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研究报告

2024-04-16

产业金融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产业金融研究报告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研究:济宁案例

(山东省财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公益性和商业性共存这一特性入手,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济宁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实践为例,通过分析,找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合理切入点,提出解决方案,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金融;文化产业;分割与融合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started with coexistence of culture industry’s commonweal and commerce.The solution project is summed up by combining the actuality of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finding the cut-in point of sustaining culture industry by finance.The intention is exploring how culture industry is benefitted from finance support.Key Words:finance,culture industry,support,division and amalgam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37-04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桎梏:文化产业的特性

在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文化生活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已经变得愈发重要,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产业要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但是,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着显而易见的特殊属性。

(一)文化产业是公益性和商业性兼而有之

不同于其他行业单纯的商业特性,文化产业是公益性和商业性兼而有之,并且更多的时候其公益性色彩更加浓厚。按照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涵盖范围以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件中确定的范围,文化产业具体可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以及其他文化服务等八大部分。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涵盖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带有很强的公益性,甚至有些如新闻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更是以公益性为主。正是由于文化产业这种浓厚的公益色彩,使其想从以盈利为目标、以审慎性为经营原则的商业银行手中获得信贷支持,变成了一个难题。从具体表现来看,就是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支持不足的现状。

(二)文化企业群体特征决定融资能力天生不足

.-一般来说,文化企业具有以下风险点:一是由于文化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程度相对较差。二是很多文化企业的经营范围趋同,缺乏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同业竞争异常残酷,企业生命力不强。三是文化企业资产规模一般较小,很难满足银行对贷款的抵押要求,同时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仍很欠缺。四是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周期较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文化企业与生俱来的这种高风险特性往往使商业银行对其望而却步,银行贷款更为审慎,文化产业信贷支持乏力也在情理之中。

二、济宁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破冰之旅

济宁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伏羲氏、轩辕氏黄帝、少昊帝、舜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诞生在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在济宁诞生。济宁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现有各类旅游资源35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60处、市级145处。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更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济宁市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将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来看金融如何逐步突破这些制约瓶颈。

(一)宝相寺开发中的金融实践

宝相寺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资料记载,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建应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时,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并住跸宝相寺。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1994年修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在塔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佛牙、舍利、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141件佛教圣物。佛教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了汶上佛教圣物显世的新闻,同时在《探索》频道也制作了发现宝相寺的专题节目,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和关注。每年3月15日前后,宝相寺太子灵踪塔都有“佛光”祥瑞的显现,为宝相寺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参拜僧俗络绎不绝。.-宝相寺也享有了“第二法门寺”的美誉。但多年来,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宣传,宝相寺一直未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处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对宝相寺开发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一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迟迟不敢行动的重要原因,除了宝相寺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外,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由于缺乏政府支持,适合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因此,金融机构在介入这一项目前期,也对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发现宝相寺的开发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而且其公益性和商业性也无法具体区分。基于此,金融机构在具体介入时,采取了如下方式和步骤:

第一步,获取政府支持。在对宝相寺开发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其进行增建、扩建,增加旅游景点。金融机构在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后,由汶上政府委托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完成了景区规划工作,并注册登记山东汶上宝相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宝相寺的开发,该项目也被确定为山东省旅游开发建设扶持重点。引进僧人组建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增建、扩建,增加旅游景点。

第二步,寻找商业性切入点。宝相寺的开发、修建以弘扬佛教圣物、打造圣地品牌、促进寺院建设为宗旨,不但可以吸引国内外的佛教徒和游客,还可以提升汶上知名度和文化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商机。所以对宝相寺的开发虽然是个公益成分居多的项目,但公益性中也蕴含着很强的商业性,对宝相寺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大有益处,这就使金融机构的投入有了充分保障。

第三步,商业性和公益性的虚拟分割。经过对该项目的初步评估测算,可以大概估算出该项目先期投入需要多少资金,带来的商机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多少,预测出的多增加的财政收入即可视为该项目的“商业性”,也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还款保障。这样就可以对该项目的公益性和商业性进行虚拟分割,由政府按其虚拟分割后的公益性比例先行介入,金融则按其虚拟分割后可能形成的商业利润作为担保伺机介入。经调查,该项目在政府先行投入专项资金4900万元作为该项目的先期开发资金后,由于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该项目又从民间融资1000万元,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汶上县工行、农行分别贷款8600万元、10000万元、3900万元,金融的介入保证了宝相寺开发的顺利进行。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宝相寺”中都博物馆、供奉殿、碑廊、地宫、太子灵踪塔、大雄宝殿、礼佛大道等建设。宝相寺的开发建设正在顺利进行中,虽然还没有完工,但已经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游客和佛教信徒前来观光朝拜。除此之外,宝相寺的开发更多带来的是商业机会。据悉,目前联想集团已经开始筹备在汶上设立联想(汶上)循环经济示范区,一期拟投入50亿元,并计划随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另外部分外地企业的投资项目也在洽谈中。

