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

2024-04-30

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通用8篇)

篇1: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节目策划书

 现实环境

一、背景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在吃方面也变得更加讲究。食客、美食家、吃货等的出现,则从另一方面体现国人口味的变化。衣食住行为人之根本,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是满足,今人在此之外加上品万种美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享受生活。而中国幅员辽阔,有八大菜系,淮扬菜、粤菜、鲁菜、湘菜,每种菜系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调方法各有不同,可以说,国人够有口福的了。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总共七集、每集50分钟的容量,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尝遍美食的同时又能遍览祖国风物,纪录片煞是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这样基本的要求。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文明丰富至如斯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生活品质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吃,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只吃味道,还要吃环境、吃服务、吃文化,吃健康。

二、企划动机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前些日子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地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看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有新的态度与措施。饮食行业发展到今日,大街小巷、五花八门,各种价位、各种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美食比比皆是。如何从千篇一律的店面经营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商家绞尽脑汁,着力打开销售额与知名度。美食老饕们也寻寻觅觅,力图享受到有特色、有内涵的精彩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资讯节目,是继《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之后的后续美食资讯类节目,更实现其为商家和消费者两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商家可以尽展己之所长,以此为基础展示自身特色美食功夫。而美食爱好者们则可以通过节目的推介,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到平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难辨优劣,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美食。大可以凭此慕名而来、亦可尽兴而去。 节目设定

一、节目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二、节目类别——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

三、节目主旨——让爱美食的人走进节目 让看节目的人走近美食

四、节目目标

借助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热点,重点打造一档精品的美食资讯节目,不仅仅做美食,还囊括了相关的综合资讯。力图达到“美食主动靠过来,观众自然看进去”的效果,打造口碑,铸就精品。

五、节目定位

这是一档集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将美食推介节目与菜肴烹饪节目于一身,力图更好的开发各地特色美食资源的服务资讯类美食节目,兼顾一定的娱乐性质。采用立体全面的推介方式,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优质精选的美食信息,商家现场展示、与美食爱好者们现场沟通交流。

六、节目形态——服务资讯类电视节目

七、节目风格

节目轻松、知性,提倡健康自然的乐活理念,不仅仅是推介美食、食肆,也将一种新的观念、想法带给观众。节目强调美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物,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认识态度,乃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自由的交流。

八、诉求对象(目标观众)

这档《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中提供的,一般都是相对偏于中高端,或是比较有历史文化蕴涵的食肆,通常不会包括街边的大排档等类似对象。所以,针对的目标受众也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受过一定教育,有相当收入的职业人士。他们讲究品味与格调,对细节与品质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讲求食物的味道,还对饮食的环境、包装、服务都有所要求。

九、叙事方式

不同于谈话节目,虽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单元是一定的,但是叙事方式会比较多样化。由于节目的目标主在于推介,其次是交流,同时力图兼顾娱乐性,因 2 而叙事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上随着每期节目所介绍的食肆各有特色,大相径庭,相应的节目叙事方式也就必须随之变化,不拘泥于形式以求更好的表现每家食肆的特质。

 节目流程

一、单集节目构成

节目不会明确剥离细分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但是会有较稳定的节目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片头、音乐

2.主持人开场白、简单迅速引入当期《舌尖上的中国》推介的美食、食肆 3.展示相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内容短片,包括相关美食的优势、特色、背景知识介绍

4.参映食肆的厨师现场烹饪表演,进行展示

5..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协助或模仿厨师;场外观众通过短信或网络平台参与节目

6.特邀嘉宾与观众试吃品尝,现场点评美食,分享心得体验、传播美食感受。7.结束、片尾

二、节目长度

每集90分钟,分为上下集播放(不计入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

三、播出时段

鉴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特性,偏向休闲、放松,但是又相对知性,因而策划每集节目在周末双休日晚20:30——22:00首播,并于次日早晨7:00——8:30重播。

四、播出次数——2次

五、节目集数——8集左右

 主持人

由于节目自身的特性,《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档美食节目,具有服务性、资讯性质,但同时又非常的注重节目中观众的参与度,强调参与度和娱乐性。

