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2024-04-17

《简单逻辑学》读后感(精选9篇)

篇1:《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著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篇2:《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然而,逻辑学相比于哲学,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思考,还会让你领略到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也是我对本书记忆最深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板块。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产生联系。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产生联系,那么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就像是对新手入门的一本初级教材。在这本书的思维带动下,你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与逻辑学息息相关的。有效的沟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过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论家,你接触社会(假设论点)DD搜集材料(论据和推理)DD得出结论作出反应(论点成立)。这也可说明逻辑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书中提到的举例,比如常见的因果律,避免同义律(指的是一句话中,用词尽量用最精确的,避免含糊其辞),避免过多否定,因为就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还是表否定,些许加强语气和强调之义。而英语中是双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与人交流时,这些都是实用性的沟通原则。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对方还需要揣测你的内心,这是一个没有效率,耗费时间长的沟通。更值得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会发现逻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也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没有察觉到,没有特别注意,要说逻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具体和明显的事例,我立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师,辩论手,律师等等。因为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与人接触,发现和了解问题,并且寻找真相的进程。

篇3:读后感像“1+1”一样简单

我经常听同学说,写人、记事,跟着事情跑,好写!可是读后感,写起来总不那么顺手。写读后感真的很难吗?其实呀,细细琢磨一则读后感,它就像“1+1”一样简单!请看一篇例文——

前些天,我反复读了《100个母爱故事》。这本书到处闪耀着母爱的光芒,让我感动。

母爱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跪拜藏羚羊》中舍身救子的羚羊妈妈,不单让盗猎人震惊,也震惊了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深深感知了动物的母爱与人的母爱同样伟大;《只有你会欣赏我》中的母亲没有因为孩子的缺点而放弃对他的希望,她鼓励孩子的语言像一盏明要,指引孩子通向成功的道路……

捧读一个个母爱故事,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母爱就是一曲不尽的乐章,贯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令人感动。有一个女孩离家出走,三年后,她看见一张寻人启事,于是决定回去。当她正准备敲门时,发现门未锁。进屋时,她问:“这门怎么没上锁?”年迈的母亲喃喃地说:“孩子,自从你出走的那一天起,这门就从没锁过!”多么伟大的母爱!母爱之门永远不上锁!

联想到自己,多少次,母亲为了我美好的明天,辛勤劳动,日夜加班;多少次,由于我生病,母亲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而彻夜未眠;多少次,母亲为我取得好成绩而喜极而泣,拥我入怀……

历经风雨沧桑,面对烦恼黑暗,让生命之花绚丽开放的只有一个人——母亲!悠悠岁月过,漫漫人生路,给生命之花无私哺育的只有一种情感——母爱!

这篇习作的思路可以图解为这样一份提纲:

从提纲中不难看出,第一部分是写“读”,第二部分是写“感”。前面我们说读后感像“1+1”一样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读+感=读后感”。写读后感,就是写一写阅读原著或原文的内容,再谈一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把“读”和“感”加起来,就这样简单!

过去,不少同学写读后感要么大段大段地摘抄原文,等到写“感”时草草收兵;要么泛泛谈感想,光说空话,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究其原因,一是从“读”中找不到谈感想的切入点,二是写“感”时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读”——紧扣原作,找准感点

何为“感点”,就是由文中寻找谈论感受的切入点。我们不妨这样设问:文中哪些地方让“我”最感动?紧扣原作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或某一个情节,或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找准感点。

1.主题法——就是抓住原文的主题思想来谈。如上例中,小作者由读《100个母爱故事》盛赞此书“闪耀着母爱的光芒”。“母爱”既是书的主题思想,也是小作者的感点。这个主题式“感点”的确立,准确又容易引起共鸣。

2. 引用法——就是直接引用精彩的内容而引发自己的感想。例如:

当我读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的肺都气炸了……(《读<圆明园的毁灭>想到的》)

小作者为什么如此气愤?就是因为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疯狂掠夺和焚烧,引用原文无情揭露法西斯强盗的罪行,表达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二、“感”——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你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或联系他人的行为,或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行为,针对“感点”进行叙述、议论、抒情,写出内心感受。

