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联盟教学设计

2022-07-24

第一篇:优课联盟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优课

《雨说》教学设计

华阳思源实验学校

陈高洁

一、把握教材: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温情的倾诉,是诗人用拳拳之心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爱之歌。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特别适合朗诵。教学时可淡化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感知“雨”的形象,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歌,与诗共舞。

二、教学要求:

1、反复诵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3、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三、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词,上课初始全班交流。

2、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体验法。“雨教我们勇敢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作为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续写。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雨”的诗词,并积累3至4句。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雨的诗趣。

1、有人曾经这样说: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他浇灌了禾苗,也带走了尘埃,尤其是走进了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文人都是怎样写雨的那?描写春雨的诗句,谁来给大家说说?请同学们将自己积累的有关雨的诗词相互交流一下,哪一位同学先来?同学自由站起来发言。

(二)交流,感受雨的诗味。

2、春雨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那?展示一组视频(雨中景)

3、老师小结:同学们想到这些都是雨的特征,让我们对春雨有一个这样的印象,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三)朗读,感受雨的诗韵。

1、学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师生明确:轻快、喜悦。

2、学生选读喜欢的段落。点名朗读。

(四)品析,感受雨的诗意。

1、出示相关链接:

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与发展。诗中的“雨”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和祝福。

写作背景:《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请同学读生字词,学生互评

2、合作探究。

①在你眼里“雨”像谁?你是从哪一节品味出来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②同学合作交流,师生明确。

3屏幕出示问题:“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

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学生交流后举手,老师指名回答,并适时点拨。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快乐的安息”可让我们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屏幕出示问题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②同学合作交流,师生明确。屏幕展示交流成果。

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作用,含义? 生:作用:让我们明白此诗的写作目的,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 含义:此时,文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经历过苦难的儿童正需要爱的滋润和鼓励。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的苦难和贫穷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 “大地”具体指什么?

学生回答:诗中的“雨”是春天的化身,是爱的化身,象征 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3、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是诗

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的爱之歌。

(五)抒写,感受雨的诗情。

1、课堂小测,学生回答:

2、课后拓展,屏幕出示:

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勇敢乐观地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那么你呢?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

(六)小结,感受雨的诗理。 感谢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甘于奉献的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如朋友、如母亲、如师长、如天使般的形象,更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的诗歌之旅。 我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大家不仅享受到了春雨的沐浴,而且还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但愿同学们能够常常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走出数理化的公式,不要让自己的心灵之花日渐枯萎,不要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变成荒漠。最后祝愿大家永远能够做诗的朋友,在清风朗月的天空下诗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附:板书(略)

第二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送别诗《送友人》教学设计

泉塘中学谢俊鹏

教学目标:

1、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并鉴赏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3、反复诵读,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点:把握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学习歌曲《送别》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唱歌曲《送别》

二、关于送别诗

1、复习回顾已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2、了解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王维,王勃,李白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三、教学《送友人》

1、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及诗歌特点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一起合称“李杜” 。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代影响深远,著有《李太白集》 。

3、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音与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分联品读全诗,鉴赏诗歌写法上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意。

5、诵读全诗,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6、小结:

(1)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运用对偶、比喻、衬托艺术地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兼俱自然美与人情情美,格调哀而不伤。

(2)鉴赏诗歌法:

反复读,通读弄清“写什么”,品读品味诗“怎么写”,诵读领会“为什么写”。

7、即讲即练:

(1)作者是(唐)朝(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当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2)解释下列词语:

横(横卧)

白水(明净的河水)

去(离开)

孤蓬(孤独的蓬草,喻指孤独远征的友人)

征(远征)

(3)内容理解:

《送友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 送别诗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送别诗的格调

1、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A、哀伤

B、哀而不伤

C、乐观旷达

2、比较下列各送别诗的格调,判断其格调类型: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5)、别 董 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五、男生朗诵送友人,女生吟唱送别,结束本课。

