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财政所的评价

2024-04-11

对镇财政所的评价(精选5篇)

篇1:对镇财政所的评价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

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年的提高到年的。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年的提高到××年的,绝对额已突破亿元,年均增长。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

⒈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改革,超过省核定的退税基数外的出口退税,我县财政将负担。由于近年来我县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较快,从××年,出口贸易增幅分别为、、、,呈连续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年县财政要承担财力亿元。预计以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均在以上,由此出口退税绝对额过大,且财政收入获得的财力增长远远抵不过出口贸易增长带来的退税数额的增长,造成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巨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县镇利益分配格局,对县镇财政体制的设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⒉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年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通知》(浙政发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这是继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又一次财力调整,根据该财政体制,原属我县的钱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部上划省级。因此××年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万,这对现行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

⒊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年农村税费改革初出台时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年再出台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又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这为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镇(街道)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也显而易见,这又对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适应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

⒈推进城市化,加快一流县城建设的需要。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随着“两个一流”目标的确定,和“一主三副二群”县域城市体系的基本确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要求县财政集中财力加大对县域中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的需求也日益增

多。据统计:—××年—月,我县对县域中心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累计已达亿,其中财政安排亿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要求县财政加强调控,提供更多财力支撑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⒉贯彻“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应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总目标,运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三有一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改革,重点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困难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大社保体系的构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⒊贯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上级对教育、卫生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改革要求,在教育上,我县已确立“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公共卫生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深入贯彻。因此,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共同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需要对现有县镇财力分配格局作适当调整,以确保上级相关改革政策顺利贯彻到位。

(三)促进镇街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需要

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影响,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镇与镇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欠发达的山区镇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由此带来可支配财力较少,四个山区镇地域面积占全县,辖区人口占全县的,但组织收入只占全县镇(街)的。虽然在前轮体制中作了适当倾斜和平衡,但积累性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策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财政工作上,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重新确定财力分配和转移支付格局,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发达镇(街)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有更多的财力贡献。

⒉收入级次划分尚不准确合理。一是县行政中心迁址给县城中心带来无限商机,推动了三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但由此部分镇(街)因利益驱动,各自出台一些奖励政策,从县内其他地区“引进注册”房产企业,既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造成县镇两级政府可用财力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预算的严肃性;三是技术原因,未能将国税部门征收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镇参与体制分成收入,使该部分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在对镇的财力分配上得不到体现。

⒊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设置尚不对称。年县府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后,将原城区的三个镇调整为四个街道,在财政结算上作为过渡仍参照镇财政体制,这对于街道职能的顺利实现、城区维护管理和城市社区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事过年,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街道与镇之间行使政府职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存在街道事权与财权设定不对等;即使街道之间,在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财力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事权也不尽一致,如果县里不作调控将不利于街道间平衡、协调发展。这种事权分配上差距导致的不合理,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予以解决。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县、镇(街道)的财力分配、事权的划分和既得利益的调整,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调整方案中存在着许多改革难点,主要有:

(一)事权和财权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

事权和财权关系问题上,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及管理权限,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前几轮的财政体制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这个一直困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县镇两镇政府的事权不清,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缺乏科学依据。一是街道的事权与财权如何界定。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政府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街道居民工作,搞好社区管理与服务,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保持基层的稳定,财政应保障其支出的需要。但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否必须通过设立街道一级财政的方式来解决?二是目前我县已确立了“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在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仅仅规定了由县、镇(街道)共同负责办学和管理,对事权和职责未作具体的划分。三是××年国家出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后,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财政负担,县、镇两级如何合理分担等。上述未确定因素都给县、镇如何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调控与激励如何进一步科学设置

激励与调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激励政策需要较大的财力分配来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财源,节约支出的积极性,满足镇街对财力分配上较高的期望值;而实现全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又必须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公共财政向全社会覆盖的支出需要。激励政策的实施能通过发挥镇街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综合财力,使增强县级调控能力得到财力保证,同时县增强调控能力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使全县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激励政策和调控政策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成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三)引导和监管如何进一步有效把握

镇财政作为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应向同级人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镇财镇理”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其主要起到业务指导作用。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同级人大对预算早编、细编、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以强化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镇人大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财政监管,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追踪、监管评估机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尚待破解的难题。如何通过业务指导、制度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把,财政预算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县、镇财政急需共同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县对镇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确定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要求,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在此基础上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坚持发展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保障镇级财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积极性,并最终建立健全分税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增强县级调控能力,适度把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面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向社会保障转移等因素,都需要县级财政拥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主要是提高县级机动财力的可支配和支出效率,其主要形式是在保证镇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增量财力分配来增强县财政调控能力。根据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分配,建议镇级财力占全县比重以为宜。增加的县级财力应全部用于对政府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税费改革等所需支出,在财力分配中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重点保证。同时为统筹城乡平衡协调发展,对镇街超收分成实行统筹金制度,专项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及镇街“以丰补歉”等支出。

