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健康

2024-05-21

舌尖上的健康(精选十篇)

舌尖上的健康 篇1

关键词:舌尖上的健康,教学探索,公共选修课

1 开设《舌尖上的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 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在人们领略美食文化的精彩时, 也开始关注饮食的健康, 在品味舌尖上美食的同时, 更是希望能够体验到舌尖上美食所带来的健康!在这个充满污染的世界上, 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水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 想找到完全不含有毒成分的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使自己保持舌尖上健康, 找到健康生存之道?针对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笔者开设了《舌尖上的健康》这门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文、理、工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技术类理论修养课程, 旨在通过讲解食品、医药、添加剂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使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建立健康饮食的途径。

2 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 他们选修这门课程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 一定要精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一定要新颖并突出时代特色, 统筹兼顾, 避免或者少出现一些专业性很强且难以理解的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并学有所获。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精心安排了如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笔者没有讲健康, 而是南辕北辙的讲了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让他们更加渴望获得有关健康的知识;第二章讲日常食品安全, 让学生尽快摆脱食品安全恐慌, 使他们掌握健康的饮食规律并学会识别、选购、烹饪安全的食品;第三章健康与营养, 重点讲授蛋白质, 水, 脂类, 糖, 维生素, 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让学生了解膳食均衡的重要性;第四章健康与饮食, 重点讲授酸、甜、苦、辣、咸、鲜、涩、香8种调味剂, 食品添加剂以及饮料中的独有化学知识, 让学生了解食品为何具有不同的风味;第五章健康与药物, 重点讲授常见的一些药物及其副作用, 让学生对药物有个系统的了解, 生病时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其从食品安全恐慌到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 懂得如何去捍卫舌尖上的健康。

3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地位, 往往是由于具有考试压力而不得不学习, 在压抑的环境中, 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舌尖上的健康》作为一门选修课, 笔者不希望再像专业课一样要求学生, 为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采取如下措施:

(1) 不做考试要求,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哪些食品安全问题, 怎样吃才更健康, 哪些食物更有营养, 食物加工过程中存在哪些健康隐患等等, 在课程结束时只需学生结合上课内容提交一篇调研论文, 写作也不必拘泥于研究论文的条条框框, 让学生零负担的进行学习。

(2) 在课堂上, 采用多媒体教学, PPT课件多图片, 少文字, 把专业内容故事化, 增加课程的生动性, 尽量通俗易懂, 接近生活。比如讲维生素A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 (即夜盲症) 的故事, 讲维生素C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怪病 (即坏血病) , 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下来的故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的启迪, 不直接灌输知识, 注重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参与到讲课过程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结合视频, 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更加生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本门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适时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此视频,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美食和中国美食文化, 而且可以此为契机引入健康这一话题。比如在放金华火腿、苗家腌鱼、南安腊鸭和茶香烟熏鸭时, 可以适时为学生介绍:腌腊、风干和烟熏等方法是食物保存的古老方法, 这样的保存方式赋予了食物独特的风味, 但也存在饮食安全问题, 因为烟熏气体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质苯并芘, 腌制过程产生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 这些色香味俱全的传统美食尝一尝可以, 但常吃对健康不利, 还可能把“美食”变成“毒食”, 应该注重事物的辩证统一, 引发学生对舌尖上健康的思考。

4 结语

总之, 《舌尖上的健康》作为一门大学公共选修课, 一定要与时俱进,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科普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俗易懂, 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将课堂教学打造成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盛宴, 让学生在看图片听故事或看视频的过程中就掌握学习的专业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舌尖上的健康, 使其培养出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以致用, 真正的体现出《舌尖上的健康》这门课程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宋莲军.对高校开设《营养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4) :238.

[2]徐芳.“饮食与健康”选修课教学如何抓住学生兴奋点[J].经验交流, 2014 (2) :77.

[3]熊匡汉.关于大学选修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 2006 (6) :51-54.

[4]李慧芸.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2015 (2) :82-83.