.-

(二)中华文化标志城中的金融规划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最初来源于1995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对台关系八项主张中提出的“文化纽带”重要思想。此后,钱其琛等同志在1997年倡导建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提出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标志”的战略性任务,并组织发起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工作。经过专家学者长时间、广范围的勘察调研和认真科学论证,工程初步选址于著名的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2004年1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代表12位省部级领导和资深专家,提出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具体规划是:紧密依托曲阜、邹城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与两城之间的九龙山区自然景观三区一体,共同形成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区域。在空间结构上形成曲阜、九龙山、邹城三个板块。曲阜城区、邹城城区两个板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九龙山区为人文生态景观区。使曲阜、九龙山、邹城形成一个协调统一、有机融合的文化空间和人文环境。

中华文化标志城初步规划投入300亿元,对于一个如此庞大而且复杂的项目,仅仅靠各级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肯定需要金融的支持,但同时,金融的介入无疑也是非常慎重的。初步分析,除公益性之外,该项目还存在不利于金融介入的特性,主要是投资周期过长。即使如此,济宁当地的商业银行均对这一项目表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个别商业银行还对此进行了考察。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对于这种公益性和商业性共存并可分割的项目,金融的介入可以按照以下设想来进行:

一是可以考虑分层次介入。对于公益性子项目,比如其标志性建筑物、一堂两馆(国家纪念堂、中国历史展示馆、中国文物展示馆)和神州广场体现了中华文化标志城核心建筑的尊严和威望,应由中央(地方)政府全额财政拨款,专款专用;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类似项目,如国家讲堂、国学研究院、世界孔子学院总部、文明对话中心等可以考虑发动全球华人捐赠而建;对于其余项目,如中华百戏堂、神州万象院、民族家园等具有盈利模式的场馆,以及纯粹商业性的宾馆、餐饮、房地产等服务业项目,完全可采用金融介入的方式进行筹建,如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

二是可以考虑分时段介入。对于一期工程以及二期部分工程,其公益性成分居多,可以主要考虑由政府财政介入和接受海外捐赠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对于二期后段以及三期工程的项目,其商业气氛更浓厚一些,则可以逐步引入金融支持。如此安排,把公益性部分和商业性部分进行分割,利用其公益项目——标准性建筑物、一堂两馆等来吸引人气和商机,同时金融后期介入商业性子项目,不但可以解决该项目资金不足问题,还可以使商.-业银行适当避开该项目的公益性和周期长的风险,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济宁市金融机构正是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进而做相应的介入,支持了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济宁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末,济宁市金融机构发放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了3.80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增长393.75%,将近四倍的增幅,居各产业贷款增幅前列。并且,正在建设和未来准备建设的项目还有很多,商业银行也正在积极对这些项目进行考察。

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突破: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分割与融合

济宁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实践,通过对文化产业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特性先分割再融合,找到了一条解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总结起来,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

(一)商业性、公益性的区分与金融的分割支持

对于一个公益性和商业性兼而有之的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诸如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其公益部分和商业部分可以有效区分,要获得金融支持可以先把文化产业中公益性和商业性进行“分割”,分为商业部分和公益部分两块;然后,对分割后的两部分分别进行评估,公益部分由政府拨款或接受外部捐赠,商业部分则由金融进行支持。这样,金融支持通过分层次和分时段的介入,可以保证文化项目获得足够的资金,而文化项目的公益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为商业部分带来更多“商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那种在一个项目中有若干子项目,有的是公益性的、有的是商业性的,通过对这些子项目进行分割,然后按性质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融资。

(二)商业性、公益性共存与金融的虚拟分割支持

对于公益性和商业性无法具体进行区分的项目,诸如宝相寺的开发是一个公益性和商业性共存的项目,且公益性和商业性无法有效区分,可以采取“虚拟分割”的方式进行。即对此项目的公益性需要多少投入、带来的商业性能产生多少效益进行评估测算,然后按照不同比例选择由政府拨款或者金融支持等。

我们看到,文化产业的公益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金融介入的前期,成为阻碍金融介入的制约因素,此时需要对公益性和商业性进行“分割”,由政府部门先行介入其公益性部分,引导文化产业的顺利开展;在金融进行有效支持后,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又发挥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效应。因此,我们认为,破解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对文化产业公益性和商业性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公益性吸引更多商机,而商业性又促进了公益性的发展。可以说,正是由于金融的介入,使公益性和商业性的融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双赢。

