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2024-05-17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通用11篇)

篇1: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杨清健

中学生写好作文,当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的结果。光有老师讲,没有学生练,学生是学不好作文的。我认为还是学生以练为主,因为写作不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的能力。作文教学,老师充当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练。关键是怎样“练”?

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生活、思想的积累,语言和词语的积累。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面临各科学习任务的重压,他们不可能有许多生活的体验和思想感受,甚至阅读必备的中外名著的时间都抽不出(事实上他们安不心阅读,且毫无计划性)。

本人多年从事作文教学和创作实践,我以为学生要做到“两个积累”,必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有计划地阅读”,学生的“两个积累”的目标基本达成,而想象力同时也得到很大提高。(如何做到“两个积累”和“有计划地阅读”,见本人拙作《阅读感悟作文法》,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假如学生做到了,有一定的积累,针对一则“高考话题材料导语”,如何快速地审题,发现或联想到材料中蕴含的主题,从而为作文的构思写作提笔作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且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本人非常愉快地向广大教师和中学生介绍审题的“元素比喻法”。

先看例题1:

实验者将金鱼缸中间插紧一块大玻璃板,注满水,一边放入一尾大金鱼,另一边放入许多小金鱼。小金鱼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大金鱼瞄准游过来的小鱼,狠命地冲了过去。可想而知,大金鱼被重重地撞了回来,撞得“鼻青眼肿”。反反复复,大金鱼游了过去,又被撞了回来……它累得在一旁喘息着。实验者认为时机巳到,将中间的大玻璃板取出,一群小金鱼悠哉优哉地游满了整个大鱼缸。几条小鱼游到大鱼的身边,有一条甚至游到了大鱼的鼻子上。但大鱼瞅得清楚,就是不张口吃。它大概在想: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呢?请看参考答案。

可抽出话题:1、挫折;2、思维定势。主题:1、人们在初入社会时总是满腔热情,勇往直前;等到经受数次挫折后,就会锐气大减,走向心灰意冷、自卑甚至一蹶不振的.极端。金鱼的实验告诉我们:人生的挫折不可避免,关键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2、人们在现实生活里,总会被一系列的重复事例形成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往往会造成一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给人们积累宝贵的经验,但也会给创新带来障碍。

例题2:

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当农夫开始往坑里填土时,驴子被吓昏了,但几乎是同时,老驴又镇静下来,每次倒下土块,它马上往上走一步。老驴不停地抖一下,爬上来一步。当土块打在背上有疼痛时,那只老驴就是不放弃。不知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安全地回到地面上,原来会埋藏它的泥土堆,最终却拯救了它。

答案:话题:面临困境和采取的态度。主题:当我们遭遇困境时,消极的人总是用悲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世界。他们不敢去面对困境,容易退缩和逃避,喜欢怨天尤人,不去为成功找方法,总是替失败找借口。积极的人就不这样,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他们会为理想而活着,敢于向命运挑战,乐观向上,并且把不利的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例3、阅读语段后,你有何感想,主题是什么?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仅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却仅是一小截简单的树枝!如果小鸟嘴里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答案:主题1如果一味地苛求成功的条件,再好的条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成为捆绑在翅膀上的黄金。主题2成功,就是在没有条件中创造,就像那种飞越太平洋的小鸟,靠一小截简单的树枝,立足、生存和飞翔。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如何概括主题,如何抽出话题,有何规律?

显然要注意文中的暗示,采用联想、类比法概括主题;主题和话题有何关系,话题等于主题吗?再看下面一个事例: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晨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另一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满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解题分析:三个旅行者的条件和结果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把整个审题过程看作是比喻,那么文段中的对象(元素)(包括动植物等生物、人物关系或者某种事件)就好比是喻体,而我们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人物关系,或者社会诸关系(元素),就是本体;比喻是靠比喻词连结的,而此处的“比喻词”就是文章(语段、文段)中蕴含的哲理(元素)(主题或中心思想)。所谓好的主题(或哲理),就是指该文所记叙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文章中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规律、哲理就是主题。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愈紧密,说明文章的主题愈深刻。

答案:“三个旅行者”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话题是指能够反映文段的中心事件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并且要和文章发生一定的联系。话题可以体现主题,但不是主题。

