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

2024-05-23

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精选13篇)

篇1: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

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仿佛大地失去了一缕缕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

前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了许多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小豆豆,这本书主要讲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的一系列故事。在每周的星期一的最后一堂课,被老师定位读书课,每当我们翻开书时,都兴奋不已,因为我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

今年不知怎么了,我迷上了童话故事,每天写完作业后,就一头钻进童话故事的书堆里。在书里我认识了格林笔下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等生动的故事。在读《卖火柴是小女孩》文章时,我想,买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不幸啊!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就不由自主的留下来·····

在读四大名著中,有多情爱哭的林黛玉;有调皮机灵的美猴王;有足智多谋得诸葛亮,还有敢于同老虎搏斗的武松····我们幻想把他们当我的朋友。我听妈妈说,四大名著是中华名著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真是了不起!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知识的来源是书。同学们,读书吧!在我们人生的起跑线上,让书成为你们生命中一部分,而且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既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又陶治了我的情操,使我懂得了生活中的美。

篇2: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

初三以开始补课,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忽然暗下来,仅有的几朵白云变得暗淡,地上满是石子,割的.车轮子走不动。我想,这便是初三的生活了吧。

日历一张张翻过,日子便被沙漏般的时钟记录着,分分秒秒在笔尖下溜走,十分可怕。它,还会回么?我自问。沧桑使人毛骨悚然,心惊胆战。这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是更多的辛苦、痛苦将到来,还是已经到了冬天的末尾,春天即将到来呢?

窗外暖暖的阳光比起寒冷的冬天更让人欣慰,但它似乎是早已不属于我们。或许它会从窗缝中偷偷溜进来,但它却无法被我们察觉。因为现在,早已跳入了题海,忘却了窗外的一切。

当皎洁的月光照在桌子上的时候,我们早已与书桌为友,与练习册为伴,开始了征程。忙碌,使我们渐渐少言少语。这是一种失去,还是一种拥有呢?现在,我还不知道。

有人说初三的生活乏味,阴霾。我觉得,这并非属实。初三,是充实,是挑战,是奋斗,同时也伴着渴望和幻想。它像一杯咖啡,虽涩却香,也像一块冰,虽冷却亮。

篇3: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的源泉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 胸中所有的积蓄, 不吐不快。”平时积蓄充实, 作文就不感到难了。积蓄什么?积蓄是多方面的, 包括生活的积蓄、知识的积蓄、思想方面的积蓄, 语言的积蓄。“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 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那么, 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教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习作, 不求新奇, 但求真实;不求高大, 但求真情。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只要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

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可能都有真实的方法原型, 还要有许多间接方法, 特别是根据现在的课标要求, 学生还要写些想象作文, 因此, 教师就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例如, 去年秋天, 正值菊花盛开的时候, 笔者想上一节以《校园里的菊花》为题的作文。当时, 笔者认为校园里的菊花开得不够丰满, 于是便带着学生进入了网站, 让他们浏览介绍菊花多个特点的文字资料, 描写菊花的诗歌、范文, 欣赏了精美的菊花图片……结果, 在学生写出的作文中, 校园里真实的菊花不见了, 让虚拟世界取代了真实生活。学生的习作似乎成了一次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习作秀”。为了写好这篇作文, 笔者又再次组织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菊花。观察后, 在与学生讨论交流时, 有学生这样说道:“校园里的菊花盆虽然是瓦制的, 看起来特别粗糙, 泥土也和田野里的一样, 没有什么特别, 但是, 我们从花盆与泥土的身上看到了菊花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模拟方法可以为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服务, 但是却不能取代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阅读——指向作文的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语文教学应当做到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以来读写结合的基本观点。最近, 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阅读教学应当指向习作, 指向语言表达。传统观念说的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发展观点说的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1. 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只是吸收作者的观念, 在吸收的同时还要学会表达。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事实却不然, 读书很好的学生, 写作却并不怎么好。宋朝一个学者说过, 万卷书谁不读?但下笔未必都有神。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 阅读是吸收了, 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 没有相应的技巧就表达不出来。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 这个过程是吸收, 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还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随笔……这既是吸收, 又是表达, 只有这样的读书,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目的。