文化产业与生俱来的公益特性是制约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首要顾虑,同时,当前文化产业还存在金融介入的两大缺陷:从内因看,文化企业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其缺乏吸引金融介入的足够动力;从外因看,文化产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欠优。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前金融介入文化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仍以济宁市为例,由于偏重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济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才注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缺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对接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政策支撑。同时,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政企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新闻媒体、新华书店等国有文化单位兼有行使行政职能的权力,造成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僵化,经营约束软化,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严重制约了企业融资。尽管经过金融机构的突破创新,支持了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文化产业总体信贷投放规模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仅分别占全部公司类贷款和第三产业贷款的0.43%和1.30%。据初步统计,2009年济宁市文化项目融资需求50亿元左右,其中贷款需求22亿元左右,而贷款满足额只有3.8亿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可以说,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结论和建议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增长、调结构”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产业由于具有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等特点,注定了其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济宁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案例,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分割与融合,在金融如何支持文化产业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将对济宁市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产生有益影响。今后,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优化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站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要引导各金融机构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改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要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形成文化产业财金共济体制。可以借鉴.-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孵化、扶持新兴文化企业、中小文化企业与文化个体。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研究和人才培训,扶持一批确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者贴息;通过各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优惠政策来引导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调整税收”的政策,对创新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三)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引入民间资本、注入资产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的注册资本,使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二是金融机构应尽量安排文化企业作为信用企业培植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其法人治理结构、财务制度和融资渠道、抵押担保条件等进行培植,使之能够独立地进行建设经营,获得稳定的收益,有能力按时还本付息。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孙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3).(责任编辑

刘西顺).

篇2:产业金融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安全高端金融机具产业化项目

项目背景:

金融信息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当前的金融信息安全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面临的形式非常严峻,尤其是在金融终端机具、金融 IC 卡、传输网络、密码设备等离行产品方面。由于这些设备脱离银行的监管和控制,安全应用环境十分复杂,很容易受到攻击。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国金融行业已经逐渐形成了向商业化发展的方向,发展更为先进的.网络化金融机构模式,增加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使得越来越多的柜外设备给金融行业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银行物理网点面临着新设网点审批慢、建设成本高、偏远地区覆盖困难的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纷纷开始着手设立银行智能网点,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VTM 产品作为主流高端金融机具,包括美国银行、北卡罗莱纳沿海联邦信用合作社、土耳其农行、加拿大第一安大略信用社、巴西布拉德斯科银行和中东阿联酋银行等都积极试用 VTM 产品。VTM 市场容量将是目前 ATM 产品的 2-3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保守估计未来 5-10 年,VTM 市场保有量可以达到 40万台,市场需求将超过 800亿元。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新建厂房及生产线;(2)建设研发平台包括:自主可控高端金融机具技术、金融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平台和实验室等;(3)建设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包括:将服务网络延伸到业务所在地的地市,建设区域性服务平台。

项目结论:

项目建成后为银行智能网点提供安全高端金融机具,既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实施瓶颈,又能持续提升金融信息安全等级,同时还能兼顾建设智慧银行服务渠道的发展趋势。

篇3:“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研究

目前河北省有仍有310万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片区、环首都地区和黑龙港流域, 实现精准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对河北的金融扶贫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困地区尽快脱贫, 就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 是因为缺乏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发展资金, 要彻底摆脱贫困, 必须“输血”与“造血”并行。金融在以往扶贫工作中一直扮演的是“输血机”的作用, 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资金问题, 但是贫困地区可持续能力依然较弱。加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政策性、公益性”的金融扶贫方式难以为继。要促进金融扶贫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变“输血”为“造血”, 就要推进金融扶贫的市场化, 即依托扶贫产业基础, 推动“金融+产业”扶贫模式, 开发市场化的双赢模式。

一、河北省扶贫产业概述

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 农业产业品类众多, 包括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休闲观光业等。一些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如农业休闲观光业等, 部分产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产业链。产业支持扶贫的情况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2016年上半年,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了3016.5亿元, 2015年河北省GDP总额为29806亿元, 可以推算农业产业化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0%左右。现全省贫困人口数量为310万, 而全省农业产品加工基地、种植业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联系农户约1668万户, 农业产业扶贫前景不可限量。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具有的扶贫产业基础深厚, 如果能与金融实现深度有机结合, 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新模式, 升级金融扶贫工作方法, 以“金融+产业”模式助力金融精准扶贫, 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金融的能动性, 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成功实践模式

2012年以来,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与丰宁县政府分别建立了龙头企业类与投融资类两个合作机制, 主要合作机构分别为京北缘天然公司和融华城建公司, 合作额度5亿元。以“积极探索, 着力实践”为原则, 分行创新提出了“银行+政府+龙头企业+担保平台+养殖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融资模式, 通过“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等形式, 实现了农民多元化增收, 成功打造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开发性金融“丰宁奶业”扶贫模式, 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具体来说:合作机构京北缘天然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龙头企业) 与丰宁满族自治县融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政府平台) 作为统贷平台, 负责统借统还;朔天通淼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域外非政策性) 与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中心 (域内政策性) 作为担保平台, 负责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丰宁县奶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全县的奶牛养殖小区成立信用协会 (奶牛养殖促进会) , 建立平辈压力机制,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丰宁县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公室作为组织平台, 按照“三公”原则在丰宁畜牧网同时建立了公示平台, 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各个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等作为用款人负责项目建设, 构建销售渠道, 确保农户收益, 落实还款资金。丰宁模式中, 贫困农户主要通过“三金”, 即租金、薪金和股金的形式增加收入, 从而具有股东、产业工人等多重身份, 享有多重收益。

