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2024-05-22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通用11篇)

篇1:“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来杭州来参加这个“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了3天,非常充实。观摩了各个名家的精彩数学课堂,如刘德武的《小数的意义》,刘松的《分数的意义》;刘延革老师的《数与形》和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最后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尽管一天听10节数学课,身体很劳累,但是精神上很享受。每一堂课,像一个个丰盛的大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胃添得满满的。坐下来了我翻看已经听了的32节课,每一个老师都是从“课改”到“改课”,直面课堂“新常态”。由传统的形形式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形态,开始转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新常态”。由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线,转向以学导为主线。课堂不能以“教”为本,“教”虽然很重要,但“教”又必须以“学”为本。因为没有学生主体的努力,别人是无法教会的,所有看似教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方式上的“新常态”是我感觉最震撼的。改变是“改课”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如“学习单”的全程运用;变“预学”为“为学”的机理转化;“小组讨论”的高效展开;“体验”教学的落地生根;“学习共同体”的组建;“随堂作业”的百花齐放;“小先生制”的推陈出新。真正让我看到了课就是应该这样上:常态课堂应该是回归人的本性的课堂,即数学教育应该是构筑人性的教育。人性的课堂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人性的课堂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愿意对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知识无穷,我们无法教完,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无尽,我们无法求全,只有学会思考;生命无止,我们无法伴随,只有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负责任,或许这就是新时期给学生的最大的爱,或许这就是新常态课堂的永恒追求!因此我们经常这么做:给虎一座山,给猴一棵树。因为我们相信:有了适当的舞台,鸭子也会成为顶呱呱的角色。我对常态课的诠释:朴实自然,体现本色;真实有效,凸显本质。所有我的课堂以后朝着这样的目标看齐,比以前做得更好!

篇2:“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学员短评

152****8181 感谢“千课万人”,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作为年轻老师,我们将从中获得很多感想、感悟。

138****0158 又来到千课万人,很亲切。

151****6937 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都非常的幽默。

159****5511 专家名师的冷静、沉淀、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159****5511 清源正本,求索叩问,心无旁骛尽赏教学三千水,这份境界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

189****0861 今天上午的报告和课堂展示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是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郑教授,史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解读,唐特关于新常态课堂的深情演绎,让我们如沐春风,收益满满,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我们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着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如何培养儿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引导儿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名师课堂展示。

187****9659 各位大师真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千课万人真的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感谢千课万人主办方!

180****3103 场地设施富有书香气息,背景书架和树木在偌大的体育场中给人自然亲近的感觉,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讲,我们在这里听,都是一美的享受。

180****3108 首先接待人员非常的热情大方,会场布置宽敞明亮,硬件条件很好,电子屏幕显示的清晰,音效也很好,主题风格很有艺术性,体现了当地的特色,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相信孩子和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38****4285 感谢组委会给全国小学数学老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136****3159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千课万人的现场,依然非常享受这种摒弃浮华的常态课堂!

139****1067 走近美丽西子湖畔,走进千课万人课堂,它是那么美,那么动人!早上两位教授的讲座给我们许多数学理性的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利师利生;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概念日渐清晰,感动之余充满感谢!

136****7511 春天的杭州天气多变,容易引起中暑或感冒等,若能在会场设置一个便民医药箱,备一些常用药,以备全场师生不时之需,彰显组委会的人文。

182****9456 直面课堂“新常态”,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形态,开始转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新常态”。由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线,转向以学导为主,所以我对常态课的诠释:朴实自然,体现本色;真实有效,凸显本质。所以我的课堂会朝着这样的目标看齐,比以前做得更好!137****9943 第一次参加“千课万人”研讨观摩会,让我感受到从会场布置到上课老师都是精心,尽心,用心。专家的讲座更是从关键词新常态,核心素养来给老师们提出新的要求。而听课的老师--我们专心听课,我会将满满的收获带回到学校与老师们分享,将新常态带到班级里试一试,与孩子们分享,与他们共同成长。

138****3890 “千课万人”活动让我目睹专家的风采,看到了杭州孩子的机灵,见证了”千课万人”组委会的幸苦,感受了”千课万人”组委会策划组创意。谢谢,希望一路坚持, 一路执着。

130****6315 第一次来”千课万人",感觉很充实!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不断的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吸取经验,不断探索发现,一定会有所进步!

137****1251 历经千辛万苦,连天道,接地气,硕果共享,同心戮力,奋勇攻坚,克制守正,静坐板凳怜课堂一晚钟

133****7068 感受了杭州的春风宜人,在课堂上,每位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灵活应变,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139****6580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千人敬重,万人仰慕!每一堂课都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151****4780 西湖畔,江南边,千课万人的课堂精彩纷呈,千课万人的名师们各有风采,是我们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

136****6273 组委会英明!这次活动让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得到很好的学习!136****6273 这次观摩课让我见到很多大家上课的风范,也一睹这些教育名家的风采。137****1251 很荣幸能置身于这样的数学盛宴,让人激动不已。151****6937 倒计时的声音,让我激动,内心沸腾。158****3851 本次观课收获多多!

