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2024-04-26

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共6篇)

篇1: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说文章的选材十分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也决定着文章水准的高下。中考时,怎样才能使文章的选材别有洞天呢?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人人皆知的材料,众人都关注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考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试题解读

绍兴卷作文题的独特之处是将学生视角引向“自我”,发现自我之美,自我之长,抒写自我之价值,这是对引导学生关注外在世界的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

从作文题的形式上看,20和一样,回归到命题作文这一传统的考查方式。从命题思路和风格上看,题目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而且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诗意,这也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在延续20的形式的基础上,年又有了些许创新,即提示语的使用。前几年的作文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基本上是直接出示作文题,而2014年在作文题前增加的一段提示语:“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优美雅致的提示语,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考生的审题思维,便于考生打开思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同时有利于考生克服考试紧张心理,调整考试情绪,使他们渐进作文思维的亢奋状态。

篇2: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选材新颖的作文 中了“高招”真开心

作者/高泽夏

上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李老师神秘地把我“请”到学校的乒乓球室。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我上课没专心听讲,让我到乒乓球室罚站反思,而是请我教她打乒乓球。

李老师这回算是找对人了,我是全校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我得意地想:有我这么出色的教练,包你不出五分钟就能学会。

我先耐心地给李老师讲了发球的动作要领,然后发了几个球做示范,接着就开始了正式“训练”。可她发了好几个球都没有成功。最可气的是,我一次又一次地给她讲解要领,可她竟然毫无进步。哎呀,一向聪明的李老师这次怎么这么不开窍啊!这时,李老师又笑呵呵地说:“真不好意思,麻烦你把技巧再告诉我一遍,我又忘了。”我无可奈何,只好懒洋洋地应付着她。

“怎么,不耐烦了?你才给我讲了五遍要领啊。”李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才五遍?照这样下去,百八十遍也是白搭。我正在烦躁,忽然看见李老师脸上露出了“坏坏”的笑容。咦,情况不对!我曾听说李老师上师范时可是体育部长,特别爱好球类运动,怎么可能对乒乓球一窍不通呢?难道她别有用心?我左思右想,心里忽然一下明白了,最近我上课总是马马虎虎的.,作业也丢三落四。老师肯定是要借此机会,让我感受一下“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感觉?想到这,我不禁脸上发烧。

“接球!”李老师突然将球发来,我不知所措,球打到我身上。李老师对我说: “想什么呢,这么出神?”我壮着胆子不好意思地说: “李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用心上课,不再那么马虎了。”“哦?你这小马虎还算机灵,总算看出我的‘绝招’了。”老师好像松了口气,眯着眼睛说: “要不要好好地杀一局?”我换起袖子和李老师展开一场真刀真枪的激战。果然,李老师水平不低,我们打得异常激烈,也异常兴奋。

嘿,我今天中了李老师智囊袋中的一个“高招”,真开心。

点评:这篇文章命题别致,选材也很新颖。文章开头留下悬念,中间的情节跌宕起伏,引着读者想读下去。语言生动活泼。

篇3: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也并不是有米就可“炊”。要想饭香可口,米还得是好米、新米啊!写文章亦如此。我们都知道,写作文不可杜撰素材、滥用素材,而要从鲜活的生活中去选择更切题、更新颖的素材。

在初一年级训练从生活中选择切题的素材的基础上,选材新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次升格训练的重点就是选材新颖。

不少同学由于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以及独到的分析能力,因而写记叙文时选材常会落入俗套,比如,写母爱总是写深夜带孩子去医院,写尊师总是写在教师节时候送花写贺卡,写课堂一定就是写那讲台对着课桌的课堂,写财富一定就是写那可以购买物质的金钱……

下面,以《这里的风景也动人》为题,以选择什么样的“风景”来写为示例,例释如何做到选材新颖,与众不同。

开头简洁明了。

写日光岩远眺。句式整齐,语句生动。

写百鸟园,点面结合。

写沙滩,有细节,有感受。

结尾点明题目,但纵观全文,所写的鼓浪屿之景因为选材一般,不能很好地表达题目所蕴涵的题意。

这里的风景也动人

盼望已久的鼓浪屿,我终于来了!