三、“金融+产业”扶贫路径探索

(一) 做好“金融+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

成功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 如庆阳模式等表明, 领导推动的顶层设计是扶贫模式成功的关键。科学系统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应当由河北省政府牵头, 引导下属各级地方政府, 联合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银行监管部门、扶贫办、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以及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 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金融+产业”扶贫的工作指导意见。科学规划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明确金融扶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扶贫对象, 明确“金融+产业”不同工作阶段的金融手段, 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措施以及落实保障, 完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提升“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 创新产业扶贫中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

政府要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点,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特色, 甄选出优势高效的龙头产业, 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并引导贫困户组建合作组织, 提高优势产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当地的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应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差异化融资需求的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即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开发适当的金融产品。为此, 大型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等要将扶贫金融产品的创新权限下放至市、县分支机构, 鼓励重点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探索符合当地产业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模式。各级政府创新工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各类等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 通过降息、降低贷款门槛、免抵押等方式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以拓宽扶贫资金来源, 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关系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金融资金供给, 扩大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规模, 弥补大型金融机构最后一公里的不足。

(三) 完善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篇4: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产业集群;大金融;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64-05

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理论上缺乏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实践上也少有清醒自觉的系统谋划。本文试图在构建金融产业集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产业集群是重要的高端产业体系

(一)金融产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一词源于生态学,原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息处的生物族群。“产业集群”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正式提出,意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众多业务上关联、地域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局限于工业领域,产业集群的英文Industrial Cluster实际上应该译作“工业集群”。金融业往往被当作构成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行业”,而不被当作独立的产业集群。本文认为,金融产业集群也可以称作广义金融业或“大金融”,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紧密相关,金融业与相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的高端产业体系。

(二)金融产业集群的构成

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可称为狭义金融业、“小金融”,即金融业本体,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这是金融产业集群的核心,也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基础。第二层次为金融业提供硬件支持的有形产业,包括金融专用机具、设备、车辆制造和票证印制等。第三层次为金融业提供软件支持的无形产业,包括征信、担保、典当、会计师、律师、债项评级、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保险代理、资产评估与拍卖、客服中心、灾备中心、后台基地、金库守押、金融安保、金融协会、金融IT研发、金融科研、金融教育培训、金融媒体、金融会展、金融监管,等等。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创造的GDP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2008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为14 240亿元,河北省为419亿元,占全国的2.9%①。第二、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创造的GDP直接表现为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因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创造的增加值(统计难度极大,第三层次占主要部分),一般间接表现为金融企业的采购开支即业务管理费用。2008年全国19家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占全国银行业的74.2%)的业务管理费总计4 838亿元②,推算全国银行业业务管理费6 520亿元;加上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企业的业务管理费1 600亿元[2],当年全国金融企业业务管理费共8 120亿元,相当于当年金融业增加值的57%。根据以上推算,我国三个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2008年共创造GDP为22 360亿元(其中第一层次占64%,第二、第三层次共占36%),相当于当年GDP的7.4%,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三)金融产业集群的特征

(1)核心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对其他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2)知识性。金融产业集群实际上也是现代财会、风险控制、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精算、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集群”,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3)高端性。第一、第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大体上居于第三产业的先进服务业一端,其从业者往往被称为“金领”;第二层次基本上居于第二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一端,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4)低碳性。三个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均属典型的无烟产业,能源原材料消耗极少,碳排放极低。银行业还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推进整个经济体的节能减排。(5)高效性。金融产业集群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成本较低,利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以银行业为例,2009年中国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达16.2%③,远高于2010年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9.4%的水平④。

(四)金融产业集群的实践

基于上述特性,金融产业集群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各地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美国2008年金融业就业人口达5.0%,创造了8.3%的GDP⑤;美国同时还是国际先进金融设备(以IBM为代表)、信用评级(以穆迪、标普、惠誉为代表)、会计师(以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为代表)、金融科研教育(以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代表)以致储备货币的“供应国”,金融产业集群发育充分,规模庞大。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的规划和建设金融后台基地的目标,展开了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的“接包”竞争。北京市政府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首都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意见》,规划建设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天津市在开发区服务外包园区形成了金融后台营运基地;上海市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了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银行卡产业园);广东省在佛山南海千灯湖建设金融高新区,作为金融后台基地;深圳市正在积极承接香港金融后台转移,建设“深圳市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铁岭市正在兴建“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大连市在甘井子建设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合肥市已吸引农行客服中心和工行、中行、建行、邮储行、浦发行、中信达后台基地;西安市提出了打造数据灾备中心基地。但是,国内尚未看到有关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官方文件,也未见有关广义金融产业集群的规范性理论阐释。厦门市2009年出台了《厦门市金融服务产业集群2009—2015发展规划》,虽然是目前所见唯一明确提出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官方规划,但规划内容基本上仍是传统金融业。

