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选材与立意

2024-04-17

中考作文选材与立意(共6篇)

篇1:中考作文选材与立意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学会选材与立意

下面这段话是《那次,我受到了表扬》一文中的片段。大家读一读,想想这段话有什么问题:

我刚要横穿高速公路,猛然看见路当心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弟弟。正在这时,一辆大卡车挂着风声从远处疾驰而来。两个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站在路心大哭起来。汽车越来越近了,五十米、三十米,十米……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情景。他们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全车旅客的安全,连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呢?不能再犹豫了!于是,我大喊一声,飞快地冲上去,先朝他们一笑,然后像踢足球一样猛地将一个小孩踢向对方,又抱起另一个孩子,转身跃到路旁。就这样,汽车擦身而过,两个孩子得救了。

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一定会说:内容不真实,材料是假的。就说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怎么会跑到高速公路当中了呢?难道汽车司机就没有看到公路当心的孩子吗?“挂着风声”的汽车又不是蜗牛,别说十米,就是二十米、三十米,谁又能救出两个孩子呢?孩子不被轧死,也得被作者踢死,有这么救人的吗?……我完全同意大家的`看法,这的确是胡乱编造的内容,材料是假的,骗人的。因此,这是一篇非常糟糕的文章。

什么是真实的材料呢?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内容,亲身经历的事情,内心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些就是真实的材料。总之,真实的材料指的就是真人实事,真景实物,真情实感,不能是编造的或半真半假的。

作文时,为什么强调一定要选取真实的材料呢?

(1)选取真实的材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实”二字--真实的内容,真实的情感。当然,也只有写真实的内容,才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才能感染对方,打动、教育读者。编造、套背的内容,既不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也难以表达真实的感情。

(2)选取真实的材料,由于掌握了比较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最容易、最有把握把文章写好。一位作家曾指出:“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文的成败,便是‘真’与‘假’二字。”“真实”的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要义。套背、尤其是编造的内容,如前面所举的例段,无论你考虑得多么周全,写出的文章也一定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让人觉得不可信,甚至闹出笑话。

(3)选取真实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最有新意。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来的材料也往往是最新鲜的,是“顶花带刺儿、挂着露水珠儿”的。有人说:“生活中真实的内容,也一定是具有某种新意的内容。”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

(4)选取真实的材料,有利于推动、促进自己养成深入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因为真实的材料,一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源于日常的勤奋观察和积累;所以选取真实的材料,又一定会反作用于观察、积累,促进人们更加热情、如饥似渴地观察和积累。

(5)选取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培养自己老老实实作文章的良好习惯,在作文中逐步学会诚实做人。要学作“真”文,先要学做“真”人,这是过来的人发自心底的呼唤。抄袭别人现成的作品(与摘抄好文佳段不同),套背、篡改他人的文章(把“赵大叔喂牲口”篡改成“姥姥喂鸡”,把因为“小木船”造成友谊破裂篡改成因为“小飞机”造成感情失和等),胡乱编造故事(捡不完的钱包,领不完的路等),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不但难以提高观察、思维、认识、表达的能力,还会助长人们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坏习惯。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犯了这两点,不仅是文章的毛病,尤其严重的是思想品德的毛病……”希望同学们要牢记这些话语,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选真材,写真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真实的材料?作文时为什么强调一定要选取真实的材料?

(2)翻开自己本周写的作文或日记,重新审查一下所记叙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其中有没有虚构、编造的成分,然后动笔改一改。

要选取熟悉的材料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时一定要选取真实的材料。这是第一前提。但是,真实的材料,我们不见得一定都熟悉。因此,在真实的材料中,还要注意筛选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也就是要选取真实的、熟悉的材料。

为什么强调要在真实的材料中注意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呢?这是因为: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作文时才会感觉容易,才会有话可说,才有可能(或有把握)把文章写清楚,把细节写准确、具体,文章才会令人信服。内容很真实,只是道听途说,甚至是捕风捉影,自己根本不熟悉,不了解详情,文章也照样是写不好的。

比如,大家都听说过恐龙,也听说过阿波罗登月的事,但是为什么不愿意写《我爱恐龙》、《漫游月球》这样的题目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从未亲眼见过恐龙,没有亲自登上过月球,也就是我们对恐龙、月球这些事物根本不熟悉,没有真切的感受。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文章哪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好?

我爱家乡的大鸭梨

我的家乡在北京郊区的密云县。这里山青水秀,干鲜果品堪称一绝,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像栗榛寨的板栗、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等,这些都很有名。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黄土坎的大鸭梨。

传说黄土坎的大鸭梨最早栽种于明代,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由承德的避暑山庄回北京时,正值深秋,随臣献上一盘黄土坎的大鸭梨,这梨颜色金黄,皮薄肉厚,吃起来香脆可口,削皮以后,隔夜不变色。乾隆大喜,连连赞美是梨中之王。从此,黄土坎的大鸭梨便闻名全国了。

每到春天,细雨沙沙,梨树枝上展露出黄嫩的幼芽。渐渐地,这些幼芽长成了小叶子。接着梨树开花了,五个尖尖的花瓣,洁白洁白的,散发着醉人的香味,招来了成群的蜜蜂。小伙伴们用脱落的梨花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可高兴了。再过些天,树上便结出青绿色的小梨,以后就越长越大。

夏天,阳光灿烂,雨露哺育下的梨树长得枝繁叶茂。

不知不觉,大地换上了秋装,在飒爽的秋风中,鸭梨成熟了。满树的鸭梨压弯了树枝。鸭梨有圆形的,长圆的,还有的两个梨长到了一起,小伙伴们说它们是“双胞胎”。鸭梨的颜色金黄金黄的,让你见了就想吃。

