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2024-05-07

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精选6篇)

篇1: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西潘乡宋庄村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宋庄村位于西潘乡东1.5公里处,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常住居民246户,耕地面积1181亩,总人口600多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同时又是盂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近年来,村委、支部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清理发展思路,因材制宜,量力而行,在搞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全村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

宋庄村东太路,高岭公路横贯全村,是通往盂县,太原,的必经之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

三、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按照环境优美,村貌整洁的要求,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旧村改造,多方筹措资金,邀请规划部门对村庄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立足本村实际,认真做好新村规划,以“三清四改,六通一气”为突破口,狠抓村庄建设,同时在道路两旁栽植果木和花草,对各个街道架设了路灯,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等设施,完善了文化大院,购置了文化书柜,使新村布局日渐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真正达到了新农村。

四、发挥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的主要特色,就是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村支部村委围绕宜瓜则瓜,宜果则果的原则,在遵循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先进带动,逐渐形成以核桃树栽培和玉米、黄豆、谷子的间作套种模式,实现了向单位面积要效益要产量的格局,同时达到了优质产品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集约化。

六、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宋庄村村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高标准完成了文化大院,政务公开栏,村级合作医疗卫生所等新村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和文化书籍,选举了卫生保洁监督员,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利用村广播定期通报检查情况,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制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了大操大办的现象发生。营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七、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宋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支书檀全明同志亲自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责权利分明,形成了乡领导督导,村两委亲自抓,群众配合的工作机制。基础设施完善后,如何突出有效管理,实现长效管理,巩固发展成果,宋庄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

了村务民主管理,通过了村民代表会议制订的系列村务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干部的行为,同时动员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回乡安度晚年的退休干部等贤能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加强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每个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三带头”,即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致富,带头团结奉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重点加强卫生、治安管理、卫生、治安管理关系到村民身体健康、安居乐业等切身利益,是村容整治,培育良好村风民风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卫生管理上,我们通过召开会议,制订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要求村民对门前屋后的柴草沙石,杂场自觉清理,生活拉圾定点堆放,每周清扫三次,对工作量较大的垃圾清运,公共卫生维护等工作,由村民小组集体出资,有偿承包给村民、确保公共环境有专人负责的日常保洁,在治安管理上,我们组建一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治安联防队,由村治保主任联防队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联防队员分两组负责全村夜间巡逻,做到坚持不懈,警钟长鸣,确保了一方平安。由于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抓好防控,堵塞漏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村连续2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八、抓根本,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抓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一是抓民主法制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广泛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动员村民广泛参与村务管理,建立健全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机制,通过向村民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和组织村民观看禁毒,禁赌教育片等,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使村民远离“黄、毒、赌”,在党员的结对帮扶下,使村里以前不务正业的人也走上成家立业的人生轨道。二是抓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设立大型宣传棒球窗两幅,张贴文明生活用语宣传标语86幅,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新风。三是抓乡村文化建设,每年的春节,我们都组织一年一度的新春文化活动,平时村民也经常到文化活动室自娱自愿,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幅归属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使农民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巨大变革,不仅进一步改进了村容村貌,使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也教育引导了树立和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现代文明素质,同时全体村民从党支部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九、下一步工作打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推进经济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20字

精神,三楼村下步工作打算如下:

(一)抓增收,确保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得实惠。

一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稳定经济作物面积。

二是鼓励农民劳务输出,通过本地解决一批,外出流动一批的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二)抓主线,推进农村事业健康发展

抓住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将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真正落实。

(三)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这篇文章。

1、大力进行绿化,农户庭院清洁卫生,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初步达到生态家园标准。

2、大力推广沼气、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完善村卫生室内部设施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逐步普及电话及移动电话,30%以上农户实现电脑宽带上网。

5、全村人均住宅面积合理,住宅外墙整洁、粉刷。村建有垃圾箱和垃圾排放场,无“脏、乱、差”现象。道路两旁全部栽培绿篱,统一规划,整齐划一。

6、新建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地面硬化绿化。搬迁村小学。

7、农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0%,村民实现家家有现代化的电器

和交通工具。

8、大力发展核桃树,对核桃进行深加工,使农民增产增效。二是提高农民素质,做好培育文明乡风这篇文章。

1、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2、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3、对本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确保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2门以前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98%以上掌握3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4、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标兵评比活动,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乡村。

