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

2024-04-10

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

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学风建设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系学风建设,充分提高广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进一步培育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我系学风建设的工作水平,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学风建设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学风建设活动,在全院形成“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院风”的良好氛围。全面实施和推进学院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形成知识、能力、品格并重的良好格局,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构成如下:

组 长:学习部成员 各班学委

2、成立学风建设督促小组。其成员构成如下:

组 长:学习部部长

成 员:学习部成员 各班学委

三、学风建设目标

1、通过学风建设,使全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考试风气端正,精神面貌良好,自觉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使我院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勤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集体,使更多的班级成为“优良学风班级”。

2、通过学风建设,使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实现“六高三低一杜绝”。“六高”即上课出勤率高;早自修、晚自修上座率高;英语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的通过率高;上线率高;社会实践效果好、参与人数比例高;毕业证、学位证授予率高。“三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各类考试违纪违规率低;旷课、迟到、早退率低。“一杜绝”即杜绝通宵上网和夜不归宿现象。

3、通过学风建设要出经验、出典型、出成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新途经、新方法、新手段,建立一套良好的、较完善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四、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学风建设责任制,明确职责,严明纪律

(1)学风建设责任制;

(2)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系制;

(3)学生成绩通报制度;

(4)考试零违纪制;

(5)学生家长联系制。

2、继续坚持“谈话”制度,作为长期工作方法。

谈话工作应抓住重点事件、重点学生加强学生教育,使我院学生工作更加细致。抓住重点事件、重点学生是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比如重点事件包括学校突发事件等等;重点学生包括贫困生、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奖学金获得者、成绩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的学生、受过处分和处罚的学生等等。

3、早读制度

为营造优良的院风、学风,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实行早读制度。每周安排大一到大二的学生参加一次早读,大四学生不统一安排。并安排学习督导小组对学生的早读进行监督和管理,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应对本班学生的早读情况进行督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各班早读制度的执行情况将作为本班“优良学风集体”评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建设良好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沈阳工程学院学生须知》,按照评定的比例及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使之成为班级整体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并邀请他们为低年级学生传授考研经验,从而激发我院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斗志。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以网络、广播、宣传栏等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风建设创建活动,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在我院网页上设立 “ 学风建设 ” 专栏。开设考研信息、教生

互动、学习标兵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宣传、促进学风建设;在宿舍内张贴激励格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开展建设优良学风主题班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五、及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以经验促进学风建设

1、定期举行总结大会,向全系各班通报各阶段学风建设情况。

定期举行表彰大会,对为我系争得荣誉、在加强学风建设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2、以经验促建设,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完善我院学风建设方案。

加强调查和研究,深入认识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成才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完善我院学风建设体制,不断提高我院学风建设的成效。

肖强

篇2: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根据市人社局《开展“百分考核升级”活动,推进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局工作职责和实际开展情况,全面推进软环境建设,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一届十次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城市更美好,服务创一流”为主题,树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标准推进”的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科学打造民生链、着力形成大循环”的民生目标,推动沈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和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我局的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着力打造打造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特色的十大环境。加大管理、服务、执法的工作力度,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软环境,事事关系软环境,处处体现软环境,时时注意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其中,2011年,着力解决政策、服务、执法、政风行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实现软环境的明显提升;2012年,通过强化措施衔接、完善配套功能,整体推进全系统服务质量,实现软环境的全面提升;2013年,通过固化软环境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深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软环境的持续提升。

三、成立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孟庆伟

副组长:杨万斋、孙捷、潘久艳、王庆明、张万东、李建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处。

主任:杨万斋

副主任:关秀菲、付传义、董振泽、王道平

办公室职责:

研究确定软环境建设中的重点事项、重点项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检查指导相关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就影响软环境建设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等。

四、主要任务

(一)服务环境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健全运行体系,切实落实《文明服务承诺书》、《文明用语》、《首问接待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处长值班日制度》等项制度,形成结构合理、程序严密、配置科学、制约有效的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

2、优化窗口服务。实施“四个统一”,即窗口服务人员统一着装,统一立牌公示服务(服务人员姓名、职务、办公电话、投诉电话)、统一规格制作窗口服务流程公示牌、统一配置窗口服务用品(笔、纸张、椅子等)。增设业务引导员,完善等候区服务设施,增设饮水设置及各项便民用具。在窗口处开展以“比服务理念、比服务语言,比服务态度、比服务质量、比公众形象、比着装和环境”等六比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并进行文明窗口评选。

3、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全面开展“一张笑脸迎人、一句祝福相送、一把椅子相让、一杯热茶相递”四个一活动,促进“四个一”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单位活动。积极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气,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单位活动,促进软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二)政风行风建设。

1、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把政风行风活动纳入到全局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之中。

2、坚持条块结合,实行分级负责。由主管局长负责其主管处室,把政风行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

检查、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3、严格监督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把政风行风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并作为年终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为原因引发投诉的人员和全年被投诉超过3次以上的部门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4、聘请社会监督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基层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作为社会监督员,开展社会监督。

5、延伸监察职能。设立政风行风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配备专人负责,以确保群众诉求渠道畅通。

6、开展业务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开展有利于政风行风建设的各种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水平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政风行风意识。二是按照“重教育、定规范、建制度、出实效”工作思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做到办事要公、作风要实、为政要廉。提高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行政和廉洁勤政意识。

五、保障措施

1、学习落实,认识到位。软环境建设是涉及我局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具有“点中点、重中重、题中题”的核心工作。为此,全局上下要认真学习市委、市政府有关软环境建设的规定和要求,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岗,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责任落实,工作到位。为确保此项工作不走过场,各处室要严格按照我局制定的软环境建设方案和本通知责任分工的要求,抓好落实工作,要设计采取具有本部门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方案的落实不走样,进度不落后,工作不放松。

