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2024-04-18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精选8篇)

篇1: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保护人权是宪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权为基础形成的宪法权利是宪法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人权和公民权基本理论,把握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强化权利意识和宪政民主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人权和公民权基本概念

2.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 【司法考试考点】

国籍的取得与丧失;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八大基本权利;五大基本义务;人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教学方法、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教学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一、国籍

(一)国籍是自然人被确定属于某一国家成员的法律上的资格或者身份,是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惟一标准。国籍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意义。对内的意义是,一个人一旦取得某一国家的国籍后,就可以享受该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外的意义是,具有某一国家国籍的人,其合法权益受到该国家的外交保护。

(二)国籍的取得方式有两种:

1、出生取得国籍方式:有三种。

A、血统主义原则,就是一个人出生时以父母的国籍为依据确定其国籍;

B、出生地主义原则,就是以一个人的出生地所属的国家为依据确定其国籍;

C、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其国籍。

我国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混合主义原则,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他依然具有中国国籍;但若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且定居外国,本人出生即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三是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且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

2、继有取得国籍方式: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申请人须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二是须出于本人自愿。且同时必备以下条件:①申请人是中国人的近亲属;②申请人定居在中国;③有其他正当理由,例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若本人未满18周岁,可由监护人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申请手续。在国内,可以向当地市、县公安局申请;在国外,可向中国外交代表机关或领事机关申请。上述机关负责受理申请并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然后由中国公安部审批。公安部批准并由有关公安机关发给证书后,申请人取得中国国籍,就丧失了外国国籍。

二、公民

(一)公民的概念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将取得国籍作为取得本国公民资格的法律条件。公民的概念在我国的使用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解放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用的是“人民”和“国民”两个概念。1953年的选举法开始使用“公民”作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1954年宪法正式使用“公民”作为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体。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沿用了这一称谓。1982年宪法也使用了这一称谓。根据本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在宪法学上,我国的“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属性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他是和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的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对应的词是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依据《宪法》序言第10段的规定,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以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属性的词。

2、范围不同。公民和人民所指的范围不同。二者是一个包含关系。公民的范围大?还是人民的范围大?当然是公民的范围大,公民当中不仅包含了人民,还包括了取得了这个国家国籍的犯人、精神病患者、未成年人,当然还包括拥有我国国籍的敌对分子。他的范围要比人民的范围大。并且公民的范围固定,只要具有中国国籍,你就是中国公民。

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不同的政治任务和政治需求,人民的概念是发生变化的。比如抗战时期所讲的人民和解放时期所讲的人民,是不是一个范围呢?抗战时期的政策是减租减息,地主实际上是包含在人民的范围当中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主是作为斗争的对象的。所以公民和人民的范围是不同的。

3、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公民当中的人民,是完全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而公民当中敌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限制。比如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他不享有政治权利当中的选举被选举权。有些义务是不能承担的,比如说为国家服兵役的义务。

4、公民通常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集体概念。

三、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含义:

1、权利,就是人们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生活中享有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权利。特点有:A、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权利体系中的基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普通法的立法依据,普通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那宪法当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就成为一个国家其它法律规定公民具体的权利的立法依据和基础。B、是稳定的权利体系。因为宪法本身具有稳定性,所以宪法本身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也具有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C、基本权利具有不可转让性。宪法里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公民的法律身份、公民的法律地位,不可转让,只能被剥夺,不能自动放弃。

2、义务也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基于这种责任,公民必须为一定行为,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里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例如: 法律要求消防人员在火灾现场必须救火,这就是对消防人员提出作为要求,那消防员的义务就是积极救火,如果消防人员不作为,那就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作为。咱们再说说不作为,法律规定不得假冒他人注册商标,A的义务就是不得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那如果A实施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之行为,就是触犯了法律。理解了作为与不作为,大家还要知道,公民义务是基于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公民对于义务的履行不具有选择性。法律强执行规定是指法律规定必须这样做,不能这样做的条款,具体体现为“应当怎样怎样”、“不得怎样怎样”,例如“转让房屋所得应当依法纳税”,这是要求作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是要求不作为。这些都属于法律强执行规定。

3、我们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称做基本权利和义务,它是公民最主要的、必不可少和最低限度的权利和义务。是公民享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具体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础。

(二)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

1、公民的平等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监督权;

5、人身自由;

6、文化教育权利、7、社会经济权利

8、特定主体(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和利益。)

(三)我国公民的五大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公民权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

人权是指作为自然的、社会的人所固有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及公民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享有的权利。

人权在法律上往往表现为具体的公民权利。公民权是公民权利的简称,与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公民基本权利是8个最基本的权利,公民权的涵义更广泛些。案例:上海“钓鱼执法”案件

今年10月14日晚,上海某公司司机孙中界驾驶面包车行驶在路上时,遇到一男子衣着单薄恳求搭车,男子上车几分钟后,孙中界的车即被两辆车包围、逼停,随即孙中界被指认涉嫌黑车经营,被罚款1万元。

孙中界回公司后遭遇指责。他认为自己遭遇了“钓鱼”执法,他无法接受自己做了好事反被冤枉,遂用菜刀切断左手小指以示清白。此事引发极大关注,一时间,针对“钓鱼执法”的追问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位置。