例如, 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写的《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中国版的《爱的教育》。笔者把它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并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一开始, 学生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感性分析上。之后, 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文章给学生读, 这次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局限。他们通过二次甚至多次阅读, 领悟了这本书真正的教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 结果学生写出了多种形式的读后感, 有诗歌、随感、续写……一位学生写到:“爱, 只有爱, 才是生命的本真。没有爱的灵魂是孤独的, 没有爱的灵魂是苍白的, 没有爱的灵魂是死水一潭。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我们一路追寻生命的本真。”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生命中不仅仅要去爱, 去感受, 去享受, 更要知道该爱什么, 不该爱什么, 该享受什么, 不该享受什么。正因为懂得回报, 生命才更加美丽, 让人感动。”这些诗一般的语言都源自孩子们真真切切的读书体验。这种深层次的阅读, 使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得到增强,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有位专家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学生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位, 对其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形成也有较大的作用。

2. 强调“语文课堂必练笔”。

目前,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往往是老师讲解多, 学生说话多, 重视口语, 轻视练笔, 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 难以形成践行能力, 这也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 笔者在这方面注重了改进, 在课堂上总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笔头训练。

3. 表达, 注重倾吐的本真与创意。

作文, 是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 以自己的语言积淀和自己感受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的趋势, 开放思维的途径,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课标语) 然而, 这种倾吐表达, 还要靠教师指导学生开阔思路和培养表达技能。

4. 从无意开始, 童笔写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勤于动笔, 乐于表达。小学生涉世不深, 社会水平不高, 语言表达能力尚待加强, 所以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倾吐, 首先是从无意开始, 用自己的思想说话。例如, 学生描写长城, 不会用“蜿蜒”描述, 而是把它描述成“像蛇一样”, 我们不要把它视为“不生动、不形象、不确切”。又如, 学生描写小草, 他会这样写:“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 东瞧瞧, 西看看, 噢, 春天来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 且很富有童趣, 教师应该予以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5. 走向有意提高, 童笔悟真谛。

篇4:我的阅读生活 特约撰稿人

我的阅读分成几个阶段:一、大学期间的阅读属于知识积累的阶段;二、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的阅读,属于获得工作技能,了解社会现实的阶段;三、最近十年来的阅读,属于思考社会与人生,获取对社会独立见解的阶段。总之,我的阅读从知识的获取走上独立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建立,我希望通过持续的阅读,形成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论思考和人生的智慧。

阅读的方式和使命是什么?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做学问,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现代社会,知识已经向各个阶层传播与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名阅读者和知识与文化的探索者。我个人对于阅读的要求是:一、从历史与社会宏观背景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坚持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的阅读;二、关注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与知识背景,因此,坚持同时读中国和西方的作品,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思考视角;三、作为在企业工作的人士,我坚持商业财经的阅读,但同时我希望能在商业财经中发现或者形成人文精神,因此,我关注从商业财经之外的知识背景来理解商业财经;四、在阅读方法上,我经常进行深度的阅读,即围绕着某一阶段所关心的问题,从各个角度,搜集各种著作与文献,进行集中的阅读,以便对问题的理解与研究达到比较全面和有深度的程度;五、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的态度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主体性,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拘泥于考据名物等,我追求在阅读中实现自己的个人思考与批判;六、当然作为一位父亲,教育书籍也成为我未来十多年必须深度阅读的项目。

作为在企业工作的人士,我最关心的还是对商业财经的阅读与思考。我一直认为,作为

现代成熟的商业社会,一定不仅仅只有金钱和利益,在商业财经的上面,一定要有人文的精

神关怀,应该把商业财经当作创造繁荣社会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我希望能多读一些

类似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等富有人文关怀的商业财经作品,可惜的是,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最近参加深圳的一个阅读推广论坛, 国内许多资深的阅读推广人士在论坛中分享了阅

读的宝贵的经验与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阅读中一定要保持批判的精神。有关调查显示,

2011 年一些国家国民的年人均阅读书籍的数量为:以色列64 本,俄罗斯54 本,美国50 本,

日本40 本,中国4.35 本。我们的年阅读书籍数量是非常少的。因此,一些机构近几年来在大力宣传与推广阅读活动,像企业家王瑛发起成立的深圳弘爱阅读推广中心就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阅读推广机构,他们举办许多的阅读推广活动,令我敬佩!

