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2022-07-11

第一篇: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不可侵犯的隐私权

隐私具体包括:

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

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

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隐私权:指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判断题:

1、在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

2、我们的习惯用语:你多大了?你多重?谈恋爱了吗?每月收入是多少?

3、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整理成册卖给某信息公司。

4、因为有人曾将厂里的产品藏在厕所里,所以工厂在厕所安装监视器。

5、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宅电话进行监听。

6、进他人房间先敲门。

上述行为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尊重他人隐私:

不尊重他人隐私:

侵犯隐私权后的处理方式:

按照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

第一,停止侵害。就是当加害人正在实施侵害的时候,受害人可以依法请求停止侵害。 第二,赔礼道歉。也就是加害人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受害人进行道歉,取得谅解。 第三,赔偿损失。这里面的赔偿损失主要指的是非财产损害赔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精神损害赔偿。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非法侵害:

一、树立隐私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并保护自己的隐私。例如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

二、强化隐私意识和信誉意识。例如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不打听、不窥视、不传播他人隐私。

三、依法维护隐私权。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采用自行与侵害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篇:不可侵犯的隐私权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过程与方法:

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是进一步学习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基础。难点是隐私与隐私权的含义,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的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偷看他人日记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隐私和隐私权

二、 师生互动学新知:

(一) 学校生活:(P46活动一)

思考: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并思考,认识了什么是隐私,隐私的内容。

(二) 明辨是非:

1、老师的收入

2、甲同学向老师报告乙同学偷了300元钱

3、个人病情

4、著名影星刘晓庆被有关部门查出她的收入状况,发现她有偷税漏税。

注:隐私——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三) 畅所欲言

(1)隐私就是丑事,隐私就是私事,对吗?

(2)P47看到了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保护隐私的重要性)

(四)社会热点:(600名明星电话曝光的事例)

思考:该黑X是否构成侵权?他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什么是隐私权?

引出: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隐私权

隐私权含义、内容

(四) 学法、用法(P48活动

二、P49活动一)

——了解公民的住宅不被非法搜查;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 想一想:

隐私权的真谛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 小结新课:

四、 实践与探究:

1、对校园进行关于隐私权的小调查;

2、收集身边侵犯隐私权实例;

3、并写出你的感言:

我想对你说:

(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五、 板书设计

隐私和隐私权

(一) 人人有隐私

1、 隐私的内涵

2、 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二) 让自己心灵的个家的权利

1、 隐私权的含义

2、 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从而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好。

第三篇:侵犯他人隐私的检讨书

尊敬的李先生:

首先,我要开始一段非常刻苦铭心自我检讨的计划,这段计划。将对我的人生有一个重大的转变。所以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我现在要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呢?为什么需要我自己非常深刻的去认识呢?去反省呢?当然。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错误。接下来。我需要描述一下我犯过的这个非常深刻的错误。因为这对我的反省过程和检讨是非常重要的。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那几声轻轻的乌鸦的提醒下。我想着她。想着她在干嘛呢?是在唱歌呢。还是聊天呢。还是在语音呢。还是在打字呢。还是有人泡着她呢。我很矛盾。很犹豫着。我发誓。如果有人泡她的话。我会非常的。绝对的。超级的。吃醋的。谢谢。所以,在那非常的。绝对的。超级的矛盾的情绪下。我选择了去做一件事。但是这件事。则是对我接下来的路。一个重要的事。因为我犯错了。犯了一个超级的无敌的天大的错误。我选择了想去了解她。接近她。想知道她现在在这个时间段内所干的一切的事。所在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事。于是。我在抱着无比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欲望下。我在网络上游荡着。搜索着。一切可以能让我。被我。所利用的信息。在我正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准备关掉IE。灰心绝望。伤心的情况下。忽然看到了一个关于QQ语音间谍的程序。我抱着一切希望去看了一下。发现。这个程序是可以下载的。(下载过程省略)。在打开后。一头雾水的。非常郁闷的。迷茫的看着这个所谓的语音间谍。于是我决定。开始乱点。乱用。在使用了一番后。我发现。我还不能完全熟悉的使用这个程序。于是灰心了。心里暗不爽的关掉了这个程序。在N分钟后。我发现。我还是不能放弃对这份机会的争取和努力。于是我又打开了它。结果发现。我还是不能使用。在超级灰心的状态下。我又选择了放弃它的想法。可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我反复的打开。关掉。打开关掉。。在一个超级偶然。凑合。神奇的情况下。我居然成功的应用了这个东西。抱着还是非常不信和好奇的状态下。我打开了接受语音。超级惊讶的发现。真的可以听到对方的语音。于是。总结了前面使用失败原因的前提下。同时静静的听着某个人的语音。发现了某个人正在和人语音中似的。(中间环节省略)。在模糊的情况下,我貌似听到了类似”我也喜欢你啊” “好可爱啊” 等等等的一类的话。然后心情超级郁闷。为什么某个人老是不跟我说话。不弹我语音叫我哄她睡觉。等等等。于是我很生气,我对她大吼了几声。在接下来。发生了很多不可言语的东西。接下来。我深刻的感悟到。我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非常不对的。绝对不对的。我不可以侵犯小田小姐的个人隐私的,不可以惹她生气的。谢谢。所以我现在深刻的检讨着我做过的罪行。恳请小田小姐原谅我。绝对性的原谅我。最后。还是想对TT小姐说一声。你矜持。我矜持。

