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2022-07-02

第一篇: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校园建设应该着眼于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和而不同”, 以学生为主体,以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为引导,以创新为追求,全面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目标

和谐一词最早源于《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通过道德影响百姓能使他们和平共处、团结合作,从而有效的把大家组织起来。对于校园和谐则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要使学校达到和谐的发展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事业的统筹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从宏观上讲:和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是指各个高校能发挥自身优势,拥有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在时间性、地域性有所特征,尤其是民族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民族区域和文化优势,在办学理念上有所特色、有所突破。从微观上看,和要求学校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达到团结合作,和谐共处,不同则要求顺应不同个体的发展特征,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健康竞争。大学是社会机体充满活力的因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校园的建成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的高校不断适应国家提出的新理念,探索新思路,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我们又发现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缺乏系统性。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上,从领导管理层到学生群体大多具有充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明确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停留在表层。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单独列为必要的体系加以建设,而往往将其贯穿到其他活动当中,降低了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体系缺失。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完备的体系,从建设的筹划实践,到落实,再到评价反馈,最后完善。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过程。但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这样一个完备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没有严格地明确评价主体、对象、标准等各方面要素,导致了单向度建设,忽视了群体的反映,影响了建设的效果。

(三)、病态校园文化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其一人们热议的“90后”开始踏入校园,这些被认为价值观独特的学生,应该收到高校管理和教育者怎样的引导?传统的管理、教育主导地位是否应该有所转变?是应该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价值理念、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很难适应新一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个性、不屈现实,导致传统的管理模式会与现代的价值理念发生冲突,高校的自由管理文化有失规范。其二在浮躁的气氛中,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浮现,学术腐败,作风问题等一些 所以在高校的同学间、师生间、教师间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四) 、不稳定的校园环境危害了和谐校园建设信。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场所,它既要有自己内部的运作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有与社会活动和人员的交叉,那么确保整个校园安全关系到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好的外在环境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的程度。当人们把焦点投射到中小学的校园安全时,大学校园的安全往往被忽略,最近在网上热炒的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是一个典型,在大学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怎样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是构建安全校园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没有一个安全感的校园是焦虑和不稳定的,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三、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与策略。

(一)保证安全、民主的校园环境。安全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硬性保障,民主的校园环境则是软性条件。民主的校园环境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决策者应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科学规划,尤其注重专家学者意见解决复杂问题;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责任制,完善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决策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揽大局、办大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民主管理上,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意见表达的自主意识,不断满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夯实教师的基础性作用;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规律,正确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突出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在关系学生利益、管理的决策上要充分发挥民主,培养竞争意识,杜绝暗箱操作。通过公正、公开的管理,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加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健全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高度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建立和谐校园当作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使其系统化、规范化,保证建设工程的长期性、有效性。以建立和谐校园为统领,深入落实到各项活动当中,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条理,事后有反馈。尤其是在事后的评价和反馈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并把结果反馈及时向决策层反馈,完善活动实施过程细节缺憾,确保活动的有效、顺利进行。

(三)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创建良好的人文体系。树立以人文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相信学生、鼓舞学生、依靠学生。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校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复杂交织的整体,人际间有矛盾、障碍则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整体构建。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处理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后勤服务者等之间的关系,尤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努力,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复杂的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新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开放的广泛普及,自由化、拜金等错误思想的引导,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摇摆不定,形成理想化、叛逆、自我、浮躁的特殊思想意识和性格,这需要在大学的教育环境中有所把持和引导,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交流,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做到意志坚定、心胸阔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处理复杂事物。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群体的合力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重大的课题需要一个团队的协调配合,协同攻关,尤其是学科建设上,没有一个团结的学术梯队则很难有所成就,甚至会“身败名裂”,高校要在组织上、管理上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三是加强德育。教师要有好的品德修养,要以大师姿态成就大学之大,要以好的品德影响学生,好的行动引导学生,好的成绩鼓舞学生。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尊重,现代大学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品德优先,高校通过教师的影响和教育,使学生塑造完美的个体和维护院校秩序。

总之,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过程,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参与,积极探索,不断解决教育事业的新问题,开拓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篇: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当前,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基层党建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组织保证,在整个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起核心作用。深入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和谐校园;创新

[作者简介]梁桂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6-0163-0003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高校基层党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支撑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另一方面,和谐校园也将直接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软环境。

(三)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即软实力

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促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这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

二、高校基层党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并存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和谐发展问题,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匹配等问题,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才能使高校在应对现实发展的挑战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只有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巩固,才能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创新工作思路,做出新的成绩,实现新的跨越。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必将促使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关系趋于协调,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统筹、协调、全面的社会发展体系中来;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之成为高校工作进入新轨道、打开新局面的重要战斗堡垒。