抓规划,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新农村。

1、成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机构,进一步制定细致规划,明确分工和职责。

2、健全村级组织,增强干部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健全村务政务公开制度、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依法、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监督有效。

篇2: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乡六股河与毛道河交汇处,也是政府所在地,全村由5个自然屯组成,常住人口428户,1403口人,耕地面积1667亩,其中平肥地1400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和”的要求,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县级以上公路“朱小线”和“杨南线”在本村中心位置交汇,北通药王庙,西通黑山科,南通大屯,都只有10多公里的路程,距“102线”国道60公里;距“京哈”高速公路60公里;距预建设的“建兴”高速公路13公里;距“魏塔线”铁路500米;距“京沈”高速铁路60公里;距秦皇岛港120公里;距锦洲港130公里。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

三、水源充足,水土资源优越

六股河、毛道河在本村交汇,全村95%的农户居住在两河流域。此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日照时数长,有得天独厚的小自然气候。孕育出无污染、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鸭蛋和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小黄瓜、茄子、辣椒等腌渍菜。原先也

1是棉花生产的重点村。

四、居住集中,基础设施完善

全村共有4个自然屯,居住集中,有一半的居民就居住在一前营子自然屯,也就是政府所在地。本村按照新农村环境优美,村貌整洁的要求,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同时也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本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街道庭院卫生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新建一个17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村级办公场所及文化室90平方米,购置了文化书柜、桌椅、图书、电视等,普及农民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及时掌握新的致富信息。全村有60户进行“一池三改”项目,卫生条件得以改善。电话入户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98%;宽带入户率22%。新村布局日渐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真正达到了新农村。

五、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的主要特色,就是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村支部、村委会根据本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在遵循群众自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 调整,培育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先进带动,逐渐形成以腌渍菜、棉花、裸地菜等为主的高效农业,实现了向单位面积要效益要单位要产量的生产格局,同时达到了优质产品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集约化。每年腌渍菜小黄瓜、茄子、辣椒等都保持在1000亩以,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200亩左右。2011年人均纯收入6200元,比上年增长21%。

六、乡风文明,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村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积极完成各种基础设施

建设,农民思想得到了解放,各项社会事务更上了一个新的台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农村五保、低保达到应保尽保;计划生育率达到100%。积极但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了大操大办的现象发生,营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人民安居乐业。

七、班子团结,战斗堡垒稳固

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村成立子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支部书记韩维春任组长,村两委成员亲自抓,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责权利明确的良好工作机制。一是加强了村务民主管理,通过了村民代表会议制订系列村务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秀,对党员加强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带头致富。三是重点加强卫生、治安管理,明确要求村民对门前屋后的柴草沙石、杂物自觉清理。治安联防组织健全,齐心协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村连续多年未发生刑事案件,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2012年市级新农村建设申请表

篇3: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规划。首先,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 具体表现在内容、标准、类型上呈现出相对特殊性;其次, 将道路交通、工程管网、市政环卫设施等统统纳入到公共设施建设中进行统一安排, 但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只能参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部署;第三, 规划打破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分类进行的模式, 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内容统一纳入规划进行安排。基于此, 新农村规划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可以直接套用,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新农村规划, 建立一套适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

二、新农村规划的现状及分析

(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简要回顾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76%为中低山地区,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和相对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大, 首先体现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 通过千村重点推进和百村示范, 为全市山地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统筹协调20个市级部门1.74亿元资金启动了示范村项目建设, 带动区县、乡镇、农村居民及社会资金投入6.12亿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市各区县分别进行县级新农村规划的编制,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重庆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新农村规则在编制、实施以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城轻乡”以及规划编制的滞后不能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先行环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 地方区域规划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城有乡无”的情况, 特别是村庄缺乏科学规划。从走访区县来看, 建制镇、乡集镇的规划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编制的, 早已到了修编或重新编制的阶段, 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另外, 据调查发现, 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的布局都与没有规划及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生活污水污染等。规划的滞后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没有规划的指导,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且严重滞后。另外, 以石柱县为例, 32个乡镇和241个村 (社区) 截至目前已编制镇乡总体规划的只有少数几个乡镇, 已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的只有22个村, 覆盖率均不到10%。可见, 新农村规划的工作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2、村镇规划编制投入不足, 缺少资金的保障。按照2005年修订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 “所有村镇都应制定规划, 并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按照国家及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然而, 关于乡镇规划的编制经费,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均未给予明确, 加上现行重庆市区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乡镇的财政统一由区县财政管理, 使得各乡镇规划编制经费来源不明和不足, 从而造成了规划编制的滞后和编制成果质量的欠缺。区县的规划经费投入虽呈逐年增长态势, 但区县规划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且不平衡。

