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读后感

2024-04-19

拉贝日记读后感(共13篇)

篇1:拉贝日记读后感

读《拉贝日记》的过程是充满压抑的,有几次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跑到户外去呼吸几口来自和平世界的空气,只能这样才能去除我心中的阴霾。还好,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

拉贝,一名德国西门子洋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以绅士的良知毅然留在南京,与其他数名外国人一道建立了战时临时安全区,尽可能地阻止和减少成千上万名难民遭受饥饿、疾病和日本战刀的威胁,挽救了无数人的尊严与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拉贝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大,我想原因是因为他帮助的只是穷人,而穷人无力为他宣传。虽然他的事迹已拍成电影,但更多中国人记住的只是那五个字――南京大屠杀。在我看来,这只是两个字――仇恨。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号称宽容忍让厚德的国家,宣传最多的却都是些仇恨的内容。洛克菲勒捐款建了协和医院,,庚子赔款退赔部分用于最早赴美的留学生,日本对华援助的ODA计划等等,这些内容鲜见于报端,倒是鼓动民族仇恨的文字最受欢迎。

拉贝是一名基督徒,是一名绅士,也许这是他做出如此善举的本因,但是这样说对他而言未免太不公平,毕竟不是每位绅士或基督徒都能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他是名佛教徒,我们可以说他有大慈悲大智慧,可惜他又不是。我只能说拉贝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一位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位有完全人格的真正的人。而相比之下,那些犯下兽行的占领军,不配这个“人”字;那些抛弃同胞而无动于衷的人,于“人”字也有欠缺;说得再远一点,那些虽然没做过什么坏事可骨子里仍盼望做一次占领军的人,也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人”。

篇2: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

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来源:好范文 http:///)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了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篇3:拉贝和《拉贝日记》

1908年,26岁的他来到中国。当时,他的一家就一直住在南京小粉桥1号的一栋二层小楼里。街坊邻居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于是,就管这个个子很高、时常穿着藏青色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的德国人叫“老毛子”。

1931年至1938年前后,他出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同时担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1937年8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轰炸一直持续到12月南京沦陷。他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了一个防空洞,上面覆盖着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军飞机好几次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旗帜就又飞走了。南京百姓后来打听才知道这里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住在里头,日本人就不敢乱抓乱杀,结果大批难民涌入他的小院。在敌机的呼啸声中,他坚持让抱着婴儿的妇女们优先,坐在防空洞的中间,其次是抱着较大孩子的妇女,最后才是男人,而他本人常常只能留在外面。对于一些不守规则的人,拉贝用中、德、英文写了醒目的大海报——《致我的客人们和本洋行成员的通知》,贴在防空洞口,声明如有违反妇婴优先规则的,将不得再使用防空洞。

他家的院子,庇护了600多名难民,很多人在他家的院子里住了一年多。一天,一个在他家院子里避难的叫丁永庆的人实在饿极了,便出门想去找点吃的,可一抬头,看见竹篱笆墙上有个被日军用刺刀刺死的小姑娘,吓得赶紧回身。他让助手韩师傅给丁永庆拿来了一小杯米和几片咸萝卜根,说,天冷,地上又潮湿,你们把萝卜根煮着吃,这样能去湿。不管怎么样,我要保证给住在这儿的难民每人每天发一小杯米,一个星期发一次萝卜根和蚕豆,虽然少,可我已经尽力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庇护,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利用自己的身份“更好地与日本当局进行谈判”。在日军的腥风血雨里,他的纳粹党标志成了对付兽性日本兵的最好的盾牌,他曾不容抗辩地用德语痛斥企图强奸妇女的日本士兵,揪住他,把他扔出院子,以致那些日本兵一见到蓝眼睛的德国人,就大呼“德意志”,悻悻而去。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使他们不至于暴毙街头。而在此期间,安全区之外的30万人则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在日军的铁蹄下,顿时成了人间地狱,面对日军的烧杀奸淫,他的良知受到巨大震动。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到:“直到我们环游了城市一周,才了解到事情严重的状况。地上布满平民的尸体,背上有枪伤。这些人多半是在逃命时从背后被射杀的。”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日记中详细记录日军的残暴行径,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8日止,他的日记长达2117页,记录了五百多个惨案,记录了一系列的连续不断、时刻发生的但令人毛骨悚然的南京大屠杀真相。

