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2024-05-04

《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体味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能力目标:

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与一般权利;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一、刘阿姨到超市买东西,被怀疑偷了其它商品,遭保安强制搜身。

故事二、老张因欠老王一万块钱,被其反锁在家。

思考:以上案例侵犯了公民哪些权利?那么,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两个故事中都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非经法律允许,任何人都不得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书和保障书,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1.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2.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3.我国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行使这一权利有哪些重要意义?

4.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自由?享有这些政治自由有何重要意义?

5.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何重要意义?

6.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它包括哪些内容?行使这一权利有何重要意义?

7.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

8.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二、探究与分享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诚地说。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归纳总结:

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或条件 地位和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监督权 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人身自由

活动三:案例回放——于某故意伤害案

相比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某无期徒刑,二审虽然同样定为故意伤害罪,却依法按照各种情节判处有期徒刑5年。于某是在人身安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才持刀捅刺,且其捅刺对象都是在其警告后仍向前围逼的人,可以认定其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于某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决书中有一句说得好:于某及其母亲苏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于某的防卫行为超出法律所容许的限度,依法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1)于某及其母亲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2)该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1)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2)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不要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要学会依法维权等。

活动四:权利辨析——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某校八年级学生张某为了集邮,竟然大量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思考:张某侵犯了他人什么权利?

提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总结: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教师归纳:对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宪法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活动五:情景再现——抓小偷

(阅读教材第3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提示:财产权。

活动六:材料链接——教育公平

第一个是保基本。保基本主要是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

第二个是补短板。补短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

第三个是精准扶助困难群体。一是保障贫困、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思考:国家采取以上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总结:

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财产权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劳动权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物质帮 助权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 育权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文化 权利 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三、拓展空间 课堂情景剧表演(教材40页)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及宪法是怎样保护的,知道了这些基本权利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权利意识,能够在社会中依法维护自己的各项权利。

篇2:《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体味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能力目标:

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与一般权利;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一、刘阿姨到超市买东西,被怀疑偷了其它商品,遭保安强制搜身。

故事二、老张因欠老王一万块钱,被其反锁在家。

思考:以上案例侵犯了公民哪些权利?那么,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两个故事中都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非经法律允许,任何人都不得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书和保障书,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1.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2.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3.我国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行使这一权利有哪些重要意义?

4.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自由?享有这些政治自由有何重要意义?

5.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何重要意义?

6.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它包括哪些内容?行使这一权利有何重要意义?

7.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

8.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二、探究与分享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诚地说。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归纳总结:

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或条件 地位和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监督权 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人身自由

活动三:案例回放——于某故意伤害案

相比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某无期徒刑,二审虽然同样定为故意伤害罪,却依法按照各种情节判处有期徒刑5年。于某是在人身安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才持刀捅刺,且其捅刺对象都是在其警告后仍向前围逼的人,可以认定其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于某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决书中有一句说得好:于某及其母亲苏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于某的防卫行为超出法律所容许的限度,依法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1)于某及其母亲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2)该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1)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2)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不要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要学会依法维权等。

活动四:权利辨析——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某校八年级学生张某为了集邮,竟然大量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思考:张某侵犯了他人什么权利?

提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总结: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教师归纳:对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宪法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活动五:情景再现——抓小偷

(阅读教材第3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提示:财产权。

活动六:材料链接——教育公平

第一个是保基本。保基本主要是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

第二个是补短板。补短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

第三个是精准扶助困难群体。一是保障贫困、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思考:国家采取以上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总结:

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财产权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劳动权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物质帮 助权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 育权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文化 权利 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三、拓展空间 课堂情景剧表演(教材40页)

【课堂小结】

篇3:公民基本权利之限制

对人权的保障与维护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也是我国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权利无疑是法律最核心的要素, 而公民的基本权利则是宪法所要保护的关键。所谓权利, 是指由意志支配的以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的、受法律保护的自由。[1]而公民基本权利则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在自己意志支配下、以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的由宪法承认并保护的行为自由。从我国立法的规定来看, 公民的基本权利应该是宪法所规定的, 宪法所保障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的规定是这一权利存在与得到保护的前提。

二、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

对公民基本权利加以维护和保障是宪政文明国家的必然要求, 而多数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并非绝对的, 而是具有相对性, 这一权利也在宪法的规定中受到了适当的限制, 这种限制也是正当合理的, 是十分必要的。

(一)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法哲学依据———性恶论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 都有欲望和缺点, 都可能受到诱惑, 可能会滥用权利。而对权利进行限制是基于性恶论的考虑, 也是为了避免公民权利的滥用。

(二)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学依据———权利的双重制约

第一, 权利的内在制约。权利之间本身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实现某一权利需要对另外一种权利进行限制和制约。除了精神自由这一权利, 其他任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权利都可能产生冲突, 一旦出现权利之间的冲突, 就需要以宪法的规定作出取舍, 对一部分权利进行限制, 以更好地利于宪法对基本权利进行的保障。

第二, 权利的外在制约。这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之所以具备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能力, 是因为公共利益一方面从数量上具有优势, 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体现, 法律应该保护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 而为了实现这种保护, 可以对小部分人的权利进行限制。而另一方面, 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更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 最终也是服务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只有在公共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个人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三、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 法律保留原则

