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2024-05-04

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共6篇)

篇1: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苏素芬

一、调查研究的缘起任教的第一年,笔者就发现学生作文水平比较差,作文不会构思、没事可写、词汇单调、提笔忘字、错字连篇、感情空洞的比比皆是。课后学生写周记、日记也只是简单的流水账,写今天去捉鱼、明天去爬树。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怕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课程总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从字顺”即要求文章写通顺,看似容易,其实并非易事。要把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表达出来,对农村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表明了作文的实用性。“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写作,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写作训练过程。这个总目标,定得符合实际,也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如何使写作教学达到标准,这就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教学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初步发现“以读促写”对农村初三学生作文教学是比较有效的。

二、写作教学调查分析与策略“以读促写”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积极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练笔,通过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了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笔者对初三年级两个班的113名学生(男生41名,女生72名)进行了作文心态的专项调查。调查涉及学生作文态度的喜厌,命题方式的选择,作文指导的需求,习作评讲时的心情等诸多方面。下面是其中几项调查的统计结果(单选问卷类型):在作文中存在的困难(表一)对作文指导方式的需求(表二)认为最能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表三)由调查表可知,学生在习作训练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从表

(一)的统计结果看,学生习作最大的障碍是阅读量少,不懂写作方法,占总数的70.7%。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困难,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指导,给以启迪,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学生在作文指导方式上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表

(二)表明,在113名学生中,希望老师“范文启发”和“提纲指导”的居多,占77.9%;希望相互交流并从中寻求写作要素的占8.8%。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寄希望于各种途径,尤其是“范文启发”来指导写作的迫切心理。再从表

(三)来看,学生认为最能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观点差异也十分明显。认为“多看作文书”和“多写多练”的分别占46%和36.3%,两者占总数的82.3%。综观上面三个表格的统计情况,不难发现,不管是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困难还是他们所需求的指导方式,抑或是他们自认为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方法,其中比例最高的,都无一例外与阅读有关。他们希望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从中学到写作方法。因此要加强阅读,创造条件或者布置任务,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去阅读。基于以上学生心态调查,笔者制订了以下策略:

(一)每日一摘抄。每人一个积累本,主要摘记熟语典故、名言警句、名段名篇,古典诗词,以及与教材每单元相关的材料、文章进行迁移。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抓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名句,笔者让学生摘抄有关抒写壮志的古诗句。学生能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整理出来。教学《雨说》时,笔者让学生摘抄有关写雨的诗句。学生也能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句整理归类。每天确定目标然后去摘抄,让他们去阅读并思考积累,以后就能恰当地引用。

(二)一日一记。学生将每天的事件、心得记录下来,有些学生还自我进行点评,这样更能丰富人生感悟。

(三)一日一仿。每天给定学生一个特定的语境,让学生仿写句子或段落。这个语境主要是教材中的,有时也选用课外名篇名作。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父爱之情后让学生仿句:母爱是一杯牛奶„„父爱是()有学生就写出了“父爱是一颗核桃,剥去它坚硬的壳露出它柔嫩的心“。仿写极妙!再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紧密结合的句子极为巧妙,笔者也试着让学生学习仿写。“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句话中神态描写准确而生动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仿写自己生病父母送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学生大多都能抓住父母那关切的眼神、焦急的心理,以及坐立不安的动作,描写很生动贴切。

(四)一篇课文一个练笔。学习完每篇课文后笔者都对文章有个小小的拓展,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无论是从立意还是从写作手法上有所学习和应用。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设计练笔: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加入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教学《范进中举》一文设计练笔:假设范进今次乡试没有中举,他会是怎样的情形?他的岳父、邻居们又怎样对他呢?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原文主题上有所升华。