(二)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的县、镇财力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个完整的原则。只有效率优先,经济得到发展,效益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强,可供分配的地方财力大大增加,才能有条件兼顾公平,并从先富达到共富。只有兼顾公平,协调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原则也与我县确定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相一致,在实践中必须将镇街可用财力的分配与其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挂钩,合理划分收入级次。根据“保强争优”的原则,对镇街上解的财政收入实行上解返还等的收入贡献激励政策。同时根据“统筹发展”原则,核定镇街财政支出基数,并按镇街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贡献、财政保障规模等指标,按一定的权数综合后,分配给镇街基本发展资金,以促进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调整镇街事权和财权。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机制的核心与基础。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也必须对镇街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界定。具体包括街道财政体制的设定、教育及公共卫生及出口退税负担等方面。

对街道实施过渡性财政管理体制。从我县实际来看,街道正处于转轨期,各街道经济发展情况、所处地理位置都不同,其承担的政府职责也不同,因此,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街道实际,实行过渡性财政体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提取其机动财力的一部分,作为统筹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有关公益性、基础性基本建设项目,使街道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准备。通过采取这种较为规范而又灵活的管理办法。

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对镇街范围内义务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镇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在县镇财力分配中,为确保镇街义务教育、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可由县镇两级共同承担,并以支出基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确保。

根据出口退税负担情况,建立外贸转型县镇联动机制,对超基数的出口退税,县镇两级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同时县镇两级着眼于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区别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镇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支出,以及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保护等建设资金。同时县对镇要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支出水平不低于税改前的原则,加强对镇街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五)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将预算外资金科学地纳入镇财政综合预算范畴,实现综合预算分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积极推行“阳光工程”,不断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财政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健全镇财政财务内控制度,严肃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细化管理,责任到人,对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权限,并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建账登记、定期清查、资产处置、专人管理等规定制度,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镇人大和县财政部门及要定期审查镇街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实质性审查,确保镇街财政依法理财、健康发展。以逐步建立完善镇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估考核。

篇2:对镇财政所的评价

今年8月,在组织的安排下,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县委巡察组对**镇扶贫领域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交叉巡察工作,在组织和领导严格严谨的作风带领下,短短十来天,顺利开展了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核实等相关工作,圆满完成了目标工作任务,同时个人也深受感染和教育,深深体会到了巡察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促进了理解,收获颇多。

一、巡察前认真学习,明确要求,积极准备,一是学习关于开展巡察工作的条例和文件规定。通过学习我熟悉到巡察工作对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总书记提出的扶贫攻坚任务的贯彻落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进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巡察组的任务就是协助县委巡察办对被巡察单位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充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确保巡察监督的客观、真实、正确,为县委领导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和根据。只有熟悉到巡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任务要求,才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二是明确巡察工作要求。巡察是政治巡察而不是业务巡察。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守价值取向,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镜子,以“四个意识”为标杆,以“党章常规党纪”为尺子,以《巡视工作条例》和省委《关于市县党委开展巡察工作的意见》为遵循,深入发现和揭露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抓住关键少数,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注意结部门职能特点,查找被巡察单位存在的个性问题。再上升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上去分析,把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都找出来。三是深刻领会制度政策,做好巡察根据方面的预备。针对巡察工作中可能触及到的业务内容,广泛搜集相干的内部控制和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和规定,熟悉政策掌握尺度,力求找准方向不走弯路,提高巡察工作效率。

二、巡察时严肃对待,严格要求,严谨工作

一是严肃对待,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此次巡察工作,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严”,首先应严肃对待巡察工作,从讲政治、讲规矩的高度出发,丝毫不能马虎。通过十来天巡察工作,我深深认识到扶贫工作是和单位上其他方面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扶贫巡察的最终结果是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扎实有效开展扶贫工作,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如果从一开始就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做到精准识别准确,那么无论是从党内、经济、财务等工作,都不会敷衍了事。二是严格要求,对自己严格工作制度,与巡察组成员吃住一起,同时上班下班。每天上班做好工作安排,晚上小组开会时做好当天工作情况汇报,有问题的、不清楚、不了解的情况都要及时提出,做好记录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巡察工作。三是严谨工作,按时完成巡察工作任务。主要是扶贫资金有没有及时下拔,生产生活补助性资金有没有到户,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是否规范等。扶贫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方面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的问题。