这档《舌尖上的中国》力图营造的是轻松愉快、健康自然的乐活氛围,因而并不希望主持人过于严肃破坏了现场氛围、打击嘉宾与观众的情绪;但也不希望主持人过于放松甚至太过“亲切”以至于给节目带来一种市井风气。《舌尖上的中国》需要主持人温和亲切,自然优雅、措辞简练,重在分享,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持人需要通过简单的话语向观众传达一种交流的态度,从而通过他们的引导加大观众的接受程度。

所以,主持人展示的应该是比较知性、自然的形象,这是由节目的定位决定的。如同在前文中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播出时推介的主要会是偏向中高档的食肆,所以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主持人自然是题中之义。

其次,主持人最好是一男一女搭配,均有一定的年纪与阅历,可以更好的引导观众。他们应该与目标受众一样甚至具有更成熟的思想、更健康的饮食理念。能够传达出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譬如凤凰卫视的一档乐活节目,主持人并不是专业节目人,而是两位知名的美食旅游家、自由撰稿人。节目不仅仅向观众推荐食府,也会向观众传达一种比较健康的理念和生活态度。因而观众的接受态度不仅仅关乎于节目美食的内容,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和相应的感染力也很重要。而各地美食资讯类节目,如果能偶尔请到当地知名的美食老饕参与节目,就会更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公信度(可以偶尔特约,也可以长期参与)。

另外,这档《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重点着眼于推介各地优质的美食资源,同时也强调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节目就不会仅仅止于主持人的解说与配合,影片的展示与播放。节目播出现场除了主持人,还会涉及到以下三类角色:

1.受邀厨师

节目现场会邀请当期的食肆厨师师傅来进行现场的烹饪演绎,这个过程会更帮助观众加深对于推荐的食肆、美食的了解,也有助于食府更直观、深入的向场内场外的观众推销自己的美食。观众还可以参与其中,乐趣无穷(譬如为师傅打下手,或是接受师傅的指导,现场DIY等等)。因而,美食师傅的表现非常重要,选择一位合适的厨师,不止要厨艺精良,还要能够表现出相关食肆的特色。在烹饪的同时要能够对美食进行一定的介绍讲解,因此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措辞技巧。节目组也应在节目前予以相关的沟通和帮助。

2.美食嘉宾

所谓“美食嘉宾”,是指一些对于美食非常有心得、体会,尤其相关资历比较突出的嘉宾。譬如国家一级厨师、美食协会会长、米其林特约美食评论家之类人士。因此,《舌尖上的中国》每期会邀请三至四名美食嘉宾。他们的评论相对于普通人会更加的客观、专业、深刻、全面,甚至会有独辟蹊径的新锐见解。并且,嘉宾们不会单纯着眼于美食的味蕾感受,也会看重食物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营养价值、烹饪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来源,栽种的过程等等。相应的,其意见会更有说服力,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和追随。作为这一领域的意见领袖,美食嘉宾的态度、表现很有影响力,可以为节目增色不少。

3.特邀观众

特邀观众会采用场外征集的形式确定,譬如说:在网站上针对节目内容留言,在节目中短信参与互动,事后给相关节目组来信,甚至是针对相关美食机构消费反馈的节目观众等等。可以自愿报名,也可以由节目组在以上人士中抽取。

对于特邀观众,并非完全的随机抽取,节目组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查和筛选。如同厨师与美食嘉宾一样,现场特邀观众的存在也是在为节目的主旨服务的。尤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强调节目现场的互动性,特邀观众就非常的关键。

特邀观众应该符合节目目标受众的一系列特征要求,才能有效地推动节目进程。《舌尖上的中国》的诉求对象即如前文所示,因而现场观众最好就邀请诸如:热爱美食减压的年轻职业女性、喜欢周末街头约会的新婚夫妇、多年对美食孜孜不倦的美食老饕等等。

观众的现场参与,可以大力烘托节目氛围,达成既定效果。他们在节目中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们来自观众,本身就是观众,有观众的思路,感受观众的感受。对于食肆来说,她们的意见和看法更加直接,也更具有指导性。

(2)他们是观众的代表,他们的切身感受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加直观、亲切,也更具有说服的效果,更易为电视观众所接受。他们的一句判断,有时甚至胜过主持人和食肆的千言万语。

