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2024-05-13

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精选8篇)

篇1: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相关案例】

原告甲公司是生产喂料和物料输送设备的企业,开发了失重喂料系统控制软件,并取得了著作权登记证书。被告乙公司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了上述软件并销售带有上述软件的产品。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双方在失重喂料控制软件的源程序经过鉴定对比,可以证实两者多次出现整段源程序相同,在关键变量、时间参数与数据寄存器基本相同,因而可以认定被告侵犯了涉案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据此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赔偿损失10万元,公开赔礼道歉等。

【案例评析】

该案涉及到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侵权纠纷,针对软件作品的特点,法院通过源程序对比鉴定的方式,准确认定的被告的侵权行为,并据此全部支持原告主张的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在内的诉讼请求,体现了法院对于计算机软件类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力度。

【风险提示】

企业应根据作品的特点以及技术性质就著作权权利来源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成都精英律师团律师都燕果提示你从司法实践上来看,有关著作权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著作权侵权风险

著作权侵权是指权属清楚,只是受害人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主要是指《著作权法》第46条以及47条的规定的行为。

2、著作权权属认定风险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它是基于作者对作品的追创造活动而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谁是作者谁就是著作权人,权属是明确清晰的,不易发生纠纷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著作权主体的合并、变化,作品的产生方式不同,著作权可以的多样化,使著作权经常出现归属不清的现象。

3、著作权合同纠纷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主要通过双方当事人订立著作权适用合同和取得著作权使用许可进行。《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不少关于订立关于合同的条款。对于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著作权合同引起的纠纷,当事人可依法提起诉讼。

4、著作权给付报酬纷争

著作权是一种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性质的权利,使用者向著作权人给付使用报酬,是权利人实现财产权的重要方面之一。当使用者不按照法律规定给付权利人报酬时,著作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给付之诉,请求人民法院判令义务人给付报酬。

【化解对策】

规范管理各类作品原件。涉及诉讼时应该就著作权权利来源的合法性进行举证。著作权权利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权利合法来源的有效证据,在作品或者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是有相关证明的除外。

有效防范著作权引发的法律风险,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法确定著作权归属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单位主持,代表单位意志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单位视为作者。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人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元作品的著作权。

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方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2、著作权行使的限制

著作权的保护不完全是没有限制的,根据法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下,使用别人的作品,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个人学习、适当引用、传播新闻、时事评论、公开讲话、教学研究、执行公务、资料保存、免费表演或者公开陈列、汉语普及以及盲文普及

准备合法利用他人作品前,我们应该注意理解《著作权法》第22条的含义。如引用行为是指”为介绍、评论需要,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假如引用数量过多,引用行为不是为了介绍、评论的需要,或者引用的是他人尚未发表的作品,都够成侵权。

3、防止著作权的侵权行为

按照《著作权法》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著作权侵权,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性质严重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篇2: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企业著作权的合法维护

著作权的经济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著作权法律纠纷有哪些?如何认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权属?著作权侵权有哪些表现?何种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合法使用其作品?

典型案例

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或作者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乐高玩具是国际上著名的玩具品牌,瑞士的英特莱格公司是乐高玩具在中国的著作权所有者。乐高玩具从1992年开始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由于设计新颖,理念超前,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1998年,英特莱格公司在天津进行市场调查的时候,发现该市某玩具公司制造的玩具与乐高玩具中的积木系列相似,经过公司总部商议,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英特莱格公司将该玩具公司告上法庭。在诉状中,英特莱格公司指控天津的那一家玩具公司侵犯了乐高玩具积木块作为实用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其中包括四轮车、钟、鸟、大炮等53种造型。而天津这家公司则认为玩具积木块不是实用艺术作品,不应享有著作权。另外,它认为既然乐高玩具已经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就不能同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当地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实用艺术作品是指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并符合作品构成要件的智力创作成果。英特莱格公司所要保护的53种积木块中,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高度的作品达到50余种,这些积木应认定为实用艺术作品。虽然乐高玩具组件已经申请并拥有了外观设计专利,但著作权法可以对其进行同样的保护。基于此,法院最后判决被告销毁侵权模具,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并公开致歉。

风险评析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之所以成为财产权,就是因为我们可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将著作转化为现实经济利益,一般有以下渠道:表演、复制(其方式主要有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播放、展览、改编、放映、发行(其方式有出售、出租等方式,其载体有图书、报刊、电影等)、注释、编辑、整理、翻译等。

正因为蕴含着巨大的财产利益,所以围绕著作权展开的纠纷也一直不断。从司法实践看,有关著作权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著作权权属认定风险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它是基于作者对作品的智力创作活动而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谁是作者谁就是著作权人,权属是明确清晰的,不易发生纠纷。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著作权主体的合并、变化,作品产生方式的不同,著作权客体的多样化,使著作权经常出现归属不清的现象。比较常出现的这类纠纷有:因合著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对职务、非职务等作品的归属,汇编作品的归属等多种情况。