例4:用元素比喻法概括文段的主题。

有位女孩有一副美丽动听的歌喉,但她却长着一口龅牙,十分难看。可是她十分喜欢唱歌,而且天赋不错,进步很快。有一次,她去参加比赛,在舞台上表演时,她总是有意识地去掩饰自己难看的牙齿,她的表演让观众和评委感到好笑,她失败了。但是有位评委却发现她的音乐内质极佳,在后台找到她,很认真地告诉她:“你肯定会成功,但是你必须忘记你的牙齿。”在这位评委的帮助下,女孩慢慢走出了自己长着龅牙的生理缺陷。在一次全国大赛中,她的极富个性化的表演和歌唱令所有观众和评委为之倾倒,她终于脱颖而出。她就是卡丝黛莉,美国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她的龅牙同她的名字一样响亮,代表了她的形象,歌迷们还称她的牙很漂亮。长了一口龅牙,应该说是一种缺陷。如果你只盯着自己的缺陷,那它只会告诉你是多么的不完美,多么不幸。可是,你站远了再去打量,这种缺陷有时却可以成为长处。上帝关了一扇窗,又会打开另一扇窗。这话不无启迪,我们根本不必要为自己的平庸或者丑陋之处感到自卑,只要善于发现,你完全可以从这些自认为丑陋的缺陷中找到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用元素比喻法分析,“卡丝黛莉的成长过程”就是喻体,生活中象她类似经历过程的人和事就是本体,而划线部分的句子,本身将生活和文段的事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是主题。

例5、用比喻的思维,概括短文蕴含的思想

有一户人家的马从马棚里跑了,马主人沿途问遍路人,但无论如何描述马的样子,仍然没有人知道。他沮丧极了。刚好有个人经过,问明原委后,告诉马主人,不妨改变问话的思路。马主人得教而去,先是问路边的农夫,哪儿有溪流,又问樵夫哪儿有山丘可登高望远。于是,马主人爬上山巅,鸟瞰流水方向,终于看到那匹又渴又累的马,正在溪水旁喝水休息。

用元素比喻法分析,喻体是“马主人和他丢失的马”,本体是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的原型。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主题: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马主人,马就象问题的答案,思考问题的方向一错,纵然百思仍不得其解。关键是思维定势在作怪,这时你就必须有勇气摒弃过去的一些思路,寻找新的途径。打败原来的自己,才可诞生出一个全新的自己。所谓成败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是观念,是习惯,而天下最难改变和突破的,也是自己这些看不见的观念。话题:1、换个角度看问题;2、打败原来的自己。

综上所述,我们在高考作文时,在面对“话题导语”材料时,如何审题;在对你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的材料面前,如何审题,是高考作文的关键。因此,材料的审题也就是“掐准”材料的主题,理解话题和主题的关系,避免“掐不准主题”而下笔时“离题万里”,或偏题走题。所以,同学们掌握审题的方法是重中之重。元素比喻法,可大致用图表直观表示如下:

喻------------材(科学实验、生活事件、自然启示和寓言故事。)

元体------------料

素喻---主

比(紧密联系材料与生活的各种思想和哲理。)

喻词---题

法本------------生

体------------活(现实生活的各种人和事,以及诸社会关系。)

Tel:(0791)8630056(H)1302722478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语文组

邮编:330006

11月16日

篇2: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黄翼新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技巧,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重点:

审题要准、立意求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激情、导练”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呈现病例,激发兴趣

1、出示灯片一:

体贴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就这样在夕阳的辉映下激发了诗人的无限幽思。没有了夕阳,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夕阳。我认为这就是夕阳对黄昏无言的体贴。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娇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看开点,日子就这样过吧。”朋友轻轻的一句话,使失落的心得到安慰。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体贴是难以名传的感觉与心境。

2、指名同学对上一篇文章进行评点。

明确:本文结构合理,语言功底很不错;但是,总体上讲,构思不是太严密的。具体表现在:1、个别段落的内容不合乎题意的要求;2、关于人生的看法显得消极,立意不高。

具体表现为:1、既然题目为《体贴》,全文就应紧扣“体贴”二字进行构思。可是,第二段里作者写的夕阳与黄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统一的,不存在谁体贴谁的问题。2、“看开点,日子就这样过吧”,这一类的活流露出来的思想是消极的,立意也就显得太低沉了一点。

二、学习知识,掌握技巧

(一)、如何审题:

1、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二段至第九段。用笔打记知识要点。

2、教师板书讲解明确: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可以叫做“戴着镣铐跳舞”。有限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可以用来规范立意和选材的大致范围,从而激活我们的写作动机和愿望,并迅速进入构思状态;不加限制,则又给我们以独出心裁,自由发挥的广大空间,为丰富文章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两个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闭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

审题时应注意的主要之点有: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如“难忘的教诲”这个题目,虽限定写教诲,但并未限定写哪一个人对你的教诲,你甚至可以写一件事对你无言的教诲。而“难忘”一词的限制,反而可以启发你注意选材的严格与主题开掘的深度。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如“我的.第一次野外生活”,它要求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是野外生活的经历,还要求是第一次经历。如果注意了这样一些限制,就不会出错了。

第三、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像“我更喜欢这一幅漫画”这样的作文题目。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让大家对所给的漫画加以比较、评论,从欣赏的角度说出自己喜欢其中一幅漫画的感受和理由。如果仅仅根据某一幅漫画的寓意提炼观点加以议论,就偏离了中心。本题的重心就在于一个“更”字。

此外,如果遇到材料作文(含“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意图,万万不可草率动笔。

(二)、如何立意:

1、学生自读教材第十段至第十四段。打记知识要点。

2、教师指导讲解明确:

有人说,立意居一篇文章之要津。要津,即是指关键的地方。唐代诗人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评价文章可以有许多尺度,但决定文章质量高低、影响好坏的,主要是立意。好的立意,能给文章以灵魂,使文章活起来,从而富有感人的魅力。

立意讲究的是新颖和深刻。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就会使读者生厌。“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会给人以教益。能从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想就会深刻。同时,立意要一以贯之,防止节外生枝蔓延开去;要和情结合起来,使文意更加鲜明。

三、比较品析,学习技法

1、比较修改以后的《体贴》一文与原文,体会审题和立意的要点

出示灯片二:

体贴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感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看那一抹暮色自地平线下缓缓漫溢,我不禁思索: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只对似血的云霞有着别样的情愫,却漠视万里独征的孤骛,至多将它作为陪衬之物。但,如果没有了那翱翔在云端的身影,那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可不可以这样说,奉献是孤骛对黄昏无言的体贴?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娇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乌云遮蔽使你看不到苍穹的光亮,但总该相信雨后必有晴天。如果你痛哭,也该相信有了泪水后的人生,才有水洗过的清明。”朋友轻轻的一句安慰,使失落的心再度振奋。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归去,带着奋斗后的疲惫。那一刻,思念的泉是这般清冽;律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门前,是谁的那双枯手摆动着夸张的弧度?井边,忙忙碌碌中略显迟钝的又是谁的背影?满身的疲惫,顷刻,溶释在家的温馨中。体贴就是那一举手,一投足。……体贴是什么?是一种圣洁的纯,一种透彻的清。纯得如此晶亮,清得如此明晰。体贴是难以名传的感觉与心境。

2、对照修改稿,教师指点

(略)

四、审题练习,写作实践

题目:《我家附近》

1、审题:本题限制了空间,“我家附近”,一般不超出城市居民区或农村中乡镇的范围。这看上去有一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由于内容并没有限制,因此写作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如本地区的居民生活概况、特有的风情、建筑的格局等等,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同时,这样的题目也很容易写得很平淡,因此,要在写作上有点创意,如将文章写成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能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使读者觉得有余味可寻。

2、写作实践。(课后完成)

要求:700字左右。

体贴

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

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就这样在夕阳的辉映下激发了诗人的无限幽思。没有了夕阳,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夕阳。我认为这就是夕阳对黄昏无言的体贴。

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娇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

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看开点,日子就这样过吧。”朋友轻轻的一句话,使失落的心得到安慰。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

……

体贴是难以名传的感觉与心境。

体贴

(修改稿)

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

感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看那一抹暮色自地平线下缓缓漫溢,我不禁思索: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只对似血的云霞有着别样的情愫,却漠视万里独征的孤骛,至多将它作为陪衬之物。但,如果没有了那翱翔在云端的身影,那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可不可以这样说,奉献是孤骛对黄昏无言的体贴?