(3)现场特邀观众合乎节目诉求对象的要求,自然也就成为节目整体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舌尖上的中国》与观众交流、产生共鸣。可以更好的营造节目氛围。帮助《舌尖上的中国》打造品牌价值,完善节目定位。

当然,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要兼具一定的娱乐性,所以参考CTV-2《美食美客·全国电视烹饪擂台赛》、《美食美客·三人餐桌》,东风卫视《料理美食王》、《满 汉全席》、《天天饮食》等美食栏目,邀请美女嘉宾或是知名网络写手等类似的策略也可以运用到节目中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或者庾澄庆(哈林)和邓健泓的《味分高下》大腕云集,每期都有知名艺人恶搞或者被恶搞。无线的游戏节目从来奉行对艺人整蛊不留情的原则,所以参与明星反而前呼后拥上来“献丑”。甚至以此为噱头,加大《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效力与知名度,扩大传播效益,吸引更多观众。

 节目的策划亮点

借助最近热门的《舌尖上的中国》,一切围绕对具体美食、食肆的推介展开,抓住这个时间,把节目的名气打出去。并且《舌尖上的中国》一般都是相对偏于中高端,或是比较有历史文化蕴涵的食肆,通常不会包括街边的大排档等类似对象。所以,针对的目标受众也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受过一定教育,有相当收入的职业人士。他们讲究品味与格调,对细节与品质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讲求食物的味道,还对饮食的环境、包装、服务都有所要求。

我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向观众推荐优质美食的服务资讯节目,其相关介绍细腻丰富,另外还邀请了相关食肆的厨师进行现场烹饪展示。现场观众均可以参与其中,互动、品尝。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短信和网络参与节目,发表意见与建议或者发表看完纪录片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而《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特点还具有以下三点:

1.指导性——节目组搜索并筛选了本地大量的美食信息,将其中最优质的挑选出来呈现给观众。这些食肆的信息丰富翔实,极其具有指导意义。

2.互动性——节目设置中不仅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且还有介绍商家和美食的VCR短片,也邀请了厨师现场烹饪,更有观众互动参与,品尝与鉴赏。

3.娱乐性——有精心制作的短片,大厨现场的烹饪表演,观众的互动游戏,场外参与,节目更富参与互动性。

另外,虽然现在美食类电视节目比较泛滥,但是《舌尖上的中国》因为针对的是本地中高端美食资源,市场细分到位,垂直性强,这保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另外,《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单纯的美食资讯节目,强调互动,兼顾娱乐。节目复合性强,也是《就是爱美食》的独特资源优势。 节目的形象包装

栏目的包装:

栏目包装是指栏目的识别系统、视觉包装、音频包装等栏目文化识别系统。视觉识别是栏目的名称标准、标识、话筒标志、主持人背景、记者采访服、采访车装潢及其它识别元素。视觉包装是指栏目的片头、片尾、片花、子栏目片头、栏目宣传片、栏目定位宣传片等。音频包装是指栏目主题歌、主题曲、片 头曲、片尾曲、标识音符等。栏目的形象提升,被社会和观众认同的速度和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栏目的整体包装。

十一、节目包装

风格:色彩亮丽、节奏欢快、活泼简约,体现少儿栏目的特点。

包装内容:演播室设计、片头、片花、片尾、栏目热线、电话指示标、各板块图标等。

1、片头设计15秒。片头设计要体现亮丽、时尚。

构想:白色底,三条飞舞的红色绸带,节目名称用金黄色的字,娃娃体,背景中加上一些不同颜色的小泡泡。白色代表未成年的世界纯真、纯洁,寓意着孩子的世界是一片净土;飘动着的红色绸带代表健康成长;字体的金黄色象征着快乐;不同颜色的小泡泡代表孩子们的各色梦想。

2、演播室:实景设计。总基调:温馨、时尚、富有动感。

 节目的前期筹备

《就是爱美食》的创作思路比较简单,一切围绕对具体美食、食肆的推介展开。每一集事前,节目组都会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合适的商家,在进行协商洽谈。随后就开始相应美食介绍短片的拍摄制作。完成以后,就展开节目现场的录制工作。

