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2024-04-21

《头饰设计》观课报告(通用8篇)

篇1:《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赵老师所教的《头饰设计》是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第十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节课她首先出示一个小花狗的动物头饰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进入互学小课堂,她设计了六个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欣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头饰,让他们知道头饰不仅代表着不同民族还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并且通过让学生看老师自己设计制作的几个头饰来发现学习制作的步骤,将头饰设计制作的过程贯穿整节课,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课堂兴趣也比较高,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内动手做头饰,使学生们非常兴奋,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从最后的作品上来看,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上课伊始,出示一个小花狗的头饰,引出课题,让学生想什么是头饰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边欣赏头饰了解头饰的用途以及头饰的组成;伴随着大量的头饰图片,让同学们交流学习各种头饰设计的要素,包括外形、图案、色彩、材料。同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接着,让学生思考头饰设计的步骤,课件出示头饰设计的步骤,并且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在学生叙述头饰的步骤时教师边做演示,接下来来一起研究帽圈的设计制作。设问怎样量一量头圈的大小呢?带着问题组内成员讨论交流、研究并体验一下头圈的测量,并且找学生演示给大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解决教学重点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好后让学生欣赏同龄小朋友设计制作的头饰,更加的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热情。节课也

存在很多的不足,制作出一个头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要做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且想象力丰富的头饰来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当然在本节课中,因为考虑到时间比较短,没能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设计制 作更加有创意的作品。比如可以让为学生课前准备许多他们想也想不到的制作头饰的东西,比如:泡沫、树叶、羽毛、毛线等等,当学生拿到了这些材料,学生的思路拓展后,也许头饰的作品会更加的精彩。

篇2:《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头饰设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带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过程与方法:

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重点:

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个纸条变头饰的游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将纸条漂亮的戴到头上?”

2、师生一起比赛。

3、将学生与老师的头饰进行比较:“我们俩谁设计的头饰漂亮?为什么?”

4、板书:色彩有变化;形状有变化;图案有变化。

5、探究纸条的变化。

(1)师生合作探究美化头饰的方法。师:我想用两种色彩的纸条,剪花纹一样的花边装饰我们的头饰。

大家快帮我想想能用什么办法?生:学生边说边演示制作方法。

(2)从学生想的办法中提出问题:

a装饰的这个花边明显吗?为什么?(色彩搭配)

b剪下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吗?

(3)“ 你还会用哪些制作方法来做头饰呢?

”——课件展示补充制作方法:剪、挖、刻、粘贴、折,摞在一起剪、插。

6、了解头饰文化,探究头饰装饰方法。

(1)在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头饰?

(2)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

a课件展示“伪装——军人”、“美化——少数民族”、“寓意表演——京剧、斑马头饰”等头饰图片。

a看看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内容?想一想头饰还有哪些用途?

b课件展示:老师在博物馆看到过的古代头饰。在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头上就有了头饰。这是秦始皇时期兵马佣头饰。既能用来防御又可以用来装饰,显示出军威!头饰,是最古老而又被人们沿用到今天的用来美化头部的一种工具。欣赏头饰图片,一起来研究装饰方法。请小组按照图片资料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一会儿请大家来介绍你们小组了解的头饰。学生研究,讨论。研究问题:头饰上出现了哪些形状?它们被安排在头饰的什么地方?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头饰上有哪些色彩?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比一比,头饰的外形有什么不同?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和组合?小组学生汇报欣赏研究头饰作品,探究装饰制作方法。请小组长将纸条头饰戴到头上,大家一起来研究: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请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提出作业要求:两人合作完成一个造型新颖、色彩漂亮的头饰。开始制作:鼓励学生给头饰起名字,引导变花样戴头饰,表演节目。三、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四、展评:组织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戴上你们制作的头饰站起来,摆个造型,让我们一起欣赏。

谁愿意戴着头饰来表演节目?或介绍你们的头饰?小组评议讨论:请小组同学数一数共得了多少小红旗?谁为小组的贡献最大?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延伸:快过节了,想想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做什么来装扮自己呢?

