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2024-05-08

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共14篇)

篇1: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掌握有关技术,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本校校园网整体结构,熟悉网络设备的规格、型号、构造、性能及网络系统软件、辅助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常识,做好校园网线路、网络硬件及软件的检测、维护、保养及日常运行情况记录。

3.不断学习和更新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校园网管理能力,随时了解常用网络硬件和网络辅助应用软件的发展动态,及时向学校领导提出更新、增添网络设备、辅助应用软件等有关建议。

4.认真做好各类资料及软件的记录、整理和分类保存工作,定期对各类软件进行杀毒和备份工作。

5.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为学校现代化管理和辅助教学服务。

6.做好校园网络设备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掌握用电、防火、防盗等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经常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7.网管教师在调入调出网管中心工作时,要及时办理设备、账目、档案等交接手续实物进行清点,做到账目清楚,帐物相符,以保证网管中心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处

河北省中小学网管中心管理制度

1.网管中心是校园网运行、控制、管理的中心,是保障校园网正常运行、集中放置校园网核心设备之重地,非网管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2.要保持良好的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不准在网管中心吸烟、饮食、喧哗。严禁在网管室内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腐蚀性物品、强磁场物品、放射性物品。

3.要定期做好软件备份和计算机病毒检查处理,任何外来软件必须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4.网管中心要装置调温、调湿、稳压、防火、防盗等设备,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5.网管中心要建立完整、规范的校园网设备运行情况档案及网络设备帐目,认真做好各项资料(软件)的记录、分类和妥善保存工作。

6.网管中心内设备均属专用设备,一律不许外借和挪做它用。对违反规定者要追究责任。

7.要建立日常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做好防火、防盗等防范措施,严防出现恶性事故。

8.网管中心工作人员调入调出时,要及时做好有关网络设备运行情况档案资料、室内设备清点和账目交接手续。

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处

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

一、学校多媒体教室排课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列入课程安排表。排课表一经确定,上课教师不得擅自更改。若任课教师需临时使用多媒体教室,可提前两天直接向教务处提出申请,由教务处个别安排。

二、任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前需进行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培训,微机室负责进行个别培训。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

三、任课教师要注意保护好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经许可,任课教师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课程无关的其它应用程序,避免系统出错。教师若要安装软件,需提前一周向微机室提出申请,同时提供软件安装程序。所装软件以一个学期或一个使用阶段为单位进行清理。任课教师装载电子教案时,只限装载在两周内上课所需要电子教案(要求在上课前两天装载好),装载新的教案时要及时删除旧的教案,全部课程结束时,要及时删除自己的教案,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如出现软件或硬件故障要及时通知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并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处理。

五、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并做好使用和维护记录。

六、学生对号入座,不得私自调换座位。上课时,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不得到处走动,不准大声喧哗、打闹,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八、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不乱扔碎纸、杂物,下课时及时打扫卫生。

九、任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应将所有设备关断电源,将所用设备恢复原位,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并向管理员做好移交工作。

十、管理人员每日两次检查电源、门窗,做好防水、防火和防盗等安全防护工作。

篇2: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1、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2、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学习本职工作相关知识、技能。

3、经领导批准,制定、实施虚拟网络、IP地址划分策略。

4、负责解决学校校园网用户使用网络的疑难问题。

5、维护、管理网络设备;安装、维护服务器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

6、维护数据安全,实施数据备份。

7、维护网络安全,监视网络运行状态,保持校园网络安全、稳定。

8、填写巡视记录、网络检修记录、故障报修记录。

9、结合校园网络实际,提出网络结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改进措施。

10、维护工作场所秩序,防火、防盗、防漏水。

篇3: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一、调查的形式、内容及方式

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师素质各个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对每个被调查者都认真进行了解说, 给予了充分的时间, 被调查者均认真如实地完成了问卷内容。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的第一个方面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认识情况。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分类很多, 国外的分类包括学科内容、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等, 国内的分类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等。我们主要根据英语教育专业的传统分类和实用性, 将专业知识分为英语语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两个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情况, 把专业技能分为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教学技能。这样的分类主要是便于调查, 一来它符合英语教育专业传统的分类, 二来多数教师能够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下面就是统计后的数据。

对于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而言, 同专业知识相比, 专业技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专业知识类的选择为零, 专业技能的选择为100%。这有点出人意外, 我们估计, 这可能同我们所选择的调查面偏小有关。但是, 这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的总体认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够用”的认识倾向。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 专业技能在英语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而在专业技能中, 不是传统的语言技能, 相反而是教学技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们认为, 在他们的日常教学中, 最常用、最有效果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

对于新担任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有18.4%的人认为教育理论知识也很重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的理论对还没有掌握教学技能、教学水平还需要提高的新教师来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与这些教师在大学阶段中教学法课程对其理论方面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表中英语语言知识一栏, 没有教师认为重要。这同传统观念相比, 教师的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同上面统计相关的另一项对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技能情况的统计。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好或很好, 在差和较差栏没有选择, 这说明,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水平完全能够胜任教学。由于目前对于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讨论很多, 对于教学过程中究竟具备多少语言知识比较合适, 争论很大。因此, 我们专门设置了“多于必要”一栏。统计结果表示有62.3%的人认为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超出了必须的范围。从这点来看,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还是令人满意的。问题出在语言技能方面。有更多的人, 占34.2%, 认为有些语言技能没有必要掌握。这点同我们平时同这些教师的交谈中也可以了解到。实际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职前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各级各类的语言水平测试所达到的语言应用能力, 由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践和练习很少, 这些知识技能也往往会退化。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教师的英语词汇量大大减少, 有些语法规则生疏, 听力降低, 口语语速减慢等。当然, 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分析, 知识、技能的学习绝不仅仅为了适用, 还有一个熏陶和习惯养成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52.5%的人认为他们的口语能力较好, 这同近年来各个高校比较重视口语教学有关。但后面的统计却触目惊心, 认为听、说、读、写差和较差的加起来比例非常高, 其中最低的口语也有47.5%, 阅读和写作更是超过了63.6%。最差的是听力, 68.9%的人认为差和较差。这同表2的统计似乎有矛盾。表2的统计中有一项选择是“多于必要”, 这是一个参照, 也就是说, 从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适用性的角度进行考虑,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多于必要”。但是, 如果以其他情况作为参照, 比如说同真正掌握英语、操本族语的人比较, 则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不甚理想。

