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5-08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通用8篇)

篇1: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创新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必要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

特征的群体文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建设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和谐高校,文化校园”思想为核心,把握校园文化内涵

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1.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通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层次更高,更突出创新精神和个性解放,它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2.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先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最适宜师生生活、学习、发展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二、掌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具备独立性。校园文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讲都有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对校内的师生产生长期的固定的影响。比如说“北大精

神”即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北大之所以有永恒的活力,就在于它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它给北大的学子们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机会。凝重、活泼、绚烂、五彩的校园文化使莘莘学子们受益匪浅。

2.校园文化具备延续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一般过程,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承接性的特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独立性。校园文化具备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具备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文化的影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反,恰恰是这种相对性,给校园文化注射了强有力的生机,这正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这体现了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然,学校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说,校园文化,有时就是社会大众文化的翻版或复制品。不过,当我们遵循“良知先行于大学”的信条之时,校园文化,往往会给墙外的社会吹送去一股股清新的风气。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条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

2.巧妙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广播电台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校青年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体系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应将其纳入到先进文

化建设的范畴。青年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课题,共青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主旋律,加强“两课”建设,坚持先进性、时代性,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报.2003-2-25.[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教育现代化,2002,(10).[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姓名:欧哲人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班级:20104013班

篇2: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入手,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独特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

1、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环境设置,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2、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3、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

从结构上看,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面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性面是校园制度文化,隐性面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仅仅立足于物质和制度层次上的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必须在校园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上积极凸现出精神文化的意义,注重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有: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毕业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 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 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 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匮乏。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 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消磨时间,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 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当代大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5、良好的学术环境难以形成,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不够。许多学校更多的关注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而对软环境的营造却重视的不够。并且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满足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应形成以就业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为两翼,以“素质拓展”和“实践创新”为抓手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具体工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安全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联络员等信息机构。通过通报、内参等形式缓解学生关注的矛盾焦点,重视对群架等违反校级校规的有效处理,形成“犯则罚、重则退”的导向;通过不断地讲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执行,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确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常规工作备案,修订整理常用制度、表格汇编、社团制度等; 并切实落实制度,强化对制度负责的理念。

3、目标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迟到旷课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缺乏向上的动力和动机。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首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重点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体系。不仅要求并指导同学制定个体阶段性目标,还根据专业特点向同学明确普遍的阶段性目标,我们把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夯实基础阶段;三年级为提高素质阶段,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四年级为就业准备阶段,为就业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扩充、技巧训练等。并通过三年级优秀同学帮助新生规划前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新生熟悉专业情况;

四年级优秀毕业生和二、三年级分别座谈,介绍大学后期规划、求职面试的心得体会等。

4、榜样文化建设。在学生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从众心理,在大一班级中从众效应更为明显,如何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化人物对学风建设有着显著的作用。要深入加强班级内部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对班干部选拔条件的规范,形成班级组建“内阁制”班委会,强化基层榜样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

5、载体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与学生交流的班主任、导师平台,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文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管理制度;通过科技型、学术型社团,科技类竞赛活动来积极拓展实践舞台,创新科技平台,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含量, 体现创新精神, 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

篇3: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坚持以需求促发展,以应用为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调查显示,北京市属高校的“数字校园”资源建设主要围绕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数字信息服务资源展开。

1.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协调馆际互借中心、原文传递中心、资源协调中心等管理机构,研究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统一检索系统建设方案,推进了北京地区图书馆系统资源建设的整体化进程。截至2014年7月,北京市属高校已建成396个涵盖服装、电影、舞蹈、农业等11个领域的主题资源包,整合图片近208.4万张、音视频8.3万个、文字3620.6万字、网页设计14.4万个,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项目建设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各市属高校按照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项目实施方案,继续推进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重点提升主题资源包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效益,加强丰富和完善原有“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平台”的功能,改变现有系统的技术框架,将400个特色专业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建立“特色专业云”。

2.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的基础上,北京市属高校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了图书馆的专门网站和数字资源数据库。大多数市属高校都通过购买、网上包库的形式,引进了多种中外期刊库、数字图书馆,提供检索、查询、浏览、下载等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及网络资源。