10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处理意见。浦东新区区长姜木梁在会上表示,“10·14”事件中确实存在使用不正当取证手段,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10月20日公布的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浦东新区政府为此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点评: 法治建设为何要靠血的代价来推动?这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法治建设,应当由个案的纠错转向健全宪法人权保障机制、确立良好的宪法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案例:江苏先育后婚考公务员者遭拒录事件

徐州女考生王莹于今年2月,报考了江苏省的公务员考试,王莹在笔试、面试、体检阶段都顺利通过,但在政审阶段由于此前“未婚生育”,属非婚生育,最终被组织部门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淘汰。9月7日,王莹向徐州市中级法院提交了诉状,分别将铜山县委组织部以及徐州市泉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诉至法院。徐州市中级法院认为“铜山县委组织部并非行政主体”,裁定对该案不予受理,同时告知王莹到徐州市泉山区法院起诉泉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点评: 《公务员法》规定了录用公务员的条件,以及不能录用的情形。本案当事人所在地的组织部门在政审时把她刷掉了,我理解主要是认为她未婚先育、品行不良好。将一个本属于个人私生活的隐私问题作为考察职业能力的条件,本身即构成了歧视。

五、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一)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广泛性表现在:第一,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人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我国现阶段的权利主体包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其他服从国家法律的人;即使那些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也仍然享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公民权利。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罪犯除依法被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以外,享有申诉权、辩护权、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控告权与检举权等等。第二,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从基本权利体系来看,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等。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平等性表现在:第一,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具体说来,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国家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任何公民,公民有权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服务;

3、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司法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法律,平等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平等地追究一切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比如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现实性表现在:第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表现为:

1、现实中迫切需要的,就明确予以规定;

2、坚持价值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3、虽应规定,但根据我国国情在长时间内做不到,就不予确认;

4、权衡利弊,不适合规定的就不规定。

第二,具有物质和法律的保障性。任何权利和自由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和法律作为后盾,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又采取许多措施来保障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某些公民只享受权利,而另一些公民则只履行义务。

第二,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如劳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第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将促使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义务的自觉履行将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扩大创造条件。

六、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宪法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保障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和受到尊重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但应当注意,权利和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其他相应的条件的限制。

我国现行《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防止滥用权利的限制性规范,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一条总的指导原则。

总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会受到限制,但我们也要注意,限制不是为了消灭权利和自由,而是必须适当且不涉及权利和自由的本质内容。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和最低限度的权利和义务,在公民权利义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是公民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反映。

知道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定了我国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对于这些权利和义务,我们了解了其特点是: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一致性。【课堂训练】

1、如何取得一国国籍?

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3、公民享有哪些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4、分析讨论: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的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篇2: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立足中考复习,综合复习有关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权利义务相关知识,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性和正确行使权利,学会用权利义务观点分析材料,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丫跑两会》我站累了,我需要一条凳子和一张桌子,我要上学。提问:我要上学这属于我们的那项权利?学生:(受教育权),那么我们在八年级的思品种学习过受教育权,知道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就是八下的思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授课

第一板块: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分别有哪些? 知识梳理:表格式的

材料分析: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提醒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板块: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 材料展示:浙江省推行《公民兵役证》制度……

提问:①有拒服兵役记录的适龄公民,超龄两年内不得享受

以上权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直面中考:各地中考题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第三板块: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展示材料:《林云的故事》

提问:①卢同学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林云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材料继续《林云的故事》

①“学不学习是我的权利,你管不着”。林云说的对吗?为什么? ②林云为什么被送进了少管所?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如何自觉履行义务?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是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学生分别举例):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做法律鼓励做的,必须去做法律要求做的,绝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直面中考:2011年烟台中考试题

(1)丁某的做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2)请你给楼下的方某出个主意,以解决他遇到的麻烦.(3)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突破难点)

四、小结

篇3: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一、越南1992年修宪的背景

1991年6月, 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召开了越共“七大”, 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 (又译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纲领》, 通常简称为1991年纲领) , 指明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取向, 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新思路, 提出要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越共“七大”提出应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尽快修改宪法。

越南1992年修宪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四点:一、在冷战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的形势下, 越南国会要把党和国家新的外交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二、越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基于此越共“七大”提出了修宪的任务;国会依据越共“七大”精神对1980年宪法进行多项条款的修改。三、国会要把革新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四、越南有以中国为师的传统,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并且取得巨大成功。

二、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变化——1992年越南国会对宪法相关内容的修改

越南1946年宪法、1959年宪法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内容。1992年宪法与1980年虽然都是在第五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但是, 1992年宪法相对于1980年宪法有了不少的变动。

1、1992年宪法第50条第一次规定了关于“人权”保护的内容 (“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政治、民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人权受到尊重, 表现在公民的权利上, 并规定在宪法和法律中。”) 1946年宪法第6条虽然规定了“越南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但是并未用“人权”或者“人权受到尊重”这类词句。1959年、1980年、1988年三次修宪, 都没有把“人权”写入宪法。“人权”是一国公民或身份不明的人应享受的由宪法、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与未明文规定的“人的权利”的总和。中国学者韩大元说过:“人权曾经被不少人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主张……, 21世纪初, 中国才正式承认‘人权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所专有的权利’”。越南1992年修宪时就把“人权”写入宪法, 这既体现了越共对马列主义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思维, 又给越南的民主发展、社会进步增添了亮点。

