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2024-05-01

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共13篇)

篇1: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病梅馆记>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龚自珍《病梅馆记》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zhuó)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斫(zhuó)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gòulì),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全集》)

注释

1.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2.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3.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4.西溪:地名。

5.或:有人

6.欹(qī):倾斜

7.固:本来

8.明:公开

9.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10.号:疾呼 喊叫

11.绳:名作动,约束

12.斫(zhuó):砍削

13.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14.鬻(yù):卖

15.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yāo):使……摧折(使……弯曲)

16.旁条:旁逸斜出的枝条

17.稚枝:嫩枝

18.重价:大价钱。

19.棕缚:棕绳的束缚

20.遏(è):阻碍

21.悉:全

22.复:使……恢复

23.全:使……得以保全

24.诟(gòu)厉:辱骂

25.穷:穷尽

26.以……为:介词,把……当做

27.直:笔直的枝干(形做名)

28.病:使……成为病态

29.智力:智慧和力量

30.孤癖:特殊的嗜好

31.泣:为……哭泣

32.纵:放开

33.顺:使……顺其自然

34.暇:空闲

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篇2: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2)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3)乃誓疗之,纵之,顺之()(4)甘受诟厉()

9.以下列各组加点虚词在短语中的作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梅以曲为美 梅之欹、之疏、之曲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C.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 明告鬻梅者

D.能以其智力为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10.翻译。(6分)

(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观全文,在下面的空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本文通篇有一个中心比喻形象梅。作者以病梅比喻,以自然之梅比喻,而作者自己在文中则是以 的形象出现,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痛心和谴责。

参考答案:语文网

8、斫:砍断 烈:严重 纵:顺着 诟厉:

9、C(均为人称代词;A 介词凭借 连词来 B 助词的 代词它们

D 的人 句末音节词)

10、(1)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2)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11、被束缚、被摧残的御用人才 个性解放的俊杰人才 疗梅者

病梅馆记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篇3:《病梅馆记》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龚自珍笔下的梅花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的象征, “江宁之龙蟠, 苏州之邓尉, 杭州之西溪, 皆产梅”。作者举出三个著名产梅胜地, 实是借偏概全的笔法, 举一隅而知全端。自然天地生长出的梅花, 乃自然之精华, “皆产梅”, 涵盖一切, 天地自然孕育才俊之士, 人才是天地自然造就的社会精英, 这指出了天下人才应有的盛况。然而作者却继而发现“而江浙之梅皆病”, 天下并非缺少人才, 而是天下的人才都罹难遭祸, 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而又无人可用、无才可使, 整个社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悲剧性状况。作者以“病梅”设喻, 展示了人才应有之情形与现实情形之间的矛盾, 使人们产生痛惜之心和探究病源之心。

一.教育领域的“病梅”现象

在《病梅馆记》一文中, 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 而取病梅的“曲、欹、疏”。那就是以病为美, 以变态为美, 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 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回顾现实, 我国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病梅”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 具体表现如下。

1、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校存在着“重智育, 轻德育”的思想误区, 凡事以文化成绩来衡量。在一些中小学, 在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合社会德育主题活动时, 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 但等检查或者学习风气一过, 德育教育工作又要给智育教育工作让路, 沦为智育教育的陪衬品。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 方法单一;教师素质低下, 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教学也是其中的表现。

2、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国古今教育一直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共性发展, 忽视个性发展。教师强调标准答案, 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 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知识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似乎就不是大家关心的了。

3、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教育目的发生扭曲

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教育方向严重偏离了素质培养这一根本教育目的。以学校之间而言, 升学率仍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拥有较高的升学率在教育资金、吸收良好生源、员工福利等方面都会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以教师之间而言, 衡量一位教师工作成绩是否优秀, 其重要指标仍是学生的文化成绩。以学生之间而言, 文化成绩优秀, 意味着他会获得教师更多的青睐, 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会获得教师更多的帮助。

二.“病梅”现象的原因

龚自珍认为造成“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应试教育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这就是传统的求学观念、高考制度和以学历取人的就业体制。