1.事例法——就是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表达看法。如前文那位母亲三年日夜不锁门等女儿回家的例子,十分典型,有力地说明了母爱的伟大。

2. 对比法——就是用生活中的现象跟原文描述的现象对比,表达感受。如:

面对苦难,阿炳能不屈地抗争。那么,沉浸在幸福中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呢?被难题困住的时候,我们常常缺少耐心,不能继续计算下去……想想阿炳,再看看自己,我们是多么应该向他学习啊!(《读<二泉映月>有感》)

篇4:宜家的简单逻辑

这是一家典型慢跑的公司,进入中国14年,迄今为止一共只有11家店,说落伍都不过分。然而,它同样也是市场中的胜利者:从进入中国第一年开始,它在中国市场年度复合增长率就一直保持在15%以上!它下一步计划是进军二线城市。它同样也是整个世界的家具行业的典范,一年销售额数百亿欧元。

有趣的是,宜家的制胜秘诀似乎跟所有“企业成功手册”里的多数“金科玉律”都沾不上边。宜家1943年创业,从1951年起开始专注于家具生产,从此只做家居和家居卖场相关业务,60年从不曾改变;它坚持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自建卖场,即使为此牺牲开店速度;它坐拥上亿万资产,但它的设计师仍然会花时间精心设计一块钱的杯子。此外,它坚持找理念相同、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哪怕合作方是个根本不成规模的小作坊,它也会倾力帮助其成长,然后改造成自己忠实的商业伙伴。这些就是宜家的商业秘诀和商业逻辑,这种简单的商业逻辑带来的收获就是:在全世界制造业哀鸿遍野的时候,当曾被奉为制造业老大的日本,也避免不了索尼、松下的衰落的时候,宜家依然能够笑傲江湖。

有人会问:是什么让这家企业在浮躁的商业时代依然能坚持传统的商业品质,依然能保持一颗“初心”?创始人及其团队打造的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来自瑞典的创始人一开始就给宜家赋予了瑞典人“节俭务实,崇尚简单”的企业烙印,时至如今,宜家的管理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出差一律坐经济舱。一位宜家的前员工回忆说,有一次,他与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一起出差,下飞机后老板递给他一张从飞机的杂志上撕下来的租车优惠券。

同样值得尊重的是宜家对于企业愿景的坚持:“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这得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帝国仍会花时间追求更为省财的塑料花工艺。这种愿景背后所映射的企业灵魂,才是铸就了宜家一路成长的动力。在《基业长青》里提到:构建共同的愿景并坚信产品“永远不够好”正是伟大公司业绩常青的秘诀。宜家也符合此道。

宜家的简单逻辑还体现在和供应商的严格筛选上,专注于“人”的宜家不仅仅将75条细则组成的IWAY贯彻到所有的供应商中,还请来以前供职于联合国的专家来监督。宜家坚持的这种“管的太宽”的政策让供应商吃尽了苦头,不过这也让成长起来的供应商在市场中获得了肯定,有些公司得以成功上市。这种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共患难,共成长”的信任关系,在经济萧条期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篇5:《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这些谬误其实也是工具,我们在谈判沟通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谬误使得别人入坑。比如“混淆视听”这个谬误,通过一些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这里还提到一个谬误:以出身论英雄。在刚来的我们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学校时(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对社会上许多大公司招实习生看简历只看985,211院校学生的行为十分鄙夷,这无疑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逻辑谬误。

不过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了。这种明显的逻辑谬误(一般院校就没有人才),这些hr无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筛选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从985院校里10个人里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学校,可能就需要从100个人里去找一个。这就让筛选成本上升了10倍。

篇6:《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因为连岳的推荐,买了这本小书。

因为法科出身,大学时学了《逻辑学》这一门课程,故而还算有点基础。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练习并付诸实践的,久而不用也便生疏了。

建立逻辑的基本框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这本书语言简练明了,意思表达清晰,没有一点基础的人阅读起来也完全没有障碍。而且书小而薄,可以很快读完,也方便携带,所以反复阅读也是值得的。

我会在读完一章后,整理好笔记,再继续读下一章。因此按章更新读书笔记。

─第1章─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01全神贯注

①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作出结论。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