2、1992年宪法第53条:“公民有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 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和地方的共同问题, 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并在国家征集民意时参加表决。”前三部宪法都没有“国家征集民意时参加表决”权利的规定。越南学者陈文胜在《人民主权原则在越南宪法中的体现》一文中说, 国家征集民意并由公民行使表决权的情况从来还没有发生过。该文章认为, 国家征集民意的规定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不过笔者注意到:1992年修宪时, 增加了国会的职权——“决定”征集民意, 宪法又指出由国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征求民意;结合第53条 (1992) 的规定, 笔者认为, 第一, 这些变动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走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决心, 毕竟1980年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那一章没有与第53条 (1992) 类似的规定。第二, 越南国会代表是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这本身就包含征求民意的因素。第三, 主要推动国会改革的操作方式, 政治成本相对低很多。第四, 民意能否反映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做深入研究之前, 越南党和国家采取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3、1992年宪法第54条:“依照法律规定,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性别、社会成份、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 年满21周岁的公民都有国会和各级人民议会的被选举权。”1959年、1980年宪法分别在第23条和第57条有“不分社会成分”等类似规定。1946年宪法序言有“团结全民, 不分种族、性别、阶级”等规定。事实上, 战争时期, 军人地位最高。因为由贫下中农、城市贫民或工人为主体组成的军队作出了最大的牺牲。革新开放后, “公民不分社会成分, 都依法享有政治权利”才真正成为现实。

4、1992年宪法第55条、1959年宪法第30条、1980年宪法第58条都有劳动权或者就业权的规定, 但是, 实际上, 革新后, 越南党和国家才拿出新的措施逐步解决失业问题;革新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或混合所有制经济都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5、1992年宪法第57条第一次规定了公民依法自由经营的权利 (“公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自由经营”) 。这是发展商品经济必备的条件;宪法如此规定, 为将来越共党员正式被允许从事私营经济等活动做了铺垫并提供了动力。

6、1992年宪法第58条:“公民对合法收入、储蓄、住宅、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在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的资金、财产拥有所有权……”1946年宪法第12条:“越南公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保护”。1959年宪法删除了这一规定。1980年宪法只增加了“公民有拥有住宅的权利” (第62条第一款) 的规定。显然, 1992年修宪时, 着重把“合法收入、储蓄、生活资料等等”写入宪法, 这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对保护私产问题的重视。1992年宪法第58条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家等活跃分子更放心地投身于国家建设。

7、1992年宪法第62条:“公民有权依照规划和法律建造住宅。租用房屋者和出租房屋者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新增加的规定。1980年宪法中“国家加紧建设住宅, 同时根据总规划鼓励集体和公民建设住宅, 以逐步实现住宅拥有权。公平合理地决定国家管理的住宅的分配面积”的规定, 在1992年修宪时被删除。越南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不再把“建设住宅”作为直接任务之一;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交由市场逐步解决。住房制度改革后, 人们看到住房越来越商品化, 这有利于引导越来越多的民间资金、企业的资金投向住房市场、地产市场, 最终有利于人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8、1992年宪法第70条与1980年宪法第68条以及1959年宪法第26条都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92年宪法增加了“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各宗教祭礼场所受法律保护”的规定。

1946年宪法第一条第2款:“国内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越南人民, 不分种族、性别、贫富、阶级和宗教信仰。”这其实是间接地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10条又重申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权。

革新后, 越南对宗教组织及其活动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不过, 西方在肯定越南宗教状况改善的同时, 一些势力仍不时地拿宗教问题批评越南。越南目前有天主教徒600万人, 加上其他教民, 总人数庞大。如何既利用宗教的积极作用, 又防止敌对势力借宗教搞破坏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

9、1992年宪法第74条:“公民对于国家机关、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人民武装部队或者个人, 有申诉和控告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与控告, 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理解决。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任何行为应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 受害人有权获得物质赔偿和恢复名誉。严禁对控告、检举人打击报复或者利用申诉和控告的权利诬告陷害他人。”

1959年宪法第29条:“越南公民有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向任何国家机关举报或控告。这些举报或控告必须得到及时审理和解决。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0年宪法第73条与1959年的规定相似, 但是增加了“严禁对申诉人或控告人进行报复”的规定, 并且把“及时”审理和解决改为“迅速”审理和解决。

在以上问题上, 1992年宪法有不小的进步, 原因如下:第一, 删除了“违法行为”的限制, 说明公民行使申诉、控告权利时, 只要不是出于诬告陷害的目的, 可以不事先判断将要揭发 (申诉、控告) 的行为是否违法。首先, 不应将判断是否违法的责任强加于普通公民身上。其次, 即使公民中有人愿意承担这一责任, 也未必是他 (她) 能够胜任的。再次, 当时越南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情况并不少见, 删除“违法行为”这一定语, 确实必要。第二, “在规定的期限内”审理和解决——更严谨了;说明立法技术在进步。第三, 增加了给受害人“恢复名誉”——表明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认识加深了;立法严谨了。第四, 增加了“严禁利用申诉、控告权诬告陷害他人”的规定。革新后, 为升迁而诬告陷害仕途上的对手等情况发生频率不小, 1992年宪法增加了相关规定, 是必要的。另外, 这一新增内容可为刑法设立“诬告陷害罪”提供宪法依据。

