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2024-04-23

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通用11篇)

篇1: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技校实习学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Almierose920

为加强我校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使意外伤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应急预案、工作机制和应急保障系统,落实各项措施。

我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XXX、XXX、XXX、XXX、各班班主任

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我校在籍学生在完成相关基础和专业课程,考核达到合格要求后,经学生提出申请、家长同意、学校推荐、企业面试的应聘程序,可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与下厂实习学生签订双方《实习协议书》、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双方的《实习协议书》,形成三方管理,保障实习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机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实习期间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

3、加强教育,预防为主。在学生下厂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下厂前的安全培训与教育,介绍学生拟实习岗位的性质,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学校除为在籍的实习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意外伤害等相关保险外,须根据实习单位及其岗位性质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按国家相关规定购买实习学生安全责任险。学生实习期间,由学校就业办公室加强对实习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外出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意外伤害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并要求企业和实习学生在学生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时,及时向学校报告。

4、职责分明,共同协作。实习单位按照《实习协议书》约定的相应职责,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实习单位应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职责,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学校就业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要求实习单位加强对实习学生上岗前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要求实习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法规,负责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负责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与监护,预防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要求实习单位不得安排实习学生从事《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规定》禁忌从事的危害性劳动,保证不安排实习内容以外的危险工作。

二、应急工作(救援)

1、当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时,由学生本人或在身边的同学、实习单位的同事立即向所在实习企业的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告事故情况。

2、企业接到报告后,按企业应急程序和就近原则,以最快速度把受伤学生送往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救治,保留事故现场及相关票据,并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案,口头说明学生受伤过程及伤势情况。

3、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上报学校事故应急领导(可先口头后书面),按照领导指令和分工要求,立即赶往医院或现场协助学生实习单位开展学生救助和办理相关后续工作,并随时保持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联系。

4、根据事故情况及时通知学生科、教务科、班主任及家长。

三、事后工作

1、根据学生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通知和接待实习学生家长。

2、联系、协调家长和实习单位进行会谈、沟通,达成一致,签订《事故处理协议书》。《协议书》要写清协议双方的身份,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事发时间、地点,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双方签名等。

3、协助完成经济补偿工作。家长受到补偿,无论金额大小均要出具收条。

4、协助完成保险理赔等相关事宜。向保险公司提供下列材料:入院证明、学生病历本、用药清单、医药费发票原件和复印件、出院证明、事故简要经过。

5、当学生家长与实习单位不能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时,从中进行调解。调解无效时,申请司法机关介入。

6、按学校学生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善后工作,不留后遗症。

篇2: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为妥善处置在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全校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及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其它相关法律以及学校有关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以对全校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确保学生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能够迅速调动各方面力量,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抢险救助,严防次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将意外伤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二、适用范围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指学生在求学期间因打架斗殴致伤或致死、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自杀、突发疾病猝死、交通事故致伤或致死、溺水死亡或其它意外致伤、致死事故。

三、处置原则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置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

四、组织机构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由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负责事故的处理、指挥、调度。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工部(处)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宣传部、教务处、团委、校医院负责人,各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和校学生会主席组成。各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和协调工作。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处置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学生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五、事故处置程序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立即启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小组开始进入工作并采取适当的处置程序。

(一)意外伤害事故处置前期工作程序

1.发生伤害事故的学生或发现者要立即与医院急救中心联系(120),紧急呼救或送医院抢救学生,并及时与校医院联系,校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救护处理工作。

2.发现者根据学生的伤情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抢救的同时,向校园“110”以及受伤学生所在系辅导员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报告。受伤学生所在系应在最短时间内向学校领导、处置办公室报告。系领导、处置办公室成员和校领导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核实案发初步情况,在发案2小时内向省、市有关部门报告。

3.保卫处迅速赶到发案现场,进行现场警戒,设立保护区,防止再次发生意外。

4.保卫处对相关当事人进行询问,收集有关证据,确定案情性质,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联合展开调查。若发生死亡事故应当详细了解学生死亡原因及抢救过程。

5.由受伤学生所在系通知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并由受伤学生所在系负责接待到校的家属,确需住宿的尽量安排家属在校外住宿,以免在校内发生其它冲突。

要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安抚工作。

(二)意外伤害事故处置中期工作程序

1.在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处置小组办公室(包括所在系的领导)代表校方与学生家属协调,处理善后工作。所有接待、调查、处理以及各种要求应记录备案。

2.伤亡原因、现场勘查、抢救过程、调查结论、事故责任应由公安机关宣布。

3.有关伤害事故处置经过、结论等相关事宜,一律由处置小组办公室统一上报并对外发布。

4.学生处和校医院协助学生家属与有关保险机构联系,由保险机构根据学生的投保项目、责任和有关规定认定保险赔偿。

5.伤害事故发生后,宣传部、团委加强对校园网和广播、校刊的管理,正确引导舆论,以免引发其它意外事件的发生。

6.校外媒体的接待一律由宣传部负责。

(三)善后处理工作

1.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与善后处理工作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确定。

2.学校对学生的伤害事故负有一定责任的,且当事双方同意协商解决的,可根据责任大小,适当予以经济赔偿,其中包括由受伤学生所在系承担接待家属的费用、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或处理死亡学生丧葬事项所需的费用。

3.学校对学生的伤害事故没有责任的,但当事者家庭确实存在经济困难,学校、受伤学生所在系从关爱出发,对受伤学生家属给予适当的补助。对特殊困难者可以通过发起捐款等爱心活动给予帮助。

