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2024-04-14

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共6篇)

篇1: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湖北民政建设“阳光福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印发<建设“阳光福彩”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民函〔2015〕213号)精神,全面整改福利彩票专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发行管理长效运行机制,推动我省福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建设“阳光福彩”专项行动统一部署及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民政部关于建设“阳光福彩”专项行动通知精神为指导,按照“系统全覆盖、事项全公开、运行全规范、结果全透明、监督全方位”的总体要求,以“机构公信、游戏公平、程序公正、信息公开”为准则,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福利彩票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福彩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提升福利彩票的社会形象。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整改审计指出的问题。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和福彩机构对照《审计结果公告》指出的问题和其他省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对照自查,有则全面迅速整改,无则严加防范。

2.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梳理排查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管理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所有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和风险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并强化制度执行。

3.建立健全福利彩票资金归集、管理、分配、使用和监督机制,及时公开福彩发行费和公益金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传播正能量。

4.结合开展“三严三实”专项教育活动,严查实改“四风”突出问题,重点纠正违规发放津补贴、账外存放资金、从事关联交易等问题,提升并树立福利彩票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规范操作。

以整改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透明为核心,全面修订和完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涉及的流程、规范和制度,强化规范运作。

1.建立健全福利彩票游戏储备和推广制度体系。以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销量为根本,建立健全游戏研发、报批、推广和营销机制。

(1)建立游戏研发和储备机制。包括游戏发展规划、研发投入、激励办法和储备机制等,满足市场和结构需求。

(2)完善游戏报批和公告机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依规报批游戏,严格执行新游戏上市公告制度,公告内容包括批准文号、发行方式、发行范围、上市时间、游戏规则、风险控制等,提高公信力。

(3)完善游戏营销推广机制。包括游戏规则解读、营销宣传计划、市场推广方案、营销效果评估等。

(4)完善游戏开奖兑奖管理办法。包括开奖工作规程、开奖观摩组织、开奖信息发布制度、开奖应急预案、开奖值班制度、兑奖管理办法等,完善开奖兑奖程序及流程,保障开奖兑奖安全,增强透明度,彰显公开、公正、公信,保障彩民权益。

2.建立健全福利彩票销售渠道管理制度体系。依据《彩票管理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中国福利彩票销售场所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渠道管理机制,强化经营规范。

(1)完善销售场所管理办法,要求政策合法,程序合规,标准合理,形象合格,行为合适,服务合意。

(2)完善销售场所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形象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充分展示福利彩票外在形象。

(3)完善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办法,加强无效票、注销票、兑奖票管理,规范销售兑奖程序及流程。

(4)完善福利彩票服务管理办法,建立销售培训、考勤、考核机制及服务规范,强化纪律约束,统一服务标准,展示福彩工作人员形象。

(5)强化代销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清查整顿代销关系,要求申请人、责任人、押金持有人、实际经营人、合同签订人“五人合一”,强化合同约束。

3.建立健全福利彩票技术保障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约束,用制度管人管事,防范系统风险,保障系统安全。

(1)完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系统及设备运行监控及维护维修制度,完善系统和数据处理操作规程,制度关键技术岗位管理规范及系统秘钥管理办法。

(2)完善系统故障应急处置预案,应对潜在风险。(3)建立健全核心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确保安全运行。

4.建立健全福利彩票机构财务及会计制度管理体系。规范财经程序,完善财经制度,严格财经纪律,防范资金风险。

(1)完善程序和流程,建立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以财务垂直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2)完善预算编报程序,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报账制,加强报账资金及项目核查和审计。

(3)加强彩票资金管理和监控,建立可疑资金报告制度。(4)完善经费报销审批制度。

(5)建立收支计划和决算报告制度。

(6)制定彩票资金账户管理办法。(7)制定资金缴交管理办法。

5.建立健全对外合作和政府采购制度管理体系。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采购制度,健全重大对外合作和采购事项研究决策机制,执行“三重一大”审核程序。

(2)完善与技术服务商合作的管理机制,兼顾成本、服务和效益,杜绝合同漏洞。(3)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管理。6.建立健全福利彩票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体系。(1)建立湖北福彩社会责任信息收集机制和交流平台。

(2)整合专业力量,加强课题研究,形成具有湖北福彩特色、有新意可执行的社会责任建设与传播研究成果。

(3)按编辑、印制《湖北福彩社会责任报告》,扩大发行范围。

(4)加大“责任福彩”宣传力度,对内普及“责任福彩”工作理念,对外塑造“责任福彩”良好形象,逐步形成社会责任、福彩公益、福彩文化和业务营销“四位一体”营销宣传格局。

7.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市场调控制度体系。

(1)研究制定福彩市场调控机制,通过扶持、竞争、淘汰等手段优化整合市场资源,保持市场活力。

(2)建立各票种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终端销售积极性。

(3)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实行全员与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

8.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建设机制。

(1)深入推进全省民政系统全面清理关联交易活动,建立彩票机构人员回避制度和相关资质审查制度。

(2)完善从业人员廉政和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强化行风建设和职业自律。(3)建立建设各方面人才梯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

(4)建立健全福彩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5)升级完善96590客服热线功能和资源,打造我省福彩阳光服务热线。9.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体系。

(1)完善公益金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针对分配、使用、评价及监督等关键环节,完善配套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程。

(2)建立健全公益金分配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公益金项目评审制度。

(3)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制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的内部审计和日常监管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项目单位公益金使用管理情况纳入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范围。

(4)建立公益金资助项目标识设立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标识设立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公益金资助项目标识设立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设立要求及管理办法。

(5)完善公益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公益金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立项相挂钩;完善公益金使用情况督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公益金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主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社会监督。

10.建立健全福利彩票信息公开管理制度体系。

(1)完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建立福彩发行费和公益金使用情况等信息的发布机制,明确需发布的信息内容、审批流程、发布渠道、发布频次等事项;就福彩发行费和公益金使用情况的发布,分别完善与媒体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完善公益金使用情况信息报送和通报制度。

(2)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参照中彩中心有关机制,制定或完善我省福彩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优化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完善紧急信息发布程序。

(3)完善公益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研究制定公益金公告制式模板,细化公开内容,明晰公开方式,明确公示时限;完善公益金资助项目设立标识的管理制度,对全省范围内的标识进行统一排查,查遗补缺,弃损换新。