1938年初,他被西门子总部召回国,在被迫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女子大学的3000多难民跪在路旁为他送行,哭叫声铺天盖地,跪求他不要走,不要离开南京。他承诺一定会把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众。4月,他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播放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1938年6月8日,他给希特勒寄出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报告寄出没几天,两名盖世太保到他家里将他逮捕,他的六本日记和有关日军暴行的照片被搜走了。他还被警告要对日军的罪行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尤其不允许展示日军暴行照片。

虽然最终他获许继续保留有关日军暴行的证据,但是相关的纪录片却被毁掉了。在二战刚刚结束的一段时期,因为他的纳粹背景,他遭到了很多愤怒的指责。首先,他被苏联人逮捕,被审讯了三天三夜。然后,他又被英国人抓去折磨了一整天。最后的羞辱是因为一位熟人的告发,他被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非纳粹化”的过程中。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6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是却从此陷入了生活拮据之中。在这期间,他必须支付辩护费用,他还失去了工作许可证,耗尽了积蓄和精力,而且他柏林的住所也在轰炸中被毁。因为自己难堪的境遇,他甚至拒绝了宋美龄要他到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

1950年,他最终因中风死于西柏林。去世前,他留下了一份记录他在中国工作情况的文字遗产:两千多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这些材料都由拉贝进行了打印、排序和装订,甚至还有图片说明。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1996年,当年12 月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他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才将这两千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这份珍贵的日记,因此得以重见天日,他的名字也才重新为世人所知。于是,他被称作“中国的辛德勒”, 但辛德勒用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辛德勒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和很多人建立安全区,保护了25万难民,是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纳粹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恶行相反。客观地说,他并不关心政治,他加入纳粹只是为了能够维持他在南京开办的一所德国学校,希望得到国家拨款。他的外孫女也认为,他只是一位商人,并不是传教士,也不是人道主义工作者。他在南京的行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保护另外一个国家的民众,这并不是他的义务。他是个好人,他知道人的尊严。相比于辛德勒事迹的广为流传,他的义举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辛德勒因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而成为全世界犹太人感激的对象和二战中典型的民间英雄;然而,他的事迹却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这2117页日记,还原了南京的那段历史,也还自己以公正。

篇4:拉贝日记读后感6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篇5:拉贝日记观后感

從德國西門子住南京辦事處經理約翰拉貝來描敘。約翰拉貝的身份在那個背景下十分特殊。按道理他應效忠於--元首。可是在中國生活的27年,讓他把自己最黃金的時間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也同樣獻給了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他有深刻的認識,他比那些遠在德國的納粹軍人更瞭解周圍的環境。對工作的執著讓他執意留在中國,但在殘酷戰爭的現實中讓他認識到自己需要做到更多,因為人性的善良讓他需要犧牲更多。拉貝也是人,對死亡同樣有恐懼。環境與個性造就了這一切。失去親人的痛苦[ 後來發現她的妻子沒有死 ]以及無時不刻死亡的威脅讓他無法入眠,對待日軍的暴行很多時候他也是勢單力薄,只是需要他的時候一定會站出來。他不是最超人或者蜘蛛俠,他只是一個熱愛工作,生活,愛自己老婆的平凡人。戰爭對他精神的壓迫超出了許多人能承受的範疇,他的決定可能就失去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生命。約翰拉貝值得人敬佩。

百人斬,讓人很受刺激。直白的讓其他一切表達都顯得無力。日軍的人性已經在這場戰爭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連輿論媒體也同樣。就如一道閃電照亮黑夜,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篇6:拉贝日记观后感