1、传统的求学观念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就像遗传因子一样代代传了下来。“当应试教育不仅成为一种教育制度, 而且成为一种教育传统, 那么也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来作用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今天的高考依然把职业、财富、地位与学识结构起来, 那么, 人们对读书的重视与对高考的期待使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撑。

2、选择精英的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由于它详细地规定了高考的学科内容和形式, 使学校必须围绕这些科目进行教学和考试。从高考制度中可以看出, 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考试只有一种形式:笔试;内容只有一种:文化考核。并且往往一考定终身, 把高考神话为命运的转折点。

3、以学历取人的就业体制

在我国, 各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人才时偏重于以学历取人, 学历越高者越能够得到升迁和重用。这样必然加剧了高考的竞争和学历的竞争。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 即通过考试, 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这也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

三.“病梅”现象的危害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所以“江浙之梅皆病”, 此乃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应试教育长期存在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应试教育使教育教育内容片面, 脱离社会实际;不利于校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题海里, 寻找和记忆标准答案, 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于是, 国家精心培养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 在学业的重负下, 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个性,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就有了已经成为成年人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却无法生存的“行为弱智者”;有了什么苦都吃不了的当代“皇帝”;有了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堪一击的“棉花人”;有了若不给我两千块钱就把自己父母杀了的少年“刽子手”……

特别是忽视德育, 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 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 年仅21岁, 已通过研究生考试。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 在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 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 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 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一个当下中国的最高学府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如今中国的教育, 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假如总体的教育模式得不到改变的话, 那么, 即便是能够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 也未必是真正优秀的人。因为只有先是一个好的“人”, 其次才会有好的“人才”, 不至于失去自身纯洁美好的天性。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育, 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教育;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养, 一种作为文明人所必须有的教养。

四.“病梅”现象的应对策略

龚自珍将愿望付诸行动, 他“辟病之馆”、“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解开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自由发展, 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成长”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 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从国家或社会角度讲, 应面向全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调整培养目标时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学校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 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德育教育, 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尤其要发挥好这种人文关怀, 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在学生生理以及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 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从教育工作者角度看, 树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 自己找问题, 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

第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及时调整方向, 充分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 培养其独立和自主的意识, 多引导, 少强加。减少让孩子上各种校外培训班的时间, 增加他们的自由时间, 可以多带他们出去旅游, 增长社会阅历。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融入社会, 而不是一味强调学习成绩。

文末, 作者感叹自己暇日不多, 闲田不多, 疗梅的力量有限, 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现实。同样, 变革教育领域的“病梅”现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 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 以古为鉴用之于今, 我们能看到现行教育中的“病梅”现象。本文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危害, 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病梅现象,原因与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分析——从十八大报告看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价值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3 (7) .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

[3]梁坤.浅析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 2013 (10) .

篇4:《病梅馆记》的另一种解读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桐城派”在文坛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其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成了桐城派文章中的致命弱点。和龚自珍同期或稍后的桐城子弟,因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前夜,有人还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而“天朝上国”是如何屈服于“夷人”的现实,因此产生过改革虚伪文风的想法,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桐城派开创者的胸襟与才气,因袭的包袱过于沉重,最后使得他们无力在文学理论和写作上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新路。

龚自珍承担起了改变当时文风的重任,其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在文学思想上业已形成的正统性与保守性,从而在诗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这篇文章中说道:“唐大家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什么是“完”?《病梅馆记》中解释道:江、浙之人种梅,往往喜欢斫直、删密、锄正,以欹、疏、曲为美,实际上,这些经过人力加工的梅花,“皆病者,无一完者”。所以,龚自珍认为的“完”就是要保全梅花的天然生机,让梅花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即作为个人来说,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展现出个性;对于诗文写作,则要求解除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具有独创性,由此做到诗文与人为一。

