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隐私

2024-05-03

明星隐私(精选四篇)

明星隐私 篇1

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 群体利益无关的, 当事人不愿意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隐私权则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 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 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公众人物是美国最高法院于20世纪60年代对《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格茨诉韦尔奇案等一系列诽谤案的判决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个法律概念。中国《民法典 (草案) 》首次在立法上使用“公众人物”的概念, 但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被删除。2002年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在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侵犯名誉权一案的判决中, 首次使用了“公众人物”这个概念, 提出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公众人物应该容忍一定限度的轻微侵害”的观点, 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

所谓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的社会成员[2]。包括公共官员、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科学家、艺术家、皇亲贵族、战犯和社会公敌等;公众人物可分为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 还可分为公共官员和公众人士,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应当区别对待。

二、娱乐明星与其他公众人物的区别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应当加以区分。我们应当按什么标准来区分呢?是按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划分, 还是按公共官员和公众人士划分?笔者认为, 由于娱乐明星的特殊性, 应当对自愿型公众人物内部的公众官员、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加以具体的类型化;至少就娱乐明星而言, 他们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不同于其他的公众人物, 应当从公众人物中独立起来。本文所指的娱乐明星是指在歌坛、舞坛、影坛等娱乐界通过商业演出而获取收入的那部分公众人物。另外, 公众人物之所以被称为公众人物, 原因在于其知名度, 即在社会生活的某一范围或时期内被广为人知。娱乐明星的知名度主要来源于通过自身努力于其娱乐事业的成功, 并不存在公权力的色彩, 而其他公众人物的知名度大部分存在着公权力的色彩。

娱乐明星的知名度来源于其娱乐事业的成功, 当然这里的成功不仅包括歌唱得好, 电影演得好;比如, 周杰伦、芙蓉姐姐等众多明星, 他们之所以成功, 是缘于自己的努力。据媒体报道, 周杰伦在成名前已弹坏了五架钢琴, 而芙蓉姐姐则是看着被人不断恶骂的勇气才出名的, 他们的出名是靠自己的[3]。还指歌唱得一般, 电影演得一般, 但是通过其他因素成功的吸引了很多追星族和娱乐媒体的目光。而其他类型的公众人物的知名度来源并非如此:

1. 公共官员的知名度固然有个人能力的色彩,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 享有公权力的位置。

比如“王胜俊”, 之前法学界对他比较陌生, “两会”之后他当选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选之后备受法学界的关注, 因为在当下中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权力的行使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司法的方向和命运, 这个公权力让他在法学界享有最高的知名度, 从而成为公众人物。

2. 体育明星的知名度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己的体育事业的优异表现。

但并不完全是, 还有其他的因素, 一个运动员变成一个体育明星, 其国家队的生涯非常重要, 大部分运动员在成为国家队队员代表国家队比赛后名气才变得更大的。而国家队队员的身份, 由于代表国家, 有了公众权力的色彩。好多运动员在国际比赛后, 把国旗披在身上也是这个道理。国家是因为该运动员体育成绩好而将其招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则无疑提高了该运动员的知名度。所以说, 和娱乐明星相比, 体育明星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公权力色彩。

3. 科学家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科学事业上的业绩, 但并不完全是, 和体育明星一样, 也有公权力的因素。

一个科学家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其出名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为国家或社会做出贡献之后, 国家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该奖励无疑会提高其知名度。王选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后, 成为了一个名人;但是当选两院院士 (当然, 还有很多的荣誉) 后, 才使更多的人知悉他。这些荣誉由于是国家所给予的, 当然就含有一些的公权力色彩。

4. 教育界、艺术界的公众人物也是如此, 其知名度的来源中都含有一定的公权力色彩。

现实生活中那些名人的人物介绍中, 除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外, 剩下的大都是关于其获得的荣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娱乐明星和其他的公众人物在知名度来源上有区别。其他的公众人物在知名度或多或少含有公权力的色彩, 则娱乐明星则一点都没有, 完全是靠自己。一个理所当然的结论就是:在隐私权的限制程度上, 娱乐明星和其他类型的公众人物不能相同, 法律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规定。