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头饰?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

1、知晓头饰的构成,学习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成头饰。

2、通过设计制作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成功的乐趣。

3、培养学生事前设想、制作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良好习惯和

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课程资源准备与开发 羽毛、彩纸、胶水、剪刀等工具。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剪刀、胶水、色卡纸、各种废旧软材料。

2、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透明胶)、色卡纸、其它彩

色手工用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了些以前收集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请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头部。(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口头介绍解释)引出课题—头饰制作(板书)

(二)讲解分析

1、讲解制作过程

(1)出示头饰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2)分步骤讲解制作过程(教师板书步骤)

2、分析制作的方法

卷、折、穿编、刻、剪挖、粘贴(教师示范操作,并强调工具使用安全)

3、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头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教师把准备好的材料分发到各组)

(三)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学生作品,学生分析评价。

(四)学生制作

1、出示制作要求(学生齐读)

①分小组完成头饰作品的制作。

②设计创作出更新颖的图形。

③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多?

2、学生制作,启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展示优秀作品。(播放轻音乐)

(五)完成表演

1、学生戴头饰,摆造型,谈创作思路。自由评价其它作品。

2、在音乐中自由舞蹈。

(六)课后提示

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设计制作其它东西,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课程的“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头饰设计》是我自行创编的适用于小学五年级的一节设计制作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我定了三点:

1、知晓头饰的构成,学习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成头饰。

2、通过设计制作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成功的乐趣。

3、培养学生事前设想、制作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良好习惯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在课的开始用一些头饰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制作过程、分析制作的方法,并让学生应用生活中其他的物质材料运用,再欣赏以前学生设计制作的头饰实物作品。制作是分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就让学生戴头饰,谈创作思路,自由评价其它作品。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舞蹈。最后提示学生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设计制作其它东西,美化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制作出一个头饰对于学生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是要做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且想象力丰富的头饰来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他们想也想不到的制作头饰的东西,比如:泡沫、树叶、羽毛、毛线等等,学生拿到了这些材料,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也就不断地出现,这时,再加以引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1、用彩色纸经过设计,加工制作头饰是十分适宜低、中年级学生的`一项活动。在语文、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在节日的联欢会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头饰会为教学及活动增光添彩。本课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2、漂亮的头饰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打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头饰也还能起到隐蔽自己的作用,如特种兵用草和树叶做的伪装。制作头饰的材料多种多样,如树叶、草、羽毛、金属、塑料、纸等。

3、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与语文、音乐教师以及大队辅导员协商,研究、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头饰作品。

4、本课教材共两个页面,其中可分为抽象形和动物造型两种。左下页的四个同学展示的是一个头饰的四种不同戴法,目的是启发学生作品的出新、出奇。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戴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应会: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2、隐性内容与目标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四)学习材料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色笔、剪子、胶水。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展示老虎、狐狸、蝴蝶的头饰,请学生进行造型设计。结合学生音乐、语文教材中的角色需要,由学生分组选择设计、制作的头饰题材。依据教材和教师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头饰的多种创作思路。布置头饰制作要求:实用、美观、新颖。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小结,展示,讲评。

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威武、狡猾和轻盈神态。学生讨论、研究设计、制作头饰的方法。根据实物和教材,学生更深入地落实头饰制作的要领和细节。选择材料,分工、合作进行头饰的制作。

(三)大胆设计,大胆创新。

篇3:《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我代表学生行为观察组做一下交流:

陈老师这节课采用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在质疑方面, 开课引入时采用质疑。例如, 师:对于分数你们想了解什么呢?生:分数的加减、分数的意义、怎么判断分数大小、假分数真分数等。师:要想知道这么多, 我们必须先了解分数的意义,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引入自然顺畅。还有在复习旧知时, 学生能大概说出分数的意义, 但不准确, 老师此时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吗?”, 强调了在分数中平均分的重要性。