158****9053 这次的千人万课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学到的东西很多,每位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都是那么强,最喜欢张齐华老师的课。

159****9721 千课万人新常态是一场场课堂盛宴,让我们有了更清楚的课堂思路。我们领略了大师们的课堂魅力,专家的点评也让我们非常受益。

159****5099 第一次来到千课万人,很激动。享受到了营养美味的数学大餐,有机会还要来。

182****6898 课堂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千课万人。

187****4324 第一次来到千课万人,感觉特别幸运!千课万人真是大师云集,一场精神的大餐。

182****9456 千课万人舞台上的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除了自身的钻研和思考,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十分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在数学中更能体现,因为数学是严谨的,数学需要缜密的思维。

135****7803 这次来到千课万人受益匪浅,特别喜欢张梅玲老师的点评,条理清晰,听后最大的收益就是无论如何备课、如何教课,我们都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孩子们为中心,尊重他们幼小的心灵。135****7632 一次来“千课万人”,感觉到各位名师的大家风彩,特别是每节课深度的深探索发现,感悟良多。

150****8190 每节课都想好好看看,有时候却瞬间流逝

181****2918 来时旅途的劳累让我大喊:“下次不出来了!”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觉得“千课万人”办得质量好,累也值得,下次还来!

151****4780 西湖畔,江南边,千课万人的课堂精彩纷呈,千课万人的名师们各有风采,是我们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

131****3268 星期天的早晨又见千课万人!听着动听的音乐,感觉真好!经过昨天风雨的洗礼,今天的风景更美!

181****8971 送君送到大门口,千课万人明年见。这是千万位教师的约定

135****5766 千课万人,万人千课,一场课堂教学的精神圣宴,感谢组委会的组织。181****2918 “千课万人”活动品质高,但节奏太快,让人太累,能不能稍“慢”点,把每个半天的活动少安排一个,把总时间拉长一点,让我们有点回味的时间!

139****2282 来“千人万课”听课,让我从本质上了解了数学课怎么备课——找数学本质;了解了怎么上数学课——不是老师教,也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学,而是引着学生自己去想怎么学;知道了微格研修也是一种教研方式。

138****3890 祝大会圆满成功。感谢大会所有工作人员,你们幸苦了。感谢今天下午的点评专家。感谢今天下午上课的老师。感谢坚持在最后的老师。期待明年的重逢。

158****7440 千课万人第二届新常态数学观摩的最后一场,这么多老师带着行李,握着火车票,依然坚持学习,为我们自己而鼓掌!

181****2918 “千课万人”最后一个下午了,舍不得离开!

篇3:“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小学生的特点当然是爱动、好玩,不会对枯燥的教学感兴趣。如果我们将信息技术教学放在一个生动、轻松的情境中,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就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丰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即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笔者2014年有幸参加了在杭州市举行的2014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研讨观摩会,其中江苏连云港丁兆岩老师执教的《插入图片》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创设情境教学理念,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厚,信息技术知识和趣味并存, 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介绍了我的家乡连云港的桥,现在丁老师到你们杭州,想知道你们杭州动物园有哪些动物?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动物。

课件出示:

1鼻孔朝天,尾巴长长,脸色铁青,毛色金黄。

2脸上长鼻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3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穿山越岭跑,灵敏又轻巧。

4猫脸熊身,似猫非猫,似熊非熊,还拖着一条粗大带彩色环纹的尾巴。

学生很兴奋地分别猜出了是金丝猴、大象、梅花鹿和小熊猫, 丁老师相应出示了前面三种动物图片而没有出示小熊猫的动物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小学生爱好动物的特点,创设了认识动物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两地师生的距离,为教学插入图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我还是想象不出来小熊猫的样子,有什么好办法?(课件出示任务一:将“小熊猫”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之中。要求:在老师提供的介绍小熊猫的Word文档素材和导学案中插入小熊猫的图片, 让介绍小熊猫的文章美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猜谜语出示相应动物图片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插入图片的教学设计融入学生迫切需要认识动物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插入图片的方法,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师:在插入小熊猫图片的时候,你们发现图片有点大了,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找出你的解决办法,可以参考学案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任务二:调整图片大小,适应版面。要求:图片大小合适, 版面美观,让介绍小熊猫的文章图文并茂。)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认识小熊猫的情境展开调整图片大小的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单调的插入图片的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认识动物小熊猫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观摩老师学习。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原则]

丁老师执教的《插入图片》这一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引入学习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了自主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因此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成功,妙在巧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那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良性功能,避免情境创设误区,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

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感受,提高学习质量。此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地受兴趣影响,老师抓住孩子喜欢动物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的教学情境“猜谜语识动物”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同时,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事例。

2.真实性的原则,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

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强调真实性,就是 要使学生对构建的情境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主动地建构知识。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教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插入图片的知识点融合在认识动物小熊猫的情境中, 贯穿整节课,从图片的插入、图片的大小调整到图片环绕方式,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由此可见,真实性原则必然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出发点,更好地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知识的正迁移。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个理想的情境能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怎样根据所授内容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巧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既然他们爱玩游戏,我们何不通过玩游戏来掌握所学知识呢。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指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学生选择扮演警察,从键盘中输入显示器上出现的字母,输入得越快,就越有可能捉到小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键盘指法,而不再是老师一味地强调要抓紧练习,让课堂变得枯燥。又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杭州保俶实验学校的王理老师执教“初识Scratch”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玩Scratch小游戏,自主体验Scratch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Scratch的欲望,到最后用Scratch软件制作小游戏。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见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寓于游戏情境中,学生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活动埋下快乐的种子。

2.巧设竞赛情境

小学生天性爱表现,喜欢争强好胜,通过竞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竞赛无疑是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创设竞争和成功的平等机会,恰当地开展有趣的比赛活动,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福建厦门人民小学危财金老师在教学“巧用自选图形”一课中先把班上学生分成4组,每闯关1次,由小组长到黑板前向上移动代表自己小组的飞机,几次任务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效果好,学生只要看飞机有多高就知道了。每个学生都非常在意自己小组的飞机飞得有多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拼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竞争意识强烈,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学效果如期达成。当然,在竞赛时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无序的竞争是低效的。