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娇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

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乌云遮蔽使你看不到苍穹的光亮,但总该相信雨后必有晴天。如果你痛哭,也该相信有了泪水后的人生,才有水洗过的清明。”朋友轻轻的一句安慰,使失落的心再度振奋。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

归去,带着奋斗后的疲惫。那一刻,思念的泉是这般清冽;律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门前,是谁的那双枯手摆动着夸张的弧度?井边,忙忙碌碌中略显迟钝的又是谁的背影?满身的疲惫,顷刻,溶释在家的温馨中。体贴就是那一举手,一投足。

……

体贴是什么?是一种圣洁的纯,一种透彻的清。纯得如此晶亮,清得如此明晰。

篇3: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先说审题的原则。

一是审题要关照整体。对于新材料作文而言, 审题时要有全局意识, 整体关照材料。也就是说, 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把整个材料的寓意挖掘出来,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二是审题要多向思考。一般来说,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寓意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材料,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 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三是审题要筛选立意。从材料中, 我们可以审出众多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写作, 所以, 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审得的立意要进一步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 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立意要服从材料的整体, 立意要新颖独到, 立意要适合自己发挥。

再说审题的方法。

一是要理清叙述主体。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人或物等叙述主体, 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在关系上是平行并列的。

二是分清主次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人或物等几个叙述主体, 但是, 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其中有主有次。因此, 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 从主要叙述主体入手进行分析, 而不能以次要叙述主体为主, 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三是辨清彼此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叙述主体, 而且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叙述主体间彼此可能存在的关系, 以辩证看待, 全面分析。

四是分析清楚材料寓意。有些材料蕴涵着某种比喻或某一哲理, 审题时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 仔细揣摩寓意, 从而全面、准确揭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 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下面, 以2006和2012年的两道高考题为例, 具体谈谈怎么审题。

先看2006年的河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本材料叙述主体中的“主角”是“乌鸦”, 而不是“老鹰”。面对“乌鸦”的行为, 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从“牧羊人”所说的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考虑, 可以如此立意: (1) 盲目模仿; (2) 缺乏自知之明; (3) 一味好高骛远; (4) 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孩子”所说的话“它也很可爱啊”考虑, 又可以如此立意: (1) 向强者学习, 理应得到鼓励; (2) “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3) 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4)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再看2012年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 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 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 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 所以我感谢你!”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本材料叙述主体中的“主角”是“油漆工”, 而不是“船主”。面对“油漆工”的行为, 涉及到“油漆工”让“船主”儿子的平安归来与“船主”对“油漆工”感谢等结果。

从“船主”感谢“油漆工”的原因立意, 可以如此提炼:“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有时候你自己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给他人带来帮助……

篇4: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 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虽然标题已确定,但前面的材料却限制了作文的写作角度。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第二段的起句和结句:“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由此可知,“角色转换之间”只能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的转换,而且要针对当今社会上“文化反哺”这种现象来作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重点是“之间”,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

【例题三】(2013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注:菲尔丁应是英国作家。为给考生呈现考场真题原貌,未直接修改原文字。特此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首先,要分别理清三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其中,丰子恺的话表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比较单纯,不像成人那么复杂,他们看到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英国作家的话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的心灵“提前硬化”,没有朝气与活力,过早成人化;美国作家的话表明,“孩体时代”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综合三句话的意思,找出交集(共同点),不难发现,本次考题若围绕童真、纯真立意,都是合乎题意的;如果围绕“青春”立意,就偏题了。

【例题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不难看出,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句均为各自的末句,关键词均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人品”,它们的交集就是“作品与人品”即“文品与人品”。准确的立意应为人品与文品有必然的关系或者无必然的关系。

二、揣摸法。一般来讲,命题者的意图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揣摸出来的。审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在材料中流露的情感倾向或态度。

【例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立意】该题若从树根的角度立意,可为“要有奉献精神”;若从树叶角度立意,可为“知恩图报”;若站在二者之间立意,可为“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哪一种立意最佳呢?再读材料,从“树叶……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对树根“吵吵嚷嚷,大发脾气”,树根“从地底下发出温和的声音”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的现象的,故而第二种立意“最佳”。

三、观照法。命题一般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因而可以用观照现实生活的方法,来审视材料的寓意和指向。

【例题六】(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审题立意】材料的第二段已明确告诉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审题时要弄清两个关键点:“上述现象”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与之相似。

由第一段可知,“上述现象”指的是一棵棵树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而森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当年“现实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有意义话题”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1977年5月提出的口号,到1986年,已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若用“观照法”,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当年有不少考生却写成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之类的文章了。