一大早,我们就到达了岛上。第一站,我爬到了鼓浪屿的最高点———日光岩。站在高高的日光岩上,俯瞰整个鼓浪屿。岛上丘陵起伏,树木丛生,红屋绿树相互辉映,阡陌小巷纵横交错,早起的游人三三两两。远处,一排排海浪轻拍着沙滩,似乎在唤醒沉睡中的鼓浪屿。

从日光岩下来,我们来到了百鸟园。百鸟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大的、小的,黑白的、彩色的,普通的、名贵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还欣赏了一场鸟艺表演,节目有“八哥问好”“鹦鹉捡垃圾”“小鸟滑滑梯”“小鸟骑独轮车过钢丝”等等,表演精彩极了,连棚顶的三只孔雀也兴奋得直转圈,不停地开屏。

离开了百鸟园,我们来到了沙滩。这儿的沙子松软厚实,还很烫,踩在上面就像在做脚底按摩,舒服极了。我在沙滩上跑了一会儿就累了,便在海水边用沙子造起了城堡。刚造好一座高塔,一个大浪打来就塌了,我又造第二个,又塌了……沙子真是好玩极了,直到妈妈不停地催促,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沙滩。

吃过午饭,我们参观了菽庄花园。花园依山临海而建,有海上二十四桥,也有山坡亭台楼阁。花园里有两座钢琴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许多架钢琴,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些琴弹起来声音浑厚,乐声悠扬。

夜幕降临了,我们一家乘渡轮离开了鼓浪屿,回望霓虹笼罩着的鼓浪屿,我不禁感叹:这里的风景也动人。

总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游览厦门鼓浪屿的经历。小作者叙述明了,描写生动,突出了鼓浪屿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开头简洁,结尾点题。但文章最大的不足是选材一般,因而对题目中的“风景”的意蕴发掘不够,就风景写风景文章没有新意。文章对“也”字的落实也不到位,因此,在切题方面也有欠缺。

升格指津

从前面这篇文章来看,作者文字的基本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们是否感觉到作者对“风景”的理解还是简单、直白了一点呢?写鼓浪屿的风景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素材不够新颖,不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文章也就显得平淡庸常。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作者在选材上缺少求异思维,提到“风景”,就是供人观赏的自然景物。殊不知,“风景”不仅仅可以指自然的风景,还可以指人文的风景,例如:图书馆里一片埋头读书的场景,广场上一群老人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某场大型活动上一大批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如果这样来理解“风景”,选取的素材就能新颖别致了,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的选材,也才可以很好地落实题目中的“也”字。

我们来看看,经过点拨后的作者是如何通过重新选择新颖的材料让自己的文章脱胎换骨、成为佳作的。

佳作出炉

这里的风景也动人

“老手艺”暗喻乡村民俗。

此处写乡村自然之景,为下文写民风淳朴之景做好铺垫与映衬。

雨后,我吃着大舅家用老手艺做出来的馍馍,随着母亲访亲去三舅家。

过年了,家家的红灯笼都挂起来了。路上遇到邻居周大爹牵着牛儿走过。他一边佯装挥着鞭子,一边和我母亲唠家常,问着我们家在外地的生活情况。大人说大人的话,我便向远方望去。群山在细雨中绵延着。虽是冬天,但山上还是一片翠绿。那绿,似海波,从山脚往上,一波一波的由浅至深。绿山,清溪,村庄……像是一幅版画。在城市里久住的我一下子沉浸在了这清新、宁静与幽远之中,心里有种莫名的惬意,我不由得呢喃着:“好美的风景哦!”

空气被雨水洗过的清新不必多言,三舅家现杀现炖的羊肉香味儿引来了村里的二爷三叔大婶儿们,来一碗浑酒,再从坛子里拿出腌菜切碎下酒。三舅提着酒壶四处敬酒,乡亲们说说唱唱,一曲曲川歌似水流淌着。(一家杀羊,全村喝酒)夜色渐浓,三舅家的土房子里还是热热闹闹的。炉子里的炭火通红,水壶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炉边有下棋的、玩手机的,也有聊天的、看电视的……

对门的张四叔来敲门了。他提着杆大烟管,吞云吐雾地来向三舅要些清肺的方子。三舅自小学医,老来也经常去山上挖草药,帮乡邻看看病,但治病是不要钱的。按照三舅的话来说,药材都是大自然的,不属于他个人。