(4)建立公益金使用效果宣传工作机制。建立公益金使用情况信息收集和通报机制;结合标识管理,制定公益金项目宣传管理办法;根据省民政厅信息通报和公益金项目宣传管理办法,完善与彩民、媒体及社会各界交流互动机制。

(二)推行信息公开,力求公开透明。

凡涉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关注热点、彩民切身利益、彩票资金使用、重大事项事故等都必须依法依规公开公告,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公告事项、公告内容、公告形式、公告范围、公告时间等,实行阳光运作。公开的事项主要包括:

1.办事公开。公告全省福彩机构(包括销售终端)具体地址、咨询电话、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网址。

2.政策政务公开。包括彩票相关法律法规,销售场所管理办法、兑奖管理办法、销售管理办法、开奖及监督管理办法等。

3.游戏公告。公告在销游戏品种游戏规则、销售渠道、开奖方式、开奖时间、开奖地点、风险控制等。

4.开奖信息公告。公告福利彩票游戏当期销售及开奖结果,公告内容包括彩票游戏名称、开奖日期或者期号、当期彩票销售金额、当期彩票开奖结果、奖池资金余额、兑奖期限。

5.警示提醒公告。包括《购彩须知》、《彩民公约》以及“禁止未成年人投注兑奖”、“量力而行,理智投注”等警示语。

6.彩票资金公告。公告彩票资金分配及使用情况,按规定向社会公告上各彩票品种的销售量、中奖金额、奖池资金余额、调节基金余额等情况。

7.代销资格公开。各销售场所必须在显著位置放置代销资格证,代销证应当记载以下内容:彩票代销证编号;彩票代销者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彩票销售场所地址;彩票代销证的有效期限等。

8.摇奖公开。摇奖现场对外开放,邀请彩民现场观摩,见证开奖过程,监督开奖结果。

9.公益金使用情况公示。对外公开公益金使用情况及效果评估,建立公益金资助项目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载项目内容、资助金额和使用效果等信息,供公众查阅。

10.公益资助活动公开。包括资助项目信息发布、资助规模、资助结果等信息。11.重大事项事故公告。针对热点问题、突发事故等重大事项,依法依规公告处置情况及结果。

12.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必须公开的其他彩票事项。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7月下旬)。

厅相关处室、各地民政部门和福彩机构围绕《审计结果公告》和本方案,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区或本单位建设“阳光福彩”行动方案,部署有关工作,于2015年7月底前将方案报厅福慈处,并抄送省福彩中心。

(二)贯彻落实阶段(2015年8月至12月)。

厅相关处室、各地民政部门和福彩机构要根据本方案,围绕制度建设、发行销售、资金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自身建设等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对照《审计结果公告》指出的问题和本方案中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逐项清理细化,落实工作安排。

(三)督导检查阶段(2015年8月至11月)。

厅福慈处、省福彩中心将采取实地督导、检查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地民政部门、福彩机构工作动态,协助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省民政厅、省福彩中心将适时派出督查工作组,会同各地民政部门,对“阳光福彩”建设行动进行专项督查。

(四)总结报告阶段(2015年12月)。

各级民政部门和福彩机构要把“阳光福彩”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同步做好专项整改、“阳光福彩”建设和发行销售工作,实现工作有推进、作风有改善、市场有发展。各地要形成本地建设“阳光福彩”专项行动阶段性总结报告,于2015年12月底前上报省厅,并抄送省福彩中心。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省民政厅决定成立全省民政系统“阳光福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赵显富副厅长任组长,邓宏主任副组长,厅福慈处、规财处、省福彩中心等有关处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福慈处,由福慈处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阳光福彩”专项行动整体工作推进。

篇2: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湖北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根据《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计划。

一、计划目标

计划自2014年6月起实施,2015年底完成。到2015年底,73所湖北省属公办高等学校分批完成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

二、实施步骤1、2014年10月,完成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试点高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2、2014年12月,完成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11所本科高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3、2015年4月,完成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武汉商学院等11所本科高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4、2015年6月,完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鄂州职业大学等11所高职高专院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5、2015年8月,完成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仙桃职业学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高专院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6、2015年10月,完成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等11所高职高专院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7、2015年12月,完成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体育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11所高职高专院校章程的核准与发布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章程质量。各高校要健全章程建设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章程制定工作,明确工作机构、人员,加强条件保障。要严格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章程起草工作,保证章程内容和起草程序符合要求。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章程建设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学校实际与改革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章程。要按照本计划的时间安排,制定章程起草工作方案,明确校内起草程序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保证按时完成章程起草工作。

2、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主管部门要结合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要求,加强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章程建设,推动高校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自我监督机制,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以及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权利义务和管理职权的边界。

3、做好高校章程核准工作。成立湖北省高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提交核准的高校章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议、提出意见。章程核准委员会采取书面评议与会议集中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议、核准工作。高校申请核准章程,应当同时提交章程起草说明,对起草过程、章程内容、主要特点和制度创新等内容做出说明。章程核准委员会召开会议集中评议高校章程的,被评议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做出说明、回应提问。

篇3: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导向, 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提高企业品牌意识, 推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通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工业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推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创新, 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能力, 进一步增强我省工业企业质量品牌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2014年, 在全省100企业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指导50家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显著提高;组织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产业聚居区申报国家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区, 培育一批区域品牌;着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我省企业采标率, 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全省重点企业采标率力争达到95%;培养一批优秀的品牌建设人才。

三、主要工作

(一) 大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组织好工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宣传贯彻工作。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的对标和实物质量比对活动, 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和管理办法, 提高企业采标水平, 推动工业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 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 以此促进我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

(二) 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责任观、增强企业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 让企业把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里, 落实在经营活动中。规范企业的自我声明, 鼓励企业做出质量承诺, 要对企业自我申明的内容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加强监督和管理。通过加强监管工作, 监督企业兑现承诺。要通过加快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 切实保护诚实守信的企业, 对主观故意标称虚假特性的企业和产品坚决依法查处。

(三) 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

组织申报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 力争2014年达到100家试点企业, 95%以上试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培育5~10家国家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标杆企业。健全试点企业及后备企业信息台账。