听大人们说,鸭梨树不像苹果树那样需要人们精心修剪,也不像葡萄那样需要经常浇水,栽一棵树苗,就能活百八十年,连年果实累累。

我爱家乡的黄土坎大鸭梨,爱它历史悠久,爱它花香果甜,爱它无私奉献的品格。

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作者从历史悠久、花香果甜、无私奉献这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家乡密云黄土坎大鸭梨的热爱之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作者多次深入梨园,细致观察鸭梨树春、夏、秋的生长经过,亲历果实由小到大、由青绿到金黄的变化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作者还注意积极搜寻、了解有关黄土坎大鸭梨的栽种历史、美好传说、生长习性等,以此丰富文章的内容。这便是本文能够写得如此出色的主要原因。

这就提示我们:

(1)没有见过或者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事物,就最好不要选进文章来,就不要写。

(2)要想选、写陌生的材料,事先就一定要认真、反复观察,或者亲自实践、经历一番,掌握第一手材料;有必要的话,还要向他人调查、访问一番,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这样,才能保证把文章写得具体、准确,做到细节真实,内容丰富。

【思考练习】

(1)为什么强调要选取真实的、熟悉的材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将自己陌生的材料转变为自己熟悉的材料?

(2)把《我爱____》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一个动物、植物的名称,也可以填一个其它物体的名称,然后写一篇短文。

篇2:中考作文选材与立意

怎样选择材料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文章,小作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小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有一位老师至今让我思念。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让我敬佩,让我永远不能忘记。她就是我们以前的音 乐老师--张老师。

有一天,我犯了错误--忘了带音乐书。来到音乐教室,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音乐书,只有我两手空空。我心嘣嘣乱跳,脑子里在想老师会怎么样,是罚站还是罚写,一个小女孩罚站多难看啊!但愿老师罚写,求求老师罚写,写10遍,20遍,100遍,都行……老师扫了一眼全班同学,好像眼光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急忙低下头,等着挨批。稍停一会儿,老师开始讲课。她边走边讲,走到我面前,把她的简谱书轻轻放在我面前。我双手捧书,心中不知是酸还是甜。从此,我再也没有一次忘记带音乐书。

冬天,我在学校吃饭。一天,寒风刺骨,我哆哆嗦嗦地端着刚刚打来的饭向教室走去,可一不小心踩在冰上滑倒了。当时我都要哭了,饭洒了,手也挺痛。就在这时,一双充满温暖,充满爱抚的手扶起了我,拾起了饭盒。我一看,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啊!张老师。她掸了掸我身上的土,擦了擦我的手,问我痛不痛。我望着那张慈祥的面孔,疼痛不知那去了。张老师从她的饭盒里拿出两个包子递给我,我忙说:“谢谢,张老师我不要。”张老师亲切地说:“你不要,中午吃什么?”我说:“我……我爸爸说中午来看我,我让爸爸去买。”张老师把我送回教室并一再叮嘱我:“如果你爸爸没来,你一定来找我,不能饿着肚子上课。”我看着那张熟悉而慈祥的面孔,泪珠在眼眶里滚动……

四年级开学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她可亲可敬的面孔。有的同学说张老师病了,有的说张师退休了。我没有勇气问别的老师,只是在心中想念,想念张老师,祝福张老师。

这篇习作十分感人。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主要得益于小作者善于精选材料。面对学校那么多教过自己的老师,作者经过回忆,一一排列,最终选择出音乐张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张老师教“我”好几年,关心“我”的事例一定是数不胜数的,作者再次经过一一排列、比较,最终选出两件--第一件事发生在课内,张老师尊重“我”的自尊心,关心“我”的学习;第二件事发生在课外,张老师关心“我”的生活,像妈妈一样给与“我”温暖。材料感人,又具有这么大的覆盖面儿,张老师的形象怎不呼之欲出呢?

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择作文材料时:

(1)要广泛回忆,摆列。要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要求,在题目限定的范围领域内,广泛地回忆,尽量多地搜寻、摆列作文素材。这里,要特别强调说明:回忆的面儿一定要广,摆列的作文素材的数量一定要足,至少不能少于三个。如,要求我们写一个人,我们就至少要想出三个人;限定我们只写一件事,我们至少要想出三件事来。这样,才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出的材料才能保证质量,才能写出精品。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数量要求,暂时就不要急于进行“选择”,更不能开始动笔作文。

为了拓展选材面儿,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我们还可以练习采用“坐标”的形式进行多向、广阔的回忆,摆列作文素材。如,要求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选材时就可以按照下面的坐标图,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同的范围领域去回忆、摆列素材。

(2)要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筛选。要根据写作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材料再好,但与写作目的、要求不相吻合,也要忍痛割爱。要根据材料的特点(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并不都适合写成文章)及自己对材料的了解程度进行选择;太简单、无法展开的材料,没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太俗、大家写滥了的材料,自己说不清楚的材料……要统统舍去。

【思考练习】

(1)什么叫选材?怎样选择材料?

(2)以《他真值得我学习》为题,写一篇短文。作文前,要求采用“坐标”的形式,进行多向、广阔地回忆,摆列作文素材,然后对人物、材料进行比较、优选。

学会依据题目特点选材

知道怎样审题,也懂得选择材料要有一个“选”的过程,可是当作文题目摆在面前时,却不知道从哪入手,从何处选择。这种现象在同学们当中是比较普遍的。这就需要同学们还要掌握依据题目特点来选择材料的本领。

(1)对限定了中心的题目,如《记一个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的人》:首先要准确、深刻理解题目中揭示中心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弄清什么叫“不怕困难,努力进取”;接着,按照题目中限定的中心考虑写作对象(摆列3~5个),确定写作对象;然后,广泛搜集材料(摆列3~5个),从中选取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最佳的作文材料。

