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姿态作文

2024-05-03

舌尖上的姿态作文(共16篇)

篇1:舌尖上的姿态作文

蜉蝣是鱼儿舌尖上的美味,花蜜是蜜蜂舌尖上的美味,虫子是鸟儿舌尖上的美味,那么我舌尖上的美味是什么呢?

我舌尖上的美味是胜利的味道!

攻克一道难题是胜利,用编程知识创作一个项目是胜利,考试成功也是胜利。

暑假里,妈妈给我报名了编程一级考试。妈妈告诉我:“60分就可以通过考试,不用紧张!”就这样,我抱着一定能赢的心态开始自信地做模拟卷。

我非常果断地做出判断,前面做选择题很容易,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可是做到后面,题越来越难。看一眼题、再看一眼选项,弄得我眼花缭乱,仿佛每个选项都高举小手,向我高声呐喊:“选我、选我!”我仔细观察每个选项里的每个标点符号、每个字母,终于做出了我的选择。

经过准确无误地判断、认真细心地检查以后,我信心十足地交了模拟卷,电脑屏幕上马上就会出现我的分数,我闭上眼睛准备见证奇迹,一定是一百分!不,不可能,里面还有好几道我没有把握的题,怎么可能拿一百分?我的内心不断地挣扎着,我猛地睁开眼睛,一个大大的38分映入我的眼帘。我本以为可以考一百分,可谁知第一次模考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再一想60分才可以通过考试,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这一刻,我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从那以后,我认真看试卷上每一道题的`解析,把考试网站上给出的三套模考试卷做了个遍,可还是会出现自己不会的题。

那一次,我鼓起勇气开始答题,因为做过很多遍,对题目很熟悉,我不到30分钟就做完了,既然做完了就赶快交卷吧,不要浪费时间!不行,不行,万一有不认真的错误呢,一定要认真检查一下才可以交卷!我的心又一次挣扎起来,最终,我决定再检查一下。

终于每一道题我都检查了个遍,选择题每道都对,操作题运行正常,我的鼠标点了一下“我要交卷”这个按钮。一个耀眼的“100”分出现在屏幕上。

这一刻,我品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受到了获胜的喜悦!

这,难道不是最值得回味的舌尖上的美味吗?

篇2:舌尖上的姿态作文

奶奶做的拔丝汤圆黄中透白,圆溜溜的,像一个个带着金发的小胖娃娃,头上带着银色的小头饰――芝麻,非常可爱。拔丝汤圆味道香甜可口。软软的汤圆伴着比蜜还甜的糖稀,再撒上一粒粒细小而散发浓浓清香的芝麻,一口下去让你回味无穷,舒服到家。

拔丝汤圆的做法很复杂,十分讲究。先把糯米洗净后晒干,再磨成粉,接着加入水,把它和成面团,再捏成有瓶盖大小的小球,放入沸水里煮,大约三分钟后,捞出来放在盘子里。汤圆煮好后就到了关键的一步――调制香甜可口的汤汁。先把红糖放入锅里,再放入少量水和芝麻熬成糖稀,接着将糖稀舀出来放入碟子里,浓稠的`糖稀就像火山旁的熔浆池。最后端上桌上,一道精美的拔丝汤圆就做好了。

拔丝汤圆的吃法也很有特色,夹起一颗汤圆在糖稀里一蘸,然后迅速在空中一甩,让糖凝固。糖浆一丝丝的就像汤圆上长着一条长长的头发,吃的时候要先吃糖丝,再吃汤圆。那一丝丝糖浆在口中慢慢溶化,就像一股春风走进你的心窝。糖化了后汤圆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白球,一咬下去,又软又甜,让你回味无穷。

关于吃拔丝汤圆还有一件有趣的故事呢!有一次回老家,奶奶给我做了我最爱的拔丝汤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很多,当我吃最后一颗时,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说时迟,那时快,我家的狗狗飞奔过来把它吃了,当时我好伤心呀。看来我们家的小狗也特别爱吃奶奶做的拔的拔丝汤圆啊!

篇3:舌尖上的中国

青岛民俗馆: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瑛飒:有谁是看《舌尖上的中国》跟我一样——泪水比口水流得快的?难得的纪录片——扑面而来的质朴的生动的生活气息能渗入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让我瞬间就泪流满面了。这才是中国,这才是朴实的中国人!

张艾薇:看《舌尖上的中国》,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隐忍知足。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后说:“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看着那一张张手捧各种米面食或骄傲或腼腆的笑脸,我一下心酸至极。全部的希望,听上去多么绝望。

在柳州河东开家甜品店:竹园竹升面店亮相《舌尖上的中国》不到一个月,竟然遭遇业主敲竹杠,房租从9860元/月涨到18000元/月,店家无法承受,无奈本月18日租期满时关门。高租金最终是转嫁到顾客头上的,如果螺蛳粉也因租金而结业……20年前,广州遍地云吞面,现在呢?

悠悠鱼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投入热情并且热爱它,踏踏实实的,就会做出不一般的成绩!让简单的食物也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好!