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 牵涉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不能随意进行, 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由法律的明文规定来进行限制和约束, 这样才能提升限制的可行性及权威性, 才能避免限制范围的随意扩大。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只能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进行, 法律是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依据。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行政权, 避免行政权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

(二) 平等保护原则

平等, 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在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保护及进行限制时, 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避免对公民的差别化对待侵害公民合法的基本权利。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立法者在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时, 面临同样的情况, 对待公民应该实现同等的对待, 一视同仁, 以维持法律的稳定, 另一方面在面临不同的情形、面对不同的公民群体时, 应该实现区别对待, 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三) 比例原则———最小伤害原则与法益相称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是指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所必需, 另一方面要求立法者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最温和的, 是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的选择, 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公民造成最小伤害的限制方式。

法益相称原则, 是指立法主体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不得超过所追求的公共利益, 二者必须相适当或相对称。立法者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所造成的侵害, 与期待可能实现的公共利益相比, 必须是公共利益的部分要大于对公民权利造成的侵害的部分。

(四) 明确化原则

明确化原则是指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的法律条款应该尽可能地具体明确, 以避免对模糊性条款进行扩大化的解释损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法律规定的不够清楚, 在对有歧义的条款进行解释时, 应该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解释的原则。

(五) 救济原则

权利的真正实现必须辅以相应的救济措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 一旦这种限制是不当的, 公民必须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获得相应的救济。在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不合法不正当的限制时, 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复议、申诉等途径来实现救济, 更重要的是要可以通过宪法诉讼来获得救济。

摘要: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维护是现代法治文明国家的共同追求, 也是崇尚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的必然选择。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同时这种限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使这种“限制”本身也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才能避免公民基本权利以“限制”之名遭受侵害。

关键词:基本权利,正当性,限制,原则

参考文献

[1]胡锦光, 韩大元.中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12.

[2]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1.90.

[3]唐中民, 王继春.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 2007 (2) :104.

篇4:对宪法公民基本权利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利益;权利冲突;限制

D921

对于法律基础的教学,宪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懂不懂宪法, 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公民。而在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占重要地位。

我国宪法尽管产生较晚,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1954宪法)一经制定,就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1954年宪法将公民的权利设于第三章,其中涉及公民权利的条款为85条至99条。而目前实施的1982年宪法,将公民权利设于第二章,其中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为34条至50条。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首次将公民权利提到国家机构的章列之前, 表达了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关注和决心,真正体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普遍真理。同时也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以宪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化、法律化,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宪法思想。

时下的中国社会,民众权利意识高涨,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权利的行使不是无边界,世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宪法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权利的内容,也应特别指出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制约的。在某些情形下,需要对权利的行使作出限制。让学生了解权利是有边界的,这个界限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利。

一、因“公共利益”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一)宪法中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的法条表述

以“公共利益”作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各国宪法之通例。如日本宪法,其对基本人权的限制以是否违反公共福利为其要件,亦即以公共福利作为限制基本权之界限。日本宪法第12条规定:“(本宪法所保障之国民自由及权利)此种自由与权利,国民不得滥用,并应经常负起为公共福祉而利用的责任。”第13条规定:“(关于国民之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以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予以最大之尊重。 又如墨西哥宪法第7条规定“出版自由除尊重私人生活、道德和公共安宁外不受其他限制。”

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有多条条款的表述,都可视为是将公共利益作为限制基本权利的缘由。如:第十三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三十六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 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解读上述条款,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宪法所保护的利益除了以基本权利为内容的个人利益之外,还包括公共利益,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法益。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这两种不同法益发生冲突与抵触的时候,需要立法者加以协调和平衡,这在某些情况下就表现为立法者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以宪法第13 条为例,该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为了……的需要”,是一种表示目的的措辞,从这一表述的字面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1.公共利益是外在于个人权利的利益; 2.在某种情形下公共利益是高于个人权利的利益。

有学者认为,特别在国家遭遇紧急情况时,可以限制公民的权利。这被表述为“国家紧急权”。〔1〕

(二)“紧急权”的正当性

我国是人权的国家,所以我国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利益,但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由于突发重大事件而严重威胁和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国家统一等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当要以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先。紧急权的正当行使虽然会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却能保障更大一部分人的生命和财产,减少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更多不必要的损失。这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种不得已但也是不可缺的选择。是否行使国家紧急权,其判断依据就是,有无影响和损害到公共,国家或大部分人的利益。

从宪政的角度看,建立国家紧急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与自由,排除可能给宪法秩序和社会成员利益带来的各种障碍,维护并恢复宪法秩序的统一性。从本质上讲,行使国家紧急权的基本出发点是履行国家保障人权的义务。因此,国家紧急状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是一种手段或方法,限制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目的。

(三)“紧急权”的运行须合宪

首先,国家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限制应基于宪法的规定与原则,合理地确立限制与保障基本权利的界限。其次,国家紧急状态下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应具有合宪性。第三,为了在秩序与自由、权力与权利之间寻找合理的界限,政府应在应急条件下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防止因行政权的滥用而造成的权利侵害。