最后, 我们把英语专业技能里面的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以期找到那些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最常用、最必须的教学技能。 (见表4)

教学技能涵盖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 同时又是由教师既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表4中, 教师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按比例依次为激趣、操练、导入和课堂调控, 分别占答卷人数的90.9%、81.8%、81.8%和63.6%。将非常重要和重要两项加起来占100%的课堂教学技能有教法选择、教法演示、课堂调控、导入、激趣和操练。应该说, 教师所选择的这些项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教法选择、课堂调控、激趣、操练等都是教学模式中不可少的因素, 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掌握的技能。

有18.2%的教师认为, 回答和结束不太重要。这固然是因为这些技能属于传统的教学技能, 同时, 它们同前面提到的技能相比, 对整堂课的影响力有限。但并不是说这些技能就不重要, 仍然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它们很重要。课堂教学技能各有各的作用, 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 就能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让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英语常规教学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考试等等, 这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起码的。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 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 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外, 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英语策略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文化教育、使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从表5中我们看到, 在“制定计划”一栏中, 有62%人认为应该掌握;有55%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一技能;“英语备课”一栏中, 有71%人认为应该掌握;有60%人认为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教学评价”一栏中, 有62%人认为应该掌握;有55%人认为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思想品德情感文化教育”一栏中, 有78%人认为应该进一步发展;有58%人认为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发掘课文潜在的思想品德情感因素, 结合实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既是教学者, 又是教育工作者, 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看成是班主任的工作。在课堂英语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品德教育, 使其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学习动力, 以利于提高思想素质。

另外, 在“策略教学”一栏中, 有70%人认为应该掌握;有53%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 有42%人认为毕业生欠缺“策略教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懂得如何有策略地开展自己的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教师掌握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多媒体”一栏中, 有68%人认为他们应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技巧, 有65%人认为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此项技能技巧。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 我们目前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常规教学技能, 但是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并完善。

三、结论

篇4: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综合教育技术培训 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5日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关随后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建设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通过对我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调查,教育技术培训需求量特别大,培训任务紧迫,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显著,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受工作和生活的制约。所以探索

适合于我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一、集中辅导培训模式

主要的培训方式就是以县级进修学校为依托,对参训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教师依据受训教师个体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通过系统和持续的集中辅导,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个体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指导教师对教师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进而针对不同学习目标,实施相应教学方法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指导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完成受训教师从记忆到理解,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这种培训的优势在于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系统、详细的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能,并且有针对性的强化自己的弱势,尤其对于技术的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与教师和学友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参训教师

的工学矛盾不易解决,而且培训任务重,资源短缺,培训时间有限等,不适宜搞大规模培训。

二、校本培训模式。

采用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有其弊端,仅仅依靠进修学校也不可能在3年内对教师进行一一培训的。可以考虑对中小学绝大部分教师以校本培训模式为主体来完成此次培训。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几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即“一条主线,两方面指导思想,三种学习形式,四个关键点”。一条主线指的是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受训教师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两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指突出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受训教师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四个方面的关键点分别是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以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这些要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在培训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网络培训模式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大规模的参加培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工学矛盾。大部分一线教师,承担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对于担任毕业班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时间尤为紧张。探索一种建立在学科教师自主参与基础上的

培训模式迫在眉捷。于是“以在线培训为主,面对面培训为辅”的网络培训模式应运而生,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和青睐。它将克服培训需求量大而培训资源短缺、培训内容多而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形式单一的缺点,使培训规范化、科学化,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培训模式,在教育观念上,为受训者建立引领式和自主式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将以通信者、合作者、信息制造者和发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再只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在学习方法上,将真正做到内容核心模式和沟通核心模式的有力结合。

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主讲教师针对在线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个阶段,参训教师自主网上学习,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作业的提交,主讲教师根据参训教师的网上学习情况进行评

价。第三个阶段集中交流总结,针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完成整个培训任务。

四、基于项目管理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实质上是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理念。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而言,培训质量的保障不仅仅依赖于教学的开展,更大程度上和培训中科学的管理和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在具体开展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将培训分成三个阶段,即项目初始化和计划阶段、项目执行和实施阶段以及项目完成阶段。在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组建子项目小组,制定子项目方案。根据对受训学员的分析,在原有的培训会务组和技术组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辅导组。与此同时子项目小组成员责任落实到人,制定详细的项目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规划。

在第二阶段,会务组负责培训资料发放、学员基本情况调查、开学典礼准备、考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教学辅导组负责调动学员组内讨论、检查作业、答疑等教学辅助性工作。技术支持组负责培训平台的安装与维护、学员机器的杀毒、机房的统一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各小组成员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完成工作日志的撰写,将一些突出的问题拿出来供整个项目组讨论,制定第二天的具体应对方案。对于培训教师而言,要求他们集体备课,并提前一天就具体细节和三个小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

在项目完成阶段,小组每位成员提交一份工作小结,其中记录各自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效果评价。接着由小组负责人归纳总结,制定出新的项目方案交与项目负责人。

教育技术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才能有利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向更深、更广方面推进,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在教育部整体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素质整体提高,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爱玲,王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柯清超 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2。

[3]严增凯 借鉴校本培训模式 推进教育技术培训,《中国教育报》,2006.7。

[4]王永平 参与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5:网管岗位职责

一、网络部分

1、负责公司网络机房内交换机、服务器及网络主要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安全运行;

2、负责公司网络终端设备、终端外设和网络线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障信息畅通;

3、负责网络内相关设备用户的设置及用户的开户、撤消、权限等管理;

4、负责服务器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并定期进行相关数据的备份;

5、协助领导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

6、负责公司办公系统的管理;

7、负责公司所有行政电话的维修、维护等工作;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会议室管理

1、负责公司一切接待、会议、活动等需要网络、音响部分的工作;

2、负责公司会议室音响的调试、放音、维护等工作;