在探疑方面, 探疑分为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 在自主探疑环节中, 陈老师让学生独立画四分之三用时4分钟, 我们组观察到同学们能够自主探疑, 大多数学生能够画出四分之三。“‘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的质疑、探疑、解疑三个大的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 在质疑中有探疑、解疑, 在探疑中有解疑和质疑, 在解疑中也有新的质疑和探疑。例如, 在学生展示汇报四角星时, 学生就产生的质疑, 并指出学生没有平均分, 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已知部分求整体练习中, 观察发现10人中有2人画错, 画成了16个小正方形, 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对整体的概念理解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小组合作探疑能够充分体现的话, 我想这两位同学在小组合作探疑中应该能会有更完整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 比如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画一画、圈一圈、取糖果游戏验证、上台展示汇报等,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100%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一直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教师通过温故三年级旧知到用图形表示份数, 再到提升练习淘气和笑笑的捐款, 练习不断层层深入, 学习活动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解疑方面, 我们发现学生做的练习大多数都能过关, 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最后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时, 学生总结知识比较全面, 理解透彻, 说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陈老师把我校的“‘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初步结论:本节课充分体现“‘三疑’导学”课堂模式,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敢于否定他人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地想法, 在否定、探究中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质疑、探疑、解疑中得到成长。

教学建议:自主探疑时,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充分的, 但在小组合作探疑时, 教师可以把时间再多留一些, 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更好的探究交流, 取长补短, 才能让他们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篇4:《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关键词】头饰 大众消费 审美符号 装饰性元素 传统服饰文化

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人们最重视的则是对于头部的装饰,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首要”,什么是最能吸引视线的中心。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服饰文化系统,并最终与中国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融为一体。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又具有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后者还因派生出诸多审美意味和精神内涵而颇具研究价值。昆曲头饰进一步完善了昆剧艺术的美感形式,在细节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一、昆曲头饰的风格和内容

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对头饰进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工艺美创造过程当中,浸染着华夏民族传统的智慧和和谐的审美意趣——含蓄、丰满、充满艺术气息。此外,昆曲保留了“裹巾”这种原为西北民族的帽式,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史,其价值远远超出服饰史本身。此外,它还吸收了宋朝、元朝头饰的一些经典样式,男性头饰多为各式帽、盔或巾;女性头上多着冠(帽),束簪或钗,其上装饰有步摇、钿子、等饰品。

明代男子的巾帽等级分明,上层阶级冬季戴绒帽,夏季用裹巾。平民百姓不得戴巾,只能戴帽子,农民戴斗笠。男性官员的帽式一般为方翅纱帽、圆翅纱帽、尖翅纱帽、相貂等,武将盔帽有夫子盔、霸王盔、虎头盔、狮子盔、荷叶盔、帅盔;平民身份者多戴一种帽体较高、近乎瓜皮似的便帽。“巾”属于上等饰物,官绅、儒商可以佩戴,或是青年书生和未做官的举人,如《牡丹亭》的柳梦梅。常见的有文生巾、解元巾、苦生巾、网巾、必正巾、儒巾、四方平定巾、将巾等。网巾是一种束发的黑色马尾棕编制的网罩,用来裹头;四方平定巾系一种黑色罗纱制成的便帽,外形四四方方故得名,可以随意搭配服式。

昆曲中女子最常用的头饰就是簪和钗。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簪钗装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以插到妇女头上任意部位。簪的材料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玛瑙、琥珀等多种材料制成,常见的形状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钗则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或者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钿是钗的一种,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花是昆曲中女性装饰美化头部的时髦饰品,通常用金、银、玉、贝等做成花朵开状,五彩缤纷,令人炫目;步摇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上边附有珠片或流苏,女性在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冠是一种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形象皆有所涉猎,它多与绸带、缎带等组合设计成多层花型,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色彩靓丽新奇,极富装饰性。其中以凤冠最为华丽,以龙凤为主要元素,它采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其上镶满人造珠宝,曲中多为皇宫贵族的后、妃们佩戴。此外,还有珠冠、团冠、九龙冠、平天冠、堂帽、草堂等。乐伎戴明角冠,地位一般的妇人除出嫁等激情活动外不许戴冠。

二、昆曲头饰的特征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相比,昆曲头饰更为精致、华美,异彩纷呈。昆剧人物头饰在面辅料选择、图案色彩、刺绣工艺、饰物品的选择等方面精益求精,再配以优雅的服饰、精美的妆容、婉转的人物唱腔,头饰造型最终与着装风格保持一致,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状态。曲中人物通过特定的头饰来表现人物身份,配合人物演绎的场景和一些心理行为,在昆曲婉转优美的“一唱三叹”中,头饰摇曳生姿,往往令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和饱满。