一、工作人员设置

节目制片人一名,对栏目的生产进度、拍摄质量、制作环节和经费收支负总责。敦促栏目确保创收和质量的双提高。

执行制片人两名,负责协助制片人开展工作。

主持人男女各一名,负责节目串词的编写,把握节目节奏,调动节目氛围,促进厨师与美食嘉宾、现场观众的交流。

编导两名,负责每期节目的策划、撰稿、导演,把握整个节目播放及相关事宜。摄像三名,统筹负责外景拍摄(美食、食肆背景)、节目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三名,负责剪辑、合成、节目包装等系列工作。

长期嘉宾6-8名,长期聘用,参与节目制作,提供美食体验。

二、节目宣传

1.《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主要的宣传手段是电视广告,尤其是本频道的电视广告。两者的受众会比较接近,甚至有大部分可以重合。观众养成了一定的观看习惯,对本频道节目的接受度也会更高一些。并且《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火头可以带动这项节目。

2.其次,依托于网络交流平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本身就设置有互动性非常强的网络平台,因而可以在网站上定时发布节目信息、节目预告、播放节目内容,引导观众积极参与。

3.市区户外广告,这是由《舌尖上的中国》本地美食资讯节目的特性决定的。投放在市区的灯箱、站台、布景板、公交车身的广告宣传,都可以高效率被本地观众关注到。

4.各地电台广播,因为,各地广播的收听对象基本可以确定是各地本地人,这是比较有利的。并且,现今广播系统细分比较明确,譬如交通广播电台或是音乐广播电台的受众群就相对符合节目设定,都是比较适合投放广告的目标。

三、对节目市场分析进行筹备

首先,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止吃饱,还要吃好。除了味道正宗,美食的营养、环境、服务、烹饪方式、健康理念等等都日益受到重视。有需要就意味着有市场,美食行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造成了不小的烦恼。自然,美食资讯类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舌尖上的中国》的市场细分相对比较到位,瞄准的是当今饮食行业发展的主流,以中高端食肆为卖点。诉求对象也比较具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性竞争,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最后,《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设置比较合理,较之普通美食资讯类节目,信息更为全面细致,节目复合型强,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段。节目有效地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 节目的经费预算安排

节目的大部分经费来源于广告

广告市场分析

1.栏目冠名/特约播映、整体栏目冠名

(1)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舌尖上的中国》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或是直接采用《XX赞助商 就是爱美食》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舌尖上的中国》片尾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手法。

(2)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开始,主持人都会以“欢迎收看《舌尖上的中国》,本节目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来提醒观众注意;节目尾声亦然。

(3)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标识上活动展示,突出广告商的标志(通常持续显示在电视屏幕右下角)。

(4)节目中播出的美食相关短片,首尾都展示广告商标识。

(5)每一个节目段落间,中途插播展示广告商的短广告。

(6)现场设备,如话筒,大屏幕,布告板,烹饪设施,嘉宾观众的桌椅等等,都可以加以广告商标志。2.上下半集间插播广告

《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上下两集播放,中间插播广告。尽量以节目赞助商的广告为主。

五、投入产出

《体育新闻》栏目策划文案中就投入产出比的表述是这样的:按照辽宁电视台自办节目经费标准150元/分钟计算,《体育新闻》卫视版全年经费预计为20*150*365=1095000(元),如果加上各种版权费和重大赛事的特别报道经费1000000(元),总计2095000(元)。

广告创收预计:午间版和晚间版两档播出时间段的广告报价分别为4800元/15秒和7200元/15秒,按每档新闻一分钟的广告时间段,全年最高收入为(4800+7200)*4*365=***元,假设按2折优惠和60%满档率,则全年广告收入应为17520000*20%*60%=2102400元。收支相比,还会有部 分盈余。因此,可以说栏目的投入产出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以上为本论证项目负责人对《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中整体内容的归纳与摘录。下面根据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按照辽宁电视台编委会就栏目方案论证所制定的五项基本要求,本项目负责人对该栏目的策划文案,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由于信息的来源与数据的采集很有可能不够准确,挂一露万之处在所难免,如有论证不够准确和错误的地方本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篇2: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