二、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建设进步较快,差距仍大

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来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从第一层次来看: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诞生于石家庄市,可以说河北省是新中国金融产业的原点。经过60多年尤其是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北省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金融环境明显优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金融业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金融业既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二是金融市场主体建设取得突破。近两年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入驻河北省,外资银行和股权投资基金实现了零的突破,地方银行走出了河北,浦发、兴业等股份制银行先后落户,金融服务实现了乡级全覆盖。渤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开业,省级法人财险公司正在积极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河北分公司和信诚人寿、阳光寿险获批筹建。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有没有”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7月末河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 853亿元,居全国第8位;贷款余额为14 922亿元,居全国第10位。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0家)和融资额均居全国第14位。1-7月实现原保费收入422亿元,居全国第8位。

从第二层次来看:河北省在印钞和保险柜制造方面较有优势,钱币票证印制和金融专用机具设备产业较为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即在今河北省保定、邯郸境内分别铸造其“中央银行”货币——著名的燕明刀、赵直刀、赵大布等,通行全国。抗战时期,晋察冀银行、冀南银行几乎就在燕、赵两国都城故地印制两行纸币。目前,河北拥有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21个直属企业中的2家,河北省也是除北京以外唯一拥有其2家企业的省份。河北省保险柜产业优势明显,全国十大保险柜品牌中,武邑“虎牌”保险柜居其首,衡水“蓝盾”保险柜列其中。

从第三层次来看:目前,河北省在金融后台基地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廊坊、石家庄分别建立了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B区。中国银监会“五大中心”(培训中心、党校、干部学校、灾备中心、金融论坛)落户廊坊,中国工商银行客服中心、电子银行中心落户石家庄,安邦财险后援中心落户燕郊。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暨河北钱币博物馆在石家庄开馆;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学科被评为河北省首个金融学省级重点学科;河北日报专门开办了《金融周刊》,《河北金融》杂志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河北金融网、银企对接网分别开通。

2009年河北省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达5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5%;如果按照全国第二、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增加值相当于金融业增加值57%的比例推算,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2009年创造的GDP应为826亿元,占全省GDP的4.8%,接近成为支柱产业的水平。

(二)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对金融产业集群问题认识不深,“大金融”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主要把金融业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配套服务行业”,没有明确提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课题,没有将为金融业提供软硬件支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纳入“大金融”产业,没有明确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省政府在考核金融机构和市级政府时,主要考核信贷、融资方面的情况,没有考核金融机构对税收、就业的直接贡献和区域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2. 金融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水平低,在全国位次靠后。2009年河北省金融业(第一层次)增加值仅占GDP的3.05%,经济增长贡献度不高,远低于全国5.2%、东部9个沿海省市6.1%的水平;人均金融业增加值仅为748元,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东部9省市的30%;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绝对额居东部9省市的第8位,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居第9位(见表1),金融产业发展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资本市场看,河北省2009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的2%,总市值仅占1.3%,远低于河北省GDP占全国6%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来说,河北省第二、第三层次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滞后,其创造的GDP应该低于本文推算的全国57%水平。

3. 大金融体系不健全,产业空白较多。在第一层次,河北省法人尤其是省属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财税贡献度低。法人机构是所得税的直接纳税人,是地方的重要税源。2009年末全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239家,河北省仅3家;全国村镇银行148家,河北省仅3家;全国信托公司58家、企业财务公司91家,河北省各仅有1家⑥;2008年末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7家,期货公司171家,2009年末河北省各仅有1家⑦。河北省在省级法人银行、全国性金融类交易所、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法人保险公司、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方面尚属空白。就省级银行来看,国家层面有全国性法人银行,河北省11个设区市各有1家法人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基本上都有1家法人农信社、部分还有法人村镇银行,唯有在省级没有法人银行,造成河北省法人银行业体系在省级断档,既不利于实施省级调控,也不利于增加省级财税收入。在第二层次,河北省专、兼营金融设备制造的企业较少,个别所谓“金融设备企业”也只能提供点钞机、票据箱之类低档产品。对于银行中心机房设备及系统集成,电子银行、集中监控设备及系统,ATM(自动柜员机)、POS(销售点终端)、CRS(存取款一体机)等高端金融设备和运钞车辆,尚不能生产。金融机构大量远距离购买外地金融设备,成本增加,维修不便。在第三层次,河北省缺乏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征信、会计、债项评级、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专业机构,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河北省没有分支机构,不仅不便于就近合作,还流失了税源;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没有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大师,缺乏有国内外影响的金融报刊;河北省不仅没有定期自办全国乃至国际性金融会展,多年来也没有承办过中国国际金融展、中国银行家论坛、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等全国性金融会展活动,全省的金融氛围还不活跃。

4. 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具体表现为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第一层次比重较大,第二、第三层次比重较小;各层次内部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端产业比重较小;总体上低效产业比重较大,高效产业比重较小。2009年末河北省城镇单位金融业就业人数23.4万人,人均仅创造金融业增加值22万元,远低于全国39万元、东部9省市55万元的水平(见表1),表明河北省金融业者从事的大多是低效业务。

三、对河北省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金融产业集群问题,把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作为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1. 充分认识金融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率先发展。河北金融产业集群发育长期滞后,必须充分认识金融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重点,迅速“补课”,率先发展。