3.巧设故事情境

每个儿童都爱幻想,喜欢听故事,创设具有趣味性、想象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引导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把知识融入故事中,再配上生动、唯美的多媒体课件,能较快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推向高潮。例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温州石坦巷小学的林美珠老师执教“初识Scratch”一课,林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美妙的太空图,并用柔美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带着小猫一起来到太空中遨游。对于太空,学生有太多的想象空间,真想走上去看一看呢,想象的翅膀就跟随老师飞向了浩瀚的太空。学生自主带着小猫,研究走法,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角色行走的指令,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很不错,赢得了观摩老师的称赞。

4.巧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

以上策略只是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尝试。其实,创设情境并不拘泥于此。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如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勇于尝试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各种情境教学,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宽松、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巧设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实际。结合越城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实例,进行有效的剖析,提出良好情境所应具有的三项要求,并从生活实践、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4:“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13日、14日,整整两天的学习,我们一共观摩了15堂数学课。这15堂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位在舞台上执教的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认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及他们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

唐彩斌老师,理性、深刻、丰富,关注数学思维,几何画板的应用更是令课堂增光添彩;吴正宪老师,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交流、对话、反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令观众折服;丁杭缨老师,清新、真实、自然,素材新颖敢于创新;赵海峰老师,充满灵气,激情四溢,整堂课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朱伟森老师,不疾不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张莉老师,语言清晰,层层深入,注重让学生说理;徐卫兵老师,教学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轻松流畅;华应龙老师,博学多才,独具慧眼,思维敏锐,教学生学会思考、拥有力量;刘伟男老师,设计精妙,传递智慧,让人体会到“人脑高于电脑”;郑桂元老师,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与学生真诚互动;刘延革老师,拥有非凡的语言能力,教学设计匠心独具,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二席争光老师,开朗幽默,调控课堂能力超群,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朱德江老师,聪明睿智,关注学生,课堂内容简约但细致而深入;徐文艳老师,温柔漂亮充满魅力,从容演绎着一般老师极少公开的教学内容;孙贵合老师,浑身充满张力,教学设计精巧、层层剥开、关注细节。。。

每一位老师身上,都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同时。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限于篇幅关系,这里我仅就我们课评团队里争论较多的几个小问题谈我的一些观点,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从三堂概率课看数学课“教什么”? 两天里共有三位老师执教第二学段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可是他们的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非常遗憾,我并不知道他们设计背后各自的思考是什么,只能靠自己揣摩,所以有可能说得不对,敬请原谅。

仔细对比他们的教学设计,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赵海峰老师设计了概率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可能性的大小:而郑桂元老师和席争光老师主要是通过图片情境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可能性的大小。换句话说,郑老师和席老师仅仅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分数表示概率,而赵海峰老师不但让学生会用分数表示概率,还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分数所刻意义。基于此,在我看来,只有赵海峰老师的课才真正的“概率教学”,而另外两节课,只能说是止步于“认识分数”的练课。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概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随机思想”,“随机思想”如何建立? 我想一定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活动,才能慢’}曼地体会和积累。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步当然要掌握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概率,这个分数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并不依赖于实验。但要得到这个分数一点也不难,有老师曾在更低的年级做过调查,低年级学生只要具备最简单的分数基础知识,就能很准确地写出这个分数;可难就难在: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分数作为概率时究竟意味着什么?体会这个分数在表达可能性大小时所蕴含的特殊意义,是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概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既要体会到: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之前结果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就一定能找到稳定的规律,而这个分数,就是用来刻画这个规律的;另一方面,学生又要认识到:随机事件即使存在着这种稳定的规律,可每次实验结果都是偶然的,因此并不是所有实验都符合这个“分数”,只有在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从趋势上看才会越来越接近这个“分数”,这就是“理论概率”和“实验频率”的差别。

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样的随机思想实在是太抽象了!没有一定量的实验活动,没有深刻入微的分析体会,学生是不可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赵海峰老师尝试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频率”和“概率”的这种关系,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已经有很不错的效果了。

可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新修订的课标已经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内容上移到了第三学段。这几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课标做出这样的修订,应该是一个英明的决定,是完全符合小学的认知水平的。如果特级老师都难以体会找节课应该“教什么”,那我们普通老师就更加难以把握这个内容了。据此,张良朋老师认为:两位老师一定是事先预料到“随机思想”这个目标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特意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但若如此,他们为什么还选这个内容来上呢? 多么希望能和两位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仔细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二、如何真正实现“基于学生”的教学? 真正实现“基于学生”的教学真的很不容易。以丁杭缨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为例,她这节课颇有创新,其中一些新颖的小片段也引发了我们热烈的讨论。可在这些环节中,为什么学生感到那样困难呢? 片段一:让学生在数轴上用点表示分数二分之一。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据说还是二年级学生。

(1)从前面的面积模型突然变成数线的模型,而且还不是用数线上的“段”表示,而是要求用“点”表示,这样的抽象程度太快了,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吗?(2)前面的整体“1"都是完整明确的,而现在整体“1”还要学生自己去找。(因数轴上出现了1、2等多个数据和线段。)

(3)老师说的是“找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没有明确指出”它“是谁,学生本就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片段二:一半的一半用什么分数表示?(正方形图略)生答:贵、告、1.25%.幸··„老师却让学生统一答案:“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1份是它的。”请问为什么不能用其它那些数来表示?老师又没有规定以谁为整体,那学生不能自己选择单位吗?我看学生全是对的,每个数都有道理。

片段三:长方形图片可以代替分蛋糕吗?为什么? 为什么学生很难认同用长方形图片代替分圆形蛋糕?因为创门之间的不同太多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材质用途等等都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所表示的部分和它所处的整体间的“关系”相同。可是,这么抽象的“关系”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到位了吗?如果前面学生没有到位,那么此处感到困难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两天共巧节观摩课,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何时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怎样超越数学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可是,不能再写了。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拥有华应龙老师那样超凡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就能拥有力量。