三舅从里屋边拿着几根青色的药材走出来,边皱着眉头叮嘱张四叔要少抽烟不酗酒,张四叔一边笑着答应一边接过药材。他将从家里提来的一小篮土鸡蛋送给三舅,三舅实在推辞不得,也就收下了。

看着张四叔拿着药材出门回家的背影,我的心忽地一动,感受到这间土屋里的温暖,这个村子里的淳朴。一直在城里生活的我,此刻真正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

第二天,我们要回大舅家去了,三舅再三地挽留我们,就连邻居王大婶、李二爷也劝我们多住几日。看我们坚决要走,三舅拦不住,便从屋里提来几块熏腊肉让我们一定要带上。

在返回大舅家的路上,我又看到了版画般的绿山、清溪、村庄,心中不由感叹:这里的风景也动人啊!

上山采药,免费为邻居治病。一篮子鸡蛋足见乡情淳厚。

暗示主题:这里的风景也动人。

“几块熏腊肉”与“老手艺的馍馍”一样,体现乡俗。

照应自然风景,点明乡情风景。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总评

升格文与原文相比,在保留原文“叙述明了,描写生动”等优点的基础上,彻底地重选材料,写回乡过年时在大舅、三舅家遇到“一家杀羊,全村喝酒”以及“上山采药,免费治病”等事情,从中感受到淳朴的乡风乡情这帧美丽的风景画。这样的风景最动人。本文与原文相比,选材不落俗套,新颖独到,明显脱俗升格。

小试牛刀

篇4:中考作文选材四律

一.走健康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考试说明》都明确规定, 写文章要“感情真挚, 内容健康”, 中考阅卷亦很看重此点。因为文章是让别人看的, 你文章的情绪、感觉是会影响别人的, 如果你的文章充满了抱怨与敌视, 充斥着消极和颓废, 那别人还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营养”呢?有位考生以《这里有信任》为题, 写为博得同学信任, 自己绝不向老师提供抽烟同学的姓名;有的为了哥们义气, 在打饭的窗口大打出手等, 这尽管是真情实感, 但思想内容不健康, 不积极向上, 只顾宣泄个人感情, 这样的材料不能入文。所以, 作为九年读书生活小结的一篇作文, 应该展示出你这几年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最佳成果, 要能够让别人与你一同感受生活的阳光, 也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社会角色和责任联系起来。让人借助你的文章分清是非, 懂得爱憎, 并从中获得进取的力量, 坚定上进的信心。当然, 这并不是说写作文不可以暴露“阴暗面”, “激浊扬清”也是为文者的一种责任, 关键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考生对“阴暗面”的态度是明朗的还是暧昧的。如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给诸葛亮的一封信》就以书信的形式直接和诸葛亮“对话”,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利用时空错位, 亦真亦幻, 叙写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思过责己, 自贬三级为话头, 主动提出“为先生谋划一二”:一是提醒他将街亭之失的过错全部推给马谡;二是嘱咐他要懂辩证法, 别盯“阴暗面”;三是告诫他学会“虚美、隐恶”……文章借古典材料的“外壳”, 巧妙联系当今社会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风气, 将历史和现实巧妙交融, 以古讽今, 给人以启迪。

二.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亲身经历, 有所感悟, 甚至被深深感动、深深震撼的事才能写得具体, 写得生动, 写得感人。如果朱自清没有他父亲在车站送行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亲身经历, 怎会有脍炙人口的佳作《背影》呢, 这是许多作家的经验之谈, 也是一般作者至深的感悟。可我们有些同学在选材上认识有偏颇, 喜欢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 写陌生的人, 记未经历过的事, 由于对人对事知之甚少, 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 写出来的文章连自己都感到别扭, 不可信, 这种虚假的作品, 是不会得到读者的好评的。其实, 生活中, 凡是撩起你驻足欣赏的一道风景, 给你丝丝感动的一个镜头, 荡漾你心头涟漪的一件小事, 给你感悟与启迪的一只小蚂蚁蜜蜂……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大胆地将它繁衍成文, 千万不要嫌厌它的细小、卑微。

有些同学喜欢写“科幻”类的作文, 并非不可, 但是, 选择这类材料应当在相关的领域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与专业特长才行, 如果理化、生物知识知之甚少, 又不擅长合理推想, 那么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胡编乱造, 令人生厌。