束霜天: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在片中露脸的广州和平路竹园竹升面馆人气大涨。但房东也要求铺租加倍,竹园竹升面馆不堪承受,贴出告示将停业,另寻店面。真是成也舌尖,败也舌尖。不论是房东还是馆主,都是商人,升价也罢,迁出也罢,等“舌尖”收回去了,谁还会记得舌尖上的东西呢。

业未成心向之:《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真有央视的风格,不过毕竟是个美好的影像。

航头统战之家:今天推荐大家观看央视最近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精致而源远流长。这部片子反映的就是中华各地美食的生态。

篇4:舌尖上的作文

人的一生,体验最多的是什么?——衣、食、住、行。其中,“食”不仅重要,而且有趣。古今中外,名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令人垂涎又回味无穷的佳作。因此,教师将之列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重要主题。

教师给学生一个题目“舌尖上的 ”,鼓励他们动笔写一样美食。课上,教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学生先分小组品读每一位同学的习作,再推荐出本组最好的作品。一番声情并茂的朗读后,各组推荐出了优秀作品。教师问他们推荐的标准是什么,有名学生意犹未尽地说:“能吸引我,唤醒我的食欲就是好!”“怎样才能吸引人呢?”教师追问。经过认真思考后,有的学生说:“要吸引人,描写必须出色。写美食,要通过色、香、味来写。”有的说:“修辞手法很重要。张柘权写汤圆‘鼓着白白的肚子浮了起来’就很有趣。”还有的说:“不仅要写食物,还要写‘吃’。刘子恩写他看见汤包就‘飞流直下三千尺’,结果被烫伤了舌头,这是从侧面写汤包诱人。”学生充分表达了观点后,教师说:“有些食物不一定最好吃,却让人一生难忘;有些佳肴不是那么刺激,却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两味‘美食’。”

教师请出的“美食”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和琦君的《春酒》。学生充分阅读后,发现这两篇文章虽然以“美食”为题,却不仅仅在写美食:琦君借春酒写了她的童年,以及她对妈妈的回忆,对家乡的思念;汪曾祺借端午的鸭蛋写了民风民俗。更有学生领悟到,“食物不仅仅是食物,吃也不仅仅是吃,更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凝聚”。

学生悟到了这个层次,教师抓住时机,运用梁衡的“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写美食要写“形”——色、香、味俱全,最好是五官开放;写“事”——最好吃的东西,多半是关于记忆的;写“情”——亲人之爱,思念之情;写“理”——小小食物之中有文化,有真味,有民族性格,以此入手,也能著大文章;写“典”——关于食物的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从用墨来看,写美食的文章要以“形、事”为实,以“情、理”为虚,以“典”为辅。教师让学生用这个理论重新检视、观照《端午的鸭蛋》《春酒》以及自己的文章,学生有了新的感受。“我的文章对‘形’的描写还不错,但缺少‘事’和‘情’,因此少了一点韵味。”“现在看,邓德全写得不错,他写‘形’虽不够细致,但有情味在。”“丁美慧的《舌尖上的糖画》是好文章,糖画也算是一种民俗。”

这时,教师出示了一幅画着一盘饺子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饺子”。有的学生进一步指出饺子“馅大皮薄”。“想想‘文章五诀’!”教师及时提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家人在包饺子”;有的说,“父亲在揉面,姐姐擀皮儿,母亲在包馅,我在捏面人”;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位母亲的等待和思念”;还有的说,“我看到了中国的文化,无论什么馅都可以包在面里,这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由于丰富了阅读体验,提升了对美食的认知,加之“文章五诀”的理论支撑,学生改出来的作文异彩纷呈,仅从作文题目就可见一斑。——《舌尖上的糖醋排骨》《舌尖上的油焖大虾》等悄然变成了《舌尖上的记忆》《舌尖上的幸福》《舌尖上的家》等。用改过的题目写出来的文章,立意、选材自然更好。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关于食物的“典故”,所以在“形神兼备”方面还存在不足。教师为学生补充推荐了若干名家的散文作品(如汪曾祺的散文集《故乡的食物》、梁实秋《雅舍谈吃》《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以及青年作家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等)。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有了更丰富的体验,而且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再次修改出来的作文,竟然有了三分神韵。

至此,“舌尖上的作文”教学告一段落。我相信,在这次训练中,学生的收益一定超越了“作文”本身。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广华初级中学)

篇5:舌尖上的回忆作文

一叶知秋,露白为霜,那一地的月光,就是一地的凄凉,那没有叶子的老树,粗壮突兀的枝杈在雪亮的月光里,清冷寂寞的月夜,吹凉了世间的繁华,却没有吹凉老屋中那碗暖暖的面。

我依记得姑姑的面,不是气味浓郁,也不是沁人心脾。素的汤,白的面上搭个煎鸡蛋,朴朴素素,却入我心,暖我心。

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多都能见到姑姑的身影。姑姑丢下家中的几亩薄田,来照顾蹒跚学步的我,用她因耕作而粗糙的手,操起了家中的`事务,用她心中的柔情,浸染我幼稚的心。

不久,我便被送进了幼儿园。每个傍晚,我伴着霞光走在归途,一只稚嫩的手紧紧地握着一只粗糙的手,一路行吟,一路欢笑,把劳累挤压进味蕾,让美食将其绽放。

回到家中,姑姑嘴角上扬,说道:“今晚吃面,好不?”我点点头,兴奋地跑入厨房,看姑姑煮面。待水沸腾,姑姑随手抓了一把宽面丢入锅中,面条上的粉末悄然在水中融化,面条缩起身子,放弃了它坚硬的外壳,展现它最柔软的本质,洗涤周围的白汤,撒盐少许,便别有风味,加蛋亦可,有蛋的香醇,也有素面的清芬。

吃一口素面,素色的面条滑入口中,清淡朴素,却把劳累洗涤,绽放出独特的芬芳。刹然让面条在口中充斥着香甜,感觉满口留芳,再吃一口鸡蛋,让少许的蛋汁将味蕾填满,轻轻咽下,似有幸福洋溢在心中,是朴素,是香甜。

我一点点长大,姑姑一点点变老,我上了小学,姑姑也回了老家。在这繁华的城市,林立着各种各样的面馆,我浅尝过几次,却都失望而返,没有一处有着跟姑姑的面相似的地方。

一日日的等待,我在素面的回忆中渐行渐远。偶得机会,与父母一同返乡,一路思念,一路回望。如今,我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吃一口素面,呷一口白汤,这是别样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篇6:舌尖上的味道作文

“真的?太好了!”我高兴得跳起来,“我可以一饱口福喽!”