三、巡察是对扶贫攻坚实现的保障

此次巡察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落实主体责任是推动所有工作的抓手,只有落实主体责任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规定才能落到实处。扶贫领域存在着工作推动不力、帮扶缺乏措施,主动帮扶敷衍等共性问题。这都是在主体责没有真正落实到人而滋生的各种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要真正的落实主体责任,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一是要要秉公用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二是要依法用权,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决不能随心所欲、徇私枉法;廉洁用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要有高尚正派、恬淡健康的生活方式,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三是要敢于担当。就是要敢挑重担、敢负责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把上级精神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篇3:论财政绩效的评价与评价的绩效

一、当前财政绩效评价模式的绩效分析

1. 基本做法

从我国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看,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年前, 由财政部门组织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结束后开展绩效自评工作, 财政部门再核实, 评价工作基本上是流于形式, 各地开展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2010年以后, 为了缓解财政收支尖锐矛盾, 各地逐步将绩效评价工作前移, 覆盖到预算编制环节, 并且增加了绩效目标申报和批复。在资金使用结束后, 采用标准的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评打分, 希望借此来达到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目的。即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 除了以往的部门预算申报计划外, 还要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 财政部门批复后与预算指标一起下达作为最后绩效评价的考核目标。预算执行结束后, 先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表格做绩效自评, 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职能部门再设计一整套指标根据预定的绩效评价规程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评价指标包括一、二、三级指标及权重。预算单位也要根据自评项目特点, 在三级指标下增加四级指标, 特别要在“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三级指标下增设个性化四级指标, 并明确指标含义及评分标准, 财政部门据此再聘请专家打分, 评出不同等级。此模式可描述为:

2. 该评价模式的绩效分析

财政部门要评价预算单位资金绩效, 首先要求评价工作要有绩效, 如果自身评价工作都缺乏绩效, 试问如何评价预算单位资金绩效, 更谈不上以评价来提升资金绩效了。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该模式和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仅从其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入手来分析其绩效水平。从实际看, 该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难以克服的难题:

(1) 难题一:指标设定难题。由于该评价模式的核心是设定指标体系, 再按照相应指标评价打分, 最后按照分值判断绩效高低, 评出优良中差等级。但在设计指标时, 评价者会发现, 很多财政支出项目根本无法找到指标来衡量, 因为政府部门产出不能交易出售且无法用金钱衡量价值, 难以量化;其次, 由于设定三级甚至四级指标体系, 各分项指标在合成总指标时需设置权重, 而权重的确定并无科学依据, 只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确定, 因此难以做到吻合事情本身的规律, 评价结果难以反映项目的实际绩效。而且这种操作模式很容易让预算单位产生“项目绩效取决于指标设计和权重选取”的认识误区, 因为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评价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假使这样, 那就说明绩效取决于评价者, 而使用资金的单位的责任和作用反倒无足轻重了, 从常理看, 这显然是荒谬的。

(2) 难题二:目标考核难题。该评价模式除了设计指标体系外, 也运用了管理学的成果, 引入了目标管理, 即在预算申报时由预算单位申报绩效目标并细化为量化指标, 资金使用结束后根据量化指标进行目标考核, 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看, 目标申报容易, 实际考核也容易, 即在预算申报时要求预算单位申报绩效目标并予以量化, 资金使用后通过指标的实现程度评价绩效即可。但实际操作时评价者会发现目标考核时难以实现预定设想:一是评价者会发现政府部门的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 难以通过量化的指标值体现;二是预算单位在申报目标时主观上肯定会申报低于最能体现花钱办事效果的目标, 而财政部门无力判断目标的合适程度, 即使借助专家力量能够判断出来, 并要求预算单位提高目标值, 但在目标考核时预算单位会以“这是财政部门给我定的目标, 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为理由推卸责任, 而一旦由预算单位来选定考核指标, 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标来反映自身某方面的工作成绩, 其结果就是财政部门绩效目标考核意图的落空。因此, 在该模式绩效评价中, 目标考核成为一个两难选择:目标定得低, 考核失去意义, 绩效无法实现。目标定得高, 预算单位会消极应付, 绩效目标没达到时会找万般理由推卸责任, 导致目标管理和考核的努力失效。