4.赔偿、补助数额及学校、受伤学生所在系承担的份额由学校研究决定,由财务处负责一并支付。

5.如果受伤学生及家属不愿意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受伤学生、家属或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提出不合理要求,以致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六、其它

1.本预案所称的学生,是指全日制在校普通生。在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参照本预案处理。

2.在甘州区以外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因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由活动主管部门牵头,参照以上处置程序进行处理,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3.本预案由学生处负责解释。

4.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篇3: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预就业”实习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状况

“预就业”实习制度虽然具有各种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在“预就业”实习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操作技能生疏, 某些学校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缺少基本的安全教育和指导, 导致学生在“预就业”实习过程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也成为高职院校组织实习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

现阶段对“预就业”实习期间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及法律依据

对学生“预就业”实习目前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规范, 没有处理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的明确依据, 更没有对实习学生人身权益进行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相反, 在现行法规或司法解释中, 对实习学生人身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些间接规定却比较多。首先,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实习学生或者“预就业”实习学生被认定不具备劳动者的条件。既然不是劳动者, 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的时候就无法像普通劳动者那样申请工伤认定, 致使很多学生无法得到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 就把在校学生排除在劳动关系之外。其次, 各省、市出台的关于工伤方面的规定也把大学生实习排除在外, 如吉林省的《关于处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就认为, 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期间遭受事故伤害不属于工伤。再次, 地方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出台了不利于学生意外伤害保护的规定, 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保障监察、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六条规定:“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的, 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的对象。”这些法规、解释对“预就业”实习学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实习学生的意外伤害如果不能被认定为工伤的话, 只能按照一般民事侵权进行处理, 那么只要劳动者对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 自己就要承担相应责任。而“预就业”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 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学生技能不过关、经验不足造成的, 一旦把“预就业”实习学生排除在工伤认定之外, 则意味着学生要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将对学生十分不利, 也十分不公。反之, 意外伤害事故一旦被认定为工伤, 则不管学生有无过错, 即使学生违规操作, 学生也可以得到全额的赔偿, 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享有的保护一样。正由于这些不利的规定、解释, 在司法实践中, 实习中受意外伤害的学生维权艰难。据调查, 在实习过程中受到过不同程度伤害的学生, 最终决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 仅占13.9%, 而86.1%都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1) 因此, 现阶段对“预就业”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依据及司法实践都不能令人满意。各界也广泛呼吁要加强对实习学生人身权益的保护。

“预就业”实习学生人身权益保护与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

保护“预就业”实习学生的人身权益, 有效预防及处理意外伤害事故, 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立法我国应尽快制定大学生“预就业”实习条例, 通过专门立法来规范“预就业”实习活动, 如规定最低报酬标准、意外伤害赔偿、教育培训等各项内容。在“预就业”实习单独立法之前,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 由教育部出台规章, 扩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适用范围, 明确学生“预就业”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事故参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处理。这种方法较容易操作, 但在实践中较难得到司法部门的支持, 有可能流于形式。第二, 由教育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或司法部门协商, 请求出台相关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以扩大《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鉴于“预就业”实习的特殊性, 学生实习时间较长, 至少半年甚至接近一年, 学生完全与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一样工作, 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 从事实习单位的生产业务, 已经与一般劳动者无异, 建议明确“预就业”实习的学生可以适用《劳动合同法》。这种方法需要多部门进行协调, 程序较为复杂, 但效果会比较好, 有利于实施。当然, 从长远看, 随着“预就业”实习人数越来越多, 对学生实习进行专门立法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立法部门应当顺应潮流, 尽早出台相关法规, 保护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对实习期间学生人身意外伤害提供法律保护。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管理, 提供政策支持首先,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高职学生“预就业”实习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包括“预就业”实习教学计划安排、用人单位选择、实习过程指导、实习考核、实习安全防护、实习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在内的“预就业”实习管理体系。其次, 主管部门应为高职学生的“预就业”实习提供政策支持, 如为实习学生设立意外伤害保险, 让学生在“预就业”实习过程中享有意外伤害保险的保护, 如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享有工伤保险保护一样, 平等地尊重生命和健康。我国的部分地区, 如武汉 (2) 、青岛 (3) 等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 强制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起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制度, 保障实习学生的人身权益。

高职院校提高法律意识, 保障学生及学校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应当在以下环节注意保障“预就业”实习学生的权益。第一, 学校、实习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应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在法律对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准。因此, 学校应当与用人单位在实习协议中明确意外伤害责任分担原则。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仅对实习学生非因自身过错, 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伤害负责, 这与用人单位对正式劳动者承担的法定义务有天壤之别。如前文所述, 工伤认定不考虑劳动者自身过错, 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而实习学生却要对自身的主观过错负责, 这将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因为大多数情况, 造成意外伤害的学生自身也有过错, 一旦签订了这样的实习协议, 用人单位很容易免责。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法律意识不强, 再加上现阶段寻找“预就业”实习单位时所处的弱势地位, 往往被迫接受这样的条款, 致使学生权益受到损害。鉴于学生在“预就业”实习期间主要由用人单位管理, 建议高职院校在订立“预就业”实习协议时应当把握责任分担的底线, 一定要主张“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发生的意外伤害由用人单位负责”。第二, 一旦发生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学校应当通过法律途径处理, 充分阐述学生“预就业”实习的特点, 争取在司法实践中取得法院的支持, 判令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责任。在司法实践中, 已有判例把实习阶段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 发生的意外伤害认定为工伤, (4) 从而充分保障了学生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应完善“预就业”实习管理, 建立规范的“预就业”实习制度首先, 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 全面负责和协调实习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加强实习管理的制度建设, 如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档案制度、建立实习管理教师巡回检查制度等;其次, 学校应当建立用人单位评估体系, 从用人单位的资本状况、人事管理制度、企业信用、生产安全等多方面对用人单位进行评估, 选择规范的单位安排学生“预就业”实习。

