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教学论文

2024-04-25

电算化教学论文(共8篇)

篇1:电算化教学论文

会计电算化教学思考会计电算化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一种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来代替人力来记录公司企业账目的一种新技术。会计电算化化的记录系统的精准性、系统性极大改善了传统人工记账的不精准、不系统等问题,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的广泛应用让公司企业的人员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因此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对.传统行业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他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进行思考并加以改进。

一、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闻会讨电算化教学课蚩用件堍的“上课”加“上如”旗式

所谓的“上课”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理论,必要时会在用幻灯片来展示具体的操作流程,学生就是机械的在教室听课。所谓的“上机”模式就是学生在机房机械的把老师上课演示的.内容重新做一遍。然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掌握老师所教的会计电算化内涵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具体的操作要点。

(二)教学迨景嫒砩槊挥型珞权

我们的学生在会计电算化课本上所看到的操作只是一些简单的,浅析的财务软件操作。在软件操作中,我们目前使用的软件也不是专门为会计电算化学习而设计的软件。我们平时采用的软件大部分是各财务软件公司根据自己公司的财务情况设计的商品软件的演示稿。在实际工作中,用户都是网络用户,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三)教邺缺之类际揉作较聆

会计电算化在我们的课程中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有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求我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教师来说,充足的会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各大高校的老师多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并且他们经历很少,专业的知识也只是课上老师讲的课本上的东西。会计电算化在我们学习的课程里是一门与时代紧紧联系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去不断的研究。我们的在职教师很多人都不去接受新的知识,还是单一的按照课本来进行教学。

(四)课程考武以笔武豸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学会课本上的东西就行了,还要能把学到的东西放到生活中去。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践能力。而目前很多高校评判学生学得好不好的条件就是看其试卷成绩的{低。这样的做法不是什么好的做法,它忽略了我们学生要以动手能力作为主要能力的根本。这样就会使那些学生为了高分就去背卷子上的原题,导致学生只是一个书呆子。很多学生虽然试卷分数很高,但是他生活上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实践解决。

二、在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D)成们应该打破一些俜堍教学棋式,让学生史为学习的主角

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的学习、理解,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利用。在平时教课时老师要把学生不愿意学习变得愿意学习,爱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用分组形式,结合会计学习的其他科目,让学生自己写案例。在课堂中向其他学生展示,并全班讨论具体的解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二)我们彦该把羊用户权教件政泠网珞救件

以往的单用户软件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更加地体现实践。网络软件的存在可以便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在教学时老师应该按照实际岗位的要求来进行模拟的,真实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觉再跟真的工作一样。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大兴趣,他们也会很喜欢去学习,所以说更改单用户软件很重要。

(三)成们黹要蜷养蚝要有先足知识,又有较磁的教师

曰常的教学中,学校不仅要考察老师的专业知识,还要把老师的真正实践能力看成重点。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一方面采用“走出去”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机会,例如:让教师进入会计电算化应用好的公司去实习一段时间等。在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采用“走进来”的形式。例如:学校应该邀请一些专业的人来学校进行高级知识教育,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融人这些新的方法和理念。

朱云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篇2:电算化教学论文

1.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探讨

2.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3.会计电算化对现行会计体系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5.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6.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7.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8.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9.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0.电算化审计及我国电算化审计体系的建立

11.会计软件与会计制度

(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

12.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3.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网络会计研究

15.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

16.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会计电算化教学心得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中,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特点, 笔者主要设计和采用了下列方式和措施:

一、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会计电算化》课程由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两大块组成。理论部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 而实践部分就是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 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在该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要求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等内容, 而他们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已经学过, 我主要以复习的方式, 了解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情况, 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 如数制之间的转换、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等等, 进行重点讲解。

二、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电算化》课程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 并且实践操作部分是按照基础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来进行操作的。这就要求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要扎实。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对学生们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摸底, 发现他们对会计凭证的处理和会计报表的处理知识掌握不是很扎实。针对这一情况, 在理论课上, 我总会出5~10道会计业务题, 要求学生编制会计分录, 学生做完后我就进行讲评。实践操作课上, 就要求学生针对上述作过的业务处理题目, 进行会计记账凭证的录入处理, 反复练习, 学生对会计凭证处理就得心应手了。会计报表的处理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要处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表、主营业务成本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等, 编辑这些报表一方面难在编辑取数公式, 我要求学生先从理论上掌握各种报表中各项目的数据的取得方式。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 应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账户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存货”项目, 应根据“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等账户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分析计算填列等, 然后再上机操作。另一方面还有公式类型的选择, 我要求学生记住成本费用类账户如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等是借方发生额, 收入类账户如主营业务收入等是贷方发生额, 记住这一原则公式类型的选择问题就解决了。