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②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作出敏捷主动的反应。

不要对周边的事物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02确认事实

①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

②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

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所以你必须首先考虑对其他当事人完全信任的可能性。

03观念与其对象

①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②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

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04留意观念的本源

①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

②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05观念联系事实

①简单观念: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

②复杂观念: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

③错误观念: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06将观念付诸语言

①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②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必须寻其根源――客观事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07有效沟通

①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这是第一步。

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

陈述:在逻辑学中,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命题: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如果命题本身表达得含混晦涩,我们就会面临双重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先找出命题本身的含义,然后才能作出真假判断。

②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a、说完整的句子

b、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作证。

c、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d、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不要对外行人使用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你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0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①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

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

②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说的到底是什么。

09避免闪避式语言

①尽量直抒胸臆,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一个人应该可以将简练与优雅完美地结合起来。

②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如果持续使用扭曲现实的语言,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10真相

①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真相有两种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

逻辑真相,关乎命题的真理性,它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②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

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③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逻辑真相,如我们所见,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符合论

融贯说: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篇7:一个简单的逻辑杂文随笔

这些帮腔人其实也没有坏目的,目的也是为了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民族能够进步。在他们看来,只有按照美国的那一套来,以上目的才能实现。

我想提醒这些自以为自己很先进的帮腔人,我们应该使用我们的大脑去做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你会发现你的出发点与你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正好相反。

美国人诋毁中国的目的在哪里?真的想让中国强大起来吗?在他们的诋毁中奋进的中国人,现在比过去进步了一些,这个时候再看一看他们在干些什么?“亚太再平衡战略”,什么意思?针对谁的?针对中国!防止中国强大起来!中国强大起来,他们很害怕,害怕中国人在世界上对美国人说“不”。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诋毁中国的国体、整体和文化,绝对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这只是他们的一个幌子,美丽的幌子下藏着的是,通过他们的忽悠,让中国人民不满政府,造政府的反,制造中国国内的混乱,从而达到不让中国强大起来的目的。

美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视中国为他们最强大的对手,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我们扼杀在振兴之路上的摇篮里,从这个角度讲,美国是中国的死敌。至少说,他们不是我们的友好邻邦,他们的出发点从来都不是为了我们好。

敌人要诋毁的,常常是他们最在乎的,最害怕的。所以,请国人擦亮眼睛,凡是美国要诋毁的,我们都要坚决拥护。他们要诋毁的,一定是我们的优点,我们的长处,我们未来发展的增长点。

凡是他们赞扬的,他们要保护的,我们都要坚决反对。他赞扬的,他们拥护的,一定是能够毁掉中国因素的增长点。

篇8:《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一、教材中语言、逻辑与思维关系梳理及其问题分析

(一) 教材中语言、逻辑与思维基本观点举要

对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教材持有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首先, 思维与语言关系最为密切, 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因为语言是代表思想的一种符号, 思维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语言形式, 思维形式的结构也就不能不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把握、研究它所表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语言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思想结构要通过语言结构才能表现出来, 但二者却有时不一致。其次, 思维同语言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被表现和表现者的关系。思维形式的结构是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共性;而语言形式表达的则是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思维形式的现象。正因为思维同语言密不可分, 思维是否正确的问题也就必然通过语言的表达显现出来。因此, 逻辑学对思维形式结构的研究, 也就能够而且必须结合语言材料来进行。

对于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 语言是意义规则, 因不同的民族、地区而存在差异, 但都是长期使用习惯约定俗成的。其次, 逻辑判断离不开语句这样的表现形式, 因此, 概念必须通过语句表达, 而判断也必须通过语句表达, 不可能有离开语句而孤立存在的判断。再次, 一个语句是否表达判断, 表达何种判断, 要根据语句表达的思想是否符合判断的特征来确定, 并且还要透过语句形式来把握它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只有透过语句把握它实际表达的判断, 才能抓住各种各样语句形式掩盖下的推理关系。

