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名言事例

2024-04-28

宽恕的名言事例(共10篇)

篇1:宽恕的名言事例

1)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2)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3) 宽容是一缕阳光,能照亮人们心中的黑暗,融化人们心头的坚冰;宽容是一提清水,能抹去人们满腔的愤怒。

4) 宽恕或许是神圣的,但是没有人说这很容易做到。当你被深深伤害的时候,想要不怀恨在心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宽恕是可能的,而且就会给你的身心健康带来出乎意料的好处。

5) 《宽恕的好处》一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博士说:“懂得宽恕的人不会感到那么沮丧愤怒和紧张,他们总是充满希望。所以宽恕有助于减少人体各种器官的损耗。降低免疫系统的疲劳程度并使人精力更加充沛。”

6) 不要让冒犯你的人控制你的情绪。内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伤痛,只会给伤害你的人助长力量。弗雷德里克说:“与其总是关注自己受到的伤害,还不如学着去寻找你身边的真善美。”

7) 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你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也许会意识到他或她是因为无知恐惧,甚至是爱才那样做的。为了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可以从冒犯你的人的立场给你自己写一封信。

8) 认识到宽恕的益处。研究表明,懂得宽恕的人精力更旺盛,食欲更好,睡觉更香。

9)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

10)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11)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12)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

13)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路上有许多条歧路,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的确,成功路上都是坑坑洼洼,只有靠自己的正确的态度,才能获得成功。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怨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14) 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应该学会宽容,才能放出异彩。

15)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篇2:宽恕的名言事例

2)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 [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3) 如果一个男人懂得宽容忍让你们之间的矛盾,并且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想法,同时还能耐心听你说话:如果你是对的,他能够承认错误,即使你不对,他也愿意原谅你,凡事都有商有量。这样的男人还不嫁等什么。

4) 自己是敏感的人,常常提醒自己,宽容是珍贵的品德。宽容自己宽容别人,忽略一些细节,生活也许就会变得轻松。

5)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6) 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中国谚语

7) 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 中国谚语

8) 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吧。 日松下幸之助

9)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10)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11) 我们总是把最宽容的样子留给别人,却把最恶毒最伤人的话留给了自己最亲的人。

12) 幽默带来悟力和宽容,冷嘲则带来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 阿格尼斯雷普利尔

13) 我们不必要为了一些小事而浪费时间,多花些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比耿耿于怀收获的要多。耿耿于怀,就是对自己自信的挫败,就是对自己前进的障碍,就是对快乐的伤害。放弃这些不相干的心灵负累,不要做一个耿耿于怀的弱者,而要做一个宽容的强者。看淡了,一切就变得简单。释怀,其实就在那么一瞬间。

14)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雨果

篇3:宽恕的积极心理效应

1 宽恕降低患病风险

个体受到冒犯后,普遍会产生愤怒、憎恨、谴责或者敌意等消极情绪,尤其当冒犯的程度比较严重时。这些过激的反应往往会带来健康风险,持续、强烈的反应会降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项对287名心脏病患者的调查发现,经常谴责别人的患者患心脏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较少谴责他人的个体,(2)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心脏病、高血压和呼吸疾病的发病率。(3)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够降低受害者的生理唤醒、情绪唤醒及认知唤醒,从而改善睡眠质量。(4)也有研究者指出宽恕促进生理健康主要有两种机制:(1)宽恕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有助于调节外周生理反应,维护生理健康;(2)宽恕可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以抵御疾病入侵。(5)可见,个体受到冒犯后,合理采用宽恕的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

2 宽恕缓解消极情绪

宽恕的另一个作用是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例如,一项对24名老年人的宽恕干预研究发现,宽恕干预能提高受害者的宽恕意愿,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6)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7)李湘晖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倾向于宽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较高,倾向于报复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低。(8)

另外,宽恕还能降低人际困扰。李兆良等人对49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宽恕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分、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均呈显著负相关。(9)

3 宽恕提升主观幸福感

宽恕可以促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Hapiro(10)的研究发现,那些报复欲强,宽恕水平低的被试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较低。李湘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宽恕水平越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宽恕水平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张建育和胡雪琴的研究也证实了宽恕水平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可以更好地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过程可能是通过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消除心理痛苦来直接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其它中介或调节因素来间接实现的,如人际调节因素。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目前关于宽恕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尽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宽恕对于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部分研究者,如Katz等人指出,当个体受到比较严重的身体伤害时,宽恕冒犯者或许不能为冒犯者带来内疚感或自责感,有可能怂恿其滥用这种行为,让其认为可以经常化地对受害者做出伤害行为。这样一来,对冒犯者的宽恕就会对宽恕者和冒犯者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对宽恕的健康促进机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篇4:不可能的宽恕与有限的“宽恕”