篇5:“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杭州之行听课有感

第二届“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观摩活…

听“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心得 相关文章:永威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心得体会《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学习心得学习《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心得体会烟草行业干部职工“四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教师与法》心得体会教导主任培训心得体会党章学习心得体会及思想汇报查看更多>> 学习心得体会

篇6:“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生本活动,大师的风采尽收眼底,原以为大师们的课都是课堂气氛活跃,光辉灿烂的,听课后,对我的想法亮起来红灯

一、   思考,彰显大师风范

黄爱华老师的《垂直》:单刀直入,说明就是研究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构建,需要学生们自己摸索什么关系→为什么是这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成立条件,展开思考,加上老师循循善诱的语言贯穿,圆满的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本次观摩活动“生本”的本质。

刘松老师的《认识方程》:整堂课老师说的,只有两个个字“什么?”,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干什么用的;什么是方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并解决问题,轻松加愉快的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正是大师精彩的思考预设,引出学生们的精彩质疑,最终把抽象的方程,形象的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二、   创新,彰显大师智慧

柏继明老师的《手能帮我们学数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的.植树问题,情况多,难分辨,易混淆的特点,柏老师的小手来帮忙,更贴近了生活,大大降低了此类问题的理解难度,还增添了许多课堂乐趣,孩子们还通过柏老师的创新引导,自己总结出了相似类型题的公式。

刘德武老师的《与圆有关的问题》:这堂课不仅渗透了,课本知识,更通过课本知识学习的过程,发现了自己缺少,但却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的感悟,通过感悟,学习与圆有关的量,形成“生活知识整体”,大师们的想法,真令人佩服。

三、   交流,彰显大师魅力

吴正宪老师的《解决问题》:有机选取并组合简单的普通素材,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交流中发现问题,交流中解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问题归类,充分彰显大师的语言交流魅力。

华应龙老师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交流实践中,引发孩子内心的朦胧话语→错误的认知→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课堂只有在大师的手下,才如此潇洒自如,不乱章法,正像一位老师的短信里说的那样,华老师不仅是数学界的“娃哈哈”更是“高乐高”。

这四天的学习,虽然每天都要熬到晚上10点多,坐的腰酸背痛,四肢麻木。但是大师们的精彩话语,总会让我们忘却疲劳。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新课改下的课堂,更需要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简单而不犀利的话语和博学而善思的知识底蕴,对我们年青教师来说是个相当有挑战的,但是我相信,大师们的榜样,会是我教育事业道路上的引航灯,我也会一如既往的想着这个方向前进,在教育的舞台上,演绎出我自己的优美旋律。

龙凤四小  袁庆佳

相关阅读:

★ 幼师园本研修总结

★ 幼儿园园本个人研修计划

★ 幼儿教师园本个人研修总结

★ 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工作计划

★ 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计划表

★ 幼儿教师网园本研修总结

★ 幼儿园教师个人园本研修计划

★ 区域活动园本教研总结

★ 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7:“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二、活动地点:报名后告知确切报到及会议地点

三、活动主题:重庆:亲亲课堂教学探究;杭州:学导课堂环境建构探究

四、活动内容:

(一) 杭州会议:系第二届“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展示63节示范课、160位名师与会。

【数学】

1.学术报告

王林 (苏) 孔企平 (沪) 孙晓天 (京) 华应龙 (京) 朱乐平 (浙)

刘加霞 (京) 吴正宪 (京) 吴卫东 (浙) 张兴华 (苏) 张梅玲 (京)

郑毓信 (苏) 林福来 (台) 林良富 (浙) 俞正强 (浙) 赵凯 (苏)

钟静 (台) 殷现宾 (豫) 曹培英 (沪) 黄爱华 (粤) 蔡天新 (浙)

2.著名特级教师示范课 (17节, 最新设计)

丁杭缨 (浙) 刘德武 (京) 刘松 (浙) 华应龙 (京) 朱乐平 (浙)

朱国荣 (浙) 朱德江 (浙) 许卫兵 (苏) 吴正宪 (京) 张冬梅 (苏)

林良富 (浙) 柏继明 (京) 郑桂元 (皖) 钱金铎 (浙) 夏青峰 (京)

徐长青 (津) 黄爱华 (粤)

3.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课 (11节、最新设计)

孙贵合 (京) 刘延革 (京) 张莉 (浙) 罗鸣亮 (闽) 赵震 (京)

赵海峰 (浙) 徐文艳 (沪) 唐彩斌 (浙) 席争光 (豫) 强震球 (苏)

储冬生 (苏)

4.华东六省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课 (2节, 最新设计)

朱伟森 (浙) 雷子东 (浙)

5.互动评点:

刘莉 (鄂) 吴正宪 (京) 张丹 (京) 高枝国 (黑) 斯苗儿 (浙)

彭晓玫 (闽) 管尤跃 (滇)

6.博士、编辑、资深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现场书面课堂评点

叶柱 (浙) 刘自强 (闽) 李加汉 (浙) 仲广群 (苏) 孙恭伟 (赣)

关蓓 (鄂) 陈力 (浙) 陈亚明 (浙) 陈静 (苏) 陈春圣 (苏)

张红娜 (豫) 张良朋 (鲁) 邱廷建 (闽) 邵虹 (浙) 肖莉 (赣)

林至元 (闽) 郑庆全 (鲁) 林宜祥 (闽) 易虹辉 (湘) 林锦城 (闽)

费岭峰 (浙) 赵国防 (苏) 柏义伟 (鲁) 胡桃根 (赣) 姜荣富 (浙)