“树木、森林、气候”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适宜环境—树木生长—形成森林—改变气候

↓ ↓ ↓ ↓

社会风气—人才成长—人才队伍—改变社会

如若这般写来,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前者略后者详,就既合题意又有高度了。

四、追问法。反复阅读材料,对“初始立意”进行追问,如果“初始立意”错误或欠妥,可不断否定,完善,直至“最佳”。

【例题七】(1983年高考作文题)

(一)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审题立意】下面是当年几位考生的作文标题,你认为那几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

①矢志与笃誓

②雄心和毅力

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成功贵在恒

⑤做事不可浅尝辄止

⑥干劲·恒心·效率

⑦咬定青山不放松

⑧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前7位考生的立意为“恒心、毅力、坚持”;最后一位考生的立意为“专一”。究竟哪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呢?这就需要用“追问法”了。

这位“挖井人”没有挖出水来,是因为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都不是。他挖了五个地方均不见水,还要“换个地方再挖”,看来他是不挖出水来决不罢休。你能说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显然不能。他的根本问题是不专一。如果他专注于一个地方,不停地挖下去,挖到海平面以下,还挖不出水来?

用“追问法”可知,后两位考生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五、求异法。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吸引不了读者,自然也就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妨来点标新立异,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更有价值的见解。

运用此法,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言之有理,与时代主流合拍,有积极意义;不要弄巧成拙。

【例题七】齐宣王爱好音乐,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有个南郭先生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伍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总是嘲笑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滥竽充数”还成了成语,被解作“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这是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价值并不大,只是给人们一则笑料,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罢了。

如果跳出众人一贯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得出全新的见解。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假乐师在他面前一番胡吹海侃之后,就被不加考察地编入乐队,而且在他眼皮底下混了那么长时间,至死不觉。这说明什么?对一个假乐师尚且如此草率昏聩,对手下那么多官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官吏了解甚少,又怎么管理这些官吏呢?连官吏都管理不好,又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这种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所立之意——用人失察,误国误家,较之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所立之意——为人须有真本事,意义要大得多,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更有价值。

以上五法,只为便于表述才分而陈之,审题时交互为用,更为稳妥。

篇5: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一篇成功的文章,第一要具备的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思想材料。那么,思想材料究竟从何而来?我们都会说,这还不简单,是从平时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来。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得来的思想材料往往是不完整的、表面化的、模糊不清的,还有待于加工的。备考时,我们还得做一番强化和整理的工作。即做到四到位:即思想到位,知识到位,生活到位,技巧到位。

思想到位,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系统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只要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这些理论知识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恰好是我们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如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老美的反恐问题,还有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科教兴国,教育改革,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法制建设,等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在作文中还要注意避免消极化、片面化、庸俗化、低级化等不良倾向。

知识到位,这一点,要与思想到位结合起来做。可注意阅读一些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较强的报刊,如《半月谈》、《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读者》等;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随时摘录、背诵一些典型的名言警句也是十分必要,以备考场上信手拈来。还可进行适当的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一种或多种观点。如果能从现在做起,长期坚持,还可以锻炼审题能力,提炼中心能力,阅读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生活到位,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老师、家长、同学、亲友交往、聊天、沟通等。通过这些途径,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要做到生活到位,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本中,特别是那些有动情点、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震憾力、有共鸣性、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监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例及细节。考场 上,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大大提高考试效率。

技巧到位,说到技巧,千万别以为可有可无,其实,也是很必要的。写文章不能没有一定的技巧,如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过度,怎样衔接,怎样照应,怎样结尾,怎样活用材料……都有很多方法。这方面,平时要多留心,多注意老师的讲解,重点掌握几种,考试时合理选用就行。

“时代”就是指具有时代色彩。命题权威人士指出:“话题从哪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的作文训练要重视增强写作的现实意识。第一要体现时代意识,像创新意识、个性特征等等,是时代色彩的体现。第二要有现实针对性,不要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更不要胡编乱造。可以肯定地说,高考命题和阅卷,对着眼现实的文章十分有利。当然,我们所说的现实性,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接到一个话题,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正确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容易出来了。

再说理性。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发展等级”里新增“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一条。可以预料,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和的“诚信”,再到20的“心灵的选择”(全国卷)和“规则”(北京卷)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考题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的理性认识这样一个特点。