3、督导落实,考核到位。为保证此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各主要领导深入处室单位,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把握进度,科学指导,抓好典型,及时把软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系统进行推广,以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严格按照细化的考核目标,跟进考核工作;要严格做好加分、减分的统计工作,保证软环境建设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

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

篇3:沈阳智慧物流建设建议及对策探讨

智慧物流, 借助信息化、系统自动化的先进手段, 可以极大地减少传统物流业的成本, 使传统物流通过智慧物流建设升级为现代物流。近年, 沈阳物流业快速发展, 但是,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包装、搬运、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满足用户要求的智慧物流建设仍有可很大的优化空间, 智慧物流建设滞后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 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低致使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由于智慧物流起步晚, 发展相对缓慢, 制约了沈阳物流业运行效率, 比如:在沈阳2010年GDP总量中, 物流业比重仅为4.6%, 物流业在沈阳市服务业的比重仅10.3%;在GDP总量中,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比是发达国家1倍多。这说明, 沈阳物流仍然表现出传统物流的特点, 物流运行效率低下, 智慧物流建设滞后。

(2) 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低致使物流服务能力不足。智慧物流是个系统工程, 由于多数企业对于智慧物流建设仅仅限于物流企业本身的狭义技术升级改造, 没有上升到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物流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小环节和小区域的营造和改善,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 很能真正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水平, 普遍存在着高成本和低附加值问题。亟待通过智慧物流的实施, 来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革新, 从而产生智慧物流具有的高效率、高水平和高质量。

(3) 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低导致物流产业布局不合理和资源过度分散。沈阳在计划经济时代, 就是东北的货物集散中心, 例如有名的东贸库、沈阳储运, 这类国营物资储运企业在改革开放后, 被越来越多的私营物流企业挤兑, 国营改制经营发展缓慢, 甚至不如人意, 而私营物流企业的建设存在着盲目建设问题、物流企业的产业布局也因为缺少预见性的规划而很不合理, 重复建设问题较多, 物流企业分散、零碎, 国有物流企业受体制、机制的制约, 发展迟缓。而私营物流企业在重视信息化、消化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上还有很大差距, 资源分散, 无法培育出具有行业带动力强、业务辐射面广、经营范围大的龙头智慧物流企业。没有形成鲜明的物流产业集群, 集约程度低, 以智慧物流特点叫响物流行业的物流园区尚待进一步发育、成熟。这种局面与沈阳市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称。

“十二五”期间, 沈阳物流业普遍存在着的三大问题反映出智慧物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10月21日, 以“开创物流新生态, 共创电商新格局, 营创智慧新城市”为主题的“2015中国 (沈阳) ‘互联网+物流’高峰论坛”在沈阳市隆重召开。这反映出沈阳物流行业对于智慧物流建设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互联网+物流”对传统物流行业来说, 是一次重要的升级机会, 它的核心意义也就是智慧物流。对于沈阳的智慧物流建设, 本文有以下建议和对策:

1 去行政化并制定出台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

沈阳是东北中心城市, 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 物流管理手段带有鲜明的传统管理的行政化, 与智慧物流的发展格格不入。要想振兴沈阳物流发展, 就必须要解放思想, 去除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党中央之所以制定振兴东北战略, 这里面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东北的体制创新。要改变过去统得太死、管理太死的官本位做法, 要真正了解物流行业特点, 针对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制定有利于智慧物流发展的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同时, 必须要通过去行政化的手段, 来营造一个物流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通过管理透明来消除人为的市场壁垒。从而优化物流产业的资源配置, 让物流生产的诸多要素活跃起来。同时, 也要更好地维护物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实现物流产业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制定出扶持智慧物流建设的相关政策, 在试点、研发、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 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向智慧物流倾斜, 在只有这样, 传统物流业才能够顺利嫁接在智慧物流的快速通道上, 才可能实现传统物流的产业升级, 沈阳物流行业才能够借助良性的智慧物流建设而快速发展, 进而锻造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带动其他物流企业的发展。

2 加快以沈阳为基地的东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智慧物流的运作离不开广义的信息平台的支持。目前, 沈阳物流业表现出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物流服务系统不健全的特点,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现有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仅仅是一个雏形框架, 缺乏技术支撑, 更缺少有效产品, 应用功能也很低级, 更缺乏有效监管、审核等。沈阳物流管理层应该从沈阳的东北中心地位出发, 谋划建设以沈阳为基地的东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该在这样一个更高层面的公共信息平台上, 对各地区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整合和发布, 为物流企业提供权威、全面、及时的基础物流信息, 在满足物流企业的信息需求同时, 不断完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物流市场规范管理的协同, 建设起高效的信息管道, 使公共信息平台能够具备满足物流企业信息需求的各种功能, 为物流企业提供共享物流信息的强力支持。针对沈阳的城市特点, 智慧物流建设特别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信息网络, 要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优势, 加快物流O2O平台的推广, 帮助货主企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慧物流建设的制造业物流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物流业都有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 标准化是智慧物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物流在我国起步晚, 走步于南方, 发展也不够均衡, 存在着无序状态, 信息的基础标准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纷杂的标准, 不同的信息系统, 很能统一口径并进入统一的信息接口, 这是制约我国智慧物流建设的瓶颈。物流信息化首先要需要我们建设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对物流信息化业务、技术标准、物流工具制备标准, 等等, 都要加快标准化建设。有关部门, 要针对信息的基础标准化建设不到位, 从而导致物流企业之间、平台之间、组织之间交换与共享信息苦难的问题, 做好协调工作, 通过政府的组织手段优势、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力量, 加快推出联动信息化标准, 鼓励物流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 帮助物流企业进行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 从而清除物流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阻碍, 为智慧物流建设创造条件。特别是要注重与国际物流标准体系的接轨, 以适应外向型物流经济的未来。

