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2024-04-08

看雷锋日记读后感(精选6篇)

篇1: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大家唱着这首歌,就能想到一心为民的雷锋吧。

雷锋是9年2月8日出生,到92年8月日逝世,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民解放军,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原名:雷正兴、父亲:雷明亮、母亲:张元满、爷爷:雷新庭、哥哥:雷正德。雷锋得的成就也不少有: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还有抚师市人大代表。同学们我们了解雷锋,一起看看雷锋的小故事吧!

有一次,雷锋外出时在沈阳车站换车时,发现了一个背小孩的年轻妇女,被一群人给围着,雷锋向前去打听,原来她们是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可是车票和钱丢了,雷锋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钱为妇女买了去吉林的车票塞到她手里,妇女站起来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哪单位,家住哪?”雷锋看了看说:“我叫解放军,家在中国。”

雷锋的这个故事感动了我,雷锋不畏一切,拿自己的钱为那位丢了钱的妇女买车票,可隐瞒自己的名字、住址、单位,雷锋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读了《雷锋日记》我知道了他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与他的成长是分不开的。雷锋的童年十分悲惨: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了;哥哥在资本家的工厂里打工,在工作时把手折断啦,工厂不但不赔偿,还将他哥哥赶出了工厂,由于家里不能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活活的病死;弟弟又被饥饿折磨而死;母亲接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自杀了;这本来的五口之家,只剩下雷锋孤苦伶仃一个人。坚强的雷锋没有被困难打倒,勇敢地活了下来。在党的关怀下,雷锋穿暖了衣服,吃上了饱饭,走进了学堂,拿起了书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还送他走进了学堂。他读书十分用功,就像一颗钉子一样不断的钻研,不断地挤刻苦的学习知识。他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下地干活,喂猪种菜时口袋里都放着一本书,只要有空就打开书本认真的读起来,所以雷锋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长大后的雷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爱党,爱人民,爱祖国。他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时时处处都为他人着想。他虽然只活了22岁,他的死也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死,真是比泰山还要重。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为人民做的无数的好事,人们至今还在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读完这本书,我告诉自己: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但是也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优良传统,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

篇2: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寒假过后,我们将迎来了新的学期,同时也迎来了全国上下学习雷锋同志的新高潮。雷锋的名字伴随着国人度过了四十多年风风雨雨,每到三月,人们便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位英雄人物。/r/n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班长,五好战士。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的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雷锋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他先后在乡、县当过通讯员,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在鞍山钢铁公司当过推土机手,并多次获嘉奖。参军后,雷锋勤学苦练基本功,各项科目成绩都是优良。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把平时积存的200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人民公社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主动帮助外出老人,利用闲暇时间担任校外辅导员„„雷锋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对自己他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生活上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r/n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榜样、模范,曾一个又一个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树立起来,或短暂或长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怀疑、抛弃的对象;但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深刻地被注入这个社会。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教育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r/n

雷锋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它为我们的社会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n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雷锋精神还能与我们同行吗?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r/n

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时期,雷锋精神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而在过去很多时间里,学习雷锋活动从百姓自发、主动的道德行为,慢慢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结果出现了每到三月初,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益场所便成了大家争抢去服务的尴尬局面。而在程式化的行动之中,雷锋精神的实质很难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中那种生机勃勃的活力也因此有所减弱。/r/n

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呼吁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以日常的雷锋式行为,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作为主。有人甚至提出了“真正的雷锋在岗位上”这样的口号。的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从实际出发,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扫扫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锋精神是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法律的角度看,目前社会上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现象泛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n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其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这也正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r/n

以上是我这一阶段以来对“学雷锋”活动的一点感想,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达到雷锋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会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尽量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学雷锋”活动。/r/n

雷锋精神与爱心/r/n

我们今天的所谓学雷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每年三月五日的学雷锋活动更多带有一些纪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语:“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r/n

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是从他的具体行为认识的,这样人们理解的雷锋精神比较狭隘具体,把扶老携幼、扶微救困、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理解为学雷锋,这当然是误解了。雷锋精神自然朴实无华,并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体现雷锋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锋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无法象他那样做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理念无法达到像他那样忘私的地步。我们用伟大形容雷锋同志,也说明不是人人能达到雷锋精神,我们只能有一部分行为达到雷锋精神的要求。/r/n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大众普遍象雷锋同志那样付出去帮助别人,这样的话,雷锋的平凡就不可能成为升华到伟大。/r/n

