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

2024-04-11

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精选11篇)

篇1: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

电影拉贝日记,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1937年,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拉贝和他的妻子朵拉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德国另派了一名负责人来这里接替拉贝的工作。在拉贝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第二天清早,当战火熄灭,清查损失时,呆在南京城的外国人们开始商议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他们应该如何是好,最后他们决定设立安全区,并提名拉贝为主席。拉贝本想第二天就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他最终决定要留下来,并且即刻认真地投入工作。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区的保障。二十多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由于人数超出太多,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但是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没有放弃。日本想要清除安全区,拉贝用机智与勇敢与日军对抗,直到各国大使邮轮抵达南京,安全区才幸免于难。最后拉贝和他的妻子在德国政府的命令下回国。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的德国人,拉贝对中国很有感情,很熟悉中国,当他看到许多人在大门边等待开门,他命令打开大门,让那些人进去。如果这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或本能的话,那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他就是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之后,那他所作的就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出发了,那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特别是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 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 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

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因一次没有满足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地射杀了所有的战俘,从这以后她就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后来渐渐接触之后,他觉得拉贝做的很卖力,而且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敬佩了。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幸而有这些无私的外国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帮助,几十万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没有遭到日军的屠戮。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我们民族的痛,但是在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记住痛,更不要忘记爱。

篇2: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篇3:拉贝和《拉贝日记》

1908年,26岁的他来到中国。当时,他的一家就一直住在南京小粉桥1号的一栋二层小楼里。街坊邻居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于是,就管这个个子很高、时常穿着藏青色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的德国人叫“老毛子”。

1931年至1938年前后,他出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同时担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1937年8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轰炸一直持续到12月南京沦陷。他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了一个防空洞,上面覆盖着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军飞机好几次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旗帜就又飞走了。南京百姓后来打听才知道这里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住在里头,日本人就不敢乱抓乱杀,结果大批难民涌入他的小院。在敌机的呼啸声中,他坚持让抱着婴儿的妇女们优先,坐在防空洞的中间,其次是抱着较大孩子的妇女,最后才是男人,而他本人常常只能留在外面。对于一些不守规则的人,拉贝用中、德、英文写了醒目的大海报——《致我的客人们和本洋行成员的通知》,贴在防空洞口,声明如有违反妇婴优先规则的,将不得再使用防空洞。

他家的院子,庇护了600多名难民,很多人在他家的院子里住了一年多。一天,一个在他家院子里避难的叫丁永庆的人实在饿极了,便出门想去找点吃的,可一抬头,看见竹篱笆墙上有个被日军用刺刀刺死的小姑娘,吓得赶紧回身。他让助手韩师傅给丁永庆拿来了一小杯米和几片咸萝卜根,说,天冷,地上又潮湿,你们把萝卜根煮着吃,这样能去湿。不管怎么样,我要保证给住在这儿的难民每人每天发一小杯米,一个星期发一次萝卜根和蚕豆,虽然少,可我已经尽力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庇护,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利用自己的身份“更好地与日本当局进行谈判”。在日军的腥风血雨里,他的纳粹党标志成了对付兽性日本兵的最好的盾牌,他曾不容抗辩地用德语痛斥企图强奸妇女的日本士兵,揪住他,把他扔出院子,以致那些日本兵一见到蓝眼睛的德国人,就大呼“德意志”,悻悻而去。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使他们不至于暴毙街头。而在此期间,安全区之外的30万人则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在日军的铁蹄下,顿时成了人间地狱,面对日军的烧杀奸淫,他的良知受到巨大震动。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到:“直到我们环游了城市一周,才了解到事情严重的状况。地上布满平民的尸体,背上有枪伤。这些人多半是在逃命时从背后被射杀的。”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日记中详细记录日军的残暴行径,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8日止,他的日记长达2117页,记录了五百多个惨案,记录了一系列的连续不断、时刻发生的但令人毛骨悚然的南京大屠杀真相。

1938年初,他被西门子总部召回国,在被迫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女子大学的3000多难民跪在路旁为他送行,哭叫声铺天盖地,跪求他不要走,不要离开南京。他承诺一定会把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众。4月,他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播放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1938年6月8日,他给希特勒寄出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报告寄出没几天,两名盖世太保到他家里将他逮捕,他的六本日记和有关日军暴行的照片被搜走了。他还被警告要对日军的罪行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尤其不允许展示日军暴行照片。

