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的儿子读后感

2024-04-16

不孝的儿子读后感(精选4篇)

篇1:不孝的儿子读后感

不孝的儿子童话作文

从前,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坐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想好好享受一下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只烤鸡。突然,男人看见自己的父亲,正一步一步的朝他们走来。他便慌忙把烤鸡藏了起来,因为他不想给自己的父亲吃。

老人来后,喝了几口酒就走了。男人正想把烤鸡端到桌子上时,不了,当他伸手去拿时,考级却变成了一只大蛤蟆,它腾跳在男人的脸上,而且蹲在那儿,再也不肯下来如果有人想把他赶走,蛤蟆便会狠狠的瞪着那人,好像在暗示着什么。这样,谁也不敢再去碰它一下。那不孝的儿子,必须天天给蛤蟆喂饱,要不然,蛤蟆酒瓯会要他脸上的肉当美食。就这样,他活在这世上,无论走到哪儿,都得不到一丝安宁・・・・・・

篇2:不孝的儿子读后感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台湾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篇3:论汉魏时期的“不孝罪”及其量刑

一、古代“孝”理念的传承

“孝”字最早出现于殷商甲骨卜辞之中,《说文解字》释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其所要表达的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血脉相连、两代人融合为一的现象。西周时期已将“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提出,《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1]266西周时代“孝”的含义主要是尊祖,并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因此“孝”与“敬”是联系在一起的,崇拜祖先就是“孝”的一种重要表现,故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汉武帝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思想之后,“孝治”就成了汉代的治国方略。在汉高祖刘邦提倡“重孝”、汉惠帝大力表彰“孝悌”、吕后主张“举孝授官”、汉文帝“置《孝经》博士”等一系列政策中,汉代学者又将儒学的“五经”增加了《孝经》《论语》而扩充到“七经”,又在汉代官府设《孝经》师以推广孝道理论,定《孝经》为汉代官员的必读经典,使孝道确立为汉代的社会教化理论。此种举措将《孝经》提高到经典的地位上,不仅提高了《孝经》的学术地位,也从理论上提高对“孝道”的认知,为推行“孝治”提供了广阔坚实的理论基础。

汉魏一脉相承,仍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魏晋统治者深谙忠孝一体的策略,大力提倡孝道,也是忠君教育的一种方式。鲁迅曾尖刻地指出:“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晋书》帝纪第三亦云:(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晋孝武帝诏:“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2]34又见《晋书·列传第四十二·车胤传》云:“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杨尹王混摘句,时论荣之。”[3]1308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之下,魏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子,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以“陈情表”感天动地的李密、为父苦读医书瞎了一只眼睛的殷仲堪、为母守孝“不栉沐,不婚宦,绝酒肉,垂二十年”的庾阐,都是魏晋以孝垂范后世的人物。

《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不孝”被儒家认定为所有罪行中最重的,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孝行大于忠君。故《论语·子路》有云:“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157很显然,孔子不认为儿子揭发父亲是正直的行为,孔子对这种行为持反对态度。《韩非子》卷十九记云:“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父老,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幸,举而上之。”[5]102这就是儒家的“孝”字当先的处世态度。在“孝”的前提之下,为人子者应当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为了这个“孝”字,儿子甚至可以凌越法律而袒护父亲的违法行为。故《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五引留董养言曰:“‘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至于杀祖父母父母不赦者,以为王法所不容也。’可见晋时不孝之罪甚于谋反,可谓重矣。”

二、汉魏“不孝罪”的犯罪类型及量刑标准

1.汉代衡山王刘赐与太子刘爽的恩怨,就是汉代“不孝罪”中最典型的一例。刘赐为汉朝宗室,其父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帝刘邦的第七子,前164年刘赐被汉文帝封为庐江王,前153年又改封衡山王。刘爽乃刘赐长子,其母为王后乘舒,被立为太子。其母后去世,刘爽因与刘赐新立的王后徐来矛盾很深,徐来在刘赐面前“与毁太子,王以故数擊笞太子”,致使父子二人反目而更结深怨,“后王病,太子时称病不侍孝”的行为,更引起了刘赐的怨恨,刘赐正式上书请求废除太子刘爽,立次子刘孝为太子。刘爽听说后便告其父刘赐谋反,其结局是“王(指刘赐)即自杀,爽坐告王父不孝皆弃市”。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儿子检举了父亲的关乎国家命运的谋反之罪,因检举者与被检举者为父子关系,在“子为父隐”的儒家思想指导下,儿子仍然要受到“不孝罪”的严厉惩处,可见汉代的“不孝”与“不忠”之罪同样严重,同为不可以赐免的重罪。