二、因权利冲突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权利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毋庸置疑。权利冲突为两个不同主体所享权利的碰撞,并使一方的权利发生消减。从根本上说,权利冲突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两种权利的界限相互交叉或重叠,或者权利的界限不清而二者所涵盖的利益存在不可協调的部分。由于法治社会的平等原则, 使公民在私法领域内直接引用基本权利条款来对抗另一方的基本权利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并没有规定基本权利的效力等级, 因而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基本权利冲突的现象。如在“姜岩案”中,〔2〕作为基本权利之一的公民言论自由就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1]周江《论国家紧急权的概念和运行》法制与社会 2010.7。

[2]姜岩案:姜岩与王菲是夫妻关系,在2007年12月29日,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婚外情而跳楼自杀身亡。。姜岩的好友张乐奕注册了非经营性网站,也对此事加以披露。随后一些网民在网上对王菲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辱骂,甚至到王菲及其父母处进行骚扰。最后,王菲以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最后审理认定:张乐奕在网站披露王菲“婚外情”和“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对王菲隐私权的侵害。

篇5:《公民基本义务》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导入从“未成年人是否需要纳税”疑问入手,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课堂的开头气氛好。由于选取的这个素材贴近学生的未成年人身份,所以能够迅速引起关注。这说明,政治课教学中,素材的选取非常重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主次分明。

本课的内容由四大主要义务和其他多个生活义务构成,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三、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同时拓展学生自己的思维,“你知道哪些例子是……”,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概括出理论知识,最后再回归生活。在这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有偏差的认识,鼓励表扬深刻正确的认识,课堂效果更好。

篇6: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反思

政治心理学组 胡雪君

在高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我给学生讲有关《宪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时说:“我们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受者,还是义务的承担者,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学校是这样,到了社会上也是如此”。此时,我发现有几位同学若有所思,好像有所触动,于是我就让他们发言,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同学们的想法这么丰富,德育课的作用还真不小。

一位姓姜的女同学说:“我在家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都有父母包办,只要我看书做作业就行,其他不用我瞎操心。在家庭生活当中,我感觉到权利处处围绕着我,都是享受、只有获得,没有义务、也不用付出。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完整,从今以后,我要彻底改变“公主”的形象,自己能做的事,坚决自己做,决不要父母包办,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孝敬父母,履行一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

一位姓黄的男同学说:“在家我还做得好,可是到了学校,我就脱胎换骨,不再是家里的那个人人赞赏的乖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睡大觉梦见周公、作业敷衍了事;一下课,我来了精神,走廊打闹总是少不了我的;给同学起外号更是我的拿手好戏;说起劳动我是拈轻怕重;学校花坛总有我的身影,摘果子、采桂花是我的绝活。学了今天的知识,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引以为豪的“绝活”,没有一个是学生的职责和义务,在校没做一个好学生,我决心改改,接受大家的监督。

不少同学在上述两位学生的带动下,你一言,我一语诉说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决心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履行好自己在家、在校、在社会上的职责和义务,立志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好公民,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节常规德育课,本应该按教案进行教学,教师按教案施教,可实际教学中,经过一番问答后,把一节知识传授课,上成了德育探讨课,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本节课把德育课知识与学生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让同学们得到了更大的收获,让教者也收获了快乐和喜悦。

篇7:《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的内涵及我国法律的本质,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3、教育学生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3.、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教学过程

(一)法律的定义、特征

1、课堂小尝试

请一位同学用圆规画一个圆,请另一位同学只用笔画一个圆。教师追问:哪一个圆更标准、更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学生的尝试和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标准的圆规才能把圆画的更标准、更圆。

教师过度:从小游戏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也是离不开规矩的。社会生活中的这种规矩我们称之为:行为规范。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规范呢?请同学们细心寻找。

2、生活搜一搜

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师在各小组倾听指导,帮助学生找全各种类型的行为规范。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预测: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规范有:法律、法规,道德,宗教教规,民俗村规,团体章程、党纪,等。

3、比较分析(参看教材82页)

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有哪些基本特征?(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比较以下两种行为规范的不同之处。

法律

道德

制定实现手段适用范围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法律的特征:A、由国家制定;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社会透视(参看教材84页向学生提问胡长清被判处死刑说明了什么?)(二)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参看教材86---87页)请同学们以组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依法享有的权利

应自觉履行的义务

家庭学校社会

(三)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5、议一议: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参看教材88页)

请你判断:

A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先履行义务再享受权利 B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先行使权利,后履行义务

C有的同学说: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仅要享有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D有的同学说:我只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 E有的同学说:我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判断、归纳,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密不可分的; ②公民的某些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促进的6、让学生结合自己一天的生活,来寻找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规定我们应尽的义务。

预测:从进入教室开始,我们开始学习,是在行使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在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当在课堂上发言的时候,我们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同时,我们的言论不可以伤害到他人,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中午的时候,我们就餐是在行使自己的休息权和生存权,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健康。另外,我们的学杂费、书本费都已经全部免掉了,这是我们在享受国家的物质帮助权。

教师引导: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结合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是周围更多的人在履行自己的义务,自己的受教育权才能得到保障,所以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四)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7、课堂讨论(参看教材89页)

8、问题探究

材料一:职工江明到东方公司工作,双方约定公司每月给他1500元工资,但未签定劳动合同。江明工作的前三个月,东方公司按时付给他1500元工资,此后的几个月,公司以不景气为由,就只付给江明600元工资。