时代在变,我们国家进入商品交换时代,曾经的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这就不可避免使传统的雷锋精神受到挑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是,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并不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们所说的爱心实际是雷锋精神的另外一种说法。雷锋精神是一种爱心表达,但雷锋精神所表达的爱心是更加具体和真实,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心却很抽象广泛,每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体现爱心的方式,不象雷锋精神那样体现在雷锋同志的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必须接受时代的变化带来对传统雷锋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r/n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每一个都具有象雷锋同志那样无私奉献精神,而是每一个人能做到为别人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大问题,这不是能用价值衡量的。/r/n

【相关文章】雷锋日记读后感1000字/r/n

最近,我重读了《雷锋日记》,有很多感动。雷锋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值的我们尊重和学习。别人遇到困难雷锋总是冲在第一个,他的心中始终牢记着毛主席的一句话那就是‘为人民服务’。雷锋的这种精神很值的我们学习。/r/n

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而雷锋就是用他一生有限的时间去做好事的。虽然雷锋只活了22岁,但是他所做的事情让我们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值的我们子子孙孙去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别人不想去做他都去做,那里的事情最脏最苦他都不会邹一下眉毛都会抢着去做,别人看到雷锋这样做,都会抢着去做,对雷锋说:“这种事情应该是我们干的,你这么一个小伙子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呀”。雷锋总会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子弟兵应该做的。/r/n

雷锋虽然英年早逝,但是雷锋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团结同志,忠于党,舍己为人的这种行值的我们这代人学习。雷锋精神很值的我们永远流传下去。我们心中应该始终牢记着毛主席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去多做好人好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n

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n

愿雷锋精神永放光彩!这是我看了《雷锋的故事》这本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雷锋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r/n

篇3:看雷锋日记读后感

一、由宣传而传播, 范围的溢出使效果面临新的检验

宣传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 当前“雷锋精神”的接受困境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宣传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倡“雷锋精神”作为群众政治运动的产物, 产生之初就带有明确宣传色彩, 它通过发动群众运动, 鼓励全民参与, 伴随着对雷锋个人形象的美化提升将明确阶级情感、互助互爱、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等精神发挥到极致, 作为自上而下的宣传案例来看, 它在特殊年代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是时移世易, 今天的“雷锋精神”已经超出了宣传者期冀的范畴, 朝着更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范围发展, 它先前在宣传领域取得的成果, 必然要面临新的效果检验。

这种检验从各种方面展开, 首先是真实性面临检验, “雷锋精神”的宣传过程主要借助的文本是:1.雷锋日记的出版;2.雷锋或雷锋助人形象摄影、招贴画;3.雷锋事迹报告。这些文本的真伪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无从得到验证, 宣传者对材料的选择过程局限在有限的知晓范围内, 普通受众无从判断真伪, 而信息时代的技术为信息鉴别提供了工具便利,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是单向或双向的, 而是放射状的, 每个IP地址都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发布的自媒体平台, 如此, 雷锋日记或者事迹报告一旦与真实情况有偏差, 必然会被广而告之, 雷锋形象的真实性存疑, 也必然导致人们对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认同感降低。

其次是传播主体的主动权面临检验。范围的溢出, 带来宣传主体和传播主体的角力, 这两者在早期曾经是统一的, 但是在当下语境中却出现了偏差, 甚至产生角力。以往的宣传活动无疑是以意识形态构建为宗的政府主导的,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后, 借助领袖的力量, 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在各地展开, 如果说“在中国这个崇拜权威的社会里, 借助权威而实现的政治传播效果自然非同一般”。[1]那么现在, 进入更广意义上的大众传播领域的“雷锋精神”的传播主动权无疑被部分地转移到精英知识分子手中。这些人扮演的正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及的意见领袖的角色, 这些意见领袖对威权体制的警觉和对事实真相的执着, 导致并引爆了大众对探究雷锋真实经历的热情, 公众话语权的获得也促进了网络言论空间的信息爆炸, 甚至恶搞的段子层出不穷, 比如“那些年, 摄影记者神一般的存在”、“老奶奶被扶得都回不了家了”、“今天扮老奶奶帮助了好几位‘雷锋’”之类调侃, 消解了集体“学雷锋”活动的严肃性。

再次, 传播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传达出的信息使效果面临检验。传播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是麦克罗汉“媒介即讯息”的主要观点, 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官方媒介、党报党媒, 传播行为则主要是党、团支部组织开展学习雷锋的集体活动、成果展示、汇报演出等。官媒党媒以及党团活动本身传达出来的强制性, 使受众产生接受上的抗拒心理, 践行雷锋精神似乎成了一种政治任务, 而非经由受众内在体会之后主动表露的结果。另外, “媒体对某件事物的大肆渲染, 到了广大群众至少是安排报道的人看来, 一致认为已经宣传过头的时候, 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这是一条共同的规律”。[2]