2. 正确处理金融“服务”与“产业”两个功能的关系,强化其产业功能。金融业既可以通过授信、融资、保险等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也可以直接创造GDP,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业”。金融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依赖其产业功能的强化,必须首先把金融业当作实业、把金融企业当作市场主体做强做大——“渡人先渡己”,滞后的金融业是不可能服务好现代经济发展的。

3. 正确处理“大”、“小”金融的关系,强化“大金融”意识。小金融是大金融的核心,大金融是小金融的扩展和外化,大金融环境是小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要深化对金融问题的认识,拓展对大金融问题的研究,由注重单体金融机构、项目向注重产业集群转变,强化对大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

(二)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坚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信心

按照SWOT分析法,河北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既有核心主业不发达、产业集群基础差、缺乏总体规划和支持政策等劣势,又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市场已被占领等挑战,但河北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更大,机遇更多。要发挥好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政治优势,加强领导,出台政策,提供保证;发挥好唯一环京津省份的区位优势,落实好省政府分别与北京、天津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承接经济辐射;发挥好地域辽阔多样、人口众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基础优势,不断优化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市场、资源、产业和环境条件;发挥好在地价、房价、物价、工资等投资、商务和生活方面成本优势,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降低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本;发挥好金融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增强动力,弯道超车。

在充分发挥发展金融产业集群“五大优势”的同时,还要牢牢抓住“五大机遇”:一是经济发展机遇。河北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又为河北发展现代产业包括金融产业集群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二是新兴产业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金融业往往是IT和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助推者,这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三是产业转移机遇。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实施新一轮产业转移,金融业也正在推进流程再造、前后台分离、离行式后台,而河北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通高速铁路的省份、纳入“一小时京津圈”,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四是结构调整机遇。在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河北会释放出大量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五是五年规划机遇。“十二五”规划使河北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变得可操作。

(三)制定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激励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支持其做大做强

1. 搞好科学规划。要认真制定河北省“十二五”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与河北省工业服务业等行业规划、各地区规划、各金融机构规划搞好对接,争取“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金融产业集群。

2. 给予优惠政策。建议设立金融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金融产业集群项目,在审批、占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来河北投资办厂或设立总分支机构、后台基地的金融产业集群项目给予入驻奖励、房租补贴、税费优惠等。

3. 严防金融风险。不良贷款具有事关金融业生存的重大风险,如果金融业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便是一句空话。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禁止银行不良贷款债务人购车买房、乘坐飞机、旅游出境、高档娱乐等高消费活动,企业不得列支有关费用,形成逃债可耻、守信光荣的大气候。

4. 支持金融倾斜。鼓励金融业利用授信和采购等手段,对有关金融产业集群项目、企业给予信贷、融资等支持。还可开发针对金融产业集群产品和服务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支持集群发展,降低信贷风险。

5. 鼓励民营参与。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仅主要依靠民营资本发展第二、第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项目,还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这是比单纯的税费优惠更深层次的激励政策。

6. 加强行政考核。建议省政府在考核、评比、奖励金融机构时,增加纳税、用工和增加值等指标;在考评市、县级政府时,加强对当地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考核。

(四)调整优化大金融产业结构,谋划建设一批金融产业集群重点项目

积极调整河北省金融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现有产业,开发引进空白产业,通过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全面提升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水平。

1. 以增设法人总部机构为重点,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一层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区)建成了省级法人银行,建议河北省统一思想,加快组建。同时,加快省级保险公司和一批农合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的筹建,积极引进外资法人金融机构。

2. 以金融装备制造为重点,做大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二层次。要加强省内金融机构与装备制造、IT产业的衔接沟通,共同研发先进适用的金融设备;积极吸引境内外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商来冀投资,可从加工组装起步,逐步延长产业链;积极引导印钞造纸企业开发非钞产品,支持保险柜企业向高端产品延伸,跨行业发展金融产业集群项目。

3. 以建设“两个基地(后台+中介服务)”为目标,做优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三层次。一是“十二五”末要基本建成全国性金融后台基地。金融后台基地已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要搞好后续服务,确保中国北方金融后台基地等项目顺利实施;乘势而上,瞄准各金融机构总部,了解其后台基地规划安排,再吸引一批金融机构设立客服、研发、培训、灾备等中心。二是“十二五”末要初具区域性金融中介服务基地的雏形。要借鉴建设金融后台基地的成功经验,适应金融中介员工数量少、素质高、建设规模小、工作环境要求高的特点,谋划建设智能型、高档次的金融中介大厦,吸引著名金融中介入驻。三是全面提升河北省金融影响力和软实力。大力宣传“新中国金融原点”的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央行旧址纪念馆的作用,主动承办全国性金融展会,积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办好金融学科和媒体,邀请境内外金融专家来河北工作、讲学、受聘硕导博导、出任独立董事,促进金融机构与地方干部交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河北省经济工作的崭新课题。“其作始也简,其将毕必巨。”河北省近年来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金融产业集群就一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年版。

②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中国金融年鉴》,2009,2010年版。

③中国银行业协会:《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版。

④孙韶华,葛如江:《中国500强绩效再超世界500强》,《经济参考报》,2010年9月6日。

⑤国家统计局:《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年版。

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2009年报》,2010年版。

⑦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年报2008》,2010年版。

(课题组成员:郑乙歌、郑九歌 执笔人:郑乙歌)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张增强

On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

Project Team

Abstract: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 include the finance itself and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dustries that offer hardware support for finance, with five features: nuclear, knowledge-based, high-end, low-carbon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ough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e gap is still large. Therefore, the province shall stres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sign stimulation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 and plan a series of key projects.