(二) 教材阐释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实质上是相当复杂的。只有通过认真分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才能深刻地意识到作为逻辑形式的思维的形式与语言语法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在此, 教材中对其分析具有合理性的成分, 但不难看出, 这种分析并没有意识到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建构性。在此,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 形式逻辑作为思维的形式, 离不开对思维内容的回归, 而思维内容与作为媒介的语言的发展又密不可分。因此, 不能简单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 而应当说, 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 同时, 又是表达思维内容体现在语言中的意义。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不断发展的。如果简单地把思维认为是第一性的, 而语言是第二性的, 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再者, 思维的内容, 即语言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语法体现出来, 但是, 语言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 因此, 不能说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能在形式上理解思维的逻辑形式时都具有语法的同一性。这就说明, 如果不注重不同语言的语法形式的差别而试图通过形式逻辑对语法加以限定必然会产生学习上困难。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 使用汉语语法理解形式逻辑因其语法问题会产生困惑。

在特定语境下, 人们总是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维内容。特别是在传统逻辑学当中, 人们研究思维规律时总是离不开语言语法形式的帮助。就今天的形式逻辑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语言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在汉语语境下, 对形式逻辑的理解与西方语言的理解存在语言学上的差异。这一点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虽然, 逻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试图摆脱对自然语言的依赖而试图达到现代逻辑学上的符号化。此种倾向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语言的丰富意义的缩减进而割裂语言与思维的内在关联。而逻辑学毕竟要通过日常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理解思维内容。在这一点上, 如何在教学中深度把握这一要点有必要深入分析不同语言语境下学习逻辑学的方式, 通过语言上的差异而理解逻辑的本质。

因此, 抽象意义上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能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理解其思维内容上的差异性。不同的语言形态承载着由于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思维上的差异, 而形式逻辑学在试图理解思维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回归到不同的思维内容的文化倾向上。在语言的差异性上, 汉语与以英语为代表屈折语的形态语言不同。汉语不是屈折语,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汉语在表达含义方面逻辑不够严谨。因此, 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 某些逻辑表达式在构造汉语句子时会出现背离汉语日常表达习惯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 汉语中的一些表达不能通过形式逻辑方式加以分析或出现不合逻辑但能在语言表达时可以理解的情况。

上述情况在当今的法律逻辑学教材中仍未得以充分体现。仅仅从一般层面来分析语言、逻辑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不充分的。在此有必要从现有的法律逻辑学的教学问题入手, 从形式逻辑在不同语言中的教学分析所出现的情况开始, 再分析在教材安排上对相关问题的理论阐述的更新问题。

二、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 语言具有民族性、历史性与地域性, 它承载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倾向。而形式逻辑学要求逻辑形式的普遍性与一般性。但是, 不同人们使用的不同语言的语法形式不尽一致, 如果忽视了这种语言上存在的语法差异, 将会导致通过不同语言的语法来理解思维内容而产生混乱。而这在汉语的语言教学中以英语的语法形式为基础来表达形式逻辑的一般性问题上可窥见一斑。

为了说明上述混乱, 现根据法律逻辑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举例如下:以模态逻辑语句为例, “天可能下雨”这句话, 就汉语表达而言, 对这一语句的否定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为“天可能不下雨”, 第二种为“天不可能下雨”。一般而言, 第一种是模态逻辑的否定形式, 而第二种并非是针对天可能下雨的否定形式。而是对可能性本身的否定。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经常会使用第二种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而在英语中, 这类表达往往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表现在模态逻辑表达式当中。然而, 这种区别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在汉语言的日常使用习惯中, 第二种形式经常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根据日常的语言习惯而进行第二种语句的理解。这导致学习上的困难。而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不在于日常语言本身在用法上存在的问题, 而在于这种对于形式逻辑学教学的语法标准与西方语言的语法上的一致性。而汉语并不存在这种语法上与西方语言语法上的相似性。

又比如, “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学生”的否定形式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学生。”在这一语句的否定形式中根据汉语的使用习惯有两种理解方式, 一种为并非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学生”这一判断的否定。另一种理解是并非是对“所有的学生”这一词项的否定形式。两种理解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然而在英语的使用中就不存在这种差异性的理解。原因恰恰就在于不同的语言中的语法形式的不同。从现有的逻辑学教学过程看, 可以在学习中限定, 并非是对整个语句的否定, 然而, 正是这种在教学的精确性却违背了日常语言的使用习惯, 进而导致教学与日常语言使用的背离。上述问题的产生使我们有必要清晰地认识到在思维、语言与逻辑的统一性上, 要充分地尊重不同的语言的语法,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而不能生性定义特定语词的限定性意义而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考虑到逻辑的实用性。