90%的市属高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都十分注重馆内特色资源的形成,全面收藏学科特色资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然而在建设中,70%的高校没有考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共享性原则,随着用户信息需求的扩大,数字图书馆自身生存空间的扩展遇到瓶颈。

3.数字信息服务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北京市属高校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信息资源服务,纷纷建立了网络资源平台和精品资源数据库。其中,北京市教委牵头建设了北京教育科研网、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网、远程教育平台、北京市精品课程资源网、特色资源网等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网站,来服务教育教学。

在调查的25所高校中,88%的高校建立了学生信息数据库,84%的高校建立了教职工信息数据库,42%的高校建立了财务数据库,84%的高校建立了资产数据库,44%的高校建立了安防数据库,56%的高校建立了档案数据库,60%的高校建立了新闻数据库,88%的高校建立了校园一卡通数据库,76%的高校建有网络课程录播系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各高校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整体较好。此外,68%的高校已经建成了或者正在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首先,各市属高校内部或多或少存在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市属高校内部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这样缺少互操作能力,使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等弊端,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和同步性。

其次,北京市属高校缺少相应的机制和措施进行校际资源共享。目前,各高校建设的信息资源是分散和孤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各校的网络教育资源虽然数量多,却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的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在调查中发现,高校网络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课程绝大部分是用于校内点播或者学校自身的资料保存,而对其他学校及社会开放的比例却很低。许多高校或教师不愿将自己辛苦建立的资源与他人共享,是优质资源整合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资源建设对策研究

1.构建资源评价体系,促进数字资源规范建设

评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结果,而且可以起到提升教育各环节的作用。建立一个规范、健全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并优化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并对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环节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从而达到整合并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目的。

2.搭建高校协作平台,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

搭建北京市属高校教育科研网络协作平台,可以整合北京市各高校优质资源,实现学生跨校课程的选辅修、图书馆电子资源跨校访问、高校间无线网络互通,跨校网络教学、网络课程资源访问、跨校观看专家教师在线课程视频资源等功能,充分实现北京市各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同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市属高校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通过网络建立讨论小组共同对课程中的一个章节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不仅可以调动高校教师自己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也能确保资源建设满足师生需求,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3.利用云技术手段,突破信息孤岛和资源黑洞

篇4: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 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高校信息化是一项新鲜事物,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理论和通用的模式,因此在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及经验的总结分析,对河南省其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的调研,为河南省其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如何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谐校园以及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河南工业大学及其新校区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是根据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要求,在2004年8月由原郑州工程学院和原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目前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嵩山路老校区、中原路老校区和莲花街新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07万平方米。建有河南省第一个万兆校园网。现有专任教师140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543人,硕士研究生733人,专科及成人教育学生4963人。

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城内,占地面积达215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78万平方米,远期可容纳学生28000人,目前已建成各类校舍面积33.6万平方米。新校区的建设特色是着重加强人性化、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数据的统一和资源共享;采取多项节能措施,大力建设节约型校园:通过建设校园网电子校务系统,实现了网上电子签名、电子图章、校内重要文件的上传和下发等无纸化办公;通过安装红外感应节水器、延时自闭阀、刷卡式水表等措施,在节约用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采用智能控制照明系统、智能计量控制柜、地源热泵的中央空调系统、大面积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多种节能设备,大大降低了校园能耗。

二、河南工业大学校园网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校园网始建于1997年,通过X.25线路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经过持续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有莲花街、嵩山路、中原路三个校区,2万多个信息点的大型园区网,三校区网络通过光纤连接成环,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网通两个出口。

1.网络硬件设施

2003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单位。2004年,在莲花街新校区建成了河南省第一个万兆校园网络,基础网络从核心层到汇聚层采用多环拓扑结构,核心层和汇聚层全部采用万兆交换机,实现了从核心层到汇聚层全部万兆连接,是高标准的万兆以太网络;环型组网采用EAPS技术,多环结构保证了网络的稳定、可靠,主干交换设备全面支持IPV6。校园网上运行有6台核心交换机、16台汇聚交换机、1000余台接入交换机、6台SUN UNIX小型机、50余台PC服务器、20T网络存储及路由器等。