3、乡镇规划管理人才匮乏, 规划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 乡镇规划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是影响乡镇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规划的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实际上反映了规划人才的缺乏和规划能力的欠缺, 而规划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财力方面。有些村镇干部对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阶段, 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依据规划来开展生产建设活动。调查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的山丘地区, 村镇干部普遍不熟悉村庄规划知识, 对于村庄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 各种设施如何合理安置等都缺乏了解。

受农民传统意识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差异, 同时受用地指标约束, 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 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很多地方把本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仅仅是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 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等简单建筑行为。目前, 重庆市的很多村镇建设还处在无规划可依或正在编制的过程中。即使是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 早期编制的规划方案由于经验不足, 已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村镇村庄的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指导, 更起不到前瞻性指导功能, 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4、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区的规划重点往往是城市, 由于需求导向的作用, 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下, 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新农村规划需要存在差距。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规划管理和服务网络不完善, 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极不适应。以某县为例, 该县的规划局直到2007年3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目前, 该县的32个乡镇中只有20个设置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而且机构名称还不统一, 有的为“城建办”, 有的为“乡建办”。该县尚有12个乡镇还没有设置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从现有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来看, 其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乡镇级规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规划管理存在职能交叉、主体不一的现象。从调查来看, 有些区县单独设立规划局, 还有一些是在建委成立规划办公室。由于规划、建委以及国土等部门在职能划分上不够明确, 因此在管理中时常发生重叠, 管理规定过于烦琐, 造成执法主体不统一和执法过程、范围条块分割, 使规划管理和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加大。

5、现有的规划标准体系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区县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 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必须重新建章立制, 从而确立城乡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科学方法, 以此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应向下延伸至镇、村, 制定梯度规划编制任务和目标责任分解表, 明确完成时间及各级部门责任, 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督体系作为考核内容。

鉴于重庆山地农村的特殊性, 在编制村级规划时要注重新农村规划的灵活性。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 其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庄行政区划和空间位置的稳定性, 是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因此, 新农村规划要关注农村的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农村的特殊性。如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市域范围内山地75.8%, 丘陵占18.2%, 平坝占6%, 市域内行政村的规模从2-20平方公里大小不等, 村平均人口约1400人。根据不完全分析, 村级之间面积可以相差11倍, 人口规模几乎相差5倍, 人均纯收入几乎相差1倍, 一个村内的村民小组 (社) 几乎相差12倍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山地农村情况, 我们现有的标准和导则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差异化问题, 必须因地制宜, 认识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分类、分区、分标准制定重庆市新农村体系规划。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及建议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加之重庆市农村特殊性,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必须按照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习惯进行编制。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 我们开展新农村规划, 需要新办法、新思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创新。

(一) 政府主导, 农民参与, 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和审批体制

从重庆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 选择试点, 模拟政府采购的方式, 由政府出资, 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 为基层服务, 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应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是农民参与型的规划, 而不能单单政府型和专家型规划。所以, 应提倡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参与新农村规划, 形成一个上下结合一起的行动。在参与农村规划的过程中, 起到教育农民、组织农民, 让他们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抓住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时机, 推进规划体系的改革, 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规范编制程序, 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的审批体制。

(二)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乡镇域规划,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

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的情况, 应科学统筹编制农村规划工作。镇域规划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规划, 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 对乡镇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 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 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 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乡镇域道路交通、公交车和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共建共享, 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 通过科学的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和科学的新农村规划, 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 在乡镇域规划的指导下, 应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意愿, 规划的立足点放在现状基础上的适当改造和环境整治。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落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 合理确定农村社区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 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和居民集中点的布局;根据村的规模与等级,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 凸显新农村建设特色。另外, 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 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文化, 丰富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搞好乡村形象设计,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

