门法无法达成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统一界定。而在宪法明确隐私权具体内涵后,各部门法要尽快做出配合,进一步落实宪法保护。此外,宪法保护隐私权免受公权力的侵犯,针对的公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而在实际生活中,行政侵权问题相当严重。相较于民法、刑法对隐私权领域的规定,行政法领域的相关立法是较为缺失的。我们急需完善行政领域的相关立法,限制行政权力侵犯公民隐私权问题。

2.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

首先要规范公权力介入程序。相关立法要做到维护网络安全,要在公权力机关对公民个人数据信息有合法、合理的需求比如维护国家安全或者打击犯罪等情况下适当的提供信息。但这一过程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目的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以便在个人信息和公共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做好取舍。有关公权力机关哪怕出于法定原因要求运营商提供个人信息也需要在合理的限度内。为了避免权力机关行为对隐私权造成极大冲击,我们需要严格规范有关机关行权边界与相关介入程序。其次要完善权利保障机制。虽然依规定公民拥有对个人信息获取、利用的许可权利,但现实却是冗长的格式条款取代了公民的主动选择。格式条款包含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取、保存和利用的一系列规定,但公民个人其实是在被动接受。为了获取相关服务,公民只能选择对运营商授权相关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在这种现状下,需要对个人信息许可程序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甚至可以对格式条款提供方规定责任条款。通过这样的方法确保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许可权可以真正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隐私权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隐私权区别于传统隐私权更容易遭受侵犯。在私法救济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我们要从宪法层面进行保护。在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后,还需要做好宪法与部分法的互动与衔接,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落实宪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法治传统,构建一个完善的隐私权宪法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军林.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安全保障机制建构[J].当代传播.2016(03)

[2]王倩倩. 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 青岛大学,2020

作者:夏淑娜

上一篇:城市政治学论文下一篇:脓疱疮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