三、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

本文将娱乐明星和其他的公众人物区别开来, 并非否认对娱乐明星隐私权的公开, 而是指娱乐明星在隐私权的公开程度和其他公众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对于娱乐明星而言, 其隐私权公开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笔者将娱乐明星划分为“实力派”明星和“偶像派”明星, 他们对隐私权公开的程度有所不同。“实力派”明星是指他的事业成功是其长期努力后, 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追星族和娱乐媒体的认可, 如周杰伦等明星。而“偶像派”明星是指也可能是因为通过其他因素成功地吸引了追星族和娱乐媒体的目光, 如房祖名, 是由于他父亲成龙的因素影响而一举成名。对于这两类的娱乐明星来说, 其隐私权的限制程度又有所区别:

1.“实力派”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

对于“实力派”娱乐明星来说, 其知名度源其事业的成功, 并且其事业的成功又源于其自己的实力, 那么隐私权的公开就只能在事业方面而不能伸至别处。异言之, 与其事业无关的信息, 包括娱乐明星的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 (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姓名、职业、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自己是否为私生子、自己是否有私生子及其他的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 ;私人领域 (包括家庭住宅、更衣室、包箱、日记、手机、信件及其他纯粹私人领域) , 私人生活 (以普通人的身份购物、以普通人的身份进餐、以普通人的身份度假、以普通人的身份送孩子上学、以普通人的身份观看球赛、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其他有关社会活动) , 性生活 (包括性取向、性伙伴的数量、性行为的姿势、性行为的频率、性器官的情况及其他有关性生活的信息) 都是属于隐私权的范围。任何追星者和媒体都不能主动去获取, 即使合法知悉后未经同意也不能擅自公开。

必须承认, 以上的列举是不周延的;但基本的原则是:任何与其事业无关的私人信息都属于其隐私。至于哪些是与其事业有关的私人信息、哪些是与其事业无关的私人信息, 则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侵入、刺探及公布以上住处的行为均属侵权。

现实生活中娱乐界很多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是娱乐明星出于种种原因自己公布, 此举可能是为了获得媒体的关注获得曝光率, 他这种行为是利用自己的隐私, 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本文讨论的是未经娱乐明星的同意能否公布其隐私。还有, 现实生活中娱乐媒体肆意获取公布娱乐明星的隐私, 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其合法。娱乐明星隐私权遭受侵害后获得救济权, 可能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 而不去行使这个权利, 但并不意味着娱乐明星不享有这个权利。

2.“偶像派”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

对于“偶像派”娱乐明星来说, 其知名度来源其事业的成功;但其事业的成功并非像“实力派”娱乐明星那样完全源于自己高超的演艺水平而是借助了其他一些因素。因此, 其他隐私权的公开就要多一些, 异言之, 不仅要公开在事业方面, 而且还包括有助于自己出名的那些因素。如房祖名一出道就广受娱乐媒体和追星族的关注, 成为一个娱乐明星,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的父亲是著名影星成龙。所以, 房祖名自己事业方面的隐私权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且其一定范围内家庭成员的信息也不再是其隐私了, 其父亲, 还有母亲的姓名、职业自然也非隐私。对于“偶像派”娱乐明星而言, 与其事业有关的私人信息就不再是隐私, 对提高知名度有关的信息也不再是隐私;除此之外, 仍然是其隐私。

综上所述, 娱乐明星的隐私权的公开只能限制在事业方面, 还有包括有助于自已出名的那些因素, 不能延伸到别处。除此之外, 其他的隐私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任何人不可侵犯。娱乐明星在私生活方面没有义务为追星者做出道德表率, 也并非社会中的道德榜样。

参考文献

[1]梁慧星.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EB/OL].中国民商法网, 2008-06.

[2]倪卫星.从“艳照门”事件看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J].中国律师和法学家, 2009, (4) .

明星隐私 篇2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爆整个网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传播广电总局等六部门,对热衷炒作明星绯闻隐私、涉嫌违法违规的各类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和依法综合整治。与此同时,相关网络平台永久关闭“卓伟粉丝后援会”“全明星通讯社”“娱姬小妖”等账号。

国考面试热点,华图提供独家解析:

能够让六部门联合出手,说明网络空间存在的低俗炒作之风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近年来,以号称“中国第一狗仔”的卓伟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账号,专门炒作明星绯闻隐私,早已超出舆论监督的底线,游走在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灰色地带,更是通过流量变现、资金交易、炒作热度等方式形成黑色利益链条。这些行为打着“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旗号,干着违法违规的事情,从规则角度来看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从价值层面来说传递了错误的导向。相关部门果断出手,依法整治,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可休矣!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肆炒作绯闻隐私已是娱乐圈顽疾,是该好好管管了。”“小道消息满天飞,娱乐八卦无孔不入令人厌烦。”六部委亮剑炒作明星隐私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热议。应当看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加大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成果显着。就拿最近来说,从关停整改新浪微博热搜榜,打击花钱买热度的娱乐圈“潜规则”,到如今惩治违法违规的狗仔队,破除过度炒作明星绯闻隐私的娱乐圈顽疾,这些举措体现了网络行为有法纪、网络炒作有尺度、网络言论有底线,折射出中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负责态度和坚定决心。

永久关闭“卓伟粉丝后援会”等账号虽让人叫好,但也有不少人担心,以后劣迹斑斑的明星行为是不是不受监督?事实上,要区分网络炒作和正常娱乐报道,前者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以明星绯闻八卦为噱头,在手段使用上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通过明星和狗仔队的配合来制造热度,这些行为愚弄了大众、污染了网络、触碰了法律,理应受到惩治。而正常的娱乐报道关注明星的动态、对明星行为进行监督,一个关键的特征在于注重目的和手段的平衡,强调舆论导向和媒体责任。对娱乐行业从业者来说,应当以相关账号被封杀来对照自己的职业初心,也要在具体工作中时刻把法律底线挺在前面。

事实上,过度炒作明星隐私背后,既有狗仔队的“功劳”,也有少数明星为了热度而主动为之。以往,明星的诞生,有的是通过塑造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有的是通过优秀作品让人关注,满足的是人们的审美需求。但如今,炒作隐私成为明星走红的捷径。应当看到,除了对这些炒作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也需要破除“曝光度—名气—利益”这条走红链条,真正以优质作品赢得口碑,而不是通过炒作来提升名气。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需要习惯在合理的新闻监督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度发力,让社会导向差的明星进入黑名单,让劣迹斑斑甚至违法乱纪的明星失去市场。由此才能建立起娱乐圈的良性机制。

提供丰富网络文化产品,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是各类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应尽的社会责任。整治娱乐圈乱象,说到底还是为了倒逼互联网产品供给改革,让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造福更多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性看待明星,正确认识公众人物,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对互联网生态的维护和形成意义重大。既不要成为键盘侠,也不要做被娱乐炒作所左右的无脑者,在正常关注明星的同时,更应注重个人的提升,这样才能维护好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回归到网络造福人民的初衷。(顾维)

相关

中国青年网:让炒作明星绯闻成“过街老鼠”

关于电视、电影等大众文化带来的“娱乐至死”隐忧,奥威尔曾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近年来娱乐圈的种种怪象,不由让人发出“青少年是否会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的担忧。

当问问大学生“你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哪里”“你会比较关注什么”,很多大学生会告诉你“我会常刷微博”“我每天会看微博热搜榜”。可悲的是,微博热搜排在前十的多为“哪个明星出轨”“哪个明星和哪个明星好上了”等隐私绯闻。久居茅厕而不知其臭,网络原住民是否会毁于他们热衷甚至“热爱”的东西?我们可以娱乐,但不可以娱乐化。以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八卦吸眼球撬起注意力经济,曾在不短时间内牢牢占据着微博热搜榜前列、成为自媒体大号不厌其烦的话题,被媒体反复关注甚至消费。上班族、青少年见面,必谈话题之一往往是“某明星出轨”“某星奢华婚礼”“某小鲜肉和谁又咋了”。还有比这些更让人兴奋的公共话题吗?我们是否真的是被“明星绯闻隐私的大规模供给”带偏了。

炒作明星绯闻和娱乐八卦,是在以“流量至上”的思维模式下进行利益交换的主要方式。客观上腐蚀了社会公共生活,破坏了社会氛围,干扰娱乐文化行业,最重要的是荼毒青少年认知和扭曲群众三观。因此必须严肃整顿,必须下大力气整改,我们要坚决向低俗炒作之风说不。