(2)对没有直接限定中心,但是限定了中心范围的题目,如《我的亲人》:首先要弄清中心思想的范围有多大,都有哪些人是自己的“亲人”,还有哪些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些“亲人”各有哪些品质、特点,确定出写作对象及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接着,根据题目限定的范围,广泛地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材料可以表现这个范围内的中心思想;最后,从想到的众多材料中,挑选出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3)对于完全没有涉及中心,而只限定了选材范围的题目,如《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首先,要广泛地想一想,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有哪些材料可写,即爸爸和妈妈之间都发生过哪些事;接着进一步思考,每一个材料各有什么意义;最后,把没有意义或自己还不能确定中心思想的材料舍去,从有意义、能确定中心的材料中,选出一个自己认识最明确、体会最深刻的材料来写。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一想文章题目属于哪种形式,小作者又是如何依据题目特点选择材料的:

记节日里的一件事

中秋节那天的早晨,妈妈提着两份过节的礼物,乐呵呵地对我说:“你还小,若能替妈妈跑这趟腿儿就好了。”望看妈妈包装好的两份礼物,我打心眼里就不痛快:妈妈为什么弄得一份多、一份少呢?瞧,那份多的一定是送给姥姥的。哼,太偏心了。姥姥那儿有好几个舅舅在外工作,生活很富裕;而奶奶呢,六十多岁了,生活水平连姥姥的一半也达不到。想到这儿,我愣了一会儿,想出一个主意,说道:“妈妈,我已经长大了,现在我就替您跑这个腿儿吧!”妈妈又惊又喜:“你能行吗?”我说:“一定行!真的妈妈,我一定行!”

“节日里,路上人多,你可要小心点儿,千万别惹事呀!”妈妈不放心地对我说着。

我从妈妈的叮嘱声中挣脱出来,就去推车了。妈妈问我是先给奶奶送还是先给姥姥送。我说:“奶奶离得远,还是先给姥姥送吧!”妈妈把大包挂在车把上,把小包捆在后坐上,嘱咐我向姥姥问好,让姥姥到我家来住。我嘴上答应着把车推出了家门。

奶奶住在村东,姥姥住在村西。一出门,我先向西骑,骑了一会儿向后一看,妈妈回家了。我马上把车把一斜,转了个一百八十度进了一个胡同,穿过胡同,直奔公路,径直向奶奶家奔去。尽管这样比出家门直往东走要远得多,那也没什么,只要能把礼物送到奶奶手里,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记节日里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属于第三种形式--题目完全没有涉及中心,只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写一件事,而且必须是发生在节日里的)。小作者动笔前想了很多:她想到了春节期间妈妈为她买新衣的事,爸爸带她去看焰火的事;想到了“六一”儿童节,她与伙伴们去儿童乐园游玩的事,参加商场书画大赛的事;……最后,她选中了中秋节替妈妈给姥姥、奶奶送礼物这件事。这个材料选得多好啊,真切地表达出了小作者对妈妈做事不公的反抗心理。

【思考练习】

(1)文题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怎样依据题目的形式特点选择材料?

(2)《我喜欢的小伙伴》这个文题属于哪种形式?依据题目的形式特点选择材料,然后动笔写下来。

篇3:中考作文选材与立意

寻, 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 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 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 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 寻求人间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不少于600字。

“寻”实际上就是找, 是发现之前存在但不被你感知的东西, 这个题目和“发现”又有一点区别, 因为“寻”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而“发现”, 还可以是无意中的偶得。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寻”只是一个字, 选材的范围很宽, 但不能面面俱到, 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应化大为小, 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 如“寻”, 可在其后添加“知音”、“一方净土”等, 或在其前添加如“一次不同寻常的”等修饰词。但这种添枝加叶只能在心中进行, 千万不要换题目。

笔者参加了中考阅卷, 下面结合阅卷的情况, 谈谈同学们在作文中选材立意方面的缺失。

1.材料雷同, 内容陈旧。如写“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 几天后或几年后后悔了, 又和好了, 寻到了友情;写到“寻找母爱 (父爱) ”, 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 母亲 (父亲) 对我严厉, 不疼我, 一天夜里, 我生病发烧, 母亲 (父亲) 背着我去医院, 感动之余寻到母爱 (父爱) 等。而有一个考生另辟蹊径, 先列举牛顿、周恩来的事例, 指出他们为了科学, 为了民族的出路, 毫不犹豫地直面困难和险阻, 在那条崎岖不平的险路上寻找探索着。然后笔锋一转, 论证“寻找需要勇气和毅力;寻找需要智慧和灵感”。只论证“寻找”, 显得与众不同。

2.材料堆砌, 情感虚假。同学们材料意识薄弱, 考试时拼命去回忆, 胡乱拼凑, 胡编乱造, 不得章法。如一个考生的作文:用了几个小标题组成片段式:寻找方法、寻找友情、寻找真理。没有统一的中心, 完全是堆砌材料。而有一个考生同样写的是片段式文章, 每段的结尾分别是:“我找寻到了, 一摄氏度的温暖, 饱含着妈妈的情啊!”“我找寻到了, 一声叮嘱, 一杯热牛奶, 洋溢着爸爸的爱啊!”“我找寻到了, 一句哲言, 透露着老师的信心与期待!”最后写道:“一双慧眼, 我寻找到了人间的真爱。带着这些真爱, 带着感动出发, 我坚信, 我定能抓住梦想的翅膀!”小作者以“寻找真情”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线索, 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 从而避免了许多作文材料堆砌、虚假, 情感空洞等病态。

3.立意肤浅, 不见挖掘。立意肤浅, 主要在于对素材缺乏挖掘, 不能透过现象见本质, 不能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一只普通的烟斗可能注满父亲坎坷的一生, 一个饺子的皱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 一片落叶或许残留着生命挣扎过的绿的痕迹……”在立意方面, 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以“寻”为题写作, 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 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 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 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 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这些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 是“寻”的过程中、“寻”后的思考感悟, 体验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4.立意单一, 不见变化。在安排内容方面, 有些同学往往平铺直叙, 就“寻”写“寻”, 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 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 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那些失去了的, 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 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 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针对选材立意, 我给大家一些建议:

关于选材

首先, 要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这样的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书看报, 关注新闻, 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鲜事物, 并注意深入思考。

其次, 要选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应多关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不要把写作看得太难, 其实, 只要我们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 原汁原味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抒自己的真情实感, 人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

再次, 选材切忌“撞车”。平时作文选材“撞车”, 只是小摩擦;中考作文如果选材“撞车”, 那可是“千人一面”啊, 给阅卷老师的印象肯定很糟糕!那么考场上如何避免选材“撞车”?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告诉我们:“方法很简单:当你拿起笔来, 不假思索, 马上就能想到的那个‘题材’, 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 也不能写!”正确的办法是:要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

关于立意

立意是作文的关键。一篇作文有了好的立意, 就像一支队伍有了好的统帅, 能在“战场”上自由驰骋。好的立意除了要做到正确鲜明, 还应力求做到深刻新颖。那么, 考场作文如何提高立意呢?