历史,尤其对于以民族或国家作为记忆主体、涉及民族矛盾乃至种族屠杀的历史,真的有可能以宽恕作为结局?有关民族国家间战争与冲突的历史,人类能够幸运地避免遗留问题的诅咒,避开彼此复仇、周而复始的命运?这些思考和讨论,与其说是发表对现实问题的政治见解,不如说是表达了人们关于文明和未来的愿景。这种愿景或许不能有效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却表明了人类在观念和意识上的某种进步。当人们在以是否应当有忏悔和宽恕来回顾历史问题时,就已经预设了某种带有救赎色彩的弥赛亚地平。这或许反映了人类在历经一种反人性的极端恶后,期待着人性的回归。

但更重要的是,如德里达所言,忏悔、宽恕话题在国际和国内公共空间的激增,“可能宣告了记忆的紧急状况:即必须转向过去”。这或许是导致近年中日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过去的症结并未经由战后的几番外交辞令得到消解,创伤记忆还像癌细胞一样埋藏在民间社会。正如日本学者高桥哲哉所说,过去并不像政客希望的那样容易操纵,而是会像《哈姆雷特》的幽灵,时时暗中回访,骚扰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打上了过去的印记。

作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同胞与后人,我们虽没有直接经历这场灾难,但其后果—不幸、恐惧、仇恨等,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不可见的遗产,转嫁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得不徘徊在记忆和遗忘两端。记忆让人痛苦,遗忘逃避责任,似乎唯有宽恕是良方,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谈论悲剧时所言,矛盾的和解只有两种忘记:下界的忘川—死亡,或上界的忘川—宽恕。但中日两国关于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距离宽恕还十分遥远,我们不得不在对过去的哀悼中,小心谨慎地承受创伤记忆的纠结,既避开复仇欲望非理性的冲动,也避开以廉价的宽恕来换取遗忘之舒适的诱惑。

宽恕与自由

宽恕在我们的世纪经常被滥用、被抛售,有时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人们以为他们能像上帝一样给出宽恕,更多时候则由于当权者出于利益权衡的考虑,以道歉和宽恕作为和解的辞令。而这些利益交换的策略也时常容易同人们忘却苦难、回避困难的惰性取得合谋。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致歉和请求宽恕固然美好,然而,亦如德里达所言,这些行为模糊了“宽恕”这个词的界限。因为宽恕的本意是发生在施害者和受害者个人之间的事情,首先应当作为非体制性行为存在。体制性行为虽体现了忏悔和宽恕精神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但也可能僭越了本应属于个人自由与责任的忏悔和宽恕的决定,以致让忏悔和宽恕失去其积极意义—个人良知的复活。

这一点对于反思二十世纪的历史悲剧尤为重要。二十世纪的历史舞台所上演的重大罪行,往往都是以国家、民族、人类进步的宏大叙事为借口。事实上,这也是日本在上个世纪发动侵华战争的理由—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此,日本极右势力至今不肯认罪。以某种社会理想或外界环境为由推脱自己的罪责,这成为我们时代最常见的现象。现代政治之所以产生极权主义的恶,其秘密就在于此:人们为自己坏的意愿寻找好的理由,用意识形态取代个人良知,又以国家机器运作意识形态。由此,从最坏的行动只能得出“教训”,不能得出宽恕的需要。人们只需相信自己的善良意愿,而无需为行为的后果负责,这种做法使人们的行动陷入一种着魔般的疯狂系统中。

在施害者那方,当罪行是以国家、团体名义犯下的集体性的政治罪行,一种由国家首脑或团体领袖表达的对宽恕的请求,如《中日联合声明》、“村山谈话”是否足够?同样,在受害者那方,当不幸是由于属于某个集体(国家、民族、宗教团体)而遭受的,那么,由国家首脑或团体领袖代为给予宽恕,是否应当?这或许是思考今天中日双方关于“道歉了吗”之“误解”的关键。

德里达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位南非妇女有一天来到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做证,她的丈夫被凶暴的警察杀害了,她表示她本人不打算宽恕这件事情,而且认为委员会或国家政府都不能给出宽恕。这位妇女的态度提示:宽恕首先是施害者与受害者双方之间的事,与第三方无关。宽恕不同于调解或仲裁的权限与目的。宽恕虽同予以惩罚的权力有一定关系,但却不是惩罚的反面。如阿伦特所言,二者的相同在于:“它们都试图结束一些没有干预,就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的事情。”而不同在于:宽恕是一种“重新开始的、出乎意料的行动”,是“摆脱报复的自由”。

宽恕最关键的意义就在于这种自由。在受害者那方,宽恕超越受他人侵害之后自然、自动的报复反应。在施害者那方,忏悔和请求宽恕意味着不再为自身行为寻找外在借口,承认行动的诱因是自己的恶,亲自向受害者表达对这恶的厌弃,并尽力补偿受害者的损失。前者表明:恶和不幸并不能剥夺人类爱与宽恕的能力,这是人们在看到世界诸多恶与荒谬之后,仍对生活抱有希望的理由。后者则表明:曾经作恶的人有可能同过去的罪分离、改过自新;恶并不必然像影子一样伴随人的一生。在个人身上,道德上的救赎是可能发生的。