背景浅析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迅速风靡于网络,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有温情,现在就跟着《舌尖上的长春》走进长春市的大街小巷,搜罗长春地道的美食。《舌尖上的长春》是继《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之后的后续美食资讯类节目,更实现其为商家和消费者两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商家可以尽展己之所长,以此为基础展示自身特色美食功夫。而美食爱好者们则可以通过节目的推介,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到平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难辨优劣,隐藏在长春街头巷尾的各种美食。节目设定

一、节目名称——《舌尖上的长春》

二、节目类别——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本地美食资讯节目。

三、节目主旨——让爱美食的人走进节目 让看节目的人走近美食

四、节目目标 借助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热点,重点打造一档精品的美食资讯节目,不仅仅做美食,还囊括了相关的综合资讯。力图达到“美食主动靠过来,观众自然看进去” 的效果,打造口碑,铸就精品。

五、节目定位 这是一档集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将美食推介节目与菜肴烹饪节目于一身,力图更好的开发各地特色美食资源的服务资讯类美食节目,兼顾一

定的娱乐性质。采用立体全面的推介方式,为移动电视的观众提供优质精选的美食信息,商家现场展示、与美食爱好者们现场沟通交流。

六、节目形态——服务资讯类电视节目

七、节目风格 节目轻松、知性,提倡健康自然的乐活理念,不仅仅是推介美食、食肆,也将一种新的观念、想法带给观众。节目强调美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物,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认识态度,乃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自由的交流。

八、叙事方式 不同于谈话节目,但是叙事方式 会比较多样化。由于节目的目标主在于推介,其次是交流,同时力图兼顾娱乐性,而叙事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上随着每期节目所介绍的食肆各有特色,大相径庭,相应的节目叙事方式也就必须随之变化,不拘泥于形式以求更好的表现每家食肆的特质。

节目流程

一、单集节目构成 节目不会明确剥离细分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但是会有较稳定的节目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片头、音乐 2.主持人开场白、简单迅速引入当期《舌尖上的长春》推介的美食、食肆 3.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协助或模仿厨师; 场外观众通过短信或网络平台参与节目 4.特邀嘉宾与观众试吃品尝,现场点评美食,分享心得体验、传播美食感受。5.结束、片尾

二、节目长度 每集5分钟(中间不插播广告)

三、播出时段 待定

节目的策划亮点

篇3:舌尖上的中国

青岛民俗馆: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瑛飒:有谁是看《舌尖上的中国》跟我一样——泪水比口水流得快的?难得的纪录片——扑面而来的质朴的生动的生活气息能渗入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让我瞬间就泪流满面了。这才是中国,这才是朴实的中国人!

张艾薇:看《舌尖上的中国》,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隐忍知足。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后说:“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看着那一张张手捧各种米面食或骄傲或腼腆的笑脸,我一下心酸至极。全部的希望,听上去多么绝望。

在柳州河东开家甜品店:竹园竹升面店亮相《舌尖上的中国》不到一个月,竟然遭遇业主敲竹杠,房租从9860元/月涨到18000元/月,店家无法承受,无奈本月18日租期满时关门。高租金最终是转嫁到顾客头上的,如果螺蛳粉也因租金而结业……20年前,广州遍地云吞面,现在呢?

悠悠鱼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投入热情并且热爱它,踏踏实实的,就会做出不一般的成绩!让简单的食物也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好!

束霜天: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在片中露脸的广州和平路竹园竹升面馆人气大涨。但房东也要求铺租加倍,竹园竹升面馆不堪承受,贴出告示将停业,另寻店面。真是成也舌尖,败也舌尖。不论是房东还是馆主,都是商人,升价也罢,迁出也罢,等“舌尖”收回去了,谁还会记得舌尖上的东西呢。

业未成心向之:《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真有央视的风格,不过毕竟是个美好的影像。

航头统战之家:今天推荐大家观看央视最近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精致而源远流长。这部片子反映的就是中华各地美食的生态。

