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教学设计

2024-04-25

优课教学设计(共8篇)

篇1:优课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目标是: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准备】吸管、纸巾、玻璃杯、小号矿泉水瓶、小石子、针管、塑料袋、气球等小组准备:小号矿泉水瓶1个(开掉瓶盖,盛半瓶水)、水槽1个、玻璃杯、2根吸管、1块橡皮泥、收集空气的几种材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你还能用什么办法让瓶子里的水上升?

2、我们也来学学乌鸦,把小石子放入瓶里。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

3、石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也占据空间?学生猜测回答,说明理由,引出课题并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过渡:如果不用石子老师也能让水从瓶子里流出来,你相信吗?

1、师拿出做好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学生用材料自己试做,老师发做法纸。

2、小组汇报,让成功的小组展示,不成功的小组也要展示,分析原因。橡皮泥有什么作用?

3、一个人吹,其他同学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得出结论。

三、验证结论过渡:看来,空气也会占据空间,不过,我们得出结论就要进一步去验证结论。

1、学生用手中的材料自己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指名回答。

2、小魔术:师出示水槽(盛适当水)、玻璃杯、餐巾纸,问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完全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湿吗?(生:会)师演示,生检验纸有没有湿。

3、生做实验讨论解释:杯中的纸巾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4、老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空气占据空间,做吸气呼气的动作。

5、同学们用你的聪明才智再次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那我们就要把“?”擦掉。

四、巩固练习:过渡:我们得出结论就要进一步去巩固。

1、发评测练习纸,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五、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今天的表现都很棒,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大千世界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希望你们以后继续运用你们的智慧在科学的海洋遨游。

篇2:优课教学设计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篇3:优课教学设计

关键词: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与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新课标》将原来化学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融合在内容标准之中,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再单独列出[1]。在《化学教学大纲》中, 对化学实验教学技能的要求只是简单的“初步学会……”, 而在内容标准中, 常常出现“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了解……”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实验尽可能地出现在各个角落, 绝对不能讲实验、背实验, 因为它不仅是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作为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最后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好准备[2]。但是化学课堂不能经常设在实验室, 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提供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如将传统的实验与优课虚拟仿真实验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传统实验方式和虚拟仿真实验各自的优势, 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能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欲望, 同时弥补传统化学实验的不足, 减少实验室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节省学校的实验经费。

一、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特点与功能

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一套仿真高度强、技术含量高、贴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系列化实验教学软件, 创建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学生可自主操作实验和改变各项参数, 去观察变化、去发现问题、去认识现象、去建构知识。它不仅囊括了中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以及教材中涉及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 而且对传统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设计了部分实验。

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特点与功能:

1. 仿真实验中提供的器材和元器件具备较高的仿真度, 避免符号实验。

各项操作与实际实验相符, 满足学生对实验正确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的需求, 避免穿插计算机的操作模式。

2. 实现实验过程的智能化操作。

所有仿真实验一律不采用下一步、下一页的模式操作, 完全让学生自由搭建环境, 做到参数可调,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的操作, 去探索、去发现、去建构知识, 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式的实验操作平台。

3. 可进行危险性实验, 直观展示不可逆的实验过程, 可展现宏观和微观的实验变化过程, 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优课虚拟仿真实验数字仿真实验, 能直观、安全地进行平时实验室无法做的危险性、不可逆、微观的、抽象的实验操作。

4. 引入错误结果, 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验的过程, 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例如, 发生操作错误时, 会显示仪器损坏甚至发生爆炸等提示, 实验将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设计引入误差, 测量结果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而不会被固定程序修正, 符合操作实际, 也便于从中发现问题。

二、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对优课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分析发现, 结合传统实验的教学模式, 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化学教学中有如下优势:

(1) 可以弥补学校因实验器材不足、实验耗材短缺而造成很多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 如在初中化学《比较纯金属与合金的硬度、熔点等性质不同的实验》。

(2) 可以解决实验室缺少一些合金材料而无法演示的实验, 解决学生难于动手操作各种易损仪器和贵重仪器的矛盾, 以避免这些实验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3) 可以安全地让学生操作实践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 如初中化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氢气、可燃性粉尘爆炸实验》等。