2、著作权侵权确认风险

著作权侵权,是指权属清楚,只是受害人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主要是指《著作权法》第46条和第47条规定的行为。

3、著作权给付报酬纷争

著作权是一种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性质的权利,使用者向著作权人给付使用报酬,是权利人实现财产权的重要方面之一。当使用者不按照法律规定给付权利人报酬时,著作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给付之诉,请求人民法院判令义务人给付报酬。

4、著作权合同纷争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主要通过双方当事人订立著作权使用合同和取得著作权使用许可进行。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不少关于合同的条款。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著作权合同引起纠纷的,当事人可依法提起诉讼。

防范技巧

要有效防范著作权引发的法律风险,企业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依法确定著作权权属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单位主持,代表单位意志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单位视为作者。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①主要是利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晶。

应注意的是,美术、摄影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作品原件的拥有者在行使作品著作权时,须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否则构成侵权。

2、著作权的侵权认定

按《著作权法》规定,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著作权侵权,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性质严重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①未经著作权人或合作者许可发表作品的;或以非法形式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②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③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④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⑤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的;⑥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录制其表演的;⑦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节目的;⑧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行为。

3、著作权行使的限制

著作权的保护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根据法律规定,在下列情形下,使用别人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①个人学习;②适当引用;③传播新闻;④时事评论;⑤公开讲话;⑥教学研究;⑦执行公务;⑧资料保存;⑨免费表演或公开陈列;⑩汉语普及;⑩盲文普及。

篇3:试论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定义和特性

(一) 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定义

网络侵权, 作为一个在网络空间或运用网络手段而实施的侵权行为, 也应受到法律的规制。“网络侵权”这一称谓曾受到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该称谓并不严谨, 其认为网络并不是实施加害行为的主体, 而只是发生的场所, 如果称为“网络上的侵权”等更明确的称谓会更佳。同时“网络侵权”该词经过学界长期的使用, 已经形成通用称谓, 应沿用为宜。

(二) 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特性

1.虚拟性的网络环境。网络是一个虚拟平台, 是利用科技技术建立起来的, 并非物理环境, 具有数字化的特征。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所实施的侵权行为即网络侵权, 所以网络侵权是在一个虚拟化的环境里进行的。

2.证据易复制性和易消失性。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网络侵权的实施场所, 造成侵权行为具有随时随地发生的可能, 也让网络侵权具有隐蔽性, 既难察觉也难取证。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在网络的开放性下达到获取甚至消除证据的目的。

二、网络著作权保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类网页的拥有者和以主体身份用其他网络技术形式向因特网提供信息的人称为网主。侵权纠纷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在网主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的情况下将著作权有关的材料用网页的形式上载到服务器上。

(一) 著作权人的复制权被侵犯

网页上的材料被网主上载到服务器上, 这些材料会以复制件的形式在服务器上形成, 从而作为直接证据来证明著作权人的复制权被侵犯;进一步来说, 网主通常会在把著作权材料存储在过渡性媒体上如:计算机硬盘、磁盘等, 就可以形成多份复制件, 然后再将著作权材料上载。也就明显的将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为体现出来。

(二) 著作权人的发行权被侵犯

侵犯著作权人的专有发行权就是在没有经过经著作权人许可, 就把将著作权有关的材料用网页的形式上载到服务器上, 等同于在著作权没同意的情况下把著作权材料的复制件对公众开放。

三、完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一) 规范立法实现网络著作权保护

本文认为, 现在已经是成熟的时机来建立专门的《网络著作权法》, 立法机关可以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作为《网络著作权法》的立法基础, 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框架, 来对新的立法进行调整和补充现有的不足, 提升《条例》的立法位阶能与基本法律比肩。

首先, 明确网络作品的网络著作权和权利内容这些基本的法律概念, 以达到统领全文, 开宗明义的效果。

其次, 对网络传播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然后给信息网络传播权做一下修改。在现有的网络传播权的定义里其“作品向公众提供”前面加两个字, 就可以变为: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包括在其作品向公众提供后, 可以使公众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作品的权利即为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 网络著作权侵权构成既明文规定又合理采用过错原则

首先, 侵犯网络著作权的构成要件:加害行为、加害结果、因果关系与主观过错这四个要件要明确规定网络著作权法律制度里面。

第二, 在事实上比较容易分辨前三个构成要件, 主观过错的认定问题主要集中所在, 网络著作权法律制度在过错的认定标准上也要明确体现。

最后, 在侵权问题上用“过错责任原则”对网络内容服务商进行认定。网络用户和著作权人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网络技术服务商来搭建的, 网络技术服务商负有较少的注意义务, 在有些技术服务商也会参与到一定内容传播因素这种情况被排除的前提下。