二、传播环境与受众心理的变迁:不可忽略的外因

雷锋精神的诞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的执政党思想整风的结果, 是20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道德领域无可否认的标杆。[3]随着现实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的变迁, 雷锋精神的传播必然要受到这些外因的影响。

受众心理研究一直是传播效果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表明, 受众对于与自身相关度高的信息接受度更高, 即求同心理。生于旧社会、长在新时代:雷锋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种典型的个体命运;“他”捡牙膏皮、补袜子的行为又与当时国弱民贫的社会现实相呼应;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领袖, 而是得到领袖认可的、现实生活普通的一员, 是可亲近、可模仿的。这种与受众在认知、心理上的接近性, 为当年象征着集体主义、革命道德的雷锋精神在受众中获得情感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当下中国社会大众心理早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例如追求个性独立、反感整体统一、消费和娱乐心态等, 对于当今受众来说, 雷锋精神作为意识形态一元化时代的产物, 不再纯粹是一种道德参照标准, 更加是一种政治符号, 它与附着其上的国家民族想象, 必然难逃被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驱使下的受众解构的命运。最典型的解构如受众开始好奇既然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怎么还会有做好事时候的照片?雷锋到底是自愿做好事, 还是被迫的?至于白天打着手电看“毛选”的照片那就更假了......由是, 受众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来影响传播过程, [4]加之情绪抵触和不信任的心理基础, 使得对雷锋精神的正面传播难以产生理想效果, 甚至遭到戏谑、反讽, 所以才衍生了微博、论坛、社交网站上那些点击率、转帖率极高的对雷锋形象及雷锋精神的恶搞和段子。而这些网络工具的高频使用者, 同时正好是雷锋精神最主要的目标受众———青少年, 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传播环境同样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外围因素, 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状态经历了重大变迁, 特别是经历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启蒙文化和九十年代消费文化的洗礼, 社会转型期对文化阐释宽容态度, 无疑为主流话语之外雷锋精神的重新解读提供了空间。同时, 大众文化和市场化经济的参与又为这种解读推波助澜, 一直到现在, 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化阵营出现的变化也是相对温和宽容的, 这种环境下, 雷锋精神被唱成流行歌曲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被改编成微小说段子 (《就叫我雷锋吧》) 、甚至被搞慈善秀的商人用做炒作的对象, 都在各方的接受范围之内。

三、雷锋精神与雷锋形象的混同:偶像坍塌以致其精神受疑

主流话语中对雷锋精神的阐释有一个变迁的过程, 从1963年以来, 20世纪对雷锋精神含义的阐释经历的几次变迁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可见一斑:“文革”初期立足点是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中“爱”的层面;1973年-1976年的重点是“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中“憎”的一面;1977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中, 雷锋宣传第一次以社论的形式出现, 在社论中, 周恩来的题词成为对雷锋精神的“精辟概括”:“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到了八十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钉子”精神得到了新的阐发, 被定义为“勤奋学习文化科学技术, 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精神;1983年-1989年, 改革的需要被进一步融入雷锋精神, “傻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被概括出来;1990年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社论再次出现, 雷锋精神被定义为:一种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其核心是共产主义精神;1993年纪念为雷锋题词三十周年的大会上, 胡锦涛的讲话再一次全面总结雷锋精神在新形势下所要求的表现形式, “钉子”精神被概括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螺丝钉”精神被提炼为“立足本职, 忠于职守”, 雷锋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 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 被总结为爱国主义精神, 它在新形势下的要求就是“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5]当代对雷锋精神的注释被浓缩为“助人为乐、爱国精神、热情似火、默默无闻、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忠于革命忠于党和钉子精神”这几条要义。