3、如有需要,负责公司电脑类、数码类等设备的选型工作;

4、负责公司所有接收器的安装、维修、维护等工作;

5、负责公司LED大屏幕的维护、维修、内容更改的工作;

6、每日按时开关会议室,及时登记并安排会议室使用,会后简单整理,保持会场清洁;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快递仓库管理

1、对配送商品按照配送单及时登记核对,发现问题按规定反馈,要求寄件人改正;

2、根据收件信息及时和收件人联系,联系时必须使用规范用语;

3、按照业务流程,准确、及时把收件包裹送达,指导收件人签收相关资料并及时取回;

4、每日整理快递相关业务单据、资料,每周汇总呈递给上级;

5、收集收寄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保持记录并积极反馈;

6、定期进行业务和安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篇6:行政网管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内部局域网络维护;

2.负责小型机、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管理,以及网络平台的运行监控和维护;3.负责病毒的查杀,维护网络系统安全,处理网络及计算机故障; 4.负责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进行域名、后台数据、邮箱管理; 5.负责办公设备、网络设备、电话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维护;公司电脑软硬件的采购;

6.负责公司OA系统、考勤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7.负责公司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8.为公司员工提供IT技术支持和服务;

篇7:网吧网管岗位职责

2、定期对电影和游戏服务器进行重启,及时对游戏,电影MP3进行更新,以满足顾客的娱乐需求为上。

3、对顾客必须诚恳,有礼貌,并主动为顾客解决技术故障和非技术问题,并记录好每天所发生的机器软硬件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岗位设备坏时,如暂时修不好要及时填写维修单并挂上坏机牌。

5、确保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卫生清洁,保持耳机、键盘、鼠标、鼠标垫,座椅的清洁。

6、顾客走后要及时完成自己所负责区域的耳机、键盘、鼠标、鼠标垫,座椅正确归位。

7、做好巡场工作,监督工作区域客人上网情况,确保符合有关规定。

8、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能够胜任更高难度的任务。

篇8: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湖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1份, 其中有效问卷338份, 问卷回收率为94%,有效率为80.3%。调查对象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性别结构:女性教师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教师,比例为59.2%;学历结构: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在比例较小,仅占调查样本数的4.5%,而本科学历教师占被调查样本数的64.8%;职称结构:中级职称教师占被调查样本数的61.5%, 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为17.8%、11.5%;年龄结构:40岁以下教师占被调查样本数的一半以上, 比例为67.8%;学校类别:小学教师比例为41.1%,初中教师比例为58%。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本研究参照国内外网络生活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学教师特点,编制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调查内容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网络使用状况、上网动机与网络行为偏好、网络认知与态度等方面。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上网地点更加多元,但上网频率不高 、上网时长偏短

从教师的上网地点来看,教师上网地点与场景日趋丰富、多元,但绝大部分教师选择在家上网。调查数据显示( 见图1) ,在过去的一年里,82%的教师通常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在学校上网,占调查样本数的31.4%;而在“朋友、亲戚家”以及“ 网吧等公共场所”上网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4.5%、3.6%。

就中国网民上网地点而言 , 至2012年底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较上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比例为22.4%,下降了5.5个百分点; 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比例为15.7%、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 [1]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校园营销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地点集中在宿舍,比例高达91.4%,其次是家里,选择比例为40.5%,校外公共场所上网的选择比例最低。 [2]由此看来,和其他网民一样,教师的上网地点、上网场景更加丰富、多元,由传统公共场所、公共空间转向私人场所、私人空间。显然,教师上网地点、场景的变化是与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移动上网设备快速发展等密不可分的。

从教师上网工具与设备来看,使用台式电脑、手机上网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 但远低于学生使用比例。数据表明:55%的教师通过台式电脑上网,使用手机上网的教师比例为43.5%。使用笔记本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网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7.3%、20.1%( 如图2所示) 。

与中国其他网民相比,教师使用台式电脑、手机、笔记本上网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网民的使用比例。从其他网民使用情况来看,2013年1月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45.9%。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上半年的69.3%上升至74.5%。[3]从学生上网设备使用情况来讲,有研究表明:手机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工具, 其中有83.9%的学生主要使用手机上网, 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为79.1%,仅次于手机。[4]相比较而言,教师使用手机、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远低于学生的使用比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对新媒介、新事物的接受与认可程度,掌控能力往往要优于教师。

从教师上网时长来看,教师平均上网时长偏短。从图3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七成以上的教师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内, 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了1.8个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约为2.9小时。[5]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工作比较繁忙,闲暇时间不多。

2.教师的网络认知呈“ 碎 片化 ”面貌 ,网络生活矛盾心态依然存在

由于教师对互联网或网络本质及其作用的认知直接影响和制约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生存行为,因而深入分析教师对互联网的整体印象及其认知与感受,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教师网络行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是教师对互联网的整体印象主要集中在三个基本面向,即获取信息工具、休闲娱乐工具和场所、社会交往的工具, 并没有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加以认识与把握。调查结果显示:65.1%的教师认为互联网主要是“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其次,互联网是“休闲娱乐工具和渠道”“人际沟通与互动工具和渠道”的教师比例依次为60.1%、52.4%;47%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是“学习工具和渠道”;而将互联网的作用理解为“教学工具和平台”的教师比例为42%,视为“购物工具和渠道”的教师比例最低 ,占调查样本数的24.9%( 如图4所示) 。

在访谈中, 被访谈教师纷纷表达出各自看法,“互联网是休闲娱乐工具和场所”( A老师)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使生活更加美好”( B老师) “, 互联网是购物的场所、休闲娱乐工具和场所,淘宝买东西还是很不错的”( G老师) 。“互联网是一个休闲娱乐工具和场所、购物的场所,是一个大的信息平台”( H老师) 。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将互联网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现成的娱乐工具或信息资源,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用来批判性参与的新机遇、能够制造创造性内容的新机遇, 以及自己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二是中小学教师对网络生活“创价”与“代价”矛盾有着较高的认知度,且呈碎片化、多元化面貌,教师网络生活矛盾心态依然存在。我们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创价”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生存“代价”。那么,互联网究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调查发现,教师认为互联网带来的益处主要有“: 扩展信息渠道, 拓展了视野( 比例为53.6%) ”“提高了工作与生活效率( 比例为48.2%) ”“提高了工作生活技能 ( 如沟通能力)( 比例为43.8%) ”“激发了创造力 ( 比例为40.5%) ”“忘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 ( 比例为37.3%) ”“更有成就感 ( 比例为25.7%) ”“激发了参与意识 ( 比例为17.2%) “”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比例为11.2%) 等。