2.北魏时期对杀害亲人的“不孝罪”,官府采用的是最严厉的刑罚:“害其亲者,轘之”,还要再加上“潴其室”的惩罚。“轘之”即车裂之刑,“潴其室”即毁其房屋,在屋基上挖地出水,使此地永远不能居住,以永绝恶迹。《魏书》列传第五十三“刑虬传”中记载着刑虬对一则杀母案的判决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今谋逆者戮及期亲,害亲者今不及子,既逆甚,枭獍禽兽之不若,而使禋祀不绝,遗育永传,非所以劝忠孝之道存三纲定义。若圣教含容不加孥戮,使父子罪不相及,恶止于其身,不则宜。”[6]881故判定杀母者的儿子虽免于死罪,但“流之远地”,并不可以娶妻生子,以永绝谬种流传。

3.儿女打骂或污辱父母的,也属于“不孝罪”的治罪范畴。《宋书》列传第十四“孔靖”条记载有“父子贼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7]205法律条文,可见对父母的殴打辱骂也属于重判的不孝罪行。当时有“安陆应城镇民张江陵与其妻吴共骂母黄令死,黄忿而自经死”一案,在断此案时,量刑的标准为“江陵骂母母以之自裁,重于伤殴,若同杀科则疑重,殴伤则骂科则疑轻制。唯有打母遇赦犹枭首,无骂母致死值赦之科”,在没有可参照的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尚书比部郎孔渊之分析此案云:“因伤咒诅,法所不原。骂之致尽,则理无可宥。罚有从轻盖疑失善。”因此判处不孝子张江陵枭首,其妻免死服刑。

4.汉魏的“不孝罪”的定刑范畴不仅指杀害父母或祖父母的恶性犯罪,还包括了对于父母的不敬行为等道德范畴的犯罪。如《史记·荆燕世家》中记载:嗣燕王刘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一子男”,为此“公卿皆议论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上许之。定国自杀。”[8]1992刘定国的淫乱行为因涉及父亲的姬妾,所以就上升为污秽父母的“不孝罪”,即是“不孝”所以当诛。又如《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刘隗”条记云:“庐江太守梁龛明日当除父服,今日设宴请客奏伎,丞相长史周凯等三十余人同会”[3]1094,在父丧期间办宴会并奏乐,当属对父母的不敬,因此其处罚方式是“请免龛官削侯爵,凯等知龛有丧吉会非礼,宜各夺俸一月以肃”[3]1094。

5.诈称父母死亡也属于“不孝罪”的范畴。如东晋孝武帝时期有黄钦生为了埋葬早已死亡的父亲,便诈称父亡而辞官归乡而被判以“不孝罪”,本应处“弃市”之刑。但荆州刺史殷仲恺认为其父已死,不能算作“诈称”父死,不应按照双亲俱在而冒称死亡的不孝之罪量刑:“律,诈取父母宁,依殴詈法弃世。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故同之殴詈之科,正以大辟之刑。今钦生之父实终没墓,在旧邦积年之远,方诈服迎丧,以此为大妄耳。北之于父存言亡,相殊远矣。”[3]1319故黄钦生免于死刑的处罚。

三、关于因孝道而犯法者的量刑标准

《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下注云:“父者子之天,杀已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9]87《礼记·檀弓上》云:“子贡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9]200《太平御览》卷五九八亦云:“汉时,官不禁报怨”,这些记载都说明儒家学者和汉魏时的法律对于因孝而复仇的认可。因此,在汉魏孝行天下的社会语境之中,因为孝行而犯罪的情况出现时,也有特殊的量刑标准。如《后汉书》列传第十九“申屠刚”传云:“恽友人董子张者,父先为乡人所害。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子张垂殁,视恽,歔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仇不复也。子在,吾忧而不手;子亡,吾手而不忧也。’子张但目击而已。恽即起,将客遮仇人,取其头以示子张。子张见而气绝。”[10]105又如《后汉书》列传第四十三“申屠蟠”传云:顺帝时外黄人“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10]1752。事后郅恽“因而诣县,以状自首”,县令认为这是仁义之举将其无罪释放。

最著名的孝子事迹当属《史记》中关于汉代的缇萦救父淳于意的记载:“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淳于)意以刑罪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之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也。’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8]2787