舌尖上的爱 篇2

舌尖上的爱

作者/湖北谭祥云

当医生确定诊断结果为糖尿病时,我的世界彻底崩溃了。

医生对妈妈说:“这样小的女孩患糖尿病在丹江口市实属罕见。”

我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教室,我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老师边给我妈妈打电话,边把我往医院送。为了急救,老师选择了离学校最近的一家社区医院。医生检查后结论是感冒了,打几天针就好了。

一连打了5天吊瓶,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原来还能吃点儿水果,少量饮食,可现在我完全没有了食欲。看到瘦削如柴的我,妈妈不知所措,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云云,你想吃什么尽管跟妈妈说,妈妈给你买。”我无力地摇动仿佛没有感觉的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妈妈急了,给远在深圳打工的爸爸打电话:“他爸,你快赶回来,云病得不轻,已经5天没有吃东西了。”

后来,妈妈把我转到市人民医院,抽血化验检查后,医生对妈妈说:“血糖20.1,糖尿病,立即住院治疗……”医生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晕倒了,头“咚”的一声撞在了地板上,脸色发紫。医生见状连忙把妈妈搀扶起来,3分钟后,妈妈“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像是大街上丢失孩子的母亲。看到妈妈如此,我的眼泪大颗大颗地落下来,我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艰难地挪动双腿,走到妈妈身边,安慰她说:“妈妈不哭,我会没事的,相信医生,我很快就会好的。”

主治医生摇着头,发出长长的叹息声:“唉,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血糖会这样高,病情复杂,不可小视。”

医生把我安排在了重症监护室。我望着天花板发呆,难道……我不敢往深处想。

妈妈哭干了泪水。她用干瘪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说:“云,一定要坚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点把病治好,回到学校上课,老师和同学都在等着你呢。”

我无力回答妈妈的.安慰,微微点了一下头,妈妈会意地把耳朵贴在我的嘴边,我对她说:“妈妈,我爱你,做你的女儿是我的福分。”尽管身体极度虚弱,尽管声音十分微弱,妈妈却听得很清楚。她转过身,背对我。突然,她情绪失控,双肩颤动,冲出病房……我在病房里听到她沉沉的哭泣声。

医生对妈妈说:“药物只能治病,不能救命,这孩子不吃饭,身体会垮掉的,建议喂流食,增强免疫力。”

妈妈清晨为我做好面糊,精致得如同“营养快线”,放进保温桶里。妈妈把右手轻轻地伸进我的脖子下,左手伸进我的双腿下,把我抱起,用力向上托,轻轻地向后移,把身子扶正,让我坐稳。她用小勺盛起一勺面糊,对着嘴吹了几下,伸出舌尖,在面糊上舔一下,感觉不烫时,轻轻地喂到我的嘴里,然后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我一天要吃十几顿面糊,每餐吃进去不到10勺。住院两个月,妈妈每天精心照顾我。也只有在我进食的时候,才能看到她脸上的丝丝笑容。

情融面糊,爱在舌尖。母爱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战胜病魔的斗志。

舌尖上的健康 篇3

你“味盲”吗?

PROP是一种略带苦味的化学物质,完全尝不出PROP苦味的人被称作“味盲者”(non-taster),尝出明显苦味的人被称作“超级味觉者”(supertaster),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被称作“普通味觉者”(Medium taster)。除了苦味,“味盲者”对食物的甜味、辣味、热度和脂肪的口感等感受力都非常迟钝,所以十分偏好不健康的重口味食物。而敏感的“超级味觉者”则接受不了太重口味的食物,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从解剖上来看,相比“味盲者”,“超级味觉者”舌头上的味蕾更多,负责向大脑传输口感信息的神经纤维也更多,这让他们对于各种味道都更加敏感。

尝到脂肪

我们的舌头表面,有各式各样的蛋白质担任着味道“接收器”的角色。例如,味蕾上一种名为CD36的蛋白质便是脂肪的“接收器”,这让我们可以直接“尝”到脂肪的味道。脂肪在口中分解成为脂肪酸,CD36会感知到脂肪酸,并把这一消息立即传给大脑。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研究肥胖人群时发现,那些偏爱肥腻食物的人通常都有一种特殊的CD36变异基因。这种基因让他们的舌头对低脂食物和高脂食物的区别不敏感,酷爱往沙拉中加入大量含有奶油、黄油的酱料。而没有这种变异基因的人,则会对高脂肪食物比较敏感,认为过于油腻的食物有些恶心。