宽恕在道德层面上给生活新的开始,这种更新生命和世界的力量,就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也是孕育忏悔和宽恕之品德的犹太-基督教传统给人类的独特信息。《圣经》多次强调,信仰意味着内在生命的更新变化:“……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以弗所书》4:22-24)“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而《圣经》所说的“创世”、“造人”和“新天新地”,也都可以从信仰所意味的开端启新得到理解。在此意义上,宽恕虽植根于《圣经》传统,但却对追求自由的人类具有普世性价值。因为只有宽恕的恩典和力量,才能让人摆脱行动之不可逆性带来的命运的束缚。这种不可逆性使人的行动能力“被束缚在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补救的单个行为上”(阿伦特),使未来背负痛苦的记忆之轭。

从宽恕与良知自由(对恶的弃绝)的关联来看,中日两国历史恩怨的宽恕与和解,便显得十分虚弱。在认罪不到位甚至罪行被否认的情况下,宽恕是否依然存在?

不可能的宽恕

二零零一年德里达来中国,在北大讲演《宽恕:不可宽恕和不受时效约束》之后,就有学者提及中日宽恕问题的纠结。对此,德里达首先回答说:“这并不是宽恕的问题,因为只有死去的牺牲者才有权利去宽恕或不宽恕。在日本承认了反人类的罪行之后,是否就是该和解的时候呢?是否是重建一种健康的国家关系的时候了呢?那是经济的、外交的、政治的问题,不是纯粹的宽恕问题。”这部分回答告诉我们:首先,宽恕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有罪者请求宽恕、受害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给予宽恕;其次,纯粹的宽恕不是利益交换,与两国政府的经济、外交、政治无关。但这并不是他意思的全部,紧接着,他又“自相矛盾”地“补充”道:纯粹的宽恕“应当”是无条件的,甚至是“宽恕一个正要杀我的人”。

德里达的回答给我们留下很多“疑难”。他始终强调有条件和无条件宽恕之间有种张力或紧张:如果存在宽恕的话,那只存在对不可宽恕的宽恕,因为可宽恕的宽恕不是真正的宽恕,而是一种交换。这里涉及他的解构逻辑—“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逻辑热爱疑难,强调可能与不可能的悖论。

他关于宽恕的“夸张”思想虽同普通人的情感和直觉相悖,却在理论上具有强大吸引力。他说:“要论述宽恕的概念,逻辑与心智清明(bon sens)终于在悖论中达成一致。”而我们却不禁要问,这种逻辑和心智清明的合理性究竟何在?难道因为悖论,所以“深刻”?这种“深刻”是否不切实际,无视人们在生存与精神方面的困难?

但这个悖论的合理性后来得到了保罗·利柯的辩护。在其“天鹅之歌”《记忆、历史和遗忘》一书中,利柯进一步揭示了宽恕悖论隐而未显的“神学”内涵。他举出《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那段著名的爱颂来说明,如果基督之爱意味着“凡事包容”,当然也包括宽恕那不可宽恕的事情,否则这爱便自我取消了。在恶的深度与爱的高度之间,是垂直线上的无限距离,“这两个极端构成了宽恕的反应式(l’équation)”。如此,利柯一面指出宽恕的极度困难,一面呼吁宽恕的末世论:宽恕应当成为人们面对记忆、历史和遗忘的终结性姿态。

德里达和利柯对无条件宽恕的肯定同另一位法国哲学家扬凯列维奇的“顽固拒绝宽恕”形成了对照。事实上,德里达关于宽恕的思考就是在与扬凯列维奇的对话中展开的。

作为战后幸存的犹太知识分子,扬凯列维奇对宽恕问题格外敏感尖锐。他深谙,作为弃恶从善的自由和爱的自由,宽恕一直存在于犹太传统中,使得易犯错、有罪性的人的行动所产生的偶然、过错,不会成为永久的悔恨、绝对的折磨。但即便如此,他也同阿伦特一样,强调宽恕有其限度—“Shoah”的罪行便是无法宽恕的。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说道:纳粹犯下的恶已“超出了人类事务领域,超出了人类权力的潜能,而且后两者无论显现于何处,都会被它们彻底摧毁”。扬凯列维奇则在一篇题为《非时效性》的文章中指出:“忘记这些反人性的巨大罪行就是一种反人类的新的犯罪”;“宽恕在死亡集中营已经死去”。

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作为代名词的反人类罪,之所以对宽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不仅是由于其残忍的手段以及所制造的深重苦难超出了任何能够衡量人类罪行的尺度,更是由于施害者在拒绝受害者的人性时,亦拒绝了自身的人性。《南京大屠杀》讲述了一名新任军官的“蜕变”:最初,“当他见到自己的部下时,富永惊呆了”,因为,“他们目光邪恶,那不是人的眼睛,而是虎豹的眼睛”;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杀人“训练”后,富永就不再觉得自己部下的目光邪恶了,因为他已经完全和他们一样。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承认:“我们把人类变成了杀人的魔鬼。三个月之内,每个人都变成了魔鬼。”