(三) 针对重庆农村实际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标准、准则、方法

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力构成、地理条件等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势头存在很大差异, 以前制定的条例、标准、导则规定等注重普遍性, 忽视了差异性。从目前情况来看, 至今应该根据“一圈两翼”不同区位, 重大地形差异等因素划分出几大区域, 制定不同规划导则、指引, 分别加以指导。据调研, 区县普遍对城乡总体规划指引下, 新农村规划应如何开展, 应遵循的准则, 应达到的深度, 工作的重点等问题感到难以把握, 究其因, 还在于规划的示范作用不够。因此, 应结合已开展试点区县的经验, 尽快组织专人经验总结, 提高、制定出可以以指导全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导则、标准。

(四) 实行分类指导,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

由于广大的农村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 故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如市区和区县城区的城中村和城边村主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展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及改造, 远离市区的城郊村可按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有关要求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庄与经济较贫困地区村庄分别按照当地实际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 可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和农民收入状况按小康型、宽裕型、生态型等层次进行规划。

根据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可以将现状农民居住地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坝三类地区。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 可以发挥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将低山 (中高山) 地区划为禁止发展区, 弱化其基础设施, 基本不作投入;同时, 鼓励这些地区农民实行生态搬迁, 辅之以财政补偿;将丘陵地区划为限制发展区, 在条件相对较好处适当集中、配置基本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将平坝地区划为优化和和发展区, 鼓励建立农民新村, 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五) 结合重庆农村特点和生活习俗, 对农村风貌特色延续的规划引导

新农村规划不能采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要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重庆市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 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农民的意愿, 本着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进行科学规划。特别在旧村落改造中, 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 保留原有的院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尽可能延续旧村落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新村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乡村规划还要与田园风光统一和谐, 保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具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貌的基础上,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六)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重庆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规划管理很少延伸到乡镇。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应当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建制镇规划管理所的网络建设, 落实专职规划管理人员, 健全管理制度。同时, 要加强村委会的建设, 村委会是农民参政议政的常设机构, 也是村民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组织机构以及新农村规划的审查机构,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组织建设。

在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界定规划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明确规划审批程序、规范编制程序以及加强规划监督力度等。

(七)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规划知识培训

针对当前基层缺乏相关规划人才情况, 要加强规划知识宣传, 加大规划人才培养力度。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先进与否关系到规划工作开展和规划施行的实效。因此, 结合各地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针对目前基层领导缺乏规划专业知识, 对规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规划工作支持不够的实际, 由市、县一级政府组织, 有计划地分批集中基层领导学习, 由规划专业部门专业人员授课, 向他们讲授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原则。通过培训, 使基层领导干部提高对规划工作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规划提高到决策层面, 指导他们的日常建设决策工作, 使规划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基层的支持, 充分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如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千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时, 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力度。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的一些问题, 对全市“示范村”所在的镇长、“示范村”村长和全市农办、规划部门100名“规划指导员”进行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黄信倩.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10

[2].郭大忠.新规划 新思维 新措施.山地城乡规划.2007/1

[3].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4].李小云.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考古.2006/6

[5].曹立军.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小城镇建设.2007/3

篇4: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一、关于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

2006年以来,全省相继在108个镇、3331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全省还深入实施了泥草房改造、绿化村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人畜分离、道路建设、美化亮化、村内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省里每年都拿出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补助,前4年省投入专项资金7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240.04亿元,完成各类项目建设12140个,省专项资金放大效应达到了1:16.5。应该说,几年来,在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做到了使用管理科学、规范和高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10年起,全省新农村建设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补助。

前段时间,经过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报请王守臣副省长批准,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今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管理指南,这次会议后下发各地组织实施。今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相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往年我们在3月20日左右就下发了项目申报指南,紧接着就开始培训,今年由于工作目标和要求发生很大变化,前期省里研究协调占用很多时间,项目申报和培训时间较往年晚半个月,而且按省里统一要求在6月底前专项资金要下拨到各地,从现在算起,我们有效工作时间不到2个月;二是任务重。今年有1000个示范村,数量上比往年200多个试点(推进)村相比增加了近5倍,有的县(市)示范村达30多个。无论是项目立项研究、填表审核、手续审批,还是实际踏查、项目汇总、综合审定等,工作量远远超过往年;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更加认真细致,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吉林省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字[2010]166号)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