(五)每周一文。一周一篇600字以内的作文。老师命题当堂作文以避免抄袭或挤牙膏。学生批改和老师共批改相结合,加强交流和指导。

三、调查研究的启发与思考课堂是教学的有效隐性资源。笔者认为写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作文课。它应贯穿每节语文课。有效的课堂拓展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也很大。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感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几类人的含义,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电视节目《感动中国》中的一个片段,里面讲述了钱伟长弃文从理、研究物理学报效祖国的事迹,以及诚信的包工头孙水林、孙东林从不欠债等感人事迹。把学生的视线从狭小的课堂中释放出来;真正感受到那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在这样一种情境的调动下,学生对“中国的脊梁”这类人理解极深,不由得感慨万分。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写出赞美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的片段,学生下笔极快。有学生写道:在硝烟四起的沙场上驰骋,苏轼渴望用血肉之躯为祖国闯出一条和平之路。在国难当头、水深火热中伤痛,纵使无力回天,岳飞、文天祥也难以抹去这一腔赤胆忠心。在浩繁壮阔、英雄辈出的历史长卷中,他们不曾被湮没。因为他们象征着一个大民族的精魂,他们,筑成了华夏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不愧为中国的脊梁,坚如磐石,项天立地!还有学生写道: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过:“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今天我要像鲁迅一样,爱祖国、爱人民,把自己的热忱化为一生都坚定和坚持的行动,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努力,不因社会的磨砺褪色,不因个人的坎坷动摇。笔者觉得每篇课文都应该设计合理的课堂拓展,有效的课堂拓展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作文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总之,调查研究的启发与思考,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模仿,在一次次的片段训练中,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以读促写,努力改变学生读写脱节的状况,让学生的读写水平得以提高。(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村扶持专项课题“农村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1c248)的成果)参考文献:[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张人杰,周燕.中小学教育与教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苏素芬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中学 510960)

篇2: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格尔木市第四中学教师王冠坡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点的传授,练习、巩固。教师讲,学生听,师生双方互动较消极、被动,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只是处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境地。没有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被扼杀。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不能自我消化,吸收。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少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写作也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毫无新颖的立意,更谈不上创新和个性的培养。语文课被我们引向烦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的结论、答案的统一,忽略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于是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要么就是教师机械的问,学生异口同声的答,答案千篇一律,按部就班,没有新意。教师讲的乏味无趣,学生听得厌烦,对语文又爱又恨。也导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停滞不前,课堂效果差,效率低,往往耗费了时间与精力,却事与愿违。

如何解决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所面的困境,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的能力,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本人尝试着建立以读促写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体现语文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大的激情,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最能体现课文内容的解说语,最符合课文内容的情景创设,开始新课的导入。通过导入语,学生初步了解所讲课文的大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解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时,以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作为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讲解的是有关母亲的事迹,为感知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读完课文的第一感受,即学写读后感。通过体验感受,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以课文内容为起点,获得启示,感受,见解,领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真知灼见,体裁不限,只要是真实情感的流露,真知灼见的表达,有一定的鉴赏性,是学生自己感觉良好的佳作就行。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读课文《吆喝》时,有学生写道:“逝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熟悉的声音,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沧海桑田,美好的东西只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找回当年的韵味,因为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珍惜才变得无价。”精炼优美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惋惜之情。同样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将丰富的内涵表白出来,读写训练非常到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

到提升,视野由小语文转向大语文。也为课文的进一步讲解与学习打下连好的基础。并为其他学生做好榜样。讲解课文《桥之美》时,学生写道:“它趴在河上拱着背,它撑着人儿托着车,它胸朝水背朝天,它无私奉献无怨言。”精炼的语言将桥的另一种美展现出来,那就是奉献。也说明学生读的功夫到家,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视野在不断的拓展,联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读完课文的学生写道:“父爱,是春天的柳条,千丝万缕,他是绵延的;父爱,是夏天的荷花,吐撒清香,他是芬芳的;父爱,是秋天的稻田,金光灿灿,他是博大的;父爱,是冬天的雪花,全心全意,他是无私的;父爱是山,是我们一生的依靠,我们应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这份无私,唯一,博大,绵延的爱。”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由文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爱,想到会报父爱,心与心开始交流,学生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懂得珍惜回报父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达到有创意的表达的目的。

