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

2024-05-07

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精选6篇)

篇1: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

《制作贺卡》说课稿

《制作贺卡》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上的是:《制作生日贺卡》里的内容。我是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6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谈谈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制作生日贺卡》。

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的页面设置、文字处理、绘图、插入图片基础上展开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大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在word中运用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动手、审美、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艺术字的编辑及文本框的应用,难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贺卡。

下面来谈谈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主观意识都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的作用。

上课前我布置多媒体课室、网络课件(制作贺卡网)、课前学生小组分工(把全班分为贝晶欢迎妮五个小组)、收集贺卡模版和祝福语。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是以“激情导入——探究新知——实践操练——拓展延伸——评价总结”为思路,安排我的教学。下面我着重分析我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目标来说,情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主体或细节,使学生变得敏锐、完善起来。为此,我一开始就设置今天是我的生日的情景,从而引出教学内容。生日歌曲不仅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把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学习内容。在学生整体感知后,我接着组织小组探究,分析任务——找出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这种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给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里学生能很快找出两种插入方法。对最快找出的组及时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合作意识。当学生在对基本操作有了全面把握后,我开始就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如何利用“艺术字”工具栏编辑不同效果的字体,进一步深化知识。

教学完“插入艺术字”后,我是这样过渡到插入文本框:同学们,我们在贺卡上插入艺术字后,我们还想要输入祝福语怎么办呢?这可以用文本框了。很自然地引出文本框的教学。插入文本框的内容比较简单,我设为略讲,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我强调一个重点:插入文本框的两种不同应用—竖排和横排(课件出示截图)

在学生分析完任务后,我开始了第三步,引导学生来完成基本任务——制作生日贺卡。我先安排拖动制贺卡的游戏,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背景图、艺术字、祝福语搭配成一张贺卡。这个游戏,既活跃了气氛,也让学生对贺卡的组成部分(背景图,艺术字标题,祝福语)有感性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我鼓励学生一起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份生日贺卡。在抛出的这个基本任务里我给学生提供了模板和祝福语,并要求学生在一首背景音乐(感亲恩)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后上传到我们的贺卡网上。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我通过整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抛出任务,引导学生感激父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另外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接下来的进阶任务打好基础。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不同细节问题,我在这一环节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出示网络视频和图片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学习,使他们顺利完成作品。

当音乐声停止,我抽查作品点评。主要是对基本操作的评价,如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了没有。然后对作品良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品是有关福娃的饰品。我由福娃引出明年举办的奥运会,从而抛出进阶任务——为奥运会制作祝福卡,由对父母的感激到对祖国的祝福,从而得到感情的升华。

在这个任务里,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的。各小组分工收集背景素材,再讨论祝福语的撰写,最后是标题和祝福语的排版,共同完成一张奥运祝福卡。在10分钟内把作品上传到我们的贺卡网站,我们选出优胜者寄给北京的奥委会。

学生完成作品后,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评价标准是从学生整个认知、能力、情感三大目标入手。例如:我们的评价表里的1、插入艺术字2、插入文本框就是属于认知目标的体现。我还让学生根据这些标准进行他评、自评。做到针对性和多样化和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还让学生动员更多的人在网络上投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祝福卡”寄给北京的奥委会,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最后我对三评都良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品也是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课堂在颁奖的音乐(奥运会之歌)中结束了。我感受到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快乐。这种感受令我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尔后反哺给我的学生,一如绿叶对大地的情怀。谢谢大家!

小结

身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快乐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创新,为此信息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微型课堂”的构建有助于我们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制作贺卡》说课稿2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课题】《贺卡制作》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应用第六课《贺卡制作》,通过设计制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体验“学”和“用”的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意识,感受美术学科的实用性,用凝聚着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贺卡,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学目的】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立体贺卡,掌握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不同种类贺卡的含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手头的材料,设计制作立体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设计制作、造型表现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贺卡,体验成功的快乐。

4、创新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来设计、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的立体贺卡。

二、形式多样,说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但他们还多以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兴趣爱好仍然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得好奇、大胆,追求自己的个性,比较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主观意识较强。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主为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本节课主要采用“看、想、做、说、改”等教学形式以及任务驱动法、讲述法、指导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三、自主探究,说过程

1、激趣引入,实施任务。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兴趣的激发,以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任务驱动的实施。