个性解放作为龚自珍文学主张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诗文写作中倡导求“真”,即直、正、密。这和龚自珍在写诗作文中追求“童心”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童心”,就是要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思,不转弯抹角,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不似怀人不似禅,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午梦初觉,怅然诗成》)写“真”是龚自珍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反对空谈,实质也就是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文字狱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认为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牢笼,求得个性的解放,诗文才能写出真意。而且龚自珍认为,求“真”应根植于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只是沿用几个文章大家所规定的写作套路去模拟,不可能写出“真”,所以要“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这样的“真”的文字才是有生机的文字。

二是在诗文写作中摒弃功利主义的文风,崇尚自然本色。“曲”“欹”“疏”作为某些“文人画士”的审美趣味,本也无可厚非,但决不应该大肆宣传,更不能因此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从而使残缺美成为审美观念的主流,并以此苛求天下的梅,使自然之梅都非正常、非健康地生长,最后变成了病梅。龚自珍反对这种遏制、扭曲植物天然生气的做法,他“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具体来说,就是在写作中打破死抱住桐城“义法”不放的教条,不迎合世俗,使所写的文字内容上有生气,形式上多变化,不是那种“明道义,维风俗”的说教。“文不中律,便于放言”(刘师培语)虽是带着贬义来评论龚自珍改变文风造成的影响,却是如实地反映了龚自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三是在诗文写作中力主叛逆性与独创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体现的就是一种叛逆精神。龚自珍欣赏的文人是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这些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与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的。庄子、李白的不受世俗的束缚,屈原、陶渊明的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都对龚自珍产生深刻的影响。“呜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创兮,予命弗丁其时!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予荍然而耻之。”(《文体箴》)龚自珍说:“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强之使言,茫茫然不知将为何等言;不得已,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实不知其所以言。”(《述思古子议》)这是科举八股造成的弊端,而且这种流毒已危害到下一代,“夫童子未有感慨,何必强之为若言?然则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者,天下之父兄为之”(《述思古子议》)。这种因循守旧的写作怎么可能造就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才?这也就是“病梅”越来越多的原因,这也就是诗文缺乏“生气”的原因。故此,龚自珍大声疾呼,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恢复诗文写作中的叛逆性与独创性。

龚自珍不仅在创作主张上大声疾呼突出自我,强调自由,同时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字重视思想内容,抒发自我感慨,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文章。由于龚自珍的写作理念异于世俗,因而他的文章自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就像他的《病梅馆记》,袒露出来的要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大胆思想,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这并不是说龚自珍就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技巧,他的这篇散文和其他一些文章,就有着曲而中、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以及辞文旨远的鲜明特色。

闪现在《病梅馆记》中的思想光芒便是个性解放,这种个性解放在当时是一种叛逆,针对的不仅是“人”,还有“诗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是对流行审美趣味与束缚人们个性写作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强烈声讨;“必复之全之”表明了要纠正这种文风的决心,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与习惯。树立“梅”(真实写作的文风),不屈从于世俗观念,在诗文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思想;改变“病梅”(功利写作的恶习),把他们从受“桐城派”遗风的束缚及压迫中解放出来,与“文人画士”划清界限,不做御用人才,这样才能文风一新,利国利民。

篇5:病梅馆记

龚自珍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篇6:病梅馆记

龚自珍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篇7:《病梅馆记》 设计5

托物言志

病梅 揭露和抨击清朝封建统治者

疗梅 改革政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思考题:

与本文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初中学过的龚自珍的哪首诗?(请同学背两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作业:

找出文中有“以”和“之”的句子,解释这两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篇8:病梅馆记(网友来稿)

龚自珍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来的先知先觉们往往因为其眼光前瞻、洞察敏锐、见解犀利而与浊世格格不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类意志养成了他们牢骚满腹则“大鸣大放”的锐气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批判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的小品文,去感受时代先驱的文人情怀。

二、作者

龚自珍,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地理、文字、经学。但多次应试不第,38岁中进士,做过校对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48岁辞官南归,在江苏云阳书院讲学。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多表达对腐败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变革社会的急切愿望,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是辞官南归途中又北上迎接后离京的妻儿,沿途所作的绝句315首,概称“己亥杂诗”。其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为有名。

三、解读

⑴一读(自由朗读),正音、明句读。

明确: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②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也

⑵二读(译练结合),解决《优化》夯实基础部分;课后练习第二题。

⑶三读(点名抽读),找各段中心句。

明确: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⑷抽点学生紧扣中心句,概括各段内容,用两个字浓缩。

明确:梅祸---贮梅---疗梅

⑸什么称之为“祸”?文中指什么事呢?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灾害;江浙之梅被斫正、删密、锄直;愤慨。

⑹今天园艺不就是在修枝裁叶吗?怎么理解“梅祸”呢?