早在八十年代末, 《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就指出, “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个人, 从他的事迹汇总可以直观或派生出许多可贵的精神, 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精神, 其实质和精髓我认为不应该随意用‘政治剪刀’去‘剪裁’……一个社会进步的精神丰碑, 怎能成为任人捏塑、为我所用的‘七巧板’、‘橡皮泥’”![6]经历了数次宣传上的功能转型, 雷锋精神给受众造成的印象几乎是可以根据执政需要随意截取衍生的, 以至于到了新世纪大众主体意识回归之后, 随着史料的曝光和挖掘, 对雷锋真相的还原甚至夸大其词, 使得这个过去五十年间被官方塑造出来的平面、单一的“革命青年”形象, 瞬间被还原成为一个立体、生动、真性情的“普通又牛逼的文艺青年”形象。这种还原未必全部客观真实, 一定有大众臆想的成分, 但是部分确凿的史实就足以推翻执政者早先赋予“雷锋形象”上的“雷锋精神”, 例如雷锋穿皮夹克、戴名牌表等细节, 使“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失去说服力, 补袜子、拾粪照片的真假也不言而喻, 一旦信息接受者对传播者的信任度下降, 就会影响到他们对传播内容的接受效果, 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依靠典型人物塑造来宣传某种精神要义的做法, 在雷锋精神这里显然不再行得通了, 因为依靠政治权威和信息闭塞的条件创造出来的“高大全”式完美人格, 既不符合人性真实的复杂性, 也使得附着在这种形象上的传播内容时刻面临被质疑的可能。

雷锋精神部分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具有道德合理性;雷锋形象也正经历一个更趋饱满丰富真实的过程, 但是将此二者继续绑定, 则会因为后者在被祛魅过程中导致的、对宣传主体的负面认同, 造成对前者的全盘否定、矫枉过正的接受效果。即使在早期宣传过程中, 此二者的绑定是效果达成的重要原因, 如今, 面对受众这种狂欢式的祛魅、解构, 引导他们激浊扬清、正视二者的异同才是明智之举。

约翰·费克斯在谈到大众文化之时提到“这场斗争的胜利, 不论如何的转瞬即逝或受到限制, 总能创造出大众的欢乐, 因为大众的快乐总是社会性的和政治性的”, [7]当前这种对雷锋形象、雷锋精神的重新阐释, 也是大众在大众文化中追求欢乐的表现, 它是无可回避的, 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析之解之, 才能迎来理性的回归, 而从传播学角度对目前这种困境的阐释, 正是这类努力的一种。

摘要:“雷锋叔叔没户口, 三月来了四月走”, 雷锋精神的合理性在“三月学雷锋月”遭遇到的质询, 呈现出当下社会大众思想领域对雷锋精神的反思。雷锋精神核心在于服务他人、提倡良善互助的社会风气, 却在当下社会的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困境, 本文将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这种困境作解读, 以求厘清当下雷锋精神在传播机制上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雷锋精神,接受困境,传播学解读

参考文献

[1]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J].黑河学刊, 2008 (3) :61-64.[1]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J].黑河学刊, 2008 (3) :61-64.

[2]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 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136.[2]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 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136.

[3]魏家川.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3]魏家川.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4]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63-164.[4]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63-164.

[5]柴子文.从人民日报报道看雷锋精神变迁[N].羊城晚报, 2012-03-04 (B2) .[5]柴子文.从人民日报报道看雷锋精神变迁[N].羊城晚报, 2012-03-04 (B2) .

[6]王超海.关于“雷锋精神”[N].人民日报, 1989-05-05 (5) .[6]王超海.关于“雷锋精神”[N].人民日报, 1989-05-05 (5) .

篇4:“小雷锋”续写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的由来

当代青少年接触的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也经常受到不良思潮的侵扰。如何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直是首南第一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们考虑的问题。于是,“小雷锋”培养计划应运而生。

“小雷锋”培养计划,目的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关爱网络。在学校里,开展“小雷锋日记”评议活动,进行“感谢我的同学”、“文明好少年”、“好爸爸、好妈妈”等项目的评议,并授予队员相应的“文明积分”,使队员从小树立文明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里,鼓励家长参加各项公益活动,让孩子充当小记者,去发现、记录父母的美德行为,发挥家长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社区里,建立“读书郎驿站”,支持队员在课余时间到实践基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同时,开发和组建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吸引家长和孩子根据自身特长参与各项活动,扩大公益队伍,活跃社区文化,增进邻里感情。

雷锋行动的纪录

从2012年3月份开始,首南第一小学三、四年级的队员们有了一门新的课程———写“小雷锋日记”。每周五的主题班队活动中,各中队辅导员都会选取几篇“小雷锋日记”,组织队员进行阅读和交流。

“昨天,我把街边的垃圾捡起,放到垃圾桶里。”

“前天,我走丢了,一位好心的阿姨帮我找到妈妈。”