2.网络服务

目前校园网提供WWW、DNS、FTP、E-mail、视频点播、视频直播等服务;运行有电子校务、网络教学、综合教务管理、综合学生管理、综合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CA认证和“一卡通”等多个应用系统;建有校园网站,通过网站进行信息发布、查询、交流和宣传。

校园网上建立了光纤区域网络存储与NAS相结合,配以存储、备份系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教育与课程资源和中外文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国家标准等全文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安装有防火墙、邮件网关、访问控制系统、网络杀病毒软件等安全系统,实施了802.1X协议的网络用户认证管理。

校园网已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的实施发挥保障作用。

3.河南工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用效果

为提升管理层次,河南工业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同步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和资源共享。目前,莲花街校区共有信息点14000多个,保证了学生公寓每个学生及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信息点,能独立上网。在校园网络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实现了相距30公里的新老三个校区的互联互通;建立了CA电子证书认证系统、电子校务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视频服务平台等;“一卡通”系统在新校区已全面铺开,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张“校园卡”,用这张卡可以进入机房上机、食堂购饭、自助洗衣、打开水、超市购物、校医院就医、洗浴等消费活动,还可以进行自主转账、学费交付、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刷卡购电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学校园人性化、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另外,新校区还改变了传统的打铃模式,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校园温馨广播系统,标准时钟源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等。

由于河南工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起点高、要求高、标准高,被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生洗浴中心的太阳能建设工程被省建设厅列为省示范工程。

三、河南工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的综合效益

首先,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通过大力推进校园网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目前通过电子校务系统实现了网上电子签名、电子图章、校内重要文件的上传和下发,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其次,在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层次方面,河南工业大学在学校网站主页设立“新闻”和“公告”2个主模块,重要新闻和公告第一时间在这两个模块上发布,教职工和师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信息;校园网主页还连接了综合信息门户(电子校务)系统,系统内集成了多个校内应用系统和个人办公信息,实现了校内电子邮件、教务、财务、学工、人事、“一卡通”等核心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无缝连接,登录校园网上“综合门户电子校务”可以实现多系统的自动漫游访问。同时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采用了地下管网三维管理系统,对基础设施中各种管线进行系统集成,智能化查询管理,有利于维修、改造、扩建等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在服务教学科研方面,校园网集成了教师网上综合系统、学生网上综合系统、授课计划填写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学籍查询系统、教师成绩录入系统、开放实验项目选课系统等多种教学应用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校图书馆网络除了能进行一般的查询资源的功能外,还可以进行图书的预借、续借,以及免费使用大量的电子资料和时时更新的CSMAR数据库;校网络中心还开通了教职工通过代理外网连接内网的工作,方便了教职工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与此同时,为方便学生自学,校园网内还集成了网络教学平台、英语学习平台,收集了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登陆系统下载资料或在线学习。

最后,在服务学生生活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子系统:

一卡通系统:以“一卡通”为载体,将数字化覆盖学生公寓,凡需要身份识别、支付费用的事务,均可持“一卡通”实现。学生公寓每个组团配备了指纹注册报到终端、触摸屏查询终端、自助购电终端各一台,网络洗衣机15台;每间房一个插卡式水表。

门禁系统:主要包括门禁控制器、门禁读卡器、门禁锁,可以方便本楼学生利用校园卡刷卡进入。

用电智能控制系统:全年分季节,全天分时段控制供电负荷,识别并限制恶性负载。

四、河南省其他高校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教育厅2002年启动“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以来,已经有25所高校成为示范工程学校。这些学校的相关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正在向着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方向迈进。在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更多高校启动了本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由过去的以硬件建设为主,过渡到了以深入推广信息技术为主,加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效益的新阶段。

1.河南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

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速主干顺利建成。在全省18个省辖市实现了2.5G的高速互联。建成18个地区级网络中心,河南省各高校和有关教育科研单位基本上实现了与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千兆连接。河南教育科研网的外连速率从建网初期的64K/秒,到目前的5G/秒,全网接入高校数量由1998年的33所增加到目前的88所,IPV4地址拥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河南教育科研网主干网目前正在升级扩容,以确保网络高速、稳定运行,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主干网建成后,全省高校上网计算机总数由2001年的不足5万台,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28100台,上网人数由2001年的不足3万,增加到目前的80万人。