晚饭后,妈妈就开始准备食材了。她先把菠萝对半切开,挖出菠萝肉,再把它们切成小小的一块块,然后把菠萝壳清洗干净,接着把火腿肠、洗好的胡萝卜和浸泡后的香菇切成丁。看着妈妈娴熟的刀工,我心里暗暗佩服。

晚上睡觉时,我躺在床上,却总睡不着,心里一直惦记着菠萝饭。它好吃吗?是酸的还是甜的?……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慢慢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妈妈进了厨房,站在一旁观看菠萝饭是如何诞生的。只见妈妈打开煤气灶,往锅里倒了点油,趁着热油的一点儿时间,妈妈见缝插针打了个蛋。不一会,油就开始咕嘟咕嘟冒小泡了,好似一个个小精灵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妈妈立刻把打好的蛋液倒下去,手握锅柄慢慢转动着锅,让蛋液沿着锅底铺了薄薄的一层。OK,煎蛋做好,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备用。接着,妈妈往锅里放了胡萝卜丁、香菇丁和少许盐,待它们炒熟后就轮到米饭下锅了,几下翻炒后,一粒粒糯米变得晶莹饱满。然后,把火腿肠丁、菠萝块、蛋块和葱一起放入锅中翻炒。最后,把炒好的米饭放入菠萝壳中,菠萝饭就算大功告成了!

看这菠萝饭,哇!白、红、褐、黄、绿,五颜六色,相映成趣!热乎乎的糯米,又白又香又软;红红的胡萝卜与火腿肠,安静地躺在雪白的米饭上;嫩黄的菠萝块和金黄的煎蛋随意地铺在米饭上,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香菇丁和绿油油的葱花,令人垂涎欲滴!

我猛吸一口气,一股香味儿扑鼻而来;吃一口,哇!酸酸甜甜。“味道太棒了!”我忍不住大叫起来,“妈妈,太好吃了!色香味俱全,堪比山珍海味耶!”妈妈开心地笑了,我风卷残云般吃完了这份菠萝饭。

篇7:舌尖上的味道作文

记得那是我五岁时的事情了,一个下午,阳光洒在窗前,风儿吹过柳梢,一切显得那样安静、美好。我坐在窗前,吃着雪糕,看着眼前已经结了果的草莓,那草莓红红的,惹得人直流口水。突然。一个奇怪的想法出现在脑中:为何不把好吃的零食种在土里,那样不就有许多好吃的了吗?

说干就干,我从我的“零食库”里拿出一些好吃的,又把小铲拿来,抱着零食,飞快地跑下了楼。我找到一处荫凉,开始挖坑,我一铲接一铲地挖,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下来也顾不上去擦。坑挖好了,我把零食放进去,开始埋土。埋了几下后我又有些舍不得,要是没成功,这些“天下美食”不就没了吗?我咬了咬牙,为了以后的“辉煌”,只能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下去了。

等埋完后,我用手拍拍土,看周围人来人往,不由得心里微微一动:要是被人挖走了,就完了。于是我找来了我的伙伴——阿黄,它是一只小狗,坐下来和我差不多高。我把它牵到埋零食的地方,对它说:“阿黄,这里有很多好吃的,等它长大,我分你一半!不过你得看好它。”阿黄似懂非懂地冲我叫了几声,我开心极了,一步三回头地回到了家。

从那儿以后,我天天跑去看,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于是,我去看看怎么回事,到了那儿,我立刻挖了起来,可不管怎么挖,都看不到零食的影儿。于是,我去问“当事人”——阿黄。可阿黄却一声不吭,卧在自己的窝里一动不动。这时,我突然发现阿黄的饭盒处有许多零食渣,呀!原来是被阿黄偷吃了!但看见阿黄可怜兮兮地趴在我旁边,好像认错似的,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我也舍不得批评它。我的“种美食”计划,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篇8:舌尖上的姿态作文

1.通过品尝一些食品,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2.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在表达时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想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快乐,将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意识。

课前准备

秀逗、榴莲糖、芥末花生、竹炭花生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 对话——激发参与热情

师:刚才在课前,同学们提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美食,它们那独特的味道总是令人念念不忘。提到“味”字,你们想到了哪些熟悉的味道?(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舌尖上的挑战,去品味这种种滋味。

二、 聚焦——巧妙引导表达

1.今天的活动是观察。(板书:观察)现在,讲台上有三个盒子,分别装着三种不同的食品,谁愿意上来品尝?

2.我们先来看看品尝的要求:

(1)在舌尖上停留十五秒钟以上。

(2)面对大家不说话,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你的感受。

3.请三名同学上台品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板书:表情、动作)

4.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他们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提示观察者和品尝者,如:

(1)瞧,他的眉头紧皱着,再看看他的小眼睛……

(2)我想,食品的味道应该是有变化的,你们能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

5.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能抓住其中一位同学的表现用一段话说一说吗?

只见 同学 ,看到他这副模样,我 。

三、 挑战——感悟心灵五味

1.看了他们的表现,同学们肯定更加好奇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体验。(板书:体验)请仔细听清楚体验的要求:充分调动你的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板书:看、闻、摸、听)

(学习小组长领取食品,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进行体验。)

2.想必大家已经口水直流了,那好,我们就按照品尝要求来尝一尝这些食品。(板书:尝)

(师语言引导:用手指捏一两个豆子,轻轻放在舌尖上,让独特的味道在舌尖上多停留一会儿……现在,大家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感受,除了舌头和鼻子,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心去品味,品味这舌尖上奇妙的旋律……)

3.这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你们嘴里的那一瞬间,你们有什么感觉?