在深圳阅读论坛上有一位阅读推广人说:“一个人不读书不能算文明人,一个学校不读

书不能称为学校,一个国家不读书不能称为文明国家。”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地进行阅读外,

我是否也能为我生活的社区推广阅读做点事情?我决定举办一个社区阅读公益论坛,与喜

爱阅读的朋友共同分享阅读的兴趣与快乐,倡导更多的人阅读起来,至少我们可以共同努力,

让我们所居住的社区因为有一大批热爱阅读的居民而成为文明社区。

在台北市郊的阳明山,李敖将90 多平方米的住宅改造成一个小型图书馆,非常精致。受此启发,我也计划把一套房子改造成家庭图书馆。妻子说,拿一套房子来做家庭图书馆,太奢侈了。我说,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一直都要求不高,在阅读方面奢侈一些也无妨,精神上的奢侈总比物质上的奢侈要好,因为,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一个独立自由富足的思想天地。执

邹伟强:企业高管,本刊

篇5:我的初三生活作文

升入初三,不再有初一初二的悠闲自在,也不再有“还有一个学期可以努力”的理由。大量的练习、大量的作业、大量的背诵、大量的知识点……每天早上在上眼皮和下眼皮的作战中挣扎着起床。上课时,偶尔一不小心睡着了也会立刻惊醒。拍拍脸,揉揉眼睛,继续听课、做笔记。不愿落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到了课间就立刻拿出作业奋笔疾书,为放学后的复习争取时间。在晚自习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努力保持清醒的听课。放学后,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向家狂奔。到家后继续在题海中奋战至深夜,然后在知识点的海洋里沉睡。

初三,它让我们牺牲的东西很多很多:时间、自由、快乐和原本的生活。

仿佛初三注定有我们失去很多美好;仿佛初三注定要让我们历经无数磨难;仿佛初三注定要我们为了一分两分争得死去活来……

篇6:我的初三生活作文

在初中,我担任过少先队小队长、科代表,在气象小组里做过工作,初三是摘毕业年级的黑板报。上高中后担任过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校黑板报的编辑出版工作。我感到,中学时主动担任一些社会工作,哪怕是积极完成班组或老师交给的一项很小的任务,为集体做一些有益的事,这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可以锻炼工作能力,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上大学后,我又担任过很长一段的系黑板报编辑工作,参加工作后也做过一段宣传工作。这与中学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教师—崇高而光荣的职业

我现在也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从自己的成长中深深感到老师的作用是重要的。许多中学时(乃至小学时)的老师的名字或音容笑貌,做学生的是不会忘记的。尽管很难说某一位老师在一个学生整个成长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在中学六年这人生重要的阶段中的健康成长,正是每一位老师心血浇灌的结果。老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谈话,乃至一举户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这正像一个孩子从小长大,很难说哪一口母乳起了作用一样,但没有那一滴滴乳汁的滋养,孩子是长不成人的。

值此母校校庆之际。更激起我对母校老师们的崇敬和感激。祝愿现在在母校学习的中学同学们比20年前的我们有更长足的进步,祝愿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有一部分将来也加人到老师队伍行列之中!

篇7:我的阅读故事初三作文

有一天,我在书房认真地看书,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妈妈正在厨房烧饭,便大声叫:“黄晴川,拿两个鸡蛋来。”我没有听见,还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过了两三分钟,妈妈喊:“晴川,我要的鸡蛋呢。”我聚精会神地看书,没有听见一点声音,又过了两三分钟,妈妈来到书房里揪着我的耳朵问:“你在干什么?我叫你拿的鸡蛋呢?”我满脸无奈地说:“我在看书,我刚才什么也没有听见。”妈妈只好自己拿了鸡蛋去厨房烧房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继续看《西游记》。当一个人要打一位好人的时候,我恍如身临其境,便情不自禁地喊:“刀下留人。”妈妈正在切菜,听成了“刀下留菜”,就怒气冲冲地来到书房问我:“你要干什么?为什么要阻止我切菜。”我用可怜的眼神看着妈妈说:“我在喊刀下留人,是你听成了刀下留菜。”妈妈只好走了。