廖肇银 (赣) 潘红娟 (浙) ……

【语文】

1.学术报告

王尚文 (浙) 王荣生 (沪) 王崧舟 (浙) 刘云生 (渝) 朱自强 (鲁)

孙绍振 (闽) 成尚荣 (苏) 汪潮 (浙) 吴永军 (苏) 张华 (沪)

张化万 (浙) 杨再隋 (鄂) 陈琴 (粤) 陈国安 (苏) 周一贯 (浙)

金文伟 (闽) 林志芳 (鲁) 赵凯 (苏) 夏家发 (鄂) 黄亢美 (桂)

黄国才 (闽) 窦桂梅 (京) 梅子涵 (沪) 管建刚 (苏) 潘新和 (闽)

2.高校教授、台湾专家示范课 (2节, 最新设计)

方素珍 (台) 李白坚 (沪)

3.著名特级教师示范课 (26节, 最新设计)

于永正 (苏) 王崧舟 (浙) 王红 (浙) 王雷英 (浙) 孙双金 (苏)

闫学 (浙) 吉春亚 (京) 林莘 (闽) 李卫东 (津) 何必钻 (浙)

肖绍国 (浙) 张祖庆 (浙) 武凤霞 (苏) 金明东 (浙) 周益民 (苏)

郭初阳 (浙) 贾志敏 (沪) 虞大明 (浙) 窦桂梅 (京) 薛法根 (苏)

戴建荣 (沪) 魏星 (苏)

4.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课 (3节, 最新设计)

许嫣娜 (苏) 张玉栋 (甘) 蒋军晶 (浙)

5.新生代名师示范课 (2节, 最新设计)

杨中原 (浙) 陆红兵 (苏)

6.互动点评:

于永正、孙双金、吴琳、周一贯、贾志敏、薛法根等。

7.博士、编辑、资深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现场书面课堂评点

孔令权 (苏) 王小毅 (渝) 王中敏 (苏) 毕恩明 (鲁) 余小刚 (蜀)

张志刚 (鲁) 张敏华 (浙) 余国卿 (鄂) 肖俊宇 (闽) 沈爱华 (蜀)

陈宝铝 (闽) 陈朝蔚 (闽) 陆清华 (渝) 居文进 (苏) 郑初春 (闽)

罗良健 (蜀) 胡和春 (闽) 郭爱香 (赣) 施燕红 (浙) 谈永康 (沪)

陶继新 (鲁) 赖正清 (浙) 薛丽芬 (苏) 瞿涛 (蜀)

(二) 重庆会议:系“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语文亲亲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展示42节示范课、50位名师与会。详情请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www.qkwr.net查询

五、论文交流:每位代表仅限一篇, 一式两份, 与会时提交组委会, 评审费50元/篇。

六、光盘征订:大会将全程录像制作成光盘, 需要单位请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订购。

七、活动收费:重庆会议培训费360元/人, 杭州会议培训费450元/人。食宿、往返交通等费用回原单位报销, 住宿标准:每人每天70元~150元, 需要住宿单位请与组委会联系。

八、活动报名:参会单位须事先向会务组报名, 未报名者谢绝参会。电话报名: (0571) 86971084 86971040 86971080 86971789

邮箱报名:qkwr@163.com网站报名:www.qkwr.net短信报名:15958198815 15958188212 QQ报名:1309780748 1658661567

QQ群:103560296 (网络报名如两天内不见回复, 请改用电话报名)

九、学分证明:本次研讨会将发给学员继续教育学分卡。

备注: (1) 专家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

(2) 专家主讲内容、日程安排等详情于活动前10天在网站公布, 届时请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www.qkwr.net

篇8:“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一年级

杜雨婷

接到去杭州的消息,正值清明雨后。

说不出的兴奋。

原本还想着在截止前勉强再拼一把的“五四杯”,熬了半宿想想还是放弃了。一则重度拖延症发作,二来近期真可谓是庶务缠身,《陋室铭》中的“案牍之劳形”儿时领会得尚不够真切,工作了才知道各种马不停蹄的活动任务是何等让人绞尽脑汁疲于应对,不仅耗尽了精力,也失却了思考的心境。难得有此充电的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当即安顿班务,漫卷诗书下杭州。

初到杭州时,西子湖畔正是杨柳依依。当是时也,深感有此一壶新茶、一蓑烟雨,一节好课也不虚此行,更不必说浙大华家池的体育馆内,短短两天半,安排了23节课,晚上还有4场讲座!果是“钱塘自古繁华”。这场“豪奢”的饕餮盛宴,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课改正不断引向深入的今天,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何实行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型?

这个问题并不算陌生,浙派的“学本”课堂,苏派称之为“生本”。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学习形态的较量,即“接受型”与“体验式”。“接受学习”俗称“满堂灌”:重视过去的知识、强调记忆、注目个体学习、注重知识传递、较多单一刺激、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标准化学习、关注结论性、满足“听中学”······“体验学习”则重视即时的感觉、强调领悟与体认、注目互动学习、注重生活经验、较多立体体认、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个性化学习、关注生成性、追求“做中学”······

我们如果将这种不同的学习状态,迁移于阅读,也就可以理解“授受式阅读”与“体验式阅读”的本质区别。由来已久的低语阅读是以教师的文本阅读为依据,以提问设计为牵引,来实现识字、课文理解、语文知识传授的思想教育等目标的阅读模式。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之频繁过程,排斥了儿童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出发,个性化地拥抱文本、感受快乐,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的过程。所以,低语阅读应当回归于儿童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外部世界的一次快乐之旅。

周一贯先生指出:什么是体验?《辞海》中得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要让儿童在亲力亲为(包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理解和感受新的事物。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是儿童主体的想象、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碰撞、引发、交融、激活。而以教师的讲问为主线的低语阅读教学,难以改变的认识误区是人们总以为低年级儿童只是少、能力低,教师应该多讲一些,以免“夹生”。正相反,低年级阅读教学“蒙以养正”之“正”,就在于让孩子善于关注自己的生命感受。正因为教师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析和深度开掘,存在着过度教学和着意“艺术表演”的问题,使得儿童参与空间缩小、想象和合作讨论阻断,从而弱化了儿童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和阅读能力上的发展。

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着实不易,高年级咱们有“问题导学”这种思维逻辑高密的方式“大政奉还”于学生,低语段教师如何能自觉地把原先的讲问,转化为学生自读体验和现场生成?把展示教案的课堂改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呢?

