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2024-04-11

语文网络学习资料(精选8篇)

篇1: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网络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蒋焱梅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老师在讲台上自娱自乐,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不管学生到底接不接受,总之,教学任务完成即可。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情感激发点,让学生轻松学习语文。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可以帮助学生阅提高阅读量。

在语文教学任务中,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的性格、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的不同,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网络资源丰富与网络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恰好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网络资源丰富,超越了书本的局限。学生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和训练,能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累积语言素材,提高鉴定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广泛阅读,不仅有益语文能力培养,更能使学生思想开明、心胸开阔、思维敏捷、热爱生活。这些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学校课堂教学中,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做到的,不仅使学生对相关的主题有更多地了解,扩大阅读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后面的打写留言进行了铺垫,读写结合,使学生得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二、网络信息的直观性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材的文本文字不能等同于语言,它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他们还不能很顺利地阅读内涵较深的文章。但手机、电脑等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只有视觉的单一参与,转而变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很长时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边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都没有互动,而当今的素质教育则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们费尽心思地做大量教学实践,未必都有效果。语文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局限在课本中,探索的空间很小,资料有限,无法深入探究。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可以给了学生及教师实现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限的,他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开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如何使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篇2: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影 教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教材选择这篇经典课文作为教学文本是符合新课标阶段目标的,根据新课标中“对作品中感人的场景要立足文本,目标明确感知字里行间那种深沉与伟大的父子之情”

(二)}教材分析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子之间那种真爱亲情,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内容是表现父子亲情的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而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应该容易的多,文章采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五)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八)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

2:第6段;名师:第7段。

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三)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

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

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写法探究

(五)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设计意图】 1.基础检测练习。

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敢说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说是非常顺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尊重文体规律,要有文体意识,然后要尊重学情,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这节课始终围绕本文,紧扣文字进行解读,并没有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也比较注重把学生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和作者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相勾连。

篇3: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建设探究

一、理论依据

建设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个强调,即学习环境、与他人的合作交互、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网络学习论坛突破学校课堂的种种限制,能够实现这三个强调的最大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具有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通往意义建构的重要路径。传统学习理念强调老师在教授与指导中的强势地位,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协作”与“会话”则消除了老师的显性角色,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学习网络论坛的交互模式就突出体现了“协作”与“会话”这两个重要环节。同时,情境的丰富与多元在网络条件下更是无所不及。学习网络论坛能够为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铺就的平坦大道。

二、建设思路

1. 学习网络论坛的特点

(1)信息多元性。基于网络多元化特点,论坛收集的信息来源庞杂,图文影音形式多样,表述观点有别,表述角度各异。这个特点要求论坛管理者对信息积极收集,分门别类,梳理指导,让学习环境的情境要素发挥最大效能。

(2)选择自主性。对信息的选择权在学习个体。满足了信息丰富多元的条件后,自然留给学习者充分的选择权。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信息来学习,学习自主性得以增强。

(3)学习交互性。这是网络论坛最富生命力的特征。它表现为:即时交流、平等对话、资源共享、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等。这满足了“协作”与“会话”的要求,拓展和深化了学习空间。教师的指导角色,也可做到从全局到细节无时无处不在。

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的建设,便充分利用了这些特点。

2. 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设计的基本模式

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的主要学习板块可分为核心板块、专题板块和延伸板块。

核心板块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区域。它又分为主题块、交互块、展示区、资源区。

主题块,是学习任务内容所在,安排各种学习活动主题,提供与活动相关的材料及评价量规。学生在此发表活动成果,获得评价。交互块,是学习的对话合作平台,交互包括师生、生生、师师。内设学习小组活动区域,供学习小组创建与交流之用。展示区,是学生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包括文本、表格、演示文稿、网站等格式的作品,由教师点评推荐于此。资源区,是辅助学习的相关资料库,包括图文影音等形式的内容。资源信息由论坛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收集。

专题板块,是语文学习专题的区域,依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增设,如作文写作、名著阅读、高考指导等。

延伸板块,是语文爱好者施展才情的区域,如时事评论、抒情散文、心语点滴、文字游戏等。

除了这三个学习板块,还可增设娱乐板块,如音乐、影视、笑话、说书等。这不仅丰富论坛内容,更是贯彻“大语文”理念。

3. 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活动的基本模式

(1)主题任务式。由教师在核心板块的主题块里,运用任务驱动方式,提出学习任务主题及其活动要求,并制定活动全程配套的评价量规,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后,教师指导点评并给予论坛虚拟奖励。

