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2024-05-24

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通用12篇)

篇1: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观摩学习体会

“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观摩学习体会

2015年11月24日,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沈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市、县音乐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等1000余人齐聚沈阳,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有幸与本溪市30余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同来到沈阳,参加了观摩学习。

开幕式中,辽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关松林致欢迎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秘书长吴斌老师致开幕辞对大会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九字目标

要求。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以课堂唱歌教学为抓手,将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讨会推出了来自全国25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秀展课,开展了两次专家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这些全国各省市脱颖而出的唱歌课,异彩纷呈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我们参会者来说是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开阔自己视野的佳机。

北京苗铀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中,教师运用了“电子交互式白板”辅助教学,提升了教学实效性。教师使用了白板中的荧光笔的标记功能,把再现的乐谱标记下来,这种直观的做法省去了语言的赘述,让学生从视听联觉上理解领悟了二段曲式结构中的再现部分,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简洁高效。

黑龙江张洪宇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教师深入挖掘

教材,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学环节和音乐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骑着马”、唱着歌、听着音乐、“看着”兴安岭的风景,愉快地学习音乐“走进鄂伦春”。拓展部分教师用鄂伦春语_inaye随歌曲为音乐配上伴奏,使枯燥的训练鲜活起来,让孩子愿意学,同时也丰富了歌曲教学。

辽宁付莹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东北风》一课,教师从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家乡风土人情入手,导入歌曲教学,简洁精练、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家乡的感情更加深厚了。环节设计新颖独特,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比赛中,教师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将基本的音乐技能教给学生,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积极参与。形成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表现形式,歌曲学习在轻松自然的体验中扎实有效的进行。使

听课老师能够在观摩中有感悟,受益匪浅。

大会邀请了上海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进行课例的综合点评,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且具备理论支撑。他从关注唱歌教学中的聆听,关注教师的范唱、范奏,关注教师用贴近学生的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唱歌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把大家在唱歌教学中未被发现或者已经发现但是苦于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好的问题,以肢体语言进行辅助,点出问题存在的关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们的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教师要能准确地唱歌,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比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唱好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比如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等,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现场的点评与纠错,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

顿开。

此次活动,我们现场观摩了精彩纷呈的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课,聆听了专家就中小学课堂教学方面精辟的专题理论讲座,既有实践方面的研讨又有了理论方面的升华,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学成果展示与学习的绝佳机会。给到会的老师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篇2: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本溪市迎宾小学 付饶

2009年11月24日,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沈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市、县音乐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等1000余人齐聚沈阳,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有幸与本溪市30余位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同来到沈阳,参加了观摩学习。

开幕式中,辽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关松林致欢迎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秘书长吴斌老师致开幕辞对大会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九字目标要求。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以课堂唱歌教学为抓手,将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讨会推出了来自全国25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秀展课,开展了两次专家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这些全国各省市脱颖而出的唱歌课,异彩纷呈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我们参会者来说是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开阔自己视野的佳机。

北京苗铀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中,教师运用了“电子交互式白板”辅助教学,提升了教学实效性。教师使用了白板中的荧光笔的标记功能,把再现的乐谱标记下来,这种直观的做法省去了语言的赘述,让学生从视听联觉上理解领悟了二段曲式结构中的再现部分,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简洁高效。

黑龙江张洪宇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学环节和音乐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骑着马”、唱着歌、听着音乐、“看着”兴安岭的风景,愉快地学习音乐“走进鄂伦春”。拓展部分教师用鄂伦春语xi na ye 随歌曲为音乐配上伴奏,使枯燥的训练鲜活起来,让孩子愿意学,同时也丰富了歌曲教学。

辽宁付莹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东北风》一课,教师从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家乡风土人情入手,导入歌曲教学,简洁精练、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家乡的感情更加深厚了。环节设计新颖独特,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比赛中,教师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将基本的音乐技能教给学生,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积极参与。形成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表现形式,歌曲学习在轻松自然的体验中扎实有效的进行。使听课老师能够在观摩中有感悟,受益匪浅。

大会邀请了上海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进行课例的综合点评,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且具备理论支撑。他从关注唱歌教学中的聆听,关注教师的范唱、范奏,关注教师用贴近学生的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唱歌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把大家在唱歌教学中未被发现或者已经发现但是苦于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好的问题,以肢体语言进行辅助,点出问题存在的关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们的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教师要能准确地唱歌,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比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唱好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比如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等,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现场的点评与纠错,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

此次活动,我们现场观摩了精彩纷呈的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课,聆听了专家就中小学课堂教学方面精辟的专题理论讲座,既有实践方面的研讨又有了理论方面的升华,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学成果展示与学习的绝佳机会。给到会的老师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009年12月