三、要求学生加强动手能力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 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也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上机操作时, 我首先把本节课的操作要求先跟学生讲解清楚, 然后借助教师机把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 并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着重强调, 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我再进行辅导。在教学过程我发现个别学生使用智能ABC等拼音输入法录入文字, 打字速度特别慢, 但是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中很多操作需要输入文字, 如录入会计凭证等, 而且会计电算化考试又有时间的控制, 如果打字速度太慢会影响整个考试过程, 于是我教他们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输入汉字, 上机课时我还会穿插录入文字比赛, 大大提高了他们录入文字的速度。教学中我还发现女生的动手能力跟男生相比会差一点, 有的学生还不爱亲自动手操作, 就坐在同学旁边看同学操作, 为此我把整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人小组, 操作一节课后, 第二节课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 看哪一个小组先完成操作任务, 并且正确率高。通过这样的竞赛,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个别动手能力实在差的学生, 我就个别辅导, 叫他们多花时间, 认真操作, 对他们的进步多加鼓励。

四、要求学生讲究学习方法

要掌握好会计电算化这门课, 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前认真做好预习, 认真阅读课本, 它是最基本的学习环节。只有通过阅读课本环节, 他们才可以真正地掌握课程内容, 其他学习环节才能进行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 做好读书笔记, 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注, 整个章节的内容以提纲的方式列出来等等, 以便在正式上课时, 把它掌握下来。阅读一遍是不够的, 时间允许可以反复阅读。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上理论课作业和上机实践操作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 要及时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 也可以通过电话或QQ等方式与老师联系, 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要求自己讲究教学方法

在上课之前,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我都能认真编写详细教案, 合理安排课时, 对学生理论学习中不易理解的地方在教案中备注, 对学生实践操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在教案中也进行备注。教学过程中, 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法、练习法、观察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综合应用。在上理论教学时, 课前对学生进行复习提问, 了解他们对上一次课的掌握情况,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学习薄弱的环节, 单独列出来进行重点讲解。按时、认真布置作业, 在批改作业时, 要加注评语并有详细记录, 此外, 还要进行作业讲评, 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并认真进行辅导, 对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及时指出并反复强调。下课后, 对当天的教学情况进行小结。

篇4: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在不断的更新。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迫切要求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与之适应,以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现在大多数院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单项核算模式”,会计电算化还是以总账系统的实验为主,要求和层次仍停留在利用单一的会计核算教学软件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由于只涉及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所以范围过窄,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面涉及的很少。

(二)实践教学质量低下

在会计电算化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会计软件多数还是单用户版软件,学生能够练习的只能是单机版模拟实践,这样对于网络软件学生会觉得陌生。但对于软件的实际用户多数是网络版软件,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校内实践教学与单位实际电算化处理过程脱节

校内实践仍然仅限于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内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没有深入到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中,不清楚实际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于会计电算化实际业务的处理缺乏直观感性认识,不清楚业务的处理流程,更不明白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信息是如何联系的。

(四)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实践指导教师是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其实践技能的高低是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很年轻,有的刚从学校走出来,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本来就不是十分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一步的操作,不能结合实践,更谈不上达到综合的目的了。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践能力。应将各部分紧密结合,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结合理论教学体系,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应包括单项模拟实训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年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

(一)单项模拟实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会计专业每门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对每个单元在课堂中独立进行实践训练。如对财务会计实务可以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划分。会计电算化可以划分为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进货、销货、库存等单项进行业务处理。每一个单项内容的熟练掌握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校内综合模拟实训

通过每门课程单项业务的处理,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实践技能,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加强综合运用的过程。据此开设校内综合实训,可把原来掌握的单项实践技能贯穿起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学生经过校内综合实训的训练和培养,会对实践业务的处理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但是,校内综合模拟教学与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还有距离。比如,企业中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包括会计电算化处理过程中故障的发生与排除等等。所以在对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后,还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到实习基地实习,使学生真正接触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会计电算化岗位上,将自己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与实践工作的零距离接触。

(四)学年社会实践

在正常的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接触会计工作实践,要求学生在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利用暑假积极参与会计专业岗位的社会实践。虽然这个过程时间比较短,参与的过程比较肤浅,但是可以通过这种学年实践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感性认识。在从实践当中总结自己一年来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自身对专业岗位的认知程度,利于学生明确以后要学习什么,要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调整实践课程,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践目标为依据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任务指导书。实践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实训,力求接近专业业务实际。

(二)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量建立仿真的模拟环境,满足会计专业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的需求。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习基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工作的真实性。

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应加大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组织教师在校内由有经验的教师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锻炼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也可以为学校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原来理论教学中,学生考试以一张试卷为准,但随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其考核办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应逐步建立一个能评价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考核应该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在初期,对教师和学生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所以应该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评价为辅,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需要评价的要素。如会计电算化中可以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设定考核指标,其指标应尽量量化,力求公平,并形成一个指标考核体系。经过初期老师与学生熟悉考核方式以后,应以过程考核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减少逃避实践课的情况,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裕生.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2,(4).