但拉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军队正准备发动进攻。

1937年12月5日,拉贝去见了几位德国纳粹党员。所有党员让拉贝快回德国,因为日本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京了。但是拉贝不想回德国,因为日本和德国是友国,还有,如果回了德国那他会倾家荡产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拉贝看见后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许多的员工和难民往场屋跑,但是警卫们不让他们进。拉贝知道轰炸可是会要了人命的,何况还有自已的员工,他下令把门打开,门打开了但轰炸机如果炸着里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有党员送给他的一个超大的纳粹旗,他马上叫人拿来了纳粹旗在打开由4个人撑着让难民员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轰炸机飞来围着场房飞了一圈就飞走了,之后轰炸机全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们也知道,拉贝和別国人员的安全区只安全一点点,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飞机击沉了拉贝也伤心了好几天。

他的私人司机张因为不在汽车上被砍了头,日本人说好了不杀战俘的结果还杀。

这个电影写出了日本人的残暴,看出了拉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但是,这是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无能就要挨打。

篇7:跨越国界的《拉贝日记》

4月下旬,中国内地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影市奇观: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历史电影在一周内先后与内地观众见面。除了内地青年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另一部由中德法三国合拍的《拉贝日记》(John Rabe)也颇受瞩目。这部耗资近2000万美元,汇集中德等多国电影班底的影片将于4月29日在国内正式上映。

十年磨一剑

虽然影片直到2009年才正式推出,但《拉贝日记》的整个筹备过程已持续了十多年时间。1997年,影片的主要制片人米沙·霍夫曼(Mischa Hofmann)争取到了拉贝日记的电影拍摄权,其创立的Hofmann & Voges娱乐公司是德国影视业知名的独立制作企业。拿到改编权后,霍夫曼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剧本的筹备工作上,并先后与多位编剧、导演进行了联系与合作。

同其他很多欧洲电影一样,《拉贝日记》在筹备过程中也得到了众多欧洲电影基金的支持。影片另一位主要制片人本杰明·赫尔曼(Benjamin Herrmann)介绍说,除了德国政府的相关支持,影片还得到了巴伐利亚州和柏林布兰登堡等地区的资金补贴,并享受了DFFF(德国联邦电影基金)所带来的优惠,该项目为德国电影在本土花费的资金提供20%的返还补贴。此外,由于法国也是影片的合拍方之一,《拉贝日记》还得到一些法德相关机构以及欧洲媒体计划(European MEDIA)的资金支持。

赫尔曼是德国知名的影视制片人,其监制作品包括荣获奥斯卡提名的《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和《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2006年,他率Majestic 影业公司以及导演弗洛里安·加仑贝格(Florian Gallenberger)加入了《拉贝日记》。影片运作提速,仅仅18个月后,《拉贝日记》在上海正式开镜。影片在内地的合作伙伴是华谊兄弟公司,影片中的部分战争特效场面由曾负责过《集结号》特效的韩国团队完成。作为内地的出品方和发行方,华谊兄弟拥有《拉贝日记》在大中华区的全部版权,该片也是该公司在今年香港FILMART上的主推产品。

最终,《拉贝日记》由Hofmann & Voges娱乐、Majestic影业以及另外一位主要制片人扬·莫吉托(Jan Mojito)掌舵的EOS娱乐公司联合制作。Majestic还负责影片在德语国家的发行。影片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代理工作将由EOS旗下的Beta影业负责,后者同时也拥有一条欧洲主要的艺术院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eta参与制作的另一部电影《伪钞制造者》(The Counterfeiters)4月初刚刚也以《伯纳德行动》的译名在内地上映。

今年2月7日,《拉贝日记》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展映电影首次对外亮相。国际发行方面,虽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

的影响,但负责全球销售的Beta影业对影片前景始终保持乐观。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European Film Market)上,影片成功售出了很多地区的版权,包括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主要的欧洲市场。赫尔曼表示德国电影近年来在二战题材上成果颇丰,这些作品一直在德语市场有着很好的反响,此类影片独特的德国角度也使其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不过他也表示,对于《拉贝日记》来说,最重要的市场还是中德两地。