检讨完毕。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不要侵犯我的隐私》说课稿

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要侵犯我的隐私》。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从教学内容看,本框题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能够尊重他人的隐私。本框题体现了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及“树立法律意识”的要求,直接体现了如下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能够自觉的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侵犯我们的隐私”是第五课正确对得个人秘密这一内容的落脚点,正确对得个人秘密是青少年走向独立和成熟的重要体现,尊重青少年的隐私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成长的尊重,这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的隐私,公民的个人隐私包括哪些方面,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知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的自护方法和法律手段。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具体范围,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依据: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母或老师翻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现象时有发生。侵犯未成人的隐私权导致父母或老师与青少年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家庭、师生矛盾,影响家庭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隐私权的保护十分重要和紧迫,而青少年往往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方式来保护个人的隐私,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所以必须让学生知道隐私权的具体范围,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难点: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依据:隐私权在立法中还不完善,有争议的地方还比较多,如何正确关注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如何依法维护自己隐私权的难度。

为了突破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落实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研究学情、教法和学法。

二、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存在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坚持“生本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方法又有:

创设情境和情境体验法:创设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从而导入新课;对于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从而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场景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自由探讨法:针对学生对隐私权的模糊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关于保护自己的隐私,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和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考真题训练法:让学生感受一下中考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掌握中考答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来解答问题。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都能动起来,在快乐、和谐和富有成就感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维权。

4、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1、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生本教学”理念,力求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生成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手法架设生活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构建开放式课堂,并且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分析、解读新知,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2.教学准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很多,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1)教师的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案例充实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活动,制作有关教具和课件。(2)学生准备,学生动手查阅报刊杂志,上网收集有关隐私的知识、法律条文,班内调查有多少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被家长偷看过,调查个人隐私被侵犯的具体表现。 3.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老师板书课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第一板块:感悟隐私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阅读教材54页《李黎的日记》。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警方不该这么做。 设问:1.从这三个案例中,你感悟到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哪些内容?

2.公安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3.有人说,隐私就是个人不光彩的事情。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法定义务。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第二板块:保护隐私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日记保卫战 漫画赏析】

(经验交流: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

设问:请同学们就自己的实际还有哪些办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首先就有隐私意识,从自身做好,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日记等含有个人隐私的物品。其次要有法制观念,知道什么是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第

三、不向他人,包括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讲述自己的个人及家庭的隐私。第

四、当发现有人披露、宣扬自己的隐私、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时,应当于以制止,并且及时将情况告诉家长,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角色扮演 换位思考] 让一组扮演孩子,一组扮演父母,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换位思考来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的监护权之间的矛盾。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当这个矛盾激化是,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学生悉心考虑,最终落脚到依法维权方面来,这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维权的重要方法是法律。 老师点拨:

1、父母对未成年人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1)作为子女:应主动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以便让父母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能用未成年人的隐私全来抗拒、架空父母的监护权。(2)作为父母:为了不违反法律规定同时又能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子女的情况,一方面应注意培养未成年子女独立人格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量以平等的身份多与子女交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任,愿意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

2、学生知道了要运用法律,但并非法律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所以老是针对实际给学生教几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父母之间的有关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这些方法实际可行,具有实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具体方法: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1)可主动与父母等沟通交流,礼貌的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秘密(隐私权),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这一权利,并告诉他们未经本人允许擅自窥探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2)若不听劝说,也可以向有关部门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寻求帮助;(3)若确实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老师质疑:我们的隐私权是受什么保护?依据有哪些?

让生阅读课本第57页“法律文库”,教师指出: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同样受法律保护。

探讨:你认为分数属于隐私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分数属于隐私。因为分数是学生的个人信息,而个人信息、个人活动、个人领域又是隐私的内容,即不愿为人所知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让生阅读课本第58页“观点链接”后交流:你比较赞成哪种观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处理分数问题?

老师点拨:比较赞成乙、丙、丁、戊的说法。不给学生按分数排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学生的分数,已和信件、日记一样,成为学生的一项隐私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好处,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其健康成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学校不公开公布学生考试的成绩和排名,这应当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学校或老师一公布成绩排名就算是违法行为,这样的处罚似乎一时间还难以让人接受。

思维拓展:哪些行为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点拨: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种:A、监视:即非法对他人的行踪、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例如,在他人居住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等。B、偷窃、私自开拆他人信件或日记。C、私闯民宅。D、公开披露或宣扬他人隐私。包括擅自或宣扬他人的疾病史、生理缺陷、婚姻生活等私密。 通过提问,“你的隐私被侵犯时的内心感受如何?”进入 第三板块:尊重隐私

为突破这一难点,达到课堂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特设计了一下环节。

【校园剧场 情感体验】

展示一个发生在校园里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这样就回到了本框教学内容《不要侵犯我的隐私》出现的原因,然后启发学生反思: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反思自己必须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的生成过程。

【当堂训练 课外拔高】

1、当堂训练题:(客观题训练)

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Ⅰ》第九集《藏不住的秘密》:夏雪突然的反常表现,让父亲东海十分担心,情急之下想出“收买”刘星跟踪夏雪的主意。行动诡秘的刘星又引起了母亲刘梅的注意,她也“收买”了夏雨来跟踪刘星。各种消息开始源源不断传到了东海和刘梅的耳朵里。于是夫妻两人分别找夏雪和刘星谈了话,两个孩子发现自己被跟踪了,心里十分难过。尴尬的气氛怪异的关系终于让夏雪无法忍受,向大家坦白了自己的秘密„„据此完成1——4题 1)、父母派人跟踪夏雪和刘星,侵犯了他们的 A、名誉权 B、生命健康权 C、隐私权 D、人身自由权

2)、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父亲夏东海和母亲刘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他们的意见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应该允许孩子们有一定的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②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想法与行动③孩子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他们的任何行动都不要过问,一切听之任之④父母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便于教育孩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母亲刘梅最担心的是夏雪,她害怕夏雪受骗,遇到坏人,受到伤害。由此可见,一些父母不择手段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根本原因是

A、出于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特殊关爱 B、想时时监控自己的子女 C、对孩子们心中的秘密有一种好奇 D、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

4)、当夏雪发现自己被父母委派自己的弟弟跟踪时,你认为她应该立即采取的最好的做法是①拨打110,及时报警②主动找父母交谈,与父母沟通,消除父母不必要的担忧③行动更加隐秘,不要让父母察觉自己的任何行踪④向法院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的侵权行为,并要求给与精神赔偿⑤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要父母尊重自己正当的隐私权⑥写信向新闻媒体反应,要求新闻媒体对父母的侵权行为予以曝光 A、①⑥ B、②⑤ C、③④ D、①④