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情形, 完全是由于在不同的语言中, 语法形式不同, 而形式逻辑符号的统一性在转换成特定语言的语法形式中有特定的语言语法上的要求, 它要求这种逻辑上的表达在语法中充分得以体现, 但是语法的逻辑性不强, 就会产生这种问题。而这恰恰是汉语表达力求与英语表达在语法中试图一致的结果所导致的问题。

根据形式逻辑的对当关系, A命题与O命题是矛盾关系:即SAP 等值于“并非 (SOP) ”。上述例子, “所有同学都是优秀学生”这句话等于“并非‘有些同学不是优秀学生’”, 而非“‘并非S’OP”, 即“‘并非有些同学’不是优秀学生”。根据矛盾关系, 可以推知:“天必然下雨”与“并非天可能不下雨”是等值的。同理, “花是红的”与“并非有些花不是红的”是等值的。但是我们知道, 诸如, “并非天可能不下雨” , “并非有些花不是红的”在日常用语中很少出现, 甚至基本不用。因此, 在理解语句含义方面, 学生不好理解而认为逻辑法不好学。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 就会出现如下情况。在理解上, 由“并非违法行为必然是犯罪行为。所以, 违法行为可能不是犯罪行为。”而在日常使用中, 经常会这样表达:“违法行为不必然是犯罪行为, 所以, 违法行为可能不是犯罪行为。”既然法律逻辑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 就需要我们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与教材安排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到语言的差异性对形式逻辑学的思维规律的一般性的理解能力问题。究其原因仍有必要回归到对法律逻辑学教材对思维、语言与逻辑之间关系在哲学上的理论审视。

三、教材理论内容更新的建议

(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虽然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规律的科学, 但是要说明逻辑学与语言的关系还是要回归到思维与语言的基本问题上。在此问题上, 视角的不同会产生理论的不同, 而哲学上的研究视角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打开了窗口。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参照。

随着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 传统上研究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语言哲学表达出来。理解了语言才能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非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它就是思维本身。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思维, 语言成就了思维。因此,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语言自身的问题。人类语言不尽相同, 因此, 人类思维上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不同语言的差异上。我们可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质不同, 展现在语言形式上也不同, 在语言的语法构造上也不同。语言的深层结构不仅是形式上的, 也是内在地历史形成的。思维差异既在形式上也在内容上表征不同民族哲学观与世界观的不同。

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 教材中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是以思维为核心, 以语言为工具。但是, 在语言哲学看来, 理解语言是认清思维。以思维为中心来理解语言问题应当转变为以语言为中心来理解思维问题。因为, 思维是要求澄清的, 而不是自明的, 它要通过语言来展现出来, 语言就是存在的家, 语言就是思维的家。对于作为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的认识, 要从认识语言开始, 而非以思维规律的规定性为核心来解释语言, 进而限定, 改造自然语言。当然, 形式逻辑的发展符号化倾向说明形式逻辑本身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它有自己的哲学观与世界观。

思维的差异性一直与语言相伴随不断发展, 同时, 语言也在思维的差异性中不断地更新。在历史上, 不同民族的语言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显著的差异。由此, 思维的差异性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一种对思维不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正如逻辑学这一学科产生于西方一样, 西方语言的逻辑性也随着逻辑学的发展而呈现出逻辑化的倾向。对于汉语语言而言, 中华文化在逻辑学科的发展中日益受到语言的限制而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显现, 不可能不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进而, 当学生在学习法律逻辑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 形式逻辑与语法问题