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及安全教育减少意外伤害事故需要切实加强岗前安全知识培训,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这是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共同责任。就学校而言, 首先要建立一个持续而又系统的学生安全教育计划并坚持实施, 对于特殊设备与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实习环境, 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安全教育内容。其次, 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 学校应详细说明实习要求和纪律, 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规定, 避免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带来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危险。对用人单位而言, 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 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 并根据需要推荐和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为学生实习提供安全的实习条件和环境。

学生自身提高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学生应当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听从指挥, 服从管理, 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实习生应自觉接受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 提高安全生产技能, 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从根本上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 随着“预就业”实习制度的大范围实施, 对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迫切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为了构建和谐的实习关系, 有关部门应当履行职责, 尽快制定相关的实习法规;高职院校要加强“预就业”实习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提高法律意识;用人单位应履行社会责任, 为“预就业”实习学生提供应有的人身保护。当然, 要从根本上减少意外伤害事故, 还有赖于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预就业”实习学生多给予人文关怀, 妥善处理“预就业”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 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预就业”实习期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 由于缺少法律依据, 往往导致学生人身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只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妥善处理实习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

关键词:高职学生,“预就业”实习,意外伤害事故

注释

1 卢国伟, 常佰军:《大学生实习打工受伤遭遇维权尴尬》, 《工人日报》2008年9月15日 (第6版)

2 邹永宁:《武汉中职生实习有意外伤害保险》,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9日 (第2版)

3 《青岛实习生将有意外伤害保险》, 见青岛开发区人才网http://www.qkhr.com/news/news.asp?id=5716

篇4: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一、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法律定性现状

大专院校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受到意外伤害,引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的情形越来越多。但目前在法律上对此类纠纷定性为何种法律关系却没有定论。我们先来看看相关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

[案例一] 2006年11月2日,安徽某大学学生张某在永康某塑料制品公司实习期间,右手手指被机器轧伤。张某在要求该公司支付其各项费用3.2万元遭拒后,于2007年底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劳动部门认为张某受伤时属在校学生,与塑料制品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此案不属于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张某不服,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即“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认为实习生应包含在“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内,并以此作为案件定性依据,最终通过调解由厂方一次性补偿张某1.5万元。

[案例二] 2006年10月,江苏某药科大学学生王某在常州药业下属某制药厂毕业实习时,误启动了混合机,造成左手食指、中指及第二掌骨被切除,治疗费用103934.67元由制药厂垫付。2007年5月,制药厂正式录用王某,一年后,将其辞退,同时要求王某出具借款近一万元医药费的借条。王某向常州市行政审批中心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但因不符合工伤赔偿的规定,审批中心不予受理。2008年8月,王某在镇江京口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审理认为三方在这一案件中均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之后判决由常州药业赔偿王某103934.67元,药科大学承担连带责任。常州药业不服,提出上诉,经二审法院调解,三方达成调解协议,即由常州药业赔偿70000元,药科大学赔偿33934.67元。

将法院对以上两则个案的审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法院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宽泛条款认定张某为工伤,其实质就是肯定了全日制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属于劳动关系;而在后一则案例中,王某不被认定为工伤,一、二审法院均依据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解,其实质就是否定了全日制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劳动关系。

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法律关系分析

从以上司法判例不难看出,此类案件的确存在定性、归责不一的情形。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定性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关系?

我们来看看“顶岗实习”“劳动者”等概念及相关法律规定。

“实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1] “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它是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环境下采用由师傅(企业技术人员)带徒弟(学生)顶岗工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就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2]学生顶岗实习属于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其过程同样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学校的关系属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学生从学校毕业,这也就意味着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仍属在校学生,这一主体性质并未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而有丝毫改变;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学生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虽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为实习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劳动,但那也只是进行实际学习的一种必需手段。因此,学生顶岗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属实践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经验和技能,更好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

关于“劳动者”。在我国,作为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3]。是否属于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来判断,我国法律在劳动者资格认定方面有如下规定:首先,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年龄条件,即年满16周岁,从这个层面上看,自然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年龄下限,是不可能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其次,作为劳动者还应具有劳动能力。对于这一能力要求,大专院校学生一般都能具备。