篇3: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一、教学过程向务实求真转变,品味课堂的教学机智

为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呈现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往的部分展示课往往会出现教师事先排练好, 上课时走过场的现象。在观摩前,笔者猜想本届展示课会不会也与以往的少数课堂一样—是一种以教师“独自行走”为主的精彩展示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看到的本届展示课:课堂教学的“五彩缤纷”和“沉闷操练”少了,更多的是学生的认真学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个人的 “闪光镜头”和“标新立异”少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对教学中问题的讨论和真实的交流。如,在一节小篮球课中,一名学生从最后面一排的最右侧跑到前面最左侧放球, 很明显这名学生未听清老师所说的“就近原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教师事先没有排练好。而此时,教师则灵活应对说,这名同学很执着。当再次拿球时,这名学生不得不继续跑一大圈到原先放球的位置去取球,这时教师说道:你这次吃尽苦头了吧! 这两次对话引来观摩教师一片笑声。通过这种简单的对话,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 听清楚。

为期两天半的大会,在体育课堂中“走过场”的演示和华而不实的作秀明显减少,事先未经过排练的课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陈雁飞教授在点评《篮球—原地运球》一课中提出:队列队形的练习,是拿着小篮球练习好,还是不拿球练习好?跪姿运球是否可以用其他动作代替?等等。笔者认为,正因为没有排练,才能让课堂教学返回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才会有了类似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真实课堂中还会不断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只要体育教师做个有心人,积极应对、灵活应变,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教育机智,必定会拥有更多的教学灵感,必定拥有更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

二、课程内容向多元求实转变,品味课程的育人理念

虽然本次小学展示课的自选内容都是人们常见的内容,包含了跑、跳、投、体操、 球类(除了花样跳绳),但是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对这些内容做了教学化的大改造、 实效性的深加工和创新性的小处理,从而丰富了展示课的内容类型,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理念。

小学二年级《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一课,该课紧紧围绕着“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一主题情境而展开。学生在太空热身操、铺设地球同步轨道、载人航天器、搭建发射塔、火箭升空、星球保卫战等情境主线中愉快地学习,与之相协同的身体练习与技术学习主线为:韵律操、复习直臂屈体和直体俯撑(接力赛)、直体立腰针对性练习(球搁腹部、腿部)、脚搁二层高度直体俯撑与挑战高度直体俯撑、脚搁高处直体俯撑、综合活动,学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练习情绪。同时,轻快、活泼、与航天有关的音乐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面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如果体育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枯燥地练,那么就必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必定较低。 相反,本课的设计融合了体育、科学(载人航天)、天文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相信学生课后在对体操感兴趣的同时必定对天文学、航天科技等感兴趣。执教教师从与学生一起看“太空授课”的教学素材深入思考,挖掘出一个蕴涵体操技术、科学知识、 太空探秘、音乐相伴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育课。现场施教更是获得专家评委与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向求实效、追多元、综合化的层面转变的典型课例,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

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大教育观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词汇,在本次活动中,把《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样的课放在全国观摩展示活动中展示,或许会成为一个积极践行新课程的代名词。

三、教学手段向有效求新转变,品味体育的技术含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体育课中的教具、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越来越多,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能让教师获得所想要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这些手段的运用可能会费时费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一定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来得有效和直接。那么,怎样在辩证吸收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选择与运用传统与现代的体育教学手段,并能在常态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呢?在本届展示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执教教师在执教 《篮球—原地运球》时,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拍球动作”是正确的,便采用双手同时演示正误动作(一只手演示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另一只手则演示学生中常见的拍打球的动作)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能直观地对比出原地运球动作学习中的问题。再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就容易掌握正确运球动作,也能体会到正确的原地运球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手段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运用。

执教教师在执教《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为主的动作组合》时,播放了音乐; 在学生掌握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给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片(自选动作超市), 学生观看卡片上的动作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一到两种自己比较擅长或喜欢的动作,结合两腿交叉转体180°动作加以练习。 音乐的使用给原本较为平淡和平静的课堂学习气氛增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力。卡片的运用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并且能够了解更多的与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知识与技能。

每一节展示课从不同层面上都选用了新颖、有效的教具或者学具作为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些教具、学具, 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该在有效实用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经济而不复杂”的运用原则。这样必将对今后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再细观本届活动的每一节课,亮点纷呈的同时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应该是瑕不掩瑜。体育教师应该做的是:

一是扩散亮点,让更多的真实课堂呈现更多的亮点,让亮点带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革新。

篇4: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语文教学不是支离破碎的解读,而是要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希望同学们诵读经典,传唱经典,成就经典”……5月14—15日,在江西弋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名家这样呼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这项实验从2006年启动。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弋阳县教体局共同主办。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观摩分享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程美琴执教的《识字教学6》,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王涛执教的《写熟悉的人》,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曾慧琼执教的《渔歌子》;听取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陈耀方、江西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等专家的名师论道。逸夫教育集团汪美琴、弋江镇一小杨依、弋江镇二小游园丽分别献上了三节教学观摩课。与会人员还观摩了弋阳县第五届叠山书院论坛,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黎青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余芳霖,江西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吴重涵,上饶市教育局局长张义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共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万永勇)

篇5: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8年3月31日和4月1日,在郑州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31日上午第一节课,是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学生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题材,虞老师用了想象猜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生疑,联想写话等方法,读懂微型小说的大致内容,从而树立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