寻找代糖

负责感知甜味的“接收器”是由两种蛋白质共同组成的,长得像捕蝇草,一旦捕捉到糖分子后便会立即把“甜”的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常用的蔗糖中含有葡萄糖和果糖,果糖对肝脏健康的损害很大,是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的祸源。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蔗糖的代替者。一些热量低且不含果糖的代糖也能够刺激甜味“接收器”,我们企图用这种方式骗过大脑,达到既饱了口福,又不损害健康的目的。但是大多数人的大脑都能够立即识破这种伪装,因为代糖会不小心地“擦过”旁边的苦味“接收器”,留下一种奇怪的余味。一些苦味“接收器”十分敏感的人对代糖的反应强烈,认为减肥可乐的味道简直令人忍无可忍。因此,要找到口味接近蔗糖的代糖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把好几种代糖混在一起用,好让甲的怪味盖住乙的。

恼人的钠

咸味是最重要的味道,因为它可以刺激其他味蕾,提升食物的整体味道。咸味的感受不是通过蛋白质“接收器”,而是味蕾上的离子通道。咸味的主要来源——食盐(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带有正电,能够刺激味蕾上的离子通道打开,让大脑感受到咸味。然而,钠的过多摄入却会损害心血管健康。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每人每天的钠摄入量最好别超过1500mg,可在中国,每人每天平均的钠摄入量为6000mg,严重超标。因此,有人建议像制造代糖一样,制造“代盐”。英国诺丁汉大学发现,葡聚糖可能会让你的大脑感觉食物更咸一些。在实验中,含盐量同等的溶剂中,加入的葡聚糖分子越多,人感觉到的咸味越明显。而这个结果有可能让科学家在不久的将来找到盐的健康替代品。

舌头训练

虽然,以现代人的知识和生活情况来看,过咸、过甜、过油的食物都不健康,但是在远古时代,通常这样的食物才是安全的、能够提供足够热量的。进化让我们的舌头天生偏好重口味的食物,在没有找到完美的健康调味品之前,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变舌头的喜好。例如,舌头对苦味最原始的解读是“有毒”,但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够提升我们的精力,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接受了咖啡的苦味,甚至喜欢上了它;还有,自然界中的酸味本来是提醒我们果实还没有成熟或者食物已经变质,但醋的发明让我们学会了欣赏这种奇异的味道;再例如,虽然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PROP敏感程度,但几乎所有人在小时候都比成人后对PROP要敏感,是成长过程中重油、重盐的食物削弱了味蕾的敏感程度。用一个月的时间吃少盐少油的食物,完全摒弃精加工的肉类、淀粉、糖,多喝白水,你会发现自己对重口味的食物并不那么渴求了。然后再去慢慢尝试一些健康的,但是你不喜欢的食物,让你的味蕾渐渐养成健康的喜好,重新开始欣赏新鲜食物本来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 篇4

青岛民俗馆: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瑛飒:有谁是看《舌尖上的中国》跟我一样——泪水比口水流得快的?难得的纪录片——扑面而来的质朴的生动的生活气息能渗入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让我瞬间就泪流满面了。这才是中国,这才是朴实的中国人!

张艾薇:看《舌尖上的中国》,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隐忍知足。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后说:“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看着那一张张手捧各种米面食或骄傲或腼腆的笑脸,我一下心酸至极。全部的希望,听上去多么绝望。

在柳州河东开家甜品店:竹园竹升面店亮相《舌尖上的中国》不到一个月,竟然遭遇业主敲竹杠,房租从9860元/月涨到18000元/月,店家无法承受,无奈本月18日租期满时关门。高租金最终是转嫁到顾客头上的,如果螺蛳粉也因租金而结业……20年前,广州遍地云吞面,现在呢?

悠悠鱼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投入热情并且热爱它,踏踏实实的,就会做出不一般的成绩!让简单的食物也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好!