篇4: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文化的视觉语言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也是对中国食文化的影像记录。它受到追捧的原因不仅是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氖围,更是国内乃至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与探寻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为什么会存在?这与持续高涨的中国热有关,更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五千年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中积累与创造的文化元素在世界独树一帜,这些中国元素的发展演变,凝聚了国人的智慧,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食文化的缩影,中国食文化从色、香、味这三种感官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文化。食文化的这三种感官最普遍、最容易、最首先被人民所感受到便是“色”一食物的颜色、食物的色泽。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递的过程中,色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它的视觉语言。当下,我们所感知的中国文化集成了中国历代以来的主流思想,中国色彩是中国文化的视觉语言。

色彩跨越了国界与时空,它是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与色彩相关的意识形态的体现。探寻视觉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语境,感受中国色彩文化的表达,需要追根溯源地从它成为中国色彩文化现象的情境中寻找线索。

在不同的朝代,统治者会以多种形式传递统治思想来实现他们治国安邦的目的。思想的传递则是靠行为的统一、习惯的养成、文化的最终形成来实现。至今秦朝对于中国文化的印记还深深地烙印在陕西一带,镌刻在青铜器上,空灵地回响在编钟之间。这便是探寻中国色彩文化线索的路径与方法:还原到当时当景的主流思想情境中,去感受色彩被赋予的文化寓意,以及它留存至今仍可被发现的文化印记。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法家、墨家、儒家这三家集大成的思想流派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最具渗透力与影响力,其中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国色彩由“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儒家看重的色彩不是空间方位色,也不是视觉印象色、情感表现色,而是象征色,是人伦现象界合于“礼”的象征色,它象征着德行、尊卑、等级、秩序等伦理内容。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这种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则对人为的艺术持否定态度。如老子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而庄子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竭力主张“无为”、“无欲”和“无知”,恢复人们的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道法自然”这种淡泊无为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而这又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5: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如潮汕人爱“鲜”一样,中国人爱舌尖上的味觉享受。一部纯中国的高端美食纪录片就这样腾空出世,一夜间“a bite of China”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舌尖上。但这种感情并非一夜间短暂产生的,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食物呢,我想这得问问我们的老祖先吧。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仅仅是为中国人而造的吧,中国人的食物不像欧美人那样随便百搭,不像日本料理那样呆板模式化,更不像现代化建筑那般的灰调冰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必定会造就这样一种使外来文化也无能为力的“中国风——饮食文化”。通俗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很屌,外国人不会懂也学不来。

时间紧迫,仓促只把第六集看完了。但其中精髓已领略在心。“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饮食的五种基本调味选择,可以说是ABCDE选项,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很难出现单项选择。现在人人都爱重口味,因此多项或全项的口味选择通常是“delicious”。

试分析这个节目,精辟总结出以下几点:

制作:中国首款饮食纪录片,精美制作,画面高清,拍摄角度独特,色彩鲜亮。拍摄手法、剪辑手段、音乐、灯光、美术造型、取景等与纪录片内容、纪录片节奏、主题等糅合得贴切、自然并紧扣核心思想。

内容: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小人物到大城市。视点鲜明。取材有方,选取了广东潮汕、广州、厦门、四川乐山、重庆、江苏等地的饮食,在与各地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层面上,表现中国人饮食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又高于传统生活意义。

视角:选取小人物故事视觉角度立体,贴近大众生活。地域横跨半个中国,囊括进几个独具代表性的小人物饮食劳作生活小故事,使其环环相扣。趣味性故事穿插其中,设计线索有料——有人物性格、人物背景、人物关系、人物代表性事件串联成一个不会枯燥略带温馨情分的民间饮食故事。

篇6: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篇7: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

1)自然的馈赠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激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一样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一样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可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我的乡土人情!

篇8: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周易·系辞传》是这样描绘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文化发源于先民观天察地的活动, 是师法自然、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结果, 其最终目的在于, 通过“以类万物之情” (即类比) 的方法, 贯天通地, 融汇万物, 并进而使人在认识、体悟自然的基础上, 师法自然, 回归自然, 和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是人类精神之母, 善待自然, 汲取文化, 这是从古至今老祖宗积累下的智慧, 今天, 《舌尖上的中国》便是这种智慧的展现。从第一季开始, “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每一个朴实的名字后面都是层出不穷的美食和渊源深厚的文化。第二季也不例外, 从“时节”出发, 跟随着“脚步”, 得到了“心传”, 聊到了“家常”……其实,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大本营, 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大熔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绽放。