同时,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即根据互联网对教师工作生活带来的负面效益、造成困扰等方面考察了教师对互联网的消极体验与感受。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的不当使用给教师带来的生存代价或负面影响依次为 :“导致身 体健康问 题 ( 如电脑病) ”( 53.3%) 、“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负担加重 ”( 34%) 、“担心个人信息、账号被盗”( 32%) 、“担心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 25.7%) 、“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 24.6%) 、“担心不上网会落伍 ,被边缘化”( 23.4%) ,此外还涉 及到“增 加大脑负 荷 , 记忆力下 降”( 22.5%) 、“担心网络成瘾”( 19.5%) 、“担心网络犯罪( 如网络诈骗) ”( 16.3%) 、“妨碍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发展”( 9.8%) 等。

在访谈过程中, 教师们纷纷表示计算机和互联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反映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B老师如是说“: 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可以通过网络查到很多资料,如课后习题的补充,针对性的练习,比较好的教案、教学视频;和同学朋友交流现在大多都通过网络。也有消极影响,譬如:一切都想着网上有,不是很想动脑筋,遇到不懂不会的都会在网上寻找答案。”C老师坦言“: 过去一年, 对计算机的影响已经适应了,感觉没有计算机的日子不好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尽量用多媒体教学。”

此外,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对网络生活存在着矛盾、复杂心态。一方面,教师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下与线上的自如表达、娱乐和沟通, 从而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另一方面,教师对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乱象、网络风险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 再加上自己网络素养比较欠缺。如此一来,他们对互联网充满着期待,同时又被充满挑战或风险的现实所困扰, 使得他们在现实生存与网络生存之间徘徊。

3.教师上网动机与网络行为大体一致 ,但网络行为偏好明显、网络行为类型相对单一

在现实生活中, 上网动机是预测网络行为的重要指标,其动机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教师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和目的来看,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使用网络的动机主要是休闲娱乐,占调查样本数的50.9%;其次是网络教学与在线工作,比例为48.5%;而选择“网络培训与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消费”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34.3%、20.7%、17.8%。

网络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开展的行为活动。然而,由于人们的上网目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人们的网络行为类型复杂多样。霍华德等人将网络行为类型分为四种类型: 以兴趣和娱乐为主要取向的网络行为、以获取信息为主要取向的网络行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网络行为以及在线交易等。 [6]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15项网络活动作为选项,以此来判断教师主要的网络行为类型。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查找信息与资料”的教师比例最高,占调查样本数的66.6%。其次是“浏览信息”( 如新闻、天气、体育等) 、“观看视频、电影、听音乐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5.3%、42.6%。再次为“与同事、学生等进行交流、互动”( 27.5%) 、网络教学( 23.4%) 、“聊天、交友 ”( 21.6%) 、“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 ”( 21.9%) 。选择比例相对较低的教师网络行为是“网上购物或销售”( 16.9%) 、“玩游戏”( 16%) 、“制作、更新个人网页、博客”( 8.9%) 。而选择比例最低的是“网上金融”( 如网上炒股、网银业务)( 4.1%) 、“在BBS发帖、跟帖或回帖”( 4.1%) 。

通过教师网络行为与网络使用动机的比较分析, 不难发现教师上网动机与网络行为二者大体上趋于一致。此外,教师的网络行为偏好明显,网络行为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获取信息、兴趣娱乐两种类型为主,而通过网络进行网络交往、网络消费、网络学习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因而网络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并未成为教师的常态化生活。

三、对策与建议

1.全面认识网络生活价值 ,增强网络生活 认同感

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网络生活的崛起与发展显然离不开教师对网络生活的认可与接纳, 以及对网络生活性质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与把握。为此,首先要全面认识网络生活的价值。网络生活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存活动, 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它在彰显教师生存意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催生学校信息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同时,网络生活存在着“创价”与“代价”矛盾,在给教师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与生活悖论。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里,教师必须意识到风险与机遇同在、创价与代价并存,如若无视伴随着在线机遇的潜在风险都是不可取的。其次是增强教师网络生活认同感。网络生活认同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承认和接纳网络生活现象, 并将其融入自身生活体系的过程。教师对网络生活的认同与接纳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网络生活良性发展。为此,教师在观念上应对网络生活予以承认和接纳, 对网络生活本质及其特点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把握, 并及时对传统生活观念、价值观念进行调适与优化。最后,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之间的关系,确立与网络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存理念与生存观念,不断增强网络生存意识或虚拟生存意识、培养虚实共生的生存理念。

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切 实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网络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冲击与挑战,以及克服和超越网络生存的负面效应,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素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升教师网络生活质量的内源性力量与重要保证。一般而言,信息素养结构是一个整体,它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方面内容构成。 [7]其中,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认识、兴趣、动机、需求和理念,包括认识信息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明确自身对信息的独特需求,对信息的价值有敏感性和洞察力等。信息伦理是指信息活动中的人文操守,能自觉地运用信息解决个人、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自觉地遵循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规等。信息能力是利用信息工具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加工处理以及生成创新新信息的能力。为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形式与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在我们看来,积极、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有助于教师网络生活的有序开展, 并为教师网络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为此,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进程。二是加强网络制度与规范建设,为教师网络生存实践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控制网络生存代价。在建立网络生活风险与代价防控机制时, 需要从网络生活的运行特点和代价发生的机制中寻求解决方案, 从而为教师网络生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采用自编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调查问卷,以湖北省338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教师上网动机、网络行为偏好、网络使用情况、网络认识与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揭示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生活,调查

参考文献

[1][3][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2014-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39.htm

[2][4]黄升民,丁俊杰.2012IMI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86.67.