束霜天: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在片中露脸的广州和平路竹园竹升面馆人气大涨。但房东也要求铺租加倍,竹园竹升面馆不堪承受,贴出告示将停业,另寻店面。真是成也舌尖,败也舌尖。不论是房东还是馆主,都是商人,升价也罢,迁出也罢,等“舌尖”收回去了,谁还会记得舌尖上的东西呢。

业未成心向之:《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真有央视的风格,不过毕竟是个美好的影像。

航头统战之家:今天推荐大家观看央视最近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精致而源远流长。这部片子反映的就是中华各地美食的生态。

舌尖上的年味 篇5

年货不少,上百个展位都摆满了。人来人往,摩肩接踵。

看着包装精美的年货,荆州区解放社区的王春香有些失望:“这些东西一年四季在超市都有卖的,没年味。”

“年味是什么?”记者问。旁边一位戴着鸭舌帽的爹爹接话说:“年味就是传统的味道。”王春香补上一句:“年味是正宗的乡村土货,腊鱼腊肉,那叫一个香。”

荆州农学院退休干部崔运珍,原打算买点土鸡土猪肉,逛了一圈,一样没买到。同行的大妈说,明年干脆到农村找人代养,现在很多城里人都这样做。记者去年底到荆州区马山镇采访,碰到几名潜江游客与村民达成土鸡代养协议,并装摄像头远程监控。

“现在打年货,城里人热衷下乡,要的就是那个土味。”荆州区川店香樟鸡合作社老板说,合作社几户农民就替城里亲戚代养土鸡。

城里人打年货,往乡下走;农民办年货,则往城里跑。杨明娟住在卓尔城附近,地被征了,就连米都要买。她女儿住太湖农场,单家独户场子大,也没养鸡喂猪。“现在都住楼房,爱干净,鸡舍猪圈都没了,不好养,再说年轻人也不愿干,嫌脏嫌累。”

不单如此,农村会做年货的人也越来越少。杨明娟说,以前家里老人都会熬麻糖、做酒糟、腌腐乳、打糍粑,油炸酥肉酥鱼丸子,如今没多少人会做了。

“现在主要是合作社在做。”石首市泥巴坨合作社经理杨成云说,他们专门生产年货类农产品。

“传统变成了商业,味道就不会那么纯粹了。”龙定海食品公司董事长耿红说,“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关于过年的记忆与年货联系在一起。现在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日常生活与过年没啥两样。”

松滋养羊合作社负责人李倩认为,从千家万户“厨房生产”到专业合作社规模加工,年货流失的不仅是味道,还有浓浓的亲情氛围。

喧嚣的卓尔城不远处,就是寂静的农村,楼房整齐划一,没有鸡鸣狗吠,没有晾晒的腊鱼腊肉腊香肠,没有杀猪的鞭炮,没有打糍粑的吆喝……年味,如远山烟色,在视线中越来越淡。

延续传统,留住年味,还有人在努力。

湖北渔都生态渔业公司对荆州鱼糕很感兴趣,与媒体合作寻找传承人。公司总经理李琼认为,传统价值可以挖掘,甚至发扬光大。现在合作社拿出来卖的,都是农民自家做的,小作坊能做好,大工厂也能做好,关键是品质。

舌尖上的癌症与健康 篇6

最近,一张由美国医学界研究整理的图表——“舌尖上的癌症”,把各种食物与肿瘤相关性做了一个罗列,说明了食物跟肿瘤有很大的关联性。专家指出,为预防肿瘤,人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起居,以及舒缓压力得法。

最近,一张名为“舌尖上的癌症”的科学图谱走红网络,上面详细地列出了人们日常接触到的食物、营养元素、生活方式和各种癌症之间的风险关系。

据悉,图表是根据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综合了7000多项研究制作出来的,它列明了可能增加或可能降低癌症风险的23类食物、生活方式,与15类癌症的关系。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科主任张海波认为,大部分符合现实。

“种子”与“土壤”

张海波表示,人们常说的癌症,也称为恶性肿瘤。现在医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患上恶性肿瘤的人越来越多,年轻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能接触到患上恶性肿瘤的企业家,有的还很年轻,如日中天;最近他就有一个病人是房地产公司老总,42岁,发现得肺癌时已到晚期,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他说,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跟先天基因有关,一些恶性肿瘤是基因遗传的,比如乳腺癌,母亲有的话,女儿更容易患上;肠癌是有家族史的,他曾见到一个案例:爷爷、爸爸、叔叔、姑姑和患者本人,都得了肠道肿瘤。