(三) 网络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隶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理应严格侵权赔偿适用规则, 遵循全部赔偿原则。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实行全部赔偿原则确实能够充分尊重和保护著作权人的基本权益, 调动人们从事创作的积极性, 体现法律对人权的尊重与重视, 但在具体案件中, 由于侵权人的赔偿能力有限, 适用全部赔偿原定。

四、小结

著作权人权利得以保护, 既可以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起到一个激励作用, 也可以通过限制著作权人权利使公众的利益得到保护, 来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使文学艺术作品在广泛传播上得到保证, 从而促进社会文化事业能够发展的更加繁荣, 也使制作权保护制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得到体现。本文深入研究了网络环境下旳著作权侵权行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探讨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困境, 并针对困境提出了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方面比较完善的建议。

摘要:当今的网络技术正以我们无法想象和感知的速度迅猛发展, 网络著作权保护制度在向网络空间延伸过程中出现了著作权侵权纠纷和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如何采取的这些矛盾, 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网络著作权该如何保护?本文将初步探析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及相应的法律保护问题。

关键词:网络制作权,侵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王迁.网络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5-16.

[2]刘玥.网络法律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3]邹忭, 孙彦.案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26-28.

篇4: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况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

我国《著作权法》中提到,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许多学者对网络著作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也有的学者指出“网络著作权就是因网络而产生的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其文学、科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网络著作权是著作权的一种新形式,作品以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传播方式向大众传播。

(二)网络著作权的特征

1.无国界性

由于国际互联网的世界性使知识在互联网上无国度的公开,实现了资源共享,这与传统的著作权存在很大的区别。在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无法判断适应哪国法律、在哪国生效。所以网络作品的地域性特征实际上已不存在。网络作品只要在网络上发表就在世界范围内公诸于众。

2.极易复制性

作品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用户就可通过网页下载作品,所以网络作品的复制极为容易,而且几乎没有成本,这使得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十分困难,对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侵权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网络作品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使得网络著作权难以适用传统的著作权的权利用尽原则。网络用户脱离了有形载体,与传统著作不同,网络用户可以将得到的作品载发送出去,所以不适用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

二、网络著作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网络著作权人和使用人之间的矛盾

网络著作权保护是为了在虚拟空间中调整法律关系,使得著作权人的利益不至于因新的网络环境的传播而收到影响。在此同时能够使大众更加真实客观的看到网络作品。在此情况下,网络著作权与使用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它可以通过双方的利益均衡调整和相互妥协从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点通过“合理利用”它既能保护著作權人对作品利益的享有,又能够共享作品带来的精神成果。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层出不穷

一般网络用户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与一般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相类似,都是对著作权人身权利的侵犯,还表现在对著作产权的侵犯。这些事件层出不穷。

(三)网络著作权纠纷的举证因素

网络著作权的特性使得网络的举证因素困难,一旦发生纠纷,其举证难度将加大。当主体违反法律规定的特设义务时,才构成侵权。因此网络服务者和用户应当积极履行义务。

三、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和防范措施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版权意识

从外部来说,单纯依靠法律和技术条件加强对于网络著作权保护,很难有所成效,我们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去约束年轻人的行为。再者,从内部因素来看,导致网络缺失还有一重大原因是网络社会整体道德缺失。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言论的随意扩大,有时候会忽略到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有序的网络著作权环境。

(二)完善相关立法,改善配套司法机制

权利的扩张与权利相辅相成。著作权在增强信息传播权、技术设施等的同时,却没有增加相应的限制权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著作权立法存在很大的失衡与缺陷。同时,法律在赋予著作权人网络新权力的同时,相应的赋予网络使用者和传播者新的权利。这需要对网络著作权的实践情况加以改善。

(三)采用技术手段加以保障

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来保护网络著作权。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去限制信息的膨胀和传播,减少对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

(四)加强网络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经过授权后,可以集中行使著作权人权利。这样提高著作权人作品使用效率,提高作品宣传。促进集体发展,促进著作权规范有序发展。

篇5:论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

当前学界存在着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等三种观点。有学者认为过错责任原则符合补偿受害人和教育惩罚侵权人的双重目的,况且,倘若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规制仅以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不利于网络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学者认为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网络著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只能以被动的方式对其加以保护。司法实践中很难发现和认定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侵权行为人的身份很难确定,这就使得必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另有学者觉得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他们认为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被告的辩护权,适当减轻著作权人的举证责任,同时行为人在已尽正常注意义务适用他人作品的前提下而不追究其责任,符合民法的精神。

总之,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因而具体适用何种归责原则还尚存争议,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司法管辖问题分析

