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赏析

2023-02-21

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策划(一)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节目策划书

 现实环境

一、背景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在吃方面也变得更加讲究。食客、美食家、吃货等的出现,则从另一方面体现国人口味的变化。衣食住行为人之根本,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是满足,今人在此之外加上品万种美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享受生活。而中国幅员辽阔,有八大菜系,淮扬菜、粤菜、鲁菜、湘菜,每种菜系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调方法各有不同,可以说,国人够有口福的了。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总共七集、每集50分钟的容量,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尝遍美食的同时又能遍览祖国风物,纪录片煞是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这样基本的要求。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文明丰富至如斯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生活品质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吃,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只吃味道,还要吃环境、吃服务、吃文化,吃健康。

二、企划动机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前些日子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地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看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有新的态度与措施。饮食行业发展到今日,大街小巷、五花八门,各种价位、各种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美食比比皆是。如何从千篇一律的店面经营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商家绞尽脑汁,着力打开销售额与知名度。美食老饕们也寻寻觅觅,力图享受到有特色、有内涵的精彩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资讯节目,是继《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之后的后续美食资讯类节目,更实现其为商家和消费者两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商家可以尽展己之所长,以此为基础展示自身特色美食功夫。而美食爱好者们则可以通过节目的推介,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到平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难辨优劣,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美食。大可以凭此慕名而来、亦可尽兴而去。  节目设定

一、节目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二、节目类别——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

三、节目主旨——让爱美食的人走进节目 让看节目的人走近美食

四、节目目标

借助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热点,重点打造一档精品的美食资讯节目,不仅仅做美食,还囊括了相关的综合资讯。力图达到“美食主动靠过来,观众自然看进去”的效果,打造口碑,铸就精品。

五、 节目定位

这是一档集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将美食推介节目与菜肴烹饪节目于一身,力图更好的开发各地特色美食资源的服务资讯类美食节目,兼顾一定的娱乐性质。采用立体全面的推介方式,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优质精选的美食信息,商家现场展示、与美食爱好者们现场沟通交流。

六、节目形态——服务资讯类电视节目

七、节目风格

节目轻松、知性,提倡健康自然的乐活理念,不仅仅是推介美食、食肆,也将一种新的观念、想法带给观众。节目强调美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物,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认识态度,乃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自由的交流。

八、诉求对象(目标观众)

这档《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中提供的,一般都是相对偏于中高端,或是比较有历史文化蕴涵的食肆,通常不会包括街边的大排档等类似对象。所以,针对的目标受众也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受过一定教育,有相当收入的职业人士。他们讲究品味与格调,对细节与品质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讲求食物的味道,还对饮食的环境、包装、服务都有所要求。

九、叙事方式

不同于谈话节目,虽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单元是一定的,但是叙事方式会比较多样化。由于节目的目标主在于推介,其次是交流,同时力图兼顾娱乐性,因 2 而叙事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上随着每期节目所介绍的食肆各有特色,大相径庭,相应的节目叙事方式也就必须随之变化,不拘泥于形式以求更好的表现每家食肆的特质。

 节目流程

一、单集节目构成

节目不会明确剥离细分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但是会有较稳定的节目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片头、音乐

2.主持人开场白、简单迅速引入当期《舌尖上的中国》推介的美食、食肆 3.展示相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内容短片,包括相关美食的优势、特色、背景知识介绍

4.参映食肆的厨师现场烹饪表演,进行展示

5..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协助或模仿厨师;场外观众通过短信或网络平台参与节目

6.特邀嘉宾与观众试吃品尝,现场点评美食,分享心得体验、传播美食感受。 7.结束、片尾

二、节目长度

每集90分钟,分为上下集播放(不计入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

三、 播出时段

鉴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特性,偏向休闲、放松,但是又相对知性,因而策划每集节目在周末双休日晚20:30——22:00首播,并于次日早晨7:00——8:30重播。

四、播出次数——2次

五、节目集数——8集左右

3  主持人

由于节目自身的特性,《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档美食节目,具有服务性、资讯性质,但同时又非常的注重节目中观众的参与度,强调参与度和娱乐性。