(3) 难题三:评价结果应用难题。评价结果应用难题实际上就是上述两大难题的必然结果, 连评价者都一直在表示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 而且最佳效果的绩效目标根本难以确定, 即使确定了目标值, 预算单位也难以认同和接受。而财政部门只是资金分配和管理部门, 并不具备像审计和纪检监察等机构具备的行政强制力, 评价结果自然难以对预算单位产生约束力。所以该模式绩效评价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从操作模式和方法上看, 其评价结果无法对预算单位形成约束力, 而如果强行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挂钩, 在目前部门切割财力的背景下, 立即会遭到预算单位的强烈反对而使财政部门面临众多预算单位及其分管领导的巨大压力。

因此, 操作中绕不开的三大难题决定了该模式评价工作的效果非常有限, 表现为:虽然做了大量的评价工作, 评价了大量的项目, 但是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收效甚微, 根本无法对预算单位的资金膨胀和浪费产生任何实际性作用, “从单个项目看评价效果非常好, 但从整体上看效果为零”就是对现有评价工作绩效的最真实写照。

二、绩效评价工作绩效低的原因分析

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价财政资金的绩效, 并找出影响财政资金绩效存在的问题, 促使预算单位改进并提升, 从而推动资金绩效的不断提升。因此, 要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这个目标, 就必须从思维上取决于是否知道财政资金绩效的来源, 从行为上则取决于是否根据绩效产生的内在要求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价流程和方法, 两者的统一才能实现评价的预定目标, 而现有的绩效评价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到位, 致使绩效评价缺乏明确的目标, 绩效自然无从实现。

1. 从思维上没有认识到绩效的来源, 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

(1) 没有认识到绩效产生于主体的实践。绩效产生于实践, 这是不言而喻的。绩效不是指结果本身, 而是从起点开始通过主体的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的总称, 绩效不是已经存在的结果, 而是要通过实践将来要实现的结果。好的结果和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人努力去实践才能实现的。因此, 绩效评价无法直接评结果, 评价的不是已有成就, 而是通过评价提升主体绩效能力去实现更多更好的目标。就单项资金来说, 评价的不是过去的结果, 而是预算单位申报资金后努力要实现的预定目标, 而评价过去的结果根本不是绩效评价, 只是主体基于主体预先设定的指标进行的某种测度水平评价, 这个水平可能是绩效的水平测度, 但并不是绩效本身。因为过去的结果已经不可改变, 而未来的结果还不存在, 需要努力去实现, 去获取。

从财政绩效角度看, 花钱是为了办事, 花钱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办事的效果, 办事的效果不佳, 花钱就自然不可能有绩效。如果财政部门没有认识到财政绩效是产生于预算单位的实践, 仅仅是定目标定指标的评价方法, 不触及到预算单位的花钱办事的行为和能力, 不通过评价帮助资金使用者提升花钱办事行为的效果, 提高资金绩效只能说是“镜中花水中月”, 白忙活一场。

(2) 没有认识到绩效就是解决问题。财政绩效看起来似乎很深奥, 通俗讲, 绩效就是解决问题。现有财政资金绩效低, 是由于不科学的分配方式造成财政资金被部门单位严重切割和固化, 预算单位根本没有履行花钱办事该负的责任, 要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办好事, 而是为了获取部门利益。财力被切割和固化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资金绩效能否提高。但现有绩效评价模式着眼的是如何设计指标进行评价, 但恰恰是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虚化了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忽视了预算单位的努力程度。一旦在结果上被财政部门评定为绩效不高, 预算单位会想尽办法与财政部门开展博弈, 费尽心思找理由推卸责任, 根本不会去反思自身花钱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如果绩效评价不去想办法解决造成资金低绩效的责任虚化问题, 不落实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责任问题和提升其努力程度, 再好的指标体系设计, 再好的目标设定, 都是徒劳的。

2. 从行为上没有按照科学的评价模式设定有效的评价方法

财政绩效来源于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效率, 由于评价模式的不科学导致评价方法的不科学, 使得评价完全偏离了财政绩效的轨道。科学的评价一定是通过促进管理来落实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激发其办好事的能动性, 这种绩效评价应该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评价, 本文将其命名为“作为管理的评价”, 而把与之对应的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称之为“作为评价的评价”, 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评价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是绩效评价的首要因素, 主体直接决定评价目的。“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和财政部门, 因为它们是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作为评价的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个人和组织, 只要这个主体愿意开展某项评价。从当前财政绩效评价模式和方法看, 首先财政部门把主体身份混淆了, 本应是“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主体, 通过评价来促进管理, 而事实上却演变成了设计指标进行结果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只是财政部门基于指标设计的一个绩效测度结果, 既不反映预算单位的工作努力结果, 也无法通过促进管理来提升预算单位的工作水平, 根本无法为预算单位所接受, 也就无法转化为预算单位努力追求高绩效的内生行为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此种模式的绩效评价自始至终要强调“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难题的由来。