小练笔: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我嘴里的那一瞬间,我 。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 。

4.展示学生的习作:小作者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5.师引导评议:评价别人的习作,首先要学会欣赏他的闪光点。你们觉得这个片段哪里最闪光?小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还想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 拟题——提升写作要求

1.(出示图片)同学们所品尝的这些食品其实就是平常超市出售的一些食品。大家可能吃过,但没有仔细品味过。今天大家不但品出了它们的独特风味,还“品”出了绝妙的作文。

2.看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中处处有作文题材。如果你们要把这件事完整地写下来,你们打算给自己的作文拟个什么题目?

3.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根据习作要求,给作文起个新颖别致的题目,然后写下来。

习作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今天这件事完整、清楚地写下来,尽量把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写具体。同时,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新颖有趣的题目。

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本节习作指导课遵循课标的理念,活动内容源自生活,活动形式新颖有趣,活动指导多维立体。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抒写真情实感。

1.放大镜式的表演、观察,培养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吃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早已熟视无睹,所以极少有孩子将它们写进作文或日记中。我们的孩子善于写大事,不善于写小事,吃零食这样的生活小事是随意的、短暂的、粗糙的、模糊的,他们更加不会留意。在“观察”这一环节中,教者安排了“尝给别人看”、“看别人尝”的活动,犹如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学生吃零食的表情、动作,并适时点拨、提醒学生怎样观察,要观察什么,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看,也就有内容可写了。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使用,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2.慢镜头式的体验,丰富了内心世界。成功的作文需要好的语言来建构,怎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是好的语言?我认为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语言,应该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来自人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这一环节中,教者将吃零食的过程放慢,引导学生仔细地看、闻、摸、听,最后用心品尝、感悟、回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真实而具体、持久而细腻的心理感受。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积淀在脑海中的语言被激活了,自然而然地涌出了许多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3.掘井式的引导,渗透了写作技巧。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观察到初步体验再到品尝,思路清晰,训练重点突出,活动指导与作文指导始终相依相随,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如掘井一样,围绕一个目标往深处推进,越往深处水越清越甜。整节课中,教者没有一次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学生却在老师的步步引领下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几次执教的效果来看,学生的习作都比较成功,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少了空洞虚假的流水账;多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少了矫情造作的抒情和议论。在谋篇布局方面,学生各有不同,有的按部就班地将三个环节写得很丰满;有的合理取舍,详略得当;有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有的以文题为线索展开叙述;有的在结尾处写出了人生感悟……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同样的教案预设,面对不同的学生,每次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缺少对学生表达的深入引导和评价;有时教师事必躬亲,教学越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但是如果能适当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我相信课堂会更精彩。

篇9:舌尖上的美味作文

进入店中,一位服务员接待了我们,点好菜,那位服务员把烤盘放好,再把烤盘加热,等锅子人了,服务员戴上了口罩,我笑着想:可能是因为这烤肉太好吃了,怕自己的口水会流下来吧!接着,她在烤盘上,浇上几滴油,把猪肉放入烤盘中,用夹子来回滑动,发出“滋”的一声,盘面上还冒出许多小泡泡,它们好像在说:“烤肉,烤肉真好吃,快点进入我的肚子吧!我太饿了。”紧接着,服务员看到烤肉的一面已经成熟了,于是,把烤肉翻了一面,顿时,一股香味迎面扑来,可真诱人啊!最后,用大剪刀把肉剪成一块一块的,诱人的烤肉就做好了。

这时候,就要靠你的嘴巴品尝了,不过,品尝也要有方法,我先拿出一片生菜,摊在手上,然后用筷子把肉夹起来,蘸一点酱汁和孜然,跟着,用手小心翼翼地卷起来,咬一口多好吃啊,肉的鲜嫩,加上生菜的清新,它们就像一首欢快的歌曲,在我的舌间回荡,吃起来一点都不油腻。

篇10:舌尖上的美味作文

说到我的家乡南京,美食可真不少,最使我念念不忘的是――鸭血粉丝汤。鸭血粉丝汤真是色香味俱全,香浓的汤汁光是看一眼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总是很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鸭血粉丝汤。每次去吃时,店里的队伍好长好长,一直排到马路上了。费尽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座位,点了三碗鸭血粉丝汤。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端上来了,顿时一阵香气在我们周围弥漫开来。只喝上一口汤,真鲜啊!再吃一块鸭肝,又甜又咸,让人忍不住再吃第二口。鸭血表面被炖出了一些小小的孔,一口咬下去,溢出了些鲜浓的汤汁。粉丝的味道就更美味了,滑滑的,用筷子夹起来时,就像个调皮的孩子,稍不留意就又滑到碗里去了。不一会儿,我就把一碗满满的鸭血粉丝汤吃得干干净净,连汤也喝得一点儿都不剩了。吃完后,美妙的味道在嘴巴里停留了好一段时间才消失。

每当我想起鸭血粉丝汤,我就仿佛就闻到那扑鼻的香味,这真是舌尖上最美的味道!