司法管辖仍是当前网络侵权案件面临的一个基本命题。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实时性和管理的非中心化等特性,因而在侵权行为方式和侵权行为地确定上都不定相同。在司法实践中,侵权人能够轻易的侵犯著作权人的网络著作权,从而使得侵权行为人在不同的管辖范围内作为。当然,源于侵权行为人的普遍流动性,仅以侵权行为地、当事人国籍等方式确定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并非易事,网络环境有诸多与现实环境相异之处,存在着许多不能有效克服的障碍,进而致使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司法管辖难以确定。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标准问题分析

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希望通过起诉行为使侵权人停止侵害并赔偿损失,但执行法定赔偿标准难度大。因为我国实施的《著作权纠纷解释》第24、25条规定的侵权法定赔偿标准存在参考文件滞后、计酬方式单一和计酬标准偏低等瑕疵,而且法律文本规定极为粗糙、适用性不强,难以达到惩治网络侵权行为的应然目的。如果依据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和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作为依据和标准,则会因权利人损失和侵权人所得查明的难度而使法定赔偿额度的认定更加困难。总之,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标准是有瑕疵的,具体的侵权损害赔偿确定难度较大。

四、对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完善

在我国,过错责任原则是著作权侵权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而在美国,严格责任原则是版权法适用的一般侵权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例外。在我国,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由于网络侵权行为中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发现和认定均具有很大的难度,不切实际。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会影响到网络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然效用的发挥。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应适用严格责任,适用严格责任能够在保护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使用者的正当权益,有效地平衡和协调创作者和使用者权利冲突,有利于对实际受损的权利进行恢复。此外,采用严格责任原则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篇6: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近几年来,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了不少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其中以著作权纠纷案件居多,且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问题不但在学术界和司法界引发讨论,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难适应对近几年涉及飞速发展的网络业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权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这种状况对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出于审判工作的需要,社会和界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愿望,积极呼吁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弥补相关法律的不足,以应适用法律的急需,并为全国人大网络立法积累经验。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交流中,如何因应网络技术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提供切实有力的司法保护,也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和共同的研究课题。

这些情况,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自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开始重点调查北京等地法院审判涉及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情况,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在总结地方人民法院审判经验,参考借鉴国外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实际作法,广泛听取知识产权界专家、学者、行政执法、立法机关以及地方法院法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稿。后又经多次研究推敲,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11月讨论通过。

本司法解释以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依据,对涉及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审判中需要解决又有把握解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以解决审判实践的急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司法解释的内容,涉及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管辖、作品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后的著作权归属、侵权行为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等。现根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就正确审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谈几个问题,也算是对该司法解释的一些主要内容作一说明。

一、关于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诉讼管辖问题

根据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的规定,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仍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29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实施网络侵权行为必须通过计算机设备的特点,司法解释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侵权行为地的界定是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管辖问题的难点,以往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涉及网络的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网络服务与对网络的使用具有无国界性等特点,使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侵权行为地的界定非常复杂。不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已经多次遇到了这一问题。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审理瑞得(集团)公司诉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过程中,被告以北京市海淀区并非侵权行为地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一、二审法院以被告实施侵权行为必须接触原告所在地的服务器为由,认定北京市海淀区是侵权行为地,驳回了被告的管辖权异议。对此信息产业界和知识产权界意见纷纷。

本司法解释第一条结合网络的特点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作出了规定。首先,此类案件的管辖,仍应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29条关于地域管辖的规定,这是确定管辖的一般原则,任何类型的案件都不宜突破;其次,根据实施网络侵权行为必须依靠计算机硬件的特点,对侵权行为地作出规定,即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此外,鉴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在网络上经常会遇到难以找到侵权行为人,或行为人的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均在国外等情况,如仅规定上述两点,对保护著作权不利,因此进一步规定: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二、关于作品的数字化及著作权归属问题

传统作品被数字化,实际是将该作品以数字代码形式固定在磁盘或光盘等有形载体上,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表现和固定形式,对作品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理解为包括数字代码形式。虽然现行法律并未把数字化作品排除在著作权客体之外,但由于数字化问题是网络应用给司法实践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法律又未作出明文、具体的规定,可能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和不一致,因而本司法解释第二条对此予以明确。

此外,该条还对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作出解释。作品数字化的过程并不产生新作品,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归作品的作者享有;数字化作品与传统作品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也并无区别,故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著作权的各项权利内容,同样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对网络传输行为的`定性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作品被使用的方式主要体现为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的网络传播方式。为此,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增加了向公众传播权(RightofCommunicationtothePublic)的规定,即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的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的专有权利。这两个国际条约的规定,基本代表了国际上对解决该问题的主导意见和办法。国内各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也已基本趋向于认同网络传播理解为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王蒙等六作家状告世纪五联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就是适用上述条款认定被告构成侵犯六作家著作权的。本司法解释对这些司法实践予以了肯定。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摘编问题