综上所述,可见产生于汉魏“以孝治天下”的特殊语境之中“不孝罪”,是汉魏时期重罪,虽然“不孝罪”有多种多样的犯罪类型,但量刑标准同样是严厉的。同样也是出于对社会上孝行的弘扬,对于因孝而产生的特殊的犯罪,汉魏时期也有着特殊的宽容态度,社会民众甚至给予了褒扬的态度,这就是在汉魏时期孝道的社会教育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特殊阶段。

参考文献

[1]公木.诗经全解[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王云五主编,黄公渚选注.万有文库:晋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唐]房玄龄.晋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冯克利.韩非子简注[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6]魏收.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篇4:媳妇不孝是儿子不好

杨佳从娘家回来时,天色已有点晚,婆婆已经做好饭,见杨佳进门,没打招呼就回了自己房间。杨佳知道她是不高兴自己回家太晚,于是赶紧洗手端饭忙着布置餐桌。

到了开饭的时间,乐凡从书房里出来,一见面前的皮蛋瘦肉粥就耷拉下来脸:“妈,我都和你说过多少次了,现在瘦肉精问题很严重,谁知道您买的猪肉是不是有问题啊。”

婆婆的脸本来就还没晴天,现在听见儿子挑剔,更是面沉似水了:“我老妈子一样做好了饭伺候你们,你还倒一肚子的不高兴。”說罢眼睛一翻,瞟杨佳一眼:“你小的时候我给你做什么你都吃的比猪还欢实,怎么着,娶了媳妇胃口一下子刁了?”

杨佳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婆婆这是干什么啊,明明是做儿子的挑剔,她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怎么婆婆还是对着她开刀。那个瞬间,她的无名火一下子冒上来,婆婆拿自己说事看来真成惯性了。

杨佳不想再由着婆婆耍下去,尽量保持着平静开口了:“妈,你和你儿子的事,最好别扯上我。”

老太太貌似一下子找到发作点,啪地一摔筷子:我早知道我在这个家里没有发言权,怎么样,我这还没说什么,你就跳出来啦,好好好,伺候不起你这位大小姐,我走还不成吗?

杨佳也急了:我说什么了你就这样,是不是柿子捡软的捏捏习惯了?

她要继续和婆婆讲理,不想,刚刚还对老妈一肚子不满的乐凡,大手伸过来,捏着她的肩膀将她提到卧室去,一边还大声地嚷嚷:杨佳你敢再和我妈顶半句嘴,看我不休了你。

有了儿子撑腰,婆婆跳得更欢实了。杨佳气得眼泪横流,明明是乐凡惹出的事端,现在他们母子却统一阵线了。这个男人也太愚孝了吧,今天这个事情,有她什么错?他们娘俩却这样合着伙欺负她,再不使出点杀手锏,也太窝囊了。

杨佳简单收拾了两件衣裳,起身杀回娘家。

2

当然,她没敢和老妈说自己的家庭矛盾,一向疼爱女儿的老妈,要是知道她受那样的气,还不径直追上门去和女婿算账。

可心里的憋屈,总得有个出口。到了公司,杨佳和同事李姐大吐苦水,她相信,任何人听了皮蛋瘦肉粥这个事件,都会同情她。

李姐果然同情了她,不过,她也并不认为婆婆和乐凡就有什么不对。

“她还没有不对?婆婆没事老将她儿子的错摁在我身上,再者说,乐凡是不是也太是非不分了。”杨佳一肚子的委屈。

李姐笑:“先别急,听听我的道理。实话实说,哪个儿子结了婚,妈妈心里会没有母爱旁落的失落感?所以,无论表面功夫做得多好,每个婆婆多多少少都会对儿媳妇有敌对情绪。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对于当儿子的来说,没结婚之前,心里只有老娘;结婚之后,他的爱肯定就会分成两部分,这样的变化,在妈妈眼里,更是一种背叛。老太太们不认为这是亲情的发展规律,她们会认为,都是儿媳惹的祸。”

杨佳仔细一想,李姐说的确实是这么个理儿。可是,既然这样,那当初婆婆干吗着急红眼地催着他们结婚啊。

李姐拍拍杨佳的肩:“要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呢,尽管知道儿子会被抢走,可所有妈妈还是盼着儿子成家。而有些当儿子的,一旦结了婚,一颗心完全扑在老婆身上,妈妈立即成为过去式。要我说,你家乐凡还真是个不错的人,最起码,他没有为了爱情就丢了亲情。杨佳我告诉你,凡是能当一个好儿子的男人,必然能做一个好老公,因为这样的男人,对情感有责任心。”