人文,这里指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或积淀,主要指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材料丰富、语言精彩,是文化积淀的表现。20高考作文备考,要注重运用材料能力的训练,增强考生“调动”和“选用”这两个能力。“调动”是指善于调动课内材料这个库存,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材料。“选用”是指灵活选用社会上新鲜材料来用,力争做到材料丰富。同时要加大能够显示文化基础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

第一步以老师讲解为主,以学生练习为辅。老师必须讲清必要的知识,讲透典型题,讲明题型特点。而学生训练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步以学生练习为主,以老师讲解为辅。这一阶段的练习要讲求题型类别的选择,做题速度的培养,做题准确度的提高。老师在这个时候的讲解要注意查漏补缺,因人施教,共性问题集体解决,个性问题强调分类指导,忌讳老师对试卷一发一做一讲。

对于背诵名言名句,局限于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在不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前提下,按由课内向课外、由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来选择背诵篇目。

三、突出考试重点,淡化考试内容的覆盖面。

语文学科的考试重点是阅读和作文。强调阅读和作文同步交叉进行。

对于阅读而言,首先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侧重训练学生全面理解句意和文意的能力、对于某些问题的推断分析能力、能够用恰当语言表达的能力、对某些方面的评价能力。

阅读题以选择题为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以理解为最高目标要求,它们在复习中不可偏废。

阅读复习在选材上注重材料与科学的联系,打破文体概念,主要从阅读上拓展阅读领域。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以理解为起点,核心是加强思维能力,如推断、分析、整合等能力。这类阅读训练要注重将解读文章意义、命题者的指向性和阅读者的主观性相结合,即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将题目答案弄清楚,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本身。选择文学作品的范围侧重于散文,以言志散文和写人散文为主,选材强调散文的文学性。

作#{1edu.sina.com.cn/ target=_blank>文教1}#学要贯穿整个高三复习备考中。年虽然仍是话题作文,但是不应把此当作作文复习的惟一点对待,应根据高考评分标准从各个侧重点,各种作文类型,不同层次进行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练”,千万不要靠老师讲。训练的重点依然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多在真情实感和内容充实上下功夫。

因为以前高考强调知识的覆盖面,所以在备考中各个知识点要一一顾到,但是现在的高考注重考查能力,因此要淡化知识点的覆盖面,突出考查重点。

四、复习资料以一两种为主,不宜过多。

目前,各校使用的材料都是自己选择的,各有特点。老师应掌握丰富的资料,对其优化、重组,但是学生以一两种资料为主就行。

不少学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厌倦感、压抑感,所以老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视写如虎,归结其因,无非三条:其一,缺乏材料。没有充分的论据,没有感人的事例,没有针对的现象,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枯燥无味,空洞干瘪。其二,思维短路。想到一个观点,却不知如何展开,只好拼拼凑凑,重复论述,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其三,表达困难。尽管高中学生学了不少课文或名篇,但毕竟名家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因而课文中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真正为学生掌握的还是很少的。尤其是课文的内容与学生要写作的内容有着一定时代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写作时,胸中几乎很少会有课文的“成竹”,而最值得他们借鉴的同龄人的佳作,又限于现有条件,很少阅读。如此缺乏借鉴和磨练,要想不困难也难了,除非天生禀赋。

尽管有许多教师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学生写作的窘迫,也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在传统的写作教学环境下,又不得不感到困惑和乏力。仅就材料这一点来说,要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教师就必须费尽心思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印发成讲义发给学生,或者向学生推荐某本“材料库”之类的书籍,且不说如此以来给学生增加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些贫困山区的中学,再加上书簿费的严格限制),就从教师备课上来说,我想也没有几个人能有如此精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商开发出了作文辅导软件,但那些软件基本上是自学型的,并不适宜课堂教学。

冉华:你好!