一、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 通过引申发挥, 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同学们有深刻的思考能力, 而且还要求大家具备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

二、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 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 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从现象到本质, 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需要同学们认真分析, 反复思索, 才能获得深层意蕴。

篇4:例谈写作的立意与选材

【关键词】立意 选材 果断取舍 恰当安排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4-01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从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中会给我们一些写作的启示。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角度地对材料进行思考,立意角度一旦选定,围绕立意加以论述分析。下面就以《过秦论》《阿房宫赋》为例来谈一谈写作的立意与选材。

一、立意不同,秦灭亡的原因也就不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两篇文章都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在于自身,都是借古讽今,但由于“今”不同,所选取的“古”也就各有侧重。《过秦论》把秦王朝的过失归结为夺取天下之后的“仁义不施”,《阿房宫赋》则归结为“秦爱纷奢”。两篇文章选用了同一事件作为说理对象,但为何结论有异呢?这取决于作者的立意。《过秦论》的作者贾谊,为西汉初期的政治家,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而当时的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致“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而贾谊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写下了《过秦论》,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因而《过秦论》中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重点突出了“仁政”的重要。

《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处于晚唐时期,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来回顾历史,向当朝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因而《阿房宫赋》的主旨侧重“秦爱纷奢”,强调了“纷奢”的危害。

两篇文章虽都以秦亡为例,但透过秦亡这一现象,各从不同的角度引出自己所需的观点,达到了自己借古讽今的预期效果。从二者的比较,我们就应认识到,写作时材料不一定新,重要的是看引出的观点是否新颖,是否能引出符合自己立意的观点。因而,我们写作时,面对材料,要多角度的去审视,选取符合自己中心的角度去入手分析,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角度选定,对材料要大胆取舍

写作时,一旦围绕立意选定了对材料的分析角度,就应侧重分析有利于写作目的的方面,大胆取舍,不要脱泥带水。《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比较详细的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意在反衬守天下时的速亡,突出其速亡的原因,为篇末提出中心论点作铺垫。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

《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主要用铺陈的手法,第一段从占地之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的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描写阿房宫,以显示秦宫的宏大。第二段从宫女之多、宫中生活荒淫奢侈、宫中对金银珠宝的挥霍等角度,第三段则运用大量排比、比喻铺写秦统治者不顾民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从而表现“秦爱纷奢”以致自取灭亡这一主旨,因此对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只用“六王毕,四海一”六字带过。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阿房宫赋》中的描绘,纯属作者的想象夸张。杜牧之所以这样不惜笔墨的描写铺排,目的就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

从两篇文章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文章对秦朝的故事叙述各有侧重。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典型的材料我们可以选用,但选用材料要为中心服务。中心是选材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材料中最能突出中心的内容果断取舍,恰当安排分析过程中的主次,重点阐述与中心一致的内容,运用写作技巧,把材料中对中心有用的内容条分缕析的表述出来,揭示出材料中存在的内在规律,让人们在这规律中水到渠成的想到文章的主旨。

总之,在立意与选材上我们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当取舍,方能在写作上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郑月飞.阅读教学的“联系”观[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篇5:备战中考作文:结构扣题立意选材

备战中考作文:结构、扣题、立意、选材

备战中考作文:安排结构篇 【中考凝眸】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你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考场作文中,在结构方面的容易问题主要有: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阅卷老师说,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打入四类文、五类文之中去;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有心的中考阅卷老师曾做过统计,大约有19.5%的同学分段上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过细、内容杂糅等问题。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感悟升格】

下面是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李白困窘,不肯“摧眉折腰”;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张作霖手黑,也可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就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当利益之风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刀钱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这段文字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但举例没有注意时间性,议论与叙述照应不周,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与衔接,造成思路不清。修改本文段,要调整所举事例的顺序,注意议与叙的对应关系,使文段具有整体感和连贯性。下面是升格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确实,要顶风而行,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坚强的后盾。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李白困窘,也不肯“摧眉折腰”;张作霖手黑,也可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就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这样,当利益之风围着你,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刀钱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现实生活中,攀比风、吃喝风、行贿受贿风、崇洋媚外风、卖国求荣风……当这些形形色色的歪风邪气朝我们涌过来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改后的文字以“议—叙—议”的思路行文,衔接自然,照应周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意清晰流畅,让读者在慨叹语言的雄辩之风的同时感受到思维严谨之美。【精彩回放】

1、语文在哪里?在大自然优美的景色里。看古渡横斜,如血残阳,品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览四季更迭,赏花开花落,领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的襟怀;登泰山之巅,眺红日东升,吟诵“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与阗”的豪壮……不错的,语文就在你身边,不需要华丽的言词,不需要艳妆的浓抹,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是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是那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神秘……一切景语皆情语。

——选自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2、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选自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3、伴随着铁门开启的“隆隆”声,我走进了这座已经荒废很久的庭院,这个养育了我15年的地方。熟悉的老屋、熟悉的铁门,门前门后都留着我生活的足迹,记录着我儿时的故事。沉重的开门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十几年前,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选自浙江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想起了往事》