(2)合作探究式。主要在核心板块的交互块里开展活动。学习活动小组在组长组织下,组建小组,并开展交互活动,在活动中随时获取教师指导。此活动模式可与主题任务式结合,以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3)自由参与式。主要在专题板块和延伸板块里开展。让学生在此或自主强化专项学习能力,或自由施展语文才华,培养文学才能。教师给予点评及论坛虚拟奖励。

(4)自由摄取式。所有板块都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给予学生广阔的摄取空间,任其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浸染。

这些活动模式,将学生置于这个学习平台中心,彰显了他们的主体性,而教师隐入幕后,指导的触手又遍布其中。

三、实施成效

我从2005年10月起,依据上文所述思路,为我校创建了中学语文学习网络论坛——“笋江探月”,组织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建设,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摸索中努力前进。我们不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还组织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其中,协作学习活动,结合教材的,如“现当代诗歌鉴赏”“宋词鉴赏”等;课外延伸的,如“感悟亲情”主题、“‘泉州文化之旅二日游’推介”主题等。自主学习活动,结合教材的,如写作专题训练、对联专题训练等;课外延伸的,如“中秋的怀想”笔会活动、三句半接龙等。我们还依托论坛,在年段里开展大型比赛活动——古代诗歌和四大名著知识竞赛。

我所带的课题组广泛组织学生参与本论坛的学习活动,使语文学科的弱化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以2008届学生抽样调查为例,学生对语文的喜欢程度,由加入本论坛活动前的8.6%,上升到加入本论坛活动两年后的88.4%;加入本论坛活动两年后的学生,在“论坛对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帮助”的认定中,“很大”占到67.9%。2006年,参与本论坛“‘泉州地区春节民俗’调查”主题活动的“四味书屋”学习小组的成果,参评泉州市中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小论文比赛,获得三等奖。2007年,我们这个粗略成型的论坛,获得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蓝鸽杯教育主题网站评比优秀奖。

四、探究意义

篇4: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当今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学习型人才,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基础工具性,应培养学生民族优良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自主学习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能,教师还应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让学生在友爱、亲情、宽容、理解、友善、尊重、民主、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体验中,形成丰富、积极的情感与人生态度体验。

1、理论依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扩展、指导、支持学习者思维过程的计算装置或心理就是认知工具。计算装置是以计算机环境和装置为基础,是外部的;而心理是学习者的策略和认知,无论是计算装置还是心理,都是知识所构筑的辅助工具。可以说,最为实用、理想的认知工具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呢?概况为以下三点:第一、对有关资料与信息进行评价、利用的能力;第二,获取相关资料与信息的能力;第三,对学习内容表进行确定的能力。

2、 教学模式

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其主要环节依次如下。

2.1方向的确定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建议等方式来实现。例如:让学生尝试对本课学习要点进行拟定,学习本节课的目标可经过师生共同商议的方式,让教学气氛充满民主与和谐。

2.2情境创设

情境的创设既是设计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建构意义的前提。情境主要包括实验性情境、问题性情境、真实性情境。情境创设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多媒体技术,在结合了仿真技术后,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逼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课件展示、录像播放等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实情况和学习发生于相类似的情境中,该情境尽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与主题相关的。在实际情境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形成联想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3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尝试对文章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概括,当碰到困难时,学生可在网络上对要点的方法进行搜索,之后以卡片的形式概括内容。

2.4网络探索

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就是网络探索的目的所在。教师可通过对概念的介绍和演示,启发学生开始独立分析。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提示,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逐步提升。在开始探索时,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可以相对多些,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减少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索的过程。

2.5网络合作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交流、协商,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深化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把握住,灵活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关键点做成可支持认知活动发生、深化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互动与交流,看到诸多不同的思路和理解。学生要评判和反思别人和自己的看法,学会相互帮助、赞赏与接纳,学会理解、聆听他人想法,学会对自己见解的梳理和表达。通过互相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学生洞察新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要想社会性互相作用能够对学生活动行程促进,每个学生都应对团体的合作和沟通活动中进行参与。在网络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生生合作、师生沟通、人机对话等方式理解和解答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建构出新的知识。

2.6网络测评

为了激励高分段的学生,鼓励低分数段的学生,可以以四个层次来划分考试题。达标级作为第一层,设计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提高级为第二层,在达标级的前提下,将变式练习增加。优胜级为第三层,将涉及新旧知识关联的综合层次练习与学习增加。欣赏级为第四层,可将随堂作为的评析与相关高考试题解析与答案提供出来。