(2)IP电话系统与校园网建设情况

目前,河南省已组建了万门纯IP电话网络,实现了河南教育科研网全网内的免费IP电话通信。并且实现了IP电话到电信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的互联,通达全国大中城市,可进行国际国内长途直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省辖市的千兆高速城域网相继建成,近90所高校建成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园网,且以千兆速率联入了教育科研网。许多教育单位正在扩建改建校园网,以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的需要。其它各类信息技术设施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迅速提高。

(3)高校接入下一代互联网情况

河南省高校积极跟踪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郑州大学经过努力,成为CERNET2的25个核心节点之一,节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累计投入400余万元。近20所高校通过隧道方式,接入了下一代互联网,全省有35所高校计划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并以适当方式联入下一代互联网。

(4)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河南省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开发进展顺利,已经开发了许多优秀多媒体课件。高校中已有近40%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以河南教育科研网为依托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基础框架,建立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管理中心、全省学科文献中心和若干地区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894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情报资源建设,全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文献数据库种类和资源量迅速提高。主要高校图书资源共享,仅光盘版科技期刊全省可节约开支1000万元左右。

(5)现代远程教育情况

全省有40%的高校已经开始在校内进行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的试验工作,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制定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这些高校中多数还自发地与具有远程教育资格的国家重点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学习了先进技术、积累了网络化环境下的办学经验,为今后河南省开展远程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郑州大学成为全国67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已开设29个专业,注册学生8000余人,开设网络课程300余门。

(6)网络应用情况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系统的种类逐渐增多,网络应用效益也逐渐显现。河南省43%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53%的高校建立了面向全体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开展网络化教学,实现了网上课件和素材资源管理,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网上提交批改作业、在线答疑等等。大多数学校和教育单位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网络化、科学化的轨道。

(7)网络应用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河南省有17所高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学生从入校注册到毕业离校的全部活动均纳入了网络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目前许多高校领导意识到了校园一卡通的重要性,有20余所高校正在加紧规划和建设校园一卡通。

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园一卡通除实现了一般的一卡通功能外,还实现了洗衣机、门控、电梯、水电计量等与一卡通的集成。河南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为当地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始提供高性能计算。中州大学的虚拟导游培训系统,实现了情景导游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2.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如下:

(1)信息技术的整体推广应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对资源整合力度,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2)高层次信息化技术人才较短缺,研究开发力度不够,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3)各地、各部门和各学校发展不平衡,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的力度不够;少数教育单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4)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省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供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换的校内论坛,大部分高校师生只能通过学生自建的网站进行简单交流,不便管理和维护;

(5)整体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高校各自为政,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最后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变成了一个个小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

五、策 略

1.整合高校资源

统一标准,规范接口,整合各高校现有信息化资源,形成信息集群和一个统一的数字化空间;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而信息标准化是管理制度规范化在技术上的具体体现。同时,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也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被定义并严格执行,这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2.建立CIO机制

加强领导,明晰职能,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一把手作用,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保证信息化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建立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CIO应该是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决策,是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强有力支撑,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计划和规划。高校的CIO不仅是IT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还要推动跨机构的协作,通过开发信息资源,提高教学、学术和管理的效率,明晰职能部门在数字化校园中的职能,推进各类有利高校的信息化变革,去除多余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机构。

3.加强网络应用能力

加强应用引导,抛弃“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思想。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网络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应用是第一位的,没有应用,网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要搞好应用就必须重视基础性的底层工作,一方面要进行用户的需求引导和需求培养,使得建设的系统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乐于使用;另一方面,要在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形成高度共享、可靠维护、及时更新、能提供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

4.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

开拓思路,放眼未来,密切跟踪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组织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建设好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下一代互联网高速主干网。积极开展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参与国家网络计划的实施。

5.建立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互联网的互动性,开发设立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增强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实现信息的顺畅流动,加强信息安全宣传,重视信息安全整体规划;加大安全资金投入,针对自身的网络建立安全防御体系;而对于信息内容的风险规避则需要在数字化校园中加强对网上内容的管理,防止不健康内容在网上的泛滥。

参考文献

1 许 鑫、苏新宁. 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48~55

2 姜 辉、许 鑫.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情报杂志,2003(增)