(4) 完成一些成功率不高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再现一些瞬时即逝的实验和极慢的实验过程, 以及不可逆的实验过程, 如初中化学《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等, 从而给学生一个细致观察、发现规律的机会, 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5) 弥补实际实验教学上的一些不足,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让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 如使用动画演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 使学生实验复习不需再背诵实验步骤, 而通过自主动手仿真实验, 将获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如复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等等。

(6) 可以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 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危险性大的实验, 定性的实验, 要求较多的操作技术, 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 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规范性。

2.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化学实验教学几个环节的应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将传统的实验与优课虚拟仿真实验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传统实验方式和虚拟仿真实验各自的优势, 可在化学实验教学如下环节应用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

(1) 预习实验

化学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动大脑思维的一种手段, 作为学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做到严谨细致。不放过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开动脑筋, 积极探索, 大胆质疑。目前中学阶段的实验仍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主要是运用实验成果, 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缩短认识的过程。因此, 为了避免应付式地为实验而实验, 进入实验室走过场的形式, 课前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特别要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使我们的实验教学变为从实验中找实验, 从而提高实验的效果。但是学生实验预习纯文字的理解加大了预习的难度, 如果预习时观看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数字仿真实验, 甚至在关键步骤还能够通过互动亲手点击操作, 对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理清实验步骤、自然而然理解化学实验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 由于要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 为了使学生能安全、有序地完成实验内容, 我们使用仿真虚拟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的目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预习, 这样, 就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

(2) 课堂探究实验

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 必要时教师可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只要求按照实验所给的操作步骤进行, 验证已知的实验结论。新课程将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 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是采用问题、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 即提出实验课题——讨论、设计、选择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讨论、评估——完成实验报告[3]。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对实验材料、实验器具、实验试剂、实验方法等进行重复实验操作, 选择不同的实验路径, 充分实现自由的“探究”, 提高学生探究的成功率, 提升学生实验的信心, 从而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热情。

(3) 复习实验

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针对每个实验给出详细的考试考点, 学生在课后通过操作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仿真实验, 无需在实验室环境中就能重温实验的操作、数据分析等过程, 加深对实验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例如, 在第八章的复习课上, 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氧化铜为原料 (还有其它试剂可供选择) , 如何制取氢氧化铜。经过大家激烈的争论, 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最合理的反应流程: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应用仿真虚拟实验平台来进行演示实验, 而结果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蓝色沉淀、黑色沉淀、无沉淀。也就是说有些学生的实验成功了, 有些学生的实验失败了。继而再来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 以及制取氢氧化铜时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课堂实验实践, 既达到了复习酸、碱、盐的作用, 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

总言之, 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能使我们实验教学现代化, 尽管优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有着许多优点, 也存在着不少显而易见的缺点, 如缺乏实验的真实环境、缺少动手真实操作的机会等。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则需要实实在在的实验操作, 学生亲手实验、亲身经历是虚拟仿真替代不了的, 只有让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化学课程标准》, 2008年

[2]吴俊明,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篇4: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关键词:教学模式;优课;多元分析;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68-06

一、研究背景

当前,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优课”),[2]该活动的大力开展对有效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高等教育的基石,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长期关注的奠基工程。基于此,本研究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分析,旨在管窥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而为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多元分析法是对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变量(或多个特性)的数据,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综合分析方法的总称。[3]本研究依据“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及已有研究构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学科差异两个方面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对比分析。

2.研究样本

截至2015年9月21日“优课”网络投票拉开帷幕,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504959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3020486节,其中小学共晒课1674026节。

鉴于“优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地区选取语、数、外3个学科,每个学科随机选取3节课,共抽取294节小学“优课”研究样本,其中288节“优课”样本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见表1。

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14》[4],将中国东部10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发达地区,中部、西部与西北地区21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则在288节“优课”样本中随机分层选取120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3.信度分析

为保证分析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进行了信度分析。由本研究的两名研究者独立对10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比较编码结果并按照信度计算公式进行信度计算。[5]通过计算信度为0.78(大于0.7),可见内容分析的信度较高。具体如下所示:M为两位编码者归类相同的数目,N1为第一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2为第二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为研究者数目。

相互同意度= ■

信度= ■

三、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框架

本研究综合“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已有的教学模式分析框架,构建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与创新分析框架,包括教学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教学评价四个维度。

四、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总体分析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建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6]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做出评判。

通过对“优课”样本的教学设计、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评测练习、教学反思、评论等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学理论指导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

