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2024-04-24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通用5篇)

篇1: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篇2: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婉约派的李清照曾写过一首气壮山河的绝句,表达了她对古代英雄的思念、崇敬之情,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通过上节课对本文的疏通,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二)解题:

伶人,宫廷中的乐人,伶官,伶人做了官。欧阳修为伶官写了一部传,本文是它的序言。

(三)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师补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我们初中学习过他的《醉翁亭记》,记得当中的名句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师:晚年号“六一居士”,怎么叫“六一居士”呢?“六一”?

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高雅追求。

(四)新课推进:

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怎样做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的天下?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由此可见,文章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反对比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文章水到渠成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四段

本文到此可以做小结了,请问最后一段能否删去?阐述你的理由。

文章最后一段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微笑的事物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由点到面,增强了文章的深度!文章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

(五)合作探究

1、在一百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了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注释1)

2、学习本文,我们从庄宗的经历中获得哪些人生启示呢? 明确:

(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2)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3)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谢谢

六、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结构模式,写一篇以“安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论点的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3年)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篇3:伶官传序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二选修)2013-03-03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 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三、预习提示: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文学习

(一)、梳通课文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 于“应该”“一定”的意思。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V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问题分析: 第一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

2、从第1段中找出论点?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依据(论据):答: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第二段: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答:正反对比。第二段正面叙说,第三段反面叙说。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课题:《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要点:

一、作者写作意图探讨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公元908年 23岁 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公元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公元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公元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称帝后多少年就失去了天下?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直抒胸臆地发出感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而死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探究其因,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在经过对庄宗盛衰之变的记叙后,作者又用结论性的语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中心论点呼应,明确了“人事”的内涵。接着作者荡开笔墨写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北宋统治者的讽谏,希望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安逸之中,忘记忧劳兴国,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小事,不要沉溺于各种诱惑与安逸之中,要永远奋发向上。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例证与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盛衰之理”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典型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晋王三矢”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忧劳得天下,逸豫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盛衰”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这与其多用对比句、感叹句和反问句是分不开的。对比句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反问与感叹句的运用则更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应该熟记。例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后习题

(一)、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设题意图: 引导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参考答案: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发展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篇4:《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①掌握文言实词“原”、“约”、“溺”等及文言虚词“其”、“乃”等;

②辨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③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处理朗读技巧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利用文中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去设想人物的对话及表现,思考庄宗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故事)

不管故事的过程被描述的怎么样,但有一个结果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乌龟>兔子。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让人相信的结果,但在童话故事里就是现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乌龟战胜了兔子的童话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伶人>庄宗的故事(伶人在古代是宫廷乐官,歌妃舞妃,庄宗是皇帝),这个故事是历史用真实写下的,这节课我们就借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再次来品味这些在历史上、在生活中还不断演绎着故事的经久不衰的主题。

二、朗读疏通,讨论探究

1、提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学生答:忧愁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注意“兴”和“亡”为使动用法)

2、追问:“有一年高考,很多考生将这句话的后部分写为‘抑郁可以亡身’,乍一看还挺有道理的,这很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可欧阳修为什么要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评价,必要时范读)

朗读指导:第一段:“呜呼”一词仿佛是撞响振聋发聩的历史沉钟,经人猛

一惊醒之感。

第二段: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

而行,但关键处还得有力,得有一种疾风将至,水波待兴的感觉。

第三段:风已至,波涛早已涌起,但又犹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

第四段:评论事实,应有一种语重心长,发人深省的感觉。

明确: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中得出的结论。“原”为探究之意。

3、提问: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庄宗的“忧劳”呢?

(学生讨论)

明确: 晋王临终再三叮嘱,庄宗接受父王遗命,决意复仇,之后他是毫不怡懈,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亲临战场,浴血奋战,终于凯旋而归。从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忧劳”。其实,他之所以能顺利登上王位,从他父亲那儿就要开始忧劳了。

掌握“约”(结盟)、“其”(一定,可见其父亲的强烈要求)和状语后置句“盛以锦囊”。

4、提问:“兴国”时庄宗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仔细品读,想象那种“盛”“壮”的场面。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黑体为文言关键词)

场面设想:当大功告成时,得胜归来的庄宗绑着敌人父子,拎着仇人的脑袋,首阔步迈进祖庙庆祝,此时的他应是一位不可一世,志得神满,傲然挺立的国君形象。

小结:讲到这儿,我请大家给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

学生看书归纳:

908年庄宗继承父业

(23岁)923年庄宗称帝

(38岁)926年身死国灭

(41岁)

经过16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了后唐,这其中还不包括其父亲的功业,而在位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年。这个履历表一定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相信你们从中都能读出自己独到见解。

5、提问:“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这个场面与前文的得胜归来时的场面描写相比有何作用?

学生齐读: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如同风和日丽时的晴天霹雳,一夫发难,应者四起,庄宗一落千丈,与前文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提问:“我们不妨作一个这样的假设,当一百多号人已经知道救国无门,护君无力的时候,他可能会跟庄宗作出什么样的临终道别呢?”