第三篇: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资料

教学设计

内容:三年级上册《27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恼怒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一读,整体感知。

2、议一议,了解内容。

3、品一品,理解品味。

4、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本课前,准备陶罐、铁罐的实物以及陶罐、铁罐的头饰,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西藏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

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

第四篇:一师一优课书法教学设计

《卧勾的写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习卧钩写法,掌握“心”字结构。

2、认识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卧钩形态以及“心”字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

3、情感目标:

(1)审美目标:通过学习卧钩和“心”字的写法,培养学生对书法运笔之美的审美能力;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

(2)德育目标:通过学用“心”字,听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卧钩和“心”字的写法。

教学难点:卧钩的弧度把握,“心”字的结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纠正前一次作业中的错误。

1 对反犬旁的错误写法进行指正,重新强调正确的写法。

(三)学习新课卧勾的写法。

1.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钩”家族的几个成员,他们是什么呢?(横钩、横折钩、竖钩、竖弯钩、弯钩)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成员“卧钩”

(课件出示卧勾笔画,板书“卧钩”)

生齐读课题

2.观察卧勾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月牙、像小船、像香蕉……)

课件出示卧钩与月牙,然后使卧钩与月牙重合,让学生明白卧钩的形态类似月牙。

师:老师用以前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卧钩的行状: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3.学习卧勾的写法。

看字形,想象运笔方法。

师:轻轻起笔重重弯,挑钩之前先动笔,对准左上再出尖。

2 (1)书空练习

(2)动笔练习,教师行间巡视。

(3)投影展示一份写的好的,一份有问题的。让学生观察,好在什么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四)学习“心”的写法

1、田字格内出示“心”。

2、书空

3、观察各笔画的位置,尤其是指导三点的位置。

4、练习---巡视----展示-----点评-----再练习

(五)学习心字底的字的写法

1、出示叠罗汉图片,从中总结出上中下结构字的特点:上小下大,中轴线两边宽窄一样。“心”的中间那点在竖中线上。

2、出示心字底的字,观察结构,找出关键笔画。

3、生述,师范写。

4、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点评

5、练习其他的心字底的字。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卧勾的写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卧勾的书写要领歌。在些心字底的字的时候,要注意把握结构,合理的安排。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字写得都不错,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信心,做的过程中再专心一点,就没有我们做不好的事。

第五篇:优课:《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1)[大全]

4.1《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共点力的概念。

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 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 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学科探究中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

弹簧秤、橡皮筋、细绳、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提问引入]大家回忆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物体发生形变。

[提问]如果将一桶水,从地面放到桌面上,有几种方式呢?

[讲解]力气大的同学,一只手就能把它提上桌面,力气小的同学可能要两个或三个人一起把它提上来。

[提问]如果要使一辆推车在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几种方法呢?

[讲解]可以用马来拉;可以让一个人在前面拉;或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 [提问]上面的例子说明同一个问题,一个力与多个力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合力。 [提问]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讲解]已知几个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力的合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这个问题。

[强调]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一个分力都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合力是一个设想的,但有实际意义的力,在力的合成中的合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

二、力的合成方法

[演示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装置如图)

(1)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的某一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2) 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节点达到某一位置O。

(3) 用粉笔记下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4) 用粉笔和三角板在黑板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做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5) 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6) 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讲解]一个弹簧的拉力,于两个弹簧的拉力有共同的作用效果,就是把结点拉到0点上。用F表示一个弹簧的拉力,用F1和F2分别表示两个弹簧拉力。可知,F1和F2就叫做F的分力。 [提问]由上图大家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讲解]可以发现,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练习]“思考与讨论”

[提问]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又怎么处理呢?

[讲解]如果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用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三、共点力

[学生活动]大家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共点力?

(2)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讲解]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板书:

一、什么是分力和合力

二、力的合成方法:

1、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共点力

1、定义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适用于共点力

上一篇:一建考试心得分享下一篇:园林工程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