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2022-08-31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双垱村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东南部,版图面积8460亩,耕地面积3770亩,全村1340口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五人,党员56人,党代表工作室11人,其中区代表一名。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真抓实干,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真切地改变了村民印象中的村官形象,得到村民的拥护和上级首肯。

一、打铁需要自身硬,班子建设是关键

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把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给老百姓最直接的执行者,执行得怎么样,取决于村官的为官理念和工作作风!所以班子建设是关键。

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大力抓班子建设。

1、转变工作作风,每周一开班子例会,汇报、交流上周工作情况,汇聚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办法;安排本周工作任务;政治学习;交心谈心,统一思想认识。

2、分片走访,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去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村委会商议想法解决。不能坐在家里当村官。

3、每天村委会8点至17点30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负责接待村民来访等相关事宜。

4、每周五轮流组织部分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村党代表活动室按期开展活动,全体代表和党员全员按时参加,与会人员学习、交流,听取区党代表的工作述职,进行民主评议,并在会后对贫困党员进行慰问。

通过不懈努力,班子团结了,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近了。

二、关心群众冷暖,为村民办实事是根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要有法子,还要有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读懂政策、用对政策、用足政策,一方面利用国家扶持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

(一)、实现四通

1、路通。去年以来,本村的所有主路全部硬化、所有支路一部分硬化,一部分铺上了碎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渠 通。去年以来,硬化、修缮和疏通排水渠一万多米,解决了村民排灌难的问题。

3、水通。到目前为止,本村已经全面完成水改,管道已经进入每家农户,长江水进农户,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4、信息通。村级办公实现网络化,并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配备了专职网络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贫困户、特困户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行之有效,公开化、透明化、正规化。

(二)、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村民看病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力争农村集镇化,本村加强了村级文明建设。

1、路渠两旁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共植风景树8000多棵。

2、各个居民小组门前路边安置垃圾桶,方便村民垃圾处理,并安排专人管理绿化和环卫工作,确保村民居住环境净化。

3、新建文体和休闲娱乐场所,先后配置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读报栏、图书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4、村级要道口,分别安装了监控,加强安全防范,增加村民安全感。

5、本村成立有治安巡逻队,不留死角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治安巡逻,不仅对村民的财产有效地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垃圾、秸秆的禁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建立便民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干部转变了作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 老百姓笑意挂在脸上,感激珍藏内心,干群关系融洽了。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甚感欣慰,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三、抓住机遇,发展有蓝图

十八大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必将加快步伐,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把双垱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村。我们的基本规划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合理布局居民居住区。

农村集镇化。把现有分散的村民居住点集中,成集镇化形式,便于管理,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二、科学布局种养殖区

按照本村的地形条件,布局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目前打工外出人员增多,农村劳力大幅度减少的现状,我村拟采用土地流转大户种植方式。既可以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打工创收,又可以让村内耕地得到有效使用,科学种植,实现双赢。在大好的政策下,有群众的支持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工作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张坞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汇报材料 去年以来,张坞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平安、富裕张坞为目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560万完成了全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工作,新建垃圾池12个,新建花池10个,新建农村卫生所8个,完成村庄绿化3个,植树300棵,完成墙体粉刷10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6处,清除小广告800余条,清运垃圾1000余方。我们的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组织建设,确保领导坚强有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战、持之以恒的任务,需要上下齐心协力、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干部人员思想和行为高度一致。一是成立新农办,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镇党委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党委议事日程,安排专职人员,严格明确职责,投入专项经费,制定建设规划,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寻找差距,改进提高。二是加强镇、村两级班子建设,全面提升成员综合素质。镇党政班子团结务实,模范带头。每周开展一次学习例会,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政班子成员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在行动上步调保持一致,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村级班子建设管理完善有序。在村级管理上,镇党委积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标兵、把党员致富标兵培

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

二、抓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依托小城镇升级改造和市级文明村创建的机会,张坞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一是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完成25个行政村118公里的村村通和组户通道路硬化,农村道路硬化入户率达90%。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全镇的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留召、元村、凹里、王岳、程屋、石门等村饮用自来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95%。三是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资160万元,建成了一个乡级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20个村级文体广场,为不具备安装“一场两台”的5个山区村配备健身路径。四是加强市级文明村创建。投资258万元建成了留召、王岳、新庄、尚午4个市级示范村。市级示范村尚午村投资16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标准化卫生站和休闲文化广场,硬化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配置了一场两台和6组健身器材,硬化道路2510米,衬砌排水渠道1540米,改造门楼27个,修建花池760米。五是加强小城镇升级改造。小城镇升级改造以汉唐风貌为主题,投资58 万元完成墙体立面粉刷8000平方米、彩钢瓦抛屋顶制作1000平方米、更换临街店牌200个、新建垃圾池10个、新建花池260米、硬化蔬菜市场2000平方米。