第二节课是管建刚老师的《孔子游春》,让我们跟随圣人孔子“游春”的同时,体悟到何为“君子”课堂上,管老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直接地指向,没有丝毫华丽的包装和任何夸大的表演,让人感觉特别扎实、简洁。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工作于无声处展开,学生们乐于接受。

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戴建荣老师的《马背上的歌谣》,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吟诵课,在他的的课堂里,我们也好像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吟唱的世界。吟唱也是戴老师的拿手绝活。她用简单的动作把平仄的音调知识融入,几遍下来孩子就快乐地会背、会表演了。这样的课,只有教师自己具有丰富的吟诵知识,信手拈来都能吟,才能在课堂深入浅出,戴老师用实力证明,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不仅仅需要是一位演员,一位导演,还需要是一位歌手。

听过很多的课,但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的课堂,下课后孩子们还都依依不舍的不肯离开。不单单是学生舍不得,就连在场的我们似乎都随着戴老师诗意的语言走进古诗词;随着何老师经典的唱词走进了戏剧;随着戴老师平平仄仄饱含深情的吟诵走近了诗歌,并且不可自拔!

篇6: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2年10月27日—— 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召开,这是全国小学英语界最高级别的盛会。会议历时3天,来自全国各地的2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次展示的17位教师,他们创新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专家的点评、讲座也是诙谐幽默,对每一节课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点评,比赛可谓精彩纷呈。这17节代表全国较高水平的课,体现了一些共性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

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已由强调单词、句型等英语知识性的传授,逐渐过渡到重视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此次教学观摩中甚少看到老师在语篇教学中,为了急于去解决一个个小的词汇或语言点,对课文进行肢解,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感受语言,完整理解语篇。更多的是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通过教学设计巧妙联系起来。通过巧妙有效地创设语境把单词融入到句子中,从整体文本入手,展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概念,引领学生感知整个语篇的意义,激活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语篇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注重交际性

此次展示课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教师念、学生写等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教的痕迹淡化了,教学过程始终把握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知识的传授、学习策略的指导、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的思索、实践、修正,再思索、再实践,进而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展现自信的平台。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增加话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话语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调查等方式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做中学、体验学习的语言实践。

三、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都重视在操练中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在情景中进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讲解英语语言知识,教师重视通过板书和在多媒体等创设的情景中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并且通过表格、问题等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分析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层次地理解整体语篇,如上海的课例展示,没有明显的新授痕迹,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绘本,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化学语言为用语言。老师一个个追问就像是一层层浪花,掀起孩子们思维的涟漪,老师培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语言能力,更是一种思维能力。

教师的示范课后,由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教研员、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朱浦老师为与会的教师们做了一场生动、幽默、受益匪浅的讲座。朱浦老师重新阐述了英语新课程标准,并把英语课程总目标用三个短语概括为:理解与表达、语用与语感、文化与情感,这三个方面组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朱浦老师指出,现在英语教学在教研、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缺乏课程意识、缺乏实证的分析、缺乏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课程意识的指引,教学研究往往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对于教学设计没有整体的设计,会使英语教学沦为单纯的单词与句子的讲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就教师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反思加以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争取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效。

专家语录分享:

1.不做无用功:不必要的目标不要设定。不必要的活动不要实施。远离主题和内容的活动即使再精彩也无效。

2.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到位,尤其借班上课,如果学生掌握的很好,一定要赋予他们更多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可以随机改变策略。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听BBC广播等。

4.教案的设计要基于课本,也要脱离课本,超越课本。备课必须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必须注重语用教学、文化情感目标必须渗透到整节课中,不能在最后才突然出现。

5.通过课本拓展阅读,多提供些阅读材料,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6.在日常教学中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能永远停滞不前。

7.无论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日常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收获。而不是把课堂当做教师自己的舞台,进行特长展示。

8.课上设计的活动task等,教师一定要有清晰地示范,准确明了。

9.Some visual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in the class.For example, when the teacher taught ‘fall over’, she gave a picture of a baby falling down, which made the students easy to know this phrase well.10.The necessary things need to be kept in class while some unnecessary things can be given up, so that the class can be more effective and the students can get more free time to us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11.It is a big question that how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in class.It is hard for the teacher to keep th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whole class, so how to motivate them is a key question.12.In class, the teacher always gives the student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Wha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s that what kinds of activities are useful or better.Not all the activities are fit for our class.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answer instead of asking them to finish quickly.13.It is hard for the students to concentrate on the whole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can’t listen to all the lessons carefully a day neither.So try to make the class interesting or not blame too much.14.Chinese teachers like repeating the students’ answer while they get them.If the answer is very good, why not ask the student to go t

篇7: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特色课堂展示研讨会”。会议地点在烟台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聆听了7位老师的展示课及学术报告,深感受益匪浅,感谢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专家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也让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现将此次活动体会汇报如下:

在26日和27日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观摩了13节课,充分领略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是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的强震球老师,他讲的课题是《分数的意义》,课后讲座的题目是是《关照生命成长》。第二节课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他的讲座题目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第三节课是江苏省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的蔡宏圣老师,他讲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讲座的题目是《核心素养培育数学史的价值与意义》。27日第一节课是南京市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他讲的课题是《“数”说淘宝》,课后讲座的题目是《谁限制了我们的教学想象力》。第二节课是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许卫兵老师,他讲的课题是《用字母表示数》,课后讲座的题目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下午第一节课是北京宣武区原教研员刘德武老师,他讲的课题是《我们来到钟表盘上》,课后讲座的题目是《关于练习的建议》。最后一节课是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的何月丰老师,他讲的课题是《比的认识》,课后讲座的题目是《基于学生疑点的教学》。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强震球老师第一个上场,他是那样的笑容灿烂,质朴谦和,他的授课题目是《分数的意义》,一个小问题,看到1可以想到什么,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一根木棍、一根旗杆、一部电影、一个班级。。。当我们把一个球看做1,那么4个球就代表4;当我们把两个球看做1,四个球代表的是2,当我们把8个球看做1时,4个球代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都能说出0。5,。强老师继续发问同样都是4个球,为什么表示却不一样呢?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想到是因为比较标准1不同。强老师让同学们回忆都学过了哪些比较的标准,在合作探究中同学们找到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把1厘米看作标准,这条线段有多长;把1平方厘米看作比较标准,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得出比较标准即单位“1”的结论。利用不同的,让同学们自主探索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得再好的体操如果不动拳脚也学不会,就如同要在水中学习游泳一样。因此,本节课强老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了恰当的氛围,创设了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当学生弄清一个问题之后,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困惑接踵而至,学生自然也就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进行思维深出的革命,不断在迷茫中求索,再求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发展,不时地享受着观察、操作、思维、想象带来的快乐,感受着数学的独特魅力。

曹培英教授的讲座《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从理解走向深度学习》,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理解,而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就是理解,可观察的学习结果是理解水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走向深度教学才能实现深度学习,而深度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无定法,但有常法,目前教师普遍面对的瓶颈就是教师自身理解深度存在局限性,观赏心态和表演型教学共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学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13要把学生当儿童,做到理解宽容;要把学生当老师,做到教学相长;要把学生当同学,做到共同学习,努力进步;要把学生当朋友,做到民主平等。

第三位老师,蔡宏圣老师的课《认识“新”数》,课程开始前,同学就发出了疑问:我们已经学会一到一万个数,为什么还要学习新数呢,新数又是什么呢?蔡老师没有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而是让同学们带着好奇跟随他一起走进“新”数的世界。蔡老师在课程开头以猎户和渔夫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体会当只有一条鱼时应该怎样换肉的疑惑,此时就需要“新”数来帮忙了。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新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缺一不可,而我们给这个新数命名为分数。整节课利用分肉、分图形、分图形,引发学生不断思考,明白分数究竟从何而来,缺一不可的又是哪些要点。

第四位老师,张齐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张齐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的封面人物。

张齐华老师闪亮登场,课堂上的他还是那么自信阳光,从容淡定,他妙语连珠,才思敏捷,听他的课兴奋,激动,喜欢,崇拜……这是他的舞台,是他展现才华,挥洒青春的舞台,是他实现梦想,追求理想的舞台,“数学王子”实至名归。

他执教的是《“数”说淘宝》,选取适切的素材引导学生做出选择,做出判断,做出推断,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圆其说。从而说明“大数据时代,小数据分析”。“撬开一条缝,让光透进来”是他的课后分享。张老师问:数学教育的光在哪里?他说,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我们的教材就要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为何要上这节课?张老师说,这不是一节让人娱乐的课,而是让人有理想,有野心的课,世界一定发生变化,课程应该如何跟进?假以时日,未来的课堂就是这样的。

第五位老师是许卫兵老师,他的授课题目是《用字母表示数》,让每一个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是为了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变得更简单,开头以数蛤蟆的儿童歌曲导入,提出怎样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千千万万的蛤蟆呢?学生一下脑洞大开,思维发散。在许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原来可以用字母和字母式子来表示许许多多的数……

72岁高龄的刘德武老师又来给我们上课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刘老师的授课题目是《我们来到钟表盘上》。精心设计了“看数说角”,“连线成形”,“反弹返回”,“罗马表盘”等几个板块,把表盘上能涉及到的,能拓展到的数学知识,都一一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也呈现给我们。每个学生都在愉快的充实着自己。也让我们惊异:原来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钟表盘上也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台下的我们对刘老师是佩服,是敬重,更是对这节课的喜欢与思考。这真是一节有趣的、精彩的、学生积极性高的数学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向往之才会追求之,追求之才会努力之,努力之才会到达之。何月丰老师讲的是《比的认识》。何老师在讲课前不久才得知因为教材的不同,学生们已经学过了比,临时调整下,这节课也由新授课变为了温故而知新。他采取5个学生熟悉的素材与情境,对课本上“比”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在温故中得到对比更深层次的渗透理解,经过何老师带领学生这样深入浅出的理解,“比”的意义就更完整了,更丰满了。