(四) 积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围绕我省“469”产业行动计划 (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九大新兴产业成长培育) , 筛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聚集区, 开展品牌培育工作。一是指导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推进品牌建设, 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组织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质量共性技术攻关, 逐步建立品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 为开发品种和提升质量创造条件;三是研究制定推进产业聚集区域品牌建设的制度和措施, 指导产业聚集区域品牌培育示范区建设;四是配合有关部门,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 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 打击假冒伪劣等行为, 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 全面开展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推广应用。

积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 推广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及GMP和HACCP管理体系。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活动, 促进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品牌档次全面提升。

(六) 组织开展工业品牌队伍的培养。

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完善各级品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 广泛培养品牌专业岗位人员, 重点培养品牌经理、首席品牌官, 为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强化责任。

各级经信部门都要成立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 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二) 大力推进工业标准体系建设。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着力开展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鼓励和支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为国家标准和核心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品牌意识, 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创新能力及品牌竞争力。

(三) 依托技术支撑单位, 强化地方和行业管理责任。

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积极为企业、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各地、各行业要继续落实质量职能, 创新工作模式, 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思路、内容和手段, 推动质量品牌工作深入开展。

(四) 依托媒体、网络搞好工业品牌建设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网络、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营造关心质量品牌、关注质量品牌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的社会氛围。通过诚信体系建设和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逐步提高企业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信誉形象。

(五) 形成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

篇4:湖北智慧林业建设探讨

关键词: 智慧林业;总体框架; 对策和建议; 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53-04

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下发了《中国智慧发展指导意见》,重点指出智慧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是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林业信息化将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发展的新阶段。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智慧林业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正步入管理协同高效、资源统一共享、民生价值凸显的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智慧林业发展阶段,智慧林业时代已经来临[1-12]。

为推进湖北林业信息化早日实现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智慧林业建设目标,依据《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湖北省开展《湖北智慧林业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本文分析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智慧林业的建设思路、总体框架和建设内容,并对湖北智慧林业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建设现状

1.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湖北省加强林业专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省级中心机房、省级数据中心、林业政务服务大厅和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各市、县级林业部门按标准建设了独立的机房。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林业专网网络,并与农村网格化系统对接,延伸到乡村。该林业专网集数据、视频和音频传输为一体,省市间带宽达到155兆,市县间带宽达到40兆,保障各应用系统的访问速度,为全省林业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和林业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环境支撑。

1.2 林业网站群建设

全省已建成约400个各类林业门户网站,实现全省林业系统网站全覆盖。连续4年,在国家林业局网站综合绩效评估中,保持前列。在2014年全国42个省级林业部门网站评比中,湖北省林业门户网站获全国“十佳”网站,排名第四。网站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加大信息发布力度,2014年发布信息6 000余条,总访问量突破300万。

1.3 核心业务系统开发

已开发并完善林业基础数据库、GIS数据图层、“林业一张图”、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行政审批和全省森林防火及应急指挥等核心应用系统。林业基础数据和各类业务数据已达2TB,数据库有85个,GIS数据图层有160多层。新建成的全省林业行政审批系统可实现省、市、县跨部门审批与各部门内部审批业务的无缝连接,实现网上申报,还可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将办理状态实时告知申请人,同时引入GIS辅助审批,通过计算机技术替代人工技术性审查,减少人工自由裁量权,并可无缝接入电子监察,实现全程监管,实现了全省林业行政审批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1.4 运维管理和资金建设

建立全省林业信息安全运维制度、应急保障制度和值守制度,明确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责任人,组织开展全省林业系统信息安全监督检查。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全省林业专网运行监控平台,实现对接入全省林业专网设备的实时监控,加强对省级机房和省级数据中心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据统计,2013~14年,全省各市、县林业部门信息化投入资金达到1 500多万元,5年内省级信息化投入经费将达到4 50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全省林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全省林业信息化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林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开发利用滞后,信息化应用跟不上林业核心业务需求,与服务生态民生林业的能力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单位和部门对信息化工作不了解,对系统功能不熟悉,对应用系统运用不熟练;部分单位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滞后。在全省林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地区还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错误倾向和误区。

2.2 全省林业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市(州)、县(区)林业局没有信息化管理机构,采取办公室兼职,日常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林业信息化专门技术人才,难以支撑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由于没有政策支持,信息化建设资金没有明确来源。导致大多数单位配套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没有专项资金,进一步影响业务系统的应用和推广,甚至严重影响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2.3 全省林业资源信息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目前,虽然部分省级林业部门或地市级林业部门已经建设了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但GIS和业务结合应用还不够深入,与各业务部门对地理信息应用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全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难以满足各地林业部门的需求、全省林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难以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资源信息不能充分发挥其决策的支撑作用以及核心业务系统对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难以满足等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 发展的现实需求

3.1 全省林业资源监管需求

借助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湖北省“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有效监管。以统一的林业资源空间分布信息为基础,对湖北森林资源、石漠化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等业务进行管理,以便于更高效、更方便、更直观的采集、整理、利用这些资源数据,实现对全省林业资源信息“全方位”、“全动态”监测,提供从宏观到微观多级林业资源分布信息,及时准确掌握林业资源历史、现状和动态信息,提高对资源利用的监管能力。

nlc202309040706

3.2 全省林业灾害监控需求

通过全省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预防林业灾害发生,对各类灾害做出积极响应,为林业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理、损失评估和灾后重建等提供支撑。加强应急处理,减少人为破坏的发生。

3.3 全省林业产业管理需求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掌握我省林业重点企业运行、林产品市场价格、林产品进出口态势、重点地区和重点林产品经营加工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实现对林业产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

4 湖北智慧林业建设思路、总体构架和内容

智慧林业是将“数字林业”的3S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采集林区、林场各种数据,将所收集的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构建一个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的平台,实现林业保护、管理、服务、发展的全面信息化[13,14]。

4.1 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湖北智慧林业建设思路为:以计算机软硬件、感知终端与网络通信平台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安全保护体系及运行维护与管理为保障,标准规范体系为依据,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支撑,建设以信息管理、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林业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总体架构是以中国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为依据,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分为“五横两纵”的架构,“五横”即:感知终端层、网络设施层、信息资源层、统一平台层、智慧应用层,“两纵”即: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湖北智慧林业建设的总体框架见图1。