3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情况报告,2008.10

4 徐 兵、汪克强、徐为民. 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教育信息化,2004(7)

5 陈怀楚、王映雪、沈培华、蒋东兴. 大学资源计划(URP)建设研究.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3(3)

篇5: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永和余春玲

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就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就“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和“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对策

对于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有相关规定,党和国家也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宪法》、《工会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党)务公开制度,坚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落实广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规律管理学校,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由高校自身特点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高校的集中表现,也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

一、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从中国高校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所汇集的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党政领导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是重视的,并结合各校的实际,建立了校内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较好地落实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推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认识方面的问题

从校、院级领导层面上看,有些高校领导缺乏民主理念且民主意识淡薄,有的怕掌握不好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度”,担心民主监督出现无序化现象,削弱了党委和行政的决策权;有的认为民主管理与行政工作相对独立,走民主程序会影响学校的行政效率和效能;对于教代会,许多校、院级领导没有将教代会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仅仅将教代会定位在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层面;有些领导甚至把教代会看成是工会的事情,对教代会领导不力,对教代会的职权不甚了解。主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干部观念滞后,没有真正把民主政治建设看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没有真正把民主政治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提到议事日程,正确对待。

从广大教职工层面看,部分教职工关心的是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无心顾及学校民主管理工作,表现出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漠不关心或消极应付;有一些教职工看到领导不重视群众意见,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受到损伤,从而缺乏持续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动力,消极应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

2、相关制度方面问题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已建立的制度比较原则,对广大教职工参与的形式、内容、程序,以及相关部门该履行的责任等没有明确规范,有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制度执行时随意性大,“刚性”不强。

3、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没有良好顺畅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保障,没有完全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整合教代会、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各级人大、政协成员等各种管理组织、机构、成员等的力量,各个组织各自为政,或多或少会分散校内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的作用。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考核评价体系、监督机构、激励手段。这就导致部门和领导在执行相关民主制度时可宽、可紧;可执行,可不执行;可全部执行,可部分执行;执行得好与坏、多与少,既没有评估标准,也与单位或领导的业绩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就没有真正制度化、经常化、程序化,没有真正成为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这必然会影响各单位或领导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导致广大教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不到位。

二、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开展民主管理的学习和培训,营造浓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氛围,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学校组织部门和党校在干部培训班上增加民主管理的专题培训内容,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民主管理知识。学校不定期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讨交流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讨问题,以达到深化认识,促进工作的目的;要重视教代会代表、各级工会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的培训,通过辅导报告、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教职工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规范意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增强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现代民主政治意识自觉贯彻在教学、科研、管理和育人的方方面面,转化成人们理性、有序的参与行为与习惯,使这种思想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1)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广大教职工参与权

一是落实教代会职权。修订完善现有制度,建立健全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教代会闭会期间提案工作办法、教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制度等,进一步深化对教代会制度的建设,使教代会职权的具体界定上更加清晰,可操作性更强;推进教代会程序化建设,将听取教代会及其执委会意见列入学校党政决策程序。学校党委要明确规定:凡属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广泛听取教代会及其执委会的意见,做到不听意见不决策。

二是规范教代会的运作。实行教代会提案报告制度,对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情况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大会报告;教代会执委会在闭会期间要经常听取教职工代表关于学校日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学校有关党政机构协调,以便使行政管理真正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三是建立健全会后监督保障机制。成立以非领导干部代表为主体的、由教代会直接选举产生的民主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委员会可以通过校行政与校工会的联席会议,约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校行政领导同代表直接对话,定期或不定期就教代会决议、提案落实情况进行质询。

(2)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校务公开职能部门实施细则、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实施细则等,以保证校务公开规范与畅通。从校务公开的对象与范围、校务公开的内容与程序、校务公开的任务和形式、校务公开的机构和职能,校务公开的检查与监督,到校务公开的违规责任追究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要把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热点作为校务公开的重点,广大教职工想要知道什么就公示什么。公示的主要内容有:学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内部机构改革方案、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校、院两级财务收支情况;干部选拔任用情况;教职工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福利分配、评优评奖、考核奖励、违纪处理;招生录取情况;基建及大宗物资采购招标情况等。此外,还应该建立校务公开的强制措施。