篇11:舌尖上的春节作文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到了年根,就更忙得不可开交了。

俗话说: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我们家过年也是如此,其中二十五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天,要开始着手准备炸货了,什么炸松肉、炸藕盒、炸丸子,应有尽有。切得一指厚后的肉条,裹满了洁白的面糊,鲜红色瞬间被白色包裹。用筷子轻轻夹起,滴答着蛋清被放入翻滚的热油怀抱中。一时间,油锅里绽开了一朵朵热情的小黄花,又像是个趵突泉被搬到了油锅中。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响声,阵阵香味飘散开,让人吸进去就不舍得再呼出来。

随着年三十的走近,这习俗和礼仪也多了起来,家家户户总是忙得不可开交,送祝福、给老人磕头、走亲访友……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承载的却是一份亲情。看看街上一盏盏的红灯笼,望着门上一对对的春联,年的气氛渐渐热闹起来了。

除夕那天,厨房里成了奶奶和妈妈的战场,也成了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一把快刀和手掌的配合,是她们几十年练就的一身绝技。厨房里刀尖碰到菜板的刹那间,一片片不足三毫米厚的山药片和土豆片就整齐地码放在菜板上了。一阵阵细细碎碎的剁肉声过后,肉蓉、虾蓉、鱼蓉就晶莹透亮地聚成一团了。用筷子挑起一点,抹在手背上,一点沁凉柔柔地吻着肌肤,再轻轻揉开,已经找不到一丝丝的肉粒了。我知道,它们马上就要变成我比较喜欢的虾滑、四喜丸子、鲜虾云吞了。

退出厨房的刀光剑影,再去窗外看看吧。整个小区的灯光全部亮起,光的颜色仿佛都变暖了,伫立在窗口,看到单元门口摇曳的大红灯笼,看到其他人家映在窗口的影子,看到热气升腾从一家人面前飘向房顶,一个人夹起饺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对面老人的碗中……这一双长长的筷子,夹起的不仅是美食,还是亲情,是孝道,是中国人过节的一份情怀……

桌前早已摆上了七八道大菜。看着栗子炖鸡的酱深色,闻着四喜丸子的诱人香气,吃着凉拌牛肚的爽口酸辣,品着虾滑的细嫩鲜甜,望着一家人红扑扑、喜气洋洋的笑脸,听着玻璃杯碰在一起的叮当声如一阵欢笑,我想人间仙境也不如这一桌儿啊――东奔西走又一年,辛勤劳作的一家人多么幸福美满啊!

“饺子来喽!”奶奶迈着碎步,满面红光地端着两大盘饺子放在桌上。饺子的香气混杂着蒸腾的热气,一同钻进鼻子,勾引着馋虫。饺子鼓鼓的,像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小猪,轻轻咬破韧性的饺子皮,里面醇香的汤汁和有嚼劲的肉一起迸入口中,饺子的香气溢满了整个口腔。

窗外绚烂的烟花和噼啪作响的鞭炮声,编织着暖融融的气氛,夜色更浓稠了……

篇12:舌尖上的“阴谋”

去接豆丁的途中,我一直都担心她会不愿意跟我回来,甚至会哭闹,毕竟,豆丁只有3岁多,一年前,我把她送去两百公里外的外婆家“寄养”。记得当时我走的时候,她眼泪汪汪地抱着我不撒手的可怜模样,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心疼。

很怕旧景重现。不用说,这一年,她自然跟外婆比跟我亲近。因是外婆一直陪着她、照顾她,哄她玩,而不是我。

当初也是不得已,我意外得到一个去日本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年,不舍得错过。但是把豆丁留给她老爸和保姆,我如何都不放心。母亲知道后,主动请缨,让我把豆丁送过去她来带。

对母亲,我自然一万个放心,只是有些心里不忍,到底,她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照顾孩子很费心力的。

见我犹豫,母亲说,不行她就把我老爸丢下,过来城里。

这哪使得?赶紧下了母亲铺的台阶,趁周末,把豆丁送了过去。

于是就有了豆丁不让我走、哭得几乎岔气那一幕。

如何不让孩子的伤心重来一次呢?我忐忑了一路。

一年后,豆丁明显高了壮了,并且黑了。想来是频繁跟母亲去公园或菜场的缘故。头发也长了,扎两个小辫子,穿母亲手缝的花布衫,像个农村小丫头。看到我,没有表现明显的亲昵,但也没有任何疏远的表情,反倒是有些羞涩,在母亲催了两遍后,小声叫了我妈妈。

之后,豆丁的兴趣就放在了我带给母亲的各种物品上,当然,少不了她的零食。直到吃饭的时候,她才想起来问我:“妈妈,我们把外婆也带走吧?”

看来,母亲已经提前给孩子做好了思想工作,她知道我是来接她的,也认可了,但是小脑子里也有她的想法和愿望。

我正不知如何回答,母亲替我解围,对豆丁说:“外婆不能去,外婆要给外公做饭,还要给小黑做饭呢,我要是走了,外公和小黑都没有饭吃了。”

小黑是母亲家里的一只小土狗,看样子,和豆丁也建立了深厚感情。所以,母亲的话非常起作用,小丫头当即不语了。只是走的时候,我抱着她,她还是回头趴在车后窗玻璃上,一直看着渐渐被拉远的母亲的身影,直到看不见。

鼠标一点,什么都可以搜来

最初的几天,始终是担心的,怕她会忽然因为想要外婆而哭闹。但并没有,除了偶尔会下意识喊一声外婆,意识过来后略显失望,豆丁并没有让我有多余担忧。事实上,她很乖巧听话,也或者那一年每天的视频通话多少还是有用的。

但是会说,外婆用有小狗狗的毛巾给豆丁擦手,外婆给豆丁讲故事,外婆如何如何……

我心存亏欠,一概照办,跑了好几家超市买了一打有小狗图案的毛巾,睡前给她讲不同的故事,还买了一缸小金鱼,因为“外婆家也有”。

我和豆丁的关系,正按照我的愿望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我没想到,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豆丁忽然提出了抗议:“妈妈做的饭饭不好吃,我要吃外婆做的饭饭。”并且拒绝吃那顿饭。