篇8: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本刊讯 】为推动 全国一对 一数字化学习以及电子书包项目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提高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创新教学的应用水平, 2014年10月23~24日, 由我刊主办,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协办, 北京市丰台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承办的“2014全国中小学智慧课堂创新教学展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丰台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宋金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上 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全国各地两百余名教师代表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 围绕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和三通两平台等关键词, 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尤其是蒋鸣和教授对智慧课堂的核心以及翻转课堂的本质的精辟分析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此次会议除了现场展示11节来自全国的基于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教学课例之外, 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还开放了12个班级共24节i Pad常态课供参会代表现场观摩, 为参会代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参会专家对展示课进行了点评, 为授课教师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议。

通过研讨和现场观摩, 参会代表对如何应用平板电脑开展创新教学有了参照标准, 同时对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篇9: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观摩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我有幸在江苏淮安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认为,这是一次交流研讨的盛会,我带着虔诚的心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报告,领略了专家名师的教学风采及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绽放的魅力,感受到了名师的大家风范。这次盛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名师的可贵,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课堂可以如此精彩,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满足来自知识的积淀,文化的熏陶,灵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理念的更新……

此次观摩,先后听取了吴永军老师的报告《谈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王文丽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及《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想法》、倪海霞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徐小童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赵志祥老师执教的《鹿和狼的故事》及《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想法》、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目送》及报告《我的教学观》、薛瑞萍老师的报告《我们班的日有所诵》、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巧女的故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及报告《如何上好一堂好课》、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以及报告《朗读新解》、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及报告《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课程虽然安排的满满的,但是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感触更是满满的。下面,我就几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课堂教学来谈一谈。

一、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王文丽)

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越亮文章就越有吸引力。”还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这些名言都朴素深刻地诠释了题目的主要性。王文丽老师板书了“桂林山水”后说:“林有两个木组成,一看到林子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答:树多。老师说:桂林很显然是什么树多?学生答:桂树多。老师说:是啊,桂林桂林,桂树成林。老师说:你们知道桂林在哪儿吗?学生都说不知道。老师就引导学生看地图,让学生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并说: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走进美丽的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水。导入新课后,王文丽老师先让学生分别读流利“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红叶似火”“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波澜壮阔”等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峦”“澜”等字的意思。理解“峦”时,她边打手势边说:“一座挨一座”叫“峦”。学生正确地连线后,她相机引导学生读好短语。读“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峰峦雄伟的泰山”时她指导学生要读出气势来,读“水平如镜的西湖”和“红叶似火的香山”时她指导学生要读出美来。一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读得越来越好。接着,她出示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秀啊”“真奇啊”“真险啊”等带有“啊”字的短语。“啊”在不同的字后读音不一样,要想读好难度很大。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啊”的音变尽管很难,但王老师很舍得下功夫。王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读,尽管由于习惯使然,不少学生仍没有读对,但我相信王老师播撒给学生读好“啊”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就像在我们每一个听课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一样。读桂林山的“奇”时王老师建议大家读出自己的感觉;读桂林山的“秀”时王老师建议大家读出色彩美。在老师的点播下,学生能很快读得有声有色。

鼓励语言说得好,能给学生带来希望,带来动力,使他们更加乐学,思维更加积极当王文丽老师听了同学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后,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励你们什么呢?(稍停,笑)是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可想而知,当老师放象鼻山的图片,朗读象鼻山的神话故事时,同学们注意力有多集中,这为他们自编骆驼山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难怪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不少同学都能编出很吸引人的故事。

拓展延伸是教学内容的次要环节,拓展得好,使整节课锦上添花,耐人寻味;拓展得不好,往往本末倒置,甚至无功而返。以前听过的不少公开课拓展的内容太多,别说学生累,就连听课的老师也累,这样的课,谁会说扎实、高效呢?王文丽老师在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清”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漓江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的各不相同,有的说:看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它们正在欣赏自己的影子。有的说:看到了水里的水草在快乐地跳着舞。有的说:看到了小鱼在自由自在地嬉戏。还有的说:看到了江边绿树红花的倒影。这样的拓展,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漓江水的理解,我想,当他们在描写自己亲眼目睹的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湖、小河时,肯定会灵活运用!当强调“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王老师出示了古代和现代的文人墨客赞美桂林的诗句,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人们不但指现在的游客,还指古代的游客;不但指去过的人,还指没有去过的人;不但指中国人,还指外国人。说到这,她谈到了自己游桂林的经历,她说:“我也曾经去过桂林,走马观花地欣赏完以后,就匆匆地背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外国人游桂林可不像我们一样,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着车子,一游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古今中外的人如此钟情桂林,可见桂林的魅力,的的确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由于桂林山水是风景名胜,关于它们的实景很多,但在教学时王文丽老师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欣赏,讲完课文时,王老师说:“桂林山水不但白天美,晚间也很美。”之后,她用了仅仅不足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夜景。这样的设计,一定会更加激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王老师的课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亮点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认真践行,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赵志祥)