这档《舌尖上的中国》力图营造的是轻松愉快、健康自然的乐活氛围,因而并不希望主持人过于严肃破坏了现场氛围、打击嘉宾与观众的情绪;但也不希望主持人过于放松甚至太过“亲切”以至于给节目带来一种市井风气。《舌尖上的中国》需要主持人温和亲切,自然优雅、措辞简练,重在分享,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持人需要通过简单的话语向观众传达一种交流的态度,从而通过他们的引导加大观众的接受程度。

所以,主持人展示的应该是比较知性、自然的形象,这是由节目的定位决定的。如同在前文中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播出时推介的主要会是偏向中高档的食肆,所以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主持人自然是题中之义。

其次,主持人最好是一男一女搭配,均有一定的年纪与阅历,可以更好的引导观众。他们应该与目标受众一样甚至具有更成熟的思想、更健康的饮食理念。能够传达出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譬如凤凰卫视的一档乐活节目,主持人并不是专业节目人,而是两位知名的美食旅游家、自由撰稿人。节目不仅仅向观众推荐食府,也会向观众传达一种比较健康的理念和生活态度。因而观众的接受态度不仅仅关乎于节目美食的内容,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和相应的感染力也很重要。而各地美食资讯类节目,如果能偶尔请到当地知名的美食老饕参与节目,就会更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公信度(可以偶尔特约,也可以长期参与)。

另外,这档《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重点着眼于推介各地优质的美食资源,同时也强调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节目就不会仅仅止于主持人的解说与配合,影片的展示与播放。节目播出现场除了主持人,还会涉及到以下三类角色:

1.受邀厨师

节目现场会邀请当期的食肆厨师师傅来进行现场的烹饪演绎,这个过程会更帮助观众加深对于推荐的食肆、美食的了解,也有助于食府更直观、深入的向场内场外的观众推销自己的美食。观众还可以参与其中,乐趣无穷(譬如为师傅打下手,或是接受师傅的指导,现场DIY等等)。因而,美食师傅的表现非常重要,选择一位合适的厨师,不止要厨艺精良,还要能够表现出相关食肆的特色。在烹饪的同时要能够对美食进行一定的介绍讲解,因此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措辞技巧。节目组也应在节目前予以相关的沟通和帮助。

4 2.美食嘉宾

所谓“美食嘉宾”,是指一些对于美食非常有心得、体会,尤其相关资历比较突出的嘉宾。譬如国家一级厨师、美食协会会长、米其林特约美食评论家之类人士。因此,《舌尖上的中国》每期会邀请三至四名美食嘉宾。他们的评论相对于普通人会更加的客观、专业、深刻、全面,甚至会有独辟蹊径的新锐见解。并且,嘉宾们不会单纯着眼于美食的味蕾感受,也会看重食物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营养价值、烹饪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来源,栽种的过程等等。相应的,其意见会更有说服力,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和追随。作为这一领域的意见领袖,美食嘉宾的态度、表现很有影响力,可以为节目增色不少。

3.特邀观众

特邀观众会采用场外征集的形式确定,譬如说:在网站上针对节目内容留言,在节目中短信参与互动,事后给相关节目组来信,甚至是针对相关美食机构消费反馈的节目观众等等。可以自愿报名,也可以由节目组在以上人士中抽取。

对于特邀观众,并非完全的随机抽取,节目组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查和筛选。如同厨师与美食嘉宾一样,现场特邀观众的存在也是在为节目的主旨服务的。尤其《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强调节目现场的互动性,特邀观众就非常的关键。

特邀观众应该符合节目目标受众的一系列特征要求,才能有效地推动节目进程。《舌尖上的中国》的诉求对象即如前文所示,因而现场观众最好就邀请诸如:热爱美食减压的年轻职业女性、喜欢周末街头约会的新婚夫妇、多年对美食孜孜不倦的美食老饕等等。

观众的现场参与,可以大力烘托节目氛围,达成既定效果。他们在节目中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们来自观众,本身就是观众,有观众的思路,感受观众的感受。对于食肆来说,她们的意见和看法更加直接,也更具有指导性。