篇8:探析初三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文章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接近, 这样才让学生觉得与英语的距离很近, 通过英语阅读可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另外适当的选择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也是有必要的,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掌握到了科学知识。由于做阅读理解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选择阅读理解篇目时也要选择篇幅长短、难易适中的, 太长的文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不完, 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反而会令学生产生松懈心理, 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而太难的文章让学生觉得读不懂, 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故而在文章的篇幅和难易程度上, 教师要把握适中, 可以针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 这样才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训练。英语文章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筛选阅读材料, 将科普、叙事、幽默等不同的文章类型进行区分, 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材料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对于时效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应该着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加强练习, 经常容易考到。诸如地震、环境污染等文章因为更加贴近生活, 是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的, 虽然文章会比较偏难, 但是学生一旦掌握住他们的中心意思, 也就能联系实际进行阅读, 会取得很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做阅读理解, 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进行阅读, 其次就是要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顺利进行阅读, 读准文章意思, 正确解答题目, 主要方法有:

1. 找准中心, 把握全文主题

初中阅读理解普遍比较简单, 题目设计并不复杂, 只要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大意, 做对题目就不难, 文章的主旨大意一般体现在文章中的主题句中, 通常文章会有针对全文的主题句, 也会在每段有针对全段内容的主题句。它是对全文或者全段的概括, 一般会分布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有时也会在文章中的某段话中隐藏着,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 如能准确找对主题句, 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主题句是做对这篇阅读理解的坐标, 找准坐标, 那么这篇阅读理解对学生来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2. 查阅法

有的文章只要找准原因 (why) 、地点 (where) 、时间 (when) 、何事 (what) 及怎样 (how) 就可以不用通读全文, 即可掌握文章大意。这就要求学生在拿到一篇阅读理解时, 首先要做的是找中心句, 中心句不好找的时候就开始运用查阅法, 有目的的、迅速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带着这些疑问进行阅读, 能够有针对性的阅读, 起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盲目的阅读整篇文章却不之所云的现象。

3. 学会猜词义

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生词, 很多学生一看到生词就惊慌失措, 觉得这个单词没学过不知道什么意思, 影响了下面的阅读。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生词并不可怕, 要战胜对生词的恐惧心理, 没学过不要紧, 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进行大胆的猜测, 一般文中出现生词, 往往会在前后词语中找到相应的同义词或者同义解释。生词并不是阅读的拦路虎, 对生词产生恐惧, 引起对后面的阅读障碍才是最可怕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心理, 勇于突破自己, 不要把英语想的很可怕, 他只是一门用来交际的语言, 符合常规的思维模式, 遇到生词, 只需通过推理、判断一定能猜出词义, 顺利完成阅读。

三、培养学生的句式识别能力

阅读篇目都是由很多句子构成的,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对句法结构和句子结构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识别, 只有将词、句子所要传达的意义都准确理解才能达到对整个篇章的认知理解。学生中经常出现整句话单词都认识, 但是句子读不懂, 在进行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对句子的整体理解能力, 不能停留在对单词的浅层次理解状态中。

基本句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通过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五大句型的意义并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其次, 遇到由简单句构成的复合句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学生认为难懂句子的进行拆分, 当学生看到复杂的句子变成了几个简单句子之后, 就能明白原来这个复杂句式并不难, 只是被他的复杂的变形迷惑住了, 在以后的阅读中再碰到复合句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句子分析, 掌握句意。当完成一篇阅读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篇阅读中文章结构、句子句式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如果是简单的三段式结构, 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文章进行写作, 而文中出现的一些优美句型也可以让学生抄录在笔记本上, 留待以后进行英语写作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华威, 潘能主编, 英语阅读和技能[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版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119~139

篇9:阅读·生活·真情作文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出彩,须靠真情感人,美情动人,用我手写我心,如果矫情、造作,必落入平庸。

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体会有三:

一、阅读中多记多背多积累,厚积薄发

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肺腑的名篇,让我们一起来回味,梳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翻越栅栏蹒跚的“背影”,感人的行动,永恒的瞬间,传递出浓浓的父子情;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听说丈夫要上前线,女人的手指亲亲震动,“她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放一吮,经典的细节,生动的造型,传递出绵绵的夫妻情;史铁生的母亲在地坛公园里焦灼守望的双眸;贾母把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唤;晋代李密“欲奉诏奔驰”又要留下照顾祖母的进退狼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遥相祝愿……亲情是人类的情感之源,具有普世情怀,我们在阅读中容易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丈豪情。爱自然,爱祖国,是人类的至高情怀,我们要在反复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海誓山盟,缠绵悱恻,爱情的美好令我们心驰神往,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打开心扉,放飞想象。

人类的精神财富浩如烟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我们要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我们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怡养性情的重要途径。语感、语文素养、写作能力要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形成。

二、生活中爱感怀爱联想爱思索,思接千载

真情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更需要丰富的生活内容提供强大的支撑,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术语概念好讲授,谋篇布局等技巧可速成,但作文贵在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说真话,行胸臆,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才气。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狭窄、重复,缺少写作的生活素材。是的,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这是我们每个人成长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师们做的也都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但由于他们有高度的觉解,他们做的事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时时在意,发现领悟平常生活中的感动。你看,陶渊明躬耕于大家常见的田园,采菊东篱,饮酒赋诗,感受生活的自由、清新、悠然,开中国田园诗派之先河。庐山瀑布也很平常,李白却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二十多个我们熟识的生活现象设喻,深刻、贴切地阐述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春天来了,山上开满鲜花,在牛羊的眼里是饲料,在我们有灵性的人看来,却是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美景。

有的孩子,虽然语言稚嫩,但言语中有对家里自己养的小白兔的呵护,有踩坏田里油菜花的歉意,有看到外婆干燥、皲裂的双手的诧异,有参加朗诵竞赛的精心准备以及对老师选拔自己的真诚感激,这都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鲜活、亲切、温暖。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作文中倾吐心声,让作文与生活接轨,让生活走进作文,让生活演绎作文饱满的生命力。

三、选择学生熟识的人的作品进行还原分析,即逆向追溯作文的构思成文过程

作品首选当然是本班同学的或老师创作的。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挑班上同学的文章做范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作者在行文时的思想状态。有一次将自己发表在《湖北日报》副刊上的散文《难忘祖母》印发给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阅读、现实生活与写作的契合点。学生喜闻乐学,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去经典名篇中寻找那把打开心灵感动与精神愉悦的金钥匙,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故事,去与世界万物相知相亲,相勾相连,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我们一定能够写出情真意切、意蕴丰厚的优秀作文,也会领略到更多精彩的人生!

篇10: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题记

你知道吗?蝉需要在土地中蛰伏七年之久,才能换来七天的光明,放声高歌,终其一生,等待何其漫长,又何其艰辛,可却无人知晓。

于某些人而言,等待是可怕的,他们害怕等待,抑或是害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映证。上帝手中的天平从来不会偏向谁,你所渴望的,所期冀的,都会因为你所付出过,所努力过,慢慢来到你身边。

所以,你要等,像蝉那样生活,等待永远充满希望的明天。

司马懿的等待,换来了曹丕的信任。终于,完成了彼此各自的抱负,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等待是成功的。

可等待换来不了成功怎么办呢?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在等待呢?三年前,少年意气风发,带着未脱稚嫩的脸庞走进这所学府,少年的欲与天公试比高何等潇洒畅快,少年不识愁滋味又是何等恣意可爱。三年过后,脸庞隐透沧桑,青丝犹在,可却是更加成熟稳重。因为我们学会了像蝉那样生活。

失败何惧,何惧失败。如果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土,继续前行。

努力又何尝不是等待呢?

三年拼搏,只为一战。刹那间,输赢已定,一腔热血早已汹涌澎湃。挣脱身上所有的束缚,在布满荆棘的路上砥砺前行。

夏日的蝉,是天地间的主宰者,聒聒蝉鸣在等待后却如此悦耳。我想它们是情愿的吧,甘心于七年的等待,只为在短短七日之中,引吭高歌,展现最优秀的自我。舞台上,渺小的身影之后藏着数不清多少个日夜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得以重见天日。

一抔黄土,亦是努力的证明。

我筑明月,我筑山川,筑起一艘轮船驶向远方。停下时,不妨静下来,像蝉那样生活。等待是索然无味的,却也是多姿多彩的。姹紫嫣红赏遍后,却只想回到起点,再多看几眼那一簇含着露水的花苞,等它,等它开放一日,散出迷人芬芳。