教学理论运用丰富。整体上看,教师教学理论运用丰富,但仅有部分教师能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此外,除了教学理论的指导,部分教师还综合运用了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在“优课”中皆有体现,活动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也有所涉及。

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程序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最多,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相对较少。发展性教学理论与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都强调教学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营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以真实情感对待学生。整体而言,在大多数小学“优课”中,教师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关注尚待加强。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教学理论指导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图1。

由图1可知,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注重运用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则更加注重程序性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的运用。换言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通过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的对比分析,差异具体如图2。

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程序性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差异较大,数学教学中程序性教学理论相对运用较多,主要体现在数学解题课、复习课以及探究课三种课型中。语文、英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较为明显,相较于数学,语文、英语的情境性更强,学生更自主,教师感情投入更多。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分析

(1)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分析

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类目,[7]本研究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相关数字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对小学“优课”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288节“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征:

在教学环境方面,小学“优课”的录制环境主要是多媒体教室,较少出现传统教室和网络教室。在教学媒体方面:首先,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已在某些小学课堂进行常态化使用;其次,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在教学中使用较多,但在大多数课堂中,这两种媒体都没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大部分教师依然将其当作普通投影仪使用;最后,传统教学媒体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教师仍会使用粉笔、黑板、实物或教学模型。

在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演示文稿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数字教育资源;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也根据不同需要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灵活运用;在部分学校,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数字教育资源也已在课堂中应用。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表2。

由表2可知,教学环境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有使用网络教室;教学媒体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教学中有台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运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把电视机作为投影媒体使用的学校;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多使用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工具,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使用图片。

总而言之,经济发达地区“优课”中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在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视频和音频的应用方面,视频和音频在英语与语文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数学中使用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和英语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且英语教学重在听说读写。

3.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

(1)小学“优课”课堂互动分析系统与S-T分析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8](FIAS)是一种探索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的分析技术,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9]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出小学“优课”课堂互动情况。S-T分析是一种量化教学过程的课堂分析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教学性格,[10]用其对小学“优课”进行分析能直观定量判断“优课”的教学性格。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已入围部级“优课”评审的省级优课中随机抽取学段和知识点,结合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差异确定3节课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选择投票数最多的3节课例作为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见表3。

依据ITIAS编码表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采集数据生成课堂互动分析矩阵,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并对6节课的师生行为比率(教师语言比率、学生语言比率、信息技术使用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提问开放性问题比率、提问封闭性问题比率)进行了统计,如表4。

按照S-T分析步骤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分析。此处以宜昌市某小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绘制S-T图(如图3),并绘制6节课的Rt-Ch图(如图4)。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和湖北省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2.26%和46.3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甘肃省的课例则是教师言语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8.74%,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三节课比率都不高,其中湖北和甘肃的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比率仅2.33%和3.34%,广东相对较高,占15.97%,可见经济发达地区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的差别并不明显,甘肃省课例的教师提问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差别也不明显。

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3节课都属于混合型,并无明显地域差异。

   (3)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数学和英语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4.50%和38.8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语文课例则是教师语言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5.83%,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具体分析发现,语文“优课”课例中渗透了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语文和数学两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比率较高,数学达23.50%,而英语仅3.55%。其中,语文课例中使用了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主要用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数字化资源的拓展;数学课例中仅使用了电子白板,主要用于交互性的动态展示长方体面、角、棱的特点和辅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有明显差异,语文课例中教师提问较少,且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教师主要是引导和知识讲授。数学和英语课例中,教师提问比率相对较高,但大部分是封闭性问题。这主要与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程度密切相关。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性格存在差异。语文和数学“优课”课例均属于混合型,语文课例中教师活动较多,数学“课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较多。英语“优课”属于练习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读单词和介绍朋友。由此可见,教师能根据学科和课型灵活设计教学。

4.教学评价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做出价值型判断。[11] 按照评价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对“优课”的综合分析并统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间教学评价存在如下特征:

所有“优课”课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较少。

(1)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更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且评价方式更加多样。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也更擅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内置功能进行实时互评等。

(2)小学不同学科“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不同学科之间评价方式差异并不明显,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相较于语文和英语,数学“优课”课例中诊断性评价所占比率更大,主要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且绝大多数数学课会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检测。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1.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结果:

(1)教学模式多样,创新态势不明显

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小学“优课”的教学模式可大致分为六类:九段教学模式、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且迫于小学课程压力,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内驱力不足。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深度不够,地区差异显著

由分析可知,除个别地区如西藏、新疆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设备运用广泛。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等部分地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已被运用在课堂中。但深入分析发现,小学“优课”中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运用深度不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个别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仍被当作一般的投影仪器使用。

(3)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研究发现,目前小学课堂大部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一般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开放性或封闭性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与单个学生进行互动居多,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工具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2.启示

教育部办公厅指出,将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12] 基于此,通过本研究,可为各级各类小学“优课”建设、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以下启示:

(1)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内需

目前,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外部的推力往往让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教师消极应对,进而出现很多依葫芦画瓢或生搬硬套的现象。而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才是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直接动力,[13]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内部需求,只有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模式。

(2)培育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构建课堂和谐新生态

信息技术的引入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平衡。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不断融合创新,培育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运用文化,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新的和谐课堂生态。

(3)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灵活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拘泥于预设的固定教学程序,注重实现整齐划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因而教师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结合线上线下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刘延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19/c_1117201512.htm.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号)[EB/OL]. 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0709_15125.shtml.

[3][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尹睿,刘路莎,张梦叶等.国外百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特征的内容分析:课程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30-37.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7]谢幼如,王芹磊,彭丽丽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90-96.

[8]Flanders, Ned.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paration for Teaching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63, 3(14):250-260.

[9]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11]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 _206045.html.

[13]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2-25.

篇5:《月光曲》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梅。2.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致爱丽丝》音乐、【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音乐,你用心听了吗?(板书:音乐)

2、.那么,同学们听了刚才老师播放的音乐后会有怎么的感受呢?(生答)

5.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欣赏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巩固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生答)

2、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诞生了,他就叫《月光曲》

三、品读感悟

1、那么,课文是如何来描写《月光曲》的美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8—9自然段

2、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

(指名读—指名评,再读—挑战读)

3、多美的意境呀!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这一段呢?(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4.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呢?也来读一读(指名读)

5、同学们,在这两个段落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自然段呢?(指名读第9自然段)

6、老师和你们一样,也觉得这一段文字特别美,其他同学想读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九自然段并思考:

(1)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____”和“﹌”勾出来。(2)读一读联想的部分,边读边想象画面课文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

7、出示课件,生汇报(1)指名读画出的写实(2)指名联想的内容

师:你们怎判断他是联想?(板书:联想)生:仿佛 好像

师:是的,文章的联想一般是用好像,仿佛这些词语把他引出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些时候是不用这些这些词语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区分。

(3)那作者究竟是怎样用联想表现出乐曲的内容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联想的部分,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师:谁来说一说,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画面后出示第一幅画。这样的画面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宁静)B:那么接下来画面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指名说后出示第二幅画.C:那第三幅画面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后出示第三幅画,那这样的画面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呢?(壮观美)

7、师: 多美的画面呀!如此美丽的画面所构成的乐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联想的内容,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8、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欣赏《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月光曲》音乐)

(1)把眼睛睁开,月光曲的曲调美不美?美。你们想不想通过朗读来吧这种美表达出来呢?想(放《月光曲》音乐)(2)配乐师引导生齐读

A: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来月光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生接读——

B:贝多芬看着窗外如水的月光,再看看月光下这位清秀的盲姑娘,想着她不因家境贫寒而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一股同情之情油然而生,他加快了节奏,只见月亮,生接读————

C:贝多芬一直追求着,自己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可眼前这位知音竟然因为家境贫寒而买不起自己音乐会的入场券?一股愤然不平之气顿时充盈他的心海,他胸 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忽然,生接读——

9.师: 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贝多芬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呢?(生汇报,板书:情感)

10、师:是啊,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震撼读者的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的。(补充板书:节奏线)四 巩固延伸

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你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致爱丽丝》,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放音乐《致爱丽丝》,师简单解说背景)

六、板书设计

篇6: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总复习(作文)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

单位:银川十二中 授课教师:彭丽珠 2016年3月

教学目标:

1.归纳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感知和训练学会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力求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方法,杜绝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描写不是单纯的说话内容,它是一种综合的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段。

难点突破:

通过欣赏课文中经典的语言描写、观赏经典影片、视频中的经典台词,感受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魅力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互动交流