4 为智慧物流建设培养、使用和引进人才

智慧物流体现出很强的科技含量, 建设智慧物流, 信息技术人才尤为重要。当前, 以沈阳市为例, 在不少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科目, 但是这些教学往往偏重理论, 而缺少信息技术的传授。而一些开设电子商务科目, 又常常与物流管理脱节。相关部门虽说也设立了专门的科研项目或机构, 但往往与智慧物流所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距离。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同时, 相关部门要为它们提供比较便利的实习条件, 让理论和技术与物流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同时, 要通过发现和培养人才, 建设起一支研发与创新团队。有关部门要出台相有关政策, 扶持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借助政府的组织优势把高校、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 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只有这样, 智慧物流才会取得跨越发展, 才能够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结语

物流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物流大平台、物流大数据、供应链物流金融是物流发展的“三驾马车”, 而智慧物流的物流信息化是改造提升物流“三驾马车”的联系纽带, 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的过程, 正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智慧物流颠覆了传统物流的思想理念、运营模式, 业务流程、技术手段、管理办法、市场环境, 以全新的境界构建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高效透明、信息对称、价格公开的社会化现代物流生态体系, 使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地位日益强化, 不断发挥沈阳作为东北物流枢纽的作用, 通过智慧物流建设, 助力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让智慧物流为东北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之泰.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 2014, (3) .

[2]王成林, 任亚男, 王小亮等.北京发展智慧物流产业的思路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3, (19) .

篇4:四个统一建设智慧沈阳

阳是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也是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具备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外部条件。2015年4月,沈阳市政府形成了智慧沈阳的实施方案,围绕“惠民、兴业、善政”三大目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依赖于城市的“智脑”。因此,构建城市级的统一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思路,智慧沈阳建设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了4个“统一”。

统一归口管理。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是其成员;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其同时也是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电子政务办、信息化推进处等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协调和执行部门,直接向市长汇报工作,将沈阳市以政务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统一运营模式。成立了沈阳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沈阳市政府控股,中兴、华傲和东网都是其股东,共同运营智慧城市统一平台和平台级应用。沈阳市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大数据运营公司提供的服务。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全市招聘了106位事业编制的成员充实到各个委办局,协助推动智慧沈阳建设工作。

统一平台建设。实现数据汇总、分析,必须要依赖于城市级的统一平台,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和管理。对此,我们委托国家信息中心对智慧沈阳概念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做了总体规划。城市平台要具备数据共享、整合和积累能力,及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由此形成智慧沈阳统一平台的逻辑框架。

统一的标准体系。现阶段我们主要致力于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即已建、在建和将建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共享问题,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问题,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协同问题。要想解决这4个问题,就要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体系,这是很重要的支撑和抓手。

沈阳市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遵循4个原则。一是分步实施,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标准也一定要逐步完善,分步制定。二是突出重点,切忌四面出击,现阶段应重点开展统一平台的相关标准建设。三是有序演进,标准体系建设要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不断发展演进。四是落到实处,将标准的验证作为标准落实的抓手,重点建设标准验证平台。

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现阶段重点关注的是城市级的统一平台相关标准、IDC服务能力评价标准、数据接入和交换标准、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标准、二级平台应用接入标准、统一平台安全标准等。此外,通过研发智慧城市标准验证平台,来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本刊记者张军红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篇5: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

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

(2011年2月23日)

按照中心《关于成立中心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通知》(沈住公发[2011]9号)精神,为巩固铁路分中心“2010优化管理年”所取得的软环境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铁路分中心的发展软环境,提升公积金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又好又快发展,铁路分中心班子按照中心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订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沈阳软环境建设打响的攻坚第一战为动力,以确保“新一代系统”如期上线为契机,以中心党组相关要求为导向,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查找和解决制约公积金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管理一流职工满意的发展软环境,为推动住房公积金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要查找以往软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和发扬立即办、主动办、跟踪办、上门办、透明办的“五办”作风,着力解决管理和服务方面制约公积金发展的突出问题,快速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着力构建

有利于公积金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内外部工作环境,使铁路职工对铁路分中心软环境建设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任务步骤

软环境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的工作思路,集中10个月时间,认真查找问题,集中解决问题,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㈠健全组织,制订方案(2月下旬)

铁路分中心成立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王建中副局级调研员铁路分中心主任 副组长:董坤铁路分中心副主任

李爱国铁路分中心副主任

刘宏伟正处级调研员

成员:各科科长、各管理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国兼任办公室主任,日常工作由综合科负责。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分中心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确定软环境建设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查、指导、完善相关工作。

㈡动员部署,提高认识(3月上旬)

三月上旬,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集中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沈阳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领会精神实质。按照中心的统一部署和分中心的实施方案,由各成员牵头,搞好本部门的宣传动员,带动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

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软环境建设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通过动员,在铁路分中心形成“人人关爱软环境,事事关联软环境,处处展现软环境,时时关注软环境”的浓厚氛围。要通过部署,使员工认识到“人人都是行评对象,人人都是单位形象”。要通过学习,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软环境需要硬治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把软环境建设当作硬杠杠、硬指标来抓,才能营造加快发展的软环境。

㈢组织实施,建章立制(3月中旬至5月中旬)

⒈明确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要按照中心方案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着眼长效的原则,结合部门实际,突出抓好以下七项重点工作。

⑴畅通政令渠道,提高上级政策的执行力。重点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顾大局,各行其是,政令不畅等问题。

⑵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点解决纪律松驰,作风松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违章操作等问题。要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学习氛围,践行服务承诺,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日常行为。

⑶遵纪守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开展对党员干部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教育,认真学习《党风监督条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解决个别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较低的问题,力戒吃、拿、卡、要等以权谋私行为,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意识。

⑷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要实行政务公开制度,除涉密和特殊情形外,要通过铁路报纸、电视台、网络、分中心内部网站、宣传版等形式,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办事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相关政策等需要职工了解和监督的重要信息向铁路职工公布,以解决信息有时不畅问题。