你认为江明会怎么做?并对江明的行为进行评析。

材料二:王鑫,初一5班学生,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出车祸去世了,随后母亲改嫁,他就随奶奶生活。此后他母亲就再也没给过他生活费了。奶奶与母亲为此经常吵闹„„

有一天在班上,他的同桌刘明发现丢了10元钱,在多次没找到的情况下,他就向全班同学散布消息:“这钱肯定是王鑫偷的,因为他家里穷,母亲也不管他了,他一定是偷了我的钱去买好吃的去了。”其他同学也说:“就是,你看他平时在学校口水乱吐,纸也随地乱扔,品行本身就差,肯定是他。”很快这消息也就传到了王鑫耳朵里,他感觉自己的自尊很受到伤害,于是课后,他就暴打了刘明一顿。事后,王鑫就干脆自己辍学了。离开了学校,王鑫就溜进一网吧,在那待上了整整一夜,天亮时,网吧老板跟他要上网费,而王鑫根本就没钱,于是老板就对他大打出手,手被网吧老板拧得骨折。

你对王鑫母亲的做法怎么看?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过以上两则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不得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谋取非法利益。对于法律提倡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去做;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必须去做;法律明确禁止的事情,一定不去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

篇8:浅议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保障,违宪审查,宪法诉讼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不断促进基本权利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职能和合法性基础。 (1) 我国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是, 大多数学者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没有达到实质完善的程度, 而仅仅是停留在形式意义上的完善。因为一个法律体系实质的成熟程度是以该法律体系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为衡量标准的。 (2)

一、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一般包括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我国, 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 (3) 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是指如何在宪法层面上对其进行保障, 是维护宪法内容的一种方法。

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演进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宪法确认权利核心是自由权, 第二阶段是宪法确认权利扩大到政治权利范围, 第三阶段是从基本权利发展到社会经济权利。在此三个阶段, 体现了我国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三个特征: 行政主动推动、先权利后自由、违宪问题自我纠正。 (4)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不像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侧重从司法机关的角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是倾向于从行政机关的角度保障人权。此外,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规制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关于公民自由权的规制相对来说较为落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 宪法难免会出现问题, 当宪法出现错误的时候, 只能依靠违宪责任主体自我纠正。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现状

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靠法律的实施得到进一步落实, 但专门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在数量上并不多。 (5) 尽管我国巳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我国政府也签署了各项保障公约, 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普通法律法规为补充权利保障体系, 但仍有许多国际公约明确规定的权利未写进宪法。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是由宪法首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后再由一般法律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 从而加以保障和适用。所以, 如果一般法律没有对某项基本权利作出具体规定, 那么司法机关就难以运用宪法来作出认定, 从而使得宪法对于基本权利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二)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1.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善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较为抽象广泛, 宪法第35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只是较为粗略地描述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相应的更为详细规范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制定。

因此, 完善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当务之急是制定与修改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 切实完善以宪法为基础、普通法律规范为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系, 以真正实现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抽象的基本权利”的权利类型导致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不理想, 公民基本权利受损时缺乏救济途径一个国家对于基本权利的理解、权利性质的定位往往决定了该国采取何种权利保障形式, 决定了该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路径。基本权利内涵的不同, 决定了对基本权利保障方式的不同。 (6) “具体的基本权利”是指能够直接发挥法定效力的基本权利, 它意味着一旦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做出规定则这些基本权利不但能够为公民所直接享, 有而且能够直接限制和规范公权行为。 (7) 与此相对应, “抽象的基本权利”不能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依据, 当普通的法律文件没有对该基本权利作出具体规定时, 司法机关并不能直接适用宪法, 这导致了宪法上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并不能诉诸司法实践, 而仅仅成为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据学者的统计,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27项之多, 但其中9 项则长期停留在宪法“字面”上。 (8)

宪法的可诉性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公民基本权利的精髓在于通过宪法的司法适用对公民权力予以救济。 (9) 在我国, 宪法并不具有直接适用性, 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时并不能诉诸法律途径解决, 司法机关也不能援引宪法条文作出判决, 因此, 这种形式意义上的宪法保障使得公民基本权力的保障相对弱化。

3.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建立

公民基本权利要想得到真正切实地实现和保障, 离不开相应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救助机制。10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 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政得以成立的一项关键性制度, 是判断一个国家有无宪政的重要标志。11就目前而言, 世界上的违宪审查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建立专门的宪法法院来进行违宪审查, 以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第二种是由专门机关即宪法委员会进行违宪审查, 以法国为代表;第三种由普通司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 以美国为代表。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上述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法治进程与司法实践, 思考并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4.公权力缺乏制约, 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现象使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出现偏差权力按其本性而言, 是一种邪恶的力量, 不论其行驶者是谁, 权力本身趋向于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12我国宪法虽然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了大量的列举, 但却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造成了国家机关在行驶国家权力过程中大量存在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现象。

三、关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几点建议

基本权利是每一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权利, 公民以此维护自身权益, 防止公权力的侵害。我国现行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规定的较为全面, 但是,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

( 一) 完善公民基本权利立法, 建立和完善涉及公民权利的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加强公民基本权力宪法保障的具体化