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关于报刊转载的规定,能否扩大适用于网络环境下,是知识产权法学界曾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在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之前,将著作权法第32条的规定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不失为目前情况下一种可行的应急措施,但在适用时,应当明确两点:一是网络上允许转载、摘编作品的范围不得超过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的作品范围(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被排除在外);二是应当注明作品的出处。理由主要是:首先,目前报刊、网站上的作品被相互转载、摘编的情况普遍存在,著作权人的使用权和获酬权均无法实现,在此情况下应当分阶段地逐步规范网上使用作品的行为,如果简单地绝对禁止,不但社会各界、当事人一时不好适应,面对急剧增加的侵权案件数量,法院也难以承受,实际上并不能有效保障著作权人权利的行使。其次,网络的特点就在于广泛传播信息,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在网络上转载、摘编他人作品前确实存在着难以找到著作权人以取得许可的现实情

况。第三,还应当考虑促进网络产业发展和平衡社会公众和著作权人利益等因素。司法实践部门的同志多数主张采纳此种意见。

另一种观点认为,著作权法第32条是针对报刊转载、摘编所作的规定,不宜将其简单地扩大于网络环境下。理由主要有四点:首先,上述条款关于报刊转载的规定本身就与伯尔尼公约、TRIPS等国际公约、条约相悖。其次,报刊与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体是有区别的。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6条对发行权所作的新规定,发行必须具备作品原件或复制件所有权的转移这一要件,在网络上这一要件无法实现,故在发行问题上,报刊和网络是不同。再次,著作权法第32条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并不好,例如许多报社以报刊转载之名义分期刊登小说作品,扰乱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正常传播秩序,所以该条款几乎成为报社、杂志社等规避法律的武器。第四,不能因为著作权人取得授权存在困难而忽略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这种实际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办法解决。版权行政部门的同志等持该种观点。

经过综合考虑目前在网络上使用作品的现状以及平衡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因素,本司法解释采纳了上述第一种意见。该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如对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进行转载,应当认定为侵权。这是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对目前在网络上使用作品现状和平衡涉及网络各方当事人权益以及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一种选择。将来著作权法如果对此有新的规定应当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执行。应当指出,所谓已在报刊登载、网络上传播的作品,是指报刊、网络合法使用的作品,原来就是抄袭剽窃、违法使用的作品,当然不在被准许的转载、摘编作品的范围内。

四、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问题

该司法解释第4条至第8条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主导思想是:尽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侵权的过错责任,不使其轻易承担过重的责任,以保护和促进新兴的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其行为作出约束,明确其在何种情况下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以促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第一,提供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因其对网络信息不具备编辑控制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合法性没有监控义务,因此对他人在网络上实施的侵权行为没有主观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侵权的法律责任应由行为人本人承担。由于上述观点在国内外均无争议,故在本司法解释中未再作规定。

第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通过网络参与实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或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属于共同侵权,应当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由于对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编辑控制能力,因此在明知侵权发生或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后,负有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停止侵权内容继续传播的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上述义务的,主观上负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与行为人构成共同侵权,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人网络注册资料的情况下,负有提供该注册资料的协助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违反了上述义务,主观上负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第五,著作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警告或索要注册资料请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要件,必须提供三类资料:一是著作权人的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法人执照、营业执照等有效身份证件;二是著作权权属证明,包括有关著作权登记证书、创作手稿等;三是侵权情况证明,包括被控侵权信息的内容、所在位置等。只要符合上述形式要件,就应当视为著作权人已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或索要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反之,如果不符合上述形式要件,则视为未提出警告或索要请求。这样规定,一方面可以方便网络服务提供者做出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网络服务提供者陷入过多的侵权诉讼中。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人提出上述资料后仍不采取措施的,著作权人在提起诉讼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先行裁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人民法院应当从切实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对申请人的申请予以准许。

第六,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著作权人的要求采取移除等措施制止侵权行为,是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合法行为,不应为此向被控侵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果著作权人指控的侵权不成立,而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措施给被控侵权人造成损失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必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该责任应由提出不当警告的著作权人承担。

五、关于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邻接权的法律责任问题

对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仍然应当适用民法通则、著作权法等法律关于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45条、第46条的规定,结合网络上可能发生的侵权形态,该司法解释第九条明确规定侵犯网络传播权、网络著作邻接权以及对明知会导致侵权后果而故意去除或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等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停止侵权以及损害赔偿等。

对上述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所应当适用的法律条款,该司法解释也作出了规定:

首先,在审理涉及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须追究行为人侵权责任时,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1)至(6)项关于侵害人身权、财产权的有关规定,其中著作权法第45条第(5)项中的“等方式”,应当理解为涵盖了网络传播这种使用作品方式;

其次,在审理涉及网络著作邻接权侵权纠纷案件以及在认定明知会导致侵权后果而故意去除或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等其他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须追究行为人责任时,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8)项的规定;认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适用著作权法第46条第(1)项的规定。

六、民事赔偿责任形式如何适用问题

使用网络作品所应当支付的报酬和侵权赔偿数额标准的确定,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但由于现行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和保证执法统一,防止滥用诉权的过高赔偿额,最高人民法院该司法解释第十条专门对此作出了规定。

同其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一样,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赔偿数额的确定和计算方法,同样也应当允许权利人作出选择,一般权利人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一是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实际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预期应得利益的损失;二是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利益;三是定额赔偿。在前两种情况下,权利人的举证责任有所不同。如果权利人选择了前者,则其必须举证证明其实际损失;如果选择了后者,由于权利人举证证明侵权人的实际侵权获利确实存在着困难,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转移

的有关规定,权利人在证明了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可,对证明侵权人的成本或必要费用的举证责任,应当转移给侵权人。因此本司法解释规定: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其成本或必要费用的,其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为所得利益。

对于定额赔偿的幅度,考虑到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实际情况,本司法解释对《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所写明的5000元至30万元的幅度作了适当调整。首先,鉴于许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所涉作品篇幅较小,故将下限调整为500元;其次,一般情况下,上限仍控制在30万元,但对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会对权利人造成严重的侵权后果,故上限可达50万元。

总之,人民法院在确定侵权赔偿数额时,可以根据被侵权人的请求,按照其因侵权行为所受直接经济损失和所失逾期应得利益计算;也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利益计算赔偿数额。侵权人不能证明其成本或者必要费用的,其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为所得利益。

对于被侵权人损失额不能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定额赔偿方法。定额赔偿的幅度可以根据侵害情节在人民币5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对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故可以超过30万元赔偿,但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篇7:企业投资的法律风险

如何确保出资财产评估的真实、合法

与合作伙伴联营或合资办企业,每一个出资人(联营方、股东)出资财产的真实性、合法性事关每一位出资人及未来注册的联营体或公司的利益。所谓出资财产的真实性是指财产价值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指评估机构及评估程序的合法性。以欺骗手段隐瞒财产真实价值,虚报价格,虚假注册,出资股东有行政和刑事责任;其他股东有补交差额的民事责任,而且是一种连带责任;根据虚假注册情节轻重及危害性后果,公司也可能承担行政(罚款)及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大家走到一起办企业,一位出资人以欺骗手段虚假出资会殃及所有投资人,给刚注册的公司带来法律上的麻烦,如补交差额的出资压力,缺少运营资金的经营困难,这些都损害公司的商业信誉。联营体中联营各方对外承担连带债务责任,某一方出资财产不实,都意味着联营体赔偿能力下降,一方偿债能力下降,当然意味着另一方偿债份额就可能增加,即增加联营他方的偿债风险。

出资财产是否具有法律可行性

按我国法律规定,实物、现金、工业产权均可作为出资财产,但以这些财产出资仍要注意一些法律风险。

集体土地不许擅自转让

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由于城市开发及辐射,地皮便宜且有升值潜力,村队经济组织以农民宅基地、自留地、饲料地等集体土地吸引城市企业前往投资项目、办工厂、搞联营,当联营体失败,需要偿债时,才发现集体土地不许擅自转让。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集体土地须经国家依法征收后才能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补交国家土地收益之后,所剩余额才能用来偿债。如果所剩余额不足以偿债,此时联营对方(村队经济组织)再没有别的财产,城市企业作为联营一方承担连带责任,债务余额由城市企业承担,这意味着城市企业又要增加偿债份额。

商标专利使用权不可作为出资财产

商标专利使用权能否作为出资财产,目前法律无明文规定。虽有学者主张可以用商标专利使用权作为出资财产,但从目前我国法律(企业登记方面有关法规)及实践来看并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所以目前商标专利使用权尚不可作为出资财产。

要确保公司的资本充实

目前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股份可以作为出资标的,但实践中,特别是国

有企业改组中已有以股份出资的情况。如果以股份作为出资标的,在操作上特别要注意确保股份出资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如应考虑到股份与现金相比其价值具有相当的弹性,过高评估股份价值将会侵害资本充实原则,必须慎重评估股份价值,规范股份出资评估作价及调查程序。应由法定验资机构对股份出资出具验资报告,验资报告应记载出资的股份情况、股份价格评估方法,估价结果是否与股份出资者在拟设立公司中的股份数量和票面价值相符。股份出资应为公司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必须将股份出资者姓名、出资标的股份及其价格,以及由此确定的出资股数据等情况记载于公司章程,否则不能以股份出资。此外,股份出资的履行应遵守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必须交付转移,使该出资股份真正归属设立中的公司。如公司成立时作为出资的股份的实际价格与公司章程规定的价格明显不符时,应由该股份出资人补交其差额,以确保成立后的公司资本充实。