打蛇就要打七寸。围绕明星的网络恶炒平台正是七寸。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封停了一些直播网站的数千个违规账号,2017年国家网信办关停了一些炒作明星炫富享乐、低俗媚俗之风的账号。近日,六部委按职能、分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新浪微博、腾讯、百度、优酷、秒拍等网络平台的依法从严监管。相关网络平台对“卓伟粉丝后援会”“全明星通讯社”“娱姬小妖”等专事炒作明星绯闻隐私的帐号进行永久关闭。收了“卓伟们”从事网络炒作的工具,切断利用炒作明星绯闻隐私牟利的利益生产链。如此一来,必将进一步清朗网络空间,净化“炒作明星绯闻有市场有捧场”的生态环境。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磅新闻在某明星的奢华婚礼面前“变成次要新闻”,当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领导人致电哀悼,但网络热度几近为零,而某新闻平台推送《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1000条,我们不禁会想,我们最需要的到底是明星八卦,还是积极正能量的精神营养?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关掉炒作明星绯闻的媒体平台值得肯定,同时还要有重塑精神文化市场内容生产机制的相应措施。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要时刻倡导秉承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向上,从“利益第一”的错误导向中摆脱,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以法律为底线,以价值观为导向,给公众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让炒作明星绯闻和娱乐八卦成“过街老鼠”,既需要多方自律整顿斩断炒作利益链,又要让背后的消费市场自动萎缩甚至消失,重塑大众精神生活才是治本之策。(程振伟)

胡建兵:“炒作明星绯闻隐私”是该管管了

近年,以号称“中国第一狗仔”的卓伟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账号,专门炒作明星绯闻隐私,早已超出舆论监督的底线,游走在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灰色地带,更是通过流量变现、资金交易、炒作热度等方式形成黑色利益链条。除一些网络账号外,有的新老媒体还专门开出专版或栏目,不断炒作明星们的各种绯闻、隐私、炫富等东西。针对网络媒体“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文化部等六部门,对炒作明星绯闻隐私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和依法综合整治,是应该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明星被炒作,实际上那些网站、微号等与明星各取所需,有的甚至是明星花钱买炒作的。有的艺人和经纪公司,为了自己或旗下的艺员成“明星”,不是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对艺术的追求上,而是动歪脑筋,编造绯闻通过网站、微号等兜售。譬如:安排一群“狗仔”到机场蹲点,然后假装偶遇等进行炒作;还有新片上映前,就传出戏中的男女主角有绯闻等,各种暧昧新闻铺天盖地,等他们拍的剧一上映,你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绯闻消息了。这种套路很常见,并且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新片宣传。

明星是公众人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公众关注的,一有风吹草动,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一些网站、微号等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炒作明星绯闻隐私,这些行为打着“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旗号,干着违法违规的事情,从规则角度来看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从价值层面来说传递了错误的导向。小道消息满天飞,娱乐八卦无孔不入令人厌烦。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对于炒作明星绯闻隐私,不知发了多少禁令,但收效甚微。

明星隐私被曝光幕后真相 篇3

微博成“集散地” 如今的微博俨然成为娱乐圈猛料“集散地”,曾曝光张艺谋与张伟平“拆伙”、赵又廷秘恋高圆圆、锋芝离婚的“八掌柜”就是微博爆料的代表人物。不久前,巨春雷长微博爆料姚晨“出轨门”、卓伟工作组拍摄锋菲恋“复燃”等消息甚嚣尘上,在网络疯传,而这些只不过是娱乐圈爆料的“冰山一角”。

娱乐策划人、编剧谭飞认为,“微博篇幅短小,又比论坛自由,还有很多意见领袖在这里,传播起来非常快。”

不乏利益驱动 其实,几乎9成以上的明星隐私爆料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比如巨春雷爆料“姚凌婚姻内幕”时,恰逢凌潇肃新剧宣传期,于是不少网友质疑其炒作。

对此,微博红人“长春国贸”透露,确实有财大气粗的电影公司曾经要求他发文章,报酬是一篇一万元,“但我没答应过,也没做过。”

微博上的爆料人鱼龙混杂,爆料内容也是真假难辨。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的爆料人都不是娱乐圈核心人物,那些道听途说来的消息经常遭受圈内圈外的质疑。某知名女星的助理告诉记者,“爆料”的很多内容都是捕风捉影,真正处在娱乐圈中心的人是不太会去做這种事情的,反倒是一些边缘人热衷于爆料。对于最近爆出的不少真实星闻,影评人江小鱼表示,这些触及核心的“猛料”,除了极少数不小心被狗仔拍到之外,大都是当事人自愿爆出的。“很多都是有商业目的、故意放水给大众的,他们收获的远远比隐私被爆多得多。”