那么,顶岗实习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的身份呢?要定性这一问题,不能孤立地仅从“劳动者资格认定”的方面去考虑,而应当从劳动关系的法律层面去把握。“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及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4]劳动关系是由当事人双方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建立的,双方当事人各自有平等的相互协商的权利;但“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劳动者则必须听从用人单位的指挥,把劳动力的支配权交给用人单位,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 [5]与此同时,“劳动者劳动的过程即劳动力的消耗过程与劳动者的人身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劳动关系毫无疑问地具有人身性,是一种人身关系”[6];“从现实的经济意义上来说,劳动者将劳动力的支配权交给用人单位是为了换取生活资料,用人单位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而予以其对等的给付,从而显示出劳动关系的财产性。”[7]劳动关系的这一特征表明,劳动者对用人单位不仅仅是服从,而且还具有依附性。因此,“劳动者的许多正常需要也应当依靠用人单位来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从事实际劳动,既是劳动者行使劳动权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及其家人赖以生存的保障。”[8]我们知道,在校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不是以实习劳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实习单位也没有为实习生付出的劳动支付报酬的意思,有的实习单位会在实习中发给实习生一定数额的费用,但是这种费用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补偿性的报酬(应定性为生活补助)而不是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工资。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虽然要服从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但是对实习单位并不具有依附性。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在身份认定上实习生并不是劳动者。

既然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那么,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就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那么,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属何种法律关系呢?在案例二中,无论是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还是镇江京口区人民法院都没有简单地将此类案件牵强附会地定性为劳动法律关系,而是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定。笔者认为,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学校是教育管理关系,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以学生为关系人的实习合同关系,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一种以实习合同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承担的义务是公法意义上的义务而非私法意义上的义务,因此,学生与学校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单位无论是经由学校安排还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获得的,实习单位都应当与实习生所在学校而不应是与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合同,因为“实习合同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约定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9]。“在实习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是实习单位和学校,学生是作为关系人而非独立的合同当事人存在”[10]。“根据规定,实习合同应当明确实习期限、时间安排、双方的管理职责、津贴和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等”[11]。实习合同的签订是建立在学校与实习单位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的,它本身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民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

综上所述,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是劳动法保护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如果学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签有实习协议且协议中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赔偿问题有明确约定(约定不违背法律),可直接按照协议处理;如果双方没有签订实习协议或虽签有实习协议但仍无法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赔偿问题,则可按照民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即如果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因过错(如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没有指导老师进行学生实习过程的教育管理等)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应承担民事侵权法律责任;实习单位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因过错(如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未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将学生安排在不适合学生实习的岗位上、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造成学生伤害的,实习单位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如果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责任分担有约定的,双方可以按照约定分担责任,但该项约定不能构成任何一方责任的免除,实习生可以选择要求其中一方或者两方承担赔偿责任(该两种责任为连带责任);如果学生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亦应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管俊杰,杨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

[3][4][5][6][7]郭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篇5: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妥善处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钟祥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由政教处负责落实,由分管领导负责督办。

二、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刘明辉(分管副校长)

副组长:刘敏(政教主任)

组 员:当日值日领导、当日学校安全保安成员、当事学生班主任、当时任课教师(职工)及门卫。

三、学生校内伤害事故处理程序

任何在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均要求以“及时救助,妥善处理”为原则进行。相关上课教师或第一时间发现伤害事故的教职员工(第一知情者)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的学生。

(一)事发阶段的有关工作和注意事项

l、发现学生受伤,第一时间发现伤害事故的教师(第一知情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受伤学生送往镇卫生室诊断,并及时通知伤害学生班主任,伤害学生班主任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往医院接手处理。

2、伤害学生班主任知道情况后要立即通知相关学生家长。事故发生后,班主任及有关人员及时对受伤害学生送温暖、送关怀。事故严重的,要第一时间上报学校,不得隐瞒

3、调查取证。事故发生后,相关上课教师或第一时间发现伤害事故的教职员工协助班主任填写有关事故发生情况、学生受伤情况及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请在场的学生作好笔录(2人以上)。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报告交政教处备案。

(二)事故处理阶段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事故发生后,由校长召开有关成员商讨会,部署就学生伤害的处理办法。在适当之时学校会同受伤害学生家长或第三人进行妥善处理的商讨工作。

1、依法调解原则

根据学生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条款规定接待学生家长,注意不要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掌握合法,合理、合情、有情操作的分寸。

2、一次性解决原则

学生事故的善后处理做到一个事故一次解决,不留尾巴;不搞分段解决。如家长不同意可提醒家长依法起诉。

(三)事故处理结尾阶段的工作和注意事项

1、起草《协议书》。

《协议书》要写清协议双方的身份:学生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时间、地点;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方签名等内容。

2、给付补偿金。

不论金额大小,家长均要出具收条。

3、理赔。

班主任要督促学生家长提供平安保险需要的如下材料:

a、《协议书》复印件;b、学生开学办理的保险单;

c、学生病历卡复印件;

e、医药费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篇6: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副组长:王太国13094281271

成员:赵平信0719--7750070

王少友15327998119

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学校二楼会议室

2.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老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老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及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确保通信设备设施、信息网络畅通。

(4)、根据需要对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3.人员分工:

篇7: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一、校内学生意外伤害的原因

学生校内意外伤害包括学校集会、下课、放学上下楼梯拥挤、踩踏伤害;课间学生追跑、打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中不慎碰撞、摔伤;学校组织的集会、大型活动等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或者学校安全不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预计不足或不到位;学校场地、生活设施、体育器械、教学用品、用具等管理或使用不当等。

二、校内学生意外伤害预防办法

1、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

2、学校按照分工要求,与相关部门、班主任及各位教师、工勤人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3、定期对学校场地、房屋、围墙、设备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4、利用学校宣传阵地(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等)、晨会、班队会、班级板报等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教育、校内活动的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