(2) 评价目的不同。评价主体不同, 目的就会不同。“作为评价的评价”中, 由于主体的任意性, 其评价是基于自己的某种目的, 从自己关注的角度设定指标对某项事物进行绩效测量, 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 或者提供给关注该事物的其他主体, 其绩效测度的结果自然不需要得到被评价主体的认可。而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 开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资金使用效果。而资金使用效果并不取决于财政部门, 而是取决于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行为。因此, 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以评价为手段来强化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 促使预算单位做好事情。根据该逻辑, 绩效评价真正评价的是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绩效能力和努力程度, 而不是其绩效水平。因为即使以评价测量出了资金绩效低, 但如果不能通过评价改变预算单位花钱办事非绩效的思维和行为, 资金的绩效还是无法得到提高, 就目的来说, 无论多么精准的测评结果都是无价值和无意义的。

(3) 评价方法不同。“作为管理的评价”, 其主体性和目的性决定了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预算单位花钱办事努力程度的评价, 找出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而提升其努力的有效性。“作为评价的评价”的方法只是根据评价者自身的某种目的设计评价指标打分, 得到自己关注的结果也就实现了目的。

“作为评价的评价”通过设定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进行结果评价, 似乎是对预算单位绩效的准确评价, 实际上评价并不科学:一是指标是固定的, 静态的, 而预算单位使用资金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却是动态的, 而现有绩效评价只是按照静态固定的指标体系进行, 无法对不同地方和不同条件做出相应反映, 评价变成了机械的指标套用, 仅从这点看, 评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科学性;二是预算申报时, 预算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申报目的, 这个目的的实现程度就是其使用资金的绩效水平。评价资金使用绩效确实需要用量化指标来体现, 但这个指标只能是针对预算单位预算申请的目的目标量化考核, 而不是按照所谓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等角度进行测度, 这样的测度结果只是评价者根据主观设定的指标进行测度的结果, 并不是预算单位的实际绩效水平, 预算单位自然不会认可和接受, 相反会找各种理由回避自身的责任。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方法是评价预算单位按照预算计划和承诺目标所进行的努力程度及实现程度, 也就是以预算环节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预算执行方案和目标承诺为基础, 评价预算单位努力程度与结果实现的程度, 并根据目标实现程度逆向查找影响目标实现的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不断提升预算单位获取绩效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一是评价预算单位承诺目标的实现程度预算单位必须要认可, 因为这个目标是其申请预算时向财政部门承诺的, 预算下达时, 不仅赋予了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权利, 也赋予了预算单位实现承诺目标的责任和义务。如果预算单位不认可, 财政部门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对其展开绩效问责;二是因为这样的评价充分考虑预算单位面临的环境和条件, 准确充分地评价预算单位的努力程度和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更通过引入专家智能提升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能动性, 因此预算单位主观上更愿意接受和认可, 结果上也实现了促使预算单位在今后花钱办事更有绩效的管理目的。因此,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的评价方法就能一举解决原有绩效评价模式所造成的三大难题, 指标的设定直接体现预算单位承诺目标的实现程度, 因而将目标考核与绩效指标设定融为了一体, 而且指标的设定直接与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的目的相关联, 指向明确, 指标个数也不用太多, 也容易量化。由于是评价预算单位承诺的目标实现程度, 并且通过查找问题内化到预算单位花钱办事的管理行为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这样的指标设定和目标考核从责任机制设计上和预算单位的接受态度上既具有可行性, 也具有可持续性。

绩效评价低绩效问题的实质在于混淆了“作为管理的评价”和“作为评价的评价”的不同, 人为降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 导致绩效评价的三大难题的形成。如果不实现评价模式的转变, 这三大难题都难以得到解决, 绩效评价工作的绩效就难以提高。

三、提升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绩效的思路

要提升绩效评价工作的绩效, 必须针对造成问题的原因, 从“作为评价的评价”转变为“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 提升预算单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进而实现提升资金绩效的目的。

1. 实现评价模式的根本转变

(1)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落实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作为管理的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责任能力评价, 此种评价模式评价的主要不是目标, 而是责任, 是以项目评价为手段, 落实花钱的责任, 责任落实了, 提升办事能力才有了基础和底线标准, 绩效的获取才有可能。因此,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责任考核是要求预算单位先申报绩效预算, 然后以预算环节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计划和目标承诺为基础, 再通过资金使用结束后对目标实现的程度、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是否按照预算进行, 通过前后对比来检验预算单位是否履行责任。