4、是阳光让四季活了起来,是爱让我们活了起来。是爱,使我们焕然一新;是爱,使我们多了理想,也多了惆怅;是爱,使我们与自己的根系缩短了距离;是爱,使我们为了未来的希望甘愿放弃生命;是爱……其实,世界上的爱就如阳光一样多,一样温暖。记住吧!记住四季的阳光,让心中充满爱。

——选自湖北武汉市课改区中考满分作文《四季的阳光》

5、由此看来,长处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当剑的一面利刃对着敌人时,另一面利刃却对着自己啊。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某个长处,就可以拿来到处炫耀了。在使用自己的长处时,大家一定要象用剑一样:学会利用对着敌人的那一面利刃,同时也要小心对着自己那一面利刃啊。

——选自浙江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长处是一把双刃剑》

6、生活是酒,体验就是尽情畅饮:潇洒不羁,激情澎湃。生活是茶,体验就是静心品味:怡然自得,旷远幽静。生活是水,体验就是努力感知:清新无奇,至净至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藏身于不为人知的角落,只有体验过个中滋味,才能发掘出人生最闪亮的一页。

——选自甘肃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人生极处是体验》

7、“嘀——!”裁判一声哨响。队长得球后旋即把它传给了阿×。对方先锋对员已经气势汹汹地过来逼抢了,阿×不慌不忙地把球传给了我。我是右前卫,担负着组织整个球队进攻的重任。我沉住气,缓缓带球前进,寻找着对方阵容的一丝漏洞。突然,对方的前锋对员回防,来抢我的球。“××,注意!快,后面有人!”队长和其他队友提醒我。我快速地往脑后瞟了一眼,哇噻,对方两名队员正猛地向我扑了过来。我来不及多想,用了一个转身动作,闪过了一名“刺客”,再用一个急刹车,躲开了另一名“刺客”。

——选自四川内江市中考满分作文《足球,让人感动》

【实用技法】

下列方法,可用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一、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已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二、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四、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五、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六、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八、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尾”。

【备考练兵】

暂停学习,暂停工作,我们都会选择去休息。休息是恢复体力和精神的必由之路,休息是调剂心情的重要方式,休息也是多彩生活的基本内容。无论是选择睡觉,还是听音乐;无论是选择聊天,还是看电视;无论是选择逛街,还是做游戏;无论是选择运动,还是去旅游,我们都只为休息好!

请以“休息”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内容,写一篇作文。注意:或者结合你的经历、体验,或者写出你的认识、思考。

(友情提示:以“休息”为话题,应该引入时代性很强的作法和观点。比如关于上网聊天,这其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比如城里学生到农村参加“农家游”,你是否感受到新奇?写出身心得以放松时的感触,文章就容易传达出真情实感。应该找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热门话题,保证写作材料的生活气息。如果你对该话题有着新颖、独到的认识,就能给人以新的启示。根据这一主题需要,你必须详写与表现主题有关的那部分。若写记叙文,可以考虑按时空顺序构架全文;若写议论文,可以考虑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或对比式结构安排内容。)备战中考作文:扣题写作篇 【中考凝眸】

纵观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它们都把“扣题”摆在最前头。一般而言,依照扣题的程度,可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分析偏离题意的作文,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作法都是偏题离题。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紧扣中心写作的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出现下文离题的问题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不包括导语等)或者“话题”,无视导语的限制,这也是造成离题的一个原因。

【感悟升格】

下面是《充满活力的岁月》一文的开头:

活力,是灿烂的阳光,是斑斓的花朵。“活着,火着。”白岩松的一句话就道破了生活的真谛。在少年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下面,我来描述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样的开头,从形式上看,彰显了语言的整齐美和形象美;从内容上看,抓住了题眼,即“活力”。但是,撇开了题目的中心词

“岁月”——也就是某个时间段。开头部分就将文章的陈述中心引向了“充满活力的地方”——某个地点,这与题目要求是不相符的,偏离了题目的要求。由于这样的语言处在文章开头,很容易引得全文离题。因此,修改本文的开头,一方面要保留对“活力”部分的表述,另一方面必须兼顾和落脚到“岁月”上来。下面是修改稿:

“活着,火着。”白岩松的一句话道破了生活的真谛。我在生命路上走过了15年,蓦然回首,发现这15载岁月盈满了一种阳光灿烂的力量——喔,那不正是活力!如果说岁月是生命个体进行过程中幻化出的一条翠蔓,那么活力便是上面最绚烂斑斓的花朵。不错,这便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而活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且看——修改后,紧扣题目,突出重点,并用一个“且看——”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使得结构变得顺畅与自然一些。

【精彩回放】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雪预兆出一个丰年,呼唤出丰年竹篮里的风情。雪花飘飘,如白蝶舞空,似仙鹤蹈云。房白了,树白了,人也白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嬉戏,我也在嬉戏。给雪翁抹个鬼脸,给雪婆涂个红唇,给雪郎戴个瓜帽,给雪姑系块红绸,快快乐乐,无长无少,无忧无虑。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蕴五脏内。这是一幅冬欢图,它的线条是好心情,它的色彩是心情好。

——选自浙江舟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四季之乐》

2、流水伴着我回到了生活,生活在流水的荡漾中更加焕发出光泽。我时常微笑着看流水无私地淌入桶中,开始了它的使命。它无怨无悔地洗去世俗中的污秽与疲惫,洗去了喧哗与忙碌,只留得人们对明亮居室的赞美与感叹。它默默地流着,很平凡,甚至总在我不经意间就化为蒸汽,悄然而逝。

——选自福建福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流出生命的精彩》

3、“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轰轰烈烈的生命不在于完美。当我们在生活的大海里搏浪进击,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被它牵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我们切莫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贸然地步人后尘去“吃草”。须知:竭尽全力地去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领略无限的风光,享受历史的喝彩!