⑸深化管理,整章建制。重点解决权责不明,职责不分,制度滞后,管理松散等问题。要努力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办事公示制、一次告知制、窗口便民制、同岗替代制、现场办公制、异地预约制、绩效考评制、民主评议制、诫勉谈话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量化工作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机制。

⑹畅通渠道,自觉接受外部监督。重点解决监督渠道不畅通,投诉反应不及时,处理问题不公正等问题。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强化外部监督效能,通过公布监督投诉电话、设置职工意见箱、设立举报电子信箱、聘请行风建设监督员、召开相关单位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年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单位和职工的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接必办、有查必清,有办必复,查实必处。要通过“外部加压”的方式,对铁路分中心的优质服务、政务公开、工作流程、工作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⑺健全服务措施,方便职工群众。重点解决服务措施不完善、不健全问题,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力争达到职工群众满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改善服务设施,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增设便民举措,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2、集中时间,反复论证,深入查找、剖析问题。要结合以上七项重点工作,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解放思想、标本兼治的原则,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突出重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和责任体系,实实在在地查找、剖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抓住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要选择一些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中汲取教训,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㈣整改提高,建章立制(5月下旬至11月下旬)

各部门要在软环境建设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对照这次集中整治的7项重点工作,调查研究,建章立制,纠建并举,边查边改,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

㈤检查验收,确保长效(12月上旬至12月中旬)铁路分中心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要集中开展一次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检查验收工作,总结集中整治的经

验和教训,通报先进部门和个人,并将检查结果与年终绩效考评挂钩。同时,在巩固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下步工作做出部署,确定工作重点,搞好工作衔接,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全体干部职工要立足于本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把铁路分中心软环境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四、保障措施

篇6: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精神,按照省教体局进一步推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意见,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学校管理、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校园环境为目标,促进优质管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家校联系,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提升“腾讯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涵盖学校的智慧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全县公立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等为主要标志的“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智慧校园环境,基本实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三、工作举措

1、加强领导,构建全覆盖管理网络。

(1)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在2018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健全以校长为组长,以校主任和腾讯智慧校园管理员为副组长,学校其它教师为组员,成立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智慧校园成员工作具体分工:组长负责根据学校规划,组织拟订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副组长负责整合校内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推进数字智慧校园硬件建设,根据计划制定具体操作细则。组员: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2)完善覆盖腾讯智慧校园所有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层级管理网络。

一是管理层面完善“校长领导——教师分管——班级应用”三级管理模式。校长统筹组织、协调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组长负责落实分管应用功能的管理、培训与考核;班级班主任、教师负责落实本职各项应用功能的操作与使用。

二是完善“系统管理员——学校管理员——班级管理员”管理团队建设。系统管理员负责学校腾讯智慧校园数据建设、网络安全、应用统计、使用培训等方面的管理,为学校管理员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学校管理员负责本职能分管板块的数据建设和应用管理,做好学校点、各班级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完成分管工作任务,并对学校点、各班级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班级管理员负责本班级数据建设,负责相关功能使用与应用管理,并及时反馈工作成效与工作建议。全力推进腾讯智慧校园建设。

2、确定实施步骤,有序推进工作进程。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章立制(20xx年3月上旬)。在2018年工作基础上完善学校《推进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修订工作制度。

(2)完善数据建设(20xx年3月下旬)。通过培训,完善新学期基础数据库建设,一是完成新学期各层面管理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基本信息收集、导入;二是完成平台各项目应用功能的数据导入。

(3)全面推进(20xx年4月下旬起)。通过强化培训,全面推进班级圈、教师助手、家长助手、行政助手、教学服务、微官网、考勤、审批等应用功能的推广与应用,强化过程督导检查,提升平台关注、活跃度,提高使用率。

(4)总结提高(20xx年6月底)。认真全面总结一学期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炼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施行主题活动,打造亮点和特色。依托学校工作安排,整合优质资源,提炼主题活动,大力进行宣传,充分展示学校亮点与校本特色,提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关注度,促进平台活跃度及使用率的不断攀升,推动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4、加强管理,为平台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1)完善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薄弱校点信息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学校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网络平台,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平台互动、学习交流的需求,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评价、科研、资产等的智慧化管理。

(2)加强学习交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组织流动现场促进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形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建设工作效能。同时,在校内树典型,立标杆,通过校内榜样的示范引领,形成样板,为其它学校、班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强化腾讯智慧校园的软实力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间的深度融合。

(3)强化安全管理。定期做好相关设备的升级维护、病毒防范及重要数据的备份,确保各类设备和软件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做到管理上水平、上档次,真正实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目标,整体提升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5、完善考评机制。

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级智慧校园平台应用工作进行考评。一是对平台每周进行2次统计(周一一次,周四一次),统计结果当日在学校微信群通报;二是对班级使用情况实行每学期一评比,对前三名的班级按使用率高低排序,对在班级按一、二、三等奖对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予以奖励。同时,将学期评比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评优评先指标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各班主任及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腾讯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稳步高效推进。

篇7: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方案

第 1 章 建设背景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下,聚集式发展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园区是承载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在已建园区继续转型升级的同时,大量新建园区不断涌现,园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 2 章 园区创新发展趋势

2.1 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聚集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仅仅解决了产业“进区入园”,即只关注了产业的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问题,而没有解决产业的链式发展和集群化竞争。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统一化、土地、环保政策趋紧,单纯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园区迫切需要改变园区内产业间、产业内部关联度低、配套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现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尽量减少生产端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循环。显然,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型园区,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各类园区发展的大趋势。2.2 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在激烈的园区竞争背景下,园区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园区内的企业日益增加研发投入,转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向高新型企业演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竞争领先优势。显然,在园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尽快占据科技制高点,促使园区从“制造”转向“创造”转变,是我国园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2.3 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