图1 湖北智慧林业总体框架图

4.2 建设内容

湖北智慧林业建设内容依照总体框架,分为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统一平台层、智慧应用层、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6个层次(表1),其中,基础设施层包括感知终端层、网络设施层和机房服务器设施层。湖北智慧林业建设将实现5个目标:一是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二是建设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等完善的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三是建设比较完备的数据库,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林业信息资源,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建设规范、统一的服务接口、通用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模型、基础组件和常用工具软件;五是积极推进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湖北林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5 对策和建议

5.1 提高认识,加大智慧林业的宣传力度

智慧林业的核心是通过立体感知体系、管理协同体系、生态价值体系、服务便捷体系等来体现智慧林业的智慧[15]。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诠释湖北智慧林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一是通过湖北智慧林业立体感知体系的建设,实现空中、地上、地下感知系统全覆盖,随时随地感知各种林业资源。二是通过打造国家、省、市、县一体化的林业政务系统,实现湖北林业政务系统一体化、协同化。三是通过湖北智慧林业的科学规划建设,实现真正的共建共享。四是通过湖北智慧林业管理服务体系的一体化、主动化建设,可使林农、林企等可以便捷地获取各项服务。五是通过湖北智慧林业生态价值体系的建立及生态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社会各领域、各阶层。

5.2 编制规划,建设统一的智慧林业标准规范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和监测监控感知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等基础支撑建设、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和营造林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护体系等运行支撑体系建设等,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规模非常庞大。因此,湖北智慧林业建设必须要在中国智慧林业总体框架指导下,精心部署、合理规划,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智慧林业建设工作,才能建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新格局。

5.3 重点推进,促进信息技术与林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湖北智慧林业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和地区林业行业的信息化体系,建成国内领先的林业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林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林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一是使用一切可以实现的监测技术对湖北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处理,实现森林及生态资源的智慧管理;二是全面提高湖北林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在湖北林业重点业务中的应用,实现林业各种信息的感知化、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为湖北林业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

湖北智慧林业的推进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形成推动湖北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李世东.打造智慧林业门户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信息化建设,2014,(4):30-32.

[2]蔺生金.简述物联网在智慧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2014,(4):20-21.

[3]徐志刚.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林业中应用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7):19-19.

[4]史川石.物联网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12):76-77.

[5]徐亚伟,崔龙女,孙宵萍.对《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的诠释[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12):41-41.

[6]彭杰伟.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智慧林业建设研究[J].林业经济,2014,36(5):125-128.

[7]李世东.中国林业信息化全面推进五周年回顾与展望[J].林业经济,2014,(2):48-51.

[8]刘广平,刘波,滕轶.“智慧林业”时代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3,(6):33-36.

[9]王雷,吕静.智慧林业信息化应用的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3,(6):17-18.

[10]高原.智慧林业魅力金森[J].环境教育,2014,(6):99-101.

[11]李世东.大数据时代中国智慧林业门户网站建设[J].电子政务,2014,(3):111-117.

[12]刘亚秋,景维鹏,井云凌.高可靠云计算平台及其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18-24.

[13]李世东.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J].中国信息化,2013,(20):64-67.

[14]刘庆新.从“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J].中国农村科技,2013,(10):62-63.

[15]张扬南.智慧林业: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4):77-81.

(责任编辑:郑京津)

篇5: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一、前言

本项目地处秦岭山脉东南麓,区域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施工条件较为艰苦,施工通道及施工便道改建、拓宽、新建工程量很大。根据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与地方协调指挥部签订的施工通道(便道)施工与养护协议书,本项目施工通道里程约150余公里,基本与项目里程相当。

而施工便道的建设多在主体工程开工以前,由于施工通道道路等级相对较低,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工程沿线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控制不力,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无可挽回,并对整个项目主体工程施工期间的施工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先期接入施工通道施工建设,减少施工通道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本项目环境监理工程师办公室特制订《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施工通道环境保护指导性行动方案》,用于规范通道施工行为,指导施工通道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将通道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施工通道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通道建设过程中,力求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县级、镇级、村级公路,或对镇级、村级公路进行改造,实在无路可用的情况下方新建施工通道。首先在工程规模、环境影响源头上控制了环境污染范围和生态破坏影响。但在施工过程中,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 2.1 扬尘污染

施工通道施工中,建筑原材料堆放、运输、装卸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扬尘污染。尤其是物料运输过程中,车辆行使,碾压路面造成的扬尘污染相对较为严重,将对施工通道沿线的敏感点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2.2 噪声污染

据资料统计,公路施工中主要噪声污染源来自车辆行使噪声、施工机械工作噪声、开山炸石爆破噪声与振动等。由于施工通道建设里程相对不长,施工机械来往频繁、高噪声作业集中,对通道沿线的敏感点的噪声污染较为严重。2.3 水污染

施工通道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洗车废水等。如果施工通道需要架设桥梁,则对跨越水体也将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在施工后期,桥梁铺装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污染影响。2.4 植被破坏

在本项目施工区进行施工通道建设,同样面临挖方、填方,削峰填谷等对路域植被的剧烈破坏行为,如果对通道边坡和裸露工作面不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将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2.5 水土流失

由于通道施工,造成植被破坏;新建或拓宽路基,产生新的裸露工作面。施工通道施工,往往只注重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而对边坡防护和裸露工作面恢复重视不够,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加上施工通道,大型运输车辆来往频繁,碾压严重,水土流失强度较原生水土流失强度迅速增大,甚至增大至原生水土流失强度的数十倍。2.6 表土清理以及弃方处置

施工通道建设过程中,仍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施工营地,占用一些施工场地、拌和站、预制场及材料堆放场等。这些临时用地在使用之前要进行表土清理,使用中要进行场地硬化,使用后要进行场地恢复和绿化等。所有这些施工过程将产生大量的表土和弃方。其中,表土要进行异地存放,并撒播草籽进行保墒保肥,以备后期恢复利用;弃方要进行二次利用,不能利用的,要进行外运或就地深埋。在以往的施工通道施工中,往往没有意识到表土存放及弃方处置的重要性,造成资源和经费的双重浪费,并产生与当地居民的纠纷,造成施工秩序紊乱,施工方不能顺利撤场。