以谈话的形式来引入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贺卡及贺卡的作用。在激发兴趣后,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贺卡的组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引导铺设,独立探索。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制作的方法及相关的步骤。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特点,教师在页面设置、图画使用和插入、插入艺术字等方面进行示范操作,并明确制作的要求(如:讲究贺词的针对性、版面设计、洋溢着自己的情感,注意布局等),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相整合。让学生自行探究贺卡制作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注重对学生主体探究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学家叶圣陶先生把“教授法”变为“教学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一方法在布置任务时,突出以“学生设计”、“学生做”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自由发挥,给他们插上想象、自由的翅膀,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互动学习。

3、激励评价,合作探究。

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节课,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

评价表使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时有“理”可循。让学生互相提出对贺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们进行相互指导,相互修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提高。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引出送出贺卡,将自己的爱心送给自己感谢的人,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份成就感,成为幸福传递的使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4、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在作业的练习上,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如:让学生写一写制作贺卡的感受、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制作贺卡时得到了些什么新知,还可以将你的贺卡送给你想送的人,然后写一写感受。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本课采用突出“贺卡”形式的板书,贺卡式的标题以直观为主,起到引领和点题的作用。照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卡贺内容的.板书没有按照贺卡的格式套上去,其原因是不想学生受到板书设计的影响设计贺卡,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制作贺卡》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用word制作贺卡》。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设计反思。

一、说教材

《用WORD制作贺卡》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基础》中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后,对图片、艺术字及文本框的进一步的学习。是WORD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学生以后进行图文混排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学会设置艺术字格式,并能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制作、修改以及完善贺卡的过程中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悟亲情,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

教学难点是:图片格式的设置。其中设置版式是学生比较难弄清的问题。

二、说学情

职高生的共性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而且学生来源不同,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所以,我设计时比较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用性,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操作计算机的一般水平和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和鼠标操作,对WORD20xx的操作环境有一定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将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作品评价教育法等教法组织教学。这些教法,我将在教学各环节中具体阐述。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创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具有创意的任务。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五个流程:

1、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2、引导设疑,探究新知

3、明确任务,分组创作

4、作品欣赏,交流评价

5、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温情导入(大约5分钟)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则flash动画《爸爸》,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它就是父亲节。那你们知道我国的父亲节、母亲节是什么时候吗?中国天天都是父亲节、母亲节。同时图片展示《弟子规》中的祖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了很多知识,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电脑知识用word来做一张贺卡,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呢?创设这种情境的意图是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保持感恩的激情,为制作贺卡做准备。

然后,欣赏几张贺卡,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目标范例,让学生了解贺卡格式,让学生学会对父母亲表达爱。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设计了这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

第二个环节:引导设疑,探究新知(大约12分钟)

首先我出示一张贺卡,让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贺卡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就会回答:由背景、图片、文字三部分构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贺卡制作步骤。

第一步,贺卡的大小

先让学生打开WORD软件,找到页面设置,尝试练习,并出示自学任务:你能裁剪出贺卡的大小吗?提示学生理解课件的内容。教师利用教师机演示。

第二步,贺卡的背景(插入图片)

提问,同学回答,弄清图片用“插入”菜单中的“图片”,“来自文件”或者“剪贴画”。出示自学任务:如果想让图片为合适大小,你会操作吗?

第三步,插入文字

文字如何“写”上去呢?我提示:试试“文本框”工具。出示自学任务:你会设置文本框格式吗?

在操作过程中如有学生存在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课件的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知。通过贺卡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依次完成的子任务。通过问题的求解,完成了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掌握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的尝试中获得新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运用了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

第三个环节:明确任务,分组创作(大约13分钟)

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四人一组,限定15分钟时间,运用学会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送给爸爸的贺卡》,要求图文并茂。并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下来,在最后展示作品的同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接着我出示图片素材所在位置。

然后学生开始分组创作。同时,我巡视、指导、调控课堂气氛。

在这个环节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团体协作和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交流评价、(大约10分钟)

首先,小组作品展示: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我相机让学生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评出“优秀设计”奖、“内容精彩”奖等几个奖项。

接下来,我选几幅好的作品让全班欣赏并作评价。

这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这样的评价方法,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也多样化。

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提问学生“你准备怎样把这张贺卡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

接下来,欣赏一张贺卡,你们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贺卡,跟你们做的有哪些不同?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试试。这样,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启发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大胆探索插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文件。

在这个环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表达对父亲的爱,升华对父亲的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运用了作品评价教育法。

第五个环节:归纳总结,完成建构(大约5分钟)

首先我提问几个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最后学生每人提交一份网络评价表,这个表可以即时反馈学生填写情况。网络自我评价实质也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回顾,使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更深入一步。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一、引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设计一个情景,布置一个任务,构建一个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协作学习,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境与任务驱动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情景和任务相吻合,这也是抓住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为主线,从而培养学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学科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信息技术、美术和语文三学科的整合,这样,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制作贺卡》说课稿4