当前应当在宪法框架之下, 尽快制定一系列规范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同时强化立法解释, 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律进行适时的修改解释, 以推动宪法基本权利具体化的过程,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稳定性、一般性以及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使得宪法适用难免具有滞后性、僵硬性, 因此, 作为法律人, 需要灵活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等技术, 以应对公民对于基本权利日益增长的保护的需求。

( 二) 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 建立与完善违宪审查制度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3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应当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 这是基本权利制度性保障的根本。此外, 应当建立完善的、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对宪法的制定、实施与运行进行监督, 以保证宪法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 应当明确违宪的含义、构成要素、主体、行为, 明确违宪审查的主体、程度及应当承担的责任, 从而使得宪法并不仅仅只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书面宪法”, 将“书本上的法”变成“行动中的法”。

( 三) 建立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诉讼制度

“没有救济, 则没有权利”。宪法诉讼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最终性救济途径。14宪法诉讼是从司法层面上对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是对违宪审查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但是, 处于最高地位的宪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并不能作为直接的法律依据进行援引, 这正是因为宪法直接适用的效力的不足使得我国选择了适用一般法律而虚置宪法, 造成了“以法凌宪”的现象。15由于宪法并不能直接进入司法, 缺乏相应的宪法诉讼制度, 使得我国宪法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一些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建立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诉讼制度, 以明确宪法在诉讼中的地位, 发挥其作为最高法的法律效力。

四、总结

篇9:《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对环境危机的强烈感受和忧虑,另一方面大家又普遍地感到“无能为力”和“无从着手”,公众在保护生命家园、应对环境灾难的时候,陷入一个明显的困局之中。这个困局,首先来自公民权利的缺失和政府行政监管职能有意无意的“缺位”。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环境保护机制,无力破解这样的困局。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感,给发展中的中国公民社会开辟了一些有为的空间。

本期《通讯》的主题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几个各地的公民自发组织起来、发起环境保护行动的精彩故事。他们的勇气、智慧、合作、执着,每一步都表现出保卫生命家园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情怀。无论是在沈阳,北京、厦门,还是在屏南县淮河沿岸,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都在传递着一个声音:破解环境保护困局的最大力量,来自每一个公民的奋起;来自公民行动触发的制度改善;来自多方博弈后产生的利益平衡机制。

篇10:《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3、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构建法治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应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专门的学习和了解。

2.教师应当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并与其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师:祖逖、刘琨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敬佩不已。

同学们,你们已经年满十周岁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你们长大了,长高了,也更加懂事了。你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让“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成为你们的习惯,因为法律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师:这节法制课我们来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引导理解概念)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师总结解释概念。

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权利的范畴

你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保护你们。了解自己的权利,知道权利被侵害后如何保护自己,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师:描述案例1情景

课件演示《宪法》中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权利的条款。

4、义务的范畴

说完了权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义务。请先看案例2,课件出示案例2。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交流。

师:义务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宪法中对公民的义务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课件出示)指名读。

5、知识拓展

不仅我们国内的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国际上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

课件出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名读。

6、知识梳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了小学生也是公民,也具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就是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保护我们少年儿童的法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接触,希望法律改变你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做合格公民,做国人骄傲

【教学反思】

篇11:《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反思《受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教学设计

不同的教学理念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在生命化课改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课题又引导我们进行着新的思考与探究,在打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一理念从陌生、了解到认同到落实,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诸多收获和心得,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遵循一致性原则对“目标—教学—评价”进行一体化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在课堂教学这段旅程上,可以让我们目标更清晰地出发、寻找更有效的到达途径、更明了自己是否到达。

(一)目标意识更强、目标清晰地发挥对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的指导作用

我们从来没有带着如此强烈和明确的目标意识来备课,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学目标往往只是从教参那里复制下来抄在教案前头的摆设,因为目标的空洞使之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更多的是满足于把课本上的知识点依次讲出来就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整节课的实施中也不再顾及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度问题。但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就使得我们一刻也不能把教学目标抛在脑后,它要求我们始终把教学目标高悬在头顶,从教学设计到评价设计每一步都不断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观照。

而要做到这一点,势必就驱动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之明确、科学、可操作、可评价。比如我们在处理这一课的时候,我们不但研究课程标准寻找本节课的总方向和着力点,还认真研究社情和学情,找准困扰学生的认识障碍,比如读书无用论,比如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的畏难和厌学情绪,我们把这些现实问题作为必须攻克的任务也清晰地列入教学目标,从而避免了形式化地空洞地使用教参上罗列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正确行使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者对比一目了然,通过我们对原目标的分解、转化、具体化,在教学设计中处理成几个争议性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参与探讨的热情很高,经过探讨也更能透彻地树立起受教育的权利义务观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为理想,从而使课程标准中的抽象要求成功着陆。使教学目标真正发挥了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二)教学设计中以目标为导向、以达成度为标尺