杨佳不说话了,乐凡的孝心她不反对,可他也不能老是是非不分地拿自己当牺牲品啊。

3

杨佳不是那种肤浅的女孩儿,她从没追问乐凡如果自己和婆婆同时掉到河里这样的蠢问题。但这次她也想看看自己和婆婆,到底谁在乐凡心里更重要。

对于老婆的疑问,乐凡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杨佳,说实话,你在我心里的分量一点不比老妈轻,但婚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只要你和妈妈发生矛盾,我心里即便认为你对,也必须站在老妈一侧。”

杨佳怒发冲冠:“你就直说你妈更重要不就得了。”

乐凡拉着她的手:“不是说我妈更重要,我这么做,其实全是为了你。你想啊,谁家过日子没有马勺磕了锅沿的小事啊,对那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如果全部向着你,那我妈是不是会更委屈,那你们的婆媳关系是不是就要更难处?而只要我态度上和老妈站在一起,老太太就会觉得自己胜利了,她心气顺了,咱家不也就和谐了吗?”

“你和你妈是和谐了,可我呢?我的委屈谁来管?”杨佳愤愤不平。

“亲爱的,别着急,通过这个事儿,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今天起,我保证,每次我不得不向着老妈时,都相当于在爱情的账单上欠了你一笔。只要老妈看不到,你要星星我去摘星星,要月亮我去摘月亮,怎么处置全部听你的。”

看着乐凡摇头晃脑油嘴滑舌的样子,杨佳扑哧一声笑了。还别说,刚才听了他那一番高见,她还真就觉得,乐凡说得有几分道理。每次和婆婆有了冲突,其实她也不想让步,也想拼个高下,可就因为乐凡总是一脸护着老妈的果决,她才不那么情愿地服软了。说实话,得罪婆婆她不怕,可要是因为婆媳关系搞得恩爱的夫妻出现罅隙,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再者说,家庭矛盾又不是敌我斗争,很多时候,还真没多少真理可找。她因为顾及乐凡的孝心稍微那么一让步,婆婆马上就借坡下驴。也正是因为这份谦让和低调,认识她的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儿媳。杨佳无法想象,如果不是乐凡在婆婆这个问题上如此处理,这顶好儿媳的高帽子,还能落到她头上吗?

李姐这次听了杨佳的感慨,大笑:要不人家都说婚姻是场修炼呢,我看你也快修炼出来了,能有这样的见识,乐凡能不对你更好吗。

杨佳笑嘻嘻回娘家去拿自己拎去的衣服,一进门,弟弟一家正在那里包饺子呢。

见到大姑姐,弟媳妇蒋晓婉很热情,偷偷拉着她说:“姐,你赶紧去劝劝妈,她还因为上周末旅游没去成的事儿和我们生气呢。”

弟弟趁蒋晓婉去洗手间的功夫,和杨佳诉苦:“姐,你说蒋晓婉这个做儿媳妇的没的说吧,可咱妈,总是给她鸡蛋里挑骨头。”

杨佳瞥了一眼弟弟,难怪这小子和老妈说话气不顺,敢情他是替媳妇打抱不平啊。那个瞬间,她想起乐凡的所作所为,由衷地承认,弟弟和乐凡比,还真算不上一个好儿子。而在另一个角度上说,有了不这么懂事的儿子,蒋晓婉还能做到这个样子,这个弟媳妇,人也确实厚道。

对这样厚道的儿媳妇,老妈真是不应该继续糊涂下去了。

那天,饺子吃过,弟弟一家走了,杨佳推心置腹地和老妈说了婚后乐凡的表现,听到人家儿子总是跟当妈的站到一边,老妈这回不说话了。杨佳趁热打铁:“所以,老妈,以后别什么事情都怪蒋晓婉,作为儿媳妇,她真的还不错。我看更需要教育的,倒是你儿子。

老妈虎着脸叹气:碰到这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能咋办。”

杨佳给老妈出了一个妙招,放下芥蒂和儿媳发展友好关系啊,弟弟不是和媳妇亲吗,一旦看到媳妇都能和妈那样友好了,他不也就会打蛇上棍地跟着成为一个孝顺儿子么。

老妈半信半疑地看着女儿:“这个能行吗?”

肯定能行吧,杨佳想,弟弟再怎么和媳妇亲,他也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只要妈妈端正了和弟妹的关系,他一定也会有所醒悟的。说起来,幸福还真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对于明事理的儿子来说,他可以用自己的威慑力来影响婆媳关系;对于不明事理的糊涂儿子来说,一个好媳妇的感染力也一定好过正统的思想教育。

上一篇:羌村其二下一篇:入离职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