多国协作

《拉贝日记》前期筹备期间,制片人霍夫曼接触并考察了多位导演人选,其中据传还包括施隆多夫(Volker

Schlandorff)这样全球著名的德国导演。但制片方最终还是选择将导筒交给了年仅37岁的青年导演加仑贝格。

加仑贝格毕业于德国著名的慕尼黑电影学校(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 Film München),与制片人赫尔曼是校友。2000年,加仑贝格执导的毕业作品《Quiero Ser》轰动一时,该片不仅获得欧洲境内的众多新人作品奖,还一举摘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由此,加仑贝格晋入德国最有前途的青年导演之列。随后他推出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火奴鲁鲁》(Honolulu)。2004年,加仑贝格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爱在加尔各答》( Shadows of Time )再度赢得好评,该片也获得了当年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青年电影作品和最佳摄影奖。

在制片人赫尔曼看来,加仑贝格是目前德国少数被认为能够驾御宏大叙事题材的青年导演。此外,其之前作品的成功,尤其是《Quiero Ser》所收获的奥斯卡奖也使得这位年轻导演在很多投资人心中具有一定的保证。另一方面,虽然导演作品较少,但加仑贝格的海外拍片经验却很丰富——《Quiero Ser》就是在墨西哥拍摄的,而《爱在加尔各答》则是一部在印度拍摄完成的作品,且对白也以孟加拉语为主。海外拍摄经验是加仑贝格执导《拉贝日记》的重要优势。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主角约翰·拉贝的人选原本是《窃听风云》(The Lives of Others)的主演乌尔利希·穆厄(Ulrich Mühe),然而这位德国著名演员却不幸于2007年7月因胃癌而病逝。因此拉贝一角最终由穆厄在《窃听风云》中的搭档乌尔里奇·图克尔(Ulrich Tukur)接替,后者曾凭该片荣获德国电影奖最佳男配角。此外,《拉贝日记》的表演阵容中还包括德国目前的一线小生——《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的主演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ühl),科恩兄弟的爱将斯蒂夫·巴斯米(Steve Buscemi),中国内地的张静初,以及来自日本的老牌演技派明星香川照之和柄本明。

影片的拍摄工作主要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完成的,对于此次在中国内地的拍摄经历,加仑贝格和赫尔曼均表示“很愉快”。加仑贝格表示内地的工作人员很有专业经验。在拍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最终都顺利解决。他还介绍说,《拉贝日记》剧组的规模很大——除演员以外,还包括一支多达350人的制作团队。影片的主创人员多来自德国,负责美术指导的是中国的屠居华。作为电影学院的首批毕业生和内地的知名美指,屠居华此前曾参与过多部合拍片的拍摄,例如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2006年的中美合拍片《面纱》(The Painted Veil)。此次他在《拉贝日记》中的表现为其赢得了今年德国电影奖的最佳美术指导提名,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该奖项的提名名单上。

篇8: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篇9:拉贝日记观后感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透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潜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潜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仅时光、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

能够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样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悲哀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诉日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和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要求赔偿3600万日元。这是多么可耻的啊!本来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后还死不承认,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看到这些,我不明白心里头有多么的气愤!!

一开始,拉贝也曾对日本军队抱着幻想,他认为日本军队会尽量减少杀戮,直到之后日本对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杀害,还有亲眼看见自我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军炸沉,拉贝才认识到了日军的残酷。一群外国的仁义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供平民避难,拉贝是这个安全区的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担任安全区委员会副主席。安全区给了二十多万人一个避难的场所,在那里,日军和中国军队都不许进入,也不许携带武器。就是这么一群外国人,一群完全能够置身事外的人,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给了那么多的中国难民一个生命的期望。他们就像是沙漠里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给了绝望中的中国难民一个活下去的期望。在安全区缺乏资金和物资供应的时候,拉贝主动把自我的存款拿了出来,为了安全区的工作,使自我的糖尿病更加严重。罗伯特作为一名医生,不辞辛劳的工作,救死扶伤,作为安全区的副主席,为安全区付出了许许多多,还有一群正义人士,为了安全区的工作奔波劳累。这就是正义,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伟人,都是绝对的英雄!!不,就应说,我们中国人都就应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我们国人的无私帮忙,他们救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下方来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历史数据吧!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免受外来侵略,首先就要先自我强大起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它警示着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此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带给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文化建设。