其次,恶性肿瘤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来,流传病学专家都在思考:为什么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恶性肿瘤医学界,有一种“种子与土壤”的理论。所谓的种子,就是各种原因导致体内细胞的突变。自从人类在地球出现以来,就不断在进化,基因也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变异,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但是,基因也有向坏方面的突变,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突变的恶化细胞,它们就是肿瘤疾病的来源,相当于“肿瘤种子”。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发生肿瘤,因为“你有了种子,还要有适合的土壤。”土壤,是指人的内外环境。影响人体内环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空气、水质等环境的改变,又包括人的饮食、起居规律,乃至面对压力时如何舒缓的能力。

从目前不断高发的病例来看,“土壤”的因素更是主导肿瘤的发病的原因。比如一个人的工作压力大,受到打击,心情不好,当这些情绪导致他的免疫功能下降,以致失去了对恶化细胞的监控。一旦出现这样的“土壤”环境,“种子”就趁机发芽生长。

预防肿瘤“三宝”

像任何疾病一样,“防”比“治”更主要。如何预防肿瘤,保持个人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合理的舒缓压力的,非常重要。

第一,舒缓压力。舒缓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实用的一种是运动,有的人,通过尽情投入激烈的运动,精神压力就能得到舒缓;有的人则通过较为平静的运动方式,如练气功、做瑜伽、打太极拳等方式,因人而异。

但是,医学倡导比较健康的方式,最好是户外运动,视野开拓,风光好,空气流通,更有利压力的释放。在国外一些比较出名的肿瘤医院,整体的设置,不觉得是一所医院,反像是一座花园,病人们在里面可以听音乐、做饭、练瑜伽、打游戏。

第二,生活、起居规律化。规律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内环境,处在一种稳态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健康益处多多。

比如说睡眠,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医养生不主张熬夜,强调要睡“子午觉”。子时是指夜里11点-1点之间,子时是阴阳交会的时刻,人在这个时候睡眠的质量是最高的。午时是指中午11点-13时之间,这时候要睡一小会儿,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五分十分钟,这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式。

但是,企业家应酬多,他要满天飞,接待各种重要的客户,导致他们的起居生活往往是没有规律的,其实对身体非常不好,许多肿瘤的发生是与生活不规律有密切的关系的。

对企业主、白领而言,要求他们完全规律化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规律化,建议他们睡子午觉,中午睡一小会儿、晚上11点入睡,哪怕清晨早点起床也可以。

第三,饮食的健康对预防肿瘤也非常重要。中医讲:病从口入。像“舌尖上的癌症”图表所示的,有许多种的肿瘤疾病与饮食有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肠道肿瘤、乳腺癌,就跟进食大量的“肥、甘、厚、腻”的食物有关,中国人以前叫“草根民族”,肉吃得少,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肉吃得太多,吃得太精细,蔬菜反而吃得少了,粗纤维食品吃得少了,它们在大城市的发病率非常高。

特别是企业家,在应酬的时候大量、没节制的饮酒、暴饮暴食,容易促生与食物吸收有关的脏器的肿瘤病发。“我有一个病人,是山东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患上了胰腺癌,就是和过度的应酬饮酒有关。”张海波说。

目前,中国大城市的生活习惯“欧美化”,人们吃得越来越精细,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品。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患上高尿酸的人越来越多,也是导致肿瘤高发病的原因之一。如果减低这种摄入,肿瘤的发病率就会下降。

另外,多吃粗粮和新鲜的果蔬,禁食或少食腌制、发霉食物。在国内一些地区,人们喜欢吃腌制的食物,如酸菜、咸鱼、腊肉,在四川、湖南地区,人们还喜欢用烟熏这些食物,这里含有许多致癌物——苯并芘。而在发霉的食物里边,含有许多黄曲霉毒素,会导致肝癌发病;如隔夜的饭菜、酸菜,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都是会影响到肿瘤发病的。

古人在《黄帝内经》写到:五谷为养,五蓄为益,五蔬为助。提倡的是一种均衡的饮食,脂肪、蛋白质、糖份的摄入要适度,过多即会造成人体的负担。所以,吃要有“度”,吃要均衡,才能吃出健康来。