本次观摩活动至少为我们展示了以下几种转化策略: 1.表演,在变幻角色中生成体验

很多动作描写,不妨让学生去模仿以下,这不只为了加深情节上的理解,更有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精当的作用。表演的身体力行就必须让学生同时达到这两方面的意义,才是“不为表演而表演”的有语文味的阅读课。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里,老师组织全班去表演小男孩自浅水洼里捡小鱼扔回大海的动作,让学生站在课桌旁,先研究怎样把孩子救小鱼的行为表演得逼真,让学生画出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走得很慢”、“不停”、“弯下腰”、“捡起”、“用力”、“扔”、“不停地念叨”、“这条在乎”······然后开始表演,一遍又一遍,学生不停地诠释和完善每一个细节,兴趣高涨地慢慢移动,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叨“这条也在乎”。不一会儿,有些小朋友上气不接下气地停下来了,老师便叫大家都停下来,问为什么。小朋友说,很累啊,才停下来的。老师便乘热打铁让大家读课文,加深体会,然后再讨论:“小男孩停下来了吗?”“他不累吗?为什么不停呢?”“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一直没停?”于是,小朋友才跟深地品味出“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回大海”、“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和课文末尾省略号蕴含的深意。这样,教师的讲问就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实践,转化为学生从表演实践中对文字表达的品味,转化为真切的体验“很累啊”,转化为对课文中“小男孩为什么不累”的讨论,转化为讨论所需要的深读探究······一句话把“被动读”转变为以体验为基础的“主动读”。

2.补白,在激活想象中撬动体验

选入小学低语教材的课文,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描述过程中,往往不刻意把什么都写出来,而是有意留下一些“空筐”、“虚境”,让阅读主体去想象,去“补白”。陆虹老师的《儿童诗两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首诗叫《树真好》:

树真好,白鹭鸶想在树上做个家,大树张开手臂说:好哇!好哇!树真好,小花狗躺在树下乘凉,大树撑着绿伞说:睡吧!睡吧!

树真好,小毛虫卡滋卡滋地咬,大树笑着说:吃吧!吃吧!树真好,长得又高又大,好像大家的妈妈。

非常简单的的一首小诗,陆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张开了双臂,喊出了高兴的“好哇好哇”;安静地趴下,享受了温柔的“睡吧睡吧”;一起“卡滋卡滋”地做了毛毛虫,也一起宽和大方地笑着说“吃吧吃吧”,没有说教、没有肢解,完整地体验,完整得领会了 “树真好”这三个字。这个时候,老师请孩子们想象:大树妈妈还会有哪些孩子?他们会到大树下来做什么?几张简单的音乐绘本插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描绘了在树下下棋、游戏、纳凉、摘果子、堆雪人······儿童诗天生的诗人,这样的“补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美妙体验。陆老师的课详略得当,在这时才引入第二首小诗《小麻雀立在枝头》: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立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这首诗没有逐字逐句地品读分析,只留此一白,结合着前面大家对大树母亲般地感情,依然留在这个情景里,自发地填补这句空白,爆发出了各式各样美妙的诗句。我最喜欢的那句是给老树添上一片会动的叶子,看,谁说孩子不是诗人呢?他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如诗如画,无需雕琢。这样的阅读体验,远比两个课时一课一诗来得巧妙也美妙地多。

3.质疑,在求异思考中感受体验

还记得去年刚接触问题导学的课堂,有个问题深深地困扰这我“怎样才能让孩子问出我想让他们问的问题呢?”,听到这个问题,老师们都笑了,想来当时也是稚气十足,却也真是发自内心的实在问题,孩子抓不住关键问题瞎提问,课上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怎么能放手,怎么能不着急呢?陈建先老师说等我工作第二年就明白了。现在果然明白了O(∩_∩)O~,却不是因为丰富了教学经验,教会孩子们会问最主要的问题了,而是开始享受听到的各种奇怪的问题了。两天半23节课4个讲座,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来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特等奖选手,更不乏诗人、编辑、硕士、教授、特级教师,可谓堂堂皆是精品,然两天停下来,仍不免有些头晕目眩坐立难安。突然就理解了往日那些课上乱动的孩子,不能苛责他们不专心,不挪窝地持续高强度的学习吸收,本就是成人也难以坚持的。听到后面,多少有些煎熬一节课40分钟之漫长。可听薛法根先生的课,却完全不一样,他讲《三个儿子》,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让人分不出具体的环节、也没有一定要动笔写字或是一年级不必复述的规矩,完全开放,不懂即问,随问随答,随懂随用,可谓教无定法,完全生成。整节课引人入胜,让人一咏三叹,拍案叫绝。不经意间,戛然而止,让人怅然若失,意久难平。去年苏州行,也曾有幸听过孙双金先生的课,慨然而叹大师的课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为何总是能让人不知不觉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高山仰止之余总能生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少年时爱读武侠,也爱拿武侠世界来衡量一些境界:我等门外之人当属无招之人,打起架上起课来因修炼不够,而胡乱挥舞,不合规矩;名师特级好似武林高手,招式精妙,功法精深,一招一式皆有法可寻,环环相扣;而这些宗师级的教育家,却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颦一笑皆入语,一举一动尽从文,看不清环节,分不得技巧,真是到了用意不用力、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原因无他,他的每一句话,都由课堂生成而来,每一个设计,都有学生反应而得,从而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清朝人唐彪在《读书作文之谱》中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其实“让学生问出我想让他问的问题”,本身就失了“学本课堂”的本心,简单粗暴地提问与引诱他问出我想让他说的话,不都是我问而不是学生问吗?不是他真好奇的东西,不是他最想知道的东西,为了40分钟设计上的好看,而强行忽略、打压掉,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只要是孩子想知道的,何必纠结于是不是重点呢?更何况我们所纠结的重点,也不过是考纲要求罢了。误了他最想知道的时候,下次等到这课再强压给他,反倒没了兴趣。让学生提问,唯有不同的意见方能引发思考与讨论。寻常教师,上课求同,唯有师之大者,不畏求异,勇者无畏,要做好老师,先要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挑战、鼓励每一次课堂的生成,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路线,照本宣科。