要警惕投资的真实性

与外商合资要审查外商是否用自己的财产出资,按目前中国法律规定,出资人(股东)应该以自己所有且没有权利瑕疵的财产作为出资财产,实践中有的外商用租赁、借用别人的财产,或以设有抵押等担保物权的财产出资,未等合作经营、合资经营期满,外商一看市场不好,企业亏损,溜之大吉。出资财产不能拍卖偿债,因为是别人的财产或该财产上在先设有别人的抵押权,真正所有权人主张所有权,该财产应返还真正所有权人;抵押权人主张抵押权,该财产拍卖所得优先偿还抵押权人。如此,中方及合资企业权益必然受损,固定资产在合营期满归中方也变成一句空话。有的外商以借来的贷款做出资财产,并要合资企业或让中方为其借贷做担保,这实际上还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出资,赚钱分红,亏损就走,把投资风险转嫁给中方。还有的外商出资后利用购买或包销合营企业的货物不付款的方式抽逃出资,或利用承包经营合资企业的方式把投资收益固定化,不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变相抽逃出资。

企业开办新企业的债务承担

按照1994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企业开办新的企业,新企业资金不到位,由开办企业对新企业债务承担法律责任,这又分成两种情况,其一,如新办企业名义注册100万元,实际到位只有50万元,如欠债200万元,原企业的新开办企业领取了法人执照,投资毕竟达到法定最低注册金额的要求(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新开办的企业视为是原企业的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看待,新开办企业以自己的100万元(有限责任)对债权人承担债务责任,原企业承担名义注册金额(100万元)与实际到位资金的差额,即为新开办企业承担50万元债务。其二,新开办企业名义注册100万元,但作为生产经营或商业批发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实际到位资金只有30万元,违反了《公司法》关于这类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金额的要求(50万元)。即使原企业为新开办企业领取了法人执照,新开办的企业在法律上只能被当作是分公司,而不是子公司。于是原企业作为总公司要为新开办的分公司承担所有债务责任,即原企业承担债务额(200万元)与新开办企业实际到位资金(30万元)的差额(170万元)。可见,对后一种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惩罚更重。有些企业想把新开办的企业办成一个子公司,赢利分红,亏损让子公司以其有限资产(静态看即有限的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投资风险。如果像第二种情况,实际到位资金不能达到法定最低注册金额,这种想法就不能实现,法律上根本不把这类新开办企业当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只是把这类新开办企业当作分公司,所以原企业为新开办企业负担债务责任的风险更大,份额更多。

假注资引来真债务

东方建材公司经理王某看中兴达建材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兴达建材市场经理刘某看中了东方公司国有企业的招牌,两人产生合作意向并商定东方公司向兴达建材市场投资1200万元。将兴达建材市场注册资金800万元增资为2000万元,成为占其股份60%的控股股东,同时兴达字号也变更为东方公司的字号。但东方公司一下无法拿出1200万元资金。双方达成协议:首先,东方公司通过银行向兴达建材市场注入200万元资金,然后将银行单据改为1200万元,拿到了验资报告,办理了变更登记。待执照变更后,兴达建材市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又通过往来货款的方式将2007元资金返还了东方公司。A公司向兴达建材市场订购建材,双方约定款到后一个月付货,A公司一次性付给兴达市场1000万元货款。兴达经理将此1000万元投资证券市场,想利用时间差,来个“借鸡生蛋”,结果炒赔了,1000万元只剩100万元。合同到期,兴达无法供货。A公司提出解除合同,返还货款。兴达既不能供货,也不能还款。A公司告到法院。法院作诉讼保全,查封兴达建材市场的财产才发现兴达建材市场财产只值500万元,根本无法抵偿A公司1000万元货款。A公司通过调查,了解到东方公司出资的实情,以虚假出资和抽逃注资追加东方公司为第二被告,要求东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东方公司的假注资招来了实实在在的真债务。法院认定,东方公司明知自己出资不足,仍变造银行单据,虚假注册,抽逃资金,导致兴达建材市场注册资金不实,东方公司应在兴达建材市场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东方公司与兴达建材市场共同偿还A公司的货款。