明确:园艺是为了美,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文人画士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自然本性被戕害,个性魅力被磨灭,生命张力被束缚。

⑺从江浙之梅的遭遇中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启悟:梅→人

⑻联系《己亥杂诗》第5首、第125首你觉得“梅”“文人画士”“疗梅”具体指什么呢?

明确:人、人才;束缚人性、扼杀人才的人和制度;复归自由人性、惜护个性人才。

⑼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五、附:板书

病梅馆记

龚自珍

自然本性被戕害

个性魅力被磨灭

生命张力被束缚

梅―――――喻―――――人

复归自由人性

惜护个性人才

篇9:病梅馆记教案

1、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掌握、积累“使”“病”“解”“本”“穷”等文言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复习使动用法。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诵读、文言实词的积累、复习使动用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脚本):

一、课前营造气氛

(CAI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梅花》,画面中一组梅花在背景中移动。)

二、导入

(CAI一幅梅花的画面,配以文字说明:梅,落叶乔木或落叶灌木,性耐寒,因而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又与兰、竹、菊合称“花中君子”。1987年5月,在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中荣膺榜首,被誉为“花魁”。)

(CAI显示盆栽梅花与土栽梅花的比较图)请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说说对画面上不同梅花的感受。(学生应该说出盆栽梅花更具美感)

在今天,园艺师们创造的包括梅花在内的盆栽艺术点缀了我们的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但是,在晚清,却有一人视这种“艺术”为扼杀天性的举动,并专门写下一篇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病梅馆记》(板书课题)(CAI梅馆,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CAI显示,教师读出来)

为达到这几个学习目标,本堂课我们将采用“诵读―积累―领悟―表达”的四步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诵读―积累―领悟―表达)

四、诵读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时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要读出语气。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以上三个要领,并划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词语。(CAI配乐朗诵)

2.我来检查一下听读的效果。

(1)生字的读音(CAI显示读音,解释)

(2)分清句读,把握朗读节奏(CAI显示练习)

3.下面同学们根据诵读的三个要领,自由朗诵,所谓“自由”就是你觉得怎样读感觉好就怎样读,把声音放出来。朗诵时进一步发现问题,呆会儿提出来讨论。我给大家配一段音乐。

(学生朗诵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读完后,稍加评点。)

五、积累

1.现在请同学们把在书上划出来的理解有困难的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请1、2小组的同学提第一自然段中的问题,第3组的同学提第二自然段中的问题,第4组的同学提第三自然中的问题。(CAI即时显示文句详解)

2.我们发现文中有两个虚词“之”“以”出现得比较多,我们做两道练习来巩固一下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1)CAI显示“之”的练习题及答案。

(2)CAI显示“以”的用示练习题及答案。

3.另外,本文实词的使动用法也较多,请同学们找出含有使动用法的句子。

(让学生找1分钟,然后CAI显示使动用法的练习题)

六、领悟

前面我们提到在本文中龚自珍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我们一般的审美取向不同,我们认为是“艺术创造”的东西,作者却认为是在扼杀天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来解答这个问题吧。(CAI显示文章内容分析)

其实,如果我们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就能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了。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后期,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禁勉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统治者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文章中的“梅”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了,它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回答:人才)那么相应地,文人画士及他们的品梅观等分别象征什么呢?(CAI显示)

我们看到,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呢?(CAI托物言志)。

(CAI显示文章思想内容的小结及《己亥杂诗》)