在明确了目标即“去哪里”之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并且因为评价设计先行即检验的标准在前,也就意味着每走一步都要回头审视观望,这一步是否朝向了目标、是否达成着目标以及达成的效果,就使得我们更加审慎地进行每一步的安排,避免了被一些眼花缭乱的素材牵着走,纷繁复杂的形式所迷惑,比如在备课中,我们搜集到很多的素材,“大眼睛”苏明娟的前后对比,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的对比关系数字,以及一些漫画、图表等等,其中不乏有趣的,佐证知识点的,但是我们对照教学目标,放弃了那些与本课基调不符、过于重复、缺乏感染力和教育效果的素材,而是选择了更能朝向教学目标更能达成教育效果的素材,并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争取对素材进行更触及心灵的设计。比如利用《大国崛起》视频中丰富的内涵突破受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利用钱伟长的感人故事和名言来激发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增强学生为国读书的使命感;使用中美学生对比的素材来激发全面发展自己的紧迫感,树立起珍惜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三者的一致性要求着我们始终将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联系起来考量,在教学设计中针对着教学目标而前进,权衡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度而取舍。而在课堂上,这些饱含教育资源的素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学生面色凝重、全情投入、踊跃表达,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料的好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树立评价意识 利用评价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督促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次课题研究和打磨过程中,我们收获最大的一个环节就在于评价设计,这是我们曾经最忽视、最薄弱的一环,以往我们常常把课堂小测和课后作业作为评价手段,结果只能是在课堂临近终了或课后才能了解到目标达成情况,则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暴露及时解决。而坚持三者一致性的实践,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设置评价任务,重视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地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判断和反馈作用,从而调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评价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且相互匹配,可以保证其有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本次打磨过程中,我们在评价设计中主要体现了评价任务对教学效果检测的及时性和与目标的针对性。

本课由三个知识板块构成:受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是公民基本权利、受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是公民基本义务,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权履行受教育义务,并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任务,为了检测这几个任务的达成效果,我分别安排了三个评价设计:讨论小明爸爸的读书无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透彻理解受教育的重要性;设置爸爸让小明辍学的情境来检查学生是否树立受教育是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理念,利用话题讨论“怎么面对和解决自己的学习困难”来检查学生是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在第一个评价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发现和驳斥小明爸爸的错误观点,从所学知识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发言中大家都比较限于面上的理解,缺乏坚实的实例支撑,据此,我采取了补救方案,出示了某大学生养猪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使其具备了市场眼光、专业素质、对技术的尊重等,从而更深刻地接受受教育的重要性。这样,评价任务就做到了针对着教学目标而设置,及时检测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并能进行有效的补救。

篇12:《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天台山中学 李小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明确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履行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义务意识,做一个自觉履行义务的公民。教学重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明确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义务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运用你的经验

展示四副图片:义务教育、民族团结、兵役登记、申报纳税 问:图片中公民的行为体现了哪些公民义务?那么,你知道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吗?让我们共同学习第四课公民义务中的第一框内容:公民基本义务(书写课题)在这之前,我们分成六小组,分别是1、2、3、4、5、6 新课讲授:

一、合作学习:义务知晓

展示学习任务,六组同学,分工合作,分别找出任务清单中的答案,并派出代表回答问题,看哪组同学阅读速度最快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最强。任务清单:

1、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因、具体表现?

3、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利益?(怎么做)

4、为什么要依法服兵役?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及种类是什么?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及违反税法的表现?

6、宪法规定公民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完成的小组可以举手示意,等所有小组完成之后,依次叫代表回答)

二、成果展示:我们来展示

1、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①遵守宪法法律

②维护国家利益 ③依法服兵役 ④依法纳税

⑤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2、(第一组同学表现很不错,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组同学的表现,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那么,公民为什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有哪些具体表现)

(学生代表回答)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具体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相关链接P46:思考:图片中的行为没有履行公民的哪种义务?

提示:图中男孩的做法,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没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观看视频《泄露国家机密被判刑》、图片《网络泄密》,他们都因未保守好国家秘密,没有履行好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说一说: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在生活中如何遵守宪法和法律。

如过马路不闯红灯,爱护公物等。

3、(谢谢第二组同学给我们的精彩解答,接下来请第三组同学接受我们的检阅吧)鼓掌 公民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呢?(学生代表回答)(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1)展示图片《中华民族分布图》、《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体现在:

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视频《日本企图钓鱼岛国有化》,图片《中国游行以示抗议》)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

国家安全重于泰山,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面国家安全教育日。如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可拨打举报电话:12339.本月15日,我国迎来了第三个国家安全教育日。

4、(第三组的同学出色的完成了我们的检阅,在第四组同学向我们展示之前,大家一起来看看《王凯的梦想》)思考:公民依法服兵役有何重要意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第四组同学给我们解答,有请第四组学生代表。

(学生代表回答)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如果不履行该义务,会如何呢?请看视频《吉林拒服兵役处罚》。问: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及种类?

答:兵役制度: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种类: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5、(第五组的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我们赶紧请出第五组的学生代表)问:公民为什么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答: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问: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答: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探究与分享P50 思考:李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该行为有什么危害?

