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2024-05-02

《拉贝日记》的个人观后感800字(通用12篇)

篇1:《拉贝日记》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我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泪。不仅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样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我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我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应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篇2:《拉贝日记》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拉贝日记》是从拉贝先生的角度来描述南京被日军占领的这段历史。整部片子中心线索明显,就是围绕拉贝展开叙事。拉贝在卸职的前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用大大的纳粹旗给日本人发出信号。如果说这次救中国员工的行为完全出于自发,拉贝这个纳粹党员留下来组织安全区则纯粹是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他对生活了27年的中国的感情,来自于对新上任的西门子主管的失望,来自于各国际人士对他的厚爱,或许还来自于对他敬爱的元首的寄望。最根本的是,拉贝的人性光彩,这在此后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拉贝送别妻子,却眼睁睁看到船沉入大海,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身体打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患上严重的糖尿病,安全区缺医少药,不得不求助于日本人救命。拉贝周围的人,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直到某一天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善意。这两位演员都是老戏骨,屡屡碰撞出火花,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他俩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场景必将成为经典。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她对拉贝的爱慕,只是隐隐表现,终究尊重拉贝与其夫人的感情,而把自己的真情深埋。她的柔情,她的坚定,展现了无私的爱与崇高的人格。罗森博士是由《再见列宁》中的小帅哥饰演的,现在还是那么帅哈。他与女学生琅书的感情,轻松的对白,舒缓了整个凝重紧张的气氛。

篇3: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500字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篇4:拉贝日记读后感6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篇5:《拉贝日记》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看之前我一直期待能看到震撼的、写实的屠杀场面,幻想通过这些画面触动我日益麻木的神经,幻想由此唤起我对小日本更入骨的仇恨。然而等到真正放映到那些刺激感官的画面时,我还是忍不住战栗,恍如惊弓之鸟,真的是很矛盾的心态。南京!南京!中的成片机枪扫射,拉贝中的“喝热汤”和百人斩都让我紧闭双眼,即使这样也无法控制夺眶的泪水。观影多年,战争、暴力、恐怖题材也看了很多,从来不会有过于不适的反应,只是一到抗战题材,我就无法自拔,因为那里面杀的都是中国人!我的民族性决定了在这段历史上无法保持绝对的客观。

对这段历史的细节我并不是特别的熟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只教会了我一辈子记住了30万这个数字,记住了中日民族间的血海深仇。至于其他的真相,是靠自己一点一点了解的。我深信两部电影的主创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检索,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当然,角度不同,表述手法的差异,都可能与我们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仔细想想,其实不管是南京还是拉贝,它们都是商业片。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是个半虚构人物,他的作用就是替陆川说出他想说的话,拉贝日记中琅书和罗森博士之间暧昧的情愫,这些都是商业片的元素,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的不真实而诟病整部电影。南京!南京!的出现唤起了国人重新对这段历史展开热议,拉贝的上映更有可能引起全世界对真相的探索和思考,就凭这些社会效应,我就要向各位主创致敬。

南京!南京!的结尾打出了小豆子还活着的字幕,全场一阵欣慰的拍掌,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那场灾难的其他受害者呢?那些慰安妇们,那些奴隶劳工们,那些毒气战受害者们,等等。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在为自己讨回公道,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看到施暴者受到正义的惩罚。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百般阻挠,身后则是广大漠然无视的同胞!

在拉贝日记的最后也打出了字幕,拉贝在南京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帮助了20万的中国人,战后他想退出纳粹党籍,遭到同盟国的拒绝,在贫困中于1950年病逝,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他与辛德勒本人竟然也是相同的结局。我注意到放这段字幕的时候,底下并无多少唏嘘,我们果真是与同盟国一样,有选择性地施舍同情和宽恕。

人类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讽刺的是,我们都习惯性选择了更容易学会的偏执的仇恨。面对大是大非我们都是一元的价值判断,要么全盘否定,要么过于理性地思考,人们总是忽略了真正需要去关注的人和事。一时的愤怒或思考只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释然,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得到我们的援手。

篇6:拉贝日记观后感

從德國西門子住南京辦事處經理約翰拉貝來描敘。約翰拉貝的身份在那個背景下十分特殊。按道理他應效忠於--元首。可是在中國生活的27年,讓他把自己最黃金的時間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也同樣獻給了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他有深刻的認識,他比那些遠在德國的納粹軍人更瞭解周圍的環境。對工作的執著讓他執意留在中國,但在殘酷戰爭的現實中讓他認識到自己需要做到更多,因為人性的善良讓他需要犧牲更多。拉貝也是人,對死亡同樣有恐懼。環境與個性造就了這一切。失去親人的痛苦[ 後來發現她的妻子沒有死 ]以及無時不刻死亡的威脅讓他無法入眠,對待日軍的暴行很多時候他也是勢單力薄,只是需要他的時候一定會站出來。他不是最超人或者蜘蛛俠,他只是一個熱愛工作,生活,愛自己老婆的平凡人。戰爭對他精神的壓迫超出了許多人能承受的範疇,他的決定可能就失去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生命。約翰拉貝值得人敬佩。