[6]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

篇9: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关键词】区域 中小学网管员 现状调研 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尤其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下,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学校网管员的职业技能标准与培训要求受其新兴职业的影响而尚未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临海市中小学网管员为研究对象,对网管员队伍的现状展开调研和分析,探究网管员队伍建设中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临海市中小学网管员队伍现状调研

(一)网管员队伍现状调研过程及内容

临海市中小学网管员队伍现状的调研活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走访法,调研对象是全体中小学网管员,涉及10所高中、36所初中和68所小学共114名网管员。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过程中走访了32名网管员,通过和他们谈话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调研内容主要有:网管员个人信息、福利待遇、工作职能以及个人发展情况。本次调查共在114所学校发放114份调查问卷,共回收110份,合格率达约97%。笔者把调查问卷整理完毕后,又选择部分学校进行了走访,共走访对象39人。走访内容主要有:第一,对网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二,网管员的个人发展情况;第三,网管员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第四,如何提高网管员的工作效率等内容。经过这次调查问卷活动,笔者基本了解了本区域内中小学网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二)调查问卷结果

本区域共有专业网管员5名,兼职网管员69名。小学网管员每校一名兼职网管员,中学共有5名专业网管员。性别结构:男性网管员占74%,女性网管员占26%。年龄结构:年轻教师(30岁以下)占19%,中青年教师(30~40岁)占56%,中年教师(40岁以上)占25%,整体结构略呈橄榄形结构。

第一,学历调查

在68所小学的68名网管员中,网络管理毕业的人数为零,在小学还没有网络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为34名,约占50%,其他专业的教师为35名,约占50%。由此可见,小学网管员的学历并不适合岗位要求,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在中学5名专业网管员中,网络管理毕业的人数为2名,占40%,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为3名,占60%。在其他41所中学41名兼职网管员中,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为36名,约占88%,其他专业的教师为5名,约占12%。由此可见,中学网管员如果进行专业知识再学习活动,仍然能够较好地开展日常工作。

第二,个人专业技术职务调查

在小学网管员队伍中,小高职称5名,约占7%,小一职称54名,约占78%,小二职称10名,约占15%。在中学网管员队伍中,中高职称2名,占4%,中一职称29人,占63%,中二职称15名,约占33%。中小学网管员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第三,在岗培训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得知:大约76%的网管员都在接受不同形式的在岗培训,对于他们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且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在岗培训活动对于他们能力提升有帮助。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在网管管理方面的内容偏少,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差,他们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网管员独木难成林

在中小学,目前每校只有一名专业或兼职的网管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网管员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解决,他们对此都不满意,且有孤掌难鸣之感,情绪非常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现状不仅导致网管员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而且也不利于网管员的再学习和再发展,良性成长环境难以形成。

(二)网管员职业认同感低

正规化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网管员日常工作内容的错位,导致大部分网管员工作没有积极性,职业倦怠感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低,难以高效率地进行日常工作,造成了应付心理的产生。

(三)网管员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在网管员队伍中,真正网管专业毕业的教师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大部分是计算机教学专业的教师充当网管角色,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网管员不合格,需要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培训。这种现状在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情况不容乐观。

三、思考与策略

(一)互动型发展模式

虽然网管员的主体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但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可以发挥他们善于学习和交流的特长,实现个人的成长。作为学校的计算机精英,他们可以通过创建网络平台,构建各校教师专业技术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互动型学习活动。

(二)比武式评价方式

为激发网管员自我发展意识,教育局可以搭建平台组织同一级学校进行网管知识大比武,以比武结果作为网管员个人工作绩效的一部分,并在评价机制中占重要内容,促进网管员爱岗敬业、积极学习,实现个人科学发展。

(三)合作式学习

网管员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小,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单兵作战”的不利局面。不同学校的网管员可以通过网络结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效果更好。然后,再与其他学校的网管员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和学习,在合作中形成集体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篇10:网管中心岗位职责

一、负责人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业务主管部门关于传输网的运行维护、安全质量管理和资源管理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落实各项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制定主管工作的计划、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工作流程等。

2.全面负责本部门的维护管理工作,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各项技术规范,组织并监督实施计划,保证网络监控正常。3.组织建立健全网络中设备和电路维护的必备资料,加强督促对各种资料的管理和更新。

4.掌握、分析、研究DWDM、传输、接入网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设备、电路质量,对其他部门提出的电路质量问题应密切配合及时处理。

5.发生险情、灾情及重大故障时,必须到现场,迅速组织处理,尽快恢复影响行车通信,并立即向上一级报告,事后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推广故障处理经验,组织制定网络优化方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电路的利用率。

7.有计划地安排本部门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8.负责提出本部门网管及设备的改造、更新计划,报上级审批;9.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各项任务。

10.负责下属车间对口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为下属传输网维护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对难以解决的重大障碍和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处理。

二、网管中心工程师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业务主管部门关于传输网的运行、安全质量管理和资

源管理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落实各项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2.健全网络中设备和电路维护的必备资料,完成对各种资料的管理

和更新。

3.及时监测网络中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质量等情况,分析研究监测

数据,对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

4.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完成计表,并达到指标要求。

5.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遵守网管机房管理规定,未经批准不做

超越职责范围的操作。

6.定期完成网管数据备份工作。

7.负责编制分工内的传输网的应急保障技术预案,当发生通信故障

和阻断时,参与组织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8.负责下属车间对口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值班人员职责:

1.贯彻、执行业务主管部门关于网管中心传输网管的运行、安全质

量管理和资源管理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落实各项

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2.健全网络中设备和电路维护的必备资料,完成对各种资料的管理

和更新。

3.及时监测网络中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质量等情况。4.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完成计表,并达到指标要求。5.负责编制分工内的传输网的应急保障技术预案,当发生通信故障和阻断时,参与组织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6.接受上级传输网管和调度的日常生产、故障处理及业务疏通组织等的指挥,协助上级传输网管和调度指挥故障抢修及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

7.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遵守网管机房管理规定,未经批准不做

篇11:学校网管员岗位职责

2.网络服务器系统安全及校内网络安全管理。负责服务器操作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定期升级防病毒、防黑客入侵、不良网站过滤等软件,定期更改超级管理员密码,确保服务器系统安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检测、制止等措施,防止校内网络及联网的计算机进行违法或违规的活动。