今天,如果这种罪行不但没有得到根除,反而被轻易开脱和忘却,那么明天,一有机会,它完全可能像潜伏的病毒一样卷土重来。因此,为了人类的未来,人们有责任去讲述和做些重要的事情,让世界永不忘记那些曾威胁过人性的过去。

反人类罪所针对的是人道本身。如果连最基本的人道都遭到破坏,人的良知如何能够规避恶行,又何来爱的力量宽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谈论以和解为目的、作为利益交换策略的宽恕,还是谈论夸张的无条件的宽恕,都是对宽恕的背叛。对于反人类罪这种极端罪行,宽恕不能不以施害者是否有严肃的认罪请求和积极的赎罪行动来作为必要条件。这种请求和行动是施害者意识到自己罪行的严重,努力寻求对不可弥补之后果的补救,同时也努力修复自身人性的表现。如果无人请求宽恕,宽恕从何谈起?这正是扬凯列维奇拒绝宽恕的主要原因。他曾在一篇题为《宽恕吗?》的文章中发出如此慨叹:“宽恕!但他们向我们请求过宽恕吗?”“唯有犯罪者的悲伤和自我弃绝,使宽恕有意义和理由。”

另一位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同扬凯列维奇立场相近。他曾因心仪现象学而留学德国,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但战后终身不肯踏上德国一步。他在一篇有关宽恕问题的《塔木德》解读中强调:人要得到上帝的宽恕,就必须首先请求受害者的宽恕。“受到触犯的个人总应该个别地得到安抚和慰藉。个体得不到尊重,上帝的宽恕—或者历史的宽恕—就不可能协调。上帝也许只是对一种凭借着我们私人的眼泪解决问题的历史持久的拒绝。在没有慰藉的世界上是建立不了和平的。”同样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人们可以宽恕许多德国人,但是,有一些德国人很难让人宽恕。海德格尔就是难以让人宽恕的。”是指什么样的德国人呢?就是像海德格尔这样,从未意识到自己需要被宽恕、从不请求宽恕的人。他们头脑清晰、才气过人、傲慢自负,善于为自己辩解和开脱。

正因为的确有这样的人、的确有恶的自由存在,使得宽恕成为“不可能的”。宽恕的自由与恶的自由如何能够合拍?宽恕恶,难道不会助纣为虐?扬凯列维奇说:“在爱的律法的绝对和恶的自由的绝对之间,有一个无法完全缝合的裂口。我们并未试图撮合恶的非理性与爱的全能。宽恕同恶一样强大,但恶也同宽恕一样强大。”对于扬凯列维奇,理性就是承认恶的现实,承认人类恶的意愿可能会同善的意愿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承认宽恕有时存在恶的障碍。这大概也是有条件宽恕和无条件宽恕的根本区别。或许正是由于亲历过这种恶,上述几位犹太血统思想家扬凯列维奇、阿伦特和列维纳斯,都强调宽恕应当是“人间的”事情,不同于那些向往“天上的”宽恕的哲学家。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其说是“神学”的,不如说是“人学”的,即:我们要从现实还是从抽象的观念来理解人性。

既然存在一个巨大的、存在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宽恕难题,那么,宽恕的缺席是否会影响未来的人,成为中日关系的诅咒?在宽恕与诅咒之间,是否只有两难选择?

有限的“宽恕”

无疑,集体的创伤记忆会以某种方式延续。在中国人这边,除了坚持讲述真相和正义的要求,并对过去的苦难进行哀悼和纪念之外,十分重要和困难的,是接受有限的“宽恕”。有限“宽恕”是承认:关于罪恶,不存在父债子还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的,施害者的后裔并不必然继承施害者的罪性。

如果说宽恕源于《圣经》传统,那么《圣经·以西结书》十八章也说:“看哪,世人都是属我的;为父的怎样属我,为子的也照样属我;犯罪的,他必死亡。”(18:4)“儿子必不担当父亲的罪孽,父亲也不担当儿子的罪孽。义人的善果必归自己,恶人的恶报也必归自己。”(18:20)这段经文表明:在善恶问题上,良知是自由的,灵魂与灵魂之间不存在株连关系,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灵魂负责,每个人都将独自面对终极审判。