——选自湖北仙桃市中考满分作文《追求完美与发挥优点》

4、朋友,提到柳絮,你会想起什么?是它的柳絮儿满天飘的悠美浪漫,还是它毛绒绒的苦恼烦人?大概是后者吧,我们的眼睛从来注意过柳絮从村头飘落的轻盈舞姿,从未注视过杨絮在阳光下乘着春风的翅膀悠悠来临的脚步,从未用心去感受,相反的,我们只看到了它们扑面而来的厌恶与烦人。

——选自河北唐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发现正确,忽略错误吧!》

5、“哗,哗,哗……”随着那赋予了节奏的流水声,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儿,有的得意地升上天去,有几个呆头呆脑地摇摇摆摆地撞到了木盆的边上,有一群牵着手笑盈盈地落地,更多的却涌上了奶奶的手,爱怜地赐给奶奶犹如天使般的吻……

——选自江苏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暗香弥散》

6、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我要坚韧,学会承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炼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选自广东湛江市中考满分作文《成长,需要学会承受》

7、一段“方七百里,高万仞……”的文言文放到数学里,便成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让同学们绞尽脑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放到政治中,便成了华夏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屏除一切杂念,去参省,去内敛,去领悟,去践行……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

——选自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实用技法】

我们都要明确,任何题目都有限制,扣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务。做到扣题写作,必须先要审清题意,围绕题意确定主旨,运用恰当的语言照应题旨。

一、认真审题

这一步中,有几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决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既要抓题眼,又要兼顾其他词语;既要吃透重点词,又要明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既要抓本意,又要明确引伸义。近年来比较盛行比喻性话题,比如,从“门”中读出“沟通、交流”之意,从“歌”里读出颂扬之意,从“山”中读出“困难与阻隔”之意,从“心中的阳光”中读出“温暖、爱心”等意;如此等等。扣住比喻义来写,更合乎命题者的意图;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比如,面对以“借口——弱者的托辞”为话题写作,首先必须理解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你去为某人的借口开脱,甚至赞扬起来,那么文章的感情色彩就不正确了。

二、落实扣题

实现扣题写作,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扣住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我们将独词式话题扩展成短语并以此作为写作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间。这些做法,不断地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人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备考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获得生活的幸福、获取事业的成功,需要我们学会“消除”:消除误会,让心与心走得更近;消除疑虑,让手与手握得更紧;消除障碍,让前进的道路伴着春风;消除噪音,让我们的梦乘上飞翔的翅膀;消除污染,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消除隔阂、消除影响、消除险情、消除忧愁、消除疲劳……消除是手段,消除也会成为目的;消除带来的是收获,中途也必须伴着付出;消除有时候是一种跟人努力,有时候也是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

请以“消除”作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友情提示:“消除”是“去掉<不利事物>;使不复存在”的意思。明确这一点,是我们准确把握话题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范围定在那些消除“不利事物”的经历或事例上。确定主题后,要根据主题需要,详写与表现主题有关的那部分。与主题表达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内容,要么略些写,要么删去不写。)备战中考作文:立意出众篇 【中考凝眸】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即主题)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话题作文、标题作文等开放式题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同学任意而为,结果造成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人云亦云显陈旧。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这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个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的。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比如,以“沟通”为话题写作,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和父母多多沟通”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些文章,立意一般,得分都较低。

二是浅尝辄止显肤浅。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的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这样一来,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他们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入的问题。

三是剑走偏锋显消极。不遵从社会公认、服从真善美的标准,不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精神,只想着一鸣惊人,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比如,有人讲诚信吃大亏,还是虚伪一些、实际一些好;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去救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有人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等等。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如果出现在考场作文上,即使文章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也不会得到高分。

四是贪多求全显盲目。不集中在某一个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使得已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读者也理不出头绪。结果让人读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感悟升格】

《礼物》一文在叙述一对农村父女(女儿是“我”**的学生)给

“我”家送来一篮子鸡蛋,“我”妈妈当即拒绝了对方的礼物之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妈妈,您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们父女俩送来的鸡蛋,把歪风邪气挡在了门外,您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好人,那一刻,您在我的眼里变得异常高大,您真是我的好妈妈。

从这段话来看,作者简单地将鸡蛋与其他礼物划上等号,没有认识到寄托在鸡蛋里面的是父女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结果错误地把农村父女送鸡蛋说成是“歪风邪气”。同时,对礼物一概拒绝,也是一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做法,不应该盲目赞扬。因此,修改这段话,应该准确把握父女俩的内心世界,辨证看待是否收礼的行为,从而实现立意的高远和新奇。

妈妈,我知道,您并不是嫌弃这礼物不值钱、不珍贵。但是,您知道那里渗透了那父女俩对您的几多感激之情吗?你知道他们走了多长的路程才来到这个陌生的、冷漠的城市吗?你知道他们鼓起多大的勇气才敢举手敲击老师家的门吗?就是因为您的拒绝,他们心里会蒙上一层被人瞧不起的阴影,他们又该灰溜溜地将鸡蛋如数拿回去。他们的自尊,受到了多大的打击啊。

妈妈,这不是用来行贿的礼物,这只是老百姓最朴实的真情表达。你为什么就不能高兴地收下来,然后回赠一些礼物给他们呢?——接受真情,体恤他人,原本也是一种修养啊。

修改之后,抓住父女俩送鸡蛋的本来意义,提出了合情合理的新建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精彩回放】

1、哪怕有再多风雨不见彩虹,太久阴云霾不现群星,只要能够低头沉思、昂首前进与抬头祈盼,总会绘出人生的彩虹,闪出人生的星辰……

——选自江苏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从 “头”说起》

2、知识的源头就是书籍,一条溪流要想长时间保持流动、清澈的状态,必须有源头不断地供水。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不沦落为一个无助的落后者,现代生活中的刘姥姥,就必须不断地从“源头”获取“活水”来滋润自己的身心,不断地接受知识的浇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代的领跑着,才能成为人生竞技场上的成功者,而不会成为一条干涸的小溪,死亡的小溪!