三、抓村容村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实行台帐工作法。要求各行政村根据自身情况,每月列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台帐,每项整治任务都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镇党政办阶段性地进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成了卫生保洁队。各行政村按照“三清七集中”的要求,组建卫生保洁队,完善卫生保洁制度,充分调动保洁员积极性,不定期开展村级卫生检查,将检查结果与保洁员工资相结合。三是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要求试点村率先启动,各种大型机械对堆积多年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四是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巩固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成立了由村委干部、党员组成的卫生监督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沿街农户环境卫生评比,评比结果在全村显著位置公示,并在村里广播上宣布,卫生评比结果做为文明新风户的依据,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农村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由管理员每天调阅监控记录,把一些乱堆乱放、乱排乱流、乱扔乱倒等不文明现象每周整理一次,并由村组干部直接送到农户手中,提出整改要求。

虽然,我镇的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以坚定的意志、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奋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张坞。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多措并举,统筹发展,谱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典型材料

***镇地处荆门都市南大门,紧邻荆门高新区,是全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全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人。近年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在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城镇和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年来,争取省、市、区建设资金***万元。全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人均纯收入年平增幅达***%,达到***元。

一、科学编制,以先行规划描绘创建美好蓝图

坚持将规划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导与灵魂。一是高标准制定集镇总体规划。明确“一三产业融合为主的生态宜居城镇”定位,坚持镇域规划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总规相衔接的原则,聘请名家高手对《***镇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进行统筹编制。二是远预期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遵循“群众自愿、适当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结合全镇***个村自身实际,量身订做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迁村腾地,全镇呈现出“组团居住、社区管理,有分有合、众星捧月”的新农村建设崭新格局。三是大手笔谋划产业规划。结合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优势,实行产业功能分区,平面

抓基地发展壮大、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横向抓簇群集聚膨胀,以片区发展聚力带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出以集镇坐标原心,发展“三大片区”,即***长廊集镇段北片、中部优质油稻菜产业片和西部万亩速丰产林基地片。

二、巧抓机遇,以项目建设助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一是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抢抓水利改革机遇,着力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以提高农业产值。近年来,共新建和维修渠系***公里,改善灌溉面***万亩。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修建通村通组公路***公里。解决七岭等***村***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理,提高生产效益。紧扣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项目的谋划、包装、申报力度。争取国家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完成***等村***亩土地平整项目。2011年,落实速生丰产林***亩,花卉苗木***亩,绿色通道32公里。三是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创设优美环境。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改造危房18户,设置垃圾清运点5个。推行“四位一体”(沼气池、猪舍、厕所、庭院经济)生态型家庭能源利用模式,建设“绿色家园”示范村15个,以点带面,以片促全,全镇***个村先后对村部,主干道,集中居住区进行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农村面貌大大改善。

三、调整结构,以优化产业推动新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不断增强新农村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一是做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市林科所和兴农公司为中坚,研发推广优质农林新品种;以农技

站为支撑,推广平衡施肥、以耕代抚等农业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机下田,提高农机普及率,全镇机耕、机收率达95%。对涉及有机蔬菜、林果花卉、优质稻和规模畜禽业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给予多面支持和指导,特别是对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给予以奖代补。2011年,全镇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个,总数达到106个。二是壮大特色产业。依托自身优势,放大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业和生猪规模养殖业;依托兴农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扩大订单种植面;依托花卉苗木科技园,大力发展现代一三融合产业,带动沿线休闲娱乐配套服务业。三是放大品牌效应。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做响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培育出民峰油脂、千里香、金福源油脂等15家品牌农业龙头加工企业,4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通过国家、省、市级认证,碧水蓝天、华泰苑等餐饮品牌逐步走向全市。四是做强集体经济。按照“盘活存量,滚动发展”的思路,支持各村通过创办实体、土地入股、建厂租赁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2011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村有***个,无空壳村。

四、改造集镇,以城镇建设完善新农村综合功能

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一是大力实施旧城改造。采取整体打包开发方式,对集镇老区进行重塑改造,以旧城改造为新农村扩容。想方设法争取各方资金,争取到启动资金***万元,撬动社会资金***亿元,完成集镇房屋拆迁***户,立面改造***户。建成盛世中心、南城佳园等

4个高标准商住小区,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通过旧城改造,集镇新纳农村人口***人、新增商住面积***万平方米,集镇范畴逐步扩展。二是完善提升集镇基础配套。在改造旧城过程中,同步完善集镇基础配套设施,以提升集镇功能。增设垃圾箱98个,绿化草坪18000平米,硬化集镇路面1公里,改建集镇下水管网近500米,改建集镇中心停车场2处,新建集镇小游园1300平方米,集镇配套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三是坚持镇村同治。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先后启动兴隆、石堰、七岭等三个村新社区建设,目前,石堰社区老年公寓、一期还建房全部建设完工,正在进行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动工2万平米商住小区建设;探索实行七岭、熊店、啰咀三村合并,推行BT模式建设新社区,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此外,推进新社区建设的同时,在全镇42个村开展“湾子林”改造活动,村级环境卫生大有改观。