赵志祥老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他坚持四点:淡化课文内容分析、搬开问答式教学这座大山、摒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对孩子要求肤浅一点,孩子们往往表现得深刻一点)。

开课伊始,赵老师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写文中的十二个重要词语,接着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辩论上:狼和鹿,究竟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这一段教学花费了50分钟左右的时间,尽管学生时常被这一辩证性的话题搞得晕头转向,赵老师认为真实的课堂教学允许出错,甚至鼓励出错。)最后,赵老师要求学生以一只狼或一头鹿的口吻给总统写信,实现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带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是的“无限接近真理”的“是与非”的哲学思索。

赵老师本节课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跌宕起伏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深入、情的震撼,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毋庸置疑,这是一节充满着情感和智慧魅力的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很简单”的讲座中,赵老师强调了七点,分别是:环节简单一点儿;课件简明一点儿;教材简化一点儿;情感荡漾一点儿;视野开阔一点儿;底蕴厚重一点儿;心态天真一点儿。

三、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窦桂梅)

窦桂梅老师执教了一本书——《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是绘画本,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亲(焦尼)一起生活了一天的事情。

窦老师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穿插进行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猜测,接着要学生聚焦文本语言中的一句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这句简单的表达的重复出现让我们感到了丰富的感动,为什么?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比较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神情,甚至配以动作。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细细地研习文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既是绘本的学习,她又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语言、动作,还关注绘画本在构图、着色后面的文学审美价值,要求学生站在画家的角度,从插图的细节处感受文字没有或者不能描摹的那份感动。教学层层推进,语言张驰有力,整个教学简单而又充满人情味、文化味,如诗如画,让人在如沐春风般的感悟中,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以提升。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窦老师以一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演绎着人世间永远无法割断的亲情。也许,我们的脸上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心里却是咸咸涩涩的。这“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也许,还可以叫做“回肠”吧!。窦桂梅老师的课热情洋溢,情节曲折,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总是超乎于常人的想象。分析透彻,引领到位,她从听、说、读、写、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学习方法。她强调:回到母语。其感言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还强调:回到儿童。她带队制订了小学语文阶段性质量评价手册,从而在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她提出“三个一”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四、真实的课堂(孙建锋)

《目送》这篇文章内涵深刻,思想境界比较高,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上课时才初次读到文章的学生,真的比较难懂。但是通过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字字句句的品味,再加上他个人的情感渲染,课堂效果非常好。孙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从一言一行的细微中,处处体现出令人敬佩的细腻。比如,在理解“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一句中的“圈”字的时候,孙老师请了几位同学还与他合作表演,并引导他们说“圈”字的内涵,感受幼儿初入小学时的胆怯;在品读“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一段时,孙老师拉来一张板凳扮演起了高大的儿子,并与学生表演临别的拥抱,这一抱把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拉了下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以师为友,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所以在课堂上我丝毫感受不到学生的拘束感,倒是能感受到学生都能从课堂中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有关课文的问题,积极而顺理成章地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孙建锋的《目送》,大气而深情,将高中的课文呈现于小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在场的每一个人带到了那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中,特喜欢孙老师诗意的语言:“目送是一条生命线,一头贯穿着儿子渐渐成长的生命,一头贯穿着父亲慢慢衰亡的生命;目送是一条离别线,一头贯穿着儿子的生离,一头贯穿着父亲的死别;目送是一条情感线,一头贯穿着母子情,一头贯穿着父女情。”他让我感受到了心中沉沉的亲情-----对孩子的爱,对父母的情。孙老师用润物细无声的读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渐入佳境,轻松感悟。

我积累的孙老师课堂语言:

1.姿势,读正确流利,读书方式自由读,字字入眼,句句入心。看哪个同学能达到最低的水平。

2.书声琅琅。

3.哪个同学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 4.你把别人的话重复了一遍,无效劳动。5.一个字都没读错,好孩子,很沉稳!6.你的感情很沉重。7.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响亮。8.沉默是一种感受。

9.有怀疑能力的孩子是好孩子。

10.孩子,最后一个境头要映入我们眼帘了。

11.我蹲在你身旁觉得非常值。你的声音响亮,你也应该知道,你用什么方式来回报老师这一蹲。

12.这次蹲得更值,她把一个冷漠的儿子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13.一点一点地读,一点一点地悟,不简单啊!14.机会在溜走,你不来它就过去了。

15.那么好的比喻句,看谁能把它划出来。考验一下,看能不能背。16.情到深处泪自流。

孙老师的课很真实,他用他的爱以及他的教学智慧和高雅的艺术全真心投入,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富有召唤力的手势,那双充满着温情和力量的手始终在学生肩膀上,使学生感受到了师爱,大爱,他用爱在和学生对话。

……

两天半的观摩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反思自己的教学,领悟名师的精髓,修正自己的教学规划及方式:

1、名师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如:赵志祥老师的机智幽默的风格,窦桂梅老师的教学主题模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备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体现个人的教学特点,还要具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学养,还要有坚实教育理论知识支撑课堂,学会运用巧妙的学习方法和深入研读、挖掘教材设计巧妙的环节来实施课堂教学。