(二)补助原则主要有4条:一是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各村最高申报金额不得超过20万元(秸秆气化站除外),并根据示范村规模大小、建设实际和原有条件基础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二是重点支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三是相对集中。今年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纳入省统一管理专项资金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专项资金管理提出“纳入审委会管理的专项资金,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预算执行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审委会不予通过,省财政不予拨款。”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各地在申报项目时,还是尽量要有一定的规模,避免出现项目过小过多、投资分散的情况。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四是尊重民意。各地在上报项目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强制要求村里申报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

(三)项目目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工程;五是清洁能源建设,主要是支持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对于建设户用沼气池、大沼气池、秸秆汽化炉不予支持;六是村部建设,包括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室、信息服务站、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等,要一室多用;七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八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九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十是村屯广播设施,选择少部分村试点,在文化活动室配备村屯广播设施。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而确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

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即使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欠下的债,也不允许利用今年和今后的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发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 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按每个县(市、区)示范村数量、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确定支持规模。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硬性要求。省里的总体想法是对示范村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項,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各示范村申报的项目进行捆绑为一个项目,各示范村申报项目补助资金相加超过4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同类项目申报补助总额度是否超过了40万元,没有达到就协调各村进行调整安排。

(五)申报程序 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县、乡(镇)、村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省农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

(六)时限要求 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于4月9日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下发,并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4月20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将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今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今年同去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的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七)项目核查 今年4月20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逐村逐项踏查核实,4月底前根据核实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和确定补助项目和资金安排计划。考虑到今年示范村数量较多,要求各地要提前进行实际踏查,充分考察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建设成本,要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在指导各地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各示范村要尽量扩大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对那些投资规模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的项目,要尽量进行调整,省专项资金补助额度有限,最好还是用在刀刃上。

(八)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1.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 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长期规划,尤其是将来三年要分年度进行项目规划,具体到实施哪些项目,项目建设时间等一些细节,各地、各示范村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性、降低规划成本。去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基本上已经完成,部分村屯规划也已完成,要求已经完成村屯规划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做过规划的村屯要抓紧进行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无效建设。在项目申报中要按照规划进行申报,不能做无用规划,随意规划。

2.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农户的院墙和大门建设是示范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示范村的面貌能不能改变,示范村能否做到村容整洁,关键在于这类项目建设,但是由于院墙和大门建设不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所以今年没有纳入到支持目录中。但是各地在考虑示范村建设项目时,一定要把院墙和大门建设作为重点,抓紧建设,早见成效。市县两级在安排资金投入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实好,建立起一个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年终检查评比考核中,环境整治工作将是省里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希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塑造村屯生态环境良好的健康形象。

3.坚持以专项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示范村建设光靠省里专项资金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既不现实,也不是长远之计。要解决投入问题,就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今年国家财政部扩大了在我省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初步选定200个乡镇,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各地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组织农民多投资投劳,以争取国家财政部的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支持。总之,要以省专项资金投入以及村里投入为引导,利用全社会的帮扶机制,吸引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面投入,通过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干部还返乡帮建等多种有效形式推进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

4.坚持实事求是申报好秸秆气化项目 按照省里的要求,从2010年起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项目,总体考虑数量在20个左右,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一般的村,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对于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也进行一个全面考核。各县(市、区)对于条件不具备、投入无法解决、村班子组织能力不强的村要坚决调整不得申报。

5.坚持尊重民意 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开10天。

二、关于抓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近几年,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 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历年来省级试点村镇、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重点推进村及今年新确定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特别是年度奖补资金、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补助资金、农村泥草房改造补助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若有现在仍未下拨2009年专项资金的,务于近期将资金拨付到位。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制度 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實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四是建档立卷。对于过去开展的农村泥草房改造、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 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受环境评估未通过、配套资金不到位、先建后补、人为调整项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项目串项、串村使用专项资金问题,还有的地方存在着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这些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必须指出的是,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村镇问题,又有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今后,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三、关于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随着中央和我省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汇集到各地的“三农”政策性资金越来越多,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能不能使用好,使用得不到位,已经引起了省纪检监察部门、省审计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省审计厅每年都安排专项审计,省纪检委也多次组织力量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执法检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是涉农专项资金中检查的重点。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一)开展专项资金自查工作 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自查,对四年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工作可采取与当地财政、审计、纪检部门联检,以及跨县(市、区)互检互学等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研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将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和总结、推广。