这种良知上的自由,应当成为包括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内的现代人捍卫人权、追求自由平等的最高内涵。正是由于存在着良知的自由,每个战犯都无法推诿自己在集体屠杀中的罪责:他们声称自己的行动出于某个善的理由,却无视这行动的邪恶;他们选择了作恶,而非抵抗恶;他们选择沉默,而非忏悔。同样,也正是由于良知的自由,战犯有可能选择认罪悔改,其后人也有可能选择厌弃和批判父辈行为,甚至为之痛苦不安。一位德国青年在写给扬凯列维奇的信中说:“对于纳粹罪行,我是完全无辜的。但这不能给我丝毫安慰。我的心灵难以平静,我受到一种混杂着羞愧、怜悯、屈辱、忧伤、怀疑、反抗的情感的折磨。我总是睡不好,经常彻夜难眠,思索着,想象着。我摆脱不了噩梦的纠缠。我想到安妮·弗兰克,想到奥斯维辛,想到《死亡赋格曲》,想到《黑夜与迷雾》:‘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顽固不化”的扬凯列维奇被感动了,他回复说:“三十五年来我就在等待这样一封信:在信中,一个并不相干的人完全承担可憎的恶行的责任。”的确,有不少战后出生的德国人和少数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自由地选择了为父辈的罪行忏悔、请求宽恕、承担责任。

究竟是否存在一种有连带性的集体罪责?为了回应战后德国人的困惑与追问,雅斯贝尔斯在《德国罪责论》一书中将罪责分为四种:法律罪责、政治罪责、道德罪责和形而上“罪责”。法律罪责当然是针对人违犯现行法律的罪行。政治罪责是指人们作为一个公民,对于他们所属的政府以国家名义犯下的罪行负有责任。在此意义上,政治罪责是集体性的。而法律罪责、道德罪责与形而上“罪责”,都是个体性的。道德罪责是从良知的角度对个体一切行为做出的审判。并不因为行为是出于某种外界要求,如行政、法律甚至军事命令,这种罪责就可以免除。形而上“罪责”则是指一个有担当的人对世上发生的一切过错和不义抱有的歉疚之心。这种“罪责”要求太高,远超我们相对于法律和权利概念的责任观,近乎于无限责任。与其说这是一种“罪责”,不如说是终极关怀。虽然阿伦特在《集体责任》一文中曾指出:人为自己没有犯的罪行有罪咎感是“错”的,但是,这种罪咎感和责任感却是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无形纽带,它以一种比个人自由更深的人类团结,来抵抗那种逃避良知的恶的自由。

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是选择不负责任的遗忘、非理性的仇恨、廉价抑或“夸张”的宽恕,还是选择伴随有限“宽恕”的哀悼和纪念,也是个人灵魂和良知的自由。

篇5:宽恕别人的名言

2)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他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容。

3)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4)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宽容的心境和同学相处,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

5)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6) 上帝是宽容的,人类却并不宽容。 维吾尔族

7)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 斯宾诺

8)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调侃。不仅调侃世界也自我调侃。我敬重这样的态度。不要固执,不要凡事刨根问底,不要得理不让人,不要企图改变他人,不要以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学会理解最奇怪的事物,学会欣赏与自己距离最远的艺术风格,一句话,学会随便,随便才能宽容。

9)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0) 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11)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 薜渲

12) 过分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3) 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朱熹

14) 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篇6:关于宽恕的名言名句

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中国谚语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壁》

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三国.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人本该是有良心的,就连最残酷的心也会有宽恕他人的短暂、美好的记忆。[捷]塞弗尔特《泪城》

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编辑推荐:

有关宽恕的名人名言 要不念旧恶

篇7:关于宽恕别人的名言

2) 你的坚强让我坚强,你的宽容让我宽容,愿天天好心情。

3) 善的东西,不暴戾,但却更为有力。嫉妒和恶务必要保持坚硬顽固,滴水不漏,才得以成全。(经典语句 )善和大美像静水流深,终究涤荡人心。做一个良善、柔和,有悲悯和宽容的人,处理一些事情就会有余地。 安妮宝贝《素年锦时》

4) 善待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善待别人,善待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宽容别人。

5) 年轻气盛的时候如果被人欺负了,总会恨恨地想以后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来,好让人刮目相看。可当真有这么一天的时候,却又想不起去恨了。原来真正的强大是宽容的,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6)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绝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 美斯特恩

7)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8) 没有自我设计,那么人生将是盲目的。我们只要不奢求太多,不背负太重,识得进退,懂得回归;识得博爱,懂得宽容;识得追求,懂得取舍,那么,我们就能依着流年的枝头,人生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此刻的自己,是无能为力。也许,我一直都是无能为力。

9) 把宽容熔化在真诚的微笑量,可以感受人性的魅力。

10)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11) 五山立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

12)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自卑,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地位。能有这种感觉时,你即使仍然没有很多的朋友,你也一样会觉得满意和心安理得了。 罗兰

13)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秦]李 斯《谏逐客书》

14)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俄罗斯斯宾诺莎

篇8: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一、宽恕的定义

对于宽恕, 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分类, Trainer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型:角色期待宽恕、利己的宽恕和内部的宽恕;Enright将宽恕分为报复性的宽恕、压力迫使下的宽恕以及无条件宽恕;Mauger则将宽恕分为对他人的宽恕和对自己的宽恕;McCullough则将宽恕分为倾向性宽恕和状态性宽恕。