传承

好味道, 是传承老祖宗的精神。

《庄子·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说, 指出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 即定心。这也是舌尖中的人物所传达出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1·时间的味道》里的“虾酱奶奶”令人印象深刻。在香港大澳岛上, 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这是一个眼神平静如水的的老人, 岁月淬炼了她的沉着淡定, 虾酱成了她漫长时光里的寄托与陪伴。不做虾酱的日子里, 老奶奶习惯看着墙上的一张照片, 看着看着就哭了, 原来照片上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 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小小的虾酱, 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 更是爱人精神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更是用了整整一集的时间讲了老祖宗的“传承”。“心传”本身是佛教语, 意思是以心传心。禅宗指不立文字, 不依经卷, 以师徒心心相印传授佛法心。不管是苏州点心的师徒相传, “挂面爷爷”的家族传教、还是本帮菜的体系传授, 美味的每一个瞬间, 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这之中, “挂面爷爷”的故事最吸引观众。“挂面爷爷”张世新是陕西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 节目组找到张家的时候, 老人已经身患骨癌多时, 家人一度很反对其上节目, 可是在“挂面爷爷”的坚持下, 节目组终于顺利拍到了老人亲手制作的空心挂面。而在《心传》一集播出后不久, “挂面爷爷”就去世了, 负责拍摄“挂面爷爷”的导演回忆道, 找到老人时, 他那浓重的陕北口音掷地有声:老祖宗的手艺, 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 传下去的。“仿佛冥冥中是他托付我记录下他渴望流传下去的手艺”。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传承还体现在, 其在传递人间温情的同时, 亦没有回避一些社会层面的问题, 展现了劳动人民生存的艰辛与坚韧, 与中国这个农耕文明深厚的古国形象不谋而合, 获得了应有的“沉重感”与更深刻的“真实感”。

片中对陕北农民老黄生活的记录就十分精彩。片中老黄用古老的石碾子磨面, 然后用手加水揉面, 导演在这里给他额上的汗水做了特写, 暗示他对这一古老饮食方式的坚守。接着, 揉好的糜子面被搬上热炕, 并盖上陕北特色的花棉被以发酵。第二天一早, 影片就展现灶台上那一个个热气腾腾、亮黄美味的黄馍馍, 这就是当地农民最真实、最普通的饮食生活, 让人倍感亲切。镜头没有过度渲染老黄田园生活的“诗意”, 而是不失时机地揭示他平静生活背后的艰辛和生活哲学。他一边升火一边用陕北方言说:“辛苦就赚来钱, 不干, 懒的人没人给他钱。”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 有无数像老黄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扛起生活的艰辛, 靠勤劳坚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有嘉鱼县的圣武、茂荣兄弟, 他们徒手挖藕的工作极其辛苦, 面对镜头, 他们坦言辛苦就是“为了生活!多挣几个钱”, 并自豪地说:“家里盖房子的钱和孩子读书的钱, 全是我挖藕挣的。”工棚里, 计算机的声音与漆黑的湖面融为一体, 这一细节可谓传神, 令人回味。尤其令人感慨的是, 在寒冬里辛苦作业的挖藕工人们, 竟希望天气再寒冷些, 这样藕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此矛盾的心理, 让观众感到些许心酸。为了挑起家庭重担, 这些挖藕人不惜承担更多苦痛, 这份担当和意志着实令人钦佩。可见,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回避生活中艰辛、沉重的一面, 而是挖掘其背后更深刻、更积极的意义, 深化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体现出强烈的不屈服意识。

食物是人创造的, 是人感情的寄托, 是人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有像虾酱奶奶、挂面爷爷、老黄这样的传统手艺人的坚守才有灿烂丰富的中华美食, 才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代代的传承。