3、设计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课件教学

教师、网络和学生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自主學习模式要素。网络信息是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它课件,自主学习网络课件优势独特。例如:网络课件的质量、数量、类型等。

3.1教学目标的明确

设计课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课件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对教学环境、教学用途、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提出确切的要求。

3.2分析教学对象、选择煤体元素

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模式、认知阶段等是学习特征,分析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学习经历、关心学习课题的程度等,这是为了有效设计课件。视频、动画、声音、图像、图形、文本等都属于媒体元素。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抽象程度根据媒体元素的不同而不同。在对网络课件进行设计时,选择与设计媒体元素,根据各类媒体元素的特征和分析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结束语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教学前提,对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建出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身心特征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体现出语文课教学的人文性和基础工具性,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建国.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2]楚明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0(2).

[3]黑瑞琴.多媒体在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8).

篇5: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3

1.12.0

李清照《声声慢》中统领全词举止、景物、心情的一句是()您答对了

 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c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四个叠字渲染了愁情,对后面的感情的抒发起到了统领的作用。1.22.0

《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您答对了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 此种真有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心远”的第二层,在物我浑化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1.32.0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所评的词人是()您答对了

 a 苏轼

 b 陆游

 c 范仲淹

 d 辛弃疾

此话出于《四库全书总目要》。1.42.0

《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情景交融方式是()您答对了

 a 自然天成

 b 融情入景

 c 移情于景

 d 因情造景 通过景物与感情在形态性质上的相似性来启发感情,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1.52.0

《八声甘州》中关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词语是()您答对了

 a 残照当楼

 b 红衰翠减

 c 登高临远

 d 妆楼顒望

上片写登高之景,下片写临远思归之情,承上启下之词是“登高临远”。1.62.0

下列《鹧鸪天》中的事物,含有琴瑟知音典故意义的是()您答对了

 a 梧桐半死

 b 鸳鸯失伴

 c 草露易晞

 d 挑灯补衣 缘于枚乘《七发》中典故,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是典故也是比喻抒情。1.72.0

下列诗作,最具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是()您答对了

 a 《一句话》

 b 《再别康桥》

 c 《雨巷》

 d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雨巷》中编织出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1.82.0

《八声甘州》下片的心理活动特点是()您答对了

 a 先想自己,再想对方

 b 先想对方,再想自己

 c 由己及彼,由彼及己

 d 话分两头,双管齐下 下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像由己之思彼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凄苦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1.92.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借用的诗句是南朝宗悫的()您答对了

 a 驾长车行万里路

 b 乘长风破万里浪

 c 展翼飞万里高空

 d 挂云帆驰万里航程 考核借典故抒情。1.102.0

《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抒情

 b 借举止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比喻抒情 用梨花带雨比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1.112.0

体现罗敷‘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情节是()您答对了

 a 盛装采桑

 b 观者失态

 c 坚拒“共载”

 d 极夸“夫婿”

罗敷用有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倒居心叵测的太守,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1.122.0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要抒情手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抒情

 b 借事抒情

 c 借比喻抒情

 d 借典故抒情 首联融情入景,颔联象征寓意,颈联移情于景,尾联融情入景。1.132.0

《早雁》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主要情感内容是()您答对了

 a 谴责

 b 讽喻

 c 喟叹

 d 宽慰

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1.142.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您答对了

 a 新月诗

 b 朦胧诗

 c 九叶诗

 d 后朦胧诗 苏婷在80年代被称为朦胧派诗人。1.152.0

《再别康桥》中章节整齐、句式匀称所体现的是()您答对了

 a 诗歌的意象美

 b 诗歌的情感美

 c 诗歌的建筑美

 d 诗歌的音乐美

意象美指画面,建筑美指结构,音乐美指节奏韵律。1.162.0

在《我愿是一条急流》的五组对应比喻意象中,与“常青藤‘相对应的比喻意象是()您答对了

 a 急流

 b 荒林

 c 废墟

 d 小草棚 此题考核对裴多菲作品内容的熟悉,见于课文第三段。1.172.0

“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物抒情

 b 借举止抒情

 c 借比喻抒情

 d 因情造景

“登”“捐”:都是动作举止抒情。1.182.0

用“雕栏玉砌”来指称南唐宫殿,这种修辞手法是()您答对了

 a 比喻

 b 比拟

 c 夸张

 d 借代 注意借代是指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它不直接说事物名称而另外换个名称。1.192.0