完成写作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将每一个人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整合,并在小组内交流。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既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通过读写,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分析能力,并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学生的读后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多种方式表达。可以表演小品,诗歌朗诵,配乐朗读,相声,快板,电视节目等形式展现。主题必须要紧扣所学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关键是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升。鼓励学生独立判断,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展示他们的才华,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完成以上任务后,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展现出来,给学生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做的很棒。在学生朗诵自己作品的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总结作品主要内容,避免有的学生分散注意力。把学生的听,读,写,思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发挥课堂最大的有效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读完自己的佳作后,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三,完成上一环节,课文内容学生已掌握,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思考题,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同时做好记录,便于学生取长补短,发言时,由一小组选派代表对所有问题进行讲解,有不同答案的小组补充发言,可就某一问题辩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求同存异,教师适当补充,纠正学生常识性的错误,此教学环节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即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宰。交流中,学生的见解得到表达,答案得到认可,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参与性组织性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的更轻松,更有趣。在争论中合理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教师作简单的总结。把一切交到学生的手中,教师减轻了负担,课也上得轻松,愉快,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争辩中接受了知识与技能。教学相长,教师也一样的到提高。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融洽的交流,各抒己见,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及时,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所以形式可多样,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方式方法都要适

篇3: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任教的第一年,笔者就发现学生作文水平比较差,作文不会构思、没事可写、词汇单调、提笔忘字、错字连篇、感情空洞的比比皆是。课后学生写周记、日记也只是简单的流水账,写今天去捉鱼、明天去爬树。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怕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课程总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从字顺”即要求文章写通顺,看似容易,其实并非易事。要把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表达出来,对农村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表明了作文的实用性。“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写作,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写作训练过程。这个总目标,定得符合实际,也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如何使写作教学达到标准,这就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教学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初步发现“以读促写”对农村初三学生作文教学是比较有效的。

二、写作教学调查分析与策略

“以读促写”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积极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练笔,通过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了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笔者对初三年级两个班的113名学生(男生41名,女生72名)进行了作文心态的专项调查。调查涉及学生作文态度的喜厌,命题方式的选择,作文指导的需求,习作评讲时的心情等诸多方面。下面是其中几项调查的统计结果(单选问卷类型):

在作文中存在的困难 (表一)

由调查表可知,学生在习作训练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从表(一)的统计结果看,学生习作最大的障碍是阅读量少,不懂写作方法,占总数的70.7%。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困难,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指导,给以启迪,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学生在作文指导方式上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表(二)表明,在113名学生中,希望老师“范文启发”和“提纲指导”的居多,占77.9%;希望相互交流并从中寻求写作要素的占8.8%。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寄希望于各种途径,尤其是“范文启发”来指导写作的迫切心理。再从表(三)来看,学生认为最能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观点差异也十分明显。认为“多看作文书”和“多写多练”的分别占46%和36.3%,两者占总数的82.3%。综观上面三个表格的统计情况,不难发现,不管是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困难还是他们所需求的指导方式,抑或是他们自认为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方法,其中比例最高的,都无一例外与阅读有关。他们希望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从中学到写作方法。因此要加强阅读,创造条件或者布置任务,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去阅读。基于以上学生心态调查,笔者制订了以下策略:

(一)每日一摘抄。每人一个积累本,主要摘记熟语典故、名言警句、名段名篇,古典诗词,以及与教材每单元相关的材料、文章进行迁移。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抓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名句,笔者让学生摘抄有关抒写壮志的古诗句。学生能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整理出来。教学《雨说》时,笔者让学生摘抄有关写雨的诗句。学生也能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句整理归类。每天确定目标然后去摘抄,让他们去阅读并思考积累,以后就能恰当地引用。