三、施工通道环境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情况,本项目环境监理工程师办公室针对施工通道建设制订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和污染控制措施,分述如下: 3.1施工通道各承建单位,应接受指挥部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理机构、施工监理对其的监督管理,并将施工通道施工组织方案环境保护设计报请环境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审批,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工。

3.2 环境监理工程师办公室接到开工审查的申请之后,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1)施工便道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县级、镇级、村级公路,对镇级、村级公路进行改造;

(2)新建施工便道,应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应顺应地形条件,避免大填大挖;严格控制便道宽度,设置错车台,所有新修和改建的便道必须设计边沟排水设施;(3)对不稳定的边坡必须设计置挡墙;位于风景区和旅游区范围内的施工通道还应考虑景观效果;

(4)对通道施工中出现的多余土方的处置,各承建单位应提出处置方案,并报请环境监理审批,得到审批后方可集中堆放,以备后期恢复利用。不准随意取土、弃土,破坏生态环境;

(5)审查施工组织方案中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的缓解措施可操作性;(6)对于本项目施工便道,各通道承建单位应根据道路类型(改造原有道路、拓宽原有道路、新建施工便道),与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商后确定通道使用后利用方案。并针对不同的利用方案,设计环境保护措施和恢复方案,并将方案报请环境监理审核,得到批准后,由环境监理监督其落实情况。

3.3施工通道承建单位应参加环境监理单位开展的环境保护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使其自发的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3.4 环境监理工程师将对施工通道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对于在日常环境监理工作中发现的有关施工通道的环境问题,各而对承建单位需进行各类型环境保护措施和缓解措施的追加和完善。

3.5 施工通道建成后,各通道管理,应实施管养责任制,建立施工通道管养和保障通行的责任体系,定期对通道的运营、养护情况进行检查。

四、施工通道环境控制措施

4.1在公路建设临时用地之外未经批准不得破坏树木、草场、耕地、水渠、文物等, 不得擅自移动电力、电讯设施等。

4.2便道、便桥(涵)通车路段应加强日常养护,做到路面平整、无坑槽路拱适度、不积水;泥泞路段应及时换填材料或采取其他根治措施。4.3本项目便道施工绝大部分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改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既有交通秩序;各施工便道承建单位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并做好交通疏导工作,确保施工安全。

4.4 便道施工区域附件有居民、学校、医院等敏感点时,应加强对施工环境的保护。粉状材料如石灰、水泥等运输过程中应袋装或灌装,禁止散装运输。大风及晴朗天气,应及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4.5在通道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进入施工场地,并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此外严禁夜间施工;施工方应依据噪声监测结果,积极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选择在学生假期和休息日进行高强度、高噪声的施工作业,尽可能减少施工噪声对敏感人群的污染影响等。

4.6施工营地或施工现场设置应尽量远离水体,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严禁直接排入水体。对于便道施工中需要架设施工便桥或跨越水体的,各施工通道承建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严禁向水体抛洒垃圾,避免水体污染。在施工通道投入使用后,严禁将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建材堆放在水体附近,并在便道两侧挖明渠,设挡墙,防治暴雨冲刷污染水体。

4.7临近河流水域进行通道施工时,沿河一侧应设置临时挡墙,防止泥土和石块阻塞河流,避免水体浸蚀便道边坡,造成水土流失,影响便道边坡稳定,进而影响便道的正常施工。

4.8对于需要拓宽的施工便道,各承建单位在施工时,应注重路域的植被及景观保护,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生态环境。

4.9对新建施工便道,加强对新形成边坡的防护,确保边坡稳定,减轻施工通道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并在施工通道两侧修建排水沟,水流排向附近自然沟道。排水沟与施工通道同步施工。施工通道边坡种草防护。施工通道使用结束后,根据先期设计的恢复利用计划进行处置。

五、处罚措施

本项目施工通道建设过程的日常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理机构将其作为环境监理工作的一部分,纳入本项目《环境保护奖惩规定》的管理。

日常环境监理工作中出现违反规定的施工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规行为;对施工通道沿线敏感点造成污染影响,遭到当地居民投诉抱怨的施工行为,经环境监理工程师调查核实后,给予对应的处罚。

相应地,在本项目施工通道中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出色的,经环境监理工程师申请,报总监办批准,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操作办法见《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奖惩规定》。

六、检查评比

环境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巡视时,也将同时对本项目施工通道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问题,将通道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消灭在早期萌芽状态,为采取缓解措施,减少缓解影响争取优势。

此外,为激励施工通道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本项目建设指挥部2009年8月、9月“双月劳动竞赛”资源环境目标,环境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将对本项目已开工的施工通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评比,评选出施工通道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成绩突出的示范工程,并将检查结果向总监办汇报,对施工通道建设合同中环境保护条款的履行情况进行全线通报。

本次 “双月劳动竞赛”,总监办出台了奖惩措施,详见“《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双月劳动竞赛”》奖惩办法”。

七、其它要求

7.1 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挂牌作业。施工通道开工前,必须在起止点设置施工安全警示标志,标志应醒目,并设置于醒目位置。

篇6:智慧医疗建设方案

二零一八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 背景....................................................4 第二章 建设目标................................................4 2.1 总体建设目标......................................................4 2.2 阶段建设目标......................................................4 2.3 智慧医疗需求......................................................5 2.4 建设内容..........................................................6 2.5总体框架...........................................................6 第三章 重点建设项目.............................................6 3.1建设依据...........................................................6 3.2应用项目建设.......................................................8 3.2.1 基础保障服务项目..............................................8 3.2.1.1 通信网络保障...............................................8 3.2.1.2 计算中心...................................................8 3.2.1.3 健康卡一卡通系统...........................................9 3.2.1.4 建立标准规范...............................................9 3.2.1.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10 3.2.1.6 建立医疗卫生感知网........................................10 3.2.1.7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11 3.2.2 医疗服务类示范项目...........................................12 3.2.2.1 电子病历共享..............................................12 3.2.2.2 双向转诊系统..............................................12 3.2.2.3 辅助诊疗系统..............................................13 3.2.2.4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13 3.2.3 公共卫生类示范项目...........................................15 3.2.3.1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15 3.2.3.2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5 3.2.3.3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17

3.2.4 综合管理类示范项目...........................................17 3.2.5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18