篇5: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1.1课程结构设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结构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式,而且理论课程的授课学时与实践课程的授课学时比例约为2:1,更甚者比例高达3:1。

由此,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课时设置一般为45~75学时之间),只能学到会计学基本原理,在每周4课时左右的时间制约下,只能分成若干间断性的学习环节,破坏了业务操作的前后顺序和衔接流程,使学生难以集中性、系统化地理解整个业务操作体系,造成“前学后忘、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

另外,由于实践课程课时过少,学生只能认识、了解、熟悉财务软件的简单操作,并未学习到实效的实践技能和操作经验。

1.2教学模式落后问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大多数学校选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先进教学。

但是,不论“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教学中“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使讲师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居于“被动地位”,

学生首先在讲师的教学计划、课堂讲解、实践演示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基础知识、理论内容和操作方法,然后在电算实验室中进行机械化、重复化、枯燥化的操作练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3教学内容单调问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单调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软件选择单一化,会计电算化课程受课时限制多选择市场型、通用型、功能型的财务软件如金蝶或者用友作为授课蓝本,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和具体模块的模式操作。

例如以固定资产和工资子系统等内容讲授为主,忽略应付和应收子系统等内容的学习需求,由此,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中小型企业使用如速达、管家婆等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和熟练应用。

另外加之课堂演示和实践联系多采用单机版财务软件,亦使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多用户的网络版财务软件。

第二是实践教材选择随意化,多数学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选用由主讲讲师自行决定,有些讲师选择教材随意、盲目,并不符合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或者所选教材的结构体系以理论化的程序设计为主,不能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重点。

1.4讲师综合素质问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要求其讲师具备完整的财会知识架构、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过硬的讲授能力等素质特征,但是在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频率高、发展速度快的影响下,

大部分讲师出现下述三种素质缺陷:第一是财会知识更新慢、片面化、结构老,不能解决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使学生无法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第二是教学实践中方法少、技能少、经验差,只能依照实践教材讲述实际业务操作步骤,无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的操作能力;第三是计算机操作障碍多、能力差,如不能独立配置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或者解决财务软件常见运行问题等现象。

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计划和会计岗位需求两方面因素,教学环节应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主,

辅之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维护、不同会计软件的操作差异、会计软件设计等内容,培养具备能维护和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解决会计软件异常性操作问题、适应各类会计软件的强能力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不同需求。

2.2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未体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培训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所以,必须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施“双向教学”、“探讨教学”、“分层教学”等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积极运用会计实务案例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通过演示财会业务的具体操作和处理步骤,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

2.3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操作能力

会计电算化课程首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资源、财会业务相关材料等现代教育资源丰富课程信息,通过“动态演示”、“讲练结合”、“观察动手”等教学手段,

以课堂丰富的感性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其次应拓展财务软件教学范围,不仅详细讲解金蝶或用友等通用财务软件,而且选择其他优秀财务软件作为对比教学,使学生在不同软件的实验平台上了解、比较、掌握不同类别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设计应用规律,培养其创造性学习思维和实践性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练习不同类别的财务软件,并且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软件适应能力。

最后应选择适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教材,即选择不仅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等内容,而且包括计算机审计、内部控制、网络知识等信息数据管理维护的教材,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即时性和广泛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2.4提高讲师素质、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讲师素质、加强师资建设是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一,讲师必须精通会计理论并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以现代化工具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效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习;

第二,学校应根据本校办学条件选派部分讲师走进高校进修或者深入企业调研,更新学校的教学目标、计划、理念以适应社会需求,使本校学生于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学校可根据本校办学条件聘请高素质、有经验的会计电算化技术人员或者专业老师举办类似“财务软件应用”“、数据库维护”等讲座。

三、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专业学科,其要求培养具备能维护和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解决会计软件异常性操作问题、适应各类会计软件的高能力、高素质专业人才,

所以其教学改革必须合理解决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内容单调、讲师综合素质落后等方面问题,运用“任务驱动法”、“双向教学”、“探讨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