(二)一日一记。学生将每天的事件、心得记录下来,有些学生还自我进行点评,这样更能丰富人生感悟。

(三)一日一仿。每天给定学生一个特定的语境,让学生仿写句子或段落。这个语境主要是教材中的,有时也选用课外名篇名作。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父爱之情后让学生仿句:母爱是一杯牛奶……父爱是( )有学生就写出了“父爱是一颗核桃,剥去它坚硬的壳露出它柔嫩的心“。仿写极妙!再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紧密结合的句子极为巧妙,笔者也试着让学生学习仿写。“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句话中神态描写准确而生动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仿写自己生病父母送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学生大多都能抓住父母那关切的眼神、焦急的心理,以及坐立不安的动作,描写很生动贴切。

(四)一篇课文一个练笔。学习完每篇课文后笔者都对文章有个小小的拓展,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无论是从立意还是从写作手法上有所学习和应用。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设计练笔: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加入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教学《范进中举》一文设计练笔:假设范进今次乡试没有中举,他会是怎样的情形?他的岳父、邻居们又怎样对他呢?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原文主题上有所升华。

(五)每周一文。一周一篇600字以内的作文。老师命题当堂作文以避免抄袭或挤牙膏。学生批改和老师共批改相结合,加强交流和指导。

三、调查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有效隐性资源。笔者认为写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作文课。它应贯穿每节语文课。有效的课堂拓展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也很大。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感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几类人的含义,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电视节目《感动中国》中的一个片段,里面讲述了钱伟长弃文从理、研究物理学报效祖国的事迹,以及诚信的包工头孙水林、孙东林从不欠债等感人事迹。把学生的视线从狭小的课堂中释放出来;真正感受到那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在这样一种情境的调动下,学生对“中国的脊梁”这类人理解极深,不由得感慨万分。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写出赞美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的片段,学生下笔极快。

有学生写道:在硝烟四起的沙场上驰骋,苏轼渴望用血肉之躯为祖国闯出一条和平之路。

在国难当头、水深火热中伤痛,纵使无力回天,岳飞、文天祥也难以抹去这一腔赤胆忠心。

在浩繁壮阔、英雄辈出的历史长卷中,他们不曾被湮没。因为他们象征着一个大民族的精魂,他们,筑成了华夏民族不屈的脊梁。

他们不愧为中国的脊梁,坚如磐石,项天立地!

还有学生写道: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过:“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要像鲁迅一样,爱祖国、爱人民,把自己的热忱化为一生都坚定和坚持的行动,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努力,不因社会的磨砺褪色,不因个人的坎坷动摇。

笔者觉得每篇课文都应该设计合理的课堂拓展,有效的课堂拓展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作文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

总之,调查研究的启发与思考,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模仿,在一次次的片段训练中,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以读促写,努力改变学生读写脱节的状况,让学生的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村扶持专项课题“农村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1C248)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人杰,周燕.中小学教育与教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篇4: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对于写作一般较为排斥。事实上,课外书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学生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为写作带来的促进作用,通过进行有质量、高效的阅读来促进写作。

一、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教育家李镇西说:“没有一点的阅读量,谈不上中国的教育,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很大关系。

(1)阅读对写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多读书,当语言知识、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才会写出好文章。(2)写作对阅读也具有一定的深化作用。写作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可以帮助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总之,阅读可以帮助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特色。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强化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如何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化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多读、多记,积累语言材料

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五到六本完整的书,阅读材料选择一定要注重内容丰富与寓意深刻,可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语言上受到熏陶,并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杂志。报纸杂志时代气息浓厚,与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进行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的读后感、改写、评论等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练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再现能力、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将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捕捉写作素材,充实内容

在初中生作文中,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教材文本、课外读物不少都是名家名篇,其中有不少锦词佳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文本的写作信息,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阅读中,要善于捕捉文章精彩亮点,以读促写,从阅读中寻找情感的共鸣处,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写作空间。例如,曹文轩在作品《草房子》中的一段:“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绒绒绿色。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引得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曹文轩景物描写功力深厚、手法高超,常采用视、听、嗅、触多种感觉综合运用的方式,从形、色、光、声、味各种形态,细致逼真地描摹自然景观,具有真实的现场感。这样的作品对于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借此亮点,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寻找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写作明白感官结合、细节渲染对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有何帮助,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匠心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汲取写作情感,丰富立意