(2)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模式激发预算单位办好事的能动性。绩效的实现需要主体根据既定的条件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甚至更高的目标。但是, 仅仅落实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还不够, 还需要激发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管理的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引入专家专业智能对预算环节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计划和目标进行专业判断, 找出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提升花钱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这样不仅为资金绩效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预算单位由于工作能力的提升而激发了工作能动性。由于评价的是预算单位努力的结果, 预算单位攻坚克难的努力结果得到了承认和肯定, 从工作态度上也激发了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责任落实了, 办事的能动性出来了, 绩效也就出来了。

2. 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法促进绩效管理, 提升资金绩效

按照预算资金分配流程, 以“作为管理的评价”的有效方法覆盖预算申报到预算资金使用结束的全过程, 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落实预算单位责任, 激发能动性, 解决预算申报和执行中的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预算单位的绩效能力, 能力强了, 根据环境和条件实现既定目标, 甚至超越更高目标就具有了可能性。具体来说, 评价方法的设计如下:

(1) 预算环节的评价:以评价检验资金使用计划和绩效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预算环节的评价首先要求预算申报标准的创新, 即从过去简单的预算申报报告转为申报四项内容: (1) 依据; (2) 实施方案, 即申报单位为此必须完成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或者是可行性报告; (3) 绩效目标; (4) 预算的详实安排。绩效预算的四项申报内容就是为了使预算单位的花钱责任清晰呈现出来。在细化的四项预算申报要素基础上, 引入专家智能重点评价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绩效目标的合理性, 提出实施计划和方案以及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帮助部门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样就把专家掌握的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转化运用到了具体的管理当中, 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而且还提高了预算单位履行责任的能力。

(2) 资金拨付后:以评价检验资金使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否得到严格遵照执行。资金拨付后, 通过国库支付、政府采购、预算监督等实现即时控制, 通过绩效评价的延时控制转化为下一次的预先控制, 即预防同类错误的减少, 不断监督其落实方案的进度和资金使用状况, 形成自我纠错机制, 通过预算执行过程的严格控制, 使得预算执行能够在实现目标的轨道上不至于发生偏离, 绩效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保障。

(3) 资金使用结束后:以评价检验落实预算环节的各项承诺遵守程度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资金使用完毕后, 专家针对绩效预算申报的四个要素, 发挥专业智能开展绩效评价, 评价并查找预算单位在预算时制定的执行方案以及承诺的绩效目标的程度, 并查找存在问题, 并反馈到部门单位, 跟踪改进效果, 落实预算单位花钱责任, 促使预算单位改进自己的工作, 进一步提高花钱办事水平。如果有少数不遵守绩效评价工作做事的预算单位, 继续通过绩效问责乃至绩效审计, 把资金使用效果、支出的合法合规性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出来, 并联合政府职能部门组成问责小组, 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的用款责任, 以外部约束机制促进部门单位用财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 实现“盯住做事”, 从而持续强化部门单位的工作行为能力, 并能以这种行为能力生产出符合政策决策要求的结果。

篇4:对镇财政所的评价

关键词:钢结构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引言

镇湖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地处太湖湖畔,东临马山,西靠太湖大堤,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集餐饮、土特产、休闲娱乐和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的镇湖游客咨询中心将为来此游玩的游客提供精致的服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镇湖游客咨询中心

2、工程地点:镇湖

3、施工面积:约9500M2

4、钢结构工程概况:镇湖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为完善太湖大堤旅游配套公共设施由苏州镇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整体二项目占地面积约9964.6㎡,总建筑面积约65589.22㎡,地下建筑面积为1125.94㎡,地上建筑面积为8299.65平米;其南楼为单层建筑,北楼为地上4层地下1层,整体结构以钢结构为主,采用非规则的钢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二、工程特点难点

本工程屋盖采用X 形交叉梁和Y 形柱支撑悬挑屋顶,沿长度方向覆盖至整个大楼。X 形交叉梁由钢板加工而成,连续焊接后呈箱体状截面,截面尺寸在不同立面及平面内均呈契形变化。梁高在各轴线处随跨度减小依次逐步减少。X 形交叉梁在跨中相交,相交的两个梁均为双向双轴抗弯刚性连接、抗扭连接。