2、[2011年十堰市中考真题回放](主观试题)

17.(共8分)赏析下列图片,结合教材和社会现实,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你对“科技是把双刃剑”的理解。(4分) (2)从法律角度评价两幅图片中“网民”的行为。(4分)

3、[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习,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一、感悟隐私

二、保护隐私

三、尊重隐私

【赠言总结 明理践行】

学完本课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寄语、心愿、赠言和希望等等。老师用赠言的方式做小结,如用“维护自己的隐私,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你我的权利和义务。”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自己通过感悟说出本课所言掌握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隐私的保护意识。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生本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说课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量事实从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侵犯行为,即: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同时叙述了侵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侵犯行为有本能的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因素,后天的挫折影响是最大的,人在挫折面前很难控制情绪,既而形成侵犯行为。另外,本文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控制侵犯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有建立公平机制减少挫折感,运用奖惩机制控制侵犯行为,通过说服教育等办法来控制侵犯行为。 关 键 字:侵犯行为原因控制

一、 什么是侵犯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和谐发展的境地,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仍然十分复杂,有许多事情令人们愉快,还有许多事情是令人们不愉快的,其中,侵犯行为就是令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为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侵犯的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和对其提出防范的对策。实现对侵犯行为,有效控制就显的十分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误导,认为只要一种行为导致了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侵犯,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界定显然会引起不同性质行为的混淆,我们不能把体育比赛中的意外伤害、日常生活中的失手误伤、正当防卫等都认为是侵犯行为,而把那些原本就是侵犯行为如:本来就想伤害他人而未遂或由于对方的反抗而使侵犯者受到伤害的行为等认为不是侵犯行为,为此,给侵犯行为下一个定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免得使我们很多人分不清是与非。

那么什么是侵犯行为呢?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侵犯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因此,我们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看他是否是侵犯行为,一是要看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他的内在意图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侵犯行为,诸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有些人不想劳作,但又想不劳而获,这只有实施抢劫、偷盗,而有些人在利益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没有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而是利用暴利对某些人进行侵犯,如:现阶段活好干,钱难拿、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体会最深,虽然国家三令五声要求各部门都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监察督促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但有些用人单位拒不履行支付义务,造成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但我们的个别农民工法律意识淡溥,没有利用有效的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来拿回自己的工资,这就使原本是受害者的农民工,却演变了对他人身体或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侵犯行

为的人员。

二、 侵犯行为的形成

对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这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爱与创造的力量,没有一个人说他愿意死,而且还要求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好一些,从金钱、物质、精神上得到一切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息一切代价,甚至杀人、放火,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来达到自己的各种满足需求,这时侵犯行为就形成了,还有一种是死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征服、伤害和侵犯的动力,引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当人的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要向外宣泄,但是按着能量的不同,宣泄的结果也不同,这就与每个人的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这样一名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当一个人的侵犯行为向外表现受到阻碍时,就会转而指向个体内部,这时人们往往会想不通,当这种死的本能达到极端时,就会产生自杀的行为,这种人就是以死来报复别人的行为,当这种人让别人死和自己死都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产生疾病,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例可以看出,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高的人侵犯行为往往是低于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低的人,但我们也不排除高科技犯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利用高尖端技术犯罪的越来越多,实际上侵犯是人生所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的能量是可以不断在体内积蓄的,当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冲动而表现出来,所以说人类必须定期加以发泄,为什么说几千年来几乎每个时代都要发生战争,就像前几年欧洲几大巨头为了获得石油而展开的大规模的海湾战争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这些小的群体要发泄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不是的,如我们定期开展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等都是一种宣泄方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阻碍了侵犯行为的发生,使社会空气得到了净化。我们都知道在城市为了加强治安综合治理,都要把人们居住的地段划分成无数个小区来进行管理,只要是哪个小区各项活动开展的好,他的治安状况就非常好,犯罪率就很低,虽然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人的侵犯行为不一定全是由本能来决定的,因为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而且人们无论做出何种行为,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再有一种说法就是:侵犯行为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形成的,我比较赞同此观点,当人受到挫折时,往往会看破红尘,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周围没有一个可信认的人,这就说明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他会把对社会、家庭和个别人的不满情绪全部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发泄出来,但个体受到