高水平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内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功能需求日益复杂,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工厂为主导的园区很难成就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之前我国园区以发展经济为主,社会服务职能相对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转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园区。

在新的形势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完善成为园区未来在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管理机构必须将园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区域的整体空间规划中,承接更多城市功能的转移,并拓展新产生的城市职能。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园区管理机构将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功能需求,园区管理方式也将向城市化转变。

第 3 章 园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园区提升产业效能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多年的园区发展中,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信息化水平与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与园区的发展要求与定位也不相适应。3.1 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够完善

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一直聚焦于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渐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入驻企业的重视,但由于园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还不够完善。

首先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赛迪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多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移动通信服务没有伴随园区的扩张而覆盖新开发区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移动通讯覆盖面窄、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网络承载能力低,互联网总体接入带宽偏小的问题,光纤入户比例低,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在无线接入建设方面,无线接入点少,覆盖面窄,而且接入带宽小,大多局限于政府、企业办公区域,没有与移动通信网络及与固定通信网络一起形成全覆盖、无间隙的信息网络。

其次,信息化配套设施、服务效能偏低。园区基本建立了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主机托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但还没有建立共享共用的容灾备份中心,呼叫中心,将各种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整合并虚拟化,进而提供高效、集约的云服务的情况就更少了。已有的数据中心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增值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着服务种类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3.2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各类园区和园区内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纵向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业务系统封闭运行,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在一些“金”字工程单位,上、下信息交流畅通,但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共享困难。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许多园区更加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表现为数据资源较为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虽然园区网络和业务系统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提到应有高度,缺少园区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中心,普遍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目 前,绝大多数园区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和主题专用数据库开发滞后,社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更加不足;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尚未起步;另一方面,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3 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

“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在园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这打开了园区两化融合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但是,园区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大型两化融合项目使得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扶持,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少的资源;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虽然投入运行,但是发挥作用有限,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同时,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3.4 园区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

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城市事件的管理上,对于城市的组成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采集、管理功能偏少,仅有的部件管理也集中在地上设施,而供气、供水、供热、弱电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功能匮乏。同时城市事件的管理范围仅仅局限在城市交通、治安监控等几个方面,而没有覆盖到城市经济管理、空间管理、住宅管理、建筑管理等领域。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以人工巡查为主,部件、事件发生变化无法实现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及时自动通信,城市管理缺乏智能性、主动性,城市综合管理中的问题上传、处理分配、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自动化处理手段,同时城市综合管理的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应急预案启动后仍然依靠人工按照流程进行通知,无法第一时间知会各个相关部门,造成应急反应时间延长。城市管理智能化技术及智能化手段的缺乏,使得城市设施静态管理、动态运行监控、智能化运行维护、自动应急指挥处置等全方位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严重低下。

3.5 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匮乏

在节能减排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尤其是改造重点用能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不高。对于园区多数型企业,信息技术主要被应用于管理环节,例如集中建设的OA、ERP等信息系统,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全程实现数字化监控,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工具、工艺、流程中,实现对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泛在感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例子明显偏少;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路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开启关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应用少见。新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 4 章 建设目的

1、智慧化提升园区吸引力

随着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内各类成熟园区已经开始转型升级,新兴园区正借助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弯道超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园区招商与服务对象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技术含量高、更注重绿色环保、雇佣人员素质较高,所以可以为园区以及地方政府带来更加优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同时,也对园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

智慧园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园区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可以改善园区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智慧的 基础设施、智慧的政府服务、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适时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把园区管理机构、园区企业、园区居民等园区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为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优质品牌,可以显著提升园区对优质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智慧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积累,我国园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内外资税率、明确了基准地价,规范了地方政策,这使得园区的政策、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同时国家严厉的土地、环境政策使得园区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

而信息化在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人员负担等方面,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而且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园区迫切需要通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来破解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3、智慧化助力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十二五”时期,各类园区之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园区要在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管理”、“引导”和“服务”三大工作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及生产要素,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和有效流动,营造园区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进程,帮助园区实现“关键产业培育壮大”、“创造现代智能园区环境”、“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三大任务,扩大园区影响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

4、智慧化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由单纯科学技术领域向生产、管理、生活领域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之前因体制、技术原因而不能实现的资源共享、政务协同等变成技术可行,同时信息化认识水平的提升要求园区管理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破解“条块结合”难题、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的契机。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创新带来影响,既要避免系统建成就过时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要避免超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信息技术革命对智慧园区建设进程造成的冲击。

第 5 章 智慧园区总体构架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园区由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运行保障四个层次组成 5.1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5.2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5.3 智慧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 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使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 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通过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提升园区内企业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意识,加强对各类嵌入式的信息产品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程/工艺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ERP等业务系统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产品、业务、产业的全方位融合,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5.4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的信息感知、可靠的数据传送和安全的信息操控三方面,具体涉及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六个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上,都包含安全管理和安全策略的内容。

5.5 智慧园区管理体系

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是对智慧园区规划及建设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IT资产(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IT业务流程,以及建立在这些系统和流程之上的、建设单位内部业务流程与知识资源的总和)、安全、运行维护资金等进行管理,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和专业化管理,落实运行维护费用,使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成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持续改进管理工作,完善IT管理过程中各个流程管理来确保智慧园区健康运行,达到建设的预期目标。

智慧园区组织建设要求确定和规范智慧园区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将智慧园区管理体系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智慧园区管理机制。

智慧园区制度规范建设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智慧园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智慧园区建设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智慧园区建设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智慧园区建设管理的量化管理。