导入课题

师:我们一起做一个“人物——语言连连看”的游戏 生:上来做连连看。

师:说说你们这样连的理由。生:自由表述。

(白板展示人物——语言连连看)

二、欣赏交流

组织归纳

1.欣赏教师准备的课文中经典语言描写

2.小组合作:我们学过的课文和你阅读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3.讨论归纳:(1)语言描写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预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完成)

(2)语言描写应注意哪些问题?(预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能能完成三点预设内容)

4.欣赏经典电影精彩片段,并通过配音练习进一步感受归纳出的内容(与语言相配合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动作)

5.欣赏经典对白,引导学生补充归纳(归纳出预设内容的第四第五点)(课堂随机选用:《简爱》配音,通过简的语言体会其性格)6.通过修改学生习作练习,深入体会第五点——巧妙留白。

三、片段练习

感悟提升

练习一

学校生活篇——猜猜他是谁

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一位老师或同学的语言进行描写,描写完展示,并由其它小组猜。如果猜出,说明描写抓住了特点。练习二

社会生活篇——和谐需要谁

篇7:匆匆省级优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会写本课1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时光的匆匆与稍逝即纵。

理解文字难懂的词句。

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奠定感情基础

师:同学们,谁来朗诵一下《长歌行》这首诗?

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注意“涔、潸”的读音。

引导学生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

读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

(从三个“再”、“一去不复返”理解时间的匆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绪。

时间究竟去哪里了呢?

从这反反复复的追问之中,你体会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郁达夫说朱先生的文章充满诗意,我们把文字排列变一变,看有没有读诗的感觉?

(指名,全班配乐读)

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时光匆匆?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指名汇报,老师随机指导。

理解一:出示

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的短暂,稍纵即逝)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作者把八千多个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短暂。)

“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声无息,令人毫无察觉。”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变现出来。

过渡语

师:二十多年的时间瞬间逝去,想来多么的可怕难怪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涔涔”、“潸潸”什么意思?这两个短语,你体会到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理解二:“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了。”

(1)体会写法:

A、把时间比作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时间是怎样匆匆地从身边溜走的。

B、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觉到是那么的生动、具体,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时间的——来去匆匆。

(2)再读本段,再次品味时间的匆匆。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读好了课文。还有一些问题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篇8:优课教学设计

一、基础教育用户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

教育过程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尝试将用户划分为三类: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设计和应用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 我们先分析三类教育用户的基本需求特点。

1.教师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设计不够得当, 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 适得其反。文科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可度明显高于理科教师, 实现起来更加简单。理科中的数学老师认可度相对较高, 市面上的软件支持数学教师授课的较多, 而其它理科课程的则较少。正如一位生物教师所说, “生物描述的是生物一生的动态过程, 希望能结合动画进行讲解, 但自己不会做, 又没有遇到合适的软件, 很多只能靠口头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都不具备自行开发资源的能力, 而现有的网络资源, 买来的资源库, 都不太适合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因此, 优质的教育资源匮乏仍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的瓶颈。

2.学生渴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对学习辅助工具、电子书等的认同度较高, 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学习方面, 很多同学都反映没有比较好的软件支持, 要查资料, 都是借助因特网来获取, 信息广泛, 查询耗时多。而在课前和课后, 很少有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去进行预习, 完成作业。偶尔有些习题, 教师会用PPT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后扩展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也仅仅停留在呈现的层面, 没有上升到学习过程支持层面。偶有研究性的学习实践, 网络也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 也没有优秀的软件能支持通过网络式的研究型学习。个别学生还是有意识地通过网络获取一些学习材料, 进行自发性的学习。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信息的使用, 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教师的引领, 尚未形成自主式和探究型学习的雏形。

3.教育管理者希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管理和整合教育资源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 学校对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和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 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态度。各校管理者都强调, 鼓励教师多用、用好信息技术设备。然而大多数学校缺乏自有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造成信息化教学管理不便, 互动滞后, 另外, 教师的自有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分享和流通, 是非常可惜的浪费。

二、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设计理念

数字化教学领域需要这样一款软件:教师能通过它实现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制卷等常规工作, 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搭建环境, 提供相应的工具支持。学生能依托它完成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学习个性化、资源丰富、时空可分离、理性交互等优势。教育管理者希望凭借它完成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师的评估和管理、指导区域内数字化教学情况、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

