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头饰对萨满教造型艺术的继承

2022-10-27

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历史中,萨满教是曾经盛行一时的原始多神宗教,它的创教人已无从考据。它是蒙古族最早期信仰的原始宗教,在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的蒙古族妇女头饰中仍然可以看到萨满教对它产生的影响。而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妇女头饰是最复杂、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代表,它有着鲜明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特点,被称为“蒙古族头饰之首”。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萨满文化和风俗,相对于聚居于内蒙古地区的其他民族而言遗存较多。而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作为蒙古族头饰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萨满文化的遗存痕迹相比其他部族更具有代表性。

萨满教作为蒙古族早期信仰的原始多神宗教,它是由信仰和仪式共同构成的原始自由宗教。萨满教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它没有统一的仪式和组织、也没有规范的典籍,它往往被作为部族里具有驱邪降神,去病救人的神力而受到人们的信奉。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已婚妇女所戴的装饰物,是以制作工艺繁杂考究、原材料稀少昂贵等特点在蒙古族妇女头饰文化中享誉盛名。虽然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看似造型独特,但是总的来说它的基本造型还是保留了原始信仰的遗迹,这些华美富丽的头饰从侧面证明了游牧民族中妇女的地位。

萨满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信仰程度在蒙古人心中都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因为萨满教成为非法宗教后逐渐转变成为民间风俗,反而使这种影响在蒙古各部族的妇女头饰上呈现的更为明显,而其中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明显与其他部族不同,是因为萨满教对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文化影响极为深刻,在这种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蒙古族妇女头饰。虽然随着时间的日渐久远和历史文化的逐渐演变,已经和最初的具有强烈萨满教特点的头饰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整体的造型变化方面,并没有完全抹去萨满教给予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印记,在宗教信仰浓厚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萨满教装饰因素,并且直至今日这些装饰元素还在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传承着。例如,在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的额垂、彩色飘带、铃铛等装饰元素以及颜色的运用。

额垂装饰是草原游牧民族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最具有萨满教艺术特色的部分之一,是萨满巫冠上一个永恒不变的装饰元素。萨满教作为原始多神宗教,信奉具有神力的动物,所以装饰物必定是它们认为具有神力的动物皮或毛,运用这些材料做成垂穗缝制在巫冠前额位置,这种装饰的目的是为了借助神力成为天地万物的沟通者,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由于巫师可以沟通天地,世间万物的事情他全部都知晓,所以做法时没必要视物,而萨满巫冠的额垂遮住眼睛的长度恰好体现了不视物的特性。在蒙古各部族中信奉萨满教的人们都是凡人,必须用眼睛看世间万物,所以额垂的长度比萨满巫冠上的额垂长度要短,正好到眉毛的位置,这个长度既满足视物的要求又满足审美的需求。

彩色的飘带在萨满教巫师的神冠、神服和法器上随处可见。在萨满神冠上有着三色三根不同的及腰绸带,它象征着宇宙三界,其余飘带多代表鸟类精灵的羽毛和精神的护法,这些由彩绸、皮条、毛穗或者绳结制成的彩色飘带用途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萨满神事活动中创造的神秘磁场,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通神动物的神力沟通天地,达到驱邪治病的功效。这种彩色飘带装饰也出现在了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之中,并且在彩色飘带上绣有各种纹样精美的刺绣,这些因素都充满了萨满教装饰的痕迹。

铃铛在萨满教中被视为是一种特殊法器,是作为语言与神沟通的专用工具,甚至可以幻化成各种拥有神力的动物。因而铃铛在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得到了继承,并被转化成为了一种象征着吉祥的标志符号,为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增加了美感。

黑色在萨满教中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是天神“腾格里”才能拥有的颜色,认为黑色是具有超越一切精神和物质的颜色,黑色也是萨满巫冠上最为重要的颜色。所以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也对黑色进行了大面积的运用,并在黑布上绣各种各样的蒙古族纹样和花鸟纹样。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造型艺术是具有世界性的重要物质文化产物,从它的鼎盛时期到现今近百年的岁月中,经历了从最奢华时期到最没落时期的变迁。如今,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已经很难找到保存完整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了,仅有少量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被保留下来,而这些头饰都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内极为珍贵的文物。由此可见,想要保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对于萨满教造型艺术的继承就要先确保现有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保护机制长期有效,并对现有的珍贵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进行原封不动的妥善收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对于残缺的现有头饰进行修复和补缺,确保和原有部分形成整体、和谐一致,确保不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信息价值。其次,就是重视培养传统制作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工艺继承人,这样才能使其长远流传。

摘要:萨满教中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万物有灵的独特理念,出现了各类祭祀活动,催发了许多的造型艺术。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萨满文化和风俗,而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作为蒙古族头饰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萨满文化的遗存痕迹相比其他部族更具有代表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日渐久远和历史文化的逐渐演变,已经和最初的具有强烈萨满教特点的头饰有了很大的区别,但并没有完全抹去萨满教给予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印记并且直至今日这些装饰元素还在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中传承着。随着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日渐稀少珍贵和手工艺人的相继谢世,保护和传承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萨满教,蒙古族妇女头饰,鄂尔多斯地区,文化,造型,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 亮月.《蒙古族服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11.

[2] 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欧仁图雅.《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4.

[4] 朝鲁.《论萨满教教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06.

[5] 杨小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萨满服饰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05.

[6] 郭淑云.《萨满教的艺术造型特征》[J].艺术探索,2003.

[7] 顾一鸣.《蒙古萨满教衰落因由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8] 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J].北方文物,1998.

[9] 罗旻、陈孟超.《论萨满教对民族服饰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8.

上一篇:刍议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下一篇:热力采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