(二)明确检查工作内容 一是检查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无滞拨和挤占挪用情况。二是检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具体包括:是否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项资金到位后,是否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在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設项目过程中,是否按照上报省里的项目计划使用资金;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公开、公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采购方面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实行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票据凭证是否真实、资料是否完备;建设项目是否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严格遵守工程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三是检查项目效益情况。主要检查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是否达到可研报告或立项报告的预期指标;是否按计划开工和完工,是否及时办理各项竣工验收手续,是否及时交付使用,项目是否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调度和上报检查情况 各县(市、区)要在4月25日前完成自检工作,自检工作结束后,要形成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各市(州)新农村办进行复查,各市(州)复查报告以及各县(市、区)专题报告,由各市(州)4月30日前统一报省里。省新农村办在此期间进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存在问题的县(市、区)整改情况,并对全省这次自检工作进行全面调度,力争在5月10日前全面完成检查任务。

篇5: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市烟草专卖局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新农村晋星创建暨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会议精神,今年以来,##市烟草专卖局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增收两大重点,真抓实干,强力帮扶,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牢记责任,明确思路

在帮扶工作中,##市烟草专卖局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经理 同志为组长,调研员 同志、工会主席 同志为副组长的帮扶工作组领导机构;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选派到帮扶点工作,选派了 同志为驻村干部,确定了市局工会为主管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

一年来,周武庆局长、王陇平调研员经常听取帮扶工作情况汇报,市局(公司)党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帮扶项目和帮扶工作。特别是周武庆局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专程到包抓村了解村上烟叶生产种植情况,慰问贫困户,先后几次参加帮扶工作会议,共商帮扶工作。王陇平调研员先后三次亲临包扶点进行调研,协调各方研究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支持项目和资金,统筹安排帮扶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项目、资金的落实,推动了包抓帮扶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深入调研分析,确定帮扶项目。

公司驻村工作组、驻村干部先后三次通过交流座谈会和走访党员群众等形式,对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调查,下到田间地头,走到农户家中,从各个层面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上寨子村的村民增收情况、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环境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整体调研分析,找出了上寨子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从上寨子村实际出发,把发展壮大烤烟优势产业,作为上寨子村今后的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烟叶生产上“打牢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全面完成推进上寨子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二是找出了上寨子村在晋星创建工作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理清了上寨子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帮扶项目,并与村上领导一起,多方跑项目,2009年共为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25万元。

三、发展烤烟产业特色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晋星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推进创业“三业并举”,帮助上寨子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增收举措。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围绕建设500亩优质烤烟基地,400亩反季节蔬菜大棚基地村,600亩黄金梨建设目标。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果、烟、畜、菜特色产业,整合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改、一稳、一扩大、一突破),改造老果园600亩,管好新挂果的120亩黄金梨,新建优质核桃园300亩,稳定烤烟规模500亩,扩大反季蔬菜面积400亩。

二是积极与有关方面合作,新增奶畜存栏60头,初步形成了新建百头奶牛园区的意向。

三是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2009年组织培训输出劳务620人次。2009年,全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有明显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包抓帮扶工作是一项具体而艰巨的任务。在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和主要领导要求帮扶工作要真抓实干,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实在在抓好帮扶工作。按照这个要求,一年来包抓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为村办公大楼建设解决5万元资金。2009年七月份,上寨子村在市局(公司)的帮助扶持下,新办公大楼已顺利开工,工程计划2010年7月竣工。该项目的实施为上寨子村的晋星创建工作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农田道路硬化项目。2010年3月份, ##市烟草专卖局投资20万元帮助村上对2公里农田道路进行了硬化。

三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一年来帮助村上修建了村民文化娱乐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购置了篮球、棋牌、电视等文体娱乐用品。