5、落实师生值日制度。学校明天安排2名行政成员、4名教师、6名校值日生全天候值日;值日领导和老师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中午在校就餐,课间及午间每层楼均由一名教师值日巡察,学生集会、放学时,相应楼层值日人员到楼梯口值日,防止学生拥挤;放学时,行政成员到校门口值日,协助保安人员校门口安全。

6、落实校园保安制度。学校安排2名男教师负责校园保安工作,并24小时值班。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实行来人登记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外来人员校内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学生意外伤害应急处理程序

1、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现场老师或行政值日领导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应尽快救护受伤学生,需送医院立即送医院。

2、及时安排班主任通知受伤害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3、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知情人的笔录,(被调查人是未成年人,调查时要有监护人在场),调查人员应2名,记录的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诱导;记录用钢笔或水笔,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要有签名。

4、如属重大伤害事故,学校要及时启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要及时开展工作。

(1)、学校要尽快与受伤学生家长接触,通报情况,安抚好家长。(2)、学校要召开有关老师、学生会议,及时通报情况,稳定情绪,统一认识。

(3)、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要及时研究处理意见,确定对策,和各方面沟通。(4)、学校出面召开协调会,必要时请教育总支等相关领导、区保险公司一起参加协调。

四、关于事故报告:

1、校内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分一般安全事故、较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事故等;一般事故发生时,现场处置教师或行政值日人员应立即报告学校主管领导并及时处置;较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教师或领导应立即报告学校校长,校长根据事故伤害程度24小时内报告教育总支和保险公司;重大安全事(死人,群伤且伤情严重)故现场教师和行政人员立即报告校长,校长及时报告教育总支及上级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

2、报告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在事情还未了解清楚时可先打电话口头通报情况,待事情了解清楚后再书面报告。

3、书面报告中要写清楚当事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父母情况、及工作单位。另外要简洁地写清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及目前情况。

4、学校应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赔偿事宜。

五、事故处理原则及有关注意事项

1、依法调解原则:根据《中小学校学生事故处理条例》中的有关条款规定接待学生家长,注意不要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掌握合法、合理、合情、有情操作的分寸。

2、一次性解决原则:一件事故一次解决,不留尾巴,不搞分段解决,如家长不同意调解结果,可提醒家长通过司法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事故处理有关注意事项

(1)、较大事故或重大事故均要起草《协议书》。

《协议书》要写清协议双方的身份;学生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事发时间、地点、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方签名等内容。(2)、给付补偿金。不论金额大小,受害方家长均要出具收条。(3)、理赔。

不论是学生平安保险还是学校校园责任险,学生家长均有要根据要求提供相应材料。

六、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组成员名单 组长:胡剑均 副组长:刘勇

篇8: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一、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预防

1.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 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师生自我保护和救护的能力。

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 做到定期以各种集会、校园广播电视、黑板报、墙报和设立专门宣传窗、展览等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 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具有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预防和救护的能力。

2. 定期对体育活动场所和各种体育设施、器械进行检查, 为学生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

依据各类体育场所、设施的安全标准, 对所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定期进行全面、彻底的安全检查, 尤其是对一些大型体育器械, 如篮球架、足球门、单双杠、跳马、跳箱、攀爬器械等要做重点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 存在安装不当、使用过期、老化等安全隐患的设施和器械, 必须立即进行修理或者做报废处理。让学生远离危险设施, 绝对避免学生在危险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3. 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想素质, 有强烈的责任心。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在教师的指教下进行的, 伤害事故的发生与教师的责任感有直接关系。因此, 要求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在教学训练中做到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严格课堂纪律, 严密课的组织, 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制定安全措施切不可马马乎乎、掉以轻心。

4. 认真备课、上课, 全面分析与研究教材。

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练习手段及练习方法,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做到心中有数, 防患于未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技术性较强、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 在技术动作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同时要严格要求, 加强调控与监督。对于对抗激烈的项目教师要明确要求, 组织好学生, 适时掌控学生情绪, 防止因学生兴奋性过高而发生的意外。

5. 要充分重视准备活动,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非常的重要和必须的, 准备活动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损伤的发生, 因此, 在进行准备活动安排时,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运动水平、性别差异、身体状况、教学内容、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对于主要教学内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

6. 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不少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学生组织观念淡薄, 纪律性差, 自我约束能力低而造成的。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加强组织与领导, 对学生严格要求, 努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在练习一些具一定有安全隐患 (如铅球, 铁饼、标枪等) 的项目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相互监督机制, 相互观察, 相互监督, 相互提醒, 对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7. 要进一步加大学生身体检查的工作力度。

每学年进行一次体检,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认真填写健康卡。体育教师应熟知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对有问题学生做到适度安排。

8. 教育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端正练习态度。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 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之初和动作熟练掌握之后, 出现伤害事故的几率往往比较少, 而在动作基本掌握, 能勉强完成动作的阶段反而更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这往往是由于此时学生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心理而麻痹大意, 再加上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不够稳定, 还没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学生对于已经能完成的动作认为不过如此, 没什么, 小意思, 殊不知大意失荆州。因此, 老师应及时的教育和督促学生, 要小心谨慎, 不能麻痹大意。

二、建立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

在工作中, 我们要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要正视校园伤害事故, 即应该承认意外伤害事故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针对此, 学校应建立一套校园安全事故快速应对机制, 这对于及时科学处理安全事故, 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事故和经济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要建立一条快速、畅通的急救通道。