形式逻辑的研究起源于对语言语法形式的研究, 最终服务于一个逻辑判断的真实性。而判断的真实性涉及如何理解从语义内容探究思维内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语法的发展以语言中意义丰富的内容为导向。因此, 在理解思维内容的问题上, 不同的语法分析会导致对语言内容理解的不一致, 亦即对思维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因此, 对于语法分析而言, 是一种多样性, 敞开式的分析。特别是对于语法的逻辑性不强的汉语而言, 这种分析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正是基于对形式逻辑作为思维规律的科学性的理解上的不同, 形式逻辑学最终会涉及如何理解思维的差异性问题上来。因此, 简单地讲思维与语言关系问题不足以形成对以汉语言教授法律逻辑学形成的困难的回应。毕竟, 学习逻辑学上的真假关系, 其检验的最终目标还应回归到对思维内容的真假上, 如果逻辑学不能为理解思维内容服务, 最终亦会偏离其学科宗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假定有两种不同的语言, 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 一种以西方语言为代表, 语法形式逻辑性比较强的范例语言为蓝本进行标准化说明。另一方面, 我们要内在地认识到汉语言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与西方语言语法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只有通过这种对差异性本身的认识, 才是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核心。同时,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逻辑学符号化的倾向, 逻辑学的发展日益要求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科学化, 逻辑学试图克服日常语言产生的局限性而从纯粹形式化的角度来追求科学性, 从而导致日常语言实践性的降低倾向。

汉语语法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语法不尽一致, 以西方语言的语法为标本来理解汉语语法同样会存在问题。如果强化这种立场, 将会导致对思维的差异性本质的理解。因此, 在实践上, 我们应当以自己的语言的语法为出发点来理解形式逻辑中的某些思维规律。

就历史传统而言,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此, 在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上, 思维形式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是在思维内容的理解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规律的学科。但这种对逻辑的理解如果把其定义为一种基于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律, 显然与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相去甚远。因此, 所谓形式逻辑可以说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并非在绝对意义上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一样, 是可以纯粹地、客观化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过程, 而是加入到历史性的, 文化意义上的思维规律。如果承认这种前提, 那么世界观与哲学观的不同就必然会体现在对形式逻辑的理解中。

从上述关于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中, 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同语言语法差异而导致的教学困境。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 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应当重新审视如何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观点上的理论创新。

四、 法律逻辑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法律逻辑学的哲学性、科学性

思维与语言问题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实质上是语言语法的差异性与形式逻辑要求普遍性的矛盾。语言表达思维, 思维依赖语言, 二者的相互关系已经变得由于语法的不同导致的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 最终要回归到如何理解逻辑学的哲学性质, 科学性质的问题, 进而提升到教学方法问题。

从逻辑哲学的角度看, 逻辑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的发展最终要创立自己的人工语言来摆脱自然语言的不精确性。因此, 不论是哪种语言, 从语法形式来理解思维的本质都会产生各自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逻辑学的科学性, 但是, 这种科学性也并非如同自然科学的科学性那样精确。而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对事物的特定条件限定下的理解。科学理论也是在假设、验证、修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同理, 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上, 本着科学精神, 也要求对逻辑学的本质规律的理解应当体现出对理论的反思、审视与验证。

传统的形式逻辑是一种主谓结构的逻辑学。主项与谓项的关系构成了形式逻辑学的核心。在语法上表现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所有的语言都依些语法来分析, 汉语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被肢解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的。特别是古代汉语, 它的独特性昭示着我们应当关注思维规律与主谓结构语法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路向无疑对于汉语语法而言, 有牵强附会之嫌。当然, 语言在表达意义上, 有许多相通之处, 大量的语言学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毕竟, 语言在使用中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语法规则的建立是人们日常使用习惯的要求, 虽然这种趋同性的努力也型构了人们的日常使用习惯。由此, 在教学方法上, 思维的差异性, 语法的差异性, 思维的规律性与语言的内在统一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作为法律逻辑学教学的一部分, 不能避而不见。

(二) 法律逻辑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逻辑学与法学在实践中形成的应用学科, 既包含逻辑学的理论内容, 又包含法学的实践应用。从这一角度而言, 法律规则的语言表达与汉语表达习惯应当一致。因此, 在教学中, 强调汉语语法规则在法律规则中的重要地位与逻辑学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的相互统一是这一学科必须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并意识到法律规则的逻辑性应当符合汉语语言的本质性特征, 同时, 在力求规则清晰易懂的基础上进行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在汉语表达法律规则时, 根据汉语语言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法律逻辑学教学的举例要得当, 避免导致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事实上, 由于逻辑学的形式特征, 在法律判断的逻辑转换过程中, 西方语言也存在着自身的使用习惯, 因此, 在其他语言的语法转换过程中也会遇到此类问题。所以, 经由语法转换而形成的逻辑表达应当符合法律规则在含义上的明确性要求。