属于偷税漏税抗税欠税行为,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受损,构成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处罚

探究与分享P50: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组数据:财政部于2018年1月25日举行发布会,发布了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从主要支出科目情况看:教育支出30259亿元;科学技术支出7286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6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812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4600亿元;节能环保支出5672亿元。税收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服务,所以税收关系到你我他。

6、(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组的表现吧)

篇13:《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一、微博的时代背景

简单地说, 微博就是一种允许用户即时更新简短文本 (通常少于200字) , 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从微博的发送特征来看, 微博客具备了4A的元素 (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 , 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1]

我们处在微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微博的草根性很强, 其对用户的技术要求很低, 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你的信息。微博的这些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参与其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虚构化的新群体。

二、中国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界定及特点

(一) 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界定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新公民运动中的公民 (以下简称新公民) 则与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本质上的区别。先从新公民运动的定义来引入, 新公民运动源于中国的公民运动。本文所理解的新公民运动, 即在网络背景时代下, 公民运动的网络化, 指一部分网民, 以网络为平台, 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或者基于同一个目的、兴趣而迅速集结在一起, 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发展的网络社会行为。由此可以得出, 新公民即网络背景下新公民运动的参与主体。

在新公民运动中, 新公民是信息流动的动力, 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同时也是传播信息的载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向在微博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形成自己的特点。

(二) 新公民自身的特点

1. 相对虚拟化

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 新公民运动中的参与主体都是虚拟的公民。在微博中, 你不知道博主的真实身份、真实年龄、真实性别, 他的一切资料都可能是虚假的。匿名性成为现今网络的最大特点, 同时也成为新公民运动的最大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匿名性让公民更能畅所欲言, 为新公民在自己的微博上敞开言论提供了条件。新公民相对虚拟化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新一轮的言论自由之风气。

2. 身份由信息接收者转为信息发出者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 公民一般来说都是信息的接收者, 但是在微博时代, 新公民同样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例如“甬温高铁事故”中, 虽然各大媒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 但现实中的公民却很少对此做出反馈, 更不用说传递信息了。但是在微博时代背景下, 许多新公民在自己的微博上对其进行了全程报道, 并及时向公众报道最新情况。且有不少港澳台同胞在其微博中向遇难者志哀, 这些新公民来自五湖四海。在一定程度上新公民发送的信息, 它所涉及的范围、地域极其广阔, 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 就可能有新公民发送信息。

3. 参与目的不一致

微博时代, 公民参与新公民运动并非都怀着相同的目的, 有的是为了正义, 有的是为了自己, 有的仅仅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小悦悦事件”为例, 案发后一周内, 全国各大网站、媒体开始追踪报道。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上每天有数千万的留言。有的新公民对这件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有的新公民言辞偏激。这些新公民所处的角度不同, 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所以他们在参与这次新公民运动中所表现的目的性也不一样。

三、微博时代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一) 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的作用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在新公民运动中显示巨大传播价值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信息的不确定性、内容的虚假性、舆论的爆炸性, 影响微博公信力的形成;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控制和异化, 不仅存在“活粉”、“水军”等用户, 还充斥着“口水信息”。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来探究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的作用。微博助推意见领袖的形成, 具有强大的舆论动员作用, 议程设置归权于民, 微博聚拢民意, 提供平等的发言权, 草根与精英实现自由对话。同时, 其也给新公民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新公民在微博中公信力的缺失, 且微博的价值也大打折扣, 现实生活中玩转微博不仅会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文化创造力。

(二) 新公民的权利特点

微博时代, 新公民的权利是在现实中公民的权利中引申而来的, 有传播权、监督批评权、匿名权。其特点如下:

1. 新公民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

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 传播权 (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在传统上表现为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2]微博时代背景下, 新公民的传播权指针对最近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 不仅可以在微博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而且可以使意见、建议传播扩散, 且这些意见和建议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微博时代, 新公民意见领袖在新公民行使传播权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很强, 容易形成一呼百应之势。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将不断地产生信息影响受众的思维、情绪、行为。“微博打拐”是2011年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 在微博意见领袖等的动员帮助下, 寻子几年的彭高峰最终成功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儿子……我们在惊叹微博极强的动员力之时, 不能忘记正是意见领袖造就了这些事件的发生, 在“微博打拐”事件中, 网友在微博中大量转载丢失儿童的照片, 并热心地联络彭高峰, 最终使其如愿以偿。再比如微博成就了江西宜黄拆迁案的当事者钟如九母亲24小时成功转院。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这一权利给给我我们们带带来来的的困困扰扰。。如如22001111年4月月的的““瘦瘦肉肉精精事事件件””、、66月月的的“郭美美美美事事件件””, , 由由于于其其传传播播速速度度快和传传播播范范围围广广, , 在在有有些些事事情情还还没有得得到到证证实实之之前前就就已已经经传传得得面目全全非非, , 这这在在一一定定程程度度上上给给我我们的生生活活造造成成一一些些不不必必要要的的恐恐慌。

22..新新公公民民享享有有更更为为宽宽泛泛的的督督督批评评权权

微微博博时时代代, , 新新公公民民享享有有更更为为宽泛的的监监督督批批评评权权, , 他他们们在在自自己己

的微博中形成一定的团体对国“微博打拐”家的重要事件和重大会议进行

监督。“微博问政”现象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使新公民可以更好地实行监督批评权。以两会为例, 据统计, 在两会期间, 共有160位代表委员在人民微博中开通自己的微博, 代表委员通过微博与网友分享两会新鲜事和自己的所想所思, 晒提案议案、征意见建议、听民意民声, 更有不少代表委员通过微博直播会议、讨论, 让网友可以随时微评、分享。这种民意的公开表达是多方公众意见的集合, 它扩大了公众信息的选取面, 打破了由于信息垄断及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 从而使新公民更为广泛地行使监督批评权。