七、表达

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可以使要表达的意思既含蓄又深刻,避免空发议论,为众多的写家所采用。本文借“梅”这一意象,寄托深意,假如现在要求同学们借“荷”来写意,那么你将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呢?(CAI显示荷花的画面)

托物言志,咏物抒情,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征。例如花草之类,或抓住外部形态,或瞄准其生活习性。《爱莲说》及我们上学期所学《荷塘月色》,都抓住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操。

课后如有兴趣,可就松树或菊花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练笔文章。(CAI显示画面)

篇10:病梅馆记教案

⒈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⒉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

⒊置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

四、课文分析

㈠析“病梅”

⒈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

明确: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⒉“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哪些人是罪魁祸首呢?

明确:

① 文人画士DD品梅标准:曲→欹→疏

② 鬻梅者DD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

⒊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

现象,作者是什么表现?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泣→疗→贮

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

明确:纵→顺→毁→埋→解→复→全→贮

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㈡析“托物言志、借梅议政”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意)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

斫、删、夭、锄、遏、养

统治者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人才遭到严重钳制

新生力量惨遭扼杀

忠良耿直之士咱到清洗

蛮横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

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之心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五、全文小结

篇11:病梅馆记说课稿

1.1教材分析:

《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病梅馆记》是一篇明清散文,“托物言志”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针砭时弊,呼唤个性解放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教者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及所教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改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一些特殊语法现象。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如何“托物言志”。

掌握“托物言志”的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现象的愤恨之情及其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人才观。

1.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针对性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词语及相关的特殊语法现象。

2、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寓意。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人才观

二、说教法

教自读课,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恰当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因此本人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串讲法——课文学习中,将文言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句中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启发式——启发式原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诵读、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三、说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分析能力。因此我教本篇自读课文时,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性的在课外搜集作家、作品及写作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

3、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理解文意。

4、拓展性学习。“得法于课内,启发于课外”将所学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比较学习。将所学课文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置了五个大的教学环节,即: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透析重点难点,合作与探究,课后作业。

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卜算子?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是百花中,以韵胜,以格高,品为上。更被苏东坡形容是“玉雪为骨冰为魂”的梅花。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中却有着这么一群被扭曲的花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传统的导入方法是以作者生平简介或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进入课文。本课我以陆游和毛泽东的咏梅词导入,是想让学生赏析名作的同时,体会文学作品中梅的形象。再话锋一转,指出梅的形象在本文将有不同之处。导入时设置一定的悬念,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为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能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主旨句。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为什么疗梅)

第二段,作者疗梅的行动。(怎样疗梅)

第三段,抒写自己疗梅的决心

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自读为主,教师运用执果索因的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文章也有了一个总体印象。

三、透析重点、难点

1、“梅”与“病梅”有和区别?

梅(常态):自然,健康,无束缚,个性自由发展。

病 梅:生长受到束缚,根枝受到严重压抑和摧残。

学生通过比较,从而更加突出本文写作对象的特点。

2、病梅是如何产生的呢?

①评梅的标准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②文人画士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鬻梅者助纣为虐。

斫、养、删、夭、锄、遏(串讲此6个关键动词)

诵读这6个关键动词组成的排比句,体会作者对夭梅之举的痛恨之情。

3、如何疗梅?

纵、顺、毁、解、复、全(串讲此6个关键动词)

诵读此排比句,体会作者对疗梅之举的坚定决心。

串讲法:串讲关键字词,意在使学生于课文的学习中把握词义,将文言字词置于相关语句中去理解。增强语感。

(① 词类活用:绳、夭、锄、顺、复、全)

(② 一词多义:病)

(③ 虚词的用法:以)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排比句,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

4、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的学习中也学习过不少,如《白杨礼赞》《荔枝蜜》《陋室铭》等。本文是托物言怎样的志呢?

①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时代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寓意。

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中可布置学生搜集作者及作品有关资料。

②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之情的语句。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

③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明确:病 梅 象征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鬻 梅 者 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

疗 梅 毫无畏惧,决心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

师生作结: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和压抑人才的残酷现实,表达作者强烈呼唤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

1、现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才呢?