我和豆丁的老爸面面相觑,小米稀饭、清蒸鲈鱼、豆角肉丝、鸡蛋羹、小青菜……荤素搭配得当,都是我自己下厨煮的。结果,还是落得了这样的结局。豆丁振振有词,小手挨着指过桌上的饭菜,很确定地说:“它们都很难吃。太难吃了。”

豆丁老爸赶忙问:“宝贝儿,那你想吃啥?让妈妈做。”

小丫头眼睛眨了眨,竟然飞快地报出一串:“豆丁要吃月亮饼、小瓜水煎包、西红柿手擀面、豆沙年糕,还有……胖胖的茄合,里面放很软很软的肉肉。”

我吓一跳,没想到3岁的孩子对食物的表达如此准确,但说到底,也都是些家常饭菜,做法都应该不难的。何况,鼠标一点,什么都可以搜来。

于是答应以后每天都做“好吃的”,哄着豆丁先吃了眼下这顿饭。

或者是我承诺得太好,豆丁也退让一步,接受了她老爸“喝牛奶吃奥利奥”的提议。

没的选择,去学吧

当天晚上,豆丁老爸便下载了豆丁罗列的那些“美食”的做法,打印出来交给了我。

第二天下班后,便去采购了所需食材,决定先做那种“胖胖的茄合”,豆丁的最爱。而做法并不复杂:长形的茄子切成薄片,每两片之间不完全切开连在一起,然后把调制好的肉馅放进去,用油炸的方式炸熟之后就可以了。

从我洗茄子开始,豆丁就坚决待在厨房不肯出去,明显是馋了,一会儿就咂吧咂吧小嘴巴,眼睛里流露出无限期待。然后,当我把第一块炸好的茄合放入盘中后,她干脆趴过去张开小嘴巴吹了起来。

我被她逗笑了,这一年,母亲着实把小家伙培养成了一个小吃货。

终于温度适宜可以入口了,豆丁迫不及待,伸出小手捏起来塞入口中,半块茄合直接被她咬去。

现在,换了我充满期待,期待着她那张圆嘟嘟的可爱小脸,露出满足的笑容来。

但是,只是瞬间,那半块茄合就被她一口吐了出来,吐出来还不算完,跟着还呸呸了两口:“难吃死啦。”

我期待的目光僵住了,看她整张小脸都是苦哈哈的模样,不由得认为的确“难吃死了”。于是,伸手夹起盘里豆丁剩下的半块,尝了一口。

盐大了一点儿,微麻,但没觉得多么难吃啊,茄合不就是这个味?

但是豆丁坚决不接受我的味蕾评议,坚定认为“就是难吃死了”,并且看都不再看一眼锅里那些正在成熟的小茄合,掉头就走了,出门就嚷:“老爸,奥利奥。”

我顿时泄气。

好在我还做了两手准备,茄合不成功,换个最简单的,西红柿手擀面。

三下五除二,西红柿手擀面出锅,盛出来,颠儿颠儿地端着呈到豆丁面前。她却只是扫了一眼,不屑地说:“外婆做的面是粉红色的,可好看了,你做的面是白色的,我不要吃。”

我彻底无语。老妈,你到底都是做的什么呢?估计剩余那些东西,我即便做了,味道也是不对的。

索性拨了电话给母亲,不承想这边还没开口,母亲未卜先知一般,问:“是不是豆丁不好好吃东西?”

简直太是了,我说:“妈,那西红柿手擀面到底是啥东西?还有炸茄合,除了肉末,您还在馅里放啥了?月亮饼又是个什么东东……”

一连串问完,母亲却不答,片刻,只轻轻咳一声,说:“技术含量太高,说不清楚的,除非我手把手地教你。想学就来,不想学就饿她两天,啥都吃了。”

母亲倒是淡定,所说也不算错,但是,我哪舍得饿她两天?“抛弃”她一年,已经够对不起她。所以,没得选择,去学吧。

笑声未落,泪已满腮

之后一段时间,我每个月都会回去母亲那里过一个周末。而对豆丁来说,回去的周末,都是她的节日,因为可以看到外婆、外公、小黑和小鸡小鸭子们,还有好吃的。

我也终于学到母亲的手艺。

看似简单的茄合,不仅茄子的挑选有讲究,而且调馅料也有窍门,肉馅不能买现成打好的,要自己动手剁碎。剁碎的肉馅有黏度。里面还加了鸡蛋清和少量淀粉让馅料更柔软,茄合外面,也裹一层薄薄的用蛋清调和的面粉,油5分热下锅。而那个西红柿手擀面,母亲是把西红柿打汁后,用汁液和面,面条擀出来呈粉红色,再把西红柿去皮切丁,和肉末一起炒至软糯做卤。至于月亮饼,不过是把面饼做成了半月的形状,上面印上各种小图案。而豆沙年糕也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糯米粉和豆沙都是母亲自己做出来的,因为超市的成品有太多人工的味道……母亲花了太多心思,也因此惯坏了孩子的味蕾,令她如此挑剔。

那天在厨房,我独自操作“小瓜水煎包”,把小瓜切碎,水全部沥出,拌入煮好的粉条和鸡蛋碎做馅,包入发到刚好的面皮中,平锅中铺入一层花生油,煎到中途加水……不敢忽视任何一个步骤。

忙碌中,父亲推门进来看我的战况,顺口问:“要帮忙不?”