3.网络用户建立、权限管理及IP地址管理。负责全校教师在县教育信息中心网站和学校网站的用户注册、权限分配等管理。及时调整因工作调动等变化的用户增删等管理。负责本校入网计算机IP地址的申请、发配、登记和管理等工作。

4.校园网站建设及信息管理。参与协助规划学校校园网工作。直接负责网站页面设计、制作、更新、维护等网站建设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网站功能升级;每天检查校园网站运行正常情况,检查是否受到攻右,检査网站上是否有不健康、反动、违法等不良信息,做好检查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向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分管主任汇报,并及时进行处理;及时审核本校通讯员、教师或学生发布的学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班级活动等新闻报道、教案论文、师生作品、最新公告、网站留言等信息,并做好记录和数据汇总工作。

5.网络信息资料存C及备份管理。定期整理网站信息资料数据库,做好数据的备份与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工作。

篇12:行政网管岗位职责说明书

2、办公相关设备的维护和处理;

3、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

4、协助公司相关系统的日常维护;

5、公司日常会议、活动和业务支持;

篇13:河北省中小学网管教师岗位职责

一、落实一个纲领,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

在校本研究中,我们坚持尊重规律、注重长效、长短结合、彰显特色的原则,深入教研组大走访、大调研,与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形成校本教研共同愿景的前提下,学校制定出台了《宜昌市李家湖小学校本研究行动纲要》,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总体目标,具体方法、任务和要求,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科室、各教研组,进一步确立了校本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相继出台了校本研究首席制、责任追究制、绩效考核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落实,件件有成效”。并与市区教研室建立了校本研究共建关系,形成了教师———教研组———学校———市区教学研究室“四级”研究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异课同构”“一课同研”循环教学研究活动,使校本研究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了校本研究的大教育研究环境,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

二、创新两大组织,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竞争与合作的平台

在校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创新两大组织机构,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可喜局面。一是撤销教研组,成立校本教研公社,实现教师高度自治。校本教研公社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等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自由组合成备课小组、说课小组、评价小组等多个生产小组,各自负责履行不同的职责,完成不同的经营任务。并积极推行队长负责制,各生产队在生产队队长的具体领导下,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究,生产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产品。积极推行教研绩效公分制、项目考核制、学期末绩效兑现制,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公社一次一评,一次一记,一次一公开等多种形式将每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为学校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教研公社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社员的研究热情,因为一个社员挣得的公分越多,生产队的效益就越好,展示自我的机会就越多,公分成为评价一个社员和生产队的一项指标,受到了各个生产队和社员的高度重视,实现了学研一体化,学习自由化,教研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发展集体化。

二是成立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关注青年教师幸福成长为重点的“新叶”社团组织,他们自定章程、自主管理、自主研究、自主发展,通过青年教师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比武、教学研究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之风、研修之风,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我们创设了“青年教师之家”,从家庭生活、恋爱婚姻、学习工作、身心健康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命历程。通过对话、聊天、家访等方式,表达学校对他们的信任关怀和重视,青年教师深深感到社团犹如家庭般的温馨、犹如家长般的信任、犹如恋人般的魅力、犹如朋友般的轻松,他们有话跟组织讲、有事向组织说、有问题找组织解决,有发展需求依靠组织进步,使学校成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乐园。

三、构建三大文化,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

一是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经历。课堂教学文化的建立,使校本研究从形式走向内涵发展,备、教、批、改、辅不再是常规工作的简单落实,而成为教师主动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幸福的最大关照,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合格+风格”,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课堂调整、教育机制、教学智慧的条件下,创新方法,形成各自不同风格,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在校内或区内都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进行了两个专项研究,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探索乐教和乐教互动发展机制,营造教学相长的氛围,把乐教乐学有机统一起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课堂绽放出人性光芒。教师乐教的成功,带来学生的乐学,学生的乐学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创新乐教;我们组建三个教学沙龙,即语文、数学教学沙龙和综合教学沙龙,联合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通过讲座式、茶座式、教学欣赏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文化的研讨,做到专人担纲,定期活动、定期总结、定期考核;我们开展四大检查评比,即课前准备检查评比、课中教学实况检查评比、课后作业批改检查评比、课堂教学效果检查评比,通过每周常规检查,每天专班巡视,每月结果反馈,推动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效果的检查评比上,我们除了常规性的课堂学习抽测,作业展评外,还进行了同年级、同学科不同班的教师交互教学,检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的热情。

二是着力构建校本研究文化,提高教师的研究实力。我们创设校本研究空间,即创设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创设激发自信表现的心理环境和平等互利的和谐氛围,创设参与交流探索的时间空间,创设自主活动,有体验性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开展育人研究,充分体现在校本研究中,对教师主体的尊重;我们完善五大校本研究机制,即同伴互助机制、行政与教研组联动机制、学科带头人引领机制、骨干教师结对机制、过程与结果考核机制,保证校本研究的有效机制;我们构筑学校与区内学校结成研究同盟平台、定期举行区域校本研究平台、好方法展示平台、经验推广平台、省校本研究平台等五个校本教研推进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仅一年来我们推广经验10多条,推介新法5个,推出新人8人,在国家级、省市级主流媒体和专业杂志上刊发各类教育教学文章700多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是着力构建教学行为文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落实五项常规工作,使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1.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通过群体广泛学习、优秀精品集中赏析、撰写体会文章评优、读书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2.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通过小组内赛、学科单赛、全校总决赛等赛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3.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四个层面双带活动,即省骨干教师带动市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带动区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双方根据自己的理念和研究爱好,进行人本化的双向互选,签订协议,年终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经常化的教学反思,学校定期对教学反思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提出了人人反思,课课反思的具体要求,推荐反思精品刊发在报刊和省校本研究网上;5.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发展性评价观,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评估考核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我们开展四大主题活动,促进教师校本研究不断深入。1.实施旨在谋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益年主题活动,学校制定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举行了备课大家谈、新教材现场解读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考核活动,参加参与率和达标率达100%;2.开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学生学习质量检验主题活动,对学生实施学期末考试制,学习障碍学生跟踪辅导制,后进学生心理疏导制,学情分析报告制,建立起学情档案,同时对其他年级举行“口算比赛”“英语单词听写竞赛”“百字无错听写竞赛”、优秀作业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检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师生欢迎;3.开展旨在凝聚青年教师的社团主题活动,先后举办了“校本教研精品赏析”“理论学习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检测”“教育博客展示评比系列活动,使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建设中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中坚力量;4.抓好旨在提高团队学习力的主题展示活动,我们以省市区组织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为契机,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社团为骨干的校本教研成果竞赛评比活动,提出了一人一特点,一组一特色,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成果展示要求,通过组内展示、现场会、全校成果推介量化评分考核等方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收效显著,多名教师在全国教学竞赛省级说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四、拓展四大渠道,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发展的一种待遇