篇6:会计电算化教学反思论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会计信息化

4月12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提出力争在5-左右,力争使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了解到,多数企业对应届中、高职毕业生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持质疑态度。有用人单位反应招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已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相关岗位负责人要求其在财务软件中填制有关发票等单据信息时,存在无从下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职业岗位‘零距离’、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受课时限制只讲授财务链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在50-70之间,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设置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亟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

4.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虽然部分高校购买了教考系统亦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5.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会计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然而,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2,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再加以介绍Excel表格以及其他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根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多种实训资源,力争完成中小型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后期亦可增加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亦可促进高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2.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亦可以使师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教师可以上传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案例练习、初级电算化习题等,可以以PPT、音频、视频、微课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浏览,也可以进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此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在会计电算化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中安排4-6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制单员、审核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可进行角色互换,进一步巩固练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分配小组任务,针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截图制作PPT,对理论知识及软件操作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亦需利用实验室来开展。有关领导应进一步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与网络机房有机融合,使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与招生规模的扩张协调发展,并将实验室适当向学生进行开发,切实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有序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可依照企业实际财务部门设置来规划实验室建设,配备财务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实际操作时,可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例如省级技能大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5.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3):365.

[2]张家胜,程苗.基于过程性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教改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51-252.

[3]姜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30):121-122.

篇7: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也是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法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模拟实习。教师应就中职学生的特点做好课程分析,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做到与时俱进,实践教学一体化,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把《会计电算化》学好,从而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能力,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既要懂得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同时实行“双证书”制,课程日常教学与会计从业证书认证考试相结合。在课程考核时,采用课程考核与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懂得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了达到会计电算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和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广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达到1:2。另外,教学资源与配套练习能与时俱进,学生能在专门的实训室机房进行操作。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通过计算机用财务软件对财务处理系统、会计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进行学习与实训,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会计业务的核算,这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的水平掌握,不断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质量。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教学手段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角色扮演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和自主实训教学法等,有效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使得学生的的电算化技能操作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好地与企业财务接轨,体现了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其中,就项目驱动教学法展开说明: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

把财务软件所要学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操作技巧分配到一个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通常以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案例进行实训。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会计岗位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二)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完成,采用“三结合,四阶段”的教学方式。三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专兼结合”,四个步骤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教师运用仿真的会计业务,边演示边练习,讲练结合,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师讲授知识,然后演示根据子项目分步骤来开展,对重点步骤重点讲解,强调易错易漏步骤。教师的演示可与学生的模拟实训同步进行,教师演示一个子项目,学生也训练一个子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法的学习,学生能把所要学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操作技巧分配到一个个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每个项目熟练掌握后,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会计岗位中,独立完成财务软件的系统设置、账务处理、各功能模块的操作,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能力。根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模拟与企业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教学情境。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开展分组竞赛式体验,每组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会计主管、出纳员、会计员等角色,通过岗位角色的扮演和组别的竞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理解各自岗位的合作和牵制,明确职责,同时,竞赛是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强大外部动力。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

4.1中职生仅仅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走出去,把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结合。学校第五或第六学期就安排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生能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学习财务软件的操作,也是检验掌握学习知识程度的途径,学校和企业共同来考核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更好地完善发展自己的操作技能。

篇8:电算化教学论文

一、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生源基本上是不受地域限制的, 考生可以跨县 (市、区) 选读、报考各类中职学校, 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条件下, 实行学校自主招生录取。这就使得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极其激烈。可以说招生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前途命运。因此, 学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提高招生率。就财会专业而言, 本校学生的考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通过率无疑就是每个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一个很大的筹码。也正因为这样, 很多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财政局组织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而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有关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内容进行学习。有些学校还不惜成立专门针对财政局的考证题库进行研究的教师小组。凡是跟考证有关的财务软件教学模块统统要详细认真学习, 凡是可能考到的理论题目都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而只要是跟考证没有关系的知识点就统统不讲。可以说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为提高考证通过率而服务, 并没有从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 没有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没有考虑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2) 教学方法不灵活。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无非就是理论课加上机课, 上理论课时经常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上机课一直也都是以一开始老师演示操作, 然后就是学生模仿重复操作, 直至能够熟练重复教材上的操作要求为达标。教师在此无疑成了学生的一支“盲人杖”, 指学生去哪学生就跟着去哪。而且一个老师一堂课面对的可能是四五十名学生, 在实训指导时经常不能做到及时帮助每个同学解决问题, 缺乏及时的师生互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动手能力差, 缺乏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低下。