篇11: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升上初三,意味着我的年龄将会往上添一,意味着我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当然啦,毫无疑问,我也少不了会萌发一些新的感悟。

如果说,初一,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似春天;初二,展示着青春的飞扬与摇摆,似夏天。那么,我就认为,初三,多了份睿智的思考与成熟,似秋天······

还记得,刚踏进初三的门槛,班主任走进教室破例没有来段开场白,反而静静地凝视我们两分钟后才郑重地说:“初三的生活并不像以前的那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日子将会在紧张和匆忙中度过。”的确,如老师所说,初三的生活,很紧张,甚至会逼得人喘不过气来。而星期天也就理所当然成了虚无缥缈的奢望,草地上早已没有了我们昔日的身影。日复一日,送走白天,迎来夜晚,这或许就是初三的旋律,是初三的神韵吧。

尽管,如今的我一次次在寂静的深夜里背诵英文单词,一次次在课间十分钟游弋在数理化题海之中,一次次在节假日里仍埋头苦读。可是,我从心底明白,这就是初三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一个阶段。我没有怨言,没有懊恼,并学会了欣然接受。因为我坚信,古人所云的“苦尽甘来”,只要熬过初三这个“非常时期”,那我的将来必会绽放异彩。

我也知道,我不再是少时那个无忧无虑并带有点任性的孩童,已经没有资本去浪费了。我会竭尽所能,会义无反顾,去替初三生活绘画出一幅精彩的图画,去为今后前途打造一条星光大道,并会让我的人生中缔结一个闪光点。

其实,对于我来说,初三的生活也有让我受益匪浅的,因为其紧张氛围在无形中给予了我一份成熟。它让我不禁对自己多了几分苛刻的要求,对骤然袭来的暴风雨多了几分承受的勇气。让我懂得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相信,初三,这个告别个性,既而用希望与努力苦盼灰色后的红色的时节,绝对能够像点燃了的烟花那样,绽放出缤纷夺目的火焰,并为青春画上绚丽的一笔。

篇12: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据我了解很久很久以前有过鬼子,鬼子跟电视里的一样残忍,杀人不眨眼。但如果真实看见,一定会觉得鬼子真的非常残忍,好像狼一样,有时感觉比狼都凶残。我的奶奶说她小时候没东西吃,因为那时候还有鬼子,有时甚至吃草吃树皮(这是确实发生的)。她那时是坐花轿出嫁的,但过了些时候后出嫁就出现了骑马去,然后是骑单车去,再是班车去,还有的是坐拖拉机去。而那些去喝喜酒的人则是走路去,到现在都是坐轿车、面包车等去。

那是的衣服颜色是单调的,不想现在的花花绿绿,而且那时衣服都没有几件。

我奶奶那辈使用的是大洋,那时的大洋可以值很多钱,可以买很多的东西,如玉器、家具、物品等,我在电视上看过两三个大洋就可以娶到老婆,我不确信那到底是不是真的;爸爸那辈使用的是几分的、一元的,听妈妈说,那时买姜要一元,而买冰棒只需几分钱,真是不可思议呀;而我这辈使用的是硬币、纸币。

奶妈嫁过来后,她们是一个一个队在一起工作的。工作人员会给每个人分配一些任务,做完了自己的就可以回家做自家事情。如一个人应割多少分稻谷,她们也可以带他们的孩子去帮忙,这样就可以早点回家;一个人应挑多少牛粪,好像是一天挑800斤,有时铲牛粪的人会弄成一边重一边轻,这时候挑粪人就会走路摇摇摆摆,就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他们有时会按照上面的命令去县城买东西,如酱油、糖果、盐等,假如是买糖果,那么他们就可以偷吃几个,但又不能被发现,其实他们是蛮聪明的。现在我们的饮食方面与过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且我们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是可以得到的东西),吃的越来越好了,种类也各种各样的、花样繁多;穿的也越来越时髦、越漂亮,让人感觉很舒服,如现在我们可以穿凉鞋、托鞋、高跟鞋、单鞋,而我奶奶那辈只是一天到晚穿布鞋且一年里只有两双。

以上的大多都可信,所以我们应珍惜现在的生活呀!