五、提升素质,以民主管理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

始终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抓手,作为管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保障。一是结合“三新”教育,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体评比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员党性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导群众做文明人,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优良民风得到传承。二是结合“四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先后组织1100余名群众参加各类技能、就业和创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三是结合“三民”目标,以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重点,大力推行以村官村民选、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

的基层民主制度,全镇***个村均成立村务理事会、监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实现民主管财、理事、管人有机结合,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显著提升。

六、改善民生,以和谐稳定提升新农村乡风文明

扎实推进城乡均衡服务,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快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把发展教育作为实现城乡社会公平的基础,实施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推行城乡学校行政互派、教师轮岗等形式,提高从教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实施硬件提升工程,争取资金***万元,建设学生公寓***栋,维修校舍6所;实行免补结合,全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100%。二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三险”工作,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6%,农村小额意外保险参保2.6万份,落实城乡低保1188人,群众后顾之忧得到切实解决;三是不断拓展便民服务网络。打破便民服务中心部门界限,按照快捷、便民的要求,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并逐步实现村便民服务室委托代办服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群众肯定。

第四篇: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村位于嫩江县城北五公里处,全村辖四个自然屯,676户,总人口为2278人,有劳动力1112人,全村耕地面积19597亩,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抓住种植结构调整、一事一议等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村党支部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种植业调整工作。充分利用本村距离嫩江糖厂最近的优势和种植甜菜的有关优惠政策,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甜菜生产。

(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我们村级组织的作用,首先从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入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让农民适应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与农民群众座谈,算经济账,党员包扶等,村委会成员带头示范种植,党员按照“三个代表”责任区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农民亲眼所见,相信特色产业为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积极为农民筹措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物资

我村村委会成员与糖厂协商,为农民解决生产物资。从糖厂处赊购化肥、种子、农药以及纸册等物资,由村统一组织购进,降低了生产成本。秋后用甜菜款偿还。同时与农行、信用社等部门联系贷款,解决生产所需资金。几年来累计赊购化肥、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100余吨,达30万元,贷款50万元。

(三)、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群众后顾之忧

村委会为解决种植甜菜用水难的问题,多方筹集资金,与有关部门联系,成功地打了三眼抗旱井,农民用水一律免费,解决了农民用水难的问题,村委员还主动承担了甜菜款结算的任务。不收任何费用,为了降低成本,村委会还组织村民自发地成立互帮互助服务队,凡是在育苗、移栽期间村民们不互相招待,减少农民群众因吃喝造成的不必要开支。

(四)、技术跟踪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从春天育苗期开始我们村党支部就邀请海江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和糖厂的技术员,来我村做技术指导,对甜菜生产过程中全程跟踪服务,为甜菜高产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种植甜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甜菜生产逐步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海江镇甜菜生产专业村。

二、全力抓好“一事一议”、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一)、认清形势,知难而进,增强做好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问题。(一)是造声势,让干部群众知晓。利用年初3-4月份的农闲时间,开展“议事月”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二是讲政策,让干部群众明白。每年县农经总站培训班都有“一事一议”课目,书记、村长、会计等通过培训,提高了政策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在全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干部走家串户宣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让农民掌握政策,消除顾虑,增强了参与意识。三是搞发动,让农民群众支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集体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但在推行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农户不愿出钱出力,因此,**村的领导干部把宣传发动作为议事关键环节。每议定一个项目,都召开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逐户做思想工作,赢得支持。

(二)、坚持原则,规范运作,全面推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

1、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原则。近年来,**村的村屯道路及田间路均遭破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调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村集体公益建设的热情,拟定了修路项目。二是坚持顺应民意,群众受益原则。**村尊重大多数农民意愿,不论是修路、植树还是环境卫生,所议事项都是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充分体现了谁出资、谁受益。三是坚持减轻农民负担,以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村在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中,充分考虑农民和集体的承受能力,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推进筹资筹劳工作。在XX年修建五公里水泥路面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筹资标准,全村筹资27300元,“以奖代补”资金13650元,资金总量不足。为此,他们实施了筹资与筹劳相结合,筹资与国家匹配资金相结合,有效地扩大了筹资筹劳项目总量,修建了北起红胜屯,南至黑嫩公路全长5公里水泥路,路两侧的路基也随之完成,并在路两侧栽上了垂柳和丁香,全村4个自然屯全部受益。

2、制定规则,有循推进。**村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在年初制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运作规则,制定的规则从议事方案的提出,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公开预决算方案,项目审请报告、施工协议的签定、竣工验收报告和“以奖代补”资金等环节入手,逐一进行细化和规范。每个环节怎么做都让干部群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受到了本村群众的好评。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保证把事情办好。

XX年**村筹资涉及农民2275人,筹集资金27300元,得到省“以奖代补”资金13650元,应用于村屯着重点修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卫生、有线电视安装、电话入户等项目。有利地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使自来水入户率达6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电话入户率达90。使全村公益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0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05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05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2005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粮价上

上一篇:项目审计信息化步骤下一篇:新农合入户调查情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