明星隐私 篇4

一、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

1. 公众人物的界定

“公众人物”这一名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在我国, 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1]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l) 完全目的与有限目的公众人物。[2]这种划分并不被我国学界所接受。因为公众人物隐私权因其对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不同产生量的差异, 但绝不存在没有隐私权的公众人物。

(2) 政治公众人物与社会公众人物。两者减少人格利益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其掌握行政权力应受公众监督;后者则因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需受法律限制。

(3) 自愿与非自愿公众人物。前者为一般意义上的公众人物;后者则指非因该主体主观追求而成为公众人物。进一步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公众人物准确认定, 并且给予不同保护。

2. 隐私权的界定

隐私权是一种具体人格权, 与普通人的隐私权一样,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基本内容包括隐私隐瞒、利用、维护、支配等4项权利。[3]隐私隐瞒权即对于其隐私, 享有进行稳瞒并不欲为他人所知的权利。隐私利用权是指为满足其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极能动地利用。隐私维护权是指对其隐私所享有的遭到非法侵害时寻求公力救济的权利。隐私支配权是指对其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进行支配。

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受到一定限制已经成为当今法学界的共识, 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程度仍未定论。至少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公共利益优于公众人物隐私权

“公共利益原则”是各国公认公民隐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服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一项原则。限制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并非是他们的个人权利低于一般公民, 而是法律面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所作的权衡和调节。

2. 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保护原则

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实现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但公民、法人及司法机关从维护公共利益原则出发依法了解有关人员情况的, 被涉及的任何相对人都不得以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主张抗辩[4]。

3. 公序良俗原则

个体的信息如果根据公序良俗, 不可以为他人知晓, 那么就受隐私权的保护。然而一些非政治性却一定意义上依赖传媒生存的人群的隐私权, 学者多以公共兴趣[5]、补救机会[6]、利益平衡理论等理由主张这类信息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当然, 对一些明显会侵害他人人格权, 且与公共利益明显无关的信息应该受隐私权的保护。

4. 多层次划分原则

依据成为公众人物的动机、原因及其影响都不尽相同, 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公众人物适用不同的限制标准。如前所述的有限性公众人物, 在其所涉及的新闻事件结束后, 应恢复对他们隐私权的完全性保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基本原则:公众人物的公开性与其隐私权受保护的程度成反比。

三、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

王利明先生指出, 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仅基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的需要而在他人合理使用的范围内受到必要的限制, 但并非其人格权被完全剥夺, 因此在忍受与剥夺之间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

1. 身体隐私是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最基本内容。

2.私人空间是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主要对象。公众人物, 尤其是影视明星, 常常自愿放弃大部分隐私权以赢得社会关注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擅自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进行采访和拍摄。这里的私人空间指私人支配的空间场所, 无论是有形的, 还是虚拟的, 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空间隐私除房屋之外, 还包括更衣室、电话厅等等私人合法支配的空间。3.私人信息也是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公众人物的银行账号、电话号码、健康状况、医药档案等个人信息, 只要与“公共利益”和公众“合理兴趣”无关, 都受到隐私权保护。

四、结语

在涉及到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纠纷中, 对公众人物和对一般公民的处理进行区别是由于公众人物的言行往往引起社会关注, 牵动社会舆论, 产生社会影响。公众人物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牺牲一定的个人隐私, 忍受可能发生的轻微名誉损害。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范围一定要合理, 要严格遵守正当性原则, 对于那些侵害公众人物纯粹私人领域的隐私权如身体隐私等, 以及为了商业目的未经授权而利用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行为不进行保护。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权利保护和权利限制的平衡统一。

摘要: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领导人、专家学者、明星等都被冠以公众人物的身份, 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们的隐私权也频遭侵犯。本文分析了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的界定, 提出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限制外还应当对其加以保护。

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第二版) , 群众出版社, 2004年版。

[2]阿丽塔·L·艾伦, 《美国隐私法》,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年版。

[3]王利明, 《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4]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 (第二版)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乔新生《, 隐私权知情权公开权评论权》, http//:www.people.com.2002-11-19。

上一篇:企业增值下一篇:三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