还有其它变化, 例如:1980年前后, 越南知识阶层被人为地分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知识分子。革新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 越南知识阶层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1991年6月阮文灵在“七大”上指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 知识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知识界的作用更加重要。工人阶级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如果工人、农民本身不能提高知识水平, 不逐渐知识化, 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特别是我们正生活的时代, 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 正发生着一场科学革命, 并且现代工业技术正有力地、全面地影响各民族的生活、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变革本身。因此, 知识分子阶层的作用日益重要。”阮文灵还指出:“如果认为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提高, 从而降低工、农这两个基本阶级的作用, 将要犯严重错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阶层本来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以前他们都处在亡国的境地, 因为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农子弟,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起来的;有许多知识分子出身于其它阶级, 但在革命过程中, 自愿站到工人阶级立场上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爱国意识, 热情地为国富民强的事业做出贡献。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扩大联盟的基础, 从工农联盟扩展成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联盟。”1992年, 国会修宪时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阶层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写入宪法。这实际上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权利, 准确地说, 是消除了对知识分子的歧视。

三、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相关规定变化的意义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相关规定的变动, 体现了越南国会立法技术的进步和越南社会的进步;公民权利的扩大体现了越南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人权认识的深化;表明了越南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决心;公民权利相关条款的丰富、完善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因而为越南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摘要:1992年, 越南国会根据越共“七大”精神对1980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公民基本权利相关规定的变化主要有:第一, 史无前例地规定了关于“人权”保护的内容。第二, 增加“国家征集民意时公民有参见表决的权利”之规定。第三, 增加“公民有依法自由经营权”的规定。第四, 细化了信仰自由相关规定。第五, 消除了对知识阶层的歧视。

篇4: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王悦,西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摘 要:伴随社会主义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适应城市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市容修饰、文化设施兴修,需要拆迁的房屋越来越多,拆迁问题也油然而生。在拆迁的过程中,公民基本权利如何得以维护;决定,执行,贯彻拆迁的机关和个人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却值得思考和探究。本文将以公平概念为基石,以拆迁问题为落脚点,论述国家与个人在维护基本权利的公平。

关键词:公平;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拆迁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 第四款 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隐含了公民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时,公民在得到补偿后,配合国家履行职责的义务。其次,国家征用特别是征收土地时,涉及宪法的下位法《民法通则》中物的所有权转让,国家和公民间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物权转让的合同法律关系,主体是国家和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公民。在合同关系中,国家作为法律上特殊的人,此时,国家与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房屋抑或是土地的转让使为有效。再次,在拆迁问题上,上述法律关系两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符合宪法中平等权的规定,而其中,国家既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又是公民权利的保卫者,同时,公民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也是国家义务的承担者。所以此时,国家如何公平的处理国家与公民的法律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公平

秩序,公平,个人自由,这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这里的公平侧重于在社会层面以及法律意义上的涵义。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征收土地给予公民补偿就是一种社会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的分配。而公平的标准什么?根据结果主义理论,即事情公平与否,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结果主义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由18世纪的英国政治哲学家Jeremy Bentham(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它强调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任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都是公平的、合乎道德的。以此为标准,即使国家执行时采取暴力,胁迫,威逼利诱的方式,但只要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牺牲少数公民的房屋兴建社会服务设施,如医院,公园,学校等是公平合理的,此时,公平是土地效用的最大化。而行为主义,强调说世界上存在着绝对的普遍的道德准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任何行为只要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无论结果怎么样,就算其最终取得的结果是好的,也是不公平的。即追求结果的行为要严格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准则。在某种程度上,拆迁中,“公权失当”与“最牛钉子户”也是结果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对抗,在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公平的分配是结果主义与行为主义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应是对抗的关系。