(3)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坚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及情况通报会制度;坚持邀请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会议制度和阅读文件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相关制度,保证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和执行过程中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参与监督和专项检查制度;建立党外人士调研制度,采取“党委出题,党派调研、形成方案、部门落实”的模式,发挥党外人士“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4)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学术委员会在涉及学科发展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成立由专家(院士)、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学科建设与学术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立专门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相关事项的决策机制。把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和专家治学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关系,为高校的民主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与机制保证。

3、完善领导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合力

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学校党委要统揽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全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考核。学校要成立“校民主政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相关工作组,统筹校内各类民主组织、机构及成员,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大格局”。发挥各类民主政治组织及成员各具特色的参政议政作用,建立起党、政、工会与统战部门、人大、政协代表的联系共建机制,并整合好各种民主监督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达到有机协作。

(2)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制

一是学校要正式发文,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工岗位职责,作为目标考核的部分,从而使各级党、政、工各司其职,建立起任务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得力的工作制度。二是要根据学校实际,将民主政治建设情况纳入到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的范畴,建立起定期对民主政治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布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

(3)构建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要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领导班子和学校主要领导人的考核内容体系。考核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等结合起来,必要时组织专门考核。二是学校要成立由纪委、监察、审计、工会、教代会代表等部门组成的考核工作组,拟定详细的考核计划、对照《民主政治建设相关工作的考核评估标准》、设计群众的测评程序等,进行评估考核。三是要运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单位或领导干部,在“四好部门”、“四好领导班子”评选以及年终干部考核“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作者简介:

田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

篇6: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天津大学

赵翠云

于海生

内容提要:阐述了校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抓好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从实践中得出:提高认识是大力推进校务公开的前提;组织落实是推进校务公开的保证 ;明确公开内容是大力推进校务公开的核心 ;建立机制是大力推进校务公开的关键。将主要观点和思路融入了五方面的具体认识之中。

关键词: 高校

校务公开

和谐校园

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涉及面较广,当前任务也很艰巨繁重,如何抓好此项工作,是高校各部门特别是高校工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形势督促搞,领导要求搞,群众希望搞,工作需要搞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天津大学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营造民主管理的氛围,奠定了良好的校务公开工作基础

天津大学校务公开工作是天津市高校中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清醒地意识到要创建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一流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强民主监督,积极营造民主管理的氛围,形成了学校民主、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为校务公开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学校于1986年建立教代会制度并召开首届教代会,确立了推行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将此项工作作为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01年,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确定了推动校务公开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方法等问题,并就《天津大学关于加强校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形成决议以校党委和校行政文件形式下发全校贯彻落实。又结合学校二级教代会比较完善的特点和优势,决定校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同时并举,全面推进。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实施范围上,从校务公开向校务、院务同时公开的转变;在实施内容上,从局部公开向全方位公开的转变;在方式方法上,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推动工作上,从依靠行政推动向主要依靠体制创新转变。

二、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了稳定有效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推进校务公开的基本保证。我校建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校教代会增设了校务公开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检查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考核和评估校务公开的效果和作用。23个院级单位的院务公开工作也相应地建立了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从学校到各基层单位校务公开工作的机构网络体系,为校务公开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规范校务公开工作,确保公开工作的真实、有效,学校还就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制度。各院、各部处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也制定了校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校务公开工作制度体系,使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效保证了公开工作健康、全面、深入发展。

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各院、各部门认真按照制度规定,积极开展校院务公开工作,制度规定的各类应公开的项目内容在不同渠道、不同范围内得到了公开。目前学校的所有处级及科级干部全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上岗。基建和物资采购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近年来全校公开招投标资金总额达数亿元,既节省资金数千万元,又有效遏制了消极腐败现象。同时,对毕业生就业、保送生选拔、奖学金评选和学费减免名单、发展党员等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实行公开,加强群众监督,把校务公开工作往纵深推进,使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