篇9:千课万人观摩体会

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于2016年4月7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如期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听课的教师,来自26个省市近万人,把体育馆塞得满满当当的。有72位专家参加讲座或点评。21节示范课,课课精彩;10场报告,场场动人。它体现了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引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此次杭州之行,总觉得收获很大,得益匪浅,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虽不能系统总结,但记忆中却留下些零零碎碎。下面就谈谈此次杭州听课之行的一点感受吧。

四月春暖,细雨霏霏。我们一行五人(杨军、吴云飞、吴丹、和平)共赴一场“千课万人”的语文盛会,相约在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上。

场面宏大,扩音震响。跟来凤篮球馆一样的但比它要大几倍的篮球馆四周观众,中间课堂。20张课桌整齐摆放,八尺高屏悬挂空中。北座中间72位专家就位,听课几万人济济一堂。居高临下,俯视课堂。

语文教学到底是什么?可以是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的以疑定教,可以是杭州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以猜阅读,也可以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老师诗一般的语言,还可以是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向语用的读写结合,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歌一般的吟唱......其实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顾几天的学习经历,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次的震撼,感受到的是新常态语文课堂散发出的独特气质。

一、质疑,赋予语文课堂新生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李玉贵老师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李老师用她那甜美温柔的声音,带领孩子进入了《蝙蝠和雷达》的学习。她的语文教学可谓“一问到底”,通过“探问、质问、疑问、追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问题的发动者,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时质疑文本的合理性,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发生激烈碰撞,擦出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火花。而对于一开始不敢尝试提问的孩子,则引导寻求“最笨”的方法。她告诉孩子们笨的问题问多了,就会有聪明的问题产生,以此打开孩子们敢于质疑的心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溅起的将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层层好奇的波纹、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赋予语文课堂新生命。

二、阅读,提升语文课堂新品味

人生最优雅的姿态便是阅读。阅读的世界里有蓝天白云,有虫鱼花鸟,有高山流水,有侠骨柔情,有四季瓜果,有万紫千红等美好的场景。让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轻松徜徉、流连忘返!来自西子湖畔的张祖庆老师,带我们走进《灵犬莱西》的世界。他通过一段段精选的小视频将莱西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一展现,在文字与图片的碰撞中引导孩子猜读,带领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课堂中时时渗透阅读批注,处处交流读书笔记,还时不时地总结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他所倡导的“裸课”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不试教就上观摩课便是他所推崇的,但是却也对自己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试教就意味着要在课堂外下功夫——文本细读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板书的功夫、点拨的功夫„„在他的课堂上,永远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来自杭州天长小学的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渔夫的故事》,引导孩子学会长故事的读法也别具一格。他通过概括、猜想、与原版故事的对比、写作方法的渗透等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在这样的阅读课上,孩子与书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老师在她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发展》专题报告中,也将阅读教学放在了首位;山东潍坊齐鲁名师韩兴娥老师也提倡从小让孩子在阅读中诵读、积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这就是阅读独有的魅力。

三、国学经典,增添语文课堂新光彩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次活动中,国学经典吟诵也占据了大篇幅的课堂教学。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文言文《天籁》一课上,我看到了,也听到了,更感受到了他天籁一般的朗读教学。真是此读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两节课他都在指导学生读:范读、教读、齐读、轮读;个人读、两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大声读、小声读;重读、轻读、长读、短读、快读、慢读„„方式——各种各样!情态——千变万化!把全场的老师及专家都带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及其快乐的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的情景之中。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通过不断地读,多种方式地读,在读中记忆,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受,外加王老师那浑然天成的嗓音,这样人课合一,行云流水,让我们久久不愿意结束!教师悠悠然,学生欣欣然,这便是国学经典带来的魅力!

来自安徽合肥市62中学小学部名师薛瑞萍老师带领在场的老师们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吟诵。他博学、睿智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妙,原来经典诵读可以这么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愉悦地阅读经典、传承经典是薛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课程所能解决的母语教学问题报告》,让全场座无虚席。她所提倡的不求甚解、大量背诵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受益匪浅。原来经典素读能解决的问题很多,它可以大量提高孩子的识字量、普及传统文化教学,唤回母语的“乐教”理性。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始素读呢?

一周的学习旅程,短暂而充实,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享受和无尽的思考。愿我们不忘初衷,行走在追求新常态语文课堂的幸福路上,期待着下一次的盛会到来!