我摆手,然后用撒娇的口吻抱怨道:“老妈真是害苦我了,跑了这么多趟还没学全呢。”

父亲忽然冲我眨眨眼睛,说道:“闺女,你不知道吧?你妈是故意的。她就是怕你把豆丁带走后,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她就是想让你多跑几趟呢,你妈,想你们呢。”

“这狡猾的老太太,也太逗了,竟然还会搞阴谋诡计呢。”说着,我哈哈笑起来。

笑声未落,泪已满腮。

篇13:舌尖上的春节作文

——题记

在如今这个压力无时无刻都不在的城市中,在紧张的学习环境里,你是否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四面都是墙的小屋里埋头苦学,困了就趴在满是“书香”气息的作业本、笔记本里睡了呢?反正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作为一名资深吃货的我会抓住一切机会多吃几口,尤其是节日期间。在春节期间我胖得极其多,这也是我称它为“舌尖上的春节”的原因,但愿同样为吃货的你们听到这个名字不会失落。

如果用气味来描述我对这个节日的印象,我想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论是春节时桌上的哪一道菜都是我的最爱。相比粽叶飘香的端午节,豆子味多到呛鼻的腊八节,面粉里包的都是母爱气息的元宵节,我独爱春节这种多元化的、各式各样的风格。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具特色的菜肴,比如四川的就是“甜烧白”,每次我跟妈妈回家都最爱吃姥爷做的这道菜。在五花肉中夹花生、玫瑰、芝麻三种馅,虽说都是挑的肥肉,可经过姥爷这第一煸炒就变得肥而不腻,恰到好处了。我最爱吃就是玫瑰馅了,但第一口还咬不到玫瑰馅,咬到的是肉(可能是我咬的小的缘故),肉越嚼越香,快嚼完的时候,肉的香味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这时嘴里的肉都嚼完了。迫不及待的咬第二口,这时已经可以咬到玫瑰馅了。玫瑰的花香味和肉的肉香巧妙的结合到一起,这时第二口又吃完了,真是意犹未尽啊!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吃完一块肉了,但玫瑰的香气仍在你心里回荡,所以会一直想吃下一块。不仅如此,夹沙肉下面还有糯米饭,它是用红糖泡过的,所以会有些甜甜的,正是小朋友爱吃的味道。糯米那种糯糯的口感加上一丝淡淡的甜味真是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了。

色彩更是不用提了,丰富得不得了,正是因为春节的食物气味的多元化,独具特色的家乡的菜,还有丰富艳丽的色彩让我馋涎欲滴,更让我对春节的菜肴情有独钟。

篇14:舌尖上的春节作文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我们这顿年夜饭,因为都生活在城市,早已不那么讲究了,老一辈也早就看开了,怎么舒服怎么来,难受的习惯统统删去,今年的年与众不同,也就是这次经历,我才看到了三十儿的夜晚,往年一般都在我们自己家过,小时候,自打听了“年”的故事,三十儿就早早的把家里的窗帘全部拉好,没有看过三十儿的夜晚。这次我们的年夜饭的主厨也不同,是我叔叔,我想我唯一一个观摩了全程的就是红烧鱼,看完后我觉得以他的实力已经可以在我心中评一个优秀厨师了。得,不多说了,这鱼保准好吃!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浇汤的过程了,从有黄金色外皮的鱼顺着锅边滑进事先调好的汁中,瞬间他们一拥而上吞没了鱼的中间部分,只露出头和尾,咕噜噜,咕噜噜调好的汁儿早已迫不及待的要来见见这世界,争先恐后的冒出泡儿来,叔叔站在锅前耐心的往鱼的身上一遍遍的浇着汤汁,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用娴熟的手法为鱼做着一遍遍“淋浴”,金黄色渐渐变成了棕黄色,“好嘞,差不多可以了!”叔叔欣慰地说道,看着色儿,闻着味儿,我心里十分的满足,心想:主菜终于端上来了。

此刻,妈妈做的饺子也已经出锅了,大伙都坐上位,看着桌上红烧大虾,三鲜馅饺子,红烧鱼,还有几个小凉菜,我馋得口水直往肚子里流,今天的鱼可以年夜饭中的大菜,代表年年有余,中国人喜欢的红烧鱼,也就承载了中国人对新一年的期望,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再看那鱼晶莹欲滴的汁儿,全部挂在了鱼身上,汁儿不稠不稀,与鱼配在一起,情不自禁勾起了我的食欲,第一口就来了一口鱼,浓重的的酱汁与鲜美的鱼肉交杂在一起,入了我的口,在我的味蕾中发生了“大爆炸”。回味无穷,怎是一个“香”字就可以形容的!香气和热气熏得我脸有些红,头有些晕,这可能就是被美味冲昏头脑的感觉吧!大家相互碰杯说吉祥话,这就是春节吧,一大家子人坐在饭桌前谈谈心,老一辈儿给我讲讲他们的“想当年”,我就负责听就好,其中一个爷爷的话,让我有了些遐想,他说“人一生就得盼儿,没有了盼儿半只脚就进棺材了,今天的菜花挺好吃,我就盼着菜花了。”换作我呢?我定是要盼这鱼了,现在是个充裕的时代,什么都有,我们真的只有盼着这菜吗?不全是,我们还盼着这种独特的感觉——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

篇15:舌尖上的春节作文

我的年夜饭总少不了家乡特色菜的身影。在除夕的中午,大家们便开始忙活晚上的年夜饭了。

奶奶细细将肉切成小块,妈妈在一旁递盐罐调料瓶,爷爷在一旁忙活着准备糯米和水,调皮而有心急的妹妹在姑姑身旁囔囔,叔叔在将打上来的鱼处理好,就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弟弟眼巴巴的望着我们。爸爸开始炒肉了,奶奶和妈妈的糯米肉团也快出锅了,爷爷和我制作的年糕已经摆桌上了,姑姑和叔叔的清蒸鱼也上桌了。

还没等妈妈喊:“开饭了!”我早已坐在餐桌上,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糯米肉团的香甜,清蒸鱼的爽滑,年糕的软糯,红烧肉的美味可口。我情不自禁的多吃一口饭菜。这顿年夜饭,怎一个爽字了得?