——选自四川资阳市中考满分作文《知识的源头》

3、依然记得,利人之举,常常也是利己之事,付出的同时,也会收益很多。世事沧桑,人海茫茫,在崇尚道德文明、讲究法律秩序的社会,让我拍打美好的记忆,不要吝啬上天多余的赐予,为心头的灯加一滴油,拨亮希望的光。

——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灯》

4、从“头”说起,从“点头”做起,也从“摇头”做起!朋友们,当你们遇到事情时一定要用头脑好好思考一番,一定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你们一定要做到:该摇头时就摇头,该说“不”时就说“不”,该出手时说出手!

——选自山东莱西市中考满分作文《从摇头做起》

5、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锱铢计较,该让就让了吧,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的胸襟,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一些事关重要的大事,对于一些影响全局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能让!

总之,该让就让,不该让就不让!

——选自江苏扬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该让就让,不该让就不让》

6、马克吐温说过:“人为什么活着?也许就是为了樱桃馅饼散发出的香甜气息。”体验,也具备这样的力量,它赋予我们的对不同事物的真实认知,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自己仍然活着,而且真切的享受到情感的动人,理性的魅力,生命的意义。

当然,首先你得拥有一颗敏锐、清澈、感恩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得全新的体验。

——选自甘肃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用心体验》

7、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贫穷赋予我的财富。是它让我懂得了“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也是它启示我一定要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一个朴素的结论。现在,我真想高声大喊,贫穷绝对是一种财富!

——选自湖南长沙市中考满分作文《贫穷也是一种财富》

备战中考作文:选用材料篇 【中考凝眸】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人的躯体不健康、不美观、不合理一样,决定着文章的质量。中考作文中,在选材用材方面,常见的失误之处有:

一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的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二是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有些同学,写人时就只是罗列评语式的人物特点;叙事时只说故事提要,概述过程;议论时只会将相同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这样的文章,缺少细节,缺少深度。

三是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所以,让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四是游离中心,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你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旨。

五是格调低下,稚拙可笑。以“尝试”为题,有人写尝试偷东西,尝试考试舞弊,尝试打架,尝试初恋……格调庸俗低下。还有些同学老是爱写捡到钱包这类幼稚可笑的事情,仿佛到处都有钱包可捡一样。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完全就像小学生的作文。

六是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感悟升格】

下面是片断练习作文《校园活力》:

我们学校要进行一场体育比赛。这场比赛各班都很重视,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各个同学呢,非常盼望。比赛开始,先是个人赛,比如有100米短跑、200米短跑、跳高、跳远、撑杆跳等,最后是精彩的4×100米接力跑。满场上掌声雷动,赛场沸腾。比赛结果出来,人们都向胜利者表示羡慕。我们的校园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段话,完整的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却忽视了文段的主旨:活力。也就是说,叙述过于讲究材料的完整性,却没有扣住重点、突出主题。这是很多同学在写作中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另外,只写操场上的体育一次比赛,就一下子过渡到对整个校园特色的概括,材料比较单薄,典型性不够,导致过渡就很牵强。

修改本文,可以直接从!4×100米接力跑现场写起,集中笔力表现现场人物的呐喊、拼搏,以凸现活力。还应该以“活力”为半径,扫描其他校园生活,简笔勾勒典型场景,用丰富的材料表现主旨。

“加油!”A班方阵队一声“河东狮吼”。“坚持住,冲呀!”B班啦啦队不甘示弱,一声“幼虎啸谷”。哇!4×100米接力跑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点根火柴就能引爆。“A班同学刷新校记录!”霎时赛场沸腾。哈,这便是校园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仅“活”在体育赛场上,在教室、在考场,都留下我们活跃的身影:我们在教室中会自在地吟几句“杜陵诗”,赏几幅“王维画”,也会为二战的罪魁祸首是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摩擦力是否就是阻力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考场上我们奋笔疾书,挥洒汗水……校园活力,就像反比例曲线图——跌宕起伏,色彩缤纷!

修改后,开头直接切入比赛情景中,集中地描述了精彩的比赛和众人的努力,突出了“活力”成分。通过叙写在教室里、在考场上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校园生活。材料的丰富和细化描写,让文章的魅力大大增强。【精彩回放】

1、第二天看到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我猛然醒悟:我的生命只有三天了,我不能再浪费每一分钟。于是,迎着太阳,我用力挺了腰杆。就是这一个动作,我由一粒绉绉的、扁扁的种子变成了一棵小小的芽儿。圆圆的腰杆上长满了绒绒的小手,嫩黄嫩黄的小手似乎可以看到里面细细的茎脉,痒痒的。我猛地想起了风姐姐的话,忙把脚插进了湿润的泥土。我对着太阳大声喊道:“太阳公公,早上好!”一整天,我努力地向上长,到与太阳公公道别的时候,已经有妈妈一半高了。

——选自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幸福原来在风雨中》

2、诸葛先生深居在此,闲云野鹤般地送走他平静的岁月。他外出,草庐是他快乐的起点,徜徉幽径,抚苍松,听清泉,饱餐山光水色;他归来,草庐是他幸福的终点,燃起青灯,调素琴,诵黄卷,占尽古风雅韵。他躬耕陇亩,没有苛政来相扰;他谈兵论道,常见挚友来相邀。草庐充满了自由空气,他常常酣睡到日上三竿,醒来则自我陶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选自湖北仙桃市中考满分作文《永恒的乐园》

3、早晨,不安分的阳光总是透过窗帘的细纱,均匀地铺在地上,像一滩柔软的细沙。我打开窗帘,让和煦的阳光在我脸上跳跃。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刺眼,望着它,昨日的疲劳一扫而空,心灵瞬间平静下来,如一潭清澈的湖水。阳光温和的问候,告诉我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新的挑战,新的事情又会到来。不要停留在昨日的辉煌,脚步不要停歇,新的高峰等待攀爬。每当此时,心灵便会成为鲜艳的金黄,和着朝阳,不断向前。

——选自湖北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在窗前欣赏阳光》

4、语文,是李太白的杯中酒;语文,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是鲁迅的彷徨呐喊;语文,是郭沫若的凤凰涅磐;语文,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寒冬;语文,是朱自清的和风细雨;语文,是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清透与秀气。