Denton和Martin认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 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二、研究现状

1.宽恕的发展模式

Enright等人提出了宽恕的四个表现阶段:暴露阶段、决定阶段、操作阶段以及成果阶段。在暴露阶段, 被冒犯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由于受到冒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在决定阶段, 被冒犯者意识到如果想消除自己的负性情绪, 就必须改变, 决定是否要原谅和宽恕冒犯者;在操作阶段, 被冒犯者从一个新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情绪, 试着理解冒犯者;在成果阶段, 被冒犯者实现了从负性情绪到积极情绪的改变。

2.宽恕的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问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 代表性的问卷有Susan Wades的人际动机问卷 (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 和Enright宽恕问卷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另一类是测量宽恕倾向, 代表性的量表为宽恕意愿量表 (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 。

(2) 实验法。

目前, 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宽恕的认知函数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宽恕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 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宽恕的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3.宽恕的影响因素

目前宽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及儿童, 研究内容按照发展流程和趋势包括人口学、人格、心理过程等因素。

Enright及其同事认为宽恕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 受到伤害时更有可能宽恕他人。多数的研究证实男女两性在宽恕他人、宽恕自己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大五人格存在显著关联, 其中宜人性、谨慎性、外倾性等人格维度对宽恕他人、宽恕自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神经性则对它们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

同时, 许多研究证明, 移情与宽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移情对宽恕有正向预测力。[2]移情对宽恕他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对宽恕自己则有负向预测作用;移情充当了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等人格维度与宽恕他人间的中介变量, 还充当了开放性与宽恕自己间的中介变量。[1]移情是被一些研究者界定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同感性体验, 而被他人视为是以同情、亲切和体谅为特征的特定情绪。研究表明被试报告的对特定侵犯者的宽恕程度和他们对侵犯者体验到的移情程度存在正相关。

沉思对宽恕他人、宽恕自己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沉思充当了除开放性外的其他人格维度与宽恕他人、宽恕自己间的中介变量。[1]同时有的研究还得出结论, 宽恕与消极沉思呈显著负相关。[3]归因也是宽恕的一个重要因素, 包括对冒犯后果的认知, 对冒犯者行为意向的解释, 对冒犯行为能否避免等的认知。研究表明:宽恕冒犯者的人评价冒犯事件的严重性程度更低, 评价冒犯者是可容忍的, 他们对冒犯行为的解释较为充分和真诚。Pargamenthe和Rye认为:当个体受到伤害时, 会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如果个体认为宽恕会减少自己的愤怒, 有释放负性情绪的作用, 那么个体会重新体验自己对冒犯事件的认识, 试着去理解冒犯者, 进而宽恕冒犯者;相反, 如果个体认为宽恕对自己无益, 只会让自己失去, 则很难宽恕对方, 可能会攻击对方。

Fincham在对夫妻的研究中发现, 倾向于宽恕配偶的人, 对于配偶的不良行为很少做责任归因。责任归因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面情绪反应间接影响宽恕。归因研究表明, 如果侵犯者的行为是可控的, 个体找不出减轻侵犯者责任的理由, 那么个体可能会认为侵犯者的行为是故意的, 进而更加生气, 从而无法宽恕, 产生攻击行为。

4.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者之所以对宽恕产生研究兴趣, 心理健康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宽恕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潜在的影响。

宽恕有助于促进与他人的人际关系。Al-Mabuk和Bnright在对被剥夺父母爱护的青少年的宽恕教育的研究中证实, 同控制组 (没有施予宽恕教育) 相比, 实验组的被试在焦虑水平上明显更低, 在宽恕水平上明显更高, 对家长的态度也更积极, 更保持希望, 自尊水平也更高。[4]研究还表明宽恕的程度会影响到人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报复欲强, 宽恕水平低的被试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较低。[5]Ryan P.Brown等的研究表明宽恕倾向与抑郁具有显著负相关, 而报复动机和抑郁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偏执、敌对等对大学生宽恕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利他行为、友好关系、正性情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等正性心理健康指标对宽恕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不同学科、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不同。[6]然而, Ausberge则认为过分地宽恕将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被动、消极、焦虑。

研究表明不宽宏大量的但是高度重视宽恕性的被试更可能抑郁。这和Higgins的发现类似, 研究还表明宽恕性水平低的被试如果他们报复倾向也很低的话, 他们的抑郁程度也会很高。因此, 如果个体具有较低的宽恕倾向, 但同时对宽恕的价值评价也很低或者报复性较高的话, 他们体验到的抑郁程度会降低。因此, 综合以上研究似乎说明:个体在遭到不可宽恕的侵犯行为后, 如果还勉强自己去宽恕, 或没有做出相应的行为来维护自己, 反而不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有研究者还指出, 不应只是关注宽恕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同样应研究心理健康对宽恕的影响, 研究发现, 宽恕和心理健康正相关, 宽恕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即和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个体相比,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 更容易做出宽恕行为。Subkoviak等人测量了青少年对其同性别父母的宽恕与其自身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发现高宽恕的青少年焦虑水平较低。