第 6 章 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6.1 访客、门禁道闸系统

访客管理系统描述:临时访客通道控制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智能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做到人员、证件、照片三者统一。实现“进门登记、出门登记、人像对应、随身物品登记、分级授权管理、历史记录查询、流量分析统计、报表汇总”等功能。使用该系统后,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重点加强单位来访宾客有序管理,提升单位门卫工作效率、服务品质和单位形象。道闸(又称检票机或验票机)系统完美结合了红外扫描技术、射频技术、单片机技术、IC卡识别技术及电子、机械等技术,以其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扩展性及美观化为设计原则,实现了快速控制人群出入的理想解决方案。该系统具有自动验票(包括IC卡或条码纸票)、身份识别、收费、统计、考勤等功能。因采用全智能化管理,入口处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彻底避免了传统进出口管理中费用流失、出入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及关系人员私下进入等弊端,是各类园区的最佳选择,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园区、智能小区、高档会所、商业大厦、写字楼、学校、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等对临时访客有管理规范需求的场所。

6.2 背景音乐广播系统

根据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等采用IP网络广播系统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社区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传送。解决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长距离音频功率传送布线困难、损耗大、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互动性能差等问题。背景音乐广播系统主要涉及工业园区新建绿化草地户外广播,园区内的办公楼通道、大堂、公共区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需要实现工业园区广播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寻呼讲话、定时音乐等基本功能;

2、实现消防联动报警和红外防盗报警功能,系统可接入消防报警信号,实现消防联动及防盗报警联动,并支持任意邻层报警;

3、管理中心和分控中心能对工业园区任意区域广播寻呼讲话及编写定时广播音乐,能指定全部、局部或单个终端,实现广播寻呼。

6.3 工业园区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技术来实现环保、节能、自定义场景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工业园区项目照明强弱、状态等,主要针对园区内的公共区域。

1、集中控制、一键完成;

2、场景预设、组合随心;

3、灯光软启、健康环保;

4、多种控制方式、随意指挥;

6.4 工业园区智能导航系统

利用分布在工业园区内的安卓平台的固定导游系统,让访客可以随时利用工业园区的安卓智能导游系统了解工业园区的相关情况,包括:工业园区拓扑图,报警点,呼叫安保中心,消防指导地图,园区相关联系方式,重要地点说明等。

6.5 工业园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应用枪式、半球、云台、高速球等监控设备,具有高清拍摄、防雨、红外夜视补偿、多格式、多分辨率可调的性能。数据通过TCP/IP协议传输,可以自动获取IP,通过手机、PC、移动网关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视频监控。可实现自动报警、跟踪、徘徊等行为控制。6.6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

停车场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 Mifare、EM、LEGIC、TI 等非接触式 IC 卡射频技术,集车辆检测、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图像识别与处理以及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对出入停车场的车辆实行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包含:自动发卡、车辆出入自动控制、车位检索、车型与车牌图像对比、电脑自动计费、电脑语音提示、多个出入口联网运行等功能,具有方便快捷、收费准确可靠、保密性好、灵敏度高、功能强大等众多优点。不仅满足停车用户进出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同时能极大的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水平及企业形象,并成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内部管理型:贵宾用户自动读卡、远距离读卡,自动放行;

2、缴费管理型:固定用户、月租用户、储值用户自动读卡图像对比、人工放行或自动放行可选;

3、临时收费型:发卡机自动发卡或人工发卡,图像比对、电脑自动计费、人工收费与放行。

6.7 LED/大屏信息发布系统

在工业园区门口建立LED大屏幕发布工业园区相关信息,让访客和园区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工业园区项目情况。LED/大屏具有可自订尺寸、安全可靠、寿命长等特点。LED/大屏可发布信息包括:视频、文字等。

6.8 工业园区安全智能管理系统

1、智能手机巡更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可利用智能手机GPS定位技术、NFC及二维码建立可管控的智能手机巡更系统;安全、方便,具备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一部手机可实现巡更、安检、查询等功能;

2、智能手机对讲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利用智能手机实现对讲功能(类似微信),没有费用,没有距离、噪音、可管理性强,一部手机同时可实现通话、安检、查询、视频监控、智能设备管理等强大功能。

3、智能手机监控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对视频及其他智能探测设备进行监控,预防发生自然灾害及人为偷窃情况进行研判。并通过手机管理客户端进行及时处理并可通过手机拍照及录像及时进行取证。

4、工业园区中安防报警系统

可过视频、探测器对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等进行火情、灾情等报警;通过智能安防报警控制系统实时检测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的所有项目,可设置自动报警功能。

智能研判:

防盗追踪:

6.9 工业园区综合生态监控系统

对工业园区中的天气和环保情况的监控越来越重要,工业园区综合生态监控系统能监测到工业园区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火情/风雨等自然情况,同时,也可以监控到工业园区中的环保数据、排污等并作及时数据汇总和报警;同时,可以通过对历史记录的统计分析提前对自然情况的异常和每年多发事件进行预警。

第 7 章 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7.1 智慧客服服务管理系统

租售管理

租赁园区企业了解园区租赁区域,租赁合同等服务。

园区建筑信息、楼层信息、配套服务信息、合同管理、租户信息管理、租费信息管理等。400及投诉管理

对园区企业对园区管理服务进行投诉和改进建议的流程化管理等服务。400系统管理,投诉流程管理,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等。收费缴费管理

租费管理,收费管理,租费、收费通知、记录、统计、发票、报表等服务。报修维修管理

报修维修认定、维修费等管理,报修、维修流程、结果判定和意见、满意度调查、费用等服务。装修及施工管理 装修施工申请手续费用管理、装修施工前信息记录和装修后信息记录管理;装修施工方案管理;装修施工过程管理;完工判定记录等管理,装修施工流程支持服务、方案审批服务、完工竣工服务;费用服务。保洁及卫生管理