三、拆迁问题现状分析

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拆迁不可避免,拆迁引发的矛盾普遍存在,土地征用和拆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还是一项常态性工作,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公权失当,少数公民勇争最牛钉子户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拆迁的出发点本是好的,在此过程中却造就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悲剧。2009年11月13日早晨,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女主人唐福珍以死相争未能阻止政府组织的破拆队伍,最后“自焚”于楼顶天台, 被烧得面目全非。数人被拘,数人受伤住院,政府部门将其定性为暴力抗法,被拆户控诉政府暴力“拆迁”。11月29日晚,唐福珍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剖析唐福珍案件,在该事件中,唐福珍的前夫胡昌明(2004年与唐李欢并协议房屋归胡是所有)在1996年8月在金牛区回镇金华村签订《建房用地协议》,此后再未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及用地审批手续情况下,修建面积1600平方米的房屋用于企业经营,此后胡对所房屋也一直未办相关手续。2007年8月,因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需要,金牛区有关方面与胡协调拆迁该建筑未果(根据了解金牛区的历史因素,只愿赔偿160万元,而胡要求赔偿800万元),即于2007年10月下达了《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胡不服提出了复议。市城管局维持了金牛区的决定,胡未提出诉讼;2009年4月金牛区城管局对该房实施强拆因遭唐福珍往自己身上傾倒汽油欲自杀而中止,2009年11月13日在金牛区城管局再次强拆时即发生了唐福珍自焚事件。根据以上客观事实的叙述,虽然行政机关因公权失当强制拆除房屋理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公民借拆迁要求高额赔款,用自焚等极端的行为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值得令人深思。在法律制定上,城市房屋拆迁原则所体现的相关立法精神很难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尽管根据宪法第13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根本,是上位法,是对法律规则的宏观把控和指导,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规定各个法律法规。因市政建设工程需要进行拆迁是否符合宪法中“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的范畴有待相关法律规定的考证。另一方面,国家赔偿标准没有明确评估标准与估价体系和机构,仅从金牛区的历史因素评估房价是不全面的,这也是造成有关机关与当事人报价160万与800万如此差异而未达成合意的主要原因。在国家行政机关层面,首先当事人胡某在1996年即违反相关程序与规定的情况下建造了房屋,且此后并未办理手续,2007年下达《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时隔10年的时间,行政机关才对违法建筑做出强制处理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在此事件中执行强制拆除房屋的行为曾因唐福珍的自杀威胁中止了一次,而行政机关并未对此作出相应的对策并再一次实行强制拆迁行为。另外在实践中,行政机关既是拆迁的裁判者也是拆迁的执行者,并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也并相应机关对行政机关人员者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情形进行审查。尽管唐福珍的案件让人发指执行机关暴力的执行行为,令手无缚鸡之力的市民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用自焚此等极端行为与公权人员进行对抗。客观上也反应,公民遇到公权失当并没有采取合法途径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公民为了获得更高的赔偿金,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牛钉子户的现象何尝不是造成拆迁矛盾激化的另一方面因素。(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篇5: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第一节

李海霞

2015 11 2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树立宪法权威;

2.了解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 3.理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二、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三、教法引导:小组讨论、案例研讨、讲授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看材料,思考问题:

1、物权法高调保护合法私产说明了什么?(小结过渡到新课)

2、杨武和妻子吴苹杨武和妻子吴苹不是来清理房子迎接大限到来后的拆迁,往屋里搬些液化气钢瓶、桶装水、炒锅、床板等生活用品,这样子,是准备与小楼共存亡,抵制法院的强制拆迁。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你认为开发商、房管局、法院、杨武夫妇怎么做才是最和谐的?

(二)新课教学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提问: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多媒体显示宪法的根本内容)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权利和义务——八项权利和六项义务 [教师点拨] 板书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展示材料]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为了处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体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学生思考]:《义务教育法》、《刑法》、《体育法》等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普通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板书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设问质疑]:通过对比,此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略)

[教师点拨]:说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过渡:当然,宪法不可能把公民的一切权利全都规定下来,只是规定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那么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哪些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呢?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板书)[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举例说明(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组同学举的例子又快又多又准。然后(教师多媒体显示)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板书)

师:从以上⑴---⑿例子中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什么特点?

生:(略)

1、公民权利和自由广泛性、现实性(真实性)(板书)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广泛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了公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享受到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公民是广泛的。例如,以能够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来说,选民占18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以上。真实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师联系导入时《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然后举例。例如,为了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也有辱骂他人,不听劝阻,处十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的规定,这样就把宪法的保障进一步具体化了。同时,我国还从物质上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例如,为了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国家规定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并根据实际条件与可能,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疗养院、休养所,来保障和增进职工的健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广泛而真实的。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我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

再看案例:(多媒体显示)

师:不知你们看了之后有何感想?它说明了什么? 生:(略)师点拨:(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明不论是谁,只要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和一致性(板书)

师:平等性包括哪些内容?

生思考回答后师多媒体显示:

第一,任何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第二,任何公民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六、当堂训练

同步68、69页

七、板书设计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四、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篇6: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教学内容: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识记:如何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 点)理解: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运用:公民如何正确履行义务; ⑵能力方面: ①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③发展性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遵纪守法、维护法制的观念,培养崇高的集体主义感情。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原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原则;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又应履行哪些义务?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懂得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和所应履行的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板书)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板书)板书观看视频资料:陈良宇案2006年夏掀起的上海社保风暴,波及上海政要、国企高管、民营企业富豪,风暴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权钱交易网:有数十亿元社保基金被挪用,数 十亿元国有资金被借用违规入市炒股等。历经近两年的侦查和审理,上海社保案终于在 2008 年4月11日迎来了最高潮——一审判决陈良宇。陈良宇从政治局委 员到阶下囚的起伏人生告诉人们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材料。(同学讨论,教师归纳)以上事例说明,在我国,无论你的官衔有多高,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我国在适用法律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内涵。(板书板书)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内涵 板书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等地适用法律。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义务。(板书)让学生阅读教材63页,加深印象。这就是说,虽然公民之间在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方面都有一律平等。比如说,我国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56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代表。又如,选举是实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方式。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成年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是文盲也同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又比如,法律规定公民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普通公民要依法纳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同样要依法纳税。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板书)。(板书 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板书)举例说明,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保 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板书)3)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板书)结合教材上的例子,说明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尽管我国宪法有明确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特 权,但在现实生活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还存在着某些事实上的特权。国家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各地机关都能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根本上杜绝特权 的滋生蔓延。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