三.众人拾柴火焰低

一则材料就是一堆“柴禾”。如果谁都想去拾, 去抢, 必然会陷入千篇一律的“沼泽地”。选材相对集中的领域大都是由同学们最容易想到的材料所组成的, 所以, 一般说来, 越是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就越容易成为选材的集中区域。考场作文中能够设法避开, 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四.领异标新二月花

篇5: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寻, 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 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 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 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 寻求人间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不少于600字。

“寻”实际上就是找, 是发现之前存在但不被你感知的东西, 这个题目和“发现”又有一点区别, 因为“寻”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而“发现”, 还可以是无意中的偶得。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寻”只是一个字, 选材的范围很宽, 但不能面面俱到, 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应化大为小, 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 如“寻”, 可在其后添加“知音”、“一方净土”等, 或在其前添加如“一次不同寻常的”等修饰词。但这种添枝加叶只能在心中进行, 千万不要换题目。

笔者参加了中考阅卷, 下面结合阅卷的情况, 谈谈同学们在作文中选材立意方面的缺失。

1.材料雷同, 内容陈旧。如写“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 几天后或几年后后悔了, 又和好了, 寻到了友情;写到“寻找母爱 (父爱) ”, 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 母亲 (父亲) 对我严厉, 不疼我, 一天夜里, 我生病发烧, 母亲 (父亲) 背着我去医院, 感动之余寻到母爱 (父爱) 等。而有一个考生另辟蹊径, 先列举牛顿、周恩来的事例, 指出他们为了科学, 为了民族的出路, 毫不犹豫地直面困难和险阻, 在那条崎岖不平的险路上寻找探索着。然后笔锋一转, 论证“寻找需要勇气和毅力;寻找需要智慧和灵感”。只论证“寻找”, 显得与众不同。

2.材料堆砌, 情感虚假。同学们材料意识薄弱, 考试时拼命去回忆, 胡乱拼凑, 胡编乱造, 不得章法。如一个考生的作文:用了几个小标题组成片段式:寻找方法、寻找友情、寻找真理。没有统一的中心, 完全是堆砌材料。而有一个考生同样写的是片段式文章, 每段的结尾分别是:“我找寻到了, 一摄氏度的温暖, 饱含着妈妈的情啊!”“我找寻到了, 一声叮嘱, 一杯热牛奶, 洋溢着爸爸的爱啊!”“我找寻到了, 一句哲言, 透露着老师的信心与期待!”最后写道:“一双慧眼, 我寻找到了人间的真爱。带着这些真爱, 带着感动出发, 我坚信, 我定能抓住梦想的翅膀!”小作者以“寻找真情”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线索, 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 从而避免了许多作文材料堆砌、虚假, 情感空洞等病态。

3.立意肤浅, 不见挖掘。立意肤浅, 主要在于对素材缺乏挖掘, 不能透过现象见本质, 不能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一只普通的烟斗可能注满父亲坎坷的一生, 一个饺子的皱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 一片落叶或许残留着生命挣扎过的绿的痕迹……”在立意方面, 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以“寻”为题写作, 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 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 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 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 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这些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 是“寻”的过程中、“寻”后的思考感悟, 体验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4.立意单一, 不见变化。在安排内容方面, 有些同学往往平铺直叙, 就“寻”写“寻”, 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 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 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那些失去了的, 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 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 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针对选材立意, 我给大家一些建议:

关于选材

首先, 要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这样的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书看报, 关注新闻, 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鲜事物, 并注意深入思考。

其次, 要选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应多关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不要把写作看得太难, 其实, 只要我们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 原汁原味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抒自己的真情实感, 人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

再次, 选材切忌“撞车”。平时作文选材“撞车”, 只是小摩擦;中考作文如果选材“撞车”, 那可是“千人一面”啊, 给阅卷老师的印象肯定很糟糕!那么考场上如何避免选材“撞车”?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告诉我们:“方法很简单:当你拿起笔来, 不假思索, 马上就能想到的那个‘题材’, 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 也不能写!”正确的办法是:要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

关于立意

立意是作文的关键。一篇作文有了好的立意, 就像一支队伍有了好的统帅, 能在“战场”上自由驰骋。好的立意除了要做到正确鲜明, 还应力求做到深刻新颖。那么, 考场作文如何提高立意呢?