篇13:我的阅读生活初三作文

一、文本内部比较, 加深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每篇小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无数个细节组成。小说往往通过对比写法凸显人物个性特征, 反映社会尖锐矛盾。在单篇内部进行比较教学, 不仅能引导学生以全局观念深入复习课文内容, 还能由点及面, 由突破一点挈带全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同样是吃牡蛎、盼于勒、见于勒, 菲利普夫妇两人的反应虽颇为相似, 但比较下来, 还是有许多区别。见到于勒, 丈夫是“结结巴巴地说:‘是他, 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妻子骂于勒是“贼”、“讨饭的”, 还说:“咱们到那头去,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在语言比较中, 妻子比丈夫显得更为精明、镇定、冷酷无情, 菲利普先生和于勒毕竟还有血缘关系, 因此面对此情此景, 还略带一些不知所措。

不仅人物形象之间可以比较, 教师还可以从人物前后、环境、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孔乙己》, 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睁大眼睛”、“涨红了脸, 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与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的“颓唐仰面答”、“低声说”、“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 人物神态对比之中, 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至死不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同时通过孔乙己的悲惨一生, 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旅行初上轮船所见海面之景和最后离开哲尔赛岛的“紫色的阴影”, 一富一贫, 一喜一悲, 环境比较中, 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充分表现出这对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1]笔者以为, 通过文本内的比较,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 又对语文素养培养有很大帮助。

二、文本之间的基本比较, 把握小说主旨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 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从现象入手, 分析、剖析材料, 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 找出各自的个性, 揭示个性的特征[2]。教师可以选取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想、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等作为比较点, 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主动探知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 从文章的人物性格选取比较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与周围事物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足见文学阅读中比较之重要性。

小说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矛盾。同一时代的人物尽管有许多共性的地方, 但通过相互间的比较, 他们的个性才能愈加分明地表现出来。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 他们虽然都是可恨的, 但可恨的角度完全不同。孔乙己, 一个完全丧失了营生能力的迂腐又善良的读书人, 鲁迅先生对其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有同情的一面;而范进, 为了博取功名, 已经达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 一旦中举, 迅速由之前的猥琐懦弱摇身变成虚伪城府, 其嘴脸是丑恶的, 吴敬梓对其态度是嘲讽的。

(二) 从文章的主题思想选取比较点

比较, 不仅可以是小说文本内的纵向比较, 还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 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别。

在初三小说复习中, 主题思想的把握是其中一个教学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看到每篇小说的内在本质, 而通过比较, 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 事物的属性自然“浮出水面”。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冷漠的关系。只是两文组织材料的方式各异, 前者通过“我”这个线索人物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与酒客等发生的故事进行分段式组材, 后者则直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展开叙述。

(三) 从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选取比较点

传统小说复习课, 教师往往零散地复习每篇文章的人物形象、谋篇布局、主题思想、写作技法等, 虽面面俱到, 但往往蜻蜓点水, 一掠而过, 了无印象, 而且耗时耗力, 一节课最多只能复习几篇文章, 几乎等同于快节奏地将文章又上了一遍。这种“炒冷饭”、“一叶障目”式的复习方式, 以“死记硬背”代替“理解应用”, 对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 可能管用, 但是对一些已经熟练掌握课文要点的优秀学生而言, 不啻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浪费, 他们的思维完全被束缚, 又谈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的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式复习, 进行目标明确的阅读训练,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压缩所学小说的容量, 做到书越读越薄, 知识积累越来越多, 进而形成完整的体系, 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 针对初三语文教学课时相对紧张的现状, 在同等教学时间内复习两三篇文章, 既能增加教学容量, 又能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以语言运用和写作技法为例,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 《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 人们把孔乙己当做笑料, 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表现了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范进的疯笑, 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 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其二, 从写作的人称上看, 《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鲁迅巧用小伙计“我”作为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用小伙计轻视孔乙己的态度更能表现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莫泊桑则通过若瑟夫的同情心反衬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漠、金钱至上、六亲不认。