“开始放烟花了!好漂亮呀!”小妹妹说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窗外,小朋友们在一旁嬉戏,大人在欣赏烟花,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团圆,要和家人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啊!

篇16:舌尖上的“微光”

为老华侨上门烧菜

有一位人称“汪姐”的汪英女士,为大户人家上门做菜,由她配菜,吃点江浙沪老菜,每桌6 000元。我看了也口水暗流。但我的好朋友周瑞兴烹饪大师说:“我20多年前,已经那样做了。”

周瑞兴,1963年生于上海。祖籍苏州,他1981年高考落榜,因为喜欢做菜,就考上了上海南市区烹饪学校。读书时,每两周有一周去“绿波廊”实习,名厨李伯荣、张顺明、边成良都是他的老师。毕业后就近分配到老西门附近的“乔家栅”饭店,入了厨行。他笃信“做菜先做人,做人先读书”,读了物理、化学等书,悟出了做红烧菜时加盖,可以增加气压,便于将食材焖酥,同时减少水分的流失的道理。

1986年,市统战部门告诉他:“有一对旅美老华侨夫妇,在老锦江北五楼包下了半个楼面。他们祖上是中国最大的丝绸进出口商,苏州人,爱好本帮及苏锡帮菜,口味偏甜。他们有两个佣人,分别干细活及粗活,照顾老人起居。然后两到三周宴请一下客人,请你去烧菜,怎么样?”周瑞兴考虑一下,答应了。那时也不敢让单位知道,反正得到通知就调休去干活。

老人原来的烧菜师傅是绿波廊的,做了两年,去德国发展了,要重新物色上门服务的厨师。经过试菜,周瑞兴中选,定时去烧菜。他们很有钱,但不喜欢吃参翅鲍等高档食材,每次吃的就是红烧肚档、鸡骨酱、八宝辣酱、草头圈子、蟹粉蛋、油酱毛蟹(六月黄)、生菜鱼米包、蚝油牛肉、花菜肉皮鸡汤、三鲜汤(包括熏鱼、猪爪、鸡、笋)、腌笃鲜等。中午由佣人炖好冰糖燕窝,晚上宴请,一般一桌,最多两桌。

不过,他们对食材要求高,肚档、划水都用野生乌青,鸡骨酱用嫩母鸡,要吃功夫菜,原汁原味。宴席多为八菜一汤,味道一定要好。赴宴之人中,常有汪道涵,还有一些领导,周瑞兴也不认得。他们称儒雅的汪道涵为“汪老师”。干细活的佣人负责烧一锅老母鸡汤,干粗活的佣人去买菜。那时,周瑞兴仅100多元工资,奖金、补贴等加上去,也不过400多元,但在那边烧一桌菜,工资300多元,两桌就是600多元,比他月收入还高;另有出租车费50元,并有“阔版555”一包。点心有时就从乔家栅买了带去。

老人每年来上海住半年,每三周左右宴请一次。1987年以后再没来过。

荣毅仁吃得满意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世时,从1995年起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中旬来上海小住,绿杨的沈振贤、戴健两位大师到康平路荣宅上门为他服务。2003年,沈振贤因病(脑梗)住院,单位只得派别人去荣宅服务。点心师戴健去美国发展后,卓文光去过。沈振贤回忆那段难忘岁月,至今不忘老人家对美食的追求:

“老人家喜欢吃肉,最爱红烧肉,要烧得塌塌酥,而不能碎。每年过生日,阳历、阴历要过两次。儿子荣智健有一次为老人家过完生日,关照我:‘沈师傅,尽量不要给老太爷吃肉了,拜托!’有一次为他炒了瓜姜鱼丝,老太爷马上翻毛腔(翻脸):‘哪能(怎么)呒没(没有)肉啦?’下餐只好为他用里脊肉炒肉丝,还是不高兴。最后大家退一步,还是有塌塌酥的红烧肉,不过,每顿只吃一块。

老太爷还爱吃油爆虾、京葱大乌参、红烧野生黄鱼(要烧两小时)。红烧菜要‘入骨三分’。因为起床时间不同,开早餐时间不统一,而午餐一定在12点开饭,晚餐一定在晚上6点开饭。老人的二女儿在瑞金医院当医生,常来看望父亲。二小姐嘴巴比较‘刁’,喜欢清淡。孙子明杰来了要加菜,喜食麻辣豆腐、腴香肉丝、香菇炒蛋。明杰吃的菜,老人也要吃。”

卓文光到荣宅服务只有一年。每天七道点心,早上三道,中午两道,晚上两道。点心有素菜包、素蟹粉包、条头糕、枣泥锅饼等,每天要翻花样,白粥是天天吃。不能隔天预制好,天天要当场做,还有卫生监督一旁伺候。因为太紧张,一个月做下来,白头发也出来了。早上7点早餐,每人时间不一样,老太爷先起来,老太太晚起来,人一多,点心师就手忙脚乱。听到这里,我问:“白粥天天吃,早餐又不同时开,烧好一锅,不是ga(懈)了吗?”卓文光说:“大锅烧,水开下米,大火笃,中途不加水,以一斤米七斤水的比例煮。即使到了第二天,粥也不会ga(懈)。”这样的菜、点,荣毅仁吃了相当满意。

舌尖上的“微光”

上一篇:湘南军团战友会章程草案下一篇:在xxx职代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