虽然最终他获许继续保留有关日军暴行的证据,但是相关的纪录片却被毁掉了。在二战刚刚结束的一段时期,因为他的纳粹背景,他遭到了很多愤怒的指责。首先,他被苏联人逮捕,被审讯了三天三夜。然后,他又被英国人抓去折磨了一整天。最后的羞辱是因为一位熟人的告发,他被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非纳粹化”的过程中。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6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是却从此陷入了生活拮据之中。在这期间,他必须支付辩护费用,他还失去了工作许可证,耗尽了积蓄和精力,而且他柏林的住所也在轰炸中被毁。因为自己难堪的境遇,他甚至拒绝了宋美龄要他到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

1950年,他最终因中风死于西柏林。去世前,他留下了一份记录他在中国工作情况的文字遗产:两千多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这些材料都由拉贝进行了打印、排序和装订,甚至还有图片说明。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1996年,当年12 月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他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才将这两千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这份珍贵的日记,因此得以重见天日,他的名字也才重新为世人所知。于是,他被称作“中国的辛德勒”, 但辛德勒用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辛德勒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和很多人建立安全区,保护了25万难民,是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纳粹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恶行相反。客观地说,他并不关心政治,他加入纳粹只是为了能够维持他在南京开办的一所德国学校,希望得到国家拨款。他的外孫女也认为,他只是一位商人,并不是传教士,也不是人道主义工作者。他在南京的行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保护另外一个国家的民众,这并不是他的义务。他是个好人,他知道人的尊严。相比于辛德勒事迹的广为流传,他的义举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辛德勒因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而成为全世界犹太人感激的对象和二战中典型的民间英雄;然而,他的事迹却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这2117页日记,还原了南京的那段历史,也还自己以公正。

篇4: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它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2019《拉贝日记》观看体会

《南京!南京!》在内地大规模上映,中国观众全将目光投向了导演陆川,当然影片确实拍得精心,敢于直面历史惨剧,正视了淋漓鲜血,可但无数女人被淫虐,尸横遍野的景象,导致笔者在影院内相当压抑。相比之下,同期在德国获奖的《拉贝日记》虽属外国主旋律,但胜在视角客观,剧情与人物饱满,并不刻意卖弄血腥镜头,外加几位明星演技出众,整体立意不俗,观之更为舒适。

除去以国际见证者拉贝第一人称视角,侧面描写了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该片还着重于人物命运纠葛,炮制悬念颇具匠心。西门子驻南京分部负责人拉贝,由于战争,正准备同妻子一齐回国,谁料欢送会上,日军空袭南京城,战乱恐慌接踵而至。连拉贝的夫人在回国油轮都突遇轰炸,生死未卜。故男主角决心捍卫南京安全区时,由于铺垫连贯,艰险摆于眼前,简直可谓不可完成的任务。

《南京》与《拉贝》两片,前者场面宏大,着重惨痛,后者则以小见大,着重人物与救赎,所以我更喜欢后者!

2019《拉贝日记》观看感想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篇5:拉贝日记电影心得体会

拉贝日记观后心得1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__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拉贝日记观后心得2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心得3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我不是写手,只是想抒发下自己观后的心情。我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影院去支持拉贝日记,支持南京!南京!

拉贝日记观后心得4

电影拉贝日记,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1937年,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拉贝和他的妻子朵拉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德国另派了一名负责人来这里接替拉贝的工作。在拉贝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第二天清早,当战火熄灭,清查损失时,呆在南京城的外国人们开始商议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他们应该如何是好,最后他们决定设立安全区,并提名拉贝为主席。拉贝本想第二天就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他最终决定要留下来,并且即刻认真地投入工作。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区的保障。二十多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由于人数超出太多,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但是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没有放弃。日本想要清除安全区,拉贝用机智与勇敢与日军对抗,直到各国大使邮轮抵达南京,安全区才幸免于难。最后拉贝和他的妻子在德国政府的命令下回国。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0__年的德国人,拉贝对中国很有感情,很熟悉中国,当他看到许多人在大门边等待开门,他命令打开大门,让那些人进去。如果这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或本能的话,那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他就是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之后,那他所作的就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出发了,那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特别是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 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 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

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因一次没有满足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地射杀了所有的战俘,从这以后她就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后来渐渐接触之后,他觉得拉贝做的很卖力,而且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敬佩了。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幸而有这些无私的外国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帮助,几十万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没有遭到日军的屠戮。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我们民族的痛,但是在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记住痛,更不要忘记爱。