昆曲的服饰文化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也是舞台上鲜明的服饰表现广阔的历史图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昆曲的头饰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兼具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逐渐扩充到蕴合诸多礼仪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当头饰的功利性被升华为艺术形象而具有审美的特性时,概念性的象征符号便出现了。这种概念性的象征符号既包含了民族原始图腾和信仰,又包含了由此发展而来的民族审美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一方面表现出将剧中人物重新创造组合,形成一个自由、浪漫、夸张的意境,另一方面,由于其意象性思维沿袭着古代文化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古典的带有神秘感的审美趣味。昆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的主体(包括唱词、念白、音乐、表演等等)是非物质的。中国戏曲中以昆曲和京剧的服饰最为丰富、严格,皆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要求。昆曲头饰上体现了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在男子头饰和女子的头饰上面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昆曲头饰还体现了角色的年龄特点和伦常次序(如图1昆剧中的生、旦、净、丑四角)。例如男性在不同年龄段其“英雄结”构造与形状是不一样的。女性的头饰也随其身份、年龄的不同在其一生中要变换好几次,从头饰即可见女性的年龄身份年轻女性生小孩后,要将帕换帽。昆曲头饰兼具夸张、象征、寓意,头饰体现了美与装饰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头上遍插发簪”和“以黑色绒线代替假发”带给人一种庄谐有度、韵味无穷的审美情趣。

三、昆曲头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

昆曲头饰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蕴含其民族的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折射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昆曲头饰作为曲艺文化的载体,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剧文化“曲高和寡”,逐渐走向了精英化的小众消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要经历一种必然的探索与创新:一种是继承其原有精髓,“老树开新花”——即保留原有的作品内容,包装以更新的形式传播曲艺文化(如青春版《牡丹亭》);另一种是传统元素的创新性应用,“旧貌换新颜”——即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符号或时尚元素来进行再创作,形成批量性的产品或作品,通过媒介来推广传统文化。譬如在旅游景点贩卖文化创意礼品以达到推广传统民俗的目的。

3.1昆曲头饰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的运用

《牡丹亭》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典雅、唯美的爱情传奇,被奉为昆曲艺术中的奇葩,在舞台上演绎了近400年。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年轻人群对于这门古老的剧目逐渐陌生。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继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戏剧服饰彰显出个性美的理念,将大量时尚元素融入创作中,服饰尤其是头饰方面追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效果,在视觉和听觉上富有冲击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青春版《牡丹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离不开头饰带来的“点睛”效果。其头饰在保持昆曲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它的样式、质地和装饰性,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如各色绚美的钿花、人造宝石等)使之与演员的服装、舞台动作相协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头饰中的钗子、钿子多用真丝面料,结合现代新型材质,明快靓丽,体现出一种既典雅华丽又温润大气的感觉。与传统昆曲的头饰对比,清版头饰更受年轻人的喜爱,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2)。第二,头饰与剧情的变化相结合,如头饰的装饰物的巧妙变化既丰富了舞台形式语言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把杜丽娘对柳梦梅之间的情愫通过服饰的变化,头饰的变幻展现出来,既大胆多变又端庄含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第三,青版还特别注重通过头饰形式上的差异来表达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不同角色的人物头饰有不同,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头饰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戏中十二花神的头饰,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花,色彩缤纷,打造出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这种富有青春气息的律动正符合现代年轻人群的审美眼光。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给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为经典曲剧的继承与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作为富有特色的传统物质文化符号,昆曲头饰在历史演变中与科技、文化、大众需求等要素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整合与创新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引领我们传统服饰文化达到一种更新的境界。

3.2昆曲头饰在影视剧服饰中的应用

以电影、电视、互联网、户外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与绚丽的影像形式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影视剧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头饰造型和服饰搭配总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昆曲头饰继承了昆曲传统服饰“娴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表征特点,在继承和创新中成就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人物造型。