篇5:产业金融研究报告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06-1-17 15:58: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等等。因此,我们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在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社会团体)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在20世纪50年代,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交易额为42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占1/3以上,据预测,到2028年农业产业化交易额将上升至10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中国农业正处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之中,或者说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和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值得认真研究。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物质交流增多,生产的外延在扩张,农业产业化的参与者对金融部门的需求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第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秋季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生产资金,这就需要相关的大型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数额是很大的,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第三、龙头企业需要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新兴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贴现、租赁业务,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第四、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部分农户需要提供电子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金融通过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等链条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等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颈瓶

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

第一、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据涉农金融部门的大体分工,农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县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同时,信贷重心转向了城市,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县和县以下机构基本上只有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对法人企业的贷款均要上报审批。第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1994年农发行成立的宗旨、短期任务是要实现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长期任务则是要充分发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作用。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重新划回农行。从此农发行的作用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按照目前的状况,农发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需求出现错位。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结算和手段等因素制约,农信社吸存难度大,历史包袱沉重,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实力有限;二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结算需求。龙头企业的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等特点要求结算渠道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但现有农村信用社结算模式却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结算需求。

2、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极高的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在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致使一些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甚少。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时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1)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特征明显,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农业产业化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分散与竞争性,从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来满足。但由于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向是在清理取缔民间金融背景下的现有正规金融体制的自我完善,所以农村信贷供给仍然表现为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垄断格局,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多元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主要支持信用级别较高但数量很少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户来讲,其信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是按行政区划严格分割的,所以农户贷款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的卖方垄断结构。对于数量众多的介于农户与大型龙头企业之间的各类中小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来讲,其信贷市场则是寡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垄断的,信贷满足率自然也更低。另外,不同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从农村大规模撤出分支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在组织形态上却止于分立而未发生市场意义上的协调或重组,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农业银行则专注于对优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二者业务发展缺乏协调,也不存在功能互补的业务代理。而且,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因为体制和技术等因素而未能实现经营上的协调配合。

(2)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融资方面(尤其是国家粮棉收购融资方面)的政策性银行。除邮政储蓄之外,上述其他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邮政储蓄主要由国家邮电局监管,央行监管有限。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到位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结果,因而存在众所周知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由此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资金,但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正规金融发展过分注重了资产的安全性要求。无论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均普遍上收信贷权力,严格审贷程序和审批条件,强化了不良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导致在新增贷款发放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惜贷”和“慎贷”行为。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已经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逐步从农村收缩机构,业务向城市集中,农业贷款发放显着减少。组织不稳与功能不定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的发挥。

(3)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由于正规性金融市场缺位,正规金融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也称民间金融)在金融管理当局抑制的领域之外自发活跃起来。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农村官方金融机构而言的,是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机构,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地下外汇兑付店和聚合等。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并一味地进行整治。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至1.4万亿元。非正规金融组织若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打破了农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民间借贷一直不具备合法地位,没有实现规范发展,难以有效地补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那就是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风险监管不严格,存在很大隐患。并且相当部分的民间借贷仍然采取了口头约定等不规范的借贷形式,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又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因此,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4)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5)直接融资比较困难。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主要面向国有企业,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县、乡、镇甚至没有证券交易网点,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龙头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也相对有限。1995年以前,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龙头企业不到5家,1996年之后上市的农业公司数量开始增加, 但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量与农业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上市的龙头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2003年1月份统计,我国沪、深两市共有32家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6%,近60 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要求,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以取得短期回报。

3、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多数省市的人保分公司都撤消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惜陪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4、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以蓝田股份为例,如果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蓝田股份就有可能及时规避盲目扩张的风险,不至于出现信用危机,也就不会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和经营的失败。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货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

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业这种弱势产业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面对目前我国农村实现产业化融资难的现状,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真正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寻求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1、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要明确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市场定位,真正建立起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多元化组织格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设在农村却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国有银行基层网点撤出农村市场,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农村信用社或其他地方金融机构,有必要保留的机构网点则必须界定一个严格的新增存贷款比例。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资金真正用于规定用途,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应允许其适当扩大政策性业务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尽快调整邮政储蓄机构的利率政策,降低邮政储蓄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根据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允许在少数发达地区试办农村民营银行,以规范日益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切实解决数量众多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2、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创新农民个人投融资方式,构筑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仅限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五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要10000亿元的资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光靠政府财政支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唯一的出路是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把农民存在金融机构里睡觉的钱用起来。