从第一目击者、第一抢救者到第一决策者, 必须形成快速的联系通道。通常学生是第一目击者、发现者, 发现意外的伤害事故应及时报告在现场的教师 (多数为体育教师) , 并应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如果事故较严重者, 应及时地向学校领导汇报, 力求尽快护送伤者到医院抢救, 决不能故意隐瞒, 推脱而延误病情。

2. 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以前, 学生如果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 对事故的责任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 因此, 呼吁各级立法部门尽快制定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法规, 对伤害事故类型、责任归属、处理程序及损害赔偿作出具体规定。清晰界定, 分清责任, 为伤害事故的合理处理提供法律依据。

3. 加大推行保险力度, 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

篇9: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关键词:顶岗实习;意外伤害;法律救济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职业院校也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各种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率亦逐年上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相关立法的倒退或是“避而嫌之”,使得此类伤害事故的法律救济困难而艰辛,给各方当事人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损失,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的深入落实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化。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概念和性质

按照上述有关文件精神,顶岗实习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二个学期进入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等用人单位参加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岗位,指派专人指导或辅助等形式对实习生进行帮助,实习生则通过实习过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根据实习岗位的职责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过程。由此可见,顶岗实习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它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打破了岗位属于原工作人员的界限,实习学生基本属于独立按要求完成所在工作岗位既定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换句话说,顶岗实习学生在其所在岗位上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作息要求等与原工作人员基本一致。

一般来说在具体操作中,能来某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会是不掌握所顶岗位必要技能的人,都会有基本适应所顶岗位的基础技术和操作能力。由于在顶岗过程中,原在岗职工退出这个岗位的具体操作,由新来之顶岗实习人员完全负责,原岗位人员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而不再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学校派往实习单位的学生一般并不是随机抽取或者是随意确定的。派驻某实习单位的学生基本是已经和实习单位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结束后绝大部分学生会继续留在顶岗单位进行就业而不是流失。这也是接收单位愿意让部分学生来顶岗实习提前进入工作角色,以便将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的初衷。

面对大学生求职时“没有工作经验难就业,而不能就业也就没有工作经验”的尴尬局面,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尤其是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选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都极其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新的实习方式已经获得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但是,在现有教育及法律制度下,学生实习(包括顶岗实习)仍然是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项具体内容,是学生在校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实习生身份严格意义上依然是学生。在校生顶岗实习虽然是相对独立地按要求完成所在工作岗位既定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但也不是以实习劳动作为自己谋生的基本手段,在工资及生活待遇上不可能与实习单位正式员工一样。顶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得服从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但是对实习单位并不具有完全的依附性,供其完成学业的学校仍然对其具有一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责与义务。这也是顶岗实习期间需要学校、学生与实习单位三方签订实习合同,约定三方主体在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期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原因。实习单位并没有单独与实习生签定劳动合同,因此,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也就没有形成形式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当然,如果在顶岗实习生已经基本完成学业、取得就业资格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与其签有书面劳动合同,则问题另当别论。)

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尽管学校和企业为了做到安全实习,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由于岗位性质、工作经验、注意程度等因素,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如果不在认识上尤其是制度上打破顶岗实习的学生不是劳动者的桎梏,那么工伤认定就不可能造福广大职业院校的莘莘学子,有关部门制定的顶岗实习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就不可能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现行法律框架下学生顶岗实习中人身意外伤害的救济渠道及其不足

我们知道,法律责任性质的界定是以相关法律关系的存在为逻辑条件的,而法律关系的建立又是以相应立法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立法,也就无所谓法律责任。根据原劳动部1996年制定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61条第1款之规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受伤害的处理,可以参照工伤保险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规定,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多数情况下可纳入工伤保险进行处理。但可惜的是,2003年4月2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取消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61条第1款关于实习生受到伤害参照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处理的规定,且对此没有作出任何相应的替代处理规则。2010年12月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仍未就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法律都排除在校大学生作为适用对象,因此直接造成顶岗实习大学生在实习单位发生意外事故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

按照现行法律制度设计,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和赔付,只能依据有关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来展开,而不能适用劳动法律。然而,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的重心在于惩处而非实体救济,民事责任则主要按照侵权行为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其具体责任的承担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劳动法所公然表明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和宗旨。这就是说,现行法律框架下最能保障顶岗实习学生实体利益的民事法律在救济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生时,首要考虑的是伤害事故发生时学校、学生、实习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与否及其程度,这显然不利于保护承受直接伤害后果的实习学生的利益。

首先,在顶岗实习学生的伤害事故中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学生顶岗实习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高职院校的混合过错甚至是学生的单独过错造成,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实习学生只能得到部分赔偿,甚至得不到赔偿,这显然有违法律的公平。顶岗实习学生虽已步入工作岗位,但其仍然具有学生身份,仍然属于需要社会各方予以特别保护的对象。

其次,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举证责任的规定,不利于保护受害学生的人身损坏赔偿。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发生了实习学生人身损害后果,受害学生要想获得相应赔偿,就必须自身要有确切证据证明相关当事方存在相应过错和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这对于实习受害学生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极其不利于保护受害学生的相应权益。

再次,高职院校、实习单位等责任主体客观上责任能力有限,即便是其主观过错得到证实也往往无法为实习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实体利益救济。