(2)他们是观众的代表,他们的切身感受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加直观、亲切,也更具有说服的效果,更易为电视观众所接受。他们的一句判断,有时甚至胜过主持人和食肆的千言万语。

(3)现场特邀观众合乎节目诉求对象的要求,自然也就成为节目整体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舌尖上的中国》与观众交流、产生共鸣。可以更好的营造节目氛围。帮助《舌尖上的中国》打造品牌价值,完善节目定位。

当然,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要兼具一定的娱乐性,所以参考CTV-2《美食美客·全国电视烹饪擂台赛》、《美食美客·三人餐桌》,东风卫视《料理美食王》、《满

5 汉全席》、《天天饮食》等美食栏目,邀请美女嘉宾或是知名网络写手等类似的策略也可以运用到节目中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或者庾澄庆(哈林)和邓健泓的《味分高下》大腕云集,每期都有知名艺人恶搞或者被恶搞。无线的游戏节目从来奉行对艺人整蛊不留情的原则,所以参与明星反而前呼后拥上来“献丑”。甚至以此为噱头,加大《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效力与知名度,扩大传播效益,吸引更多观众。

 节目的策划亮点

借助最近热门的《舌尖上的中国》,一切围绕对具体美食、食肆的推介展开,抓住这个时间,把节目的名气打出去。并且《舌尖上的中国》一般都是相对偏于中高端,或是比较有历史文化蕴涵的食肆,通常不会包括街边的大排档等类似对象。所以,针对的目标受众也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受过一定教育,有相当收入的职业人士。他们讲究品味与格调,对细节与品质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讲求食物的味道,还对饮食的环境、包装、服务都有所要求。

我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向观众推荐优质美食的服务资讯节目,其相关介绍细腻丰富,另外还邀请了相关食肆的厨师进行现场烹饪展示。现场观众均可以参与其中,互动、品尝。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短信和网络参与节目,发表意见与建议或者发表看完纪录片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而《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特点还具有以下三点:

1.指导性——节目组搜索并筛选了本地大量的美食信息,将其中最优质的挑选出来呈现给观众。这些食肆的信息丰富翔实,极其具有指导意义。

2.互动性——节目设置中不仅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且还有介绍商家和美食的VCR短片,也邀请了厨师现场烹饪,更有观众互动参与,品尝与鉴赏。

3.娱乐性——有精心制作的短片,大厨现场的烹饪表演,观众的互动游戏,场外参与,节目更富参与互动性。

另外,虽然现在美食类电视节目比较泛滥,但是《舌尖上的中国》因为针对的是本地中高端美食资源,市场细分到位,垂直性强,这保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另外,《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单纯的美食资讯节目,强调互动,兼顾娱乐。节目复合性强,也是《就是爱美食》的独特资源优势。

6  节目的形象包装

栏目的包装:

栏目包装是指栏目的识别系统、视觉包装、音频包装等栏目文化识别系统。视觉识别是栏目的名称标准、标识、话筒标志、主持人背景、记者采访服、采访车装潢及其它识别元素。视觉包装是指栏目的片头、片尾、片花、子栏目片头、栏目宣传片、栏目定位宣传片等。音频包装是指栏目主题歌、主题曲、片 头曲、片尾曲、标识音符等。栏目的形象提升,被社会和观众认同的速度和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栏目的整体包装。

十一、节目包装

风格:色彩亮丽、节奏欢快、活泼简约,体现少儿栏目的特点。

包装内容:演播室设计、片头、片花、片尾、栏目热线、电话指示标、各板块图标等。

1、片头设计15秒。片头设计要体现亮丽、时尚。

构想:白色底,三条飞舞的红色绸带,节目名称用金黄色的字,娃娃体,背景中加上一些不同颜色的小泡泡。白色代表未成年的世界纯真、纯洁,寓意着孩子的世界是一片净土;飘动着的红色绸带代表健康成长;字体的金黄色象征着快乐;不同颜色的小泡泡代表孩子们的各色梦想。