第一章 背景

智慧医疗卫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

智慧医疗卫生通过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城市圈卫生系统,形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卫生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应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 建设目标 2.1 总体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的建设目标是:智慧医疗卫生框架体系,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2.2 阶段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目标通过以下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疾病控制为切入点,在跨业务、跨机构、跨区域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统筹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等一批示范试点应用项目建设,协同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核心,初步建立智慧医疗卫生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所辖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互联互通,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服务业务的协同管理,从而切实改善和缓解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加快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以重大项目支撑医疗行业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第二阶段: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深化完善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智慧与决策的反应能力。在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安装各种生理数据传感器,实现全面的远程医疗与应急救助,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居民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 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形成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全面、高效、便捷、快速的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信息联通与共享服务架构。

2.3 智慧医疗需求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体现四个方面的智慧:

(1)对于医疗机构的智慧内容:科学的辅助治疗和资源的优化及共享利用。通过对区域电子病历的共享,可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结合各种医学专家知识库并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辅助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就诊流程及提高诊疗医技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2)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智慧内容:快速应急指挥响应。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联动疾控系统、急救一体化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现代血站信息系统,使相关机构的资源信息互通,利用GIS、GPS卫星定位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统一调度、准确救援。

(3)对于公众的智慧内容: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服务,无论居民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均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感知终端、通过全面覆盖的各种网络技术,搭乘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享受全程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从而缓解了居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知未病、治未病”。

(4)对于卫生管理部门的智慧内容: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决策、优化的管理,通过对海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分析决策系统,为卫生局对全市的医疗资源的规划、各类疾病的控制、健康教育的宣传、慢病的防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保障与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及时的辅助和支持。

2.4 建设内容

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根据“1135规划”的蓝图,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体系。  1张网络:智慧医疗卫生专网;

1个平台:智慧城市应用支撑平台。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向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  3套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5类业务应用系统:医疗服务类、公共卫生类、医疗保障类、用药监管类、综合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

2.5总体框架

智慧医疗卫生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第三章 重点建设项目 3.1建设依据

 必要性:响应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纲领  迫切性:缓解社会民生当前突出存在的问题

 择优性:择优选取领域内具有带动及示范效果的重点项目  效益性:选择符合领域发展动向、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项目

 易操作性:选择医疗信息化发展较快、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便于实施示范工程项目

根据以上因素综合分析,最终选取包括基础建设、平台建设、业务应用建设等12个项目,并挑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试点区域,开展以下示范项目的建设:

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公卫服务同步建设,围绕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云计算中心,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方便居民的集挂号、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申请与报告查询、网上及电话预约挂号等“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健康卡医疗“一卡通服务”;

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疾控、急救、妇幼医疗保健、血液管理等公卫机构及资源的精确空间分析管理与综合性展示;

建设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网站,同时对省厅建设完成后的预约挂号系统进行集成; 拓展急救服务,建设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构建更加完善的院前急救全景管理,配合专家远程会诊,从而形成院内外医疗信息共享,资源互通;

拓展医疗服务,构建双向转诊、辅助诊疗和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从而增强居民就医保健幸福感、缓解居民就医难,费用高等问题,提高医生的诊疗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3.2应用项目建设

3.2.1 基础保障服务项目 3.2.1.1 通信网络保障

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深延伸,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到底(同时保证了疾控网络覆盖全面),并将与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全部移送到医疗卫生专网,通过边界接入放到外网用于对外使用。3.2.1.2 计算中心

智慧医疗卫生计算中心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部署在卫生局,使用和运维的主体单位是卫生局。主要包括:机房、通用和专用基础设施、网络设备、配电、照明、综合布线。

计算中心主要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与共享,业务统一整合与互融,并支持后续的扩展应用;实现对基础运行支撑平台运行的监控管理;实现数据定时备份管理;实现网络通信的监控管理。

3.2.1.3 健康卡一卡通系统

居民健康卡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可以作为个人信息基础载体。居民健康卡的申领受理与发放工作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承担,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首先对居民个人基本身份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健康卡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审核和处理,注册管理中心将对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经金融机构按相关标准审核,并为用户办理个人金融账户;处理完毕后,信息返回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再次审核,最后由注册管理中心将制卡信息传输到制卡中心进行制卡;同时,个人信息数据和密钥也被写入卡中,制作好的居民健康卡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放给辖区居民。

居民健康卡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医院就诊、新农合应用、社区保健、金融支付和个人健康管理五类主要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1)医院就诊:预约及自助挂号、门诊就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急诊四项服务。(2)新农合应用:持有健康卡农民在所属省内定点医疗结构就医出院时,可以凭卡及时结算诊疗费用,还可以凭卡和外地就诊医院详细费用清单在所属新农合管理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3)社区保健:根据病情发展需要,提供预约挂号、电子转诊服务,及与上级医院进行远程医疗协作,还可以使持有健康卡居民及时获得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除此之外,由于健康卡唯一身份识别,可以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信息整合。

(4)金融支付:持卡人在医院付费窗口或编写POS机上实时支付诊疗费用,还可从储蓄账户中预拨部分资金到医院指定结算账户。除此之外,有银联标志的居民健康卡被激活以后,居民健康卡将具有合作银行储蓄卡功能。

(5)个人健康管理:居民通过网络或自助终端可在线查询和预约医院号源、计划免疫、儿童体检等服务项目,并通过健康卡实现电子支付,浏览个人健康档案,动态查询就诊记录、化验报告等信息,自助打印预约挂号单、检查化验单、健康指导文档等。

3.2.1.4 建立标准规范

遵循“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标准规范应该是贯穿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系统建设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来加以实施,保证多部门(单位)、多系统、多技术、以及异构平台环境下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整个系统的成熟性、拓展性和适应性,规避系统建设的风险。

(1)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优先遵循国家(行业)标准;

(2)即将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争取在标准基本成熟时,将该标准率先引入试用;

(3)无国家(行业)标准,等效采用或约束使用国际标准;(4)无参照标准,按标准制定规范,自行进行研制;

(5)在编写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时,需特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6)在此基础上形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通讯标准使来自于不同厂商的产品能够容易地交换医疗信息,提高各种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刺激竞争一从而降低费用;使用标准化的产品,医疗机构可以从单个科室的低门槛的系统开始,逐步建立更大的系统,直至覆盖整个医疗机构的综合集成解决方案;与投资私有解决方案的巨大风险相比,标准化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替换或升级。3.2.1.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从六个方面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为智慧医疗卫生系统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通过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信息安全保障,整个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开展。