现在,很多人提出在当前法律背景下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方式分担顶岗实习中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个别地方也颁行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如2010年1月通过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第19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应当签订三方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习协议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和需要,约定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人、投保额度、损害赔偿、实习报酬、保密等其他事项。”应该说,针对顶岗实习的性质和需要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情形下不失为上策,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其不足亦十分明显:一是商业保险的赔付限额往往不足以补偿受害学生的全部损失;二是商业理赔过程复杂,要求严格;三是国家没有统一规定,难以全面推广。即便是上述广东省的规定也只是强调实习协议“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和需要,约定意外伤害保险,从而使这一规则也只是具有选择性而不是强制性。

三、解放思想,顺应潮流,明确界定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者地位

目前世界上许多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卢森堡、挪威、俄罗斯、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都通过立法将学生伤害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来加以保护。从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立法发展的趋势看,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倒退迹象。除上述相关规则的调整外,2009年7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第5条还准备将上下班途中的伤害事故排除出工伤保险的保护范围,好在最后的定稿只是将该条进行了修改而不是删除。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学生下企业实习越来越普遍,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顶岗实习和一般实习有着重大差别。顶岗实习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特点突出在一个“顶”字上。顶岗就是顶替了原有工作人员而进入独立的工作状态,在岗位设置不变的情况下,经过必要指导而让学生脱离在校状态全身心投入岗位工作,这在形式上就和原工作人员无异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顶岗实习和普通实习的区别在于:普通实习只是在校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践中去应用和检验,并锻炼工作能力的活动,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是岗位的主要占有者,岗位上主要的工作仍然由以前的工作人员完成,对于接受实习的单位来说实习学生此时的身份是编外的,因而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实质上仍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

然而,顶岗实习生虽然仍然具有学生身份,其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议往往也有所在学校参与,是一份三方主体协议,但从顶岗实习的本质特点来看,将顶岗实习学生与其实习单位的关系界定为事实劳动关系,从理论上讲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一般而言,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法上的“劳动”指基于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从事的有偿劳动。在我国“劳动者”泛指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显然属于劳动者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特定、兼具平等性和隶属性、财产性和人身性,而顶岗学生与其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基本符合这些属性:顶岗学生与其实习的经济组织双方主体特定;在顶岗实习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均有选择的自由,一旦达成协议,两者之间又具有指挥与服从的隶属性;在顶岗工作过程中,顶岗学生向实习企业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并从创造的财富中获得一部分报酬,具有财产性特征。这就是说,顶岗实习学生在身份关系上一方面仍然需要接受所读学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还需与实习企业的其他员工一样,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服从企业的安排和管理,从而使其在身份上具有了双重属性。所以,即便我们认可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没有形成形式上的劳动合同关系,但在理论上将其视为事实劳动关系而加以立法保护亦未尝不妥。

总之,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下的一个新生事物。顶岗实习增强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用人单位快速培养了既懂得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操作技能的产业人才,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扩大了学生的职业见识。解放思想,顺应潮流,认定顶岗实习过程是学生在特定阶段作为劳动者的一种特殊工作形式而加以专门立法保护,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包括顶岗实习学生在内的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人才资源选择与储备,切合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法治的人性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技校实习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发生事故 送医院 成立事故处理小组

报局有关科室、保险公司备案

调查取证 协商 起草《协议书》 支付补偿金

填写校长责任险赔付意向书 保险公司理赔。

××中学应急事件领导小组

篇11:意外伤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目的和范围

减少因意外引起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本预案适用于***等部位的意外伤害(高处坠物、触电、中暑、坍塌等)应急抢险工作。

二、职责和权限

各驻勤点保安员要在保安队长的领导下,服从甲方主管领导的统一组织指挥。平时认真做好应急物质检查保管,熟悉勤务区域重点部位,加强意外伤害预案演练。发生意外伤害后,组织人员迅速转移安全地带,及时准确报告情况,科学合理实施抢救,尽力减少人员伤亡。

参与意外伤害应急抢救,要在甲方主管领导的指挥和授权下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以人的生命为重。

三、应急措施

(一)组织准备

各驻勤点成立意外伤害应急响应领导小组,下设抢险组、通信组、警戒组、救护组。保安员队长担任组长,保安员骨干任各小组组长,所有保安员为组员。人员较少的单位可对小组进行合并。

组长职责:①提前制定意外伤害应急预案。②准确掌握情况,现场正确决策,组织指挥所属保安员有效展开工作。③及时向甲方主管领导汇报。④组织人员警戒现场,配合甲方人员做好善后工作。

各小组长接受组长的指挥,按照分工带领所属人员展开工作。抢险组成员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通信组成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通信工具的使用,熟悉应急电话,普通话标准;救护组成员应具备人员抢救的基本技能,如伤员移动、放置、人工呼吸等。

(二)物资准备

各应急响应领导小组应及时协调甲方主管部门,确定应急使用车辆,组织准备必要的抢险设备(如铁锹、撬杆、液压钳、绝缘杆)、急救药品等。

(三)社会联络

组长和联络组小组长应掌握驻勤点所在地医疗机构的地址、行车路线、联络电话。火警119、匪警

110、急救120。

(四)应急响应。根据不同意外伤害分类,采取相应的措施。

1、突发触电意外事件 ①发现有人触电以后,最短时间内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是救活触电者的首要因素。一方面,要采取合适方法帮助触电者脱离电源。另一方面,要将情况上报保安队长,同时组织人员设置警戒区域,防止其他人员再次触电。

②对于低压触电事故,采取如下方法使触电者摆脱电源:如果附近有开关或插销,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销;如果附近没有开关或插销,可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绝电流。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衣服、绳索、木板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电线;如果触电者的衣服是干燥的,又没有紧缠在身上,救助者可以用一只手抓住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③对于高压触电事故,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使用相应耐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