《青蛇》中两位主角的头饰和衣着造型兼具古典和谐之美,其灵感来源于昆曲人物的形象(如图3)。影片注重传统头饰的继承,删减了昆曲头饰中的一些装饰性元素,以黑色的绸缎饰品来取代昆曲女性鬓角,以新型的塑料材质取代钿花,使头饰更为简洁、清丽。设计师结合创作的空间布局和剧本情节,将昆曲中的花旦造型运用到了主角身上,鳞片头,水蛇腰,昆曲唱腔对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简洁、端庄的发饰,充满灵性的蛇妖造型上透露出一种脱俗的美感,引得后来同类影片竞相模仿。其中张曼玉扮演的青蛇,借鉴昆曲的妆容,冷色系的眼影口红黑色的唇给人以距离感,卷曲的头发带着些“鬼魅的妖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配合薄纱的服装面料,人物整体造型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美感,如梦如幻。

新版《红楼梦》将剧中的人物造型加入了昆剧头饰的元素,以昆曲头饰的形式之美来衬托红楼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新版《红楼梦》中人物头饰在表达和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图4)。头饰不仅可以帮助观察者辨别舞台角色,又增强了影视剧的视觉美感。通过角色的定位和发饰的区分,演员可以较为直接的来表达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师将其昆曲美学的理解融入了红楼梦中人物角色,注重剧中人物的头饰形制,追求头饰内容与服饰形式的和谐统一。昆曲中,旦角额妆看起来是平的,上面的装饰泡(扣状金属饰品)通常是7-9个,而红楼梦中头饰采用的是5-7个,且额发都用油脂勾勒出立体的曲线,额妆造型的鬓角很独特,改良为曲线发卷以更好显露演员的脸型将戏曲里两边的长发髻。此外,设计师将红楼梦中角色造型大胆留白,与剧集中的深宅寂寥感相辅相承。

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消费的环境下,借助于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昆曲头饰元素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发掘和创新,并且不断地融入科技元素、风格多样化,吸收和借鉴了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突破传统而不让传统变质,将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深度的碰撞与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更新鲜的境界,这不失为发展和保护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形式。

四、创新服饰设计案例

头饰集中表现了昆曲所蕴含的古典精神,兼具象征性和写意性。昆曲头饰元素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升华,为服饰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元素。通过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服饰习俗,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世俗心理,拓展了昆曲头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保持其传统的特点下,昆曲头饰元素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对昆曲艺术形式的弘扬和传承,它使我们传统的古典艺术历久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更迭,昆曲头饰所代表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让位于艺术性和商业价值,其大众审美价值逐渐凸显。人们将头饰元素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融入更多主观创意,并通过大众媒介来博取“注意力”。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意和发展既要保留其精粹部分,又要具有时代感和创造性,做到“有本有末”。这样的传承创作行为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笔者通过对昆曲头饰的资料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昆曲头饰在物质层面上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性”特征,在精神层面上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端庄优雅、温婉柔和的古典气质美。因此,按照设计原则,将昆曲旦角的头饰特征进行抽象化处理,将韵律性的波浪型和人物头像相作为装饰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创作,并最终制作为成衣。

笔者将传统昆曲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系列服装作品为《美人计》(如图5)。美,即为突出中国女性的优雅美,古典气质美;计,乃为设计,谋划之意。题目的名称意为通过有计划的设计和谋划,为具有优雅品味、端庄温和的中国女性设计的流行服饰,希望通过服饰设计能够展示女性内在的温婉、端庄、时尚的气质。系列服装融合现代流行的数码印花、珠绣、贴补等工艺手段,配以层层叠叠的欧根纱,增加服装的梦幻和空灵感,试图“还原”服饰的写意性,使爱美的女性穿着服装之后,可以被他人所“阅读”。

五、结论

篇5:第九课 头饰设计

头饰设计

备课时间:2005年3月18日 教材分析:

用彩色纸经过设计,加工制作头饰是十分适宜低、中年级学生的一项活动。在语文、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在节日的联欢会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头饰会为教学及游戏增光添彩。本课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本课教学共分两个页面,其中可分为抽象形和动物造型两种。左下页的四个同学展示的是一个头饰的四种不同戴法,目的是启发学生作品的出新、出奇。右页上的图片,展示了学生们在研究制作方法和一组舞蹈动态造型。

教学目标:

1、会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2、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教学用具: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笔、剪子、胶水。教学进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看一段录像:观察人们头上戴的饰物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头饰设计

三、讲授新课

1、观察分析(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供资料)(1)你知道古代人们戴什么样的头饰吗?