2、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理念让我怦然心动,我迫不及待的想去对其进行探究与实验。这就要求自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改善、规范自身的教学用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积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和文学名著,勤于练笔和反思,在努力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走向优质课堂。

篇10: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xx的《城南旧事》的序言,王xx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引领学生读一篇带一本,勾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自然、质朴的表达手法,再阅读《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阅读第二章《我们看海去》的片段,感受英子的天真、好问,体会童年的趣。侯华丽老师一节课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松鼠》、《杨生之狗》三篇课文,读一篇带多篇,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表达同样的感情,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像崔峦老师的课后点评说,如果思考怎样把多元化的理解聚焦到“喜爱”,再来朗读,这节课会更好。这也在告诉我,多篇课文教学,要抓住共通点,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去发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最好是课外阅读,课内完成,课内得法,课外阅读。像读一篇带一本、读一篇带多篇,但也不能简单追求阅读数量的简单叠加,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想《少年闰土》与《故乡》整合教学,会怎样呢?期待着。

二、积极语用,彰显语文本色

篇11: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规律的规律”有感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再次聆听这熟悉的旋律——心中祈祷:现代与经典“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更好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灿烂生命,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蔚蓝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2011年,5月6日至8日,临沂市河东区教研室李主任带领着我们27名数学教师,参加了在江苏淮安举行的为期两天半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倍感兴奋,因为我又一次参加了“现代与经典”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最主要的是我与我的偶像华应龙老师合影啦!哈哈。。华应龙老师是我数学教学上的偶像,只因为他的谦和、他真诚的微笑、他的细微与深思。在我的教学座右铭中一直珍藏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不断的提升和跨越。要说第一次听华老师的课是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而这一次华老师的课则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不走寻常路的华老师,本次活动中执教“规律的规律”整堂课足以体现了他对规律教学的深入及独特的思考。

课前的智慧——

谦和的华老师鞠躬向听课的老师们问好,并说明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是温故而知新,是认知自己。随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孩子们却是一片沉寂,无一人应答,可见孩子们是紧张的。如果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或许会继续追问:孩子们好!或是不知所措的沉默。。但华老师却是机智的引用了课前播放的音乐歌词说道:“怎么没人理我啊?”同时伴以爽朗的笑声。那一刻,我看到有的孩子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这就是智慧的华老师。华老师课前以话筒为引,问孩子:“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华老师却说:“课上可以随便说话,只不过要与课堂探讨的内容有关。不但可以说还可以笑,忍不住也可以哭。。”这时,孩子们表情上写满了轻松。为了测试孩子们的敢说、敢笑,华老师提到动画人物:猪八戒,孙悟空,提出分数问题。孩子们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华老师最后问孙悟空是公是母?回去查“三国演义”,顿时整个会堂笑声不断,华老师强调到:课上可以随便说,但也要按规则。精彩的一节课就这样

由“智慧的课前”开始了!

课中的灵动——

喜欢独辟蹊径的华老师,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我们所熟知并习以为常的“规律”,让我再次感受到他的魅力!华老师似乎总是活在思考中,同时带着那真诚的笑声。课中,呈现142857分别乘1至4,让学生写下答案,多数孩子选择用计算器,出现乘5,乘6,华老师鼓励学生口算结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猜测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此刻我认为最成功的不单是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重要的还引发了参会教师的积极思考。华老师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找到方法: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的最高位间的规律。我顿悟:孩子们的思维原来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只要教师给他思考的时间。华老师简单而又不凡的问句:6个得数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恰好的点开了孩子们的穴位。我想教师的问不是随意的,要“三思而后问”。华老师的一句:找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孩子们如获珍宝,但当面对142857乘7的结果时,对规律产生了怀疑,惊讶道:啊!怎么会这样?华老师呈现他的名言: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随后,华老师以录音播放:神奇的一组数。学生琢磨142857的神奇、质疑与7的缘分,华老师呈现1/7,要求化成小数。又独具匠心的设计“走马灯数”,把每个数字看作一匹马,让每个

数字当一次第一名。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2857乘

8.。乘14,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在此教学中,我铭记了华老师对孩子们说的的一句:写下来是每个人的思维,不是别人的。就这样,我也同孩子们思考着:规律背后的为什么。才恍然:哦。。原来是这样!接着,孩子们赢得了自己的掌声,犹如冲破渔网的小鱼在规律中自由了。至此,课的精彩仍在继续。华老师又出示神奇的数字,学生尝试后表达规律又尝试,却又一次停止脚步,思考。。原来,不都是这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想,小小的规律是这样,一节课堂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感谢您,华老师,是您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知。

课尾的艺术——

华老师在课尾让孩子回想本节课,小组内交流收获。并要求课后研究1/13,2/13。。的规律,之后畅言:数学是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一句话,一堂课,华老师为我打开了教学路上的一扇窗。我也惊讶于:哦,原来可以这样!