四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大了镇村主干道的美化、绿化工作;共水泥硬化村道11条、改造排水渠2公里、安装路灯17盏、设置果皮箱34个、街区绿化2公里、花坛36个、草坪840平方米;全面治理“三堆” “三乱”现象。影响村容景观的“三堆”(柴堆、土堆、粪堆)现象没有了,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观。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和实实在在的帮扶工作,包抓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合计为帮扶村落实帮扶资金25万元,硬化烟田生产道路4.6公里,新建密集式烤炉12座,烟水配套工程蓄水池3座、管网7000米;并对全村480亩烟田统一实施了机种深翻。捐助兴建了7间3层、7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大楼,并专设了烤烟生产技术培训中心,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有效地促进了上寨子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群众收入水平明显增加,人均纯收入由包扶前的3800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4400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以民为本,推进公共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年来在##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的支持帮助下,上寨子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村党员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人口学校等阵地,定期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培训,不断开展“革陋习、倡新风”为主题的“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民”争创活动,制作了以传统美德、移风易俗、道德素养、科技知识等内容的文化长廊,教育熏陶广大村民,使全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条件,建成了村文化娱乐休闲广场,积极开展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村无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众上访现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稳步推进,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

六、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是我们党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也是新农村建设联点包抓帮扶工作的主要内容。今年春节前夕,公司党委领导怀着对贫困山区群众无比深厚的感情慰问了村里二十户特困户;“六一”儿童节, 公司党委在全市烟草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向贫困山区孩子们献爱心活动,派出干部慰问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将价值5000多元物品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篇6: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申报材料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新干县沂江村 “一村一品”(韭菜)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新干县沂江村

法人代表:刘新平

3、项目实施地点:新干县沂江村

4、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与市、县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扩大韭菜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韭菜品质,提升韭菜档次,逐步形成以韭菜为特色产品的规模产业。

5、项目总投资:项目计划投资233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63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涌现出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的专业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一村一品”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坚持“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强化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一村一品”工程,扎实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也要特色。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促进“三农”问题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在环鄱阳湖区域广大农村中形成特色农业,再反过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工作,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手段。本项目的建成实施,将为环鄱阳湖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样板,促进环鄱阳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2、是保证消费安全、创建放心工程的需要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将分散、独立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生产、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要求狠抓生产质量。可以代替政府管理到政府难以管理到的死角,不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保证了市民菜篮子中食品的绿色、安全。因此该项目实施是推动“放心工程”“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的又一有效举措。

3、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手段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提高规模基地的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工作,彻底解决了社员卖菜难的问题,使农民放心生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

三、市场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菜篮子”工程不断推进,“菜篮子”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肉、蛋、菜、果、水产品生产的第一大国。与1987年相比,2009年我国肉类产品增收2.1倍,禽蛋产量增收3.3倍,奶类产量增收5.3倍,蔬菜产量增收4.4倍,彻底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紧张状况。经过30年的发展,“菜篮子”产业已成农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2009年“菜篮子”初级产品产值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65%左右,农民销售“菜篮子”产品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家庭经济收入的45%,产业从业人员高达3亿人。

四、项目建设规模、内容与建设计划

1、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

2、项目建设计划: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1年后投入生产,当年达到设计产能的50%,投产第二年后达到设计产能的100%。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费预算

项目总投资233万元。包括建设投资14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8万元、预备费7万元)以及流动资金93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利润82.85万元,平均亩产增加纯利1428.45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让农民从科技推广中实现增收目的,通过该项目实施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项目区韭菜种植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无

害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化发展目标。通过该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平均一亩地可为成员增加纯收入1428.45元。

(三)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探索了一条既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新路子。所种植的韭菜绿色、环保、无公害。该项目实施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效益显著。

七、机构设置与管理

沂江村成立“一村一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由沂江村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成立项目技术组,由乡农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韭菜种植大户组成,并聘请市、县蔬菜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发动和实施工作,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重大问题;技术组负责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项目试验、示范以及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八、结论

我村“一村一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实施的,“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首先将优化我村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沂江特色的韭菜产业;其次将会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推动韭菜产业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使“一村一品”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第三将带动优势主导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通过“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使农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使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上一篇: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下一篇:感恩教育主持词总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