教材分析:

电脑教学的每一节实践操作课学生都非常喜欢上。在五年级学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软件设置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等一些操作技能之后,我设计了一节让学生学习制作贺卡的综合实践课。

贺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达美好祝福的方式,它可以传递祝福、表示问候与祝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制作贺卡不仅能让学生综合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表达心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自信与愉悦。

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自主、实践、创新”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愉快、和谐、宽松、平等的氛围中通过尝试、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后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1、在powerpoint软件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设计贺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介绍制作电子贺卡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分析和欣赏作品,使学生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热情。

4、通过动手设计和制作贺卡,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并学会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贺卡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贺卡中各对象的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11张制作素材(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100多幅

教学过程: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谈话、欣赏、分析)

二、任务驱动,实践探究(提问、尝试、归纳)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动脑设计,动手操作)

四、展示交流,评价作品(展评、介绍、共享)

五、总结延伸,拓展提高(总结、巩固、延伸)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新课一开始,我先和学生一起开心地交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来临时,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祝福,引出课题。接着我又和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了四张节日贺卡(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的主色调,内容及给人的感觉。

春节贺卡主色调为红色,再配上黄色的艺术字,色彩搭配很和谐,给人以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贺卡以蓝色为主色,配以黄色的图片、艺术字,整个页面给人以爽朗、详和、秋高气爽的感觉。

国庆节贺卡主色也是红色,以代表性建筑物天安门广场前鲜花簇拥,营造出一片欢腾、热烈的节日庆祝氛围。

教师节贺卡上一束温馨的康乃馨,一杯浓浓的咖啡,配以清新淡雅的背景,表达对老师的问候与祝福。

欣赏教师精美的贺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欣赏精品贺卡这一教学环节。

欣赏完这些精美的贺卡,我又出示了一张教师节贺卡,让学生仔细观察贺卡中都有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内容?想想它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分析一张贺卡要包括的各个操作要素:图片、艺术字、背景、文本框。知道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分析这张贺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制作一张贺卡并不难,都是一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内容,更加跃跃欲试,想很快就动手制作。

这时我又设计问题:如果让你制作,你会分几步?先制作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规划制作贺卡的整体布局。学生回答后,我加以补充,并出示课件:制作贺卡的四步操作法。

2、任务驱动,实践探究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完成各个小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保存,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操作方法,并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探究,解决,尝试,掌握各个操作小任务。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操作方法之后,为他们后面独立完成贺卡制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我将学生分成四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制作素材分别制作春节贺卡、中秋节贺卡、国庆节贺卡和教师节贺卡。动手之前,我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制作一张漂亮贺卡应该注意的事项: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同时要求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看哪组的作品最精致、最有创意。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各小组同学在一起互帮互学,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伴随着课件出示制作要求的悠扬的轻音乐飘逸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优美的音乐声给课堂创设了更加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美好的祝愿运用贺卡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图片东挑西选,心猿意马而浪费时间,结果许久仍想不出满意的贺卡设计稿图。对此,我把贺卡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介绍给学生,让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而在讲述方法步骤时仍可结合展示的贺卡引用加以示范。在实际设计中鼓励学生打破陈规,树立独创意识,精心设计制作出具有独创风格的,新颖的贺卡。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会及时地走到他们身边,耐心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4、展示交流,评价作品

一张张作品制作完成了,尽管有些作品并不是十分的完美,但都是学生用心创作的作品,是学生思想的结晶,这时我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讲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展示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从作品的色彩、版面、创意、审美几方面评价作品,使学生知道一张精美贺卡的标准,并评出最好的一组为最佳设计组。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都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5、总结延伸,拓展提高

在鼓励和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优秀作品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张带音效和动画效果的贺卡,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激发学生将今天的学习热情持续到下节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总体上进行得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课前的引入,还是中间的学生制作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课快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设计出了非常精美的贺卡作品,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个的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

篇2: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电子相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6个方面来阐述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11课,也是第二单元《多媒体世界》中的最后第二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学会了采集、处理图片、声音素材,但还只是停留在制作素材的层面,只有根据一定的主题将素材整合成一个多媒体作品,才能凸显出这些素材的价值。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和一般过程,也是对本单元的学习的一个总结。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但是对具体操作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和“数码大师”的操作界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在“数码大师”中添加图片、音乐和相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制作电子相册,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 1 的一般过程,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以掌握“数码大师”的基本操作为主,以制作主题鲜明的电子相册为辅,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在“数码大师”中添加图片、音乐和相框的方法。难点是:为电子相册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和相框。