我坚信: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

我坚信: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就越小。

我坚信:今天,我们帮助孩子跨出一步;明天,他就会多留一个愿望让自己去想象。

我坚信:学习就是追求未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坚信: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和呵护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我坚信:坚定梦想,真正做到坚持不懈,必定超越梦想。我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加油!

篇12:观摩“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体会

一、磨

磨课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 自磨和他磨。自磨是磨课团队根据重庆学校体育校本教研“目标管理认证原理”,在团队内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进行了探讨,具体程序见下图(领会—由外而内;感悟—由内而外;领悟—内外结合;大彻大悟—思维发挥到极致)。

他磨在课基本成形以后,采取联合教研或送教下乡等方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对这一课进行反复检验、修改并完善。

二、研

“研”指的是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的特色与可供借鉴之处,以便于推广与运用。

(一)教学设计的立意

立意在这儿是指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及整个教学流程的安排。在本课中,我们将立定跳远的相关知识、技术有机地渗透到各种跳跃游戏中,力求构建富有“体育味” 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课中,先抓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激趣,创设闯关情境,引导学生开着“小巴”到“游乐场” 玩,模仿鸭子、骑马、小兔子跳,然后通过各种跳跃游戏(如,“石头、剪子、布”游戏中的双脚同起同落、“我们都是木偶人”中的双脚同起同落、“小小跳舞毯”中的双脚同起同落、“跳房子”中的双脚同起同落、 “老狼、老狼、几点钟”中的双脚同起同落)及多样的组织形式(从分散到集中、从个人到集体等)有效地延长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乐在其中,尽情地参与各种跳跃活动,历练成功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过渡到“课课练”的“夹板跳”和“坐位体前屈”,再在交流与放松后开着“小巴”回家,结束愉快的旅程。

(二)强烈的目标意识

《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在设计上根据“猎鸟法则”(要想猎到鸟,就得瞄准最需要的那一只,而不是向鸟群射击), 将教学目标有机分割为若干个小目标,分别置于各课时之中,在操作上讲求“一课一得”。本次展示课为单元教学中的第2次课,就是瞄准“双脚同时起同时落”这只“鸟”开的枪。课中,指导胡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游戏中进行双脚同时起同时落的练习,力图将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在尽情地游戏过程中实现。同时,通过将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使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合理转换,最后拓展为学习效果,并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体现了教与学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

注:以上《课标》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三)“知”“行”交融,方法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知”与“行”一脉相承,要想“知”与“行”交融共生,手段的独到、方法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在“知”与“行”的统一,在方法的创新方面也作了深入探索与尝试。

1.常规学习有度

良好的常规是体育课堂有效与高效的有力保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指导胡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从以下四个方面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1)无论是集合、散开队形,还是上垫、下垫、游戏等都要求学生听清楚要求,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2)提醒学生们保持安全距离,等待练习的学生应在等待线后等待;(3)设置反省区域,警醒活跃过度的学生遵守纪律与规则,保证课堂的有序; (4)利用一些小技巧调控课堂,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

2.教学手段多样

《 立定跳远 与游戏 》一课,牢牢地把握住一年 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用了“试一试”、 “看一看”、“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实践,互帮互学,在“石头、剪子、布”、“我们都是木偶人”、“小小跳舞毯”、“跳房子”等游戏中明确了立定跳远双脚同时起同时落的动作要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充分,无“花架子”;教师语言也比较简洁、亲切。

3.评价调控有效

评价不但具有激励之功,更有调控之效。《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处处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请你说说你的看法”,“把你的跳法告诉你的同伴,与你的同伴一起分享”,以及给予学生一个迷人的微笑,一个赞赏的大拇指,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不仅有效地调节与掌控了课堂,同时也在传递着“健康第一”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4.资源整合有节

《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让泡沫垫自始至终都在为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的整合。如,小小泡沫垫在开始部分充当“小巴”的方向盘,在回 “家”时充当临时的“家”,在进行游戏过程中充当跳上跳下、跳来跳去的工具,拼接起来成为小小跳舞毯,拉开成跳房子中的房子等。总之,在构思课时,一定要在资源的整合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巧用与妙用。

5.方法创新有招

在课堂上,安排了一系列学生熟识的小游戏,如“石头、剪子、布”、“我们都是木偶人”等。在“石头、剪子、布”中,将小白兔的儿歌有机融入,并要求学生双脚同时起同时落,其实这一个小小的“双脚同时起同时落”的要求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它使得游戏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使得跳跃不再枯燥无味。

三、有待改进之处

(一)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就一节好课来讲,不再是教师亦步亦趋地上演的“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生成了很多信息,如,泡沫垫在木地板上会打滑,学生踩在上面易摔倒。再如,针对“泡沫垫在木地板上打滑”的现象,教师能再次强调慢上垫子或将站在垫子上灵活改为站在垫子后等,就能较好地避免学生上垫摔倒的情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应学而教,顺势而导,让教学不仅因预设而精彩,更因生成而精彩。

(二)注重细节的打磨与雕刻

上一篇:《诗经》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参加南洋理工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