三、构想和展望

综上所述, 国内外对宽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宽恕随着年级的增长可能呈现上升趋势;人格类型与宽恕呈显著相关;移情与宽恕呈正相关;沉思与宽恕呈负相关;归因类型与宽恕呈显著相关;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做两因素相关, 很少涉及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将来可以尝试探讨宽恕这一方向的研究, 例如归因、宽恕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引起重视, 而宽恕为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和方法, 我们可以提高宽恕水平进而促进良好心理的发展, 反过来再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 进而提高学生的宽恕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添砖加瓦。

摘要:宽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 对它的研究历经了宗教、哲学, 直到心理学领域。研究表明:宽恕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移情与宽恕呈正相关, 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宽恕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新方法, 提高学生的宽恕水平, 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添砖加瓦。

关键词:宽恕,归因,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金霞.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2.

[2]张素娴.初中生宽恕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童碧柳.初中生宽恕状况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9.

[4]祁焦霞.大学生应对效能、归因风格与自我[D].广州:广州大学, 2010.

[5]马洁.归因在宽恕中的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篇9:宽恕的故事

一些成绩优异,表现又好的学生,嫌小立总咧着嘴,眼神迟缓,一副智力不足的样子,都不愿答理他;只有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无聊时爱绕着他寻开心。九月天,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修,小立上过前面两堂体育课,脑袋晒得昏昏沉沉,竟然又流起了鼻血。因为小立容易流鼻血,平时母亲就教他遇上这种情况不要惊慌、不要乱动,静静坐着,按住鼻梁,拿出随时摆在衣袋里的卫生纸轻拭,鼻血就会慢慢止住。小立照着母亲的话做过几次,心里也就不怕了。

可是那天的鼻血,不知怎么的,竟像坏掉的水龙头,止也止不住。王小立身上的纸都用完了,他清楚地感觉到热热的鼻血不但倒流到喉咙里,又从他遮着鼻子的指缝间渗了出来。他害怕得流出了眼泪,班上的几个小女生都躲得远远的,直嚷着:“怎么流那么多血,衣服都变成红色了,好可怕哟!”男生们只会怪叫:“哎呀!好红喔!”后来,老师进来了,便叫人打电话给王小立的母亲。小立就那样仰着头,坐着等母亲来,同学们离得更远了。斑斑驳驳的血迹,使得小立看起来比平时还脏,还恶心,而且更呆。

带小立看完医生回到家里,母亲帮他擦洗干净,换好衣服。这时小立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妈!我……我……我流……流鼻血的时候,都……没有人理……理……理我……呜……呜呜……呜……”

母亲的心绞痛着。这是多么敏感的一刻,无论她怎样回答满腹委屈的孩子,都无法抚平他内心的伤痕。母亲何尝不对同学的冷漠感到遗憾?她多么不愿意这样的事情一再地重演。

考虑了许久,她终于开口:“同学们不理你,是因为他们还小,忽然间看到那么多血,很害怕,大家都还不太懂事,不知道怎样帮助你。今天,你的鼻血流个不停,方才了解多么需要别人的协助,对不对?以后同学有困难,不要怕,勇敢地去帮他们;做不到时,要赶快去请老师或其他大人来处理,千万不要计较从前。做你该做的事,好吗?”

小立听完母亲的话,重重地点了两下头。母亲的心又一阵抽紧,连忙扶住他的大头。“不要乱动,要不然鼻血又流了。”

折腾了一晚,小立终于安静地睡去。浴室里传来母亲沉重的叹息声。小立制服胸前那一大片殷红染红了母亲的双眼,更刺痛着母亲看似坚强,其实非常脆弱的心灵。她双手发软,一边无力地搓洗着小立的制服,一边想像着儿子瘫在座位上,双眼噙着恐惧的泪水,任由鲜血不断涌出的样子。

她无法理解那一班不理小立,连一张卫生纸也舍不得借给他的同学们。难道人类的彼此关怀是有条件的?