下列诗歌,抒写‘可望难即’情景的是()您答对了

 a 《蒹葭》

 b 《湘夫人》

 c 《陌上桑》

 d 《饮酒》

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都能在《蒹葭》中找到回应。1.202.0

《一句话》所表达的基本感情是()您答对了

 a 对黑暗中国的憎恶

 b 对民众革命的信心

 c 对理想中国的向往

 d 对祖国的深厚热爱 此题考核诗歌主题。1.212.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您答错了

 a 抒情方法多样

 b 建筑美

 c 意象运用

 d 音乐美 1.222.0

《八声甘州》下片的抒情着眼点是()您答对了

 a 自然景物

 b 社会事件

 c 举止行为

 d 心理活动

下片主要是抒写临远思归之情。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1.232.0

《雨巷》的写作背景是()您答对了

 a 五四运动高潮时

 b 五四运动低潮时

 c 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

 d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时

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陷入了痛苦与彷徨之中。1.242.0

《声声慢》中词人自喻的意向是()您答对了

 a 梧桐

 b 晚风

 c 黄花

 d 过雁 1.252.0 《我愿是一条急流》这首诗中,主要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物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举止抒情

 d 借象征抒情

在这首诗中,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青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这些比喻抒发了炙热的爱情。1.262.0

《再别康桥》中章节整齐、句式匀称所体现的是()您答对了

 a 诗歌的意象美

 b 诗歌的情感美

 c 诗歌的建筑美

 d 诗歌的音乐美 1.272.0 《鹧鸪天》中的诗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抒情方式是()您答对了

 a 借典故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景抒情 1.282.0

《八声甘州》上片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典故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景抒情 1.292.0

《声声慢》是李清照哪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您答对了  a 早期

 b 前期

 c 后期

 d 中期 1.302.0

下列诗词最具中国古典意境美的是()您答对了

 a 《一句话》

 b 《雨巷》

 c 《再别康桥》

 d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多选题

2.14.0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之“秋“的多层寓意有()您答对了  a 自然景物之秋

 b 仕途受阻之秋

 c 人生遭际之秋

 d 年老多病之秋

 e 国家多难之秋 考核对主旨的理解。2.24.0

下列词作,属于“慢词“的有()您答对了

 a 李煜《虞美人》

 b 柳永《八声甘州》

 c 贺铸《鹧鸪天》

 d 李清照《声声慢》

 e 辛弃疾《摸鱼儿》

柳永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李清照和辛弃疾是继承者。2.34.0

《雨巷》的象征意象有()您答对了

 a 雨巷

 b 丁香姑娘

 c 颓圮的篱墙

 d 雨的衰曲

 e 独自彷徨

《雨巷》是运用的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2.44.0

《湘夫人》中的情景交融方式有()您答对了

 a 自然天成

 b 融情入景

 c 移情于景

 d 因情造景

 e 以景托情

考核对借景抒情中情景交融方式的理解把握。2.54.0

《饮酒(其五)》所体现的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有()您答对了

 a 忘世:舍弃功名利禄

 b 忘我:陶醉于大自然

 c 采菊:追求高风亮节

 d 见南山:希冀长命百岁

 e 忘言:听凭直觉感悟 这是“心远”的三层内涵。2.64.0

《蒹葭》的情感内容有()您答对了

 a 真诚向往

 b 执着追求

 c 失望情绪

 d 惆怅心理

 e 义愤填膺

此诗涵容世间各种人生境遇。2.74.0

《陌上桑》中,运用铺陈手法的地方有()您答对了

 a 采桑的器具

 b 华丽的服饰

 c 观者的失态

 d 使君的丑行

 e 夫婿的高贵 考核对铺陈手法的理解。2.84.0

《再别康桥》中,诗人抒发、渲染情感的载体有()您答对了

 a 垂柳艳影

 b 青荇柔波

 c 榆潭彩虹

 d 篙船星辉

 e 夏虫笙箫

这几个画面组成诗情画意意象美要求掌握。2.94.0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主要说法有()您答对了

 a 象征说

 b 讽喻说

 c 爱情说  d 双重主题说

 e 叙事说 2.104.0

《虞美人》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您答对了

 a 比喻

 b 比拟

 c 借代

 d 设问

 e 夸张

篇6:小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巴林左旗小学语文四班的学员吕淑丽,现任教于林东实验小学。在网络培训的日子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归于电脑前,我每天流连其中。一个个专题学过来,生怕漏掉些许的精华,写评论努力做到客观而实在。我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评论数,参与在线研讨,下面和大家交流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很享受网络培训带给我的幸福。在日复一日的细琐工作中,还有机会坐下来聆听他人的教诲,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彼此间真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教学资源,进而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教学行为,这就是工作的幸福。

其次多交流才能常进步。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在研修中把自己的心得,研修日志记录下来,让别人读,他人有了自己的收获;我给别人评论,回复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每一次交流都是学习和进步,交流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第三、重实践和反思。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每一期每一模块的学习要反复地听,并记录要点,结合我校现在开展的“小组互助式”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能以启发性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以充满激情的声音去引----------------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领学生踏上热爱母语的快乐旅程。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语文这个百科之母去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人。总之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的同时,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感谢这次心灵交流的沙龙——远程研修!