④帮助触电者脱离电源时要注意以下事项:救护人不可直接用手或其他金属及潮湿的物件作为救护工具,而必须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救护人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止自己触电;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避免出现二次事故;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迅速解决临时照明问题,以利于抢救。

⑤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清醒,但有些心慌、无力或者一度昏迷但已清醒,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严密观察并请医生诊治或送医院;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卧,周围不要站人,使空气流通,解开衣服以利于呼吸,如果天气寒冷还要注意保温,并迅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医院,同时随时准备作进一步抢救;如果触电者的呼吸或心跳停止,或二者都停止,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并迅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医院。

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法是呼吸停止后应用的急救方法,施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将触电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领、上衣、裤带等解开,并迅速取出触电者口腔内妨碍呼吸的食物等,以免堵塞呼吸道。在作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时,要使触电者仰卧,并使其头部充分后仰,具体步骤是:使触电者鼻(口)紧闭,救护人深呼一口气后紧贴触电者的口(鼻)向内吹气,为时约2秒;吹气完毕,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鼻),并松开触电者的鼻孔或嘴唇,让其自行呼气,为时约3秒。

胸外心脏挤压法。胸外心脏挤压法是触电者心脏跳动后的急救方法,做胸外挤压时应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方,姿势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相同。具体操作步骤是:救护人跪在触电者一侧或骑跪在其腰部两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对成人应压陷3-4cm,每分钟挤压60次;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部自动复原。⑥事故紧急处置告一段落后,如甲方有需要,配合甲方做好事故调查工作,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的简况、人员财产损失、处置或抢救经过、应吸取的教训和整改措施等。

2、突发交通意外伤害事故

①警戒区域发生交通意外事故后,首先发现的保安员应马上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同时积极地协助驾驶员对伤员就地进行救护。如果驾驶员逃离现场,要记下车牌号和其它特征。

②组长第一时间上报甲方主管部门,在甲方指令下,通信组拨打110报警和120急救电话,并安派接车员接应。

③应急响应小组根据甲方指令赶到现场后,组长进行现场指挥并立即询问事故情况,了解人员伤害情况。急救车未到来前,救护组展开急救行动。要让伤员平躺地上,对其进行急救。发现伤员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

④疏导交通。警戒组在事故区域负责疏导交通,防止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的交通通行。

⑤现场保护。现场应急抢救过程中,应保护好现场,因救护伤员而移动现场时,要做必要的标记,以满足事后对事故现场调查的需要。

⑥事故调查。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事故紧急处置告一段落后,应根据公安部门及甲方要求配合调查工作,做好各项记录工作,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的简况、人员财产损失、处置或抢救经过、应吸取的教训和整改措施等情况。

3、突发中暑应急事件

①夏季高温季节,保安员队长和保安员都要关注天气预报,一旦发生高温橙色以上预警,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高温中暑。

②保安队员或驻勤区域内外来人员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搏减弱等中暑症状时,保安员自己能够离开的应立即离开高温现场,走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对进入驻勤区的外来人员,保安员应主动帮扶其离开。

③根据中暑程度,要在进行现场处理的同时通知医生或送医院治疗(急救电话:120)。④如果是预兆中暑与轻症中暑,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给予清凉饮料;症状较重者,选服解暑片、藿香正气水等药物;有循环衰竭倾向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重症中暑:治疗抢救的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降低体温可以采取物理、药物以及其他降温措施。出现轻症和重症中暑,现场保安员要立即向事故应急响应组长和甲方主管领导报告。

⑤抢救结束后,要立即对执勤区域进行改善,做好通风和降温,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⑥事故紧急处置告一段落后,如甲方有需要,配合甲方做好事故调查工作,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的简况、人员财产损失、处置或抢救经过、应吸取的教训和整改措施等。

4、突发建筑倒塌、高空坠物意外事件

①自救。当驻勤区域发生建筑物倒塌、高空坠物等伤害事件时,最先发现情况的保安员应大声呼叫。呼叫内容要明确:某某地点或某某部位发生某某情况!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应急抢救小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②报警。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组长根据现场情况,立即通知甲方领导及有关部门。如问题严重,应马上安排人员拨打应急电话:119和120。报告发生伤亡伤害的地点、伤害类型,并安排接车员迅速到路口接车,引领急救车从具备驶入条件的道路迅速到达现场。

③抢救组人员要迅速移走周围可能继续产生危险的坠落物、障碍物。为急救医生留出通道,使其可以最快到达伤员处。如果是高空坠落引起的伤害,不仅要检查外伤,还要考虑产生内伤,不可急速移动或摇动伤员身体。应多人平托住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于平坦的地面上。发现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

④如果发生塌方,应先检查塌方处是否还有可能的塌方的危险,当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抢救,如还可能造成二次塌方,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清理坍塌土方不可使用工具,应人工清除,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受土方坍塌伤害的人员可能造成内伤、脊柱伤害和骨折,也不可急速摇动或移动伤员。应多人平托住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于平坦的地面上。止血和人工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呼吸停止处理方法就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⑤警戒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撤离所有人员及重要物品,在事故建筑物四周设置警戒线,严禁闲杂人员出入。同时,要保护好现场,为今后的事故调查提供真实依据。

上一篇:紫茶苑作文600字下一篇:详谈影视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