其三, 从环境描写角度来说,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对社会环境的展示。《孔乙己》安排的环境是咸亨酒店及众酒客, 而《范进中举》交代的是范进家里、街上及邻人。不同的是, 《孔乙己》一文还通过自然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 预示着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当然, 如此操作, 比较阅读教学对教师的复习备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 而且必须跳出文本, 对同类文本进行综合剖析与整合。这样备课涵盖面广, 深度加大, 不仅能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本之间的细节比较, 斟字酌句, 明晰解题思路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作品样式, 它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纵观历年苏州市中考试卷, 小说阅读理解频频出现, 小说比较阅读题已成为一种“时尚”。如2014年的《故乡》中的省略号内涵挖掘、2013年的《故乡》中杨二嫂先后的巨变探析、2010年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两个“终于”的诠释、2008年的《故乡》中省略号包含的潜台词等。细看诸多考题, 主要是对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主旨、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考查, 然而学生面对这些题型往往无从入手, 得分率普遍较低。如何让初三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较为高效地深入把握每篇小说的重点内容进而明确答题方向、理清答题思路呢?

(一)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之比较

在比较阅读中, 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些普通常见的副词、动词、形容词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文本的形象刻画与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 又能发展新课堂, 既可以开阔眼界, 活跃思维, 使认识更充分、深刻, 提升学生阅读的思考深度, 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差别, 把握特点, 提高鉴赏力。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最后我父亲终于说……”和《故乡》中的“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两句中的“终于”看似意思相似, 但是反映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不同。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 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 只得东拉两扯, 又急于想转入正题, “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 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 很多话欲言又止。但是, 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 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 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由此可见, 此类题型往往是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 对人物主人公心理的剖析能力。再如《孔乙己》中“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和《台阶》中“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 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出她在哆嗦”和《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等。答题过程中, 学生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陡转、环境变化、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理解分析。

然而, 形成这种分析运用能力绝对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 全面多角度地观察文本中的各种“细节”, 深入把握事物的内涵。既要能整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主旨, 又要从细处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手法。

(二) 同一标点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之比较

小说中的标点符号往往是学生阅读最容易忽视的细节, 而实际上, 标点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 从标点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物潜在的心理,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意蕴。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王思斯在《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一文中认为:“要对语言材料进行有效分析, 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 把文本众多元素一并进行解剖, 进而探讨这些元素形成的原因, 从本质上把这些材料的属性元素找出来。”[3]

如《故乡》一文中省略号的使用较为频繁, 但在不同语境中, 所指内容完全不同。如“阿!闰土哥, ———你来了……”“老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鸽、蓝背……”“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等。尽管三段文字说话所指对象相同, 但说话人的背景完全不同, 第一段文字是二十年后闰土和“我”初次见面, 第二段文字是回忆二十年前的闰土, 第三段文字是母亲叙述如今闰土艰难窘迫的生活。因此, 探讨省略号潜在的内涵应紧扣说话人背景。如第一段文字, 二十年后的闰土已经是一个麻木、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苦难农民形象, 他的一句“老爷”自然是当时既兴奋又凄凉心理的真实反映, 而“我”早已隐隐感觉到与闰土存在的隔膜, 因此省略中蕴含诸多复杂心理, 同情、怜惜、难过、惊诧、尴尬, 各种情感, 可谓五味杂陈。

不仅《故乡》, 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 在菲利普夫妇认出眼前卖牡蛎的人就是朝思暮想的于勒, 发财梦瞬间破灭时, 文章中也有省略号, 如“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 船长”。教师可以以此进行文本之间的省略号比较, 把握说话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分析往往能让学生不仅走进文本, 更高层次地跳出文本鉴赏, 高屋建瓴地感悟文本。同时, 鉴于这种赏析探讨的内容比较新颖, 对班级学生而言, 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 他们更愿意聚精会神、静心思考, 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而这样的复习课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并不局限于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等其他形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比较思考。教师唯有在课堂上多多训练学生这种“比较”意识, 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具体问题的剖析中得心应手。

当然, 在进行比较阅读之时, 教师应逐渐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得法与课内, 运用与课外”,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即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恰到好处”、困难生“雪中送炭”。课堂中的“比较”切记走过场、流于形式, 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比较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2]比较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杨新国.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01) .

上一篇:工会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楹联知识讲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