我也想不到,会很快就收到你的回信。老乡就是不同于一般的网友,是什么就说什么,实实在在。难得。

我们学校去年暑假组织去越南旅游,我们和越南很近,可以一脚就跨出国门,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走出了国门。亲眼目睹了不少异国情调。在越南旅游期间,所见到的,我几乎都记了下来,就象记流水账。叫《越南之行》,已经发表在www.rongshu.com/rss/viewart.rs?aid=1832766。

上海《学生计算机世界》(年6月24日)有我的一篇文章,还有北京《中国教育资讯报》(48C4)也有我的一篇文章。在我们省内的,就别提了。你不妨看看,但是,看了后,一是别笑话,二是要批评批评。更多的,更不值得一看的东西,可以看:

www.teacher.net.cn/forum/bin/frame.pl?name=tianjn888&userkey=011-9514320-5370629

你的一些想法我很赞赏,我甚至也这么想,说成如出一辙,也不算过分。

走出去,能长不少见识。我就尝到走出去的不少甜头,至少,我认为,如果没有当年的走出去,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其实,上海苏杭我已经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1年,是只身一人,应邀去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暑期研修班。其间,组委会说我很不容易,还专门安排作了专题发言。要知道,我是农村出生的,能在那种场合亮相,有点不可思议吧。从那以后,我真正知道天地有多大了。第二次是上次跟你说的。

我今年教高一。还当班主任,上起课来,也很忙。

教安

篇6: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一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有文采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  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⑾有个性特征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以上所列的三年的国标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一)等级评分标准与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等级评分标准对20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部分有: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调换了“有创新”第一点中“构思精巧”与“见解新颖”的位置;修改部分有增删两种:在基础等级里,增加了“感情真挚”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增加了“善于描写”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删去了“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用词生动”的.要求。等级评分标准的修改,突出了写作的创新特色,有利于同学们写出新鲜活泼、真实生动、有独到见解、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

(二)等级评分标准与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篇7: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今年高考14个省份和直辖市自主命题,全国卷也分成3种,这样一共就有17份不同的试卷,也就有17道不同的作文命题。这样作文题的花色品种多了,可以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度度和发挥空间,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遗憾的看到,有些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有浓厚的“道德拷问”的色彩。如高考全国卷III作文题是“忘记与铭记”,给出的材料是这样的--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显然,出题者的意图是,是在倡导以直报怨的价值观念,也即所谓“人有恩于君,君不可忘之;人有怨于君,君不可记之”的忠恕之道。这是传统的道德理念,也是今天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这道题材料中人物的做法,被打为什么就要忘记?在他们看来(包括笔者),这未免不是在宣扬懦夫的忠恕之道。可是,假如秉持这种观点的考生直接赞扬“一点也不宽恕”的精神,恐怕就会被阅卷者视为与命题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与公众公认的价值观相悖,这类作文还有得到高分的可能吗?事实上,那些“另类”的作文在历年的命运大多相同,许多评卷教师在心理上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选择的往往以低分来表达自己的.轻蔑。

近年来,虽然高考作文正在疏离时事政治,但是仍然有着明显的“道德拷问”的工具的色彩,离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如的作文“诚信”,其价值预设是考生必须认可诚信,这必然堵塞了考生对诚信作进一步辨证的分析。再如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考生只能按照既定的价值预设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这种沿袭已久的“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这样的作文题目空泛,不利于学生抒真情、写真意。学生不是为了情感需求而写作,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功利主义倾向较重,就必然造成假、大、空的高考“八股文”。

高考作文考试不是封建时代的科考文章,非要“代圣人立言”,也不是当地社会的道德测验。即使政治考试和道德考试,也只能考查一名考生对于书本上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掌握得如何,因为道德的本质是实践性的,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准确测量一个人实际道德水准的高低。。当然,高考作文也不应该是刻意离开社会生活实际的、片面的、单纯的考查,搞成风花雪月的东西。不管“风花雪月”,还是“道德拷问”,都会导致考生作文的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篇8: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湖南省永州八中   整理

206月7日12:37分笔者者看到以下各省自行命题作文题目陆续出炉,现归纳于下,供大家观摩:

第一批是京津粤苏四省市的:

北京卷:就“安静”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说“安”》。

天津卷:以 “留给明天”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八百字

广东卷:以“纪念”为题作文

江苏卷: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写篇800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第二批是湘渝川鲁浙赣鄂等七省市的

湖南卷:先走好,还是先跑好,根据跑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叙述文。

重庆卷:以“筷子”为题,写一篇自嘲议论文或说明文。

四川卷:以忘记与铭记为题目作文。

山东卷: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 ,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 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浙江卷:话题作文:“一叶落而知秋”,“一枝红杏出墙来”。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作文。

江西卷:写关于“脸”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湖北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根据以上文字作文,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第三批是全国沪黑辽闽等五种卷

全国卷1: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上海卷:阅读一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黑龙江卷: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