要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存量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运作,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3、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4、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环境。

一是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规划,并认真选择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种苗专业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要素市场、科技服务市场等多种类、多层次市场作为支持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促使批发、商贸市场、摊群市场为农服务,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同时,农村小城镇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可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发达“建制镇”的供水、供电、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土地开发等建设项目。二是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继续给予支持,扩大本地区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发挥它们吸收农民就业、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支持那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要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非正式金融目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贷支持。简单宣布非正式金融非法是不合理的,简单宣布禁止也是禁不绝的。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下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封闭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低,非正式金融只要在人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运作,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在相对开放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高,仅仅依靠信任和非正式制裁机制还不够,这就要求某些类型的非正式金融应在某种正式秩序框架下运作,实现部分正式化甚或完全正式化。如果说在封闭的农村社区人们完全可以依赖其所熟知的局部知识来运作非正式金融,那么在较为开放的农村社区,人们既需要利用这些局部知识,也需要利用法规政策之类的全局知识,以降低金融风险。在非正式金融监管方面,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比如,利率高于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才应成为该打击的“高利贷”,利率低于“高利贷”利率的民间借贷,原则上可以用民法加以保护,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经济交换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

6、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

农村信贷载体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本息能否到期回流和农村金融自身经营效益的好坏。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好信贷载体,瞄准农村的主要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农贷资金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贷“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把触角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择优扶持。(1)农村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农村金融应始终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要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从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供销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现有经济成份中,选择那些对农业产业化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经济效益优良、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产、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经济关系的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2)农村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部分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依托和枢纽,只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促进产业化组织的最终形成,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把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主导产业的关键来支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正确选定。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本地区农业逐步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3)农村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科技农业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一是选择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品质好、效益佳,生产经营诚实守信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予以积极支持。并使代款量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金融部门自身效益的实现。二是选择农村新涌现出的各种技术协会作为信贷扶持对象,支持他们建立起跨户、跨村、跨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并通过他们以信息、技术、运销等的交流与配套服务,促使商品生产形成规模。三是适当选择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予以热情支持,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地域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4)农村金融部门应热情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以突出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我国广大农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出发,支持其发挥各自的优势,面向市场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营造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并要注重支持集种植、养殖、休闲、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为一体的观赏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7、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篇6:产业金融研究报告

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涵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融结合的形式也更加丰富。西方学者认为产融结合的实质是多种垄断性资本之间的结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正是资本扩张的表现。在国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当前的产融结合不限定于股权投资形式,其还包含着货币资本、信贷资本等形式的融入。产融结合实则是货币资金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中,并不断转化为最终状态的过程。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原因

1.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吸附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具有相对的依附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主体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断推动资本的扩张。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促使其不断寻找最优势、最稳定的资本获取和投入环境。产业资本需要依靠金融资本的力量来实现资本的周转,实现产业资本的有效配置,而金融资本也需要有赖于产业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总的来说,金融资本能够推动产业资本运动更快更好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利用率,能够促使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积聚到金融机构内部,并使其能够更加快捷的投入到资本市场,金融资本的发展推动产业资本需求的扩张。产融结合能够为产业资本的低成本运营提供有效助力。

2.资本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资本市场不断蓬勃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张为产品交易者提供的更加低廉的交易成本,也推动了交易的便捷性。现代资本市场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推动资本市场高效性和安全性。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快速的将金融资本分配给收益好的企业,实现资本和产业的结合。产融结合不能离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能够为产融结合提供更加优良的渠道。但是,资本市场的扩张和发展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资本能够安全便捷的运转,但是当前的金融市场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机会主义盛行、道德风险增大等。金融市场与产业市场是两个紧密联系但又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市场主体。其资本之间的流通更多是依靠债券债务关系的建立。这种资金信贷关系更多的建立在主体之间的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对等性导致市场风险增加,其资本转换的不确定性也就更强。因此,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开始由信贷关系走向内在的资本联合,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均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稳定的交易关系,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交易的成本,实现金融市场的内部化。

3.国家法律和政策环境转好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好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和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逐渐转好,市场体制开始更加健全。国家的法律政策开始发生变化,法律能够为企业之间的产融结合提供合法性支撑,企业对于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另外,法律政策的制定也为产融结合行为提供了约束和规范机制。随着国家法律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产融结合的经济效用会更加凸显,其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会得到发挥,其对经济的负面效应会受到限制,这样就更能促进产融结合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资本和产品的资源重组,还能够促使在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易关系。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与更多的外部企业进行产品交易,其不可避免的要从与外部进行金融交易活动。金融业务的开展会促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集团内部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交易造成的损失,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限于同行业、同领域的小范围竞争,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企业集团之间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为了能够立足于市场发展的潮流中,必须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能够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企业团体,并通过资金之间的融通关系发展新的产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有利于保证资金交易的安全

随着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形式不断丰富,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和实物管理手段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产融结合能够促使企业之间建立起以资金为核心、以价格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企业内部的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当可能出现金融风险时,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将企业的资金置于安全的产业链上,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本院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规定下一篇:国培体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