教学中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观察与理解文学反映的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全面地看待人与物的命运,让学生能深入到“人”和“物”的背后去体悟情感、感悟道理,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初中生的好奇心、创造欲望、模仿心理都比较强,不会仅仅满足于文本鉴赏,受优秀作品的启发,他们会产生再现文学作品,并对文学形象产生再创造的愿望。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通过这些作品的主旨对学生从文章立意方面进行指导,通过借鉴优秀作品,从文章立意出发,启发学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使作文的立意更富有内涵,充满阳光。

(3)领悟写作方法,学习技巧

除了扩大阅读量之外,想写好文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整合素材并灵活运用,使得作文能够条理清晰、内容集中、生动有趣。写作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素材为依托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再指导学生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变换写作技法进行修改并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于素材表达的最佳技法,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①阅读可以借鉴作者写作技巧,提高文章水平。写记叙文时,为使情节在明白、通顺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常常需要用到不少的写作技巧。例如,张宏散文《姑苏看水》,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从作为一个北方人“讨厌水”,到渐渐喜欢上水,仿佛姑苏的水有了灵性,这种表达手法深化了感情。在为学生解读作者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经历,并且用上先抑后扬的手法。虽然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还是倾向于选用了以前曾写过的素材,但因为有意识地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效果比以前好了许多。

②还可以借鉴描写手法。例如,在阅读茨威格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等文章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关暴风雨恶劣环境的描写则是突出主人翁勇敢坚强的重要铺垫,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明白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行为思想,从而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进一步强化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念。

通过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教师要进行以下工作:

在阅读之后,需要对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可以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构思更美。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要自主揣摩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与得分策略。首先在立意上,学生应该结合课外阅读的内容,充分挖掘与题目话题有联系的文章,从而提高立意、寻找灵感,在拟题的同时突出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围绕话题自然开展。

在内容写作上,教师需要结合优秀文章帮助学生明确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通过解读优秀作品,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学习名家如何精心选择文章材料,如何在文章关键地方进行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此外,在话题作文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平常事情写出新意。例如,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而这些都不乏优秀案例。初中生生活阅历浅,而课外阅读则是很好的扩充作文素材选择的途径。在进行写作指导之后,学生进行写作,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且选取例文分析,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进行课外阅读,坚持读写结合,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知识的积累,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不再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力强.浅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J].教学世界:下,2009(04).

[2]胡洁.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水平[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篇5: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读写实践

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习惯性将阅读和写作当作两个相互独立的版块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读”“写”行为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的认知。鉴于此,笔者提倡读与写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策略,目的在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策略

1.读写任务的创新设计

单纯的文字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繁杂冗长,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容易对文章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设定相应的情境,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除了最基本的一堂一练作业布置外,教师还要创新设计读写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可重点围绕整篇阅读、拓展写作展开任务设计,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好词佳句积累大比拼,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我说好词你道佳句”的比赛。此外,笔者组织学生5人一组进行轮流“读文摘抄”,每人一天写一篇微日记,然后进行组内共享,进而实现共同欣赏、共同阅读和共同提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此外,笔者还非常注重角色扮演法在读写任务设计中的应用,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再现课文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创造性作用。

2.充分把握范文在读写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范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让学生从课文入手,对重点词句加以反复读写品味,为以后写作积累精彩词汇。在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范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伯牙绝弦》阅读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让他们收集整理古代有关友谊的历史典故或故事传说,并用自己的话将其记录下来,装订成册。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其中一个故事,以原文为本进行仿写。这样一来,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范文展开课外阅读训练,实现对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部分学生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但这些书籍通常篇幅过长,情节复杂,思维逻辑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必须进行科学指导和引导。例如,笔者每学期都会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阅读指定书籍,如《老人与海》《格林童话》等,并做好读书报告。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安排一些阅读任务,并及时组织课堂习作或读后感写作。此外,在学生范文仿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规范性指导,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1.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外插图,或悬念迭起,或留有余地,或语言凝练,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调动学生想象思维,使学生合理展开构思和推测,利用小练笔形式对插图加以延伸性续写,对课文空白之处展开补充性描写。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有效培养了学生读写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需要重点把握和注意的要点。