篇10:“千课万人”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肖田中小学语文温风云

近观窦桂梅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上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感触颇深,亦耐人寻味。同时,我禁不住要问:对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必要大谈“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吗?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都知道,窦桂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教学上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

一是关爱学生的教学思想品格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

窦桂梅说,要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温馨愉悦的儿童乐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要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鼓励变成真挚的叮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智慧。

二是注重创新的教学思想品格

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三超越”是对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超越教材”,她努力形成现代课程意识,冲破传统教材和教学传统的禁锢,构建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课程、教材体系;“超越教师”,她辩证认识“师”与“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摒弃“教师中心”“师道权威”的陈腐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批判见识、攻关志向、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超越自我”,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持续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窦桂梅在创新教学的总体框架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争鸣意识、合作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的全面训练,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和创新学习个性。

三是崇高效能审美的教学思想品格

窦桂梅提出“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在她潜心营造的审美教学大格局中,教师是美的,学生是美的,显性教学是美的,隐性教学是美的,教材是美的,设计是美的,结构是美的,教法也是美的。

听窦桂梅的课,人们都说是一种审美享受。课上有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有美观精致、隽永流丽的板书,有新颖快捷、栩栩如生的图画,还有变化有致的电脑多媒体的配置和旋律优美的音乐的衬托,多种教学语言、手段、因素构成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而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师生的对话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让人听不够、看不够。窦桂梅教学大美育的创造实践揭示了教改的一个真谤:具有审美品格的 教师,是高层次的教师;具有审美品格的教改实

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实现教改思想的升华、认识的飞跃、理论的总结努力把语文教改的实践形态转化为语文教改的理论形态,逐步实现由创新教育的“必然王国”向创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持续发展。验,是高层次的教改实验。

在本次观摩课上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是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顺序教学的。《牛郎织女》是我过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被落选在了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里。她的教学“预案”里写的是 “主题:美满”,实录中写的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有点疑惑了,是赞扬牛郎织女“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还是教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下几处:织女与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在《宝莲灯》中,玉帝和王母娘是夫妻;在《七仙女》里是母子,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我想,王母娘是织女的母亲也好,是织女的外祖母(“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也罢,总之不是小姐和女管家的关系。姐妹们劝织女[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下人间了。(板书“决心”)] 细听窦老师《牛郎织女》,我发现教育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的话还真不少!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绘的是一个多么温柔可人的美丽的女子呀。男孩们,将来,真的有了让你心仪的女子,不防也用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女孩看你好有文采,读着这纯洁与美好的诗句,说不上,给你回信——“星星知我心”于是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诞生了。(大笑)

……

师:……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

当然,这次不仅听了窦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名师的课也是相当精彩的。

篇11:“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

蔡江中小学 语文 李海明

我们带着责任与期望,兴奋地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参加“千课万人”教学观摩心得体会。走进“千课万人”的会场,春潮涌动,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这里,而不是“水花潋滟”的西湖。在这四天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倍受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课堂智慧的启迪。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从这次活动,让我隐隐地看到语文教学应返蹼归真,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本次活动中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指明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回到古代,去感受古文的韵味,精炼而蕴味十足,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有意蕴。我认为让学生熏陶在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语言魅力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名师的课堂既脚踏实地又别具一格,生动新颖,给人以多角度的想象。虞大明老师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父亲的菜园》,让我看到了一名著名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虞大明老师上的是那么的生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是有关于战争的,虞大明老师通过步步引导,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通过“大海,沙漠,夜空,草地”体现战争在不断扩大,破坏之广。作者在一声声的控诉,突出了诗歌的力量,展示出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期盼——和平。《父亲的菜园》让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坚毅,信心十足,坚持不懈。更写出了在父亲的呵护下,开辟前和开辟后的对比,表达出对父亲辛劳的肯定,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一名教师,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难题,此次杭州的学习让我听到了,赵凯老师的《基于学生心理的有效课堂教学》,赵老师的生动演讲,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从演讲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要用权威来压倒学生,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有效地,正确地组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参加“千课万人”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好的课堂,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当然能够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亲眼目睹名师的课堂更是一种享受。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与众不同。薛法根老师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让我耳目一新,他们两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的深刻,薛法根老师的《九色鹿》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再脑海中浮现九色鹿的画面,薛老师直入主题的让学生说出九色鹿与调达分别是什么的化身,并作出评价。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出重点段落,在读中体会,让学生一步步的对人物作出具体的评价。窦桂梅老师的课,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样对文本有着深刻的解读,注重对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来读出人物的个性。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读出每个人的不同之处,读出了洪教头的蛮横,无礼;林冲的谦虚,忍让,知礼。在课堂教学中窦老师提出“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的确,小学语文教学是可以在朗读中发现与理解的。

在小学阶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对于作文的讲解及作后讲评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来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贾志敏老师与林莘老师作文课,给了我作文讲解的启发,将指引着我如何上好一堂作文课,他们都以启发性的思维教学生习作,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开始写作前都应该做比较详细的讲解,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作后讲评更是一大难题,管建刚老师的作后讲评,让我反思自己改学生作文时是怎么改的,自己对学生作文的讲评又是如何讲评的。将今后在教学中,还学生一片习作天地。

这次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同课异构环节,不同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上出不一样的滋味。蒋军晶与罗才军上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两者的风格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上出了彼此不同的风格,在读中理解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不由得想起窦桂梅老师说的:什么样的文本性格,上出什么样的味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体会】相关文章:

“千课万人”04-16

万人学法活动总结07-19

千课万人策划06-12

千课万人体会范文05-30

千课万人听课感想07-11

千课万人学习有感07-11

千课万人观摩体会05-04

千课万人学习汇报05-06

千课万人学习有感05-10

千课万人 心得体会05-30

上一篇:最唯美的结婚祝福语下一篇:项目开发全过程专项法律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