2、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板书)。(板 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我国,权利和义务可以达到统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 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根本 一致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国家为人民,人民为国家,使权 利和义务真正达到合谐统一。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表现是:(板书)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表现是: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板书)权利和义务不可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承担的义 务。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 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二是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满足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受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要靠履行义务来创造,如果没有履行义务,那 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和实现的基础。比如:你要想有社会经济权利,想得到劳动报酬,那么,就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创造出财富,才能获得劳动报酬。劳动义务尽得越多,所得的报酬就越多。有 些人只想要权利,不想尽义务,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缺少社会责任感,就是没有 正确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事实上他们所要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板书)。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板书)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 人,就可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民更自觉地 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种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 义务对立起来。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2)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板书)义务。(板书)第一,公民要认真行使权利。(板书)第一,公民要认真行使权利。(我国公民享受的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

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每个公民都应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用好权利,做一个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青年学生尤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第二,公民要自觉地履行义务。(板书 地履行义务。(板书)第二,公民要自觉地履行义务。(板书)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家都自觉地为国 家、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来就能蒸蒸日上,国家就能更快地繁荣、富强。同进,也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总之,只有把认真享受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观看视频资料: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从 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护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同样,公民也 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板书 国家利益。(板书)(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板书)首先,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维护了国家利益,公民个人利益、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其次,国家利益要靠法制来维护,公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违反法律,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权利。公民在履行义务时 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板书)义务时,(板书(3)公民在履行义务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板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 题上,也会产生矛盾。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往往又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如果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向国家利益倾斜多了,照顾了公民的整 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又会影响公民当前利益的满足。国家工作的安排、政策的制 定要做到统筹兼顾。但作为公民个人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 利益。必要时,还应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如:三峡库区百万居民,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实施,他们一次、甚至两次搬迁,离开自己的家园,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风格啊!这正是公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事业的表现。小结:小结:本届课我们学习了,公民在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的时候,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以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巩固练习:作业)

四、巩固练习:(作业)1.有的报摊的摊主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提示语,噪音干扰了人们逛街、购物 的秩序和心情,影响了周围群众的休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一事实告诉我们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都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B.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C.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根本对立的 D.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时,不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

篇7: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2.了解国家利益的内容、国家安全的内容有哪些。

能力目标

1.提高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2.明确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3.提高对税收的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2.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我们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3.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重点

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难点

1.遵守宪法和法律。2.依法服兵役。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准备:准备教材中相关情景幻灯片和宪法规定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一:2017年热播影片《守卫者·浮出水面》剧情简介

电视剧《守卫者·浮出水面》是一部都市谍战剧,该剧讲述了三岛市潜艇基地正在总装一艘新型号潜艇,这个消息让D国情报机构打探到了。

D国情报机构了解到,正在总装的新型号潜艇采用高尖端技术,威慑力大,噪声低,于是D国情报机构企图通过网络和人力窃取机密,中国潜艇基地面临新危机。

期间洪少秋和叶焓组成专案小组,几经波折,洪少秋把侦破视角转移到了301研究所,并且抓出了内鬼,获得了叶焓信任。

历尽艰险,最终二人带领队友铲除了以高一天为首的犯罪团伙,“海螺号”潜艇下水成功。他们二人及其他队友很好地维护了国家安全。

故事二:2017年9月18日,日籍人员樋口健因涉嫌从事对华间谍情报活动被我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据日媒报道,从2015年5月至今,有12个日本人因涉嫌在华间谍行为被拘留。近年来,日本对华间谍活动似乎趋向频繁。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日本是“全民皆谍”。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2016年底,多张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高清照片出现在网上。照片中,我们的航母外形及诸多构造细节一览无余,甚至能看清航母舰岛武器开口的结构。

国产航母主船体合拢成型的消息早已被官方证实,但如此高分辨率的航母照片却是在日本共同社网站上流传开的,拍摄者是该社工作人员。

我们的国产航母正处于建设之中,严禁无关人员非法拍摄。在重重安保之下,日方人员还能拍到如此众多高分辨率图片,这个事情很让人震惊。

日本间谍主要通过哪些手段窃取中国情报呢?

总的来说,日本间谍一般采取利用公职、伪装身份、重金招募等方式进行谍报活动。利用公职身份公然地收集、试探、截获情报信息。比如一些外事官员、记者,就是利用公职身份,出入各种场所、接触到各界人物,有目的地获取信息。

伪装成商人、教师等各种职业,甚至可能伪装成垃圾清洁工,进行情报收集。教师小结:面对国家安全面临威胁,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一)遵守宪法法律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公民的权利,这节课我们学习公民的义务。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运用你的经验”,提出问题: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教师请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公民的基本义务有: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知识拓展】什么是公民的义务?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宪法和法律确认公民应履行的任务,就是公民的义务;②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履行或完成的任务,是公民最基本的义务。

1.遵守宪法的义务

(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

(2)做法: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知识拓展一】保守国家秘密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有关的问题作了规定。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绝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一经确定,就要在秘密载体上作出明显的标志。标志方法应按《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标志的规定》执行。

【知识拓展二】爱护公共财产的义务

《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第五十三条规定:“我国公民必须爱护公共财产。”

哪些东西属于公共财产呢?