——选自江苏盐城市中考作文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5、怀着满腹悲凉,绕过方场,沿方场边的林阴道而行,路边法桐高而茂密,粗长的枝干竞相向高处及远处伸展。巴掌阔的树叶青翠欲滴,在天际张开了一张巨大的绿色的网。只有星星点点的阳光射到地面上,像一块块玛瑙的碎片。清风徐来,这张大网也微微地舞动,以“沙沙”的伴奏与风之歌和鸣,而地上的阳光也慢慢舞动起来了,像一个寂寞的影。

——选自山东济南市中考满分作文《泉畔濯缨》

6、夕阳逝去,在那桥边卖米线的伙计们,骄傲而快乐地把衣领翻开。汗味、太阳味轰隆隆地弥散。那穿着扎染布衣的船娘,摇着橹,船在划开的水纹中,伴着吱呀呀的橹声,摇到远处的石桥洞里去了。那卖古玩意的商铺里不见了人,留下的古玩字画让人忘却今夕是何年。还有,那撑着油纸伞,身上散着丁香一般的女子立在桥头,凝眸着水道远处。犁春有一首小诗:“我站在桥头,看着流水,流水在看我,碎倒在它心上。”

——选自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

7、谁为我们送来了阳光?是他们,吴天祥几十年来为三镇有困难的居民送去了阳光;徐本禹为农村孩子们送去了阳光,任长霞为千千万万老百姓们送去了阳光。在我们心中,他们是阳光的源泉,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千千万万个在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才有阳光!

——选自湖北孝感市中考满分作文《谁为我们送来阳光》

【备考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善待”,是指好好对待地对待。这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道德修养。

善待父母,用孝心回报养育之恩;善待老人,用体贴温暖他们的心;善待孩子,用关怀帮助成长;善待弱者,在扶助中送去爱心;善待对手,在公平中友好竞争;善待自然,在呵护中和谐共存……用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准则来为人处世,就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得到和谐共存的局面。

请以“善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所写内容必须扣住话题。

篇6:“作文选材与立意”教学设计

教师 杨兴利

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主题,且如何来为文章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

重点、难点:

怎样从材料中提炼出新颖、深刻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对文章立意的认识与把握有所提升,我打算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指导点拨法。教师给予学生立意技巧以理论指导。

2、小组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讲解,学生就具体作文内容讨论,探究立意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一篇以《有效期限》为话题,将主题确立为“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的保质期”这样一篇立意不高的文章为例,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抓住学生对立意的看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的导入,针对性较强,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小组讨论:何为主题?什么样的主题吸引人,算作好的主题?

2.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成,加以引导、指点,最终加深学生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A.明确主题含义。立意,其中的“意”,即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要实现的表达意图,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和凝聚点。像以《陶醉》为题的文章,“何种美景让自己陶醉”,“怎样的亲情、友情让自己陶醉”这就是主题。有句话说:文不在多,有“仙”则“名”,“仙”就是主题,辞不在采,有“龙”则“灵”,“龙”就是主题。文章离开了主题,就会黯然失神,有了主题,则会神采流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主题在一篇文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B.确立主题要求:

(1)集中。一篇文章要让别人明白要来表现什么,并且要表现一个中心,不要既想表现这个,又想说明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

(2)新颖。也就是说文章要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至于怎样做到这一点,我给学生归结了个“十六字方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同中求异”。给学生解释清楚后,我将两篇文章打印稿发给学生(文章篇幅较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三篇文章各有新意,其“新”体现在哪里?从而进一步体会新颖的立意的良好表达效果。

(3)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对材料作深入挖掘,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高度,透过生活高度,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学生九(上)学过的《孔乙己》,九(下)的《范进中举》都是通过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的落魄、痴迷、辛酸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都是透过生活现象挖掘社会根源,可谓做到了一个“深”字。

[设计意图]确立主题的三个要求这一环节的设立,为下面立意方法的学习,从而最终确立好文章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立意方法

学生明确了确立主题的要求,那么究竟该怎样来确立主题,我给予他们具体方法的指导。1.让学生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含义。2.举例解释。

3.让学生自己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出此类文章谈谈,以加深对含义的理解。

我介绍了这样三种方法: A.联系发现法。

“联系”——即通过自己掌握的一些平凡小事情,去联系社会大背景,然后再“发现”这些小事情所表现的重大社会主题。也可算作“一滴水见太阳”法。

像学生学过的《变色龙》,通过一个小警官处理一起狗咬人案件中前后态度六次变化这样一件平凡小事折射出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最后一课》等等文章亦是如此。

B.反弹琵琶法。就是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反面去进行立意作文。古语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巴金先生却在《日》一文中大家赞扬飞蛾为追求光明而甘洒热血的精神。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的此类文章较多。

C.寓意作比法。此法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把要写的材料与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联系起来,找出两者的相似点;二是把自然界的某某事物与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并以此事物作比,赋予其新意。像学生学过的《行道树》,以行道树喻那些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失根的兰花》已无根底的兰花喻那些漂泊海外心系故乡的游子。这样来写,加深了文章立意。

[设计意图]:立意方法这一环节由理论到实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联系以往知识,加深对立意方法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立意技巧,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四)发展学生立意思维

1.将打印文章《笛声》发给学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篇文章各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主题的,并具体分析其特点。

3.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评价。

[《笛声》采用联系发现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立意水平和能力。

(五)拓展提高学生立意水平

给出学生《感受中国式温暖》、《关爱》两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自行立意,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意技巧的把握。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明确了主题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为一篇文章确立较高立意。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细心思考和练习。思考能帮助同学们提炼出新颖、集中、深刻的主题,练习能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努力,就一定会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七)作业设计

就以下两个题目,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主题,并加以具体分析。

上一篇:幼儿教师,我不悔的选择下一篇:对苹果的介绍-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