五、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为主要教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环节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环节三:展示评价,完善作品 环节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进行详细的阐述: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准备好的电子相册,学生通过欣赏,发现电子相册是由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制作成的多媒体作品。并简单介绍几款常见的电子相册制作软件。

然后创设情境:下周学校将要举办今年的校园吉尼斯活动了,老师收集了一些去年校园吉尼斯活动上的照片,还有一些好听的音乐,请你帮助老师制作一个有关校园吉尼斯活动的动员相册。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

环节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不同的任务,任务一:请以校园吉尼斯活动为主题,根据书本32页上的内容添加合适的照片。任务二:请同学们为电子相册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和相框,并尝试播放电子相册。选做任务三:为电子相册添加其他素材。

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难点,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步进行突破:1.合作讨论,2.教师指导,3.学生演示。

在初步了解了如何在数码大师中插入图片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得出添加背景音乐和相框与添加图片素材的操作基本相似。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让学得好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演示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更能使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及时学到新的知识,不至于掉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通过教材、同学、教师的帮助,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最后,通过选做任务三,让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电子相册中添加更多的素材,如:滚动文字,旁边,背景等,使电子相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体现出学生作品的多样性。

环节三:展示评价,完善作品

展示学生的电子相册作品,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享、评价同伴的作品可以对照自己作品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环节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可以尝试让学生一起总结操作过程,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在总结时,可能会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只能添加10张图片?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因为我们用的是试用版,如果想要添加更多的图片,用到更多的功能,我们就要购买正版软件,这也是对软件作者辛勤付出的一种支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版权意识。

最后是整堂课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在制作时要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创作。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最后,通过选做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3:制作电子贺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申请电子邮箱》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安市柳城小学的教师陈小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申请电子邮箱》。

一、说教材分析:

《申请电子邮箱》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能够浏览网页。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要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体验友好交流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为下一节课学习《编写电子邮件》作铺垫。

二、说学生学情:

五年级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所以,我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了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考虑适当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节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四、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谈论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而开展教学。

1.直观演示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也可以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法:

根据学科特点,我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小组谈论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因此,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谈论中,重新看待问题,这样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参加2010年南安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说课比赛,文件要求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接下来提问:为什么要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让学生讨论,从而总结出电子邮件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收费低、环保等。揭示课题:既然它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电子邮箱呢?老师今天就送给大家每人一个,不过要自己去把它拿回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申请电子邮箱》。(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突出电子邮件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电子邮箱?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哪里可以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如126、雅虎、新浪等)。]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教师演示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着重让学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及注册资料填写的注意事项,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分享经验。

首先,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申请电子邮箱。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体学生,请会的同学上台演示,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积极思考、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第五环节:观看展示,巩固新知。

首先我将自己在“yeah.net”申请的电子邮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老师的邮箱地址,同时告诉学生,@前面的是用户名,@后面的是邮件服务器,许多大型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在不同的网站上申请的电子邮箱,@后面的服务器也不一样,让学生认识邮箱地址的格式。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牢记自己的邮箱名,同时能够对邮箱地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六环节:自主探索,拓展知识。

拥有了电子邮箱,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那如何收看其他人给自己发送的电子邮件呢?请学生看书自主探索,如何阅读电子邮件?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正确地进入电子邮箱,并完成电子邮件的阅读。]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为了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家后每人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好的总结,能与同学或老师分享其劳动成果。]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节课,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上课所需时间要长,时间很难把握。如果没有精心设计,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篇5:制作电子相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作电子相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6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信息技术第11课《制作电子相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学会了采集、处理了图片、声音素材,但是只是停留在制作素材的层面,只有根据一定的主题将素材整合成一个多媒体作品,才能凸显这些素材的价值。制作电子相册可以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和一般过程。“数码大师”界面清晰,操作简单,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是:好玩、好问、好奇、好胜。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但是对具体操作较容易接受。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电子相册制作软件;

2.过程与方法:认识“数码大师”的操作界面,掌握在“数码大师”中添加图片、音乐、边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制作电子相册,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体验创作的成就感。重点难点:

重点:在“数码大师”中添加图片、音乐、边框的方法。难点: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2.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先尝试,后演示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纠正并补充

(五)自己尝试操作新的知识。详细阐述: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并播放电子相册,学生通过欣赏,发现电子相册里需要有图片、背景音乐、相框这几个素材。知道这个电子相册是由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制作成的多媒体作品。