因此, 我们认为, 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开发要能体现以下教育理念:

1.“普适学习,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趋势。借助信息技术设施, 学习将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发生。教育是一个生动而立体的生活过程, 学习是贯穿生命以人为本的体验过程, 非正式学习已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

2.课堂 (校园) 教育的一元主体地位将被丰富和分化。拥有丰富信息和实践活动的校外生活将成为形成学生价值观和个性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校园教育必然由校内教育向校外延伸, 并与各种形式的教育逐渐走向融合。

3.满足教育链上各种用户群的整体需求。通过增强体验的、可分析、可定制的互动学习过程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和服务。

4.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知识, 无论定律还是公式, 都源自生活并终归于生活, 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5.资源的再编辑和教育性优化。将各种多媒体资源按照国家课程体系和学习成长历程联系起来加以提炼和应用,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应用角度, 从这个角度, 将使社会巨量的库存内容资源焕发新的生命。

6.智能化的交互应用。通过系统与学生、教师在形式和实质上形成双向互动。后台提供相应的量规评价指标体系, 适时地给予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把学生学习进度和状况的数据提供给学生、教师, 把阶段性的评价数据提供给家长和教育管理者, 让智能化评价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三、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创新

本部分我们以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V3的设计为例, 探讨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设计如何体现以上需求和教育理念。该系统是国内首家以正版教材内容为核心的教学应用系统, 由云服务平台以及教师、学生、机构管理三大客户端软件组成。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客户端应用, 为终端用户提供教学应用、教学互动以及资源管理共享等全环节服务支撑, 为教育机构快速构建智能、高效、开放、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系统重点解决5个核心问题:

(1) 同步信息化备课授课, 有效组织、管理和使用同步教学资源。

(2) 同步作业和测评, 快速反馈、批改和统计, 提高教学绩效。

(3) 信息化管理班级教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开展课内外互动学习。

(4)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均衡流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5) 过程性分析和理解用户行为, 整合并推送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育内容及服务。

(一)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平台框架及系统功能

从平台的业务结构可以看出, 平台主要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在基础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需求。我们为每一类人群都构架了相应的支持服务功能模块。

教师作为平台服务的核心, 辅助教师完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制卷等常规工作, 也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搭建环境, 提供相应的工具支持。电子备课模块, 为教师提供备课环节所需的多媒体素材、示范课、优秀教案等资源, 同时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 获取教师备课需求, 为教师定制教案和生成课件制作脚本,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繁琐的事务, 使其大部分精力用在教学设计上;信息化教学模块, 为讨论式、讲授式、启发式等课型提供环境支持, 精心设计相应的工具和资源, 方便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将常规的课后辅导的部分流程放在网络上完成, 实现一对一的服务, 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命题组卷模块, 通过建库的方式, 标注试题的难度系数、考核特点等信息, 提供标准化测试的量表, 方便教师科学组卷;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搭建桥梁, 来分享教学经验、优秀课例, 教学心声倾吐。

学生主要依托平台完成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的部分活动,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学习个性化、资源丰富、时空可分离、理性交互等优势。平台提供课后作业模块, 将课下必须的作业, 在平台上完成, 在线提交, 在线批改, 及时反馈知识掌握情况;自主学习模式,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学习进度赶不上的学生提供在线课堂, 培优补差, 尽可能的实现学习个性化;协作学习模式, 为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支持, 克服课堂资源、环境的局限, 有利于学生协作精神、批判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 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搭建互动的环境, 方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 也为跨校合作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二) 用户端功能模块

1. 教师端功能

教师端包含快速备授课、同步资源管理、交互式教材、虚拟仿真实验室、互联课堂、班级空间、作业管理七大功能模块。帮助教师轻松实现个性化备授课, 提升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有序开展课堂内外互动学习。

(1) “快速备授课”功能模块:国内唯一获得近30家主流教材出版社正规授权, 数字教材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全年级主流学科, 教材版本覆盖率达95%以上。依托中央电教馆资源、公共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平台, 提供分组式幻灯片导航、数字化字符图形编辑等工具, 在备课过程中实现快速引用课本内容和调用资源库 (如图1、2) 。