拉贝日记观后心得5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篇6:《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DD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篇7:跨越国界的《拉贝日记》

4月下旬,中国内地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影市奇观: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历史电影在一周内先后与内地观众见面。除了内地青年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另一部由中德法三国合拍的《拉贝日记》(John Rabe)也颇受瞩目。这部耗资近2000万美元,汇集中德等多国电影班底的影片将于4月29日在国内正式上映。

十年磨一剑

虽然影片直到2009年才正式推出,但《拉贝日记》的整个筹备过程已持续了十多年时间。1997年,影片的主要制片人米沙·霍夫曼(Mischa Hofmann)争取到了拉贝日记的电影拍摄权,其创立的Hofmann & Voges娱乐公司是德国影视业知名的独立制作企业。拿到改编权后,霍夫曼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剧本的筹备工作上,并先后与多位编剧、导演进行了联系与合作。

同其他很多欧洲电影一样,《拉贝日记》在筹备过程中也得到了众多欧洲电影基金的支持。影片另一位主要制片人本杰明·赫尔曼(Benjamin Herrmann)介绍说,除了德国政府的相关支持,影片还得到了巴伐利亚州和柏林布兰登堡等地区的资金补贴,并享受了DFFF(德国联邦电影基金)所带来的优惠,该项目为德国电影在本土花费的资金提供20%的返还补贴。此外,由于法国也是影片的合拍方之一,《拉贝日记》还得到一些法德相关机构以及欧洲媒体计划(European MEDIA)的资金支持。

赫尔曼是德国知名的影视制片人,其监制作品包括荣获奥斯卡提名的《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和《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2006年,他率Majestic 影业公司以及导演弗洛里安·加仑贝格(Florian Gallenberger)加入了《拉贝日记》。影片运作提速,仅仅18个月后,《拉贝日记》在上海正式开镜。影片在内地的合作伙伴是华谊兄弟公司,影片中的部分战争特效场面由曾负责过《集结号》特效的韩国团队完成。作为内地的出品方和发行方,华谊兄弟拥有《拉贝日记》在大中华区的全部版权,该片也是该公司在今年香港FILMART上的主推产品。

最终,《拉贝日记》由Hofmann & Voges娱乐、Majestic影业以及另外一位主要制片人扬·莫吉托(Jan Mojito)掌舵的EOS娱乐公司联合制作。Majestic还负责影片在德语国家的发行。影片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代理工作将由EOS旗下的Beta影业负责,后者同时也拥有一条欧洲主要的艺术院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eta参与制作的另一部电影《伪钞制造者》(The Counterfeiters)4月初刚刚也以《伯纳德行动》的译名在内地上映。

今年2月7日,《拉贝日记》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展映电影首次对外亮相。国际发行方面,虽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

的影响,但负责全球销售的Beta影业对影片前景始终保持乐观。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European Film Market)上,影片成功售出了很多地区的版权,包括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主要的欧洲市场。赫尔曼表示德国电影近年来在二战题材上成果颇丰,这些作品一直在德语市场有着很好的反响,此类影片独特的德国角度也使其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不过他也表示,对于《拉贝日记》来说,最重要的市场还是中德两地。

多国协作

《拉贝日记》前期筹备期间,制片人霍夫曼接触并考察了多位导演人选,其中据传还包括施隆多夫(Volker

Schlandorff)这样全球著名的德国导演。但制片方最终还是选择将导筒交给了年仅37岁的青年导演加仑贝格。

加仑贝格毕业于德国著名的慕尼黑电影学校(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 Film München),与制片人赫尔曼是校友。2000年,加仑贝格执导的毕业作品《Quiero Ser》轰动一时,该片不仅获得欧洲境内的众多新人作品奖,还一举摘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由此,加仑贝格晋入德国最有前途的青年导演之列。随后他推出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火奴鲁鲁》(Honolulu)。2004年,加仑贝格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爱在加尔各答》( Shadows of Time )再度赢得好评,该片也获得了当年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青年电影作品和最佳摄影奖。