此题目设计是运用讨论、探究的学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得法于课内,启发于课外”。这也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之一。

2、如何体会作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慨叹?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

然而作者以慨叹作结,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这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有一种悲观逃避的思想。作者所追求的只是个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个人的力量,这当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这也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思考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客观辨证的看待问题,评价人物。这也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词义及用法,在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认识了作者,体会了他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以及迫切要求改良,呼唤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病梅馆记》和《已亥杂诗》的比较

篇12:《病梅馆记》读后感

如果所有的塔都像比萨斜塔那样倾斜,科学家就不会想方设法去保护比萨斜塔。

如果地球上到处都是“空中花园”,这些建筑就只能当作一般的公寓出售。

如果……

个性美太重要了。千人一面或是千物一面,带给人间的只有单调、乏味和枯燥。你觉得街上的行人都穿着清一色制服好呢,还是穿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合乎自己口味的时令服装好?但凡事遇上走极端的人便麻烦了。嗯,这东西好,有特点,于是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这样“有特点”,殊不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成了没特点、没个性。蒙娜丽莎的微笑、比萨斜塔、“空中花园”都是风格独具的.美好事物,但泛滥开去,结果适得其反。

(病梅馆记》恰是对这类明求个性、暗成一律的人的愤怒宣言。梅是“岁寒三友”之一,铁骨能傲霜,雪夜散芬芳。梅受到众人的喜爱,也为文人墨客所推崇。诗人林逋,以梅为妻鹤为子,写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这样高洁的梅,风雪不能使它屈服,而人的“改造”却让它无可奈何地“折腰”或许从丹青以及审美的角度看,梅的确是“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并不能成为“病梅”的理由啊!梅有生得直的,有生得弯的,这都是个性,并不存在某种个性就更优越的结论,结果这些自认为清高的文人,为了满足自己已经扭曲的个性中对“曲梅”的嗜好,竟让“蠢蠢求钱之民”将自由生长的梅进行诸如 “研直、删密、锄正”的改造,还用棕绳缚之,养在盆中,供他们欣赏。这种以扭曲之物为美的嗜好,与古代男子对妇女“三寸金莲”的爱好同样是变态心理在作怪!

想想封建时代的育人选才制度,统治者正像那些病梅分梅者一样,用种种教条将好端端的青年学子束缚得透不过气来,由此扭曲、删削其个性,使他们最终变成只会摇头晃脑地吟诵经传的腐儒或奴才。难怪龚自珍先生会愤怒得指天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篇13:病梅馆记教学设计

1、了解龚自珍及其散文的风格特色。

2、理解“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矢、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20个词语的含义,归纳“使、病、解、本、穷”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做到准确翻译。

2、培养准确把握文意,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的政治热情。

2、学习作者勇于实践的自我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2、掌握文言句式“以……为……”及省略句,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教学难点

1、结合清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大力疾呼重视人才的政治热情。

2、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注音

欹qī(倾斜)诏zhào(告诉)斫zhuó(用刀斧砍)遏è(阻碍)

诟gòu(辱骂)贮zhù(贮藏)鬻(yu)卖

二、解题:

初中时我们曾读过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扼杀人才的强烈不满,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呼声。今天我们要学的是龚自珍在闩一年写的控诉残害人才的另一篇作品。

《病梅馆记》又名《疗梅说》,选自《龚自珍全集》,是一篇政治性的讽刺杂文或政治小品。

龚自珍(1791─1841),号定庵,字瑟人,浙江仁和人,是我国晚清时代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是提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小学(隋唐以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经学、史学、散文、诗词等,都很有研究和成绩。他写的散文有300多篇,诗词近八百首,著作《龚自珍全集》。

他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急剧解体,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外国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他在政治上主张打破现状,变法图强,他对外来的侵略,主张坚决抵抗,反对妥协投降。他在学术上主张面对现实,冲破儒家思想束缚,提倡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