2、演播室:实景设计。总基调:温馨、时尚、富有动感。

 节目的前期筹备

《就是爱美食》的创作思路比较简单,一切围绕对具体美食、食肆的推介展开。每一集事前,节目组都会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合适的商家,在进行协商洽谈。随后就开始相应美食介绍短片的拍摄制作。完成以后,就展开节目现场的录制工作。

一、工作人员设置

节目制片人一名,对栏目的生产进度、拍摄质量、制作环节和经费收支负总责。敦促栏目确保创收和质量的双提高。

执行制片人两名,负责协助制片人开展工作。

主持人男女各一名,负责节目串词的编写,把握节目节奏,调动节目氛围,促进厨师与美食嘉宾、现场观众的交流。

编导两名,负责每期节目的策划、撰稿、导演,把握整个节目播放及相关事宜。

7 摄像三名,统筹负责外景拍摄(美食、食肆背景)、节目现场拍摄。 后期制作三名,负责剪辑、合成、节目包装等系列工作。

长期嘉宾6-8名,长期聘用,参与节目制作,提供美食体验。

二、节目宣传

1.《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主要的宣传手段是电视广告,尤其是本频道的电视广告。两者的受众会比较接近,甚至有大部分可以重合。观众养成了一定的观看习惯,对本频道节目的接受度也会更高一些。并且《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火头可以带动这项节目。

2.其次,依托于网络交流平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本身就设置有互动性非常强的网络平台,因而可以在网站上定时发布节目信息、节目预告、播放节目内容,引导观众积极参与。

3. 市区户外广告,这是由《舌尖上的中国》本地美食资讯节目的特性决定的。投放在市区的灯箱、站台、布景板、公交车身的广告宣传,都可以高效率被本地观众关注到。

4.各地电台广播,因为,各地广播的收听对象基本可以确定是各地本地人,这是比较有利的。并且,现今广播系统细分比较明确,譬如交通广播电台或是音乐广播电台的受众群就相对符合节目设定,都是比较适合投放广告的目标。

三、对节目市场分析进行筹备

首先,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止吃饱,还要吃好。除了味道正宗,美食的营养、环境、服务、烹饪方式、健康理念等等都日益受到重视。有需要就意味着有市场,美食行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造成了不小的烦恼。自然,美食资讯类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舌尖上的中国》的市场细分相对比较到位,瞄准的是当今饮食行业发展的主流,以中高端食肆为卖点。诉求对象也比较具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性竞争,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最后,《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设置比较合理,较之普通美食资讯类节目,信息更为全面细致,节目复合型强,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段。节目有效地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 节目的经费预算安排

节目的大部分经费来源于广告

广告市场分析

1.栏目冠名/特约播映、整体栏目冠名

(1)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舌尖上的中国》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或是直接采用《XX赞助商 就是爱美食》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舌尖上的中国》片尾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手法。

(2)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开始,主持人都会以“欢迎收看《舌尖上的中国》,本节目由XX赞助商冠名播出/特约播映”来提醒观众注意;节目尾声亦然。

(3)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标识上活动展示,突出广告商的标志(通常持续显示在电视屏幕右下角)。

(4)节目中播出的美食相关短片,首尾都展示广告商标识。

(5)每一个节目段落间,中途插播展示广告商的短广告。

(6)现场设备,如话筒,大屏幕,布告板,烹饪设施,嘉宾观众的桌椅等等,都可以加以广告商标志。 2.上下半集间插播广告

《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上下两集播放,中间插播广告。尽量以节目赞助商的广告为主。

五、投入产出

《体育新闻》栏目策划文案中就投入产出比的表述是这样的:按照辽宁电视台自办节目经费标准150元/分钟计算,《体育新闻》卫视版全年经费预计为20*150*365=1095000(元),如果加上各种版权费和重大赛事的特别报道经费1000000(元),总计2095000(元)。