三、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丰富公开形式,明确公开内容,促进了校务公开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1、充分发挥教代会基本载体和主渠道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立了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的民主管理机制,凡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严格按照“三个不出台”的制度要求去做。即没有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意见不出台;没有工会参与和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方案不出台;没有按民主程序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的政策不出台。充分发挥了教职工在学校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例如,学校新园村二期住宅工程及二手房分配问题涉及2500余名教职工的利益,从制定计划到房型设计到最后分配,每一步都及时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开始的经教代会审议通过逐步发展到交给教代会和房产委员会讨论决定,委员们既能站在学校全局和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又能设身处地积极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权利,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恰如其分,广大教职工无不心服口服。同时,校领导也从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大计之中去。

2、积极拓宽校务公开的其它渠道。一是增加了一些推行校务公开的会议形式,如校人事处每年向工会委员及教代会生活福利专门工作委员会报告全校福利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以接受监督。二是增设一些非常设性机构如基建工作管理和监督领导小组等,这些机构都有工会和相关代表参加,经常讨论、审议学校有关基建工程及招投标事务,做到上下通气、公平操作。三是聘请了一批校特邀监察员,对学校热点、关键部门以及校务公开工作和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建立了一个由布告栏、校务公开栏、广播、有线闭路电视台、会议纪要、各类简报、校报、校园局域网及校长接待日等一系列校务公开渠道网络,进一步增加了校务公开的深广度和透明度。

3、确定公开内容。学校对运用行政权利办理的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都要向群众公开。同时紧紧围绕广大师生、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抓住“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纪律、办事结果公开”六个关键环节,结合我校工作的具体情况,将校务公开内容大体分为三大系列:一是重大决策公开,二是财务公开,三是热点问题公开。公开的重点:一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难点;二是教职工关心的热点;三是廉洁自律的关键点。为此,校党委明确规定了十项公开的具体内容,并分解落实到14个相关部处和23个院级单位。要求院务公开应依据学校规定,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并做到领导重视,敢于公开;突出重点,如实公开;建立机制,持久公开。

四、规范运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校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为搞好校务公开,学校采取了一整套科学有序、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保证校务公开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并落到实处。

1、实行校务公开工作督办机制。校务公开领导小组依据《天津大学督办检查工作实施细则》及时提请督查督办,要求各学院认真落实校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并如期将院务公开的相关材料交到校工会。

2、建立重点、热点公开事项专题调研机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考核聘任工作一度成为公开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了解各个学院在考核聘任工作中是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学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各学院开展考核聘任工作中院务公开情况调研,对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理成调研报告,以指导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3、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学校建立了由工会、纪委、两办、教代会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定期对校务公开的事项进行监督和检查。采取自查、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一方面发现有关单位在校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与沟通,督促他们及时整改;另一方面重点把握各单位的特色做法以及公开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4、建立以教职工是否满意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把校务公开的内容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系,年终由教职工进行评议,与干部工作考核及奖惩挂钩,各学院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将教职工对公开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测评,大大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单位开展校务公开的主动性。

5、建立典型引路、全面发展的推进机制。学校不定期召开院务公开经验交流会议,请优秀基层学院作典型发言,使其受到鞭策与鼓励,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竞相追赶,使全校校务公开工作更加深入。

五、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实现了“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增和谐”的良性循环

天津大学的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经历了培育试点、全面推开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发展的势头较快,效果明显。其标志性的变化是:实现了由树立典型到全面推开的变化;由“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变化;由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的变化;由公开内容不甚规范到规范化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全员参与、管理信息的全面公开和决策过程的全方位公开。在实践中较好地实现了四个落实、把好了三个环节、注重了二个基本点、达到了一个目标。即:在工作中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职责落实和检查落实;同时,在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较好地把握好了抓好典型、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三个环节以及注重了校务公开的实效和公开工作与校、院其它工作的协调发展这两个基本点,以达到为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凝聚全校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构建起具有公平公正、民主畅通、充满活力的新型的和谐校园这一根本目标。

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这既是高校的目标,也是高校的战略举措。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公平、安定有序的校园。我校全方位的校务公开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职称、工资晋升,分房、调级等以往的老大难问题,以前争相找评委,大家都很难为情,结果仍然矛盾重重,难以平息。常常影响了职工情绪,紧张了干群关系。经过校园网络、有线电视、材料展示等方式彻底公开后,大家个个心明如镜,不仅化解了疑点和矛盾,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浓厚了校园的民主气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增和谐”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赵翠云,女,天津大学工会副主席。