辽宁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主题作文。

福建卷:看图说话。图为心形和圆形,请考生写出相似和不同,体裁不限。

篇9: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入选高考题的三则话题是创新思维课堂上经同学热烈讨论、发言而确定下来的。其次,这三则话题可以由考生选择其一来写。题目的选择性突出,体现了课改精神;选择的空间大,适合多种层面的学生,突出了素质教育,人文色彩较强;本题选材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师生重视对课文的学习,这是优点。但本题分值多达70分,互不相干的三道题并列,其测试价值和效果是否等同,值得商榷。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来源于教材,也是名著的经典段落,考生较为熟悉,应该有话可说;其逆向思维模式,类似于江苏卷的“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以此题为文,兼顾文学性和创造性,可以集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认真读书的考生非常有利,堵死了个别考生宿构套作的可能性。

热爱《三国演义》的考生不妨写这一题目,建议从故事的各方关键人物出发,设想各种“借箭不足十万支”的可能性与原因。例如:曹操可能不会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周瑜的气量可能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狭窄,“借箭十万支”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的小说中被过度神化人物……

“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该剧人选人教版第五册教材,剧中写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莫名其妙地等了一天,最后被告知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可是第二天戈多依然没有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下去。本剧表现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戈多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剧中没有说。现在多数人认为戈多是指一种精神象征,是人们在痛苦生活中的一种渺不可见的期望。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材料来源类型和命题思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完全相同,然而多数考生对其原始材料《等待戈多》的文本细节和文学意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后者,因此,选此题的考生会很少。对于那些熟悉《等待戈多》的考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出众才智,但要注意《等待戈多》内涵的复杂性,避免把“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简单地写成“救世主今天已经来了”。

这两则话题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有些高三学生把全部时间浸入题海,很少看课本,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量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更是无暇顾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当然会在这样的考题面前碰壁。因此,要重视教材阅读,不但要把前四册的文章学好,高三的五六两册也要学好;五六两册中,不但要把与高考有内容关联的《史记》、《孟子》、唐诗、哲理散文学好,以往感觉最没必要学的现代派文学单元也不能忽视——此题积极的语文教学导向正在于此。

最能吸引考生的题目,恐怕是藏在后面的“留一点儿空白”。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一部分被前面两则话题吓得手脚冰凉的考生能从这道题找回写作的自信。

“留一点儿空白”的“留”,是人积极主动的主观意愿、行为;“空白",指“(版面、书页、画

篇10: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扬州市甘泉中学

江苏省2005年的高考自主命题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谈谈你自己的见解或者经历,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在去年“话山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思考,避免了去年考生容易跑题、偏题的弊端。考生在阅读命题的过程中,能够理析出其间的比喻意义,得出理性观点,即:人生就如同做文章,人生如文。作文应当由写文章这个比喻联想开去,想到人的一生中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也是如此。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由面到点,缘果求因,涉及面广,发散性强,颇能引发考生联想并反映现实。这是一道关于人生做人做事的话题,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文章。

考生如果写到人生未来的设计,比较切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于引导即将进入大学和社会的.青年学生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凤头”:我们青年学生要走好人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们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严肃的操守,要有进取的精神,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些无论是对目前的成长,还是对将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概也是这个道理。“猪肚”:人生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充实富有,切忌浮躁虚华,内容要多姿多彩。你可以不必急功近利,只存自己;你可以不必师心自用,惟我独尊;你可以不必好高鹜远,飘飘乎其间。你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自己的理想。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无论是你幸遇长风破浪,还是遇到浊浪排空,无论是小有成功,还是暂时挫折,都能够丰富你的人生,增加你的经历。你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经历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成长的进程中感受幸福,享受快乐。“豹尾”:在奋斗了一生以后,你有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有了精神世界的陶冶与净化提升。即使你一生奋斗没有什么成就,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人生,总结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也是莫大的亮丽。这样你就有了完美的人生。

今年的作文题给了考生极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写做事,考生写“凤头”,强调“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阐述开头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事情的开头做好;谈“猪肚”,论述“要重视过程”,阐述许多事情的可贵之处不是美好的结局,而是在于过程中的经验和探索;论“豹尾”,谈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要把事情结束工作做好,不能功亏一篑。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顾及全篇都算是好文章。这样学生不容易走题。

篇11: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步骤

21.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格式要求下一篇:市运动会闭幕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