广告创收预计:午间版和晚间版两档播出时间段的广告报价分别为4800元/15秒和7200元/15秒,按每档新闻一分钟的广告时间段,全年最高收入为(4800+7200)*4*365=17520000000元,假设按2折优惠和60%满档率,则全年广告收入应为17520000*20%*60%=2102400元。收支相比,还会有部

9 分盈余。因此,可以说栏目的投入产出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以上为本论证项目负责人对《体育新闻》卫视版栏目策划方案中整体内容的归纳与摘录。下面根据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按照辽宁电视台编委会就栏目方案论证所制定的五项基本要求,本项目负责人对该栏目的策划文案,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由于信息的来源与数据的采集很有可能不够准确,挂一露万之处在所难免,如有论证不够准确和错误的地方本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赏析

2011级车辆工程 莫永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很久了,今天又重温了一集,我还是收到了很大的触动。《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七集,主要中国各地的美食以及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国的食物的文化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真正的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老百姓千年来对自然的改造以及与生活的抗争。《舌尖上的中国》有几个镜头是十分让我触动的,一是在有一集结尾的时候,有一家人捧着食物,他们都露出了质朴而羞涩的笑容。这个镜头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觉得他们几乎代表中国农民的形象。他们勤劳、善良,与土地相伴一生,为充足的食物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国农民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挖藕工人们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每个人都在奋力工作,我感到了十分的震撼。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感受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我深深的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有时想到外国的食物,我就觉得外国的食物实在是太烂了。《舌尖上的中国》也让我了解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特别是各地的劳动人民为食物所做的各种改变更让我赞叹不已。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真正反映了老百姓的普通的生活,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表现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勤劳善良,不像以前的纪录片,总让我感觉是在歌功颂德,让人觉得中国已经一片繁荣富强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书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老百姓,他们会笑、会哭、会有对生活的不满,但他们从不放弃。

第三篇:舌尖上的中国

性定菜根香

文:杜娅霜

有人这样形容看《舌尖上的中国》时的心情:“抱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态度守在电视机前,收获的却不只是杏花村,而是一片令人感动的桃花源。”

触动人们心灵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情感。舌尖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滋味,更是一种国人的情怀。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遍及中国的江南塞北,一处美食一处情,走到哪儿都有家乡的味道尾随而来,舌尖上弥漫着淡淡的乡愁,分不清是苦是甜,触动的是内心深处那根恋家的弦。无论是守在故里的家眷,还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心里都保留有一份家乡的味道,不是玉盘珍馐,不是饕餮盛宴,仅仅是一颗辣白菜,一叠毛豆腐,一碗臊子面,都在时间的积淀下,在岁月的回忆里,历久弥香,余味无穷。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总导演陈晓卿如是说。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舌尖上的中国》始终。发现美食并不难,关键是要带着一种怎样的观念去寻找采掘美食,当美食被用来反应国人的人生况味,被赋予了沉淀了历史精华和文化传承的东西后,美食已经不再是美食,而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历史的象征了。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人们在向自然索取食材时并没有忘记要遵守一种传统,松茸采摘之后覆盖以不破坏菌丝,挖笋不破坏竹根,查干湖的漏网和投放鱼苗,这就是猎杀不绝的传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待自然的馈赠,才能年年有余,延续我们的希望,愉悦我们的味蕾。

食物需静心品味,乃得其旨。现代人静不下来,不停地忙碌着,自然尝不出食物的真滋味,真实的世界没那么喧嚣,而是默默存在着,你只有走近,才能看见。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涉水深湖,黄土丘壑,那一个个辛苦劳作的身影,唤醒我们的视觉,当看到附属在美食背后的辛劳时,口中索然无味的吃食顿觉唇齿留香了。

从自然的馈赠,到我们的田野,以食材始,以土地终,视觉的盛宴在我们的不舍与惆怅中完美落幕。舌尖上的触动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才下舌头,又上心头,回味那一个个质朴的脸庞,一幅幅劳作的画面,一场场我们熟悉的场景,那绝不是舌头能尝出的味道,至鲜至美的食物,需静下心来,摒除杂芜,用心体味。