判断是以真实性为前提, 在逻辑形式的正确性为依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在实践中仅仅看到形式的合理性, 而不注重判断含义的真实性, 那么, 对于法律逻辑学教学而言必然会导致法律逻辑学实践性的降低。

因此, 在强调意义明确的前提下, 合理地援引规则进行法律逻辑学教学是实践导向的教学思路。从实践性出发, 我们会发现逻辑学在实用上的特点就是根据法律这一特定语言规则来进行教学的, 而不是纯粹的逻辑上的引导对法律规则的不断的变幻而形成的游戏。

综上所述, 从哲学上的思维与语言、逻辑学上的语法与形式逻辑到法律规则与逻辑教学这些问题必须得以引起足够重视。教学中的困惑有待于理论上的思考, 进而形成对教材理论的反思, 与此同时, 法律逻辑学教学的实践性与逻辑学科的科学性的反思都将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把法律逻辑学这一课程实践推向新的境地。

注释

篇9:逻辑太简单了就是傻

不过,如果把这个逻辑放到其他地方就会有问题,比如很多投资和市场人士为了让普通人能明白自己所讲的话,就采取了这办法—把逻辑简单化—然后得出愚蠢的结论。

比如,很多市场人士评价京东商城和苏宁的价格战就是这么做的:京东降价造成苏宁没人去了;苏宁没人去造成苏宁倒闭;苏宁倒闭京东就会垄断市场。那么京东商城垄断了市场就会把所卖的电器价格标得高高的。然后,救命啊,世界末日到了!我感觉这个逻辑可能被很多投资者认同了,就在苏宁和京东商城“大战”几天里,苏宁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跌到了五块六毛?多。

这个逻辑套路里犯傻的地方有好几处。

第一,由于人们对未来的分析容易以简单粗暴的价格因素或简单的易得性因素判定,而忽略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往往会把未来的趋势预计得过快。如果按照这种判定,人们都应该喜欢卫生、便宜、营养丰富的麦当劳,而其他餐饮毫无生存的余地。但事实呢,全办公室只有我会在中午吃汉堡。人们只在网上买电器和去卖场买电器存在着很多感受上的差异,这两种售卖形式都将强大地并存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足够现在想建设电商渠道的销售商们把自己的线上渠道建好—只要它们有钱和走对了路。

第二,巴菲特把某个企业能阻止其他企业与其竞争的一些特征称作“护城河”,在所有种类的护城河里,低价几乎是最差的护城河,因为这种优势很难保持长久。其实低价这种策略有点类似于现在很多网络自我炒作的人,可能一时很红,但他们很难拿到高的出场费,也很难持久红下去,因为仅凭道德底线低是不行的。所以低价吸引顾客只能是一时的策略,甚至只是一次营销活动而已。而对于那些公司业务只是相当于拿自己的100块和别人换90块的赔钱公司,降价策略就是在喝烈性毒药。而且在互联网上购买电器这类事,一般客户都要经过价格比较才确定下单,所以只以一时低价造成的聚集很难形成消费习惯,客户粘性是非常低的。只要那些败家公司停止用药,大家就会跑开。

对投资者来说,在苏宁和京东之中当然应该选择苏宁,因为至少它还是一家有足够盈利的公司—即使在苏宁盈利下跌后—而不应该相信一家没谱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盈利的公司。京东不会统治市场,因为京东可以便宜,如果这个市场被预期还有利可图,另外的新来的资本就可以把东西卖得更便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简单逻辑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04-07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05-04

简单读后感500字04-19

逻辑学试题05-09

逻辑学论文题目05-02

逻辑学论文范文05-09

逻辑学教学点滴09-12

逻辑学论文提纲11-15

逻辑学笔记整理04-17

大学逻辑学教材04-19

上一篇:第九周每日一题4月14日日至4月18日下一篇:芭蕉听雨Yoyo~三上第五单元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