3.2.1.6 建立医疗卫生感知网

智慧医疗卫生感知网涉及到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及传感网关,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采集;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政府用户

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 摄像机(2)医疗机构用户

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 标签: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 摄像机  GPS  自助预约挂号终端(3)居民用户

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PDA  标签: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 GPS  其它:耳麦、项圈衬衫、短裤、腰带、电子腕表、运动检测传感器、智能药瓶等。

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采集与核心共享数据信息抽取。3.2.1.7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大脑”,概括为“两级三类”,即,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智慧云数据中心两个部分。其中智慧云数据中心需要建立包括基础信息库、目录资源、共享资源、数据仓库在内的多种基础信息资源库;智慧云服务平台则应实现统一的基础服务,基于各类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层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建设为市、区分两级。

(1)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支撑,实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电子病历为基础,慢病防治为重点,决策分析为保证”的智慧云服务平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和卫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分别对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的接收、分析、使用和状态预警监控,以及对相关数据在内部平台之间共享与业务互通。

(2)区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内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存储更新,通过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内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实现区之间信息平台,区级与市级信息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用、业务联动和共享协同;实现区内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包括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3.2.2 医疗服务类示范项目 3.2.2.1 电子病历共享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是基于接口引擎,实现智慧医疗各个分系统之间互联,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在医护人员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快速地访问,达到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目标。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采用开源的接口引擎,可以实现异构消息的转换和路由,而且它将消息的接收、过滤、转换和转发逻辑完全分开,确保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独立维护,而不会互相影响。它的接口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1)源连接器用于从外部系统接收各种消息(如HL7、SQL、SOAP和XML等);(2)过滤器基于一系列规则决定哪些消息该接收,哪些消息该拒绝;(3)转换器通过一系列步骤将源消息转换成目标消息;(4)目标连接器将转换后的消息输出到外部系统。3.2.2.2 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系统是跨越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桥梁。双向转诊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服务模块、公众健康服务模块、社区预防保健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督考核模块。

双向转诊系统主要功能:

(1)提供诊疗信息共享、既住信息查阅、合理用药提醒、远程会诊、转诊指征智能提示、双向转诊流程管理、对转诊各方的适时定量考核等;

(2)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包括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转诊会诊医疗信息、检查影像等数据流通和共享渠道,档案信息的授权使用和分级隐私安全管理,病人随访等;

(3)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与发布,能对双向转诊各方行为进行监督评估和考核,并向公众及时公布考评结果的决策支持与监督考核模块等;

(4)向公众普及基本健康知识,提供慢病自我康复保健在线咨询,提供专家咨询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用药咨询、疾病预防提醒;

(5)转诊受理:对转入本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受理,表示此病人在本医疗机构已经受理接收了,接诊治疗后并给予回传单,同时给到相关的建议及方案;

(6)转诊登记:需要从本医疗单位转往其它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登记。如果以前进行过转诊过登记就可以点击“查询”按钮,查询以前登记的信息,选中勾上之后可以点“确定”,将以前登记过的病人基本信息作为本次转诊的登记信息进行登记;

(7)统计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每月(年)的双向转诊情况并形成报表。3.2.2.3 辅助诊疗系统

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相关流程及记录格式,使医嘱、诊断说明、诊疗及用药建议等简明扼要,同时也为构建和完善电子病历及患者健康档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辅助诊疗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推荐用药模块: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通过使用医生工作站(包括门诊工作站和住院工作站)给患者开出诊断以后,系统根据诊断给出医生建议使用药品的功能;

(2)安全用药模块: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两个功能页面,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和医嘱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用药检查会对医生处方或医嘱上的所有药品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仅检查推荐用药列表中的药品,也检查不再推荐用药列表中的其他药品;安全用药检查功能除了药品与患者情况的交互检查外,还会对处方中的药品之间的禁忌作用进行检查;

(3)医疗咨询报告模块:该模块集成在医生工作站中,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咨询报告。包括诊疗缺失提示等临床医疗质量提示、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民众基本医疗健康咨询功能。3.2.2.4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居民生理学信号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或及时采取医疗措施的一种技术手段。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管理应用包括:在全程健康监护服务方面,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健康预警、用药跟踪;在健康指导干预方面,健康干预、健康在线指导、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家庭成员提醒。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登录服务平台,查询监护信息及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

(2)健康预警:平台对全程监护的数据,使用已有的医学分析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患者的监护数据,当出现身体异常时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鉴别和干预。此外,系统还会结合一些其他的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保护,比如:当患者出现在房间突然向下跌倒的时候,结合血压、脉搏等状况,系统会分析出患者可能已经跌倒,同样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医务人员进行确认;

(3)用药跟踪:对特殊人群服用的药品,通过智能化的RFID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用药跟踪服务,、如服药时间、服药剂量等;

(4)健康干预: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根据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首先对监护数据进行人工分析,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网络向患者或者家属核实患者身体状况,并可以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现场的应急急救。针对不同的用户身体情况,系统提供可定制化的监护计划管理功能;

(5)健康在线指导:专业医护人员可以在线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手段指导老年人或其亲人进行现场的健康指导;

(6)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基于积累的个人健康服务基础数据,在分析以往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个人的个性化数据,再叠加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医学理论、健康评估模型、智能挖掘和分析技术,由系统综合自动评判个人健康状况,对健康预警等功能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7)家庭成员提醒:特殊人群可能存在自理能力差、患病较为严重需照顾等问题,故智慧的特殊人群健康监护还将患者与家庭成员进行绑定,通过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类提醒。如患者复诊相关信息、定期随访检查提醒以及季节性注意事项等智能化贴心服务,使得特殊人群的照顾者也可以依托智能化平台,给予患者悉心的照料。

3.2.3 公共卫生类示范项目 3.2.3.1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是突发事件监测和信息报告管理平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构成:在综合管理方面,应急资源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在虚拟应急方面,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在应急监测方面,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在综合指挥方面,研判系统、指挥调度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对应急资源(车辆、通信设备、医疗设备、急救人员等)的管理和调度;

(2)应急评估系统:对应急预案和实际应急结果的一个评估和改进;