重视身体不适的小信号

未病先防,尤其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一些不舒服的小信号、征象,它们对肿瘤的发现与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不少人患上痔疮、便秘,可能不太在意。事实上,有很多的肠道肿瘤,一直当痔疮“误医”了很久。

乳腺癌的早发现也很重视。有的人乳房出现小“包块”,她不去管,当作一般的乳腺增生,她就可能对乳腺的早期肿瘤“落诊”。所以,要掌握一般的健康知识,而且当肌体把不良信号反馈给你时,你一定要重视。

当然,不同的肿瘤发出的信号是不同的。肠道肿瘤主要表现在大便上,便秘,或者便秘腹泄交替,便条变细,大便带血,这些都是一些较明显的信号。

乳腺肿瘤最常见的是有“包块”,主张女性可以自查。又如肺癌,常咳嗽,痰里带血,胃部出现不舒服或身体的消瘦。鼻咽肿瘤比较多见的征象是颈部有淋巴结,鼻涕带血,等等。

舌尖上的商机 篇7

美食热

香格里拉松茸、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徽州毛豆腐……这些全国各地的美食, 最近全都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名声大噪。

影片播出后, 黄老汉和他的黄馍馍引起专做西北菜肴的西贝餐饮的关注, 日前以30万元聘请其为代言人, 并引入黄馍馍在全国连锁店内销售。日前, 黄老汉就在上海一家西贝莜面村里, 手把手地教店内的点心师如何制作黄馍馍, 一边做一边品评。

数据显示, 从5月纪录片开播以来, 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达到近400万次, 环比增长13.54%, 共成交582万多件, 且仍在持续增长中。随着该片影响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淘宝店主瞄准了地方特产的美食商机。

淘宝网某两皇冠网店的卖家, 之前一直在杭州工作, 因老婆是遂昌人, 就跑到遂昌开起了以销售当地农副产品为主的网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讲述了遂昌的竹笋, 一下子把我们当地的笋类产品销售带动起来了。”店主说, 石仓笋最好的时候每个月能卖出上百包, 甚至有一些外地的酒店在网上向他采购, 一要就是几百斤, 有时候根本拿不到货。

旅游火

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 不少旅游机构嗅到潜在的商机, 纷纷推出“舌尖上的旅行”等主题线路或在原有的热门线路行程的基础上, 增加了“美食”的比重, 吸引了不少游客咨询预订。

业内人士称,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催热旅游市场“美食之旅”线路的预订, 该纪录片选用了最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美食”作为主线, 而实际上是用“美食”来传递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 在纪录片中常常能看到同一种食材在各地烹饪的差异性, 这就是地域性造成的区别, 这将会刺激不少“吃货”在欣赏风景、感受休闲的旅途中去寻找“差异性”的美食。除了旅游机构跟团游线路美食分量的增加外, 自助美食之旅将有更明显的增量, 在探寻或深挖“巷子深处”的美味的道路上, 自助游的行程安排将更自由、随性。

股市潮

《舌尖上的中国》也让A股掀起了一股“舌尖”热, 酒类、火腿、海鲜、肉类甚至餐饮饭店个股都掀起了一股潮流。

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 主要介绍了腌制食品, 里面提到了腊肉、火腿、咸鱼、辣白菜等。一位分析师表示, 金字火腿近期的强势, 跟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有关。《舌尖上的中国》捧红的股票不止金字火腿一只, 浙股古越龙山一度连涨6个交易日, 青青稞酒上周三最高冲到33.44元历史新高……

据一家证券公司资料显示, 在众多行业中, 近期备受股民关注的食品饮料的净利润增幅排名第二。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 又以白酒板块业绩最为亮丽。

舌尖上的记忆 篇8

夏天, 玉米穿着一身绿, 在阳光下微微挥动着缠有红丝带的手掌, 仿佛在诱惑我们。随之, 一群孩子蜂拥而上却没有丝毫声音。我们抱着掰来的嫩玉米蹑足回到老地方。小一点的围坐在一起剥玉米, 大一点的则去捡柴生火烧水。我则像个头领, 在一旁指挥。水烧好了, 大家把一部分玉米放入水中煮, 一根, 两根, 三根……另一些用树枝插进玉米芯里放在火上烤, 一支, 两支, 三支……