(2)说一说这些少数民族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回族、维吾尔族、藏族)

(3)说一说戏剧中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

(4)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头饰?

2、组内研究讨论。(每组发3—4件制作好的头饰作品)(1)从外形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2)从图案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3)从颜色上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4)从表现手法是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

3、分析研究

(1)每组挑选一件你们认为最有特点的头饰介绍给大家。(2)研究这些头饰是怎么做的?可以动手拆开来进行研究。

四、学生制作

1、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制作?

2、想一想你将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头饰?

3、动手进行制作

五、教师辅导

在造型上、材料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更新奇的头饰。

六、展示作品

想一想你的头饰可以有几种戴法?

七、表演节目

戴上自己的头饰,小组内编个节目表演给大家看。

八、课后拓展

篇6:《头饰设计》教学反思

在探究学习环节,我以许多民族的头饰为例,让学生认识头饰,并且知道头饰有隐藏、美化装饰头部的作 用,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我又让学生观察书上以及我搜集的其他小朋友的头饰,学生就知道了可以利用卡片、羽毛、以及花瓣来创作,再拿出我制作的头 饰,启发学生总结出制作头饰的方法以及所需工具,掌握制作的步骤,这样做,能让学生产生创作头饰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实践活动环节,让他们分组创作头饰,要求他们进行明确分工。在学生创作时,一首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使学生在音乐中快乐创作,且能启迪学生的创作的灵感。学生创作完头饰后,让小组派代表戴上头饰进行评价。

篇7:头饰设计(范文模版)

高县硕勋小学校:黄锐雪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头饰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材,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属“造型•表现”领域,意图是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于一体,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不同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头饰的组成、材料和外形特点,关注头饰头围圈与头部的关系。学习头饰的设计制作方法,画、卷、折等技法、在实践中感悟如何搭配才能更美。

2、培养学生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在观察、体验、探索中动脑、动手,用卡纸、剪刀和画笔等工具材料、完成设计的头饰作品。

3、学习美化生活,装饰自己。感受生活的情趣,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夸张的手法,选择适合的色彩,设计制作实用、新颖、美观的头饰。

教学难点:作品新颖、美观、实用。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情境导入

孩子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是个什么样的舞会呢?请孩子们仔细看,认真听。小兔:呜呜呜~呜呜呜~ 小狗:小兔,你怎么了?为什么在这里哭呢?

小兔:呜~呜~呜~爸爸妈妈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只有奶奶和我在一起生活,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多想和其他小动物一样,能举行一个生日派对啊,可是。。可是。。呜呜呜呜~~ 小狗:小兔,你别伤心了,这件事就交给我吧,我来帮你完成心愿,今天你的生日派对一定会很热闹的。

原来小兔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举行一个生日派对。小狗知道后呀。在森林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邀请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开一个头饰舞会,庆祝生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是要去参加什么舞会啊?去参加舞会的孩子都得带上自己设计的头饰,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头饰的设计吧!(出示课题)板书:头饰设计(二)快乐欣赏,认识头饰

头饰是用来美化装饰头部的饰物,两千多年前,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头上就有了头饰,如今头饰的应用更加广泛。

民族头饰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头饰,不同民族,头饰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力极强的戏剧头饰,适用于戏剧舞台,表现人物的性格;简洁大方的时尚头饰,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日舞会、节日狂欢、舞台走秀等。

我们来看看头饰都有哪些特点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小结。

(板书:色彩鲜艳、美观;造型夸张、新颖;实用)(三)自主探究,示范引领。

1、头饰的组成

为了参加小兔的舞会,老师也设计了头饰。漂亮吗?谁来告诉我头饰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小结:头饰是由套在头上的一个圆圈,我们把它叫头围圈和各种装饰图案两个部分组成的。