在制片人赫尔曼看来,加仑贝格是目前德国少数被认为能够驾御宏大叙事题材的青年导演。此外,其之前作品的成功,尤其是《Quiero Ser》所收获的奥斯卡奖也使得这位年轻导演在很多投资人心中具有一定的保证。另一方面,虽然导演作品较少,但加仑贝格的海外拍片经验却很丰富——《Quiero Ser》就是在墨西哥拍摄的,而《爱在加尔各答》则是一部在印度拍摄完成的作品,且对白也以孟加拉语为主。海外拍摄经验是加仑贝格执导《拉贝日记》的重要优势。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主角约翰·拉贝的人选原本是《窃听风云》(The Lives of Others)的主演乌尔利希·穆厄(Ulrich Mühe),然而这位德国著名演员却不幸于2007年7月因胃癌而病逝。因此拉贝一角最终由穆厄在《窃听风云》中的搭档乌尔里奇·图克尔(Ulrich Tukur)接替,后者曾凭该片荣获德国电影奖最佳男配角。此外,《拉贝日记》的表演阵容中还包括德国目前的一线小生——《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的主演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ühl),科恩兄弟的爱将斯蒂夫·巴斯米(Steve Buscemi),中国内地的张静初,以及来自日本的老牌演技派明星香川照之和柄本明。

影片的拍摄工作主要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完成的,对于此次在中国内地的拍摄经历,加仑贝格和赫尔曼均表示“很愉快”。加仑贝格表示内地的工作人员很有专业经验。在拍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最终都顺利解决。他还介绍说,《拉贝日记》剧组的规模很大——除演员以外,还包括一支多达350人的制作团队。影片的主创人员多来自德国,负责美术指导的是中国的屠居华。作为电影学院的首批毕业生和内地的知名美指,屠居华此前曾参与过多部合拍片的拍摄,例如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2006年的中美合拍片《面纱》(The Painted Veil)。此次他在《拉贝日记》中的表现为其赢得了今年德国电影奖的最佳美术指导提名,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该奖项的提名名单上。

篇8: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x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篇9:拉贝日记观后感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篇10: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篇11:观后感电影拉贝日记

加仑贝格:我首次接触这个剧本是在4年前。当时影片的制片人看了我在印度拍的《爱在加尔各答》后找到我,于是我也开始读原著小说。这个人物和故事的历史背景打动了我。2006年3月,我拿着这本书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南京。我认为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应该被所有人知晓,但现在欧洲的多数人还是不了解当年的那场惨剧和拉贝所做的一切。在这部电影中,我想把个人与历史的角度结合起来。其实在我看来,历史也是很个人化的,从当事人个体的视角出发是了解历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这部电影里,我一直试图通过主人公拉贝的所见所感来让观众了解当时在南京发生的一切。

《综艺》:影片的故事很容易被拿来与一些同类作品相比较,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在你看来,《拉贝日记》与其他同类作品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加仑贝格:虽然拉贝和辛德勒确实有一些共同点,但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拉贝在南京时是1937年,当时二战尚未全面爆发,因此那时的整个国际政治环境也完全不同。当然不可否认《辛德勒名单》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外界将《拉贝日记》与其相比我也不介意,再说他们两人也确实都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

《综艺》:对于很多国际合拍电影来说,如何平衡各地的文化取向与观众口味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本片创作过程中,这方面你是怎么考虑的?

加仑贝格:就欧洲情况而言,《拉贝日记》算是一部成本较高的制作。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往往必须设法满足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期待。因此导演肯定不能完全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影片。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跨国合拍的电影,编导的态度必须是开放的,要能倾听多方意见,与此同时导演也必须保持自己对全片的控制力,不然这部电影就会变得与你无关。这是很困难的,你需要不断地妥协,但在有些地方又一定要坚持。不过努力的结果看来还不错,影片在柏林展映时反响相当积极,最近又获得了德国电影奖的多项提名。我对影片在国际上的表现也有信心,因为只要一部电影的中心是关于人性的,那么就能够与全球的观众实现沟通。

《综艺》:除中国以外,你在墨西哥、印度等地都拍过片,在不同的海外地区工作感觉如何?

加仑贝格:在海外拍片永远是很紧张的,因为各地的电影文化都有很大差异,你需要时刻学习当地经验,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不能一味说不。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印度的情况比较混乱,但当地人都很友好,因此能给你很多即兴创作的灵感。中国内地拍摄环境现在已经比较专业了,这里也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才,而我们则努力发挥德国人善于管理与计划的优良传统。

《综艺》:德国近来有很多青年导演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比如《窃听风暴》的导演多纳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当然还有你自己。这种新人集体抬头的背后是否有某些特殊的原因?

上一篇: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出国境学习协议书下一篇:有分才有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