保洁流程管理,保洁工具机具管理,保洁药品药剂管理,保洁功能区管理,保洁客户管理等,保洁流程服务、保洁收费服务、卫生消杀服务、建筑外体保洁服务等。

活动会议接待管理

活动申请管理,活动场所信息管理,活动设施服务管理,交通工具申请管理等,活动会议定制服务,配套服务等。休闲娱乐配套服务管理

休闲场馆场所预定、场所信息管理、费用管理、折扣管理等;健身、住宿、餐饮、购物、体验等电子化信息服务。停车证班车约车管理

车辆信息管理、车辆出入证管理、停车费用管理、班车管理、约车管理;停车证办理缴费服务、约车服务、班车服务等。展览展示管理

展览场所管理,展览场所预定及退订管理,展览内容管理,展览配套服务管理;展览预定退订服务,展览配套服务等。预定配送服务管理

预订服务项目管理,预订流程费用管理,小物流管理;送水、送花、送礼品、送信件、送邮品等服务。

7.2 智慧一卡通管理系统

管理中心子系统

管理中心管理:充值、开户销户、卡印刷、挂失等服务; 消费终端管理子系统

消费终端管理:消费终端地址、消费终端消费模式、补助、查询等服务 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传输网络管理:传输网络链路管理,电子图服务; 数据中心管理子系统

数据软件、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备份、存储、数据安全管理。

7.3 智慧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发布中心管理子系统

发布中心软件、设备管理,发布中心文件接收、发布信息归类、发布终端选择等;

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传输网络管理,传输网络电子图管理; 发布终端管理子系统

发布终端设备管理,发布终端设备管理。

7.4 智慧音视频管理系统

音视频管理中心子系统

音视频控制室管理:音控室设备管理、软件备份、说明文档、系统图管理等 音视频功能区管理子系统

音视频会议室、宴会厅、多功能厅管理,音视频场所管理和设备管理 背景音乐中心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中心管理:背景音乐主控设备、软件备份、说明文档、系统图等管理; 背景音乐网络传输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传输网络管理,背景音乐传输网络系统电子图管理 背景音乐终端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终端管理,背景音乐终端设备信息管理。

7.5 智慧安全管理系统

访客管理子系统

访客管理:来访人信息管理、被访人信息管理、事由管理、记录存储查询管理等。门禁管理子系统

人员出入建筑门管理:身份识别、权限授权注销、用户及门信息管理; 可视对讲管理子系统

可视对讲系统管理:单元梯口机、户内机、管理中心、呼救、远程开门、访客视频、开门记录等管理;

人行通道管理子系统

人员出入园区管理:用户信息、授权注销、通道机信息、出入信息等管理;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

车辆出入管理:车辆出入证、识别车牌、停车、收费等管理 入侵报警管理子系统

非法入侵报警管理:感应报警、报警联动、布防撤防、报警记录、出警信息等管理;

周界报警管理子系统

周界报警管理:红外、电磁、电子脉冲等报警、联动、撤防布防、报警记录、视频移动侦测等;

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管理:防区、监控摄像、报警联动、图像存储、图像切换、图像查询、录像拷贝等;

电子巡更子系统

巡更点巡视管理:巡更点位电子图、巡更路线设置、巡更数据记录、巡更人管理等;

电梯控制监测子系统

电梯状态及电梯楼层控制管理:电梯远行状态监测、电梯楼层控制、授权注销、刷卡记录等。

求救求助子系统

求救求助管理:求助点、求助流程、求助出警、求助人等; 报警联动管理子系统

各个安全系统的报警联动管理:报警种类、报警信息、报警处理、报警设备等; 应急调度指挥管理子系统 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管理:集群对讲、视频调度、通话录音、联合调度、设备管理、系统图、流程预案等管理;

安防中心管理子系统

安防中心管理:对各个安防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数据信息、报表的统一。

7.6 智慧消防管理系统

消防设备管理子系统

消防设备管理:消防泵、水池、消火栓,消防主机、消防报警箱、报警终端、消防器材、通讯设备管理等;

消防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消防传输管网、线路管理:水管网、管井阀、接合器等平面电子图、报警线路、通讯线路管理;

消防标识管理子系统

消防标识管理、消防标识信息管理; 消控室管理子系统

消防中控室管理:中控报警信息处理、记录、园区消防服务等管理;

7.7 智慧办公管理系统

开放自动化办公系统接口,与智慧化办公对接,达到数据和信息共享,统一;

7.8 智慧节能管理系统

水泵房管理子系统

水泵房设备管理:水泵房设备管理、水路系统管理,水节能管理; 空调机房管理子系统

空调机房设备管理:空调机组管理、空调主风机管理; 配电室管理子系统

配电室设备管理:高低压配电室设备管理、电运行管理、电调度管理; 天然气机房管理子系统 天然气机房设备管理:天然气机房设备管理、天然气仪表间管理、天然气管路系统图等;

管网管理子系统

室外地下主管网管理:室外地下主管网平面图、有压管路内压力、流量、温度监测,流量控制、泄露预警等;

动力照明设备管理子系

动力照明设备电路管理:动力照明设备、配电柜、电路、定时器、断路保护等; 空调末端设备管理子系统

空调末端设备风管路管理:空调末端盘管、管路、电路、水阀、风阀管理; 冷热能设备管理子系统

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等管理,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等设备管理状态监控; 仪表传感器管理子系统

各个系统仪表传感器管理,仪表传感器管理、仪表传感器监测等; 设备间管理子系统

各个系统设备间管理:强弱电、空调等设备间设备管理监控; 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管理子系统

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管理:工程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等管理; 水电气远程计量子系统

水电气远程计量管理:水电气远程计量管理和统计; 控制中心管理子系统

节能控制中心管理,节能控制调度中心管理。

7.9 智慧园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园区简介文字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文字信息,展示园区简介文字信息; 园区简介平面图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平面图信息,展示园区平面图信息; 园区简介三维及动画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三维和动画、视频等信息,展示园区三维、动画、视频信息; 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信息,展示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信息; 管理中心管理子系统

管理中心:管理园区信息中心。

7.10 智慧园区云计算管理系统

云计算设备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核心设备管理,管理云计算核心设备; 云计算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传输网络管理:理云计算传输网络,提供传输网络服务; 云计算服务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服务管理:提供云桌面、云存储、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管理中心子系统