一是拓展服务环节,建立资源收集、物资购买、后勤保障一条龙服务体系,优先满足校本教研的需求;

二是拓展帮扶对象,通过师徒结对、教学同盟、社团活动等三大渠道,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互帮互学和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拓展培训任务,根据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延长培训时间,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

四是拓展行政职能,在业务学习、思想引领、教学服务、生活关照、关系协调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功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五、构建五大机制,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激励

一是覆盖机制。教学研究涵盖所有学科,全员参与,不漏一门学科,不缺一个教师,实现校本研究参与率100%;

二是帮扶机制。对新教师确定专人引路,对青年教师实施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对骨干教师提供优先出彩机会,对教育名家提供最好的培训与服务,促使全校教师走上共同研究、共同发展之路;

三是反馈机制。实行比教研,比教学,一周一查,一周一评,一周一反馈,让各教研生产小队及时了解校本研究发展态势,收集校本研究情报,调整校本研究策略,做出最快速的反应,使校本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四是宣传机制。通过各种会议和媒体倾力宣传校本研究的先进经验,舆论导向正确,形成了浓厚的校本研究氛围,激励和引导大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竞赛活动;

五是激励机制。校本研究结果与教师考核挂钩,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对后进实行诫勉谈话和绩效工资降级处理,促使每一位教师高度重视校本研究过程和结果。

六、搭建六大平台,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进步的阶梯

一是引导平台,通过文件学习、经验介绍、勉励谈话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观念,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校本教研活动的热情,为校本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学习平台,通过课前培训、理论讲座、专业书籍介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开展校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是探究平台,通过同课异构、师德结对、结伴同行等多种方式,加大课内比教学研究的力度,让教师在不断的研究中共同成长;

四是引领平台,通过课件制作集中演示、骨干教师示范课、专家讲学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换思想,让每一节课上得更精彩;

五是交流平台,通过教学设计介绍、好方法推广、课后反思、比教学阶段性成果反馈等多种形式,推广在校本研究活动中探索出的好方法、好经验,共享研究丰硕成果;

六是服务平台,通过成立校本研究服务专班,开展专项协调督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优先解决校本研究中的经费、物资等问题,为顺利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

七、推出十大活动,让校本研究成为教师发展的大舞台

一是“五比五看”人人争先创优。即比学习,看知识的更新与积累,争当终身学习人;比技能,看教学基本功和技艺,争当教学能人;比课堂,看教学效率,争当课堂改革带头人;比研究,看校本教研成果,争当教学研究潮人;比育人,看爱心与责任,争当爱岗敬业的有心人;

二是教学全开放,“三课”活动作引领,校长带领行政一班人走进教室看课听课,开展互学互助;

三是邀请学生家长走进课堂与自己的孩子同桌学习,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四是聘请一批“课内比教学”教学观察员、活动评论员、社会联络员,通过听、看、问、评等多种形式,感受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校本研究的新局面;

五是学习当标兵研究创先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新叶”社团在“课内比教学”主题活动的重要作用,推出了学习、教研、教学“三自三主三比三看三前”等社团活动,使他们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主力军;

六是资深教师传技,年轻教师践行。通过学校推介,教师双向选择,主管部门审定,签订双边发展目标责任书等形式,确立教学同行关系,开展教学研究、理论学习、方法探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兴学习之风,大兴教研之风,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是比教学外延扩大,外延研究味正浓。着力培养教师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推出了QQ对话、师徒同行、教研组议课等多种平台,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进步,使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八是晾晒档案资料,展示工作绩效。通过看资料比齐全,读材料比质量,看质量比态度,并将晾晒评比结果进行公示,对优秀者进行表彰,树立了典型,表彰了先进;

九是坚持“七清”“八好”评教评学法。统一标准,科学评价,既有课中的量化评分,又有课后的集体诊断。公正地对每一节课进行了认真评价,保证了评课质量;

篇14: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现状与建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逐步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当前,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岗位要求、岗位招聘、岗位薪酬、岗位培训等方面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管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绩效。

岗位是组织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任何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应该是基于岗位的管理。通常,岗位管理的含义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从广义上来看,岗位管理是以“岗位”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人事管理过程或流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薪酬、岗位培训、岗位退出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或环节。在狭义上,岗位管理是对“岗位”本身的管理。这一环节发生在岗位竞聘之前,包括岗位的设定原则,岗位结构的比例关系设计,岗位的调查、分析、归级、确定,以及制定岗位规范等内容。从我国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来看,教师岗位管理已经不仅是教师岗位的设置,还包括岗位的聘用、考核等。这种广义上的界定是把岗位管理当作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流程来看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学校组织中的运用。

本文中所指的岗位管理取广义的概念,即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是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类别、级别和数量,并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根据岗位要求选拔、聘用适合的教师,对教师在岗任职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其薪酬、奖惩去留、培训开发的依据。具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包括了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岗位薪酬、岗位退出等内容。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现状

1.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成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着手中小学教师岗位制度改革。二十余年的教师岗位制度改革对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1)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序列,初步形成了岗位的基本框架。我国已经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专业晋级的方向,逐步加强对教师岗位设置的管理。首先,1986年下发的《中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序列的基本框架,明确小学教师职务设置: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中学教师职务设置: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中学三级教师;其次,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聘用、岗位管理的实施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其中高中教师岗位设3个等级,对应初中教师岗位共划分为9个等级,小学教师岗位按6个等级划分,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等级相对应。并制定了各个等级的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标准,具体政策由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主管部门来确定。该《通知》直接使用了岗位的概念,取消了以前将教师岗位与职务等同的规定,将我国教师岗位管理正式纳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轨道。