(2) “同步资源管理”功能模块:支持教学资源到书到页, 实现网络资源同步到教材, 可提供资源搜索引擎、资源预览、资源下载;支持本地资源的添加、编辑、导入、导出, 以及资源分级管理、共享功能;支持教师个性化资源、校本资源、区域资源的导入,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3) “交互式教材”功能模块 (如图3) :支持目录导航、拖拽翻页、快捷键翻页、页码查找、缩略图搜索、书签检索等多种浏览方式;支持选词、截图、批注、问答、笔记、板书、词典、幕布、探照灯等交互功能。

(4) “虚拟仿真实验室”功能模块:提供物理、化学的仿真实验室, 紧密贴合考点, 提供实验的操作、考点解析、课堂练习。

(5) “互联课堂”功能模块:支持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互动机制, 支持教师开展随堂测试, 及时接受学生提交的答案, 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支持教师随时使用课堂广播、锁屏等功能。

(6) “班级空间”功能模块:支持教师创建班级, 进行班级成员管理、发布班级公告等;支持班级成员在线问答、共享资料等。

(7) “作业管理”功能模块 (如图4) :支持教师在线发布和接收作业;支持教师编辑互动式试卷类型作业;支持对作业的审阅、自动批改及统计的功能。

2. 学生端功能

移动学生端支持Windows8/Android两种操作系统, 定位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 包含学知识、写作业、查错题、互联课堂、班级管理五大功能模块, 满足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环节数字化学习需求。

(1) “学知识”功能模块:支持从优课书城获取电子课本 (如图5) 、多媒体书、电子教辅等学习资料;提供名师指导、海量题库、在线点播、在线测试、即测即看。所有内容围绕新版教学大纲, 紧贴教学知识点, 快速精准定位到需要学习的内容。

(2) “写作业”功能模块:支持在线接收教师布置的作业;可随时提交及查看附件类、互动试题类作业;提供对作业成绩和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 同时支持个人作业的线上管理 (如图6) 。

(3) “查错题”功能模块:系统自动记录学生错题, 支持分类查看统一纠错, 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提高学习成效。

(4) “互联课堂”功能模块: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互联互动机制, 支持学生及时接收老师提问, 学生快速提交答案, 课堂内轻松解决难点难题。

(5) “班级空间”功能模块:学生自由查找并加入班级, 及时查看班级公告, 班级成员能在线交流、共享学习资料。

3. 机构管理端功能

“机构管理端”包含分级管理、用户管理、公告管理、资源管理、统计报表、常用工具六大功能模块 (如图7) , 实现数字化教学的统一整合, 统一服务。

(1) “分级管理”功能模块:支持校级、区县级、地市级、市级的物理分级和逻辑分级, 分级管理用户信息、机构信息、教学资源、书籍信息等。

(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支持账户信息查询、编辑, 设立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账户信息安全。

(3) “公告管理”功能模块:支持上级机构给下级机构发布公告, 实现快速传达信息, 通报指示。

(4) “资源管理”功能模块 (如图8) :支持教学资源上传、下载、推荐等同步在线审核管理办法, 帮助地方教育部门盘活区域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流通。

(5) “统计报表”功能模块:支持教育机构查看管辖校区内的资源上传、应用推荐, 以及账号使用等情况。

(6) “常用工具”功能模块:支持机构管理员针对常用的工具的添加、删除, 方便日常教学工具的调用。

四、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应用案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效果,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郁老师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运用到课前备课、课中授课到课后管理的教学各个环节。

1.课前备课。郁老师通过优课的资源平台, 下载所需的最新教辅材料和课件模板, 按照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修改, 一个精美的课件就做好了。而班上的同学, 通过优课学生端的学习资源, 在课前就能开展预习。通过预习, 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难点通过优课的班级空间反馈给郁老师, 这样, 了解到学生们遇到的难点, 郁老师备课时就更有针对性了。

2.课堂教学。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比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 当点到骆驼的某一部位的词语时, 就立刻会出现相关的图片, 直观、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次,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帮助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 郁老师用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互联课堂功能, 来进行随堂测验, 系统不仅可以自动判卷, 还可以同时快速整理和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 郁老师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里还有一个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优势——郁老师会马上看到某个知识点有多少人没有掌握, 或者说某个同学对哪些问题还比较困惑, 在系统给出成绩的同时, 以此为根据, 现场再次进行巩固。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记忆还是新鲜的, 对比出错的原因, 他会将这个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

上一篇:以醒悟为话题作文下一篇:2019一轮碱金属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