2.注重对学生多元化写作方式的培养

小学生接触的文体有说明文、小说、日记、童话、诗歌等,而要想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同步,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多元写作方式的培养,提高他们文体转换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读童诗,写童诗,将优秀作品编写成册,名为《诗花朵朵》,以供学生分享阅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又能推动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多元化写作方式的训练,是建立在理解课文内涵和主旨的基础上的,写作素材源于课文,学生通常会感到有话可说,乐于展开写作。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读写任务的创新设计,而且要充分把握范文在读写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既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又要注重对学生多元化写作方式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同步提高,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彪.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8):57.

篇6: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形象性;以读促写;高中语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形象性是第一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美的形象性的考查,思考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功之处、精彩之处,进而化为己用,以求进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强调美的形象性,就是告诉学生在作文中要重视对美的感性形式的描摹。如果写作时对于事物的描摹太过空泛,那么就失去了形象性,我们的写作对象也就干枯无味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观点陈述、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都要重视形象性问题,让学生在作文中的文字更生动、更传神,也更有文学性和审美的意味。

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形象性主要体现在细节描写方面。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中。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细节描写和场景的细节描写。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是对事例进行简单的流水账记叙或者是机械地堆砌,不知道如何对事例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而让学生学会处理材料进行细节描写是写作学习的第一步。

以《背影》为例,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让学生学习人物的细节描写。人物细节描写,是指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细腻、生动的描写,它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笔者选取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让学生注意朱自清先生在刻画父亲形象时的动作描写,抓住关键的动词进行分析(以下节选自课文《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在这段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反复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文字,再想象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都能够重读动词“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这些动词都展现出了父亲的老态,而父亲为“我”艰难地翻越铁道买橘子和最后与我离别时克制的不舍都凸显了父爱。反复朗读,让学生慢慢摸索到朱自清散文感人的关键之处,也深刻地理解这种人伦大爱。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在细节描写上下足了功夫。细节描写就是要将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细节变化用细腻的笔触固定下来,放慢过程、展开联想、放大细节、精选词语,如果能够妙用修辞或设置一定的反差,那细节描写就会更加传神。

模仿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策略之一。为了巩固对细节描写的学习,为此在课堂上还设计了教学针对性比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现场观看了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抓住人物的一個或多个细节,描写视频的最后父亲拿饺子的场景。学生基本也都能够掌握要领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以下选自学生课堂习作):

有天中午,我带父亲到餐厅吃饭,父亲一直紧盯着盘子里的饺子出神。当盘子中仅剩两个饺子时,他突然用他那颤颤巍巍的手,直接抓起饺子,塞进口袋里。大家惊讶的目光刺痛了我,我赶忙抓住他的手,一边又羞又急地问:“爸,你干吗?”一边拿出纸巾擦拭他的手。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话的父亲自言自语道:“这是留给、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这个。”时间好像凝结在空气当中,原以为父亲已经忘记了一切的我愣住了,手中父亲那枯柴般的手此刻好重,好重。

从大部分学生的课堂习作来看,学生都意识到了动词和画面营造在写作成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你自己面前最感人的场景尽可能细致独到地展现到读者面前,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读者。因此写作中对动词的选择、炼字炼句需要反复推敲。

总之,大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选取的形象刻画还是处于比较低幼的阶段,所选取的细节没有什么新意比较老旧,而且描写往往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赋予了对象“形”,而缺少“神”,个性的体验和特色形象的表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此外,笔者也发现,学生在行文中很容易写偏,逻辑思维的集中度不够,对于课表要求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在以后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读写教学,在“形象性”维度落实之后让学生进入“感染性”维度的学习,捕捉并刻画描摹对象的独特的神采,以期能提升学生写作思维的集中性和情感性。

参考文献:

吴慧芳.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科教育,2002(08).

上一篇: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下一篇:2015—2016学年上学期体育训练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