(2)制定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基本把住了教师入口关。首先,在1986年颁发的《中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中,就已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进行规定。《教育法》和《教师法》中也对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提出要求;其次,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再次对教师任职资格进行了说明,并从2001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今,中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在优化教师结构、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行教师岗位的“评”与“聘”分离,基本形成教师“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传统的教师岗位序列(职务)的管理采取的是评聘合一、以评代聘,造成教师职务的终身制,即所谓的“能上不能下”。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采取了教师岗位序列(职务)的“评”和“聘”的分离,即根据学校的岗位(职务)比例和教师的实际能力聘任教师,可以“高评低聘”,基本形成“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

(4)注重教师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全面掀起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潮。随着教育从基本普及向内涵提高的转变,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提高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一大重点。《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政策文件,均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了规定,并把教师的职后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开展,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实施了教师“百千万”继续教育工程、园丁工程,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名师工程教育,在全国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潮。

2.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师岗位等级设置还处在雏形阶段,具体的操作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知》只是对学校的岗位类别的比例、岗位的等级和结构比例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是如何结合地区实际和学校实际进行操作,如不同等级的评定标准、评定程序,以及特设岗位的设置和聘用办法等大量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摸索。

(2)中小学教师岗位要求过低,导致教师门槛易进。首先,从学历上来看,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规定的“高中教师要求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则是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已经与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在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三级师范已经向两级师范过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的今天,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另外,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中,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仅仅限于对学历的要求,其资格证书考试也仅限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文化考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水平未作考核,这无疑也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教师的岗位联系不紧密,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差强人意。教师工作所需要面对的是丰富的学生个体,更多地需要边实践边反思,不断生成教育智慧,通过提高教的能力来提高学生学的效果。然而,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规模继续教育工程,还是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大多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工作实际和自我发展需求。这些大规模的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在普及教育新理念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力上效果欠佳。

(4)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教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提高。岗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岗位的设置、说明、招聘、考核、薪酬、培训、退出等流程。各个流程之间是相互衔接、互为因果的。其中,岗位设置决定了招聘的数量和人力成本的总量,岗位说明是招聘、考核的基础,岗位考核是薪酬、培训和退出的依据。但是,从我国关于教师岗位管理的各级文件以及实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如在教师招聘中与其签订的合同中对其岗位职责和内容的要求不够明确;教师考核往往不以其履行既定的岗位职责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师培训中,较少地对教师提高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等。

(5)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欠佳,导致政策效果难以保证。当前有关教师岗位管理的法规政策,都对教师岗位的任职资格、聘用办法、岗位设置等作出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不依法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农村地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不少学校选择以低成本招聘“代课教师”的办法。这些代课教师在学历、专业水平上难以得到保证;又如在不少学校,教师聘用制基本等同于“走形式”,缺乏聘用的程序、标准和相应的管理。

加强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建议

根据上述对问题的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岗位管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探索教师岗位管理的实施办法,强化依法治教。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规定岗位总量,通过科学公正的程序审批特设岗位等;其次,各个学校要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制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具体包括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酬福利、工作条件、任职期限、晋升机会等,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避免因人设岗现象。

2.提高教师岗位要求和就业门槛。首先,结合国际发展情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要有所提高。中学教师原则上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求专科以上学历,进一步鼓励在职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这在当前的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2008年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已接近66%,拥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占47%;其次,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进行学科区分,并根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水平层次,建立起教师资格的等级制度。同时,不允许高一级资格证书在低一级学校中的使用。在资格证书考试中,除了学历等硬性规定外,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和测评。

3.规范岗位招聘程序。首先,由学校公布岗位空缺,以及空缺岗位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其次,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招聘办法。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岗位要求,申请竞聘,参加招聘;最后,学校根据申请人和岗位的匹配度,挑选聘用合格或优秀者到相应的岗位上。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契约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如岗位名称、工作职责、工作条件、薪酬标准、任职期限、解聘说明、违约责任等,实现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变”。

4.实施岗位薪酬改革。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上系统地讲到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四个机制。其中一个就是“建立以爱岗敬业和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教师收入分配机制,教师的收入分配水平是国家定的,但是怎么分配,怎么用分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学校层面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的今天,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5.完善岗位考核制度。首先,考核教师岗位业绩的第一衡量要素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程度。具体的方法有目标管理评价、学生增值评价等。由于学生的发展的学校影响因素较多,在岗位考核中,还需要考虑每个岗位人员对团队能力提升的贡献;其次,学校岗位考核要与教职工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相一致,要通过考核找出教师的优势和弱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再次,教职工的岗位绩效考核要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和计划相结合;此外,教职工岗位考核要体现普遍性和适应性。不同的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既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物,又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岗位特点。如学校可根据教师实际,制定有区别的考核办法(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周期),在考核周期方面,对资深教师以学年为单位进行考核,对新教师则可缩短考核周期以更好地通过考核实现指导的作用。

6.提高岗位培训效果。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转向教师个体,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围绕教师的岗位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首先,在培训计划上,学校要协助教师根据岗位考核结果、个人岗位胜任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岗位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目标等来共同设计。同时,计划也要包括学校应该给予配套的培训支持,如经费、时间、资源等因素;其次,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要根据教师已经明确的培训目标来展开。如对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教师,可开展备课、说课、上课、命题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师徒制、观摩名师课堂等;对于学生管理欠缺的教师,可加强其学生心理、沟通技巧(包括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形式可采取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角色扮演等形式;对于需要反思、总结并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教师而言,他所需要的培训内容将包括先进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包括文本自学、专家讲座、课题研修等等;在培训效果的考核上,学校要采取发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教师制定的培训目标来展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教师的个人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还要组织教师当事人等对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是否履行相应的职责进行评估。

上一篇:学生会机构设置及职能简介下一篇:学生垃圾分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