“煮好了!”不知谁喊了一声。等把玉米用漏勺捞到竹筛, 筛子里刹那间全是一只只小手。“烤好了!烤好了!”另一边也传来“捷报”。大家又一窝蜂地向烧玉米进攻。拿完玉米之后, 大一点的则会把火灭了。大家埋下头啃着各自的玉米, 谁也不说话。耳边只有虫鸣与鸟叫……

刚出锅的煮玉米, 散发着浓浓的甜香, 晶莹剔透的玉米像一颗颗珍珠。一口咬下去, 甜香之味挑逗着舌尖与牙齿, 让它们忍不住地咬下去。

烤玉米很黑, 黑得像煤, 却又不时发出淡淡而又令人陶醉的焦香。一口咬下去外面酥脆, 里面却似棉花糖一般。咬完之后, 便会长“胡子”, 于是大家相互指着, 笑作一团。

吃着吃着, 我忽然想到:如果这两种玉米合在一起吃, 该是怎样的呢?我便号召大家, 脆软合璧, 一起入胃。一口脆玉米, 一口软玉米。天啊!这实在太好吃了!酥脆却不乏香甜, 柔软却不失韧劲。大家一律竖起大拇指, 啧啧称赞:“你真不愧是个美食家啊!”

倏忽, 我们听到了脚步声, 心想:惨啦!被发现了。于是大家撒开腿就跑, 跑到一个“暗处”偷窥。不久, 一个中年人跑过来, 看到狼藉的竹筛子, 火气冲天:“这帮小子, 又犯老毛病了……”话没说完, 便呆呆地看着筛子里仅存的一根煮玉米。他轻轻地拿起煮玉米, 好像在看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然后轻轻地咬了一口, 似又忆起自己的童年。

舌尖触碰着往事, 而当它再次捕捉到这熟悉的味道时, 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便会轻轻触动一下。瞬间, 暖意升腾……

点评:本文最大特点是在有层次的叙述中描摹出情态和感觉。如煮 (烤) 好玉米之后, 先写吃煮玉米, 再写吃烤玉米, 接着写两种玉米合着吃, 然后情节一转写中年人吃煮玉米回味人生。有情节, 有情趣, 有情味。如果能将环境写得更细腻些, 将不同人物个性写得再鲜明些, 本文还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篇9

食品安全, 首先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李国祥说, 随着生产能力提高, 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 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 实行标准化生产, 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富认为, 今后, 从田间到餐桌, 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 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 实现全覆盖。

舌尖上的武汉,赛场上的精彩 篇10

9月12日开始, 为期三天的“BD DANCE”杯2014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 (中国武汉) 、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 (武汉站) 暨全国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拉开帷幕, 这是武汉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模的大型体育舞蹈赛事, “三赛合一”的赛事形式、国内外顶尖的选手齐齐亮相, 江城人民着实感受了一场与“过早”一样丰富精彩的“饕餮盛宴”。

顶级舞者全新举措

本届比赛吸引了21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人次的体育舞蹈选手参赛, 其中包括世界排名前10在内的近3000名运动员。最终, 来自德国的人气王Simone Segatori/Annette Sudol, 以及意大利选手Anielo Langella/Khrystyna Moshenska分获了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摩登舞和拉丁舞冠军。在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比赛中, 候寅山/田甜获得职业组拉丁舞冠军;来自上海黑池体育舞蹈专修学院的赵鹏/汪琪蝉联了A组标准舞冠军。另外, 广州体育学院的吴稚安/雷莹成功卫冕职业组标准舞冠军;A组拉丁舞的冠军被来天津体育学院古堃玄/孙晨鸿获得。

全国城市舞蹈体育公开赛秉持着一直以来对下一代发展的重视, 在这次比赛中, 特别将幼儿组和当地大学生组等新组别列入了赛程, 不仅丰富了赛事, 也为体育舞蹈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另外, 在少儿组别的比赛中, 在同一个赛场化分A、B、C三个区域, 这种让选手们在各自不同的区域中同时比赛的举措, 让比赛更具人性化。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大赛在赛场一侧特别设立了副颁奖处。主办方表示, 由于晚上的比赛大多是选择了个别的项目进行颁奖, 可能涉及不到少年组或者少儿组, 联合会为了表示对青少年和业余组的重视, 特别将副颁奖台用来为业余组别进行颁奖鼓励。同时这个地方还有类似景点的作用, 可以让各个领队或俱乐部赛完之后进行合影。