团圆

真正的美食, 因团圆分享而完满。

《礼记·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最能代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同时可见, “家”的概念在老祖宗眼里与“国”并重。家是国的基础, 国是无数小家的集合, 正是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 使得美食的分享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传统中国食物总是蕴含着美好的家庭观念, 阖家团圆的饺子、甜美黏腻的汤圆、香甜可口的月饼都是家庭凝聚的象征。现代城市化的推进令传统大家庭逐渐分裂, 小家庭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 但只要是节日, 子女们的小家总会在大家中重聚, 和美的家宴也就有了重要的伦理意义。《舌尖上的中国》里, 孩子们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回家吃饺子、包汤圆的欢聚场景中, 而父母的关爱表现在孩子们回来时端上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 回去时备好他们从小爱吃的豆瓣酱、年糕、腊肉。“中国人心里, 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了对父母、家庭、故土的思念, 传统的伦理以非说教的温情方式展示, 传统中的孝顺、家庭和睦的伦理在家宴欢乐中自然地实践, 触动着观每位观众的心房。

家庭给每个成员烙下最初的, 也是最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 形成独具家庭特色的饮食文化。“家的味道”或者“妈妈味”成为无数人一生的记忆。比如苗族女孩龙毅, 至今回忆起童年时母亲为她做的腌鱼, 依然兴奋不已;摄影师白波对母亲做的“焖面”念念不忘, 觉得“有说不出来的好吃”。温馨而直观的家庭画面, 与主人公朴素而真情的旁白巧妙融合, 充分展现了那份源自家庭的温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叙事方式, 继承了传统的家文化, 回到了亲情的源泉,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情感天地。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细节。镜头拉近, 小女孩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多么漂亮呀”, 可爱的宁宁忍不住赞叹糯米的雪白, 这时画外音响起:“等宁宁长大的时候, 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 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 承载着家庭的味道, 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美食的味道牵连着儿时记忆, 流淌着家庭的血液, 这种与记忆、与成长相连的美食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感受得到。

敬意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美食家。

《庄子·外篇》说:“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蜕也。”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 人本身就是自然之物。人既然是自然之物, 也就融于自然、通于自然、同于自然。因此, 人应该善待自然, 对自然怀有敬意与感恩之心。

舌尖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过, 自己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的。

这种“敬意”也以“民以食为天”、“食道即天道”等更加具体的理念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传递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1·自然的馈赠》就花了整整一集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片中分别介绍了藏民采松茸、山民采冬笋、渔民捕鱼的故事, “猎而不绝”的思想贯穿其中, 体现出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中国人不仅讲究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也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自然的限制, 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利用自然。食材本来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赏赐, 通过人类的智慧把它烹饪出来, 则是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成就。

舌尖系列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利用天然食材的智慧和背后的文化意蕴。不论是主食的历史变迁, 还是食材的“转化灵感”, 抑或是时间对食物的“二次制造”, 以及厨房里的烹饪诀窍与五味的和谐搭配, 都体现了人们对食材自然属性的理解和运用。“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注解。山东烙饼、西安肉夹馍、羊肉泡馍、新疆烤馕、卤水豆腐、过桥米线、酥油煎松茸、黑陶琵琶肉、西湖醋鱼、上海醉蟹……一道道美食的背后都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是这位大美食家的巧手展现……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以轻松自在的美食纪录片的形式, 带领观众开启了寻找中国饮食文化的绚丽旅程。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一位位充满热情的“美食家”, 一个个动人的美食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为国人营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让人食指大动。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成功尝试, 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从日常饮食到古老习俗, 从自然环境到人世温情, 从饮食文化到哲学智慧……《舌尖上的中国》还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凸显了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描绘出一幅集博大的人文关怀、诚挚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乡土情缘为一体的绚烂蓝图, 展现了当今中国活力与古典并重的魅力形象, 使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跃入世界的视线, 展示其夺目的光芒。

舌尖上的, 不仅仅是美食。除了味蕾的跳跃, 更有心灵的碰撞。这份舌尖上的文化大餐, 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摘要: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 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 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 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柏华英.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谈纪录片的文化功能.新闻实践, 2012, 8.

[2]李慧.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及传播——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新闻爱好者, 2013, 10.

[3]鲍繁.味蕾的诱惑故乡的滋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审美分析.新闻窗, 2013, 5.

[4]黄绿新.味蕾的诱惑故乡的滋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审美分析.文学教育 (中) , 2014, 8.

上一篇:渭源县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评实施方案下一篇:电仪车间年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