2、头围圈的确定

谁想上台带一下老师的头饰?你们发现了什么?(太大了,戴不了)小结:是的,这个头围圈大了。因此,头围圈的大小要根据头的大小设计。怎样确定头围圈的大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选用长条形的纸从额头到后脑勺围一圈,做上记号,用双面胶粘合。这样制作的头围圈跟头的大小一样,很合适,但它只适合被测量的人佩戴。有没有一个办法让他适合更多的人佩戴(微视频演示插接法)。小结:插接法能调整头围大小,适合很多人佩戴。我们还可以改变头围圈的外形,让它更美观。

3、回忆技法。(微视频)

4、分析头饰的图案装饰。

5、师示范头饰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6、欣赏学生作品。

(四)小组合作、创意设计

出示作业要求:

1、小组商量制作一个什么头饰,准备怎么分工。(小组汇报)

2、用所给的材料合作完成一个头饰。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头饰最美观、最特别。

注意:造型夸张、色彩鲜艳。

提示: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五)我型我秀,秀我风采 做好头饰的小组上台展示。学生互评,师点评。

师:小兔的头饰舞会开始啦,让我们戴上头饰尽情happy吧!(播放音乐)

(六)拓展延学,绽放智慧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舞会接近尾声了。今天,我们为小兔过生日,学会了关心别人,还学会了用多种技法制作美观、新颖、实用的头饰。其实头饰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创意,(ppt)你们瞧,这些废旧材料被设计师们巧妙的运用到了头饰设计里,我们也可以变废为宝,装点我们的生活。

板书: 头饰设计 新颖色彩鲜艳

美观 造型夸张

篇8:《头饰设计》观课报告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观课和听课表现在观念上的本质区别。我们通常的听课行为,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匆匆忙忙地记录课堂呈现的教学全过程, 很少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就拿“课堂提问”来说, 听课时, 作为个体的听课者, 可能关注了教师主问题的设计, 并思考了其设计的教学价值。但如果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观课的对象, 作为观课者, 你可能必须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一共提了多少个问题, 并初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这些问题当中哪些是主问题, 哪些是过渡或连接性问题;哪些是认同性问题, 哪些是诠释性问题;哪些是有意识的提问, 哪些是无意识的提问……由此可以看出, 观课之“观察”, 不仅仅指的是一种行为, 它还强调一种“技术”, 即观察技术。既然是技术, 对观课教师的要求必然比以往的听课更高———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门技术, 进而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才能有效地完成观课的任务, 为反思、研究积累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使进一步的议课做到有的放矢, 真正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为了使老师们正确理解观课议课的内涵, 并尽快掌握观课议课的操作方法, 我校除了要求教师阅读有关观课议课的论著外, 还设计了指导教师观课议课实践的“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报告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修主题;二是课堂观察记录;三是观察反思;四是观课中生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的观课议课案例来说明如何通过这样的一份报告单将观课议课活动落到实处。

一、研修主题的提出

观课议课要避免教学研究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 首先必须强调观课议课的目的性, 即要回答为什么观课议课的问题。我们设计的报告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 也即校本研修的主题。所谓研修主题, 就是大家在教学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是要在观课议课中展开研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确立了研修主题, 也就是确立了课堂观察的重点、反思和研讨的落脚点, 保证了观课议课的方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研修主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师的需要中来。教师先将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梳理出来, 提交给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组;教研组长再组织组内成员一起进行问题的筛选和提炼, 确定大家认为有研讨价值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作为此次观课议课的研修主题。主题提出后, 不能马上就走进课堂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还应有一个精心组织和准备的过程。例如, 就“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而言, 首先要组织教师重新研习课程标准, 厘清每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接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定执教教师和开课班级,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主题事先确定课堂观察的内容和对象, 做好课堂观察的分工和协作, 为课堂观察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 教研组对报告单进行初步细化, 明确研修主题、教学内容、观课人及其职责、授课教师、班级及时间等, 然后把报告单分发到教研组内各教师手中。

二、课堂观察与记录

以往的听课记录, 教师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从入课到结课, 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记录, 当然不利于教学反思、诊断和研讨。观课是带有目的性的、运用一定观察技术的行为, 它事先确定了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观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研修主题选择课堂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并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实践材料和事实依据, 也将作为教学行为跟进的参照和对比。