学生回答的角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作为一国之君,不勤政务实,不治理国家大事,不定国安邦,你实在不该啊!

⑵对百姓生活漠不关心,把百姓当作牛马,随意纵马践踏,大失人心哪!⑶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整天和伶人混在一起,沉溺天酒色之中,能不亡国吗?

⑷不能兼听,而是偏信,用人不当,不辨是非,听信馋言,无辜杀害百姓和忠臣,不是自取灭亡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看,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欧阳修又是如何评价的?他给当代的人以何种启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

“满”和“谦”,“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天哪,这是何故”而怨天尤地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作者从分析伶官误国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而探求带有普遍性的历史定论,指明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三、联系现实,自我检测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面对?

学生讲属于自己的“伶人”故事,同伴之间互作评价。

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现代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课文的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能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的审视。

四、布置作业:

读下面一则故事,写一段自己的感受。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五、教后反思:

篇5:伶官传序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伶官传序》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12-07-0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自主模块

1.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4.自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伶官

有的放矢

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

5.整体感知课文。

6.名句填空

(1)《书》曰:。

(2)

,自然之理也。(3)

,岂独伶人也哉!

合作探究模块

一、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自读10分钟,完成下列练习

1、重要字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岂非人事哉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2、古今异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

今:)

至于誓天断发(古:

今:)

3、词类活用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函梁君臣之首:

4、特殊句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盛以锦囊——

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翻译句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答: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5、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三、课堂延伸: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写一写

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 的深刻含义的启示。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 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六、分析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

提问1: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问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2: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提问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3: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七、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八、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九、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十、作业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了解作者观点及对人生的启示。相关知识:

1、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读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做的序。

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3、关于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基础知识

1、诵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乱者四应()伶()官 泣下沾襟()盛()衰之理 誓天断发()及仇雠()已灭

2、补写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 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 还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本探究

一、文章一共四节,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结构特征是什么?

见同步学案 本文结构特征:总分总

二、开篇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论点?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事例论据 过渡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三、用第三节中的语句概括庄宗成败的情景,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者从庄宗失天下的原因中,进一步作出怎样的推论?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启示:

1、小事不小。

2、玩物丧志。

3、事在人为。

4、以古为镜。

五、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可文中却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如何理解? 见同步学案比较《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片文章的异同点。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

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欧文的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苏文将“赂者”与“不赂者”灭亡的先后作对比,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两文引证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欧文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回答上文提出的两个设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苏文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以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苏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从故事“李存勖的三枝箭”说起(幻灯片)„„

二、欧阳修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十岁能作诗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三、题解与背景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了解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四、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文注)

伶官(líng)李存勖(xù)三矢(shǐ)仇雠(chóu)欤(yú)盛以锦囊(chéng)系燕父子(xì)

3、练读

五、翻译 第一段: 重点字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原,推究;所以,„„的原因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第二段: 重点字词: 晋王之将终:之,助词,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作省略的介词“在”的宾语。背晋以归梁:以,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乃,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下属官员;少牢,羊、猪各一;告,祷告。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译文: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第三段: 重点词语: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方,正;其,代庄宗;系,捆绑;组,绳索;状语后置句;函,动词,用木匣子装。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抑或,或者;本,推究、考究;迹,事迹;自于,由于。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文: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第四段: 重点词语:

为天下笑:被动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前者,从;后者,被。译文: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六、积累

(一)、一词多义(课的“练习”二)与

1、与尔三矢。给

2、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

1、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回到

3、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4、若水这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3、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2、项伯乃夜驰之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二)、古今异义(略)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五)、特殊句式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 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快速寻找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艺术借鉴:

1、论据的典型性;

3、论证方法:例证法(摆事实),引证法(讲道理),对比论证法; ○

3、清晰的论证结构;

4、论证语言: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3、人文精神:明白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教学程序

一、精读探究

(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即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国家的兴旺或衰败,关键在于人的是否努力。

(二)、说说本文论据的典型性

1、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908年,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梁、燕、契丹。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3、课文是怎样写他的“忧劳”的呢?(或怎样写他建国时的强盛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于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所以要这样详细地写,目的是为了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的。这就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作者又是怎样写他的衰落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及仇讎已灭,天下已定„„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所以要这样详细地写,目的是为了说他守业未成,亡国之快。这就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5、针对庄宗的由盛到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你认为李存勖的例子,是否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论点? ——是的。

(三)、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1、举例子(摆事实),上有详论,此略。

2、引证法(讲道理):《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3、对比论证: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四)、归纳本文的论证结构

部分 起止 段意 结构

一 1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论点 二 2-3 记叙:承父命,得天下。论据 评论:极盛速衰

三 4 总结: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结论

(五)、论证语言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对称句:节奏整齐,琅琅上口。内容上正反对照,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为天下笑

2、反问句:无疑而问,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感叹句: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呜呼!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

(六)、归纳主旨

上一篇:爱睡懒觉的我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计统审核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