一、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 通过引申发挥, 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同学们有深刻的思考能力, 而且还要求大家具备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

二、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 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 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从现象到本质, 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需要同学们认真分析, 反复思索, 才能获得深层意蕴。

篇6:选材新颖的中考作文600字

例1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 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 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1) 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 (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 (2) 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 装入试管, 加入_____溶液,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 (1) Fe3O4和Fe2O3的分解沮度、铁的熔点见附表;

(2) 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 并结合附表中数据, 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 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 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产生的是Fe3O4。

[拓展延伸] (1) 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 必须______; (2) Fe2O3高温时会分解成Fe3O4和一种气体,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 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 若粉末的颜色______, 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 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解析:本题可根据提出的两个问题来分析, [问题1]中的[实验探究]要证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出此题的意图就是考查铁的性质, 理应利用铁的化学性质并写化学方程式来完成: (1) 铁与稀硫酸、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 而铁的氧化物没有此现象; (2)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红色物质生成。本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得分1.24, 其中0分 (23.72%) 、1分 (28.61%) 、2分 (47.6%) 。

[问题2]中的[理论探讨]则需要分析附表中的数据, Fe2O3在温度达到1400℃就分解了, 所以1535℃~1538℃之间铁燃烧熔化, 残留物中不会有Fe2O3的。本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得分0.4, 其中0分 (80.06%) 、2分 (19.94%) 。

[拓展延伸] (1) 为保护集气瓶防止炸裂, 必须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 (或铺上一层细沙) ;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目提示, 分解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只能是氧气, 故方程式为:; (3) 前面括号内有提示: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由黑色变成红棕色, 所以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变成红棕色, 则说明进气了。本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得分2.06, 其中0分 (20.68%) 、1分 (19.83%) 、2分 (17.79%) 、3分 (12.26%) 、4分 (25.44%) 。

本题得分情况:共8分, 平均得分3.7分。

一道好题应该不是所有考生都难以“下咽”的苦果, 恰好相反, 应该是所有考生“品尝”时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一道“菜肴”。本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 该试题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 兼顾知识覆盖面, 考察主干知识

不难看出试题源于教材, 但不拘泥于教材, 将铁的化学性质 (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现象、产物、操作注意事项, 铁与酸、盐置换反应的现象) 、金属活动性顺序、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颜色、与酸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推测气体) 等核心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知识的交汇处设置试题, 使试题具有综合性, 考查了初中化学的主干, 重视基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既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 也是中考答题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仍要立足教材、抓好双基、夯实基础, 在具体情境中设计习题巩固理解双基;注重整合前后知识使之系统化;精心编制综合性较强的习题, 以巩固基础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重视对课本的拓展与挖掘。只有一点一滴长期积累, 才能厚积薄发。

2. 依托科学探究, 考查学习能力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 问题的设置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考查, 从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理论探讨、探究与证明、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一些一般性的化学学习方法, 展示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注重考查对两份信息材料的分析及应用, 体现考查阅读、检索信息的自学能力、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启示我们平时的教学, 在每学习一些主干知识后, 就找准知识衔接点, 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未知的信息材料, 给出结合新旧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接收新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避免出现第二问得分率仅19.94%的悲剧, 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3.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科学探究

“铁在氧气里燃烧”是一个重要实验, 大多数教师都会重视实验的现象、产物、操作注意事项, 强调生成物的种类, 很少人去注意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 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即使有人想到, 去查阅资料追究原因的也少之甚少。看到试题后, 大家都觉得此题有创意、新颖, 后悔没有去探究, 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契机。我认为这是此题最鲜亮之处, 深刻体会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多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条件, 特别是对实验现象,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开放性答案, 考查思维能力

根据铁的性质鉴别之, 选择溶液可以是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既考查了主干知识的掌握, 又考查学生的思维, 体现了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启示我们在教学时要适时设置一些灵活开放、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

本题新、巧、活, 但不玄、怪、偏。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试说明》精神, 注重过程和方法, 重视联系实际的拓展延伸、物理化学之间的渗透, 题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 给学生留下施展的空间。对于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值得赞许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上科学课的收获周记下一篇:129大学生运动主持人开场白、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