(3) 师资力量不充足。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其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会计知识, 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目前, 各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 专业知识较为单一, 对于计算机技术缺乏系统学习, 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另外, 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 缺少从业经验, 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步操作, 谈不上实践, 更说不上综合应用了。更糟糕的是, 一些取得较高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为了给自己增加经济收入, 会选择一边从事教学工作, 一边替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组织代理记账。没有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从事教学教研工作, 对教学工作仅仅是随意应付。

(4)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我国会计软件从1979年开发以来, 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 不断地更新换代, 推陈出新。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 会计软件的发展已经到达了高级阶段。目前在我国单是经财政部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就达三百个以上。中职学校选取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明显是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的, 更不用说跟上会计软件在社会上的应用水平了。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是目前中职学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现状。

(5) 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之前,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可是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考虑到会计电算化是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必考的一门科目, 第一个学期就给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想着早一个学期开课, 学生就可以早点报名参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 就算是第一次考不过, 也可以在校学习期间尽量多参加一次。殊不知这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对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 加之中职学生基础较差, 学生理解困难、学习难度大, 学习兴趣无从提高, 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教授的老师怨言也很大,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 一个知识点已经反复讲解了多次, 为什么有的学生还是不断出错。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分析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能够直接服务于一线生产的技能性技术工人。我们对学生进行电算化教学, 其目标也无疑应该是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胜任会计的实际工作。基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开展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 都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上, 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时刻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来进行。但是实际上有些学校只是把财政局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里面涉及的财务软件模块作为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反复去重复练习跟背诵一下考证需要的条条框框。可以说一切教学均服务于学生考证。这样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不足:第一, 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低。第二, 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第三, 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为此,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熟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基本操作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型人才。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学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电算化教学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其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 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即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现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财务软件操作之后, 就可以对学生开展案例教学。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根据设立的案例分配岗位, 明确每个岗位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上机完成实验操作。遇到问题可以在组员之间讨论解决, 最后在规定的时间提交账套信息。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 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这真正意义上缩短了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因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你遇到问题时也不可能总是有人能够及时站出来告诉你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的专业判断去解决问题。电算化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对学生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技能的培养均大有帮助。

分组教学法可以贯穿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始末, 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法中辅之分组教学法, 可以促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所谓分组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 做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教学可以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竞争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实现教学上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过程与结论并重, 在教学中和谐统一。而且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上采取分组教学, 可以解决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 难以在上机课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实操辅导的难题。通常教师可以根据班里学生的人数进行分组, 5至7人为一组, 选出组长, 同时根据教学案例的设计, 分配每个组员一定的会计岗位。让学生严格按照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对财务软件各个模块进行初始化设置, 并且完成案例企业一个月的账套操作, 最后做出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相互协调解决, 老师从旁给予指导, 特别是从中给学生讲解一些常见的系统维护及问题解决的思路与途径, 具体的操作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3) 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青年教师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少, 企业实践经验少, 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强。近几年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 中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但是缺乏好的学习条件与正确的思想指引。因此, 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 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大教师的校内培训, 聘请或者选派本校优秀的电算化老师开展校内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二是加大在职会计电算化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取得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四是定期输送教师到培训单位完成实训任务, 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五是加强校企合作, 给教师与企业会计人员创造较好的交流机会。可以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来学校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让我们的在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挂职锻炼。

(4)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软件。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目前各中等职校所采用电算化课程教材五花八门、难度深浅不一。基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在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的现状, 笔者认为学校在选用会计电算化教材时, 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 难度要适中。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大部分相对较差,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难度太大的教材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而且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一线的劳动者而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中职学校要秉着务实的态度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第二,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 同时受到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 社会上的财务软件层出不穷。因此, 中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要与时俱进, 甚至适当超前。除了要学习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财会软件外, 还应学习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第三, 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这样, 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精选的企业案例, 对我们前面说到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提供很好的载体。

(5) 合理设置课程。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适宜在他们学习完基础会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 进行过至少一次手工做账的实训之后开设这门课。一般安排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比较合适, 这时的会计班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充分的会计基础知识, 而且经过手工做账的训练对手工做账程序有了深刻的了解。不会出现会计电算化老师需要把课上成财务会计或者是会计基础之类的课程的尴尬场面, 需要费尽口舌地向学生解释如何编制会计分录的问题。

结束语:会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地深入, 计算机信息技术也从没停下发展的脚步, 因此, 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必定也还会层出不穷。但是, 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教师, 只要坚持正确的教学目标, 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我们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讲授理论, 结合案例, 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并重的教学理念, 一定能够培养出掌握丰富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媛.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06 (8) .

[2]赵伟, 张树庆.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1 (2) .

上一篇:至毕业班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路长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