龚自珍自己也是被扼杀的人才之一。他1839年被迫辞官(曾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南归,悲愤交集,写下本文。迫于当时的黑暗统治的严酷,难于明言,只好以物喻人,借梅喻政,用含蓄隐晦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病梅”指改成病态的梅树,文中借指受压迫、摧残的人才,“病梅馆”是作者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这个地方的开辟,寄托了作者拯救人才、保护人才的理想。

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借喻的手法,从表面上看,字字句句都是在讲梅花,没有一句题外的话,但实际上处处都含有寓意,比喻十分自然贴切,充满了强烈的感情。

“记”是一种文体。

三、写作背景简介。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是作者辞官南归之后寓居江苏昆山时所作。(配梅花插图,利用触摸区响应并闪烁图标“八股文”和“文字狱”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2)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四、课文简析。

五、简析:

(一)、产生病梅的根源:

1、举出有的人对梅的审美观点。

2、进一步指出上述观点是文人画士的观点──揭示病梅的社会根源。

3、写文人画士的帮闲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

最后一句议论──满怀义愤。

(二)、写自己疗梅的决心和行动。

(三)、以感叹作结。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本文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在当时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这是很难从正面直接论述的,因此,作者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都有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时政,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但作者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桎梏时,未能认识人民大众的力量,而试图以个人奋斗来解除封建专制的束缚,这就是作者的思想上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六、具体研习,突破难点

提问:己亥杂诗两首诗(五、一百二十五)所体现的感情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一为显示不甘退伏,憧憬未来的献身精神;一为表达变革现实的愿望。

提问:哪一首可为课文作注释?为什么?

明确:第二首。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作者“疗梅”,使天下“病梅…‘复之全之”的呼唤。那么作者这一追求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改革现状的愿望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呢?让我们再一次细品文章,从中找出解答。

提问:文章篇名为《病梅馆记》,文中写的又是“病梅”,为何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明确:文章是以梅喻人,借梅议政,寓意深刻。

提问:那么,梅喻的是何人?文中还有哪些寓意?

明确:梅,即人才。病梅,喻受摧残的人才。文人画士,喻封建统治阶级。鬻梅者,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提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梅的产地、数量和长势?作者引用“或曰”几句有何作用?为何要说“固也”?

明确:一个皆字,即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丛丛梅林皆生发”“江山代有才人出”。

“或曰”几句影射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材。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里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入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提问:为什么要用“曲”和“直”,“疏”和“密”,“欹”与“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点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真、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

提问:“绳梅”“夭梅”“病梅”等一系列举动,“疗梅”的措施和愿望,又各有什么寓意?

明确:夭,象征新生力量遭扼杀;病,象征人才被摧残;绳,象征人才被钳制。夭的结果是病,使天和病的是绳。绳才是文人画士之本意。几个字写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扼杀,尤其是“斫、删、夭、锄、遏、养”六个动词的连续运用,更是精当、人木三分地刻画了统治阶级的毒辣手段和邪恶用心。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斫”字揭露了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的钳制。

“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

“锄”字比喻大量忠良耿直之士遭到清洗。

“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

“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

“疗梅”的措施,表明作者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摧毁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其“愿望”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心情,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

(解说:以上有关课文内容的研习的几个问题,既可作连锁式问答,亦可运用投影的形式打出后,分组讨论;亦可运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七、深入探究,发散思维

同学们,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我们明白了文章是以梅喻人,借梅议政。作者托物言志,寓意深刻,通过植梅、养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我们知道:知古是为了鉴今,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什么?或者说: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请同学们结合现实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解说:1、可结合素质教育来谈。2、不可强求一致,但须言之成理。3、注重鼓励,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点拨)

八、课堂小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相关文章:

《病梅馆记》教案05-03

病梅馆记(教师中心稿)04-16

原文翻译04-20

氓原文翻译范文05-20

春望原文翻译赏析06-25

英汉翻译大赛原文07-24

山市原文翻译04-09

秋兴其四原文翻译04-10

春思原文翻译赏析04-12

七绝初春原文翻译04-13

上一篇:读颜氏家训有感下一篇:3妇产科医师培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