“弯腰拾起地面垃圾的一个瞬间、乘公交车时主动引导小同学们排队的一个行动、给老师送上润喉片的一声感谢……我突然发现在新雷锋日记中,同学们不仅关心着他人,更在向我们传递着幸福,这也让我开始留心生活。”

“身为队干部,我总是帮助同学补习功课;下课了,同学们都积极擦黑板……生活中的这些小事让我感受到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记“小雷锋日记”已经成为队员们的习惯,他们经常会将自己学雷锋的行动、做好事的感想,用自己质朴的话语写在日记里。

雷锋精神的传承

如何让这本“小雷锋日记”始终受到队员们的欢迎?学校为此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学校的宣传栏里贴满了“小雷锋日记”;各中队通讯员会定期收集中队里的“小雷锋”事迹,及时向学校大队部汇报;学校将“小雷锋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喜报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分享孩子们的喜悦。

四年级的队员佳佳深有感触,自从记“雷锋日记”以来,她发现其实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事情多,于是也当上了走廊里的小清洁工,学做小雷锋。她在实践中体会到:好事不分大小,做好事也不难。

四(1)中队的一位家长关注到女儿最近的变化。“以前孩子老嫌我们唠叨,现在好像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了。晚上洗漱时主动帮我们打洗脚水。”家长们表示,雷锋培养计划悄悄改变着孩子,也时刻提醒大人要保持好的习惯。

在首南第一小学,每一位队员心中都有雷锋的形象,人人都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榜样,这一切源于学校的“小雷锋培养计划”,源于那一本散发独特魅力的“小雷锋日记”。

篇5:雷锋日记读后感:感悟雷锋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进步。雷锋的伟大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民众。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构成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柱。无容置疑,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有一位平民英雄。

50年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遍住过大江南北,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是感召全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人们怀念雷锋,时代呼唤雷锋,社会不断涌现“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爱心,“草慈善家”阿里木坚持十几年用烤羊肉的微利资助贫困生,“虎妞”杨艳艳面歹徒挺身而出……他们身上所彰显的都是雷锋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的精神实质;“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作看成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雷锋精神的闪光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一以贯之,从不含糊。他说“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最重要的是,雷锋精神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新时代,雷锋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

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内涵,任何一个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思想境界、追求和闪光点,都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达,物质如何文明,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是时代的标杆,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千千万万认得共同努力。正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当年读雷锋先进事迹和日记后,写下的一段深刻的话语“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是由于雷锋精神彰显了人类共同价值,所以人们都敬仰雷锋、学习雷锋。

篇6:雷锋日记读后感

短袖王子

愈发感觉到,党员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是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没有最好的党员,只有更加优秀的共产主义者!

兴冲冲跑到学校党员之家借书,不知不觉被《雷锋日记》所吸引,曾经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认识了雷锋哥哥,偶尔也能在中学时见到某位同学的课桌上放着一本《雷锋日记》,小心地拿起,轻轻地翻开,看过几页,此后便一直没有机会再去品读。

不想再错过了,也不能再错过了。原本好书不可匆匆阅读,但由于时间问题,这次只能先掌握其大概,对雷锋同志建立初步的认识。

读书告一段落,雷锋选择了投身到社会中去,被全国优秀的劳动模范激励着,他每天工做都很积极,尽管在每个地方做的时间不长,也总是最努力的,劳动积极分子三连冠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兵是辛苦的,他啥也没想,马上响应了国家对青年入伍的号召,见贤思齐,还没成党员就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不忘向党组织靠拢。

当了兵,要训练,因为身体条件不太好,投弹时总不能让人满意。不行?那就练!雷锋忘记了吃饭,睡觉也顾不上了,没日没夜的思索着,练习着------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他成功了。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对待自己,要求自己,比什么都严格!

雷锋提升了无私的境界,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吃,和老人分享自己的面包,主动帮同事洗被套,补被单,省下的苹果,月饼都送到了医院,当得知有地方需要大家共同的关怀时,雷锋毫不犹豫就将存了好久才积攒起来的钱全部捐给了人们公社和灾区-------这就是雷锋入党的动机,很执着,很明确,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成为了党员后也没有忘记学习,工作上向黄继光,向秀丽,董存瑞学习;思想上,广泛学习先进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伟大领导者的著作,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了“钉子”的精神,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有错就改!

这就是雷锋,他的心里除了大家,还是大家。

这就是雷锋,质朴做人,热情爱人。

这就是雷锋,用行动燃烧着自己的价值,用实践宣誓着党员的责任。

上一篇:优秀班集体评优申请书下一篇:日暮词语的相关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