2.1执裁评分系统

正如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席卡洛斯先生介绍的一样, 本次大赛使用了新的2.1评分系统。这个系统要求场上的12名裁判, 其中3名裁判负责场上选手四项 (姿态、平衡、协调性、动作质量;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双人配合技巧;编舞和表现) 分中的一项, 每个裁判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都只取百分之五十, 中间分取百分之百, 这样综合相加组成最后的得分。

国内颇受欢迎的标准舞选手赵鹏/汪琪对新的评分系列很满意:“新系统不一样了, 觉得裁判能看得更清楚、仔细。比如音乐这一项的分都会有专门的裁判去打, 这样就比一名裁判要打音乐、动作连接等来得更客观一些, 好像跟体操的评分系统更加接近了。”在选手看来, 自从有了这个评判系统后, 大家平时的训练都会更加注意细节, 如音乐处理、舞蹈编排等都会有一些改变。

除了选手, 裁判对这次的评分系统也有话说, 裁判徐立伟跟记者介绍:“这种打分方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模式, 每个裁判只能负责四分之一的项目, 这样就是把个人的意志削弱了, 对选手的成绩来讲就会客观、公平很多。”徐立伟也提到了新评分系统对选手的影响:“选手会更在意细节, 不会像以前练舞光是过套路, 现在很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分值打出来后, 选手可以根据每项分值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开幕式:让武汉与世界接轨

13日晚, 大赛开幕式活动在体育馆华丽登场, 开幕式所有节目均由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负责。记者从邓艳萍校长那了解到, 开幕式的筹备工作启动得特别早, 今年春节后学校就开始对节目的整体内容进行构思。另外, 这次开幕式以及3天的比赛, 主办方没有发放一张赠票, 邓校长带头自掏腰包为全校师生买票入场观摩比赛, “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市场, 之后还有4年时间, 我们希望能慢慢让大家知道体育舞蹈是多么有魅力的项目, 是值得花钱买票来观赏的。”

再看看开幕式上的节目, 形式上不仅有拉丁舞、标准舞, 还有中国舞, 在舞蹈编排的内容上也独具匠心, “有能代表武汉当地特色的市花、黄鹤楼等造型的舞蹈元素, 也有外国朋友们喜欢的国际元素, ”邓校长说:“武汉未来五年将会成为中部的大都市, 所以要表现要包括的元素太多了, 我们想让武汉和世界接轨。”

开幕式上还有一个亮点, 就是礼仪人员的服装。这次的礼仪服装分为两种, 一种是中国风的青花瓷立领旗袍, 还有一种是中西结合的款式, 底下为鱼尾包裙, 肩膀处配以羽毛为装饰。这些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设计都是由邓校长在很久之前就精心考虑自己设计的, 如同开幕式上最后一句解说词“让武汉对话世界”一样, 组委会希望为观众呈现出一台融合国际和本土元素的文化盛宴。

精彩不停后续不断

北京体育大学的宋郅凯/王一雪的《春之祭》、黄思达/田原的《钟楼怪人》赢得了拉丁舞表演选拔赛, 从而获得了9月20日开赛的成都WDSF世界表演舞锦标赛参赛资格。武汉赛后, 精彩赛事持续上演, 除了大牌云集、可看性强的成都WDSF世界表演舞锦标赛之外, 首创的CDSF杯全国院校体育舞蹈对抗赛也将启动, 这项比赛将是专属于校际间的交流平台, 各个校园的体育舞蹈精英们有了相互学习、PK的新舞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舌尖上的健康】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味道04-30

舌尖上的厨房05-01

舌尖上的高校05-10

舌尖上的春天05-30

舌尖上的旅行05-31

舌尖上的味道06-03

舌尖上的牛排周记05-23

舌尖上的广东作文05-24

舌尖上的浪费范文05-31

避免舌尖上的浪费06-23

上一篇:快乐学习型班级下一篇: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