兼并、收购别人要弄清债务黑洞

篇8:企业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一、软件著作权的分类以及法律特征

(一) 软件著作权的概念以及分类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是指软件的开发者或其他权利人依据有关著作权法律的规定, 对于软件作品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2]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 软件著作权可以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人身权包括发表权, 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开发者身份权, 即表明开发者身份的权利以及在其软件上署名的权利。后者包括使用权, 即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以复制、展示、发行、修改、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转让权, 即向他人转让使用权和使用许可权的权利;获得报酬的权利, 即通过部分或者全部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而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二) 软件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从根本上是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 满足一般民事权利的共同特征。同时软件著作权又属于知识产权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知识产权等一般民事权利的特性。

1. 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具有狭义的法定性。

软件著作权的内容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不能成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由此可知, 仅仅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转让权以及获得报酬权五项权利, 并且与其他著作权权利内容不完全相同, 区别于其他著作权。

2. 软件著作权的“自动保护”原则, 其权利的产生不以个别确认为必要要件。

所谓的个别确认是指由专门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的程序, 对特定的法律事实或者关系予以确认同时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3]作为知识产权中的例外, 著作权的取得无须经过个别确认程序, 这也就是著作权的自动保护原则, 软件著作权属于著作权的一种, 当然遵循自动保护原则。通过《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6条的规定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 自动保护原则是软件著作权一个重要的法律特征。

3. 不完全的唯一独占性。

著作权要求的是作品的独创性而不是首创性。如果两个主体独立完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产品, 那么法律承认其分别享有独立的著作权。虽然作品发生完全一样情形的概率非常小, 但也不能排除, 软件著作权的唯一独占性是不完全的。

4. 软件著作权包含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但其人身权利相对较弱。

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是著作权的两项基本权利, 但是软件著作权作为较为特殊的著作权, 其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内容有别于其他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九条所规定的五项权利中, “发表权”和“开发者身份权”均属于人身权利;而剩下的三项权利“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以及“转让权”则属于财产权利。

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

(一) 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现状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知识产权也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也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强, 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 弥补了众多的不足。但是毕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起步较晚, 众多的法律法规存在“拿来主义”, 且整个的制度体系也不是很完整, 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完善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保护体系。

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也参加了众多的国际组织、加入了一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例如从1980年开始, 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 1985年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992年加入了《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成为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等等。[5]

(二) 完善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措施的建议

我国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相关法律体系不尽完善, 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高有很大关系。要完善的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机制,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相关法律都过于陈旧, 例如《著作权法》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均为1991年实施, 距今已有20多年, 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是迅速的, 20年前的法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形势的要求, 必须尽快予以修改, 加大对软件著作权侵权的处罚力度, 完善软件著作权侵权举证责任的规定, 以及增加关于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的规定, 例如涉及与多媒体、互联网络、软件开发相结合的情形下对著作权人权益保护的规定。

第二, 完善对于侵权行为认定的规定。例如司法鉴定, 大部分的软件著作权侵权都需要进行司法鉴定, 以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但现阶段对于司法鉴定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应当针对现在出现的更为先进的侵权手段,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用更为科学的手段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以更好地维护产权人的合法利益, 同时也将使得我国对于软件著作权的保护置于发展的前端。

第三, 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但是单纯地喊口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的盗版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从制作盗版到使用盗版全过程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普遍淡薄。因此宣传的关键是在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软件侵权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 进而加大促进正版软件的使用率。同时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侵权人的违法成本, 不仅处罚直接侵权人, 也要对销售、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规制, 以遏制侵权行为的泛滥。

最后, 从软件行业来讲, 要不断提高防盗版技术, 让盗版者无从下手, 同时也为认定侵权行为留有足够的取证空间。增强自己的自力救济能力。有针对性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研制新技术, 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降低产品价格, 减小用户使用盗版软件的可能性。当然从法律层面上讲, 对于软件行业的自力救济也应当予以规范, 不得毫无底线地进行自力救济。譬如, 对颇受争议的“微软黑屏”计划, 从首次销售原则来讲, 微软的软件作品在中国市场已经以合法方式公之于众, 其发表权已经一次用竭, [6]家庭用户对软件使用行为是符合合理使用要件的, 而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智力成果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及独创性与原创性, 并不保护智力成果的功能性使用, 这是对软件著作权的合理限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具有复杂性, 它的完成往往是几十人, 甚至是成百上千人一年或几年的劳动成果, 但复制与修改相对简单, 这就决定了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比保护普通的著作权更具有难度。相关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公众对于软件著作权保护法律意识的淡薄, 导致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在我国的泛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公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相信对于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措施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2011年欧盟盗版软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4亿欧元[EB/OL].

[2]叶建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分析与评论[J]理论与探索, 2003 (2) , 第24页.

[3]王迁.网络版权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第36页.

[4]http://www.sina.com.cn 2010/08/01 14:48[EB/OL]中国经济时报.

[5]黄涛.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模式之比较[J]当代法学, 2003 (5) , 第23页.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500字作文下一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目录