(3)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利用GIS和GPS技术,对静态和动态的建筑、车辆、人员的集中、统筹的展示;

(4)应急预案: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方案规划;(5)应急演练: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联合演练;(6)信息采集系统: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应急中心、妇幼中心)等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提取;

(7)信息分析系统:对采集和提取信息的分析,从而提炼出需要的数据,为卫生应急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8)研判系统:对当前发生的卫生应急事件,对各类静态的数据和动态的信息进行综合的研究,以便判断出一个最佳的处理手段;

(9)指挥调度系统:利用各种通信、计算机、GIS、GPS、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统一指挥调度各类急救资源,快速、高效、准确的解决突发事件。3.2.3.2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以经平台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容涉及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传染病

管理、慢性病管理、职业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卫生监测管理、统计报告、免疫预防接种、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等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慢性病管理系统:实现从个人到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信息的管理,个人及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如体重管理、膳食管理、运动指导等的实施,干预效果的评价;

(2)传染病管理系统:通过各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疾病的流行态势、及时发现新的病原,制订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病管理系统:法规性文件、数据编辑、系统设置、健康监护、职业病登记及数据处理;

(4)精神病管理系统:患者基本信息登记录入、患者随访、肇事登记、评估、注销登记,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日常随访、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并通过查询统计模块随时可列出患者信息一览表、肇事信息一览表、全区患者情况统计表;

(5)免疫预防接种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数据库,具有强大的疫苗接种提示和查询功能,实现了免疫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增强了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计划性,能有效避免疫苗的漏种,同时利于免疫跟踪和数据分析研究;

(6)统计报告模块:可实现以信息化手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计各类关键病种及分析报告,例如:生命统计、重点慢病病历报告、恶性肿瘤报告、死亡原因分析报告等;

(7)疾病信息在线填报:扩展疾控系统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系统,完善目前已有疾病监测网的信息直报效能;

(8)卫生监测管理:提供针对各机构、领域及特殊人群(职业、环境、学校、食品、水资源、营养等)的相关卫生异样状况的实时监控及管理服务;

(9)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结合动态监测各类相关机构实时提交至平台的数据,帮助分析出各类疾病分布的地理特点,及时发现高发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警及防控措施;

(10)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承担组织、管理、提升各项检测技术、能力,来向客户提供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和优质的服务。加强中心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的有

效性。系统可提供快速、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各种检验结果。3.2.3.3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是为各种突发紧急事件提供医疗紧急救援服务。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按系统功能及所处位置区分,包含以下分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急救受理系统、社区特别服务系统、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屏幕投影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调度信息系统、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软件部署在急救中心,硬件部署在车载的通信设备、车载传感设备、中心的硬件设施、医院的通信设备等。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有线无线通信系统:所有的有线无线的音视频通信;

(2)计算机急救受理系统:包括求救接受、求救识别、出车单方案编制、出车指令下达、求救出车实时记录、计算机辅助决策、求救受理台管理等;

(3)社区特别服务系统:对社区内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重点病人的病情、医疗手段、护理要点、家庭住址、住宅电话及相关亲属的联系电话等都预先备案,存储在计算机内,当这些用户打电话给“120”急救中心时,所有的原始资料都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为救护病人、服务病人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同时做到有的放矢;

(4)急救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录音、录时和系统受理、调度、出警等关联信息,以便于对院前医疗纠纷进行判定;

(5)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内的建筑和车辆、人员的展示;大屏幕投影控制系统: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实时掌握急救动态;

(6)计算机网络调度系统:系统能够为一般病人、特殊病人及重大灾难救援提供处置预案,系统能够根据求救地点自动确定辖区医院,系统能够根据求救地点、病情性质等自动生成出动方案,系统根据求救地点,自动打印出车路线图;(7)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急救车可通过车载系统和医院进行实时的互通,为急救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院内资源。3.2.4 综合管理类示范项目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已经在中心医院试用,平台功能主要实现药品使用和归

总等环节的管理,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从而为医生在看病诊疗过程中对药品的使用提供辅助。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已经实现的主要功能:

(1)用药预警监测:实现对医药处方监测审查和提示,及时预警药品安全问题,并对异常信号自动监测,及时预警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假药劣药和异常用药;例如,单张处方不能超过500元,除非到医师或主任去特殊批复;抗生素流程级用量使用限制等;

(2)医药记录审计:可以在事后根据实时开药记录进行审计管理;

(3)医药查询统计:实现对例如医院和内部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排名等信息统计与详细内容查询;通过对关键数据比较,从而发现开药用药的问题及原因,例如药物异常情况等;

(4)对医疗行为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与监督;

(5)整合医学科研资源,使医务人员快速掌握最新医疗技术和方法。

通过与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集成,实现对全市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采购、开方、使用、归档过程中的预警信息进行掌控。3.2.5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可以使居民随时随地通过网上挂号预约节省挂号和候诊时间,获知医疗资源信息以及健康教育知识,还可以通过在线医生直接进行健康咨询。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主要构成是:

在管理类服务方面,统一登录、个人设置、安全认证;在查询类服务方面,健康卡查询/医疗资源(床位、医生门诊、急救、慢病、妇幼、血液)查询/政策、法规、标准、健康知识教育;

在互动类服务方面,预约挂号集成、意见反馈、在线医生、支付清算、个性化健康服务。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硬件/软件部署在卫生局计算中心。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统一登录:实现个人身份证号、健康卡号、登录账号统一认证;(2)个人设置:包括个人信息、密码等的设置和修改,个性化需求的设置;(3)安全认证:包括个人账户与手机、邮箱、健康卡号和个人身份证绑定等安全措施;

(4)健康卡查询:根据个人的登录账号查询自身的健康档案信息;

(5)医疗资源查询:可查询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实时的医疗机构床位、医生、专家等医疗资源信息查询;

(6)政策法规查询:可查询国家、省、市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健康知识查询:可查询一些医疗知识和养生信息;(7)网上预约挂号:可进行网上预约挂号;(8)意见反馈:可进行网上投诉;

(9)在线医生:可与在线医生进行网上互动;

上一篇:拟明月皎夜光诗,拟明月皎夜光诗陆机,拟明月皎夜光诗的意思,拟明月皎夜光诗下一篇:打地坪安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