(一)高校基层党建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浪潮全球范围内的推动下,作为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智力资源载体――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高校作为最前沿的思想阵地,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必将对高校整个特定范围的思想阵地造成重大影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多元经济不断涌现,多元的经济推动多元的思想,尤其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群体,面临着更大的思想冲击。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关系着党在高校这一国家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领域内的执政能力的完善,关系着党在高校领域内的执政基础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如何在诸多外来思想的冲击中加强思想统一,形成思想合力,把高校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通过党的建设加强不断粘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推动高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具有重大影响。

(二)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先锋队”[1]。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业务组织和管理能力及驾驭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最终的质量好坏,关系着整个高校工作能否良性推进。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学校或单位的领头羊和火车头,必须对高校领导班子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请专家辅导与深入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学习的计划性、时效性与针对性。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集中精力干事业的领导集体,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在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肩负使命,责任重大。为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2]。党员遍布学校的各个岗位,有的是行政领导,有的是业务骨干。他们的作用决定了各级党组织的状况,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党员要以党的事业为重,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形象,认真解决好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问题。

要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尤其是学生党员工作。做好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和经常性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发展党员工作方针的需要,对于提高党员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生是高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党员遍布于各系部、各班级学生当中,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对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指导和导控,具有重大现实功用。

三、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刘云山在2006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巩固和发展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不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发展[1]。

(一)加强发展院系党员工作,发挥建设和谐校园的骨干作用

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在发展学生党员方面,学校党委应充分利用二级党校这个教育培训阵地,对所有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实行分级教育培训机制,即入党启蒙教育、入党前的重点教育以及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切实将党员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为例,应当不断完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与系部之间的有机对接,发挥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与系支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以学生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争取把学生工作做足做实。

(二)巩固和完善学生党支部,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源自基层,因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要落实到基层,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最终也体现在基层[2]。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作用。

(三)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1.依托学生党支部,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大力倡导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党的重要理论等活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360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不断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原动力。组织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机体系,教职员工要做学生的知心人、领路人和贴心人。创新形式、开拓多种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把学生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学生党支部的覆盖不断地加以发扬。

2.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用QQ群的形式,把学生积聚到一起,把定期班会和“QQ班会”结合起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正确指导。在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同时,给予和谐校园建设新的活力和思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是高校和谐发展,营造师爱生、生尊师的良好氛围的重要基石。

现代社会,网络发展风起云涌,网络具有跨时空、低成本的特点,在当今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应用更加广泛,事实上已经成为高校思想状况重要的交互平台。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建立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和“三个代表”理论学习网站,对于学生的网络教育由“围堵”变“疏导”,也应该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自己的邮箱及其QQ号码,及时回答学生问题,解决生活、学习上的疑难,在网上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也可随时预约谈话,不断交流思想,用互联网在学生和党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网络教育成为随时向学生敞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教育的重要辅助课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地处偏僻,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定上网条件,但仍无法百分百满足学生的网络需要。所以,利用互联网的组织形式,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对于减少学生外出上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3.拓展大学生党建网络阵地,建立“网络党组织”

现在,各种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舆情导控也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进行导控。因此,高校党建要从这个时代特征出发,适应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开拓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阵地。这不仅是工作载体和手段上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程度,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虚拟的网络党支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网络虚拟情感需要,维系了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又可以使党支部的工作发挥得充分;既激发了党组织的活力,又满足了和谐校园的情感基础,可谓双赢。

[参考文献]

[1]陆恒,周屹峰,褚衍松.略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3).

[2]高校党建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EB/OL].http://.

第三篇: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创新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必要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

特征的群体文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建设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和谐高校,文化校园”思想为核心,把握校园文化内涵

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1.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通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层次更高,更突出创新精神和个性解放,它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2.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先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最适宜师生生活、学习、发展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二、掌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具备独立性。校园文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讲都有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对校内的师生产生长期的固定的影响。比如说“北大精

神”即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北大之所以有永恒的活力,就在于它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它给北大的学子们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机会。凝重、活泼、绚烂、五彩的校园文化使莘莘学子们受益匪浅。

2.校园文化具备延续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一般过程,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承接性的特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独立性。校园文化具备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具备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文化的影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反,恰恰是这种相对性,给校园文化注射了强有力的生机,这正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这体现了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然,学校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说,校园文化,有时就是社会大众文化的翻版或复制品。不过,当我们遵循“良知先行于大学”的信条之时,校园文化,往往会给墙外的社会吹送去一股股清新的风气。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条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

2.巧妙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广播电台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校青年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体系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应将其纳入到先进文

化建设的范畴。青年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课题,共青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主旋律,加强“两课”建设,坚持先进性、时代性,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报.2003-2-25.[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教育现代化,2002,(10).[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姓名:欧哲人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班级:20104013班

第四篇: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张祚键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3期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需要从师生关系、育人环境、人文精神教育、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等角度,“以人为本”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建设