篇10:拉贝日记观后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篇11:拉贝日记读后感

加仑贝格:我首次接触这个剧本是在4年前。当时影片的制片人看了我在印度拍的《爱在加尔各答》后找到我,于是我也开始读原著小说。这个人物和故事的历史背景打动了我。2006年3月,我拿着这本书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南京。我认为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应该被所有人知晓,但现在欧洲的多数人还是不了解当年的那场惨剧和拉贝所做的一切。在这部电影中,我想把个人与历史的角度结合起来。其实在我看来,历史也是很个人化的,从当事人个体的视角出发是了解历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这部电影里,我一直试图通过主人公拉贝的所见所感来让观众了解当时在南京发生的一切。

《综艺》:影片的故事很容易被拿来与一些同类作品相比较,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在你看来,《拉贝日记》与其他同类作品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加仑贝格:虽然拉贝和辛德勒确实有一些共同点,但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拉贝在南京时是1937年,当时二战尚未全面爆发,因此那时的整个国际政治环境也完全不同。当然不可否认《辛德勒名单》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外界将《拉贝日记》与其相比我也不介意,再说他们两人也确实都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

《综艺》:对于很多国际合拍电影来说,如何平衡各地的文化取向与观众口味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本片创作过程中,这方面你是怎么考虑的?

加仑贝格:就欧洲情况而言,《拉贝日记》算是一部成本较高的制作。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往往必须设法满足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期待。因此导演肯定不能完全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影片。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跨国合拍的电影,编导的态度必须是开放的,要能倾听多方意见,与此同时导演也必须保持自己对全片的控制力,不然这部电影就会变得与你无关。这是很困难的,你需要不断地妥协,但在有些地方又一定要坚持。不过努力的结果看来还不错,影片在柏林展映时反响相当积极,最近又获得了德国电影奖的多项提名。我对影片在国际上的表现也有信心,因为只要一部电影的中心是关于人性的,那么就能够与全球的观众实现沟通。

《综艺》:除中国以外,你在墨西哥、印度等地都拍过片,在不同的海外地区工作感觉如何?

加仑贝格:在海外拍片永远是很紧张的,因为各地的电影文化都有很大差异,你需要时刻学习当地经验,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不能一味说不。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印度的情况比较混乱,但当地人都很友好,因此能给你很多即兴创作的灵感。中国内地拍摄环境现在已经比较专业了,这里也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才,而我们则努力发挥德国人善于管理与计划的优良传统。

《综艺》:德国近来有很多青年导演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比如《窃听风暴》的导演多纳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当然还有你自己。这种新人集体抬头的背后是否有某些特殊的原因?

篇12:《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政府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的难民,拉贝毅然舍弃了和妻子回国的机会,而在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自己的脑袋搁在了刀尖上,意味着与中国人民共存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相信,这种勇气,是源自于拉贝内心的善良本性。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被人遗忘及穷困潦倒的境况下,拉贝在1950年死于柏林。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但我相信,拉贝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中国人的报答。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是在炫耀他们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这是在释放他们内心的嗜血本质,释放他们内心的邪恶。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或许,有些日本人战初是良心未泯,但随着刀尖上染上的血越来越多,心也变得麻木了,身上的嗜血因子都活跃起来了。而时至今日,部分日本人内心的军国主义仍在翻滚着,等待着时机冒泡。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而这场战争,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帝国主义者对地大物博的中国的觊觎,但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呼救无援,更是无力反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政府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在世界之林里立足,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保卫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样,一方面用来保卫自己,另一方面则用来震慑他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甚至是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争夺资源而引起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百年,又

如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不堪一击的国家,就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者而已,就算身后有一堆的黄金,也无济于事。总不可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敌人放过你,因为谁都明白,只要抢过来,那财富就是自己的了,用不着被贿赂。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没有强悍的国防,就难以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就难以建设和改革,甚至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证,国家才能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内外环境。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生才能有所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最终只能丧失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消失,被历史所遗弃。

然而,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证,又必须依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武器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因此,要保证国防力量,就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篇13: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篇二: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三:拉贝日记观后感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综合检查计划下一篇:双休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