三、钢结构施工吊装

镇湖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钢结构工程现场施工工序主要分为几个部分:框架结构安装防腐涂装以及屋面板安装等几部分。根据结构特点及施工需要,主要选择采用一台 100t 履带吊采用分段、分块及散装等多种方式相结构进行钢结构的吊装。根据施工总体部署,宏观施工顺序:框架结构安装→屋盖系统安装;工艺施工顺序上框架结构的安装顺序为:钢管预埋柱的安装→地面钢柱的安装→框架节间安装→钢承板的铺设。

1、钢管柱的吊装

a、钢管柱在加工厂组装加工,整体拼装,整根一次吊装。

b、钢管柱起吊时不得在地面上拖拉,就位后进行初校。

2、框架结构的吊装

第一节间安装顺序:第一根钢柱就位→第二根钢柱就位→第三根钢柱就位→第四根钢柱就位→上层梁安装→下层梁安装。第一节间安装完成后,依次安装第二、第三节间。前三个节间安装完毕形成稳固的框架后,进行钢柱钢梁整体复测,各相关尺寸无误后进行最终连接。

3、Y型支撑柱的安装

Y型支撑柱的上部包括铸钢件及变径支管的安装,拟在地面胎架进行拼装放样,然后采用L100*10 角钢固定拉结后进行安装,此部分最大重量为4吨,采用100吨履带吊进行安装。

4、高强度螺栓施工

高强度螺栓穿入方向应以便于施工操作为准,设计有要求的按设计要求,框架周围的螺栓穿向结构内侧,框架内侧的螺栓沿规定方向穿入,同一节点的高强螺栓穿入方向应一致。②各楼层高强度螺栓竖直方向拧紧顺序为先上层梁,后下层梁。待三个节间(①、②、③)全部终拧完成后方可进行焊接。

5、焊接

a、本工程现场焊接接头型式为:箱型柱单面V型带垫板横焊全熔透横焊缝;柱与梁单面V型带垫板平焊全熔透平焊缝;梁与梁单面V型带垫板平焊全熔透焊缝。焊接时采用直流反极,电流输出应稳定,焊机接线应牢固。

b、柱与梁连接角焊缝、对接平焊缝,引、收弧板采用工艺垫板每边加长40mm,引、收弧在垫板上进行(如下图所示)。焊缝探伤合格后气割切除,打磨、割去引弧板时应留5~10mm。同时作好防火工作。

四、屋面板施工

4.1、压型钢板长度一般为9m,每块重约120kg,为避免板材进入楼层后再用人工倒运,要求每一节间配料准确无误。

4.2、板材在地面配料后,分别吊入每一施工节间。为保护压型钢板在吊运时不变形,应使用软吊索,每次使用前要严格检查吊索,使用次数达到20次后,吊索必须更换,以确保安全。

4.3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的要求来散板与调整位置,板的直线度误差为10mm,板的错口要求<5mm,检验合格后方可与主梁焊接

五、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1、所有安装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劳动安全法规,并接受专职安全员的进行现场监督和巡视检查。

2、全体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正确穿戴安全劳动防护用品。

3、使用施工机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检查,不合格决不勉强使用。

4、非持证人员不得进行电器维修、接电、焊接、起重等特殊工种作业。

5、吊运和吊装由专人统一指挥

六、现场控制以及施工效果

钢管柱、钢梁在现场是逐步拼装和吊装的,在现场控制上认真对待根钢管柱、钢梁,思想上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现场吊装时,现场指挥严格按照事先预定的施工方案执行,杜绝了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现象发生,使施工质量上也得到广泛的好评。

七、结束语

镇湖游客咨询中心钢结构工程项目,我们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使得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严密的计算、吊装时现场人员精确的指挥及配合,赢得了业主对我们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孙仰泽,冀雍怡.浅谈钢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

篇5:对镇财政所的评价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2013年在镇江农科所行香基地进行,土壤质地为板浆白土,土壤全氮1.1g·kg-1,碱解氮84.6mg·kg-1,速效磷34.7mg·kg-1,速效钾70.4mg·kg-1,前茬种植田菁作为绿肥。选用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采用免耕机条播,行距25cm,株距56粒/m。

1.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因素条裂区试验设计,设播期、密度和追肥量三因素,播期分别为10月20日、11月5日和11月20日;密度基本苗分别为225×104·hm-2、300×104·hm-2、375×104·hm-2。纯氮追肥量分别为90kg·hm-2、120kg·hm-2、150kg·hm-2三个水平,壮蘖肥:拔节孕穗肥=1:1.6;基肥用45%复合肥375kg·hm-2,尿素150kg·hm-2。人工条播,行距26.7cm,播种11行,每个小区种植面积9m2,重复3次。

1.2数据处理

成熟期以每个小区前后两行作为调查点,调查每行穗数,折合成每公顷穗数,同时在调查点内随机取40穗,计算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于收获晾晒后称取。