[作者简介]张祚键(1969- ),男,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构和谐高校使命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7SJD710021)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D7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6-02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和人文关切。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其和谐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管理人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贯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高校管理者在组织实施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贯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视角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育人活动的良好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生态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睦融洽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氛围,是对以育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发生良性影响的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包括组织结构的和谐、学科专业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员群体的和谐等方面。其中,教育活动主体的和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和谐校园建设以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中心进行,师生员工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大学校园群体的和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和衷共济、融洽默契,它是群

体和谐的首要特征。这种整体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浅层的、物化的,更是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突出表现为群体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相容性。“和而不同”、和平共处。这种相容性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大学校园内生活的群体在工作性质、知识层次、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要实现和谐相处,必须彼此相容、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整体性和相容性是大学校园群体和谐的两个支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人自身的和谐又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痼弊,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总之,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群体、融入自然和社会。要实现人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发挥好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根本的整体效应。要处理好教职工与学校管理队伍的关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培养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校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育人、识人、选人、用人、留人而展开,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应该做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培养合格人才。

二、正确理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管理系统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人”的认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校内各类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定位,才能形成对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非教师。正如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所说的:“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才办学校,招学生。”在学校讲“以人为本”,绝不能只针对教师或教职工,首要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正确认识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职工所从事的管理、后勤等工作,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高校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优先考虑教师,这是办好教育、发展学校本身的需要。

3.正确认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组织系统的角度看,管理干部具有组织赋予的职权,在学校各级居于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地位,对实现办学目标起主导作用。教职工是被管理者,为实现办学目标,具体从事教学、科研和办事、服务工作。从管理活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就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但是,我国的《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受支配者,他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是推动办学目标实现的动力所在。由于高校知识操作的复杂性和智力活动的个体特征,教职工能否以主人翁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人发展的终极目的地位。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幸福的需要。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通过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高校办学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中,体现在学校办学目标的选择、学校管理方法的运用、学校管理绩效的考评等多个方面。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它贯彻到人才培养、教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办学实践中去。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留住学生的纽带。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沟通,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教育和引导教师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明确自身的角色,做促进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自身健康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来自于不断的自我磨炼、自我提高,也在不断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以人格陶冶,以高尚的情操、儒雅的修养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教师的人格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教师应以博大的爱心来启迪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具备宽容的人格魅力,才能构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外界因素的诱惑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起高校学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在高校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2.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首先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其次是要保证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不仅

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相互匹配,各种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谐利用,而且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才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高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3.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何种语境和时代,“人”都是人文精神永恒的本质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宣扬人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和重视开放性的讨论、体验和反思。人文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科学课程,它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增进多元理解、加深体验、深刻反省,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在教育评价上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个性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4.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孩子以生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应有大爱。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人与人之间,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校园和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2.[2]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第五篇:浅析高校教学秘书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 曾章英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真学习,使我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项任务不仅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目前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把构建和谐社会视为己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的改善自身与环境的和谐,自身与自身的和谐,而作为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等院校, 打造和谐校园,也是高校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实践;给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的氛围,不仅使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教师安于、乐于学习与工作,和谐共生,同时也是关乎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高校教学秘书处于管理与教学的中间,是贯彻教学管理决策的得力助手,其工作职责是在教务部门与院系级领导的调控下,组织和协调各项教学活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必要条件。因此教学秘书在建设和谐校园,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等学校工作重心仍以教学为主,因此建设和谐校园首当其冲是要协调好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是保证高校教学秩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关键。而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同时建立教务处与系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通畅,保证各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只有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有序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放心“教”,学生才能安心“学”,校园教学环境才能和谐发展。

(二)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类矛盾

学院内部职能部门和各系之间能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有活力的教学环境,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根本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教务管理的职责就是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类矛盾,为构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而教学秘书作为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其协调工作尤为重要。教学秘书要及

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建议,以学生为本,做好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还要解决好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为教师的顺利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还要耐心听取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学院职能部门做好反馈工作,以教师为本,及时修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规定,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后,教学秘书还要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向学校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教学职能部门之间关系通畅,保证各种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和谐运转。

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教务管理面临更多、更高的挑战,教学秘书必须认清教务管理工作德重要性,理清教务管理的思路,协调号教学活动中各方关系,才能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由于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就是建立教务处、教师、学生三者间的纽带与桥梁,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作用。要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秘书就要做好上传下达,及时了解学校教学的新政策,扶助学院领导做好教学的管理工作,只有教学秘书的工作到位,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一个有序的、和谐的教学秩序正是和谐校园的标志。

古人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以和为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这些格言处处彰显“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汉代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到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再到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些繁荣时代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处于高度的和谐发展之中。当然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也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其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就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

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必须是学校师生生活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才能达到校园的和谐发展。

作为教学秘书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建设“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校园”,是长期、永久而又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大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量的积累终将引起质变,

上一篇:感谢老师感恩父母下一篇:广西小额担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