母亲为小立即将开始的一生感到忧心和彷徨,忍不住抽泣起来。成串的泪珠,滴滴答答落在鲜红的一盆水里。被母亲安抚后的小立却兀自呼呼地睡得好香甜。

第二天,小立如常上课去了,依然习惯于同学们的不理不睬。

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好心的同学和他浅谈几句,他便兴奋得回家和母亲比划半天。看见母亲难得露出愉快的笑容,小立好开心。

天气渐渐转凉,大雨一连下了几天,小学校附近公园的水塘积满了水,还有许多蝌蚪游来游去。那天天气忽然放晴,小朋友放学经过,都禁不住玩兴,绕着水塘,抓起了蝌蚪。

三年八班的班长萧玉梅,也和大家挤来挤去,抢着捞蝌蚪,一不小心竟跌到水塘里。这个水塘几乎有四尺深,挖它原本是为了移植一株大树的,不知怎的,树没移来,水塘却空在公园里好长一段时日,成了人们乱倒垃圾的好地方。经过大雨的浸润,塘里除了烂泥,就是百味杂陈的不知名的东西。原本兴高采烈的一群孩子看见萧玉梅在水塘里挣扎,一下子都呆住了。水塘经过一阵翻搅,刺鼻的怪味随风飘扬,大家闻了“呕!呕!”地恶心不已,好几个孩子吓得拔腿就跑。

王小立望着在污水中挣扎的萧玉梅那惊恐万状的小脸,仿佛看见了当初满脸是血的自己,不觉想起了母亲的话:

“……不要怕,要勇敢地帮助别人,做你应该做的事……”

他下意识地伸出双手递给萧玉梅,使尽全力把她拉了上来。

面对着从水塘里被捞上来的班长,王小立简直不敢看她的狼狈相。平常那个制服光鲜、神气得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他一眼的萧玉梅,竟然变成了一副比自己还要悲惨的模样,而且哭得好不伤心。

没跑走的同学,看到班长从头到脚裹着烂泥和数不清的秽物,还有几只黑黑的蝌蚪在她脚下乱蹦乱跳,早忘了她就是平时参加各种作文、演讲比赛为校争光的班长,不约而同地退到一旁,生怕自己也惹得一身脏臭。

只有小立一反平时的木讷与迟钝,很快地脱下自己身上的白衬衫为她擦掉头发、脸上的烂泥巴,又把书包里用来应付晨间检查的小手帕掏出来给班长擦眼泪。

那手帕是母亲买给小立的生日礼物,上面印了许多他喜爱的小汽车,小立一次都舍不得用来擦脸,却在萧玉梅手里变成了一条抹布。

同学们看到王小立那样奋不顾身,仿佛受了感染,也慢慢地靠近,有的安慰班长,有的帮她提起书包,一群孩子在夕阳下,拉着彼此的小手走向萧玉梅的家。第二天,班长的母亲到学校找了校长,几天后,校长在朝会上表扬了王小立勇敢的行为,还要萧玉梅上台讲小立的故事。

“……我被拉上来时,真的好臭!王小立不但没有嫌我脏,还不顾一切地擦掉我头上的烂泥。我真后悔,以前为什么要对他……对他那么……那么凶?”

萧玉梅眼里含着泪水,断断续续说完她对王小立的感激。所有同学的心仿佛都静止了,都停留在一个温暖的地带上。他们对周遭人的嫉妒、挑剔,对生活的不满和轻蔑,在此刻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那一刻,他们的心,都像小立一样,纯净得可以去帮助任何一个人。

那天以后,再没有同学取笑小立是“阿呆”,虽然他讲话还是结结巴巴,但大家渐渐有了耐心听他讲完每一句话。老师对小立也不再那么严厉。慢慢地,同学们的游戏也有小立的一份。面对着截然不同的际遇,小立高兴都来不及,哪晓得什么叫做“记恨”?

篇10:诚信的名言事例

一、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在作

二、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三、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四、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五、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六、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七、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八、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九、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十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十二、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十三、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简

十四、如果要别人诚信,首选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十五、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十六、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十七、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十八、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十九、一言之美,贵于千多--葛洪

二十、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二十一、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二十二、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二十三、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拉罗什富科

二十四、您必须保持诚实人的立场,这时常是冒险的人需要的勇气。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十五、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周恩来

二十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二十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二十八、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贝多芬

二十九、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夸美纽斯

三十、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三十一、菲劳德说真话是件好事,因为说真话能使心里轻松愉快,也因为说真话是少见的事。 —— 大仲马

三十二、有一种真话是人所需要的,它以羞耻的火焰烧掉人心头的污秽和庸欲--这就是真话万岁! —— 高尔基

三十三、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又是商业成功的秘诀,谁能信守不渝,就可以成功。 —— 德莱塞

三十四、正直是为人最良之品性,且为处世之最良法,与人交接,一以正直为本旨。正直二字,实为信用之基。 —— 管绿荫

三十五、我希望我将具有足够的坚定性和美德,藉以保持所有称号中,我认为最值得羡慕的称号:一个诚实的人。 —— 华盛顿

三十六、凡人立于天地间,遇事必当之以“诚”,而后人始信其为人,乃得有为人之价值。尚诈术者,何能立名建业。 —— 吕鹏搏

三十七、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 何智勇

三十八、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 三毛

三十九、民无信不立。——孔子

四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四十一、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子

四十二、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四十三、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四十四、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四十五、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四十六、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子

四十七、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上一篇:春暮思平泉杂咏?芳荪,春暮思平泉杂咏?芳荪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芳荪的下一篇:信佛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