数据均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DPS6.55、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播期、密肥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播期和追肥用量对镇麦10号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1,表2),处理间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在10月20日左右播种,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有所下降,11月5日播种至11月20日晚播,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追施纯氮120kg·hm-2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施氮量或多或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

播期延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有所增加,籽粒千粒重降低;增加播种量对千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可明显提高成熟期穗数,降低千粒重;追施适量氮肥极显著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并可以保持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的协调一致,增加产量(表1,表2)。本试验条件下11月5日播种,密度375×104·hm-2,追肥用量120kg·hm-2产量最高,达8071.80kg·hm-2。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2.2镇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播期是淮南麦区小麦生产中影响小麦生长和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密度和肥料是调节不同播期下小麦生产的重要调控手段。故此,针对不同播期下镇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关系进行了简单相关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延迟,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矛盾越来越突出。10月20日播种,产量构成三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间均成正相关,且与产量之间均达极显著的正相关;11月5日播种,每公顷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成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成正相关, 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之间均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11月20日播种,产量三因素彼此之间成负相关,只有每公顷穗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分析全部播期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彼此间的关系发现,穗粒数与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的负相关性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本试验条件下,迟播显著影响镇麦10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互协调性,稳定每公顷穗数是镇麦10号获高产的前提,穗粒数是限制镇麦10号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2.3镇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

为研究产量构成单因素对产量提高的具体影响,建立如下四个回归分析方程,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y)的偏相关结果均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表3)。

y(10月20日)=-9458.31+12.14x1+187.95x2+159.38x3 (R=0.85,F=20.27);

y(11月5日)=-8293.85+8.12x1+184.49x2+115.30x3(R=0.72, F=8.25);

注:x1:每公顷穗数,x2:穗粒数,x3:千粒重,y:每公顷产量;*表示处理间达到5%显著相关,**表示处理间达到1%极显著相关。

y(11月15)=-4183.45+9.19x1+92.71x2+76.19x3(R=0.71, F=7.74);

y(全部播期)=-9973.71+11.15x1+141.20x2+107.89x3 (R=0.85,F=65.45)。

方程中y、x1、x2和x3分别代表每公顷产量、每公顷穗数、 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其他两因素固定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10月20日播种产量分别增加12.14kg·hm-2、187.95kg·hm-2和159.38kg·hm-2,11月5日播种产量分别增加8.12kg·hm-2、 184.49kg·hm-2和115.30kg·hm-2,11月20日播种产量分别增加9.19kg·hm-2、92.71kg·hm-2和76.19kg·hm-2,全部播期产量分别增加11.15kg·hm-2、141.20kg·hm-2和107.89kg·hm-2,由此可见, 穗粒数的增加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2.4镇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通径分析

由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的直接通径系数可以看出(表4),受播期影响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作用有所不同,每公顷穗数对于产量的提高影响最大;而从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间接通径系数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延迟,三因素通过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来提高产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选择适期播种是镇麦10号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

3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随着自然气候的变暖和偏晚熟水稻收获期的推迟,小麦播期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倍受关注[12,13,14]。早播小麦生长发育快,叶龄超生、个体超高、群体超大、生育期超前,易造成麦作的春霜冻害[11]。晚播小麦因冬前有效积温低导致出苗推迟, 分蘖少或无分蘖,次生根少,养分积累不足,到越冬期难以形成壮苗越冬,最终导致单位面积有效成穗数减少,造成晚播小麦难以获得高产[15],增加播种密度和适期追肥可以提高晚播小麦籽粒产量[16,17,18,19]。戴凌云[20]研究认为,淮南麦区最适播期在10月31日左右,播期在10月20日—10月25日,要适当降低基本苗,播期在11月6日— 10日之后应不断增加基本苗获得高产。氮素对籽粒产量的调节效应和群体条件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降低[21,22,23]。本试验研究表明,播期、密度和追肥用量对镇麦10号的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最适播期和密肥组合为11月5日播种,密度375×104·hm-2,追肥用量120kg·hm-2产量最高, 达8 071.80kg·hm-2。早播-适播期内提高种植密度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产量的提高,主要与提高种植密度促使群体倒伏有关,随着播期的推迟,提高种植密度确实能够提高产量; 追肥量与播期和密度相互协调作用十分明显,适播期适当提高群体密度,控制追肥量防倒伏,晚播群体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追肥量促分蘖、壮大穗,有利于高产。

上一篇:2022年烟台三中分校航模比赛方案下一篇:辅料dmf备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