然后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帮忙,现有一个家住北京的五年级学生——李信同学想在寒假来嘉兴旅游,请同学们帮助他更好的了解可爱的嘉兴,怎么做?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获取新知。本节课我设置了两个不同的任务,任务一:请选一个主题(美食、美景或磻溪)同学根据书本P32上的“

三、制作电子相册”的内容给我们的电子相册添加素材(要求:十张照片)。任务二:请同学们继续为电子相册添加合适的背景和相框,并尝试播放电子相册。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四步进行突破:

1.研读教材 2.同学间合作讨论4.教师巡回指导,3.先尝试、后演示

通过研读教材,初步了解在数码大师中应该如何插入图片素材。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讨论得出添加背景音乐和相框与添加图片素材的操作基本相似。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让学得好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这样可以让那些自学能力差的同学及时的学到新知识,不至于掉队。(分层教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纠正并补充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一起总结操作过程的形式来让学生控索性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并且板书相应的内容。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五)展示评价

通过展示两位同学的电子相册作品,并评价。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分享、评价同伴的作品可以对照自己的作品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作品更加完美。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篇6:用word制作贺卡__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用word制作贺卡》是在学生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后,对图片、艺术字及文本框的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学会设置艺术字格式,并能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制作、修改、完善贺卡的过程中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悟亲情,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的教学重点是: 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教学难点是:图片格式的设置。其中设置版式是学生比较难弄清的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将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作品评价教育法等教法组织教学。这些教法,我将在教学各环节中具体阐述。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创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奇心强,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了操作计算机的一般水平和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和鼠标操作,对WORD2003的操作环境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具有创意的任务。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准备

上课前,我做好下列准备:

1、检查微机室音箱、教师机,学生机,保证每台微机都能登录局域网。

2、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将课堂中学生所需的图片素材、文字素材、自制操作参考课件等文件传至学生机。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五个流程:

1、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2、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3、明确任务,分组创作

4、作品欣赏,交流评价

5、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回答我几个问题:你们知道今天多少号吗?(生回答)

从你上学到现在,你还记得以前教过你们的老师吗?你们对老师有感恩的心吗? 是的,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今天的信息课中,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运用word制作一张感恩贺卡(在屏幕中出示课题)

然后,欣赏几张贺卡,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目标范例,让学生了解贺卡格式,让学生学会老师表达爱。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设计了这第一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首先我出示一组贺卡,让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贺卡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就会回答:由背景、图片、文字三部分构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贺卡制作步骤。并对每个任务我采取了教师通过知识提示,使学生在任务下自主探究与实践,老师适时地指导与评价。

第一步,贺卡的大小(页面的设置)

先让学生打开WORD软件,找到页面设置,尝试练习,并出示自学任务:你能裁出贺卡的大小吗?提示学生理解课件的内容。教师利用教师机演示。

第二步,贺卡的背景(插入图片)

提问,同学回答,弄清图片用“插入”菜单中的“图片”,“来自文件”或者“剪贴画”。出示自学任务:如果想让图片为合适大小,你会操作吗?

第三步,插入文字(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

文字如何“写”上去呢?我提示:试试“文本框”工具。出示自学任务:你会设置文本框格式吗?

在操作过程中如有学生存在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课件的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知。通过贺卡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依次完成的子任务。通过问题的求解,完成了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掌握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的尝试中获得新知。

第三个环节:明确任务,分组创作

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两人一组,限定10分钟时间,运用学会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老师教师节快乐的贺卡》,要求图文并茂。并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下来,在最后展示作品的同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接着我出示图片素材所在位置。带动气氛,学生开始分组创作的同时,我巡视、指导、调控课堂气氛。

在这个环节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团体协作和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交流评价

首先,小组作品展示: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我相机让学生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评出“优秀设计”奖,“内容精彩”奖等几个奖项。以及指出所需要完善的知识。

接下来,我选几幅好的作品让全班欣赏并作评价。

这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这样的评价方法,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也多样化。

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提问学生“你准备怎样把这张贺卡送给你的老师?弥补节日祝福的缺憾?”

接下来,欣赏一张圣诞快乐贺卡,你们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贺卡,跟你们做的有哪些不同?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试试。这样,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启发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大胆探索插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文件。

在这个环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表达对老师的爱,升华对老师的感情。

第五个环节: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首先我提问几个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最后学生每人提交一份网络评价表,这个表可以即时反馈学生填写情况。网络自我评价实质也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回顾,使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更深入一步。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一)、引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设计一个情景,布置一个任务,构建一个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协作学习,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境与任务驱动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情景和任务相吻合,这也是抓住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为主线,从而培养学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学科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信息技术、美术和语文三学科的整合,这样,实现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上一篇:爱心捐款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