篇7: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芙蓉区育才学校朱爱朝

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帮助理解课文。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写了日出的壮观景象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海上日出本来是一种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呢?这就得了解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如《热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简介》、《巴金自传》之《文学生活五十年》……他们明白了,那太阳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热血沸腾,使他胸中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与海上日出的景观、祖国的命运三者融为一体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伟大的奇观”了。这样,学生既进行了课外阅读,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增加知识储备。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学生了解到,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的植被,出现了地陷。他们了解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产速度,1后我们将无石油可采。他们了解到,人们破坏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们把工业废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鱼虾死亡,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一切,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学完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写了对全校少先队员的建议书:建议大家分类丢垃圾;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摘花,不踩草;不吃口香糖……有的学生编了有关环保的手抄报。有的学生写了保护地球的宣传语:“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有的学生写下了读后感:美丽的湖泊正在不断萎缩,道道水波,好像在诉说它深深地悲哀;水草丰美的草场正在不断恶化,这里已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令人心醉的美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保护好眼前的一山一水,多留下一片森林和绿地,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一点空间吧。 如果没有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没有增加学生知识的储量,学生能有如此深的触动吗?又如学完《赤壁之战》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读对赤壁之战的分析,有的学生读关于周瑜、曹操的评价,兴趣盎然。

篇8:略论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一、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加强预习环节的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 预习课文则是起始环节。现在电子计算机已走入千家万户, 不少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这无疑为他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熟悉课文背景知识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 预习环节成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鉴于小学生知识面不够广, 且上网查找信息能力有限, 难以比较全面地查到相关资料, 教师课前也要进行查找, 并在备课时制作课件, 比如详细介绍圆明园历史沿革和收藏文物情况的文字资料, 体现其建筑特点的图片以及再现当年该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电影资料。然后将此课件放入校园网, 供学生查阅。这样, 多数学生通过计算机查找信息, 课前基本了解了课文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 便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就再也不必花费时间专门去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 而着重去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事先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学起来比较轻松, 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与教师配合, 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发挥网络教室信息交互功能,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网络教室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 为教师和学生方便地进行教学和因特网浏览提供一体化、系列化的学校计算机房和教室的联合体。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西沙群岛景物的课文, 其中有一段描述了该群岛的海里生长着品种繁多的鱼类, 而且数量丰富。由于小学生知识面有限, 对课文中的一些描写句, 如“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等, 没有感性认识, 似乎不大好理解。对此, 以往教师多采用图片加上文字说明来帮助学生理解, 这种形式比较呆板, 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这些描写。当鼠标滑到上述那些语句时, 荧屏出现一只小手, 说明这里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影音文件, 引起学生的注意, 随后教师轻轻点击一下鼠标, 荧屏上立刻就会显现西沙群岛各种各样的鱼在海底欢快地畅游的画面。于是, 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对课文中的描写句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在网络环境教学中, 学生可以运用网络交互技术,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一目了然, 并积极思考, 方便、快捷地予以应答, 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互相启发, 自由交流, 教师也可以相机辅导。这种自由表达和交流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心理顾忌, 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 表真情, 最能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 进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掌握网络课件灵活性的特点, 实现课堂练习多样性, 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练习,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 达到巩固学习成果、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 通过这一环节,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以往的课堂练习, 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让一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或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练习, 然后再抽取少数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这就不能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练习效果不理想。

现在通过网络教室中的“自由论坛”和“答疑室”, 不仅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而且学生彼此之间也能相互交流、探讨, 大大地提高了练习的质量,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作文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室同样表现出其优越性。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资料输入学生机供学生们参考。学生一边写作, 一边查询教师提供的资料, 然后各取所需, 充实自己作文的内容, 于是写作文变成了一项十分有趣的“游戏”, 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总之,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建新的语文教学方式, 对于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提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因此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应该成为我国小学语文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陈岑)

上一篇:咏寒松诗,咏寒松诗范云,咏寒松诗的意思,咏寒松诗赏析下一篇:随笔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