云计算管理中心管理,管理云计算中心后台。

7.11 智慧园区基础通讯管理系统

园区万维网和局域网管理子系统:园区网络运营商管理、局域网管理,网络运营商管理、局域网管理,提供园区企业外网申办服务,局域网服务;

园区wifi网络管理子系统:园区wifi网络管理 园区wifi管理,提供园区企业wifi服务;

移动通讯(联通移动电信等)网络管理子系统:移动通讯管理,移动通讯管理、手机信号覆盖服务;

园区电话外线和内线网络管理子系统:电话外线和分机内线管理、交换机管理,提供园区外线申请服务,内线连接服务;

园区有线、卫星、自办节目电视网络管理子系统:电视信号管理,电视系统管理,提供电视信号服务;

园区无线手持对讲机对讲信号覆盖管理子系统:园区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管理,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管理,提供无线对讲信号覆盖服务; 园区网络交流互动管理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管理,提供园区企业和管理方的互动平台服务;

网络中心管理子系统:网络机房管理,提供园区通讯系统基础服务。

7.12 智慧外联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财经信息链接板块,园区企业了解财经信息的窗口; 市政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市政政务信息链接板块,园区与政府部门联系的窗口。

第 8 章 实施方案

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包括9个步骤:网络通信布线,各系统设备安装,设备控制器、读卡器安装、传感器安装,各系统设备调试,后台服务器部署,后台服务器测试,智慧园区软件部署,智慧园区系统调试,以及工程验收。

网络通信布线:对设备进行网络布线,采取 TCP/IP 通讯方式接入内部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并通过服务器对设备进行网络控制,同时兼容rs485,rs422网络,远距离采用光纤网络。

设备安装:在设备安装和测试强弱电是否符合设备要求,然后将各硬件设备按照施工要求,一一部署到相应地方。

设备控制器、读卡器、传感器的安装:设备安装完成后,装配配套控制器,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根据员工、读卡器通过范围,确定读卡器的安装地点和角度,传感器根据控制系统选用不同的传感器安装并施工。

设备调试:测试控制器与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保证硬件完全受控。测试读卡器对卡片采集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检验是否实现用户预期效果。后台服务器部署:按照系统安装提示进行系统搭建(也可基于统一的云计算平台搭建),搭建备份环境确保服务器网络环境稳定。若服务器部署在云平台,还需要测试能否远程登录。同时智慧园区系统平台开始部署联调。

篇8:智慧社区建设研究方案

智慧社区的概念是由数字化社区和感知型社区相结合而来的, 利用了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 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

数字化社区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多种网络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社区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与政府的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数据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渠道, 体现了社区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感知社区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为社区内的事物安装传感器并赋予它们生命, 通过智慧管理系统采集数据、管理设备, 将社区建成一个感知物联社区。

2 智慧社区调研报告

2.1 调研情况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 目前已经开始智慧社区建设, 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城整体编制了智慧电网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实现全部小区电力Modem接入, 空调、热水器等远程遥控调节开关等。生态城广泛利用风力、光伏进行发电, 利用太阳能进行采热。小区居民持有电卡和能源卡两张卡, 电卡为预付费电卡, 能源卡为水、气合用。未来整体中新生态城能源卡、电卡、电话卡、交通卡计划合为一个。

2.2 存在的问题

社区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包括: (1) 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有线网速度较慢, 没有考虑无线网络覆盖。 (2) 社区管理存在不便, 小区访客停车难, 小区内车位为业主固定车位, 实现人车分离的管理, 即进入小区后, 即驶入地下车库, 然后车主从车库走到地上, 访客无车位停车;太阳能利用效率较低, 太阳能热水器只能将水加热到30多度。 (3) 缺少便民智慧应用功能, 要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了解居民各方面需求, 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安全等, 切合实际的为居民开发新的智慧化应用功能, 建设一个让居民觉得最温馨、便利的智慧社区。

3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建设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建设两个部分。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3.1 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建设, 结合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 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环境。物联感知设备建设, 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 安装各类传感器, 通过物联网和网络传输, 将传感器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建设感知社区。

3.2 智慧应用建设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可与政府级别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同时具备人口、经济、法人、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功能, 为社区的智慧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安全防范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公共监控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和巡更管理系统。例如采集出入社区的车辆车牌号、出入时间等信息, 并将数据实时共享给公安局和交通管理部门。用户可安装传感器, 如果发生警情, 智慧社区系统可将报警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有关部门应急处理。

智慧管理子系统:智慧管理子系统, 可便与社区管理部门直观、实时管理社区中的每一个事物。包括能源管理系统、公共设施管理系统、特种设备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例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社区内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 动态检测能源设备的运转情况, 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报警, 统计社区用户能源的使用情况, 合理使用能源。与政府应急部门合作, 实现应急信息报送、应急物资调度、应急事件处理、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管理。

便民服务子系统:便民服务子系统, 是集成了多个便民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是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多彩。例如与政府共享服务系统对接, 发布政府各部门的公开政务和公告。卫生部门可根据智慧社区医疗系统, 统计居民就医情况和身体状况, 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利用物联传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对行动不便、失智老人进行跟踪定位服务, 并将社区老年人情况通过智慧社区网络共享给民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智慧社区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地理信息系统对接, 为社区居民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4 智慧社区发展趋势

“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 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利用了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智慧社区, 全力打造“生活服务更便捷、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状态更和谐、幸福指数更提升的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

参考文献

[1]张云霞, 来勐, 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 2011 (12) .

[2]刘杰, 彭宗政著.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 2010 (02) .

[4]李建宁.浅谈物联网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 (01) .

[5]鲍国志.基于GIS技术的数字社区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2.

上一篇:刘子健感念师恩下一篇:2011年某某镇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