篇7: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作为高效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伦理要求参与体育的人必须格守体育到道德准则,重视参加比赛的选手表现出诚信、公平、团结协作以及相互尊重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具备规范个体的行为,协调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作用,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篇8: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学生体育社团已由过去的零星小规模状态向多层次、多形式、多项目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整体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社团作为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单项运动项目分类构成的组织形式,它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和竞赛等方面,离不开体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为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堂与体育社团的联动发展,形成和谐校团的良性互动,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各个社团中去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体育兴趣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也不同于体育课,大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管束与监督。社团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在活动参与和表演比赛中,更加依赖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体育社团由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创立,受其管理和资助,它是独立于高校团委和学生会而独立存在的,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灵活,在形式上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因此主要以自愿性为主。相对来说,这部分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凝聚力,比较好组织安排活动。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既能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需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2 . 1 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按照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学生在课堂内学习专项技能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和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浓厚兴趣,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意识的加强,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既有对抗竞争,也有相互协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对培养学生顽强拼博、团结向上等意志品质起着巨大的作用。既增强了同学间相互交流与接触,同时也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要承受着各种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压力,会产生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等不良情感,而各种社团活动能助其转移注意力,减缓心理压力。另外,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骨骼和肌肉的生成、心肺功能的增强,改善大学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状况,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促进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2 . 2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增长,各高校体育资源虽比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健身需求。尤其是游泳、羽毛球、网球、体育健身舞蹈等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更是供不应求。高校各项体育社团的成立,弥补了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如体育课程开设不完善、体育项目不够多样化、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有助于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弥补学校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活动比例不协调,各专项体育设施使用不均衡,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让原本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所喜欢的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体育社团还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人说中国当前的健身状况是“青年人在沉睡,中年人在觉醒,老年人在奋进”。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形式还是以体育课堂为主,而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一节体育课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在健身效果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它面向整个学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扩大了学生间的交流面,社团成员相对较高的专项技能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使学生由课堂上的“要我学”变成社团中的“我要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由于专项技能不高、没有运动氛围、无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自我要求不高主动性不够强等方面的障碍。实现了学生更多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使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延伸,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2 . 3 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社团工作几乎都需要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安排,体育社团成员无论是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还是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譬如社团要组织一个活动,首先要在人力安排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协调体育活动组织、竞赛编排、裁判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在物力方面需要和学校方方面面做好协调工作,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在财力方面需要去到企业和公司拉赞助,做宣传。在有效的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满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培养与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意识。从而使自己走出游戏,走向操场,远离那些低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体活动,有效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更好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3 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互动的对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显性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教学训练体制、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等隐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可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畴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

3 . 1 加强体育社团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已成为了当前全面推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更好地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影响力,形成一定规模,提高其知名度,要做好体育社团宣传工作,通过定期参与组织或承办校、院两级单项竞赛活动,评比体育活动先进社团,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面。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多样化,体育社团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网球、排球、围棋、体育知识竞赛、篮球、轮滑、定向越野等比赛。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大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终身意识与习惯,从而使各种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3 . 2 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 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深刻意识到体育社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注重加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使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避免无序和混乱。加强社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学生会员制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多开展社团活动,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对考评差的社团应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对考评好的社团给予表扬和鼓励,评选年度最有影响的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思想指导下,形成各个项目随需而发的宽松局面。其次,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到学校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提高社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最后,拓宽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社团活动在时间、场地器材基础设施及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繁荣、健康的发展。

3 . 3 加大体育社团投入, 丰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经过人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与利用所形成的文明形象,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都要经过设计,进行改造和利用,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加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必需的场地。同时,打造校园体育标志性建筑品牌,让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条件和标志性建筑,成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最好载体。

4 结语

体育社团是集健身、娱乐、知识、兴趣、实践、竞赛于一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教育,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校课余体育的主力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其特有的形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二者和谐互动能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气氛的形成。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课外的延伸与补充,是丰富与展示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窗口。它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及丰富高校大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应从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渗透: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加大体育社团投入,扩大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上一篇:12春《公务员制度讲座》期末复习范围下一篇:社区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