脾性若修得定然无它,嚼菜根亦觉唇齿留香。

方知,食前食后勿忘修德,勿忘感恩。

第四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张金录

这部片子的总导演陈晓卿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提起兰州,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拉面;西安,是肉夹馍;山东,是煎饼卷大葱;山西人总让人觉得能把面条做成几百种美食;东北的杀猪菜也是充分体现了东北的特色;广州就是一座各种飞禽走兽都能拿来吃的城市。而青岛,除了她的红瓦绿树之外,或许美味的海鲜也是让人们对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也相信,每一个看了此片的中国人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

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虽然参差不齐,香辣酸臭俱全,却真正的中国味。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 1 -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喜欢的人物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每个看过片子的人应该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美食,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综观全片,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其实承载着中国人的性格。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这也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曾经和去美国的一个朋友交流边,她说她最想念的是中国的糖葫芦,非让我拍几张照片传给她。中国美食,不仅仅是海外华人生计的最大产业,也是维系在我们文化生

命中的一根弦。无形中,《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译名是《A bite of China》,可以直译成“吃一口中国”,虽然这个翻译达不到信达雅的高度,但却很接近这部片子的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切片。片子里呈现的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虽然只是一部纪录片,就像陈晓卿另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森林之歌》一样,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的故事。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离家打拼的年轻人的照片,也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这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短短的几帧画面,也浓缩进一种在时间中缓慢变更的美食之中。每个人面对着这样平凡普通的故事,总能找到共鸣,想起我们的家乡,想起我们的亲人,想起我们的母亲。将浓浓的深情融入到普通人平凡的故事当中,感觉亲切自然,毫不造作,这样的讲述方式才能够真正的打动人。

第五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上人文课时,看了大致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是个比较喜欢看记录片的人,觉得纪录片能够带人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拓展人的知识,甚至还能够给人以发省。课堂上看了两集,觉得很不错,于是回寝室后,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将这部纪录片看完了,下面说一下我的感受。

整个纪录片分为七集,也就是从七个部分来进行解说中国美食。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在整部片中,介绍了松茸、笋、水稻、糜子、小麦、青稞、芋头、紫菜、海参、海胆等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食材,介绍了古老中国人传下来的食品保存方法,介绍了中国人是如何烹饪的,如何使普通的食物色香味俱全。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器。中国的烹饪技术又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创造,更是中国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所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调味料,解密了中国人高超的烹饪和调味技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

同时,在介绍食物的同时,摄像机也不忘拍摄一下美食出产地的独特风情,记录下当地人在采摘粮食时的欢乐笑脸。往往就是那一句简单的话,一张纯朴的笑脸,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气质和品性;就是那样一个无技术性的镜头画面,展示出了中华大地的独特美景。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母体,是哺育人类,延续人类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依靠土地生存的中国人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并非一味的撷取,而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既是土地上的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纯朴心性。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普通的中国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是如何战胜环境,如何的发挥创造性开拓出土地,种出累累的果实。尽管现在已经有了现代化的食品保存方式,但腌鱼腌肉、泡菜、醋、酱油、米酒等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农耕时代,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传统的中国人对食品保存的所发挥出来的伟大智慧。

该片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片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 这是一句朴素却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贵州下尧村至今依然播撒着祖先留下的糯种,他们在梯田里放鱼和鸭子,鸭子以稻苗上的虫子为食,是天然的杀虫工具,鸭子的粪便既可以作为肥料,又可以作为鱼的饲料。糯稻、鸭子、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生长。这种近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的绝妙食材,既优良又清洁,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成果。下尧村人用天然的植物为糯稻染色正是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的表现。北京的贵春在屋顶上弄了一片菜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有结果的事,但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总是硕果累累,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果实。沿海的人们抵抗海浪的冲击摘取紫菜,突破海水对人类活动的局限捕捞海洋珍产;沿湖的居民饲养河蟹,挖掘淤泥中的莲藕,在一块一块的垛田上种植芋头。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食物,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所得。

《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国家文化的宣传片,更是一首献给广大劳动者的颂歌。

上一篇: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方案下一篇:神经内科护理常规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