百人斬,讓人很受刺激。直白的讓其他一切表達都顯得無力。日軍的人性已經在這場戰爭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連輿論媒體也同樣。就如一道閃電照亮黑夜,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篇7:拉贝日记观后感

但拉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军队正准备发动进攻。

1937年12月5日,拉贝去见了几位德国纳粹党员。所有党员让拉贝快回德国,因为日本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京了。但是拉贝不想回德国,因为日本和德国是友国,还有,如果回了德国那他会倾家荡产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拉贝看见后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许多的员工和难民往场屋跑,但是警卫们不让他们进。拉贝知道轰炸可是会要了人命的,何况还有自已的员工,他下令把门打开,门打开了但轰炸机如果炸着里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有党员送给他的一个超大的纳粹旗,他马上叫人拿来了纳粹旗在打开由4个人撑着让难民员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轰炸机飞来围着场房飞了一圈就飞走了,之后轰炸机全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们也知道,拉贝和別国人员的安全区只安全一点点,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飞机击沉了拉贝也伤心了好几天。

他的私人司机张因为不在汽车上被砍了头,日本人说好了不杀战俘的结果还杀。

这个电影写出了日本人的残暴,看出了拉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但是,这是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无能就要挨打。

篇8: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篇9:拉贝日记观后感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透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潜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潜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仅时光、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

能够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样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悲哀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诉日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和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要求赔偿3600万日元。这是多么可耻的啊!本来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后还死不承认,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看到这些,我不明白心里头有多么的气愤!!

一开始,拉贝也曾对日本军队抱着幻想,他认为日本军队会尽量减少杀戮,直到之后日本对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杀害,还有亲眼看见自我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军炸沉,拉贝才认识到了日军的残酷。一群外国的仁义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供平民避难,拉贝是这个安全区的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担任安全区委员会副主席。安全区给了二十多万人一个避难的场所,在那里,日军和中国军队都不许进入,也不许携带武器。就是这么一群外国人,一群完全能够置身事外的人,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给了那么多的中国难民一个生命的期望。他们就像是沙漠里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给了绝望中的中国难民一个活下去的期望。在安全区缺乏资金和物资供应的时候,拉贝主动把自我的存款拿了出来,为了安全区的工作,使自我的糖尿病更加严重。罗伯特作为一名医生,不辞辛劳的工作,救死扶伤,作为安全区的副主席,为安全区付出了许许多多,还有一群正义人士,为了安全区的工作奔波劳累。这就是正义,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伟人,都是绝对的英雄!!不,就应说,我们中国人都就应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我们国人的无私帮忙,他们救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下方来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历史数据吧!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免受外来侵略,首先就要先自我强大起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它警示着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此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带给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文化建设。

篇10:拉贝日记观后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篇11:《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政府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的难民,拉贝毅然舍弃了和妻子回国的机会,而在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自己的脑袋搁在了刀尖上,意味着与中国人民共存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相信,这种勇气,是源自于拉贝内心的善良本性。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被人遗忘及穷困潦倒的境况下,拉贝在1950年死于柏林。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但我相信,拉贝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中国人的报答。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是在炫耀他们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这是在释放他们内心的嗜血本质,释放他们内心的邪恶。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或许,有些日本人战初是良心未泯,但随着刀尖上染上的血越来越多,心也变得麻木了,身上的嗜血因子都活跃起来了。而时至今日,部分日本人内心的军国主义仍在翻滚着,等待着时机冒泡。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而这场战争,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帝国主义者对地大物博的中国的觊觎,但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呼救无援,更是无力反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政府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在世界之林里立足,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保卫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样,一方面用来保卫自己,另一方面则用来震慑他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甚至是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争夺资源而引起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百年,又

如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不堪一击的国家,就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者而已,就算身后有一堆的黄金,也无济于事。总不可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敌人放过你,因为谁都明白,只要抢过来,那财富就是自己的了,用不着被贿赂。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没有强悍的国防,就难以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就难以建设和改革,甚至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证,国家才能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内外环境。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生才能有所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最终只能丧失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消失,被历史所遗弃。

然而,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证,又必须依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武器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因此,要保证国防力量,就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篇12: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篇二: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三:拉贝日记观后感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干部管理能力下一篇:塘坊乡中心小学2011-2012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