凡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都属于公共财产。比如,学校的教室、桌椅,公共场所的电影院、公园、体育场,出门乘坐的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国家和集体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生产材料,还有矿山、油田、桥梁、铁路、公路等。公共财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是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受国家法律保护。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共财产,在我国已经蔚然成风,在各地,有很多“爱厂如家”“爱校如家”“爱店如家”的模范人物,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

湖北省枝江县董市镇桂花农业银行分社有两位年轻的营业员,一位叫潘星兰,一位叫杨大兰。1989年12月25日清晨,她们正在银行金库值班,突然听到一阵响动。两个蒙面歹徒,把4把匕首架在她俩脖子上,逼她们交出钥匙。潘星兰勇敢地与歹徒搏斗,身上被歹徒捅了11刀,左耳也被割下,疼得她昏了过去。杨大兰趁另一个歹徒不注意,把歹徒推倒在地,大声呼救,被歹徒连砍数刀,壮烈牺牲。潘星兰苏醒过来,发现银行的钱被盗,强忍剧痛,爬到外面报警。公安人员立即出动,不到48个小时,就抓住了那两个歹徒,追回了被盗的钱。潘星兰、杨大兰为保护国家财产,不畏强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也有这样的优秀代表。很多少年朋友都听说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那是发生在1964年2月9日的事,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新宝力格,有一对小姐妹,姐姐叫龙梅,11岁,妹妹叫玉荣,9岁。那天,她们帮助爸爸去放羊。没想到,刚走出不远,就遇到了暴风雪。羊群被风雪吹得四处奔跑,这可急坏了姐妹俩。羊群是公社的财产,决不能丢失一只!她们紧紧地追赶着羊群。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37摄氏度。龙梅、玉荣寸步不离羊群,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她们奔跑了70多里地,一直跑到白云鄂博火车站附近,才被人发现送到医院。当时,她们身上的雪全冻成冰,成了冰人。玉荣下半条腿被冻成了黑色。经过医生两个多小时的抢救,龙梅、玉荣才苏醒过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她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力保护国家财产的高尚行为,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如果我遇到那种情况,也一定会勇敢地保护国家财产。这种想法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我们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的机会毕竟是极少的。而且,只有在平时养成爱护公共财产的好习惯,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爱护公共财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不在课桌上、墙壁上乱刻、乱画,不随便摔桌子、砸椅子、扔黑板擦,不踢教室门,不用石子打路灯、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见到别人有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要耐心劝阻。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多为人民做好事,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

3.中学生要遵守宪法法律

教师提出问题:中学生该怎样遵守宪法法律?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教师总结: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具体说来,就是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二)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内容

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2.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2)做法: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知识拓展】历史上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人物事例

1.秦始皇大一统、郡县制;2.昭君出塞;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秦始皇修灵渠;5.汉初封王;6.汉与匈奴和亲;7.成吉思汗远征;8.文成公主出嫁吐蕃;9.元时忽必烈一统中原、确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10.左宗棠收复新疆;11.郑成功收复台湾;12.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平定三藩、收回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13.新中国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1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5.香港、澳门的回归;16.两岸三通……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

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教师总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知识拓展】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提高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意识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这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适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需要制定的一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立法工作的综合性法律。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任务,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制度,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法律的形式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国家安全法作出的一项重大规定,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心愿。

不怕千日无患,就怕一日不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并未因此而同步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对国家安全风险挑战认识不足,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不容乐观。有的群众和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忘记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要求,支持、配合、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识不强,甚至有所淡薄和退步。因此,国家安全立法必须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的举措,唤起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三)依法服兵役

1.原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2.做法:(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问题:你对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小结:这些做法是正确的。理由: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张某、卢某、孙某作为现役军人,没有做到这些,因此应当受处罚。

【知识拓展】一青年拒服兵役被依法处罚——被取消学籍、不得报考公职、两年内不得出境和参加国企招考 陈某,1995年出生,大专在读生。去年夏秋征兵宣传热烈的氛围和各级出台的优惠政策打动了他。带着对军营的憧憬,他主动报名应征,经体检政审合格后,9月份如愿穿上军装,被分配至兰州空军某部服役。然而入伍不久,陈某就后悔了——军营生活虽然丰富,但每天的训练任务繁重,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相对也不自由。陈某吃不了这份苦,认为当兵“划不来”,萌生了回家的念头。此后,陈某便以不适应北方生活为借口,三天两头装病不参加部队正常的教育训练,并多次递交回家申请。虽经部队领导反复做思想工作,并请来陈某家乡军分区、人武部、政府部门和其父母共同做工作,但陈某态度坚决,拒服兵役。最终,2013年10月10日,被所在部队做退兵处理。为了严明国法军纪,陈某被退兵返乡后仅一周,当地人民政府即根据《兵役法》和《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向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取消其家属军属待遇,收回已经发放的全部优抚金,罚款8万元,并明确不予复学、参加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招考,两年内不得出国、经商办企业。

(四)依法纳税

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2.做法:依法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知识拓展】沈阳庞大水泥偷税723.18万

沈阳庞大水泥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原为钱玉财,现变更为钱玉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经营水泥及水泥制品。经查,该企业利用购货方是本地区不索要发票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和个人,采取设置“账外账”等手段,将这部分收入不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2005至2007年间,共在账簿上不列或少列销售收入7617万元,造成少缴纳增值税431万元、少缴纳城建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各税费285万元、少代扣代缴法定代表人个人所得税7.18万元。