但是, 新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切忌滥用, 应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 秘匿权给新公民提供安全保障

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说:“秘匿权又称‘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护新闻来源’、‘保守职业秘密权利’, 指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和姓名的权利。”[3]但在这里指微博背景下新公民可以实现任何方面的谈话, 且会得到一定的保护。

网络时代下的新公民同样也享有秘匿权, 并且由于网络自身隐匿性的特点, 这一权利将会得到更好的实施。如微博提供平等的发言权, 草根与精英实现自由对话。从去年年初的“空巢老人事件”到“郭美美事件”, 再到年末的“宜黄官员复出事件”, 都能看到微博在其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又如, 针对校车事件我国领导人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和广大网民进行交流。在这起事件中, 微博中的草根和精英都对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意见。由此可见, 新公民通过微博和粉丝跟帖和相互跟随的方式建立起虚拟网络社会圈子, 圈子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够做到即时互动, 因此信息的扩散速度极快, 可以有效地在圈子内形成共识, 支持群体性对话和群体性行动, 不论你是草根还是精英都有平等的发言权。

但是这一权利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例如微博公信力的缺失, 微博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传播革命, 只需一个账号、一个密码, 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就像处在一个人人都戴着面具的屋子里, 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如“郭美美事件”掀起了舆论风波, 用户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新浪微博

上“炫富”, 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十字字会会商商业业总总经经理理””。。她她的的微微博博曝曝光光后后, , 引引起起大大量量网网友友围围观观, , 各各种种与与郭郭美美美美、、红红十十字字会会有有关关的的说说法法在在网网络络上上流流传传, , 一一时时令令受受众众真真假假难难辨辨, , 当当时时中中国国红红十十字字会会也也陷陷入入舆舆论论的的风风口口浪浪尖尖之之上上。。在在这这场场新新公公民民运运动动中中, , 微微博博暴暴露露出出的的社社会会事事件件由由于于涉涉及及多多方方利利益益, , 容容易易引引发发网网友友的的疯疯狂狂追追逐逐, , 同同时时信信息息的的不不确确定定性性、、开开放放性性、、意意见见领领袖袖的的不不作作为为在在一一定定程程度度上上促促使使舆舆论论向向负负面面发发展展, , 由由此此可可见见, , 权权利利

作者/商海春的过度使用使新公民在微博中

逐渐缺失公信力。

四、结语

毫无疑问, 微博时代, 新公民权利的特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但在看待事物时, 我们要一分为二。新公民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促进了新公民的发展, 助推意见领袖形成, 具有强大的舆论动员作用, 另一方面也给新公民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如权利的滥用使得新公民在微博中公信力缺失, 且微博的价值力也遭到了质疑。对于微博时代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有利于社会的一面, 切记不可乱用和滥用, 因此对于新公民权利的使用我们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参考文献

[1]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 2009 (12) .[1]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 2009 (12) .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篇14:《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同年11月26日,一审法院判决萨班起诉的侵权行为确实存在,但是,在判决斯卡利特公司是否应采取阻止措施之前,该院指定一位专家对萨班提议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仅过滤掉非法共享文件的可能性、监控P2P软件使用行为的其他方法以及所采取措施的成本进行调查。该专家的报告认为,尽管存在众多技术障碍,却不能完全排除过滤、阻止非法共享电子文件的可行性。2007年6月29日,一审法院判决斯卡利特公司应当采取措施阻止用户利用P2P软件发送和接收萨班享有版权的音乐作品。

斯卡利特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布鲁塞尔上诉法院提起上诉。斯卡利特公司的上诉理由有三:(1)过滤、阻止技术系统的有效性与持久性尚未得到证实,安装过滤、阻止设备面临诸多实际障碍,比如网络容量和对网络的影响等问题。此外,当前好几个P2P软件产品能够使第三方无法核查其内容。因此,无法履行一审法院的强制令。(2)该强制令违反了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第15条,赋予其监控经过网络的所有通信的一般义务。(3)安装过滤系统将会侵犯受欧盟法律保护的有关个人数据和通信秘密的规定。

布鲁塞尔上诉法院认为,在确定是否应实施过滤、阻止P2P文件机制以及该机制的有效性之前,应首先保证赋予斯卡利特公司的义务符合欧盟法律。因此,该院中止程序,并提请欧盟法院就两个问题先予裁定:(1)以《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和第10条为特别解释依据的一系列欧盟指令,是否允许成员国法院签发强制令,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自费且无限期地引入所有电子通信(特别是通过P2P软件的通信)过滤系统,并作为一种防范措施不加区分地适用于所有用户,该系统应能确定通过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络传输的侵犯他人版权的电子文档。(2)如果上一個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指令是否要求成员国法院在决定该措施的有效性和劝阻作用时应当适用比例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协会,比利时、捷克、意大利、荷兰、波兰、芬兰政府,以及欧盟委员会分别向欧盟法院提交了各自的意见。2011年11月24日,欧盟法院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否定判决[1]。

本文拟围绕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信息监管问题,梳理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欧盟法院的上述判决分析网络信息监管与公民、企业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完善我国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的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与实务方面的参照。

上一篇:医院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细则下一篇:滑铁卢大学世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