例如, 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 我们分别选择了低、中、高段教材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落花生》《成吉思汗和鹰》三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展开观课议课活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没有落实学段教学目标, 一般要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所以, 课堂观察和记录就要进行相应的分工, 观察记录要分别反映这几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标记式的, 还可以是罗列式的。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两个以上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最好采用表格式记录方式;如果每人只承担一个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则可采用罗列式或标记式记录方式。下面分别呈现两篇课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观察记录各一份。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观察记录:

1. 借助生字“盆”的识记扩词、说短语逐步呈现课题, 明确多音字“空”的读音和用法。

2. 理解“聚集”, 先说意思, 再练习说话。提问:孩子们聚集来干什么?

3. 读3耀5自然段, 想一想, 孩子们种的花出现了哪几种情况?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4. 当国王过来时, 孩子们分别会怎么想?

5. 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 国王是什么态度?该用什么语气读国王的话?

6.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 使意思不变。

7. 联系课文内容,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什么是诚实的。

8.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成吉思汗和鹰》观察记录:

1.指名读成吉思汗面对鹰的“捣蛋”行为的表现;梳理重点词填表;教师讲解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细读15耀16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真的生气”;教师引导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他“真的生气”。

3.研读17耀18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气急败坏”, 感悟动作描写。

4.练笔:写一写成吉思汗抱着被自己射杀的鹰时的表现, 用上刚刚体会的描写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份课堂观察记录避免了以往听课时常见的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 都是针对研修主题展开的有选择的观察记录, 它们为进一步围绕研修主题的议课活动收集了“证据”, 准备了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

三、观察反思与集中议课

每一位参与观课活动的教师, 首先根据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 借助理论指导和同伴互助, 围绕研修主题进行反思, 为下一步的集中议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而言, 观察反思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课堂观察时的即时反思, 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或标记在观课记录旁标出;二是观课后的个人反思, 形成初步的认识、观点;三是观课后的同伴自由交流, 就某些疑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并据此形成每个人的反思文字;四是议课时和议课后的反思。议课时, 大家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交流和交锋, 对研修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形成了一定的观点, 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感悟和提升。之后对照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很显然, 这样的观课议课活动, 由于目的性非常明确, 很好地避免了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就课议课”现象。如果观课反思能步步落实,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中就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有了保证。例如, 在我们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做了这样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可能是由于这篇课文在文体和表达方法上的突出特点, 大多数教材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 以引导学生体会其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和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并迁移于自己的习作中。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将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那么,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 是不是与第三学段有所不同呢?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当《落花生》编排在四年级时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 此阶段的词句训练主要侧重于“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目标, 同时关注段的理解、积累, 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 这与第三学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的训练重点有着明显区别。

依据学段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 在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文, 授课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和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关注了段的理解、积累, 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是以父亲“议花生”这一重点段为抓手, 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不妨再做这样的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落花生》编排在二年级呢?我们肯定要在识字学词上做足工夫, 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理解感悟的环节不会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取舍, 而是循着文本的思路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只不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价值更明显的句段, 课堂活动设计得更细致。

四、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中设计“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一项, 其出发点是:评课议课要避免就课论课, 观课议课也要避免短视行为。因为, 教学中需要研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这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活动围绕一个特定的研修主题展开,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就没有其他的需要关注和研讨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研讨价值的教学问题存在。

例如, 在上述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课堂观察记录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之所以生发了这样的思考, 是因为从观课记录中可以看出, 执教教师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从识字学词到句式练习, 从朗读感悟到复述、续编故事, 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揭示课题开始, 到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止, 碰到生字学生字, 遇到新词解新词,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 课文学完了便练习复述、布置续编故事, 让人搞不清楚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像这样, 学生辛辛苦苦地跟着教师赶了一节课, 到头来却连课文都读不通顺, 真是得不偿失。

观课议课中生发的新问题, 不仅拓宽了议课的视野, 还为下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提供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新主题。这样一来, 观课议课活动便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开展下去,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上一篇:仪容仪表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杨何小学2014-2015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