少缴上述税款的行为定性为偷税,追缴税(费)款723.18万元,并处所偷税款50%罚款,按日加收滞纳金,并以涉嫌偷税罪将其移送公安机关。钱玉财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五)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了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些义务都是宪法规定的,希望同学们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认真地履行这些义务。

公民基本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

1.遵守宪法的原因和做法 2.具体表现

3.中学生要遵守宪法法律

二、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内容

2.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

原因

三、依法服兵役

做法原因

四、依法纳税

做法

篇8: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在环境公民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衍生出从不同视角对环境公民权内涵的阐释。在这里, 我们倾向从一种伦理视角来剖析环境公民权的内涵。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的核心观点体现在公民自觉主动关爱环境的美德, 承认公民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总而言之, 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是一种整合公民环境权利、义务和美德的整体观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地考虑和解决环境问题。

近几年, “PX”成为环境问题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词语。系列PX事件的发生在公民环境维权等方面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空间。大学化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在2007年3月两会期间, 与一百多位政协委员一起向大会提出暂缓厦门PX项目的提议, 并认为PX是高度致癌物。该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各大媒体的转载, 同时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质疑。5月下旬, 有关倡议PX项目迁址的短信在市民中传播开来, 并把PX形容为“定时原子弹”。厦门当地的网络论坛中也开始讨论进行游行等活动的相关问题。此时, 厦门政府对本地媒体采取了严格的宣传限制, 并由相关负责人出面向市民们就有关PX项目的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但政府的这一作为却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 一场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的聚集活动在6月1日发生了。在这场突发的群体事件后, 厦门市政府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 最终做出将PX项目迁址的决定。至此, 厦门PX事件告一段落。

就在PX这个敏感的词语慢慢淡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时, 2011年8月, 一场台风又把PX吹进了大连市民的视线中。虽然台风的褪去也消除了对PX储罐的威胁, 但记者试图进入厂区进行报道却遭保安殴打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连市民的对PX的广泛质疑和抵制。市民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消息, 试图参照厦门PX事件的做法来向政府施压。大连市政府在市民们发起的聚集活动发生后做出立即停止PX项目并迁址的决定。结合这两次PX事件发展和结果来看, 虽然都以政府同意迁址PX项目为结局, 但市民在环境维权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和问题。

1.公民诉求目标明确, 聚集活动有计划性、有序的且为非暴力性质对抗

从PX事件中可以看出, 参与聚集活动的市民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将PX项目停止或迁址, 从而排除当地的环境污染隐患。聚集活动有计划地发起, 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收尾。这说明市民的诉求明确且单一, 不存在深层次诉求。有计划性地组织的聚集活动也始终受控制的进行, 并相对柔和的结束。从中可以看到, 公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也在逐渐提升。公民诉求的明确性使得事件的处理也相对简单, 并且是可以预防的。

2.公民对存在的环境问题隐患及可能后果的敏感度提升, 但相对缺乏更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PX真的像宣传信息中所说的那么可怕么?目前PX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是一种低毒物质, 其致癌性仍缺乏严密的科学依据。有化工专家认为, 化工厂的停产或迁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原料泄露和爆炸问题, 远比正常的安全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在PX事件中, 市民并没有直接感受到PX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的感知严重, 并缺乏相对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市民缺乏正确可靠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3.缺少有效沟通渠道, 解决方式相对单一

采用聚集性活动来进行环境维权在PX事件中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法。采取这种形式说明公民在环境维权中并没有能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同样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解释说明的传达也不够到位。

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应在环境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公民的认识、行为和道德上, 也体现在公民对环境的权利、义务和美德中。公民不仅有权利要求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加强公民的环境伦理感和环境美德也更能提高公民在环境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 在公民环境权利方面。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提高十分有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维权应是目的明确, 方式可行的。在维护自身合法合理的环境权利的基础上,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其一, 科学理性地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风险隐患, 对不实、不确切的消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通过PX事件可以看出, 市民对专家的言论几乎全部认同, 先入为主地给PX扣上了致癌的帽子, 而对于此后政府相关部门的解释不以为然。这同时也说明目前我们缺乏普遍有效的方式来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隐患。其二, 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对环境质量的诉求。PX事件虽均以较为温和的结局收场, 但并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维权方法。保证准确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沟通需要公民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三, 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捍卫环境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2013年6月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环节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降低了环境污染入罪门槛, 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也为公民采去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 在公民环境义务方面。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同时也应唤起公民承担环境义务的责任感。每一个人都应从意识和细节上都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承担环境义务。公民的环境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认识和改造环境上, 更应反映在对环境的责任感中。公民应自觉主动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后, 在公民环境美德方面。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首要的是要承认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不能因为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而放弃付出。公民环境美德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公民对环境自觉主动的关爱和善待, 这种自觉性基于公民对于自身主体性的承认, 对自身主人翁意识的肯定, 对自身责任感的确认。

摘要:本文对环境公民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并从公民环境维权的角度对PX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从环境公民权的视角来分析PX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理论与实际, 试图为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环境公民权,PX事件,环境美德

参考文献

[1]俞雪霞.公民维权抗争研究——以大连PX事件为案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45-47.

[2]张虎彪.环境维权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超越——以厦门PX事件为例[J].兰州学刊, 2010, (9) :115-118.

上一篇:移项教学案列下一篇:日丰解读中国卫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