挫折后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就取决于其周围环境是否为他提供了可以实施行为的导火索,当我们受到挫折后,并不是只有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唤醒才能触发侵犯行为,情绪的兴奋,异常愉快等情绪的唤醒也有可能触发侵犯行为。

三、 控制侵犯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对侵犯的控制或者消除,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要实现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途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

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在我单位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该单位目前属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单位,正式职工和合同制职工人数基本对半,但二者的利益差别相差很大,就连进城务工人员都有节假日的加班工资都没有,但为了保证大多数合同工的饭碗,我们的很多合同工则采取辞职的方法来对抗,但也有个别侵犯行为的发生,所以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人就在想:为什么别人有工作而我则没有,为什么别人能拿很高的工资,而我则不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产生自卑、挫折、消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就会产生侵犯行为,这个侵犯行为的破坏程度就要看积蓄的能量大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这些方法来基本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发生。

2、 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人都是畏惧惩罚的,所以,利用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依靠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这就叫物极必反,我们就拿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子女不听话,不爱学习,不合群是普遍现象,我也是有儿女的人,过去一味地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强迫他做的事,他就越不想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近两年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学习使我感到对孩子经常打骂,体罚等,只能使孩子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父子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时边学边玩,见你应躲等。在家里产生的怨气不敢在家里发泄,就跑到外面去发泄,为此近几年我改变了教育方法。首先,我和儿子之间建立朋友关系,让他缩短父子之间的距离,遇到事情都是和儿子商量解决,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不说脏话、不实施暴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常常以父母的某些行为为榜样,久而久之大人的很多不良行为均被孩子所吸取,通过我的努力,现在孩子进步很快,

学习成绩上去了,吃饭、写作都快了,而且我和儿子之间也成了好朋友,去年他还取得了全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等奖。故,只有在子女对父母尊重,依赖的情况下奖罚才是有效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必须是理智的,不是随心所欲的,父母为子女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3、 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

说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从而降低或避免人们侵犯行为的发生,对于孩子来说要及早进行说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是与非,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对自己的危害,使“侵犯他人是不道德的,侵犯他人会受到制裁”等观念,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幼小心灵;对大人也一样,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喝酒,酒醉后便失去理智,想起以前不愉快的事,并实施侵犯行为,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前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消除或降低他的仇恨感,如果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后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激发他的内疚感,使他感到很后悔,从而促使他想办法如何弥补,这样就表明你对他的说服教育是成功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另的途径来抑制侵犯行为的发生,如同前面我们所说的如:球类比赛、跑步、拳击、做梦、心理咒骂或写暴力故事、把自己的痛苦倾诉给别人,大哭一场、拼命地工作等都不可以消除和降低侵犯的能量,在美国的各大企业如果员工不满意,就可到出气室,对着国家总统、企业领导的橡胶人像发泄一通,通过这个方法职工的干劲更高了,效率比过去高一倍,侵犯行为的发生率也几乎降低为零。再有就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小儿书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现代生活中电视是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我记的在80年代中期,电视在西部省份才刚刚开始,但当时最游流行的香港古惑仔影片对孩子和影响很大,孩子看完电视后便模仿电视里古惑仔的样,成立了什么像大刀帮、斧头帮等大战于街头的黑社会帮派,严重危害着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控制和减少儿童观看暴力影片,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的机会,同时减少购买暴力图书和减少观看有暴力内容的报纸,是有效防止儿童侵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让他们和大人一起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给他们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总之,我们利用现代化科技工具制定对策和防范侵犯行为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 《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社中心